祖国医学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我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的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它贯穿于整个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之中,也是诊治疾病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整体。这其中,中医学谓之的肾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是人体生命的源泉,它与人的膀胱、骨髓、脑、发、耳、二阴等构成了肾系统。肾的生理功能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其重要的一项为肾主水液。肾主水液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故称“肾者主水”,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再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综上所述,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胃、小肠、大肠、三焦等脏腑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以肺为标,以脾为中流砥柱,而以肾为本。
肾的构造和部位
人体有左右两个肾脏,其形状与蚕豆很相似,位于腹腔内、腹壁上部、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正常成年人的每个肾脏长为10~12厘米,宽为5~6厘米,厚为3~4厘米。
肾脏是人体一个重要的排泄器官,对调节和维持人体体液容量和成分有重要作用。肾脏的生理功能单位分为肾小体及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的中心是肾小球,主要起过滤作用;肾小管的功能是对水液的再吸收。
肾,在西医学中指的即是肾脏本身,它有确切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西医学所论述的肾都是指这一实质性的脏器,而中医学中所论述的肾,除了西医学所指的肾脏之外,还包含着与肾有关的一系列脏腑,例如膀胱属腑、肾与膀胱相表里,则是肾脏的一部分;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一呼一吸,使人体功能健康运作,这又是肾脏功能的一部分……凡此种种,说明了中医学中的“肾”是一个宏观的概念。狭义地说,它是人体中的水道,而人体的水液输布及排泄是靠水道运化来完成的。中医学认为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谓“腰为肾之府”,即腰部为肾之住处。肾为五脏之一,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具有很重要的功能。
肾的功能
肾的功能中医学概括为:
1.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所藏的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肾本脏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两者虽然来源不同,却同归于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不断地供养先天之精。
2.肾主水,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又有“水脏”之称。这与现代医学的肾主水液代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肾主水液代谢的功能,中医学认为主要是靠肾的阳气对水液蒸发气化的作用来实现的。当然,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除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外,还离不开肺、脾、三焦和膀胱的气化功能。然而,所有这些脏腑的功能的发挥关键还在于肾主水的作用。如脾对水液的运化,有赖于肾的温煦、推动;肺对水液的宣发肃降,又赖于肾的蒸化协助,即以肾主水液,升清降浊为基础;三焦为水液通道,更以肾气通行于三焦为前提,尤其是肾的气化作用直接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和司职。
3.肾主纳气
肾可以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具有固摄、受纳作用,与肺主出气相协调,共同维持机体呼吸功能与气体的正常交换。
4.肾主骨
骨骼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因为肾藏精,精生髓而髓又能养骨。髓藏于骨髓中,所以肾精充足,则骨髓得充,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才能强劲坚固。肾精具有促进骨髓的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故称:“肾主骨”。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空虚,就出现骨骼软弱无力,甚至骨骼发育障碍。
