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船空载月明归-题西林壁苏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禅喜集》卷八,现代佛学大系第四十八册页一○六

    【白话新唱】

    从横的观点看去是山岭

    从侧的观点看去是山峰

    从远近高低的不同角度看去就有不同风貌

    没有人能看见全貌

    大家都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唯一真实

    唉!

    为什么不能认识庐山真面目呢?

    正因为身在此山中吧!

    【分析与鉴赏】

    这首诗名气很大,也常常被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被用来比喻一件事情由不同观点看就有不同的见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被用来比喻人在局中,不易看清事情真相。

    现在让我们超越一般人的俗解,更深入认识苏东坡的原意。

    庐山,象征参禅人梦寐以求的佛性、般若、涅槃、解脱、真理。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观点来认识佛性,就出现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形。所以同样是佛法,不同宗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同中有异(着眼点不同),异中有同(毕竟是探索同一对象)。

    甚至我们可以说,不同的宗教哲学其实也只是各各以不同的观点来认识真理。求其异者,不难发现各大宗教有明显差异:可是求其同者,也不难发现各大宗教有互通之处。

    更进一步说,宗教不过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其余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等等,莫不是真理的一隅,搞宗教的人也毋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觉得宗教最超越,这是我执作祟的自我膨胀。

    人们如果保持清醒,应当常怀谦逊的心情,放弃“我所知所见是唯一真实”的迷思,才能扩展视野的广度。

    可是为何苏东坡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才显露苏东坡的见地。

    翻成白话就是说:你之所以看不见真理,只因为真理就在你身边,靠得好近好近,近得教你看不见。

    有点儿像鱼儿活在水中,却看不见水;人活在空气里,却看不见空气。

    在这诗前两句,好像把佛性、真理当作一个客体来看待;后两句则指出了佛性、真理并不是客体,我们就身在其中。如果一直维持主客分离的思维运作模式,就永远只能“远近高低各不同”了!

    真理从来不曾远离人,人却常常自己远离了真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