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浪漫爱情背后的定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恋爱心理学

    为什么初恋情人总是让人刻骨铭心?

    生活广角

    提起那些未能修成正果的初恋情人,恐怕每个人心中都会涌起纯真、甜蜜和酸楚的感觉。有人说,人只有第一次恋爱才是真心无私的,以后的恋爱都是为了自己。这话说起来有些绝对,但不能否认的是,第一次恋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是终生难忘的。

    大多数的初恋都会以失败告终,而不会坚持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因为第一次恋爱一般都会发生在学生时代,那时候因为缺少人生经验,心智发展还未成熟,独立性、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控制力、判断力以及自我反省意识还很欠缺,情感世界又丰富而多变。另一方面,由于年龄较小,经济上还不独立,未来的安排还不明确,家庭的影响又很大,所以尚未完全具备守护爱情的能力。在个体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初恋总会迎来各方面的挑战,因此,初恋失败这样的痛苦就变成了在劫难逃的命运。

    台湾歌手刘若英的一首歌叶后来曳,俘获了很多人的心。其中的某些歌词深深地打动着人们: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这是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十七岁时候的相识相知,十七岁时候年少的倔强,成年后的追悔感怀和遗憾感叹,给整首歌笼罩上了一层伤感的气息。虽然因为当时的无知幼稚而错失很多东西,让初恋无疾而终,但它始终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有些时候,初恋给人的伤害也是终身的,会给以后的恋爱和婚姻蒙上不可磨灭的阴影。

    晶晶和心刚是同时考入高中的一个镇上的老乡。因为彼此都很有好感,又因为来自同一个地方,上高中不久,他们就恋爱了。家长和老师知道后,担心影响他们的学习,强烈反对,但是逆反心理使他们的感情更加紧密。高考的时候,晶晶考入了一所大学,心刚却没有考上。第二年,心刚继续复读,但是仍然失败。于是,亲人的指责对准了心刚,认为他就是因为过分投入感情而耽误了学业,这样的结果是咎由自取。晶晶到了大学之后渐渐疏远了心刚,还提出了分手,这让心刚万念俱灰,甚至想到了自杀,最终因无法学习而辍学回家。心刚多年没有走出初恋带来的痛苦,随便找了一个村里的姑娘结了婚。

    初恋让人痛苦,也让人沉醉,这样的令人无法忘怀有以下几个原因:

    由于这个时期的爱,还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严厉打压,对之严防死守。但是这种阻止会使恋爱里的人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反而推动了恋情的发展,使得恋爱双方对彼此的渴望更加热烈。

    到了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一般都为自己在大脑中虚构一个“梦中情人”的完美形象,这个形象可能以生活中的某个人为原型,有时是几个人的集合体。当有符合这样特质的人出现的时候,便是自己的理想模型活化了,眼前的对象与自己的渴望出现了奇妙的吻合,恋爱的激情瞬间被点燃,这个人就成了自己“唯一的神话”。

    另外,初恋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前面所说的光环效应,很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却视而不见,甚至是连同缺点一并爱上。初恋失败之后,那个近似完美的人却留在记忆中成为了他人无法取代的人。事实上,我们爱上的那个人不一定就是恋爱的那个真实的对象,而是一个被我们夸大了的偶像型人物。

    初恋情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最本质的原因是:那是一段未完成的情节,而未完成的、被迫放弃的、未达到目标的事情总让我们铭记在心,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心理解读

    契可尼效应

    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喜新厌旧”“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说的都是这一类现象。初恋不成功导致分手,而分手正是爱情的中断,因此,它往往比美满的结局更令人刻骨铭心。

    幸福驿站

    恋爱是朝对方的心理能量的最大聚集,初恋时完全投入的情感让这种能量更强。分手后,这种聚集起来的心理能量突然失去了宣泄的对象,可能使人产生迷失方向的感觉。当这种能量以疯狂的方式喷向昔日的对象时,就容易产生可悲的后果,如暴力、毁容直至害命行为。如果把这种心理能量喷射到自我,就会产生自我伤害,如抽烟、酗酒、自残等,甚至从此对任何异性都宣告“免疫”,就可能导致心理变态。

    如果你身边有正处于初恋失败而分手的年轻人,应给予尊重和同情,并且鼓励他们不要沉溺于痛苦中,而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化解内心的伤痛。如果心理创伤过重,可以鼓励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初恋中的人们,付出的都是真切的情感,受到的伤害也是最深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再次恋爱的时候难免要和第一位初恋情人比较,如果婚姻出现了些许不如意,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初恋情人。很多已经结婚多年的人,心中还隐藏着关于初恋情人的梦想。

    一个阔别家乡40多年的男人衣锦还乡,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他心里还在深深怀念自己年轻时候的初恋情人。他不顾朋友的反对,执意要和她见上一面。他通过种种手段联系上了对方,并且约定好在当初分手的桥头见面。

    因为渴望是如此强烈,他提前一个小时就来到了桥头。时间快到的时候,他发现在桥的那边颤颤巍巍地走来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他吓得夺路而逃,再也不想见面了!