齿为骨之余,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精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所以,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
5.肾华在发
肾主藏精,精血同源,发为血之余,有赖于精血的濡养。发为肾之外候,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精的关系极为密切。青壮年时,精血充沛,则毛发光泽黑润;老年时,精血衰微,故毛发花白枯槁而易脱落。除正常生理现象外,如因久病而见头发稀疏、枯槁、脱落,或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落白者,则是肾精不足和血虚。故肾中精气的盛衰亦可从头发的华泽上反映出来。
6.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两阴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肾中精气的盛衰与耳听力的灵敏与否密切相关。尿液的排泄依赖于膀胱,粪便的排泄依赖于大肠,但均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前阴主排尿与生殖,后阴主排泄糟粕,故日肾主两阴。总之,肾的一切生理功能,全赖于肾中精气,肾中精气具体的生理活动可表现为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功能。凡以充填滋养为主者为肾精的功能;凡以推动、温煦作用为主者为肾气、肾阳的功能;凡以滋润作用为主者为肾阴的功能。由此可见,中医学中的“肾”,其功能范围十分广泛,与生殖、水液代谢、呼吸功能、二便排泄、血液生成、骨骼发育、智力活动、头发生长、牙齿坚固等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医对肾的认识有其异同性。如在水液代谢、骨的发育以及血的生成等方面的认识有其一致性。了解和掌握有关肾的知识,中西医学对肾认识的共性以及它们的不同之处,无论是对疾病的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医患配合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中医学治疗肾病的方法
在肾病治疗过程中,总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扶正为主,注意阴阳盛衰,联系其他脏腑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
1.标本兼顾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肾病的治疗也离不开这个原则。但是,由于肾病过程中常多见虚证,而且往往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故治疗时一般应以标本兼顾,且须多考虑治本。如肾病水肿、小便不利,多由肾虚不主水、脾失运化,以致水湿潴留,泛滥肌肤而成。此时水肿、小便不利为本虚标实,治宜标本兼顾。一方面予以益肾健肺,另一方面则利水消肿。若在病变过程中,出现标急于本的情况,则应着重于治标;如肾病水肿因感受外邪而水肿反复增剧,兼有恶风、发热、咳嗽,甚至气急等症,多由风邪犯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所致,此时标急于本,应以治标为主,急当疏解外邪,宣肺利水,外邪解后则应以治本为主。
2.扶正为主
肾藏精气,精气充则正气旺盛,五脏六腑功能正常,病邪不易侵入。反之,精气虚亏则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故医家谓之“精气夺则虚”。而肾气也确实是虚证见多,治疗上宜取扶正为主。但在有些情况下,亦不能忽视祛邪的重要性,如尿毒症,多由脾肾衰败、湿浊毒邪壅滞所致。这时治疗上一方面扶正,另一方面则祛邪。如仅予补益脾肾之品,既不能达邪外出,又有恋邪之弊,特别是湿浊毒邪内盛者,更应重祛邪、通腑泄浊、清利解毒,方能稳定病情,取得疗效。因此,对肾病的治疗,不能因扶正而忽略了祛邪,否则常常可使病情轻者重、重者危。
3.注意阴阳盛衰
在治疗肾病时,注意阴阳盛衰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一方面,表现在肾的阴阳虚衰上,肾阴虚衰当宜滋补肾阴为主,肾阳虚衰当宜温补肾阳为主。但是从阴阳互根观点出发,在治疗肾阴虚时也不能一味滋补肾阴,必须注意肾阳的不足。在治疗肾阳虚时也不能一味温补肾阳,必须注意肾阴有亏损;另一方面,表现在肾阴有余即阴寒内盛上,肾阳有余即阳热亢盛者,如何正确地使用逐寒和泻热之品,必须掌握寒证切忌刚燥过甚,否则易致伤燥劫阴。泻热切忌苦寒过甚,否则易致伤胃戕阳。这些在治疗过程中对用药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4.联系其他脏腑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
肾病可以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影响肾脏。在治疗上必须考虑其他脏腑的辨证论治,如肾精亏虚而不能滋养肝血,肝血不足也可以导致肾精亏虚;又如肾阳衰微,失于蒸化温煦脾阳,导致脾阳不足;而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内聚湿浊,造成阴寒内盛,进一步损伤肾阳。故在具体用药时,填补肾精常常结合滋养肝血一起运用,温补肾阳常常结合健脾助运,否则不能取得预期疗效。
从藏象理论来看,五脏之间,因五行相配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金水相生、滋水涵木、培土制水等方法时,实质上都已注意到肾病的治疗必须与其他脏腑病变的治疗一起考虑,这也显示出中医学肾病治疗的特点。
