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骰子-第9章 终身大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眼看着六月六就快到了,黄家和马家都为孩子的婚事操劳了起来。尤其是建业家,这离婚期还有三四天呢,建业爹就已经请来了唢呐班子,天天傍晚演奏,就在村中间小卖店前的那片空地上。

    这里结婚办喜事,唢呐班子是一定要请的。从很久以前这里就有这样的说法:“嫁闺女,真热闹,唢呐不吹不上轿”。就是说你去迎亲如果没有唢呐,新娘是不会上轿的。

    除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建业爹知道儿子非常喜欢听唢呐吹奏。从小到大,村里只要有唢呐演奏,他总是听的入了迷一般!

    再说一下这里的唢呐班子,也真是不可小觑,吹唢呐的个个身怀绝技,技艺精湛。他们的吹奏,之所以能吸引人是有原因的,他们的曲目和技巧受过高人的指点。他们的祖师爷就是“律圣”朱伯勤。

    建业听四爷爷讲过,据说,“律圣”朱伯勤出生在明朝,是一位藩王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九世孙。而他却放弃王位不坐,潜身到民间,专心钻研音律。呕心沥血十六年,写出《乐律全书》四十卷,流芳百世。

    这“律圣”晚年就蛰居在邻县的怀庆府。而且痴迷于唢呐。他亲自整理改编了一些当时流行的唢呐曲目。并且指点调教了一批唢呐的演奏者。他的这些弟子带着这些曲目,就居住在双县附近的几个县内。历经几百年这些演奏技巧和曲目被一辈辈传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发扬光大。

    建业从小就喜欢听唢呐演奏,他最喜欢的曲目就要数《百鸟朝凤》和《抬花轿》。那唢呐吹奏起来,欢快明亮,热闹喜庆。时而悠扬连绵,节节拔高;时而清脆短促,声声明亮;时而如鸟儿鸣啼,回荡山林;时而如少女吟唱,天真无邪。像一条清泉在山野里叮咚流淌;又好像一串风铃在清风中悦耳摇晃。真是沁人心脾,妙不可言,叫人如痴如醉。

    建业爹忙了一天,傍晚时看到大伙都聚集在小买店前听唢呐,也拉了建业一起过来凑凑热闹,散散心。那唢呐声响起,很快大家都被陶醉了。演奏者都是“人来疯”,人越多他吹的越起劲。看着人渐渐多了,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他的绝活,也就一样一样亮了出来。

    一曲唢呐终了,为了提高大伙的兴致,一人来到场中间。只见他稳稳地站好了,有人送上燃烧着的一团火来,是一根铁丝一端绑着一团棉花。他接过那团火来,身子微微后仰,头也抬了起来,张大了嘴巴,把那团火慢慢放入口中,他闭了双唇,片刻后又张开嘴把火拿了出来,那火竟然没灭还是燃烧着的。大伙都是啧啧称赞,拍着巴掌叫好。只见那人突然往那团火上喷了一口气一样的东西,那火苗突然变成了一道二尺多长的火焰!大伙不禁齐声叫起好来,随后掌声雷动。那道火焰在空中燃烧了几秒也就消失了。那人收了火,也就走了下去。

    紧接着又走上来一人,在场中央站好了,身子后仰,脸面朝天。有人过来把一个高高的旗杆放在他的脑门儿上顶着,又递给他一只唢呐。只见他稳稳地顶着旗杆,竟然悠闲地吹起唢呐来。他的脑门儿顶着旗杆,头却随着唢呐的节奏上下左右地摆动着,那旗杆竟是稳稳地直立着,怎么也倒不了!一曲吹完了,他猛地直起身来,那旗杆也被弹了起来,他伸出左手接住了,托在掌中,右手提着唢呐,给大伙鞠了个躬。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他走了下去。

    接下来是小孩子们喜欢的一个表演,叫漱猪牙。只见一个人在场中间自由自在地吹着唢呐,一个高音后突然停住,放下唢呐,用宽大的袖子遮了一下脸,袖子拿下时他嘴里突然长出两颗长长的寮牙来,猛然看上去还真有点恐怖。他又用袖子遮了下脸,一瞬间那寮牙就消失了。拿起唢呐又悠闲地吹了起来。

