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英雄:郑成功-举义海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就在郑成功赴仙霞关期间,随同征闽清军统帅博洛南下、时任清朝江南经略的明朝叛臣洪承畴以南安同乡的身份秘密致信郑芝龙招降,许诺如献福建归降,将授予他闽粤总督官职。原本就拥兵观望的郑芝龙,既贪图高官厚禄,又想保护自己的庞大家产,更畏惧清军强大的武力,决意投降。他深知儿子刚正不屈的性格,担心遭到阻挠,所以没通知郑成功,而是秘密传令仙霞关守将施天福放弃天险,将官兵撤入关内,同时授意停止运送粮饷,以此向清廷表示自己归降的诚意。接着又谎报有海盗进犯其家乡安平,上奏疏给隆武帝道:“边关前线的粮食兵饷由我来筹措,而我必须通过经营海上贸易来取得,现在海上有盗匪来犯我家乡,我必须赶快去救援!”隆武帝派内使持手敕前去挽留,郑芝龙置之不理,将留守在闽北一带的军队通通撤回安平,在八月间率部返回泉州。

    隆武二年(1646)八月,以博洛为统帅的清军从仙霞岭进入福建,由于郑芝龙事先撤去守军,清军在无人阻挡的情形下长驱直入,前锋人马迅速攻占延平。得知清军迫近,隆武君臣仓皇逃往汀州(今福建长汀),未及喘息,就被追兵赶上,隆武帝当日遇害于汀州府堂。建立时间仅一年有余的又一个南明王朝宣告灭亡。当时民间有歌谣唱道:“峻峭仙霞岭,逍遥军马过。将军爱百姓,拱手奉山河。”巧妙地讽刺了郑芝龙的不战而降。

    清军入闽后,未遇任何抵抗就占领了省城福州,随之迅速南下进攻兴化(今福建莆田)、泉州、漳州各府。郑芝龙还不清楚清廷将给他怎样的高官显爵,便将军队集中于安平一带,以此与清廷讨价还价。

    与此同时,清军统帅博洛一面派兵直逼南安,显耀兵威,一面继续派人向屯兵安平的郑芝龙写信劝降,在信中仍然以“现今福建广东尚未平定,闽粤总督还是等着你来做”这句话作为诱饵。郑芝龙接信后大喜过望,即刻宣布接受招降,准备按博洛的要求前往福州。

    郑芝龙的决定遭到郑成功的激烈反对,郑鸿逵等人也不赞成投降。郑成功对父亲的所作所为颇不以为然,在此紧要之时更是慷慨陈词:“福建广东山海之地,不比北方平原骑兵可以任意驰骋,如果我们凭借险要地势,布置伏兵抵御敌人,清军虽有百万之众,也难以迅速攻入沿海地区。我们还可以利用海上作战的长技,用恢复中兴来号召人心,兴洋贩海来筹措粮食军饷,未尝不能与清朝长期周旋。”可惜郑芝龙求降心意已决,对儿子的论辩分析根本听不进去,还当面呵斥他“小孩子不要胡乱评论天下时势”。郑成功见父亲不听劝告,不禁下跪痛哭,希望父亲“三思而行”,但二十年来通过垄断海上贸易积聚的巨额财富使郑芝龙贪恋权势富贵,一心沉醉在清廷许诺的高官厚禄的美梦中,郑芝龙不听劝告,拂袖而去。

    郑成功在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决心与父亲分道扬镳。他的行为得到叔父郑鸿逵的赞许和支持,还暗中调出一支军队交给郑成功,让他秘密逃往金门暂时躲避。当时,郑芝龙正要赶赴福州面见清帅博洛,出发前派人到处找寻郑成功。郑成功决心已定,只写了一封信交家人带回,这就是著名的“郑氏报父书”,信中表明了自己不愿随父降清的决心,并且声明:“从来做父亲的只有教导儿子尽忠国家,没有听说教导儿子背叛国家做贰臣(“贰臣”,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后泛指叛逆者)的。现在父亲不听从我的劝说,以后倘若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做儿子的也只有披麻戴孝来表示哀悼了。”这些话后来成了表达忠贞的名句,被后代所传颂。

    郑成功的哭谏没有打动郑芝龙,“报父书”也没有让父亲回心转意。清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郑芝龙如约来到福州。他自恃闽粤海域尚有精锐水师,清朝政府想征服沿海地区,仍须借重于他,所以不加防备,只带了五百士卒随同前往。不料清帅博洛认为只要控制住郑芝龙,郑氏家族群龙无首,又虑及郑芝龙身家性命,必然听从清朝招抚,因此背信毁约,下令连夜拔营,挟持郑芝龙“北上面君”(意即北上北京拜见清朝皇帝),只令其留下几封书信来招降郑氏家族成员和部属。此后郑芝龙在北京被授予一等精奇哈尼番的空头官衔,隶属汉军正黄旗下,但有职无兵,实际上遭到软禁。郑芝龙降清后,郑家留在安平的其他人以为家乡可免受清军骚扰,因而并无防备。不料清军对积蓄有大量财物珍宝的郑家巢穴早已垂涎欲滴,就在十一月三十日突然袭击安平,大肆抢劫淫掠,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被辱自尽。

    十二月初,郑成功闻报父亲被挟持北上,生死未卜,又得知母亲殉难的噩耗,如受晴天霹雳,痛不欲生。他自幼远离父亲,全靠慈母呵护教养,与母亲有极深的感情,7岁离别母亲回国后,直到23岁才骨肉团聚,但因忠于君王之事,未能久叙天伦,侍奉于侧,如今痛失母亲,家人离散,弄得无君无父,这对郑成功身心的无情重创,可想而知。他从金门披麻戴孝,悲愤万分地赶回安平料理母亲的丧事。

    国难家仇,促使郑成功决然起兵抗清。他来到孔庙前焚烧象征自己是读书人的儒巾和蓝色长衫,向孔子的牌位诀别说,“以前我是儒家的弟子,现今已经是失却君王的孤臣,一去一留,不同向背,告别儒服,敬请先圣明白我的意思”,表示自己将为国尽忠,不得已而弃文就武,投笔从戎。几日后,郑成功倾尽残余家资,以“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的名义,会同流亡南下的隆武朝的大臣曾樱、路振飞等,招集父亲旧部洪旭、陈辉、张进等九十余人扬帆入海。同年底,在郑成功的倡导下,闽粤沿海几支反清义师在厦门与金门两岛之间的烈屿会师订立共同抗敌的盟约,从此,郑成功义无反顾,高举“反清复明、恢复中兴”的旗号,率师转战东南沿海,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抗清战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