综上所述,合理地进行“辨证”、“辨病”,将“辨证”与“辨病”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古医书
《神农本草经》“西汉以前”神农氏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名医别录》“魏晋”陶弘景
《唐本草》“唐”苏敬等
《证类本草》“宋”唐慎微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温热病篇》“清”叶天士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中药的基础知识
中药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防病、治病及保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中药资源,其数量达数千种以上。由于这些药物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应用形式,因此了解掌握这些药物的来源、采制、性能及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实用了。由于治疗疾病大多以植物药为主,故本书所介绍的均为植物草药,简称草药。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中药书要数《本草纲目》,这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他耗时三十余年才完成此书,为后人奠定了坚实的医药学知识基础。迄今为止中医药界仍以此为纲,指导着中医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它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一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是邪正斗争、阴阳失和、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结果。而中医药治疗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帮助机体祛除病邪,调整阴阳平衡,恢复气机协调,达到重建脏腑协调功能的目的。所以熟悉中药的性能,掌握它们的特点,正确使用中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药物的温、热、寒、凉。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论述每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于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有常,出入有序;疾病的病位,无不表现为在上、在下、在表、在里。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是由药物对机体升降出入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于不同部位的疾病治疗趋向论定的。如升麻、柴胡能解在上、在表之邪,举下陷之气则为升浮;厚朴能治在下在里之病,导气机以下行,则为沉降。
归经
归经是指药材在人体脏腑经络产生作用的部位,“归”指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中药的采集季节非常重要,有些药必须此季采掘,过季则无效或无药可采,如夏枯草、墨早莲等。而大多数果实类草药则多在秋季采集,过早采集,药效甚微,如金樱子、苍耳子等。
而对于一些同样的药物,不同的地域则有不同的功效,如贝母,出自四川的称为川贝母治疗久病咳喘较重;出自浙江的称为浙贝母,以治新病实喘更胜。
药物的部位不同有时药名也不同,主治病症及疗效也不尽相同,如金银花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其藤则称为忍冬藤,它的功效与花相似外,还能清络中之热,通络中之滞,具有清热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又如何首乌,入药部位为其块根,主要功效补血生精、通便解毒,而何首乌藤即称夜交藤,它的主要功效为养心安神,祛风止痒等。
林林总总的中草药,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完整体系,它是现代医学治疗疾病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药治疗肾病的特点所在。
中医学治疗肾病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使很多肾病得以好转或康复,其“简、便、效、廉”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医学运用四诊,即望、闻、问、切手段诊察疾病,然后采用八纲辨证作出证候诊断,再根据证候选定治法与方药。并借助化验手段,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将有关指标如蛋白尿、血尿、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等作为疗效判断标准。仅从这一点来说中医学治疗肾病是简便的,因而方便于广大的肾病患者,尤其对较为基层及边远地区的平民百姓易于接受,而且实用。