    建业看着表演,不觉间也被吸引了,和大伙一起叫好,高兴时竟也笑了几声。建业爹在后面偷偷看着他,心里也好受了不少。眼看婚期就到了,这建业好像还沉浸在痛苦里,建业爹真担心他会出点什么差错。

    第二天一大早,建业四爷就吩咐人去把远道的几家亲戚,用拖拉机给接了过来,在左邻右舍找空闲屋子安顿下来。乡下交通不便,再加上参加婚礼的大都是妇女和孩子还有老人,所以最好是提前一天两天先接了过来。

    又吩咐人,把前院后院都打扫干净了。屋门院门上还有院里院外的几颗大树上,都贴上了囍字。

    婚宴设在前院,院子里用几张大块的帆布搭起了大棚,大半个院子都给遮住了。在厨房外又支起了几口大锅。请来了村里两位专门做宴席的厨师,这两位的厨艺在这十里八村儿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都请这两位。他们用车拉来了做宴席必要的应用之物。领着几个人就忙开了。

    又在院门外,搭了个小棚子。下面放了张八仙桌,把唢呐班子转移到这儿。从早到晚吹一阵歇一阵地演奏起来。

    又请来一位专业人士,负责放三眼枪。那三眼枪有三个枪管,里面装了火药,有三根导火索,分别点燃了,就是三声巨响,像礼炮似的。每隔两个小时就放三声三眼枪,然后紧接着是一串鞭炮声。制造气氛。

    建业四爷又动员了左邻右舍二十来户人家,本家亲戚除外,一户出一青壮男人前来帮忙。这些人被分成了好几组,有负责宴席的,有负责照顾客人的,有负责迎亲的等等。

    建业从头到脚换了一身新衣服,有四爷领着,来到村里年长的人家,见到老人恭恭敬敬鞠上一躬,告诉老人自己要结婚啦,欢迎老人去吃酒席。老人大都会把这新郎夸赞一番,然后答应去赴宴,但如果不是沾亲带故,一般到时都是不会去的。整个村儿年长的够辈份的都要一一请到。

    就这样忙忙碌碌准备了两天,六月六这大喜的日子就到了!

    这天亲朋好友都到齐了,院里院外都是人。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大人中间打闹着穿梭。

    三眼枪声鞭炮声,不绝于耳。那吹唢呐的更是站到了椅子上,玩了命地吹,欢快的乐曲振天响,随着风儿几乎飘到了云彩上!

    眼看着到了八九点钟,接亲的队伍要出发了。接亲的队伍是要在新娘家吃宴席的。

    建业四爷把人和车集结在,村中央的大道上。从前到后排列好了。

    最前面领头的站着两个人。一个人手拿三眼枪,气宇轩昂。另一个是建业的本家叔叔,右手提着个红包袱,包袱里是一只大红公鸡,那公鸡脖子上还围着一圈红布。

    他们身后是唢呐班子,一直在欢快地吹打着。现在吹的曲目是《抬花轿》。

    唢呐后面是一辆看上去有点破旧的小面包车,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前面贴着个大囍字。里面坐着几位迎亲的姑娘,一个个打扮的像花儿一样。车有献军驾驶着,这车是他在一老战友那儿借的。

    面包车后面是建军家刚买的拖拉机,用来拉嫁妆。车头上也贴着大囍字,有本家一年青后生驾驶着。新郎是不去接亲的,而是在家等着。

    只听得三声巨响,惊天动地。响声过后,接亲的队伍缓慢出发,朝着秃山村前进。

    这样的接亲队伍,在这十里八村还是第一次。大多数人家还是骑着自行车,去接新娘,架着驴车去拉嫁妆的。因此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来大群的乡亲们来看热闹。

    接亲的队伍出发后,这里的婚宴也就要开始了,院子里整齐地摆放了两排桌子,共有十六桌。吃这样的酒席乡亲们有个叫法叫做“吃大桌”。“吃大桌”很热闹,也很有意思,一般是八个人一桌,自发地分成三个区:男人区,女人区,小孩区。

    成年的男子坐在一起,划拳喝酒。平时大家住的很分散,亲戚们彼此离的也远,很少有机会这么全乎地聚在一起。因此叙旧沟通感情比吃饭显得还重要,男人们沟通感情,在饭桌上就是喝酒了。因此男人区不时地传来一片粗犷的划拳声,一阵阵响亮的碰杯声,一串串爽朗的大笑声。

