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为什么会成功跨越“贫困陷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阶段都可能面临重大任务与重大挑战,在各个发展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发展停滞的状态。在低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难以实现起飞,人类发展滞后,政治不稳定与社会动荡往往也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在中等收入阶段,诸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有可能陷入“高收入陷阱”。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中国跨越“贫困陷阱”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都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认识中国如何跨越“贫困陷阱”对认识如何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维贫困的分析框架

    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一般表象,而能力不足以及制度性因素导致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则是导致贫困更深层次的原因。基于对贫困多维度的认识,胡鞍钢提出了基于四个维度的贫困类型,包括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知识贫困和生态贫困。

    贫困者具有三个动态特征:第一,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第二,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易受到经济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危机、经济萧条等。这说明,贫困不单纯是低收入的问题,还体现在发展机会、社会平等和政治参与等诸多方面。

    二、近代发展的落后使得中国成为世界贫困大国

    从历史来看,1820—1950年期间,中国逐步演化为世界现代化的“落伍者”。中国不仅不是世界现代化的参与者,而且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受害者,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从世界经济强国走向衰落的时期,从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变为世界上的经济弱国,人均收入水平降到了中国历史的最低点,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居世界后列。

    中国在近代落后挨打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强有力且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国家政权的领导,这是中国不能有效应对世界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不能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正式发动工业化,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追赶”历程。从发动工业化的历史起点来看,中国比发达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发展时期已经晚了100—200年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穷二白”。因此,如何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收入,以及如何通过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升国民素质,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首要目标。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是取得了中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从贫困状况来看,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体处于极度贫困状况。按照人类贫困来看,中国在当时是极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贫困状况应当说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健康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结果。同样地,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在教育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

    四、经济发展与减少贫困

    经济发展是减贫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发展,贫困人口就更难以获得改善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

    1.农村经济改革与贫困人口减少

    中国的经济改革起源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这项改革是典型的顺应农民发展要求的制度变革,或者说是诱致型的制度变迁,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减贫事业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也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在中国仍旧处于短缺经济的发展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国有企业改革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难以顺利推进。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经济开放区,积极推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这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充分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同时对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期,中国在未来将持续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其他国家创造经济机遇、就业机遇,进而有助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五、扶贫开发是走出“贫困陷阱”的重要支柱

    1.各个发展时期的扶贫政策

    在不同发展时期,根据阶段性扶贫工作的特点,中国不断调整扶贫政策和战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包容性发展,让贫困人口充分享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1.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经济发展明显落后、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进行区域性扶贫开发。

    2.1986年,中国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战略。

    3.1994年,中国颁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2001年,中国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在全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逐村制定包括基本农田、人畜饮水、道路、贫困农户收入、社会事业等内容的扶贫规划,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实现贫困群众增收、基础设施提升、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目标。

    5.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进一步把扶贫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实现目标。2011年,中国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开启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二个十年扶贫发展规划。

    6.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2014年,中国把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精准扶贫”“区域开发”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减贫战略。

    7.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着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抓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这个关键环节,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基础,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

    8.中国在2020年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个体实现脱离收入贫困。

    2.中国减贫绩效评价

    国家贫困线是衡量减贫绩效的标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贫困线标准设定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多次调整国家扶贫标准。在2008年以前,中国设定两个扶贫标准,即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

    六、中国减贫促进全球减贫

    中国减贫成就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没有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世界减贫事业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中国的减贫成就堪称世界“减贫奇迹”!

    中国花了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跨越了“贫困陷阱”。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提出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毫无疑问,这将是中国“减贫奇迹”的继续,也将为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树立减贫事业的范例。中国的减贫实践也证明,“贫困陷阱”并非不可逾越。

    在未来,随着中国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将以另外一种方式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新贡献,即通过中国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以及各种类型的发展援助,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减贫事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