再者从临床疗效来看,对于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学治疗效果较好,不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而且有关的理化指标也相应改善,从而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即使尿毒症晚期患者,在没有条件进行透析的情况下,施用中药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有些肾病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如肾病综合征、狼疮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单纯用西医治疗,疗效甚微,或病情反复;而单纯用中医学治疗,疗效缓慢甚或不能控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上述病症,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有起到协同加强和补充的作用。
中医学治疗“八法”
中医学的常规治疗有“八法”,即汗、吐、温、泻、清、补、消、和,在治疗肾病中均有使用。临床常见的以温补、清和法较多见。如中医学认为肾病以“虚”为本,夹杂“邪”证,治疗时以祛“邪”而扶“正”,拟方时多以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兼益气养阴、滋肾健脾等方法。
正确的服药方式
中药的服用很有讲究,其量、其时、睡前、饭后都有一定的道理。服药量少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量多有时排泄有碍。冷药服之反伤身体,过烫过热容易作呕,故一般讲究避风温服。夜眠欠安之症,有些安神药宜单包另煎睡前服。对于胃肠不适患者服药应饭后为宜。想要获得好的药效,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
1.煎好的中药宜及时倒出药汁
煎好的中药应及时倒出药汁,切不可让煎好的药液久留在药罐里。因为时间久了,药液会产生凝集现象,并形成胶状物,使药性成分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因此,煎好中药如果暂时不吃,应先倒出药汁为好。
2.服药次数与用量
一日一帖,一帖煎三次,将三次所煎药汁(约600毫升)混合一起,沉淀片刻滤去沉渣后,成人每次服200毫升(儿童酌减)分3次服完,每4~5小时服1次,以饭后1小时服药为宜。也可煎一次服一次,每日服2~3次。
3.中药的服用时间和方法
饭前服: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肠道疾病或腰以下疾病。饭后服:病位在上,如消化道、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冷服:治疗热证病症的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温服:平和的药、补益的药。热服:治疗伤风感冒、解毒的药;祛寒通血脉的药。顿服:药性强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频服:凡咽喉炎者、呕吐患者,宜多次频服。空腹服:凡滋补的汤药,宜清晨空腹服用。睡前服:安眠镇静的药。隔夜服:主要是治驱虫病的药,睡前服一次后,次日早上再服一次。
煎药的学问
服药是为了治病或起防病保健作用,而煎药是为了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劳作。只有掌握了煎药的学问,才能更好地达到服药治病的目的。
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徐灵胎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说明中药的煎煮方法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中西医对煎药的方法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主要是煎药的器具、用水、火候以及煎煮的时间等方面。
【器具】最好用沙锅,也可以用搪瓷锅,不宜用铝、铁或铜等金属器具。这是由于许多药材与金属接触后,会产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起化学变化,产生不良反应而影响疗效。
【用水】以洁净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都可以。一般需先把中药浸泡10分钟左右,让药材软化,使一部分成分先溶解,以便煎煮时充分煎出有效成分。不少药材有蛋白质和淀粉,若不进行冷水浸渍,立即煎煮,蛋白质遇热即会凝固,淀粉也会糊化,从而影响有效果成分的煎出。
【水量】一般以浸满中药为度。
【火候和时间】宜文火煎者:芳香类药物(多属质轻,如花叶之品)、滋补药物(人参、黄芪)。宜武火煎者:质重或含有某些毒性的药物(如根、茎、块状药物或生附子、巴豆等)。
【时间】一般未煎沸前可用武火,沸后宜文火,15分钟后可停火,再焖上10分钟即可倒出药汁。发汗药(麻黄、桂枝、金银花、连翘)、芳香性药(藿香、佩兰)可采用快速煎煮法,使有效成分更好地溶解,故在煮沸后再煎上半小时。
此外,有些药物还需采用一些特殊煎煮方法,比如先煎(如生附子、牡蛎、石决明等)、后下(如白豆蔻等)、包煎(如车前子、海金沙等)、另炖(如阿胶、芦荟等)、冲服(如芒硝、白芨粉)等。
【先煎】在中药方中常有在某一种药后注先煎字样。所谓先煎就是单独先煎,需要先煎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矿石、贝壳、动物角骨、植物块根等难溶性药物,如牡蛎、龙骨、龙齿、生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骨、水牛骨、蛤壳、附子等。一般先煎15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余药物同煎煮。另一类是具有毒性的药性,如生半夏、生南星等。煎煮时间短会对喉头产生刺激反应,甚至引起中毒而致失音;若先煎1小时,毒性明显降低,喉部刺激反应也就消失。