    妇女们坐在一起,唠着家常。老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一大群妇女聚在一起自然比唱戏还热闹。她们现在唠的话题就一个,就是新娘子。一大群的女人同时议论一个女人,这可了不得!有关新娘的一些事迹被一件件说了出来,从出生一直说到出嫁。添油加醋那是一定的。捕风捉影,信口开河也是常有的。新娘子的穿衣打扮,性格脾气,从头到脚,一点一滴,都不会放过。就连新娘子的七大姑八大姨甚至于祖宗八辈都不能幸免。

    小孩们坐在一起,打打闹闹。男孩和男孩坐一桌,女孩和女孩坐一桌。当然每桌都会安排一个稍微大点,办事稳当的孩子照看着。这些小家伙,一个个像猴似的,毛手毛脚。一顿“大桌”吃下来不摔你两个碟子碎你两个碗那都不叫“吃大桌”。

    酒席开始了,先上了四样点心,用四个小花圆盘盛着。一盘是蜂蜜羊角蜜,一盘是桂花山楂糕,一盘是东坡蜜三刀,一盘是麦芽花生糖。盘很小盛的也不多,大人们都不好意思动筷子,互相谦让着品尝个一块两块,继续唠嗑。小孩们可没那么多讲究,又都喜欢吃甜的,盘一落桌就挥动着筷子往嘴巴里填,一眨眼工夫,四个小盘子就空了。

    不一会儿,又上了八蝶凉菜,用八只不大的小黑圆蝶盛着。四个素的分别是:五香花生米,冰糖莲菜,凉拌面筋,姜汁变蛋。四个荤的分别是:红油耳丝,酱香猪头肉,鸡丝粉皮,蒜泥白肉。

    在饭桌旁边有个大竹蓝子,在一个方形的凳子上放着,里面装满了圆圆的馒头。那馒头热腾腾地冒着热气。凉菜上来后,有人给每桌都发了馒头。馒头做的很大,小孩们大都每人给发了半个馒头。

    不过这前面的十二小蝶只是铺垫,后面的“八大碗”才是主打菜。八道菜用八个大瓷碗盛着。八只大白瓷碗一样大小,表面光滑细腻。

    先上了四碗。分别是:一碗红丸子,一碗白丸子,一碗黄豆芽,一碗盈汤蒸鸡蛋。红丸子是素的,外焦里酥,在泛着油花的热汤里泡着,分外可口。白丸子又叫肉丸子汤,那丸子入口爽滑,余香连绵,回味无穷,是小孩们最爱吃的一碗。在坐的小孩可以说有不少都是冲着这碗白丸子才来参加这婚礼的。

    那碗白丸子刚一放到桌上,一桌的小孩全都拿着小糖瓷勺子站了起来,八只小勺子几乎同时伸到那碗里。慌慌张张地盛了一勺丸子,也顾不得热烫了一下就填进嘴里,又急忙去盛下一勺。两勺之后丸子就所剩无几了,只有手快的两三个人第三勺能盛到丸子。一碗白丸子瞬间就被消灭干净,他们都坐了下来,撩下勺子。其他的几碗,他们只是简单地夹了几筷子。那碗红丸子却是没人光顾,几乎一勺没动。大人们看着孩子们的这副吃相,也被逗的笑了起来。

    随后又上了四碗,分别是:一碗花椒鱼片,一碗梅菜红烧肉,一碗清蒸红枣饭,一碗酥菜汤。这样八碗就起了,菜也就上完了。可以说每一碗都有厨师的独到之处,他们成年累月地做这几道菜,手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做出来的味道也比一般人做的好吃了不知多少倍。所以大家都是兴高采烈,吃的津津有味。

    再说建业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胸前衣服口袋上还别了朵红花。有本家的两个婶子领着挨桌敬酒。妇女孩子们都好对付,一桌喝上一口两口意思一下了事。来到这男人区可就走不动了,一个桌上不喝上满满的一杯,是无法脱身的。建业最近心情也不好,也有点借酒消愁的意思,左一杯右一杯地喝了近一斤白酒。两个婶子一看他状态不对,急忙把酒挡了,拉回了屋里。

    眼看快到正午了,酒席也接近尾声了,大家都陆陆续续地退了席。开始准备迎接新娘子的到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