【后下】指某些药物的煎煮时间要短一些,一般在其他药物煎到差不多时再放入需后下的药物,煎上四五分钟即可。需要后下的药物大多是气味芳香性中药,如木香、丁香、沉香、香薷、薄荷、砂仁、白豆蔻等。
【包煎】在中药的特殊煎法中,根据药的个性对一些容易沉底而焦化以及使药液混浊的中药,如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炭等,需用包煎的方法进行煎煮,即将药物先单独煎煮一下,除去药渣后再加入其他药物一起煎煮,或用纱布包裹再行煎煮,避免因药性黏腻而煎焦以及药汁混浊。
【另炖】某些贵重的药物,为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煎。如人参应切成小片,放入加盖小碗中,隔水炖2~3小时。
【溶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鹿角胶、阿胶,为防止其粘锅煮焦且黏附他药影响药效,应先单独加热溶化,再混入煮好的药汁中服用。
【冲服】丹剂、小丸及一些芳香或贵重药物,如人工麝香等需要冲服。
【泡服】可以像泡茶一样用滚水泡饮,如菊花、胖大海等。
肾病的常规检查
尿液检验
1.尿量
正常结果:>2500m1/24h称为多尿,<400ml/24h称为少尿,<40ml/24h称为尿闭或无尿。临床意义:多尿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糖尿病、神经性多尿。少尿、尿闭或无尿,见于休克、脱水、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
2.外观
正常结果:清晨尿透明,色深黄,振摇后有不易消失的泡沫。
临床意义:红色而混浊为血尿,见于泌尿道肿瘤、结石、结核、外伤等;浓茶或酱油色尿为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溶血性疾病、血型不符输血后;乳白色可能为乳糜尿,见于丝虫病,亦可能为脓尿,见于泌尿道感染。
3.反应
正常结果:弱酸性。
临床意义:强酸性尿见于酸中毒、服氯化铵后,强碱性尿见于严重呕吐、输血后或尿路感染。
4.相对密度(比重)
正常参考值:1.005~1.030。
临床意义:密度高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失水、心功能不全,密度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后期尿密度低且固定。
5.尿蛋白
正常参考值:阴性或<20~80mg/24h。
临床意义:蛋白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6.尿糖
正常参考值:阴性或<1.4(250mg/24h)。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
7.尿沉渣检查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2个/高倍镜,白细胞0~5个/高倍镜,透明管型偶见。
临床意义:镜下大量红细胞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结核,泌尿道肿瘤,肾外伤,肾下垂及使用某些药物后;大量白(脓)细胞见于泌尿道炎症;透明管型见于发热,急、慢性肾炎,肾病;粗大管型见于肾炎晚期;颗粒管型提示肾脏器质性病变;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严重变性坏死;白细胞管型提示肾脏感染;大量草酸钙或尿酸盐结晶伴细胞提示结石。
8.酮体
正常结果: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酸中毒,严重呕吐、饥饿。
9.尿胆红素
正常结果: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对肝炎早期诊断有意义。
10.尿胆原
正常结果:正常1:20稀释度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11.隐血试验
正常结果: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血尿或血红蛋白尿。
12.艾迪计数(Addis计数)
正常参考值:正常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透明管型<5000个。
临床意义:增多意义同红、白细胞和透明管型增多。
血液常规检查
1.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男(3.50~5.00)×1012/L,女(3.8~4.8)×1012/L,儿童(4.3~4.5)×1012/L。
2.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平均14g/dl),女110~150g/L(11~15g/dl,平均12.5g/dl),儿童180~190g/L(18~19g/dl)。
临床意义:增高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缺氧。降低提示为多种原因的贫血。
3.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4000~10000μl),儿童(8.0~11.0)×109(8000~11000/μl)。
临床意义:增高为各种化脓菌感染、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异常增生引起的疾病。降低则表明病毒感染、伤寒、结核、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及造血组织再生障碍性疾病。
4.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万~30万/μl)。
临床意义:增高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急性失血后、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恶性肿瘤。减少则表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
5.血清蛋白
正常参考值:血清总蛋白64~82g/L(6.4~8.2g/dl),血清白蛋白35~55g/L(3.5~5.5g/dl),血清球蛋白20~30g/L(0.2~0.3g/dl),白蛋白/球蛋白(A/G)=1.5:1~2.5:1。
临床意义:白蛋白增高见于脱水及血浆浓缩,降低见于肝炎、肝硬化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直接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蛋白胃肠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感染、肝炎、肝硬化、风湿热、结缔组织病、部分恶性肿瘤;降低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致体内球蛋白合成减少。
总蛋白为白蛋白及球蛋白之和,A/G比值其意义决定于两者之变化。
6.抗双链DNA抗体测定(抗dsDNA抗体)
正常参考值:≤1:5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标本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特别是肾病变活动期,阳性率可达90%以上。
肾功能检查
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
(1)血清尿素氮测定(BUN)
正常参考值:2.9~6.4mmol/L(8~18mg/dl)。
临床意义:正常BUN全部由肾脏排泄,50%被肾小管重吸收,可作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过滤筛选试验。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到50%时,BUN才升高,故不敏感。增高则表明肾功能减退、心力衰竭、休克、消化道出血、严重烧伤。
(2)血清肌酐(SCR)
正常参考值:53~106μmol/L(0.6~1.2mg/dl)。
临床意义:肌酐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量只占10%~30%,血肌酐用来衡量GFR,影响因素较小,也不敏感,GFR下降50%以上,血肌酐才升高。血肌酐主要是经肠道所谓肌酐第二代谢途径排泄。BUN/SCR比值,正常值10~15。肾功能衰竭时,此比值保持不变。如比值明显异常,要排除肾外因素。
比值升高:因BUN生成增加,见于蛋白质摄入增多、胃肠道出血、溶血、组织分解代谢过度;肾脏尿素重吸收增加,肾前因素如脱水、心力衰竭、尿路梗阻;肌酐生成减少,如饥饿、衰竭时。
比值降低:尿素生成减少,如蛋白质摄入过少,严重肝功能不全;尿素消除增多,肌酐生成增高,如横纹肌溶解。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单位时间(min)内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毫升数,目前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作CFR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85~125ml/min,女:75~115ml/min。
临床意义:50~70mt/min为肾小球滤过功能轻度降低,30~50ml/min为中度降低,<30ml/min为重度降低;10~20ml/min为早期肾功能衰竭,5~10ml/min为晚期肾功能衰竭,0~5ml/min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4)尿酸(UA)
男:0.21~0.44mmol/L(3.5~7.4mg/dl);
女:0.15~0.35mmol/L(2.6~6.0mg/dl)。
临床意义:uA增高,常见于痛风、癫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肝病等。UA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2.肾小管功能测定
即酚磺酞(酚红,RSR)排泄试验。
正常参考值:15分钟排泄率>25%,2小时总排泄率55%~85%(平均为70%)。
临床意义:若15分钟RSR排泄率<12%,2小时低于55%,而又无肾外因素,肯定存在肾功能不全。2小时排泄率为40%~55%表示轻度肾功能损害,25%~35%为中度损害,11%~24%为重度损害,<10%为极重度损害。
药食同源
食疗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历来认为药食同源,认为食物和药物之间本没有绝对的界限。我国最早的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的药物大多是日常食物,比如:大米、大枣(红枣)、杏仁、芝麻、莲子等。
古人在长期的饮食养生的探索中,将食物分为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指黍、秫、麦、稻、豆;五果指枣、李、杏、栗、桃;五菜指葵、薤、翦、葱、蒜;五畜指牛、羊、猪、犬、鸡。
和中药一样,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能起到清火、泻火和解毒的作用;热和温的食物能起到温中除寒的作用。“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食物的五味和药物一样,也有收、降、补、散、软的药理效用。利用食物各自的性味,例如鸡肉性温,鸭肉性寒,羊肉、狗肉性热,猪肉及牛肉性平,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病态体质进行有效的改善。
适宜补肾的食物大致有:
蔬菜:韭菜、香菇、冬瓜、莲藕、茄子、莴苣、黑大豆、刀豆、豇豆、绿豆、黑木耳、马齿苋、山药、荠菜、红薯、萝卜、魔芋、丝瓜、西葫芦。
水果:核桃仁、西瓜、栗子、乌梅、葡萄、龙眼、柠檬、银杏、哈密瓜。
海鲜水产:黑鱼、鲫鱼、甲鱼、牡蛎。
其他:猪肾、玉米粉、玉米须、西瓜皮、牛奶。
以上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真正的食疗还是需要将肾虚的相关临床表现结合药物及食品的性味、功效加以辨证施治。
祖传《疏导内消汤》
笔者用《疏导内消汤》治疗肾病颇有心得。本方是集郭氏家族祖辈三代治疗肾脏疾病经验的基础方(《疏导内消汤》基础方在第一届全国特色疗法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优秀奖)。基本方药包括:藤梨根、猪耳枫、地公、落地蜂、山萝卜、孩儿参、剑兰、小芦根、消饭花、紫花草、羊角风、绿皮根等。全方既有健脾利湿、和胃降逆之功,又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之力。既能降血压、降血脂,又具有增进功能、抵御外邪的能力。正因为本方一药多用,君、臣、佐、使分工明确,而又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肺、脾、肾三脏各有所依。诸药合参达到了共收其效的目的。因此,本方实用性强,适应性广,为多种肾病所使用,不失为一张良方。
从湿而治,超常规剂量是《疏导内消汤》的特点。它取材于山间、田头、村前屋后的野生草药,因其野生,草药药性强,作用迅速,易于把握,故疗效确切。其主药的药理作用是行气降浊、辟秽解毒、去淤生新。其方解如下:
【藤梨根】利尿解毒,健脾和胃,又具化湿散结之功。
【猪耳枫】祛风胜湿,解痉透表,发汗利水,既搜祛内风,又解表疏透肌肤,致肌腠脏腑融汇于一体。配合鹿衔草、石剑利尿消肿、活血化淤,作用尤为明显,起疏导内消之作用。
【地公】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和胃健脾,治内外之邪,又调和药味,减轻药物对肠道的刺激。
【落地蜂】健脾固摄,强筋壮骨,温肾助阳,清肠止遗。
【剑兰】利水通淋,清热泄浊,宣肺止咳,固肾治本。
【消饭花】养阴生津,健脾豁痰,祛痧利水,清骨蒸热。
【紫花草】既治肾病,又治肝病;既降血糖,又降血脂。
【羊角风】利水消肿治湿热,清热解毒杀真菌。
【绿皮根】强筋骨,补肝肾,祛风湿,治痹痛。
【山萝卜】逐水消肿,通利二便,解毒散结,治疗湿浊壅盛致腹胀,为治便闭、逐水之要药。
在开方选药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人对尿毒症使用“山萝卜”十分畏惧,认为其通泻作用过于峻烈,有伤正气之虞,其实此药的治疗作用较为明显而用之不足为过。尿毒症患者,很多为湿热积聚,又肺阴不足,阴虚生内热,致肠道积滞,大便秘结,显然要用通利二便的药物。又肾开窍于二阴,尿路未能将浊毒及时排出体外,由络入腑至肠道积聚,运用“山萝卜”的通利作用速将浊毒排出体外,症状即予缓解。在临床实践中“山萝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肾区血流量增加而利尿,致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肾功能,提高了肌酐、尿素氮等代谢物的排泄。因人而异掌握剂量,“山萝卜”不失为治疗本病的一味上佳之品。
总之,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从湿而治尿毒症是确切的,它是治疗本病的方向。结合患者临床出现的一些症状配伍用药,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临床应用时,《疏导内消汤》基础方须随症加减,切莫拘泥照搬。
医案
徐某某,女,41岁,上海市人。
经2家省级医院确诊为尿毒症,血肌酐680μmol/L,血尿素氮28mmol/L,血红蛋白65g/L,血压160/100mmHg,尿蛋白(+++)。患者颜面黧黑,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心动心悸,舌质淡,苔白腻甚,脉沉细数,大便数日一行,尿量600ml/24h。属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方用《疏导内消汤》随症加减:杠板归20克,小青草20克,夏枯草10克,胆南星10克,地槐10克,山萝卜6克,野茄30克,茯苓15克,鹿衔草30克,当归15克。服药15剂,上述症状大为减轻,自感精神有力,无胸闷呕恶之感,大便每日1次,尿量150ml/24h。继服前方,随症加减:忍冬藤30克,败酱草15克,龙槐15克,山萝卜6克,杭菊花6克,鸡血藤15克,当归15克,地公30克,藤梨根40克。服药30剂。累计服药半年后血液检验,肌酐72μmol/L,尿素氮6.8mmol/L,血红蛋白120g/L,尿蛋白阴性,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自感无任何不适,迄今s年未见复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