    那些心里隐藏着想和初恋情人重温旧梦的人是否考虑清楚:我们难忘的是初恋时候的那个人呢,还是初恋时候那种酸酸甜甜的感觉呢?其实,人留恋的,往往不是初恋的情人,而是初恋本身的新奇;不能忘怀的不是初恋情人,而是初恋时候的心情。

    即便是像上文中说的那样重逢了,记忆中的那个人早已经失去了当初的美好,这样一来,错失吾爱的那种遗憾的美也没有了。

    像歌手陈奕迅在叶十年曳中唱的“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算是比较完美的结局了。对于年岁已经大了的人们,男人有了将军肚,女人有了核桃纹,如果不是双方单身并且还相互爱慕,最好的态度就是:只愿来世再见,不愿今生重逢。将记忆尘封吧,像尘封一坛老酒,独自享受,独自品尝吧!

    适当的肌肤接触会增加对方的好感

    生活广角

    在谈恋爱的时候,适当的肌肤接触对促进感情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一定要注意“适当”两个字,否则在对方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你贸然的行动很可能被视为“变态”而让恋爱惨遭失败。

    在亲密关系里寻求身体上的亲密感是人的天性。在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上,心理学家就曾经下了这样的结论:有人拥抱、有人亲吻的婴孩,比那些长期没人理会、没能接受身体抚触的婴孩,在情绪发展上会更加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爱抚会逐渐减少,在婴儿的时候,父母恨不得每天都要对孩子亲吻上百遍,但是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他自己就会主动拒绝这样的爱抚。

    当进入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就会被投射到异性上面,希望与自己渴望的异性有更深入的肌肤接触。青春期男女偶尔的肌肤碰触就会让人怦然心动,相信你也有所体会吧!

    即便是陌生的男女,轻微的身体接触也会博得对方的好感。

    记得大学期间有一次期末考试,为了防止作弊,很多系都被打乱交叉坐在一起。我只知道和我同桌的男孩叫什么名字,以前有点印象而已,话都没有说过一句。

    考试的时候正值严冬,马上要考试了,我还是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就随口说了一句:“怎么感觉手这么凉呀!”

    他随即伸手过来握了我的手一下:“还真挺凉!”他神态很自然,完全看不出想占女生便宜的样子,虽然我有点不自然,但也不好说什么。

    但是,这次握手却一直记在我的心里,让我感觉很温暖,使我在多年以后的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不是我的主观感受,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些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

    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小组在图书馆里秘密地进行了一个有关肌肤接触的实验。他们让图书管理员在一半的上班时间里像平时那样做正常工作,而在另一半时间里,在尽可能不被对方察觉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和对方做了轻微的身体接触,如在手和手传递书的时候,在书下轻轻地碰触对方的手。

    结果显示,在对图书馆满意度的调查中,与图书管理员有过轻微肌肤接触的学生作出的评价比没有做过接触学生的更积极。

    另外,还有很多实验能证明关于轻微身体接触的肯定效果。如在电话亭故意丢钱的实验:心理学家先是让人在没有人的公用电话亭里丢下钱,紧接着在后来进入电话亭的人拿走钱的时候叫住这个人,与那些不做任何身体接触的询问相比,拉着对方胳膊询问钱的事情能把钱找回来的几率要高出28%。

    为什么身体接触会起到这样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人的内心都有被触摸的需要。这是一种本能,婴儿接触温暖、松软的物体感到愉快,他们喜欢被拥抱和抚摸。对于恋爱中的人,触摸会使感情迅速深入。触摸不仅使个体感到愉快,还能使人对触摸对象产生情感依恋。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在对幼猴的实验中给出了答案。

    幼猴在出生后不久即被与母猴分离。然后,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作为母猴替代物。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的,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两个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实验的目标是要观察:决定会幼猴依附哪个玩具母猴的因素——毛巾布的柔软触感或食物的获取。实验结果表明,幼猴会依附于毛巾布做的玩具母猴,即使它不提供食物。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小孩子需要柔软而温暖的肌肤接触,只有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才能健康地成长。

    心理解读

    依恋理论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触摸是依恋表达的最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对于恋爱初期的人来说,让对方在不易察觉到的时候有轻微的身体接触有助于提高对方对你的好感。

    幸福驿站

    上边的实验表明,即便是陌生人之间,适度的身体接触都会产生好感,对于有好感的异性,用这种方式则更会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有质的突破。

    当一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的时候,在这个女孩对男孩也不是很反感的情况下,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追赶公交车的时候,抓住女孩的手一起跑;

    经过斑马线时,手看似不经意地搭在女孩的腰上;

    在公交车上比较拥挤,两人共用一个扶手;

    人多的时候,抓住女孩的手以防走散。

    ……

    有些女孩子厌恶和别人产生身体接触,所以,身体接触的前提是你应对女孩有所了解。下面有一些更为具体的方式可以参考,前提是关系已经很不错了:

    比如说在户外,看到女孩脸上有脏东西,男孩就可以说:“你脸上那是什么,帮你拿下来(其实,即使没有脏东西,也可以炮制一下,反正又没有别的人见证),整个过程很自然而然。”

    如果你们逛超市,买了吃的东西,可以借口手不干净,要对方喂,如果对方不是特别反感这个举动,那你们就俨然扮演了一次情侣的角色,以后进入真正的角色就变得很容易了。

    如果你们一起乘坐出租车,可以趁着车颠簸的时候和对方的身体靠在一起。但是注意要保持镇定自若的状态,不要分开,也不要贴得更紧,这是自然,也是默契。说明对方对你进一步的身体接触没有反感,也是一个可以继续深入的提示。

    当然,这些身体接触,一定是看似偶然的、不经意的,而不是刻意为之,是自然而然的、合理的。这些身体接触在于试探女孩对自己的态度,同时也可以拉近和女孩的距离。

    当然,并非所有的女孩都是被动型的,有的女孩可能也很开放、很主动,喜欢挽着男孩的胳膊走路,当这种女孩的身体紧贴着你的时候,不要过于乐观。她碰触你的身体,更多是来自精神上、心理上的亲近感,她或许只是以此向你表示好感和亲近罢了,仅此而已,切莫想入非非。

    总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以上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女追男的情况。但是,切记要注意灵活运用并且要适度!

    对方不安的时候是亲近的最佳时机

    生活广角

    经过恋爱的人可能都知道,你想追求的人在状态好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你不理不睬,可是当这个人处于情绪低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接受你的关怀,由于抱有感激之心,恋情也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

    这样说不是要你做那种乘人之危之事,而是当你满怀真诚之心而不知道如何打动女孩子的时候,可以关注她的情绪何时最不安,这个时候你一定要鼓起勇气走近她,万万不可错过这个时机。

    在和几个闺蜜一起谈起当初恋爱感受的时候,静说爱上她的初恋情人就在一瞬间。当时她正委屈地哭,他走过来坐在她身边轻轻用手给她擦了眼泪。而在那之前,他们没有什么过多的交往,虽然静知道他以前对她有好感,但是自己一直没有什么感觉,可是,就在他替她擦眼泪那一刻,一股温柔的被呵护的感觉油然而生,一瞬间她就爱上了他。

    美国社会学家沙赫特做过如下的实验,证明了人越感到不安,想要和别人在一起的动机就越强烈。

    参试者分成两个小组。两组人事先都得知实验过程中自己会受到电击的信息,但告诉A组人说,他们可能受到的电击强度并不高,而对B组人则说他们可能受到相当强烈的电击,使参试者预感到恐惧。

    开始做实验之前,让参试者们在休息室里待了一会儿。此时,参试者可以自由决定独自等待,还是跟别人一起等待。此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人们在面临恐惧前景预期时,对于独处和与别人共处两种情况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和决定。

    结果显示,对于恐惧期预期较小的A组的参试者大部分回答说自己要独自等待,相反,比A组感到更多恐惧的B组参试者,60%以上的人都做出了与别人一起等待的选择。

    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就不难看出静爱上她的初恋情人的原因了。

    心理解读

    影响亲和的因素

    影响亲和的因素有情境的因素和情绪的因素。当人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就会产生亲和的需要。压力越大,个体的亲和动机就越强。悲惨的情境也能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

    从亲和产生的心理背景来看,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幸福驿站

    根据影响亲和的因素,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该接近一个人,什么时候该离开,让对方一个人独处。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处于恐惧不安、压力很大的情况,请多陪伴这位朋友,仅仅是默默地坐在他的身边,就会给他带来很多的安慰。

    如果把感情当成一种投资,那么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少做一些锦上添花的无用功吧。当然,前提是你知道对方处于什么状态。

    爱情是对对方无条件的关注,那么在他难过不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陪伴左右,否则,一次的失落就可能毁掉你们的关系。

    看恐怖电影是诱导亲密关系的最佳方法

    生活广角

    电影、电视剧上经常会上演英雄救美的镜头,往往在这些女人吓得心惊胆战的时候,英雄们正义凛然地从天而降,将危急关头的美女一把揽入怀中,之后有个慢镜头特写——含情四目相对,爱情火花飞溅,顺着这个套路,这两位十有八九都成了情侣。

    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常上演这样的故事,只不过情节没有那么婉转激烈罢了。但是结局总是很相似,起码“美女”都对来帮助自己的“英雄”产生了很强的好感。

    为什么在面临生死抉择的紧急关头,总会出现爱情故事呢?

    心理学家阿瑟·阿隆和唐纳德·达顿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实验是在两个不同类型的桥上进行的。一个桥较狭窄,长140米,高70米,是晃动得非常厉害的吊桥;另一个是桥高3米,用很结实的柳杉建造的,给人以稳重、安全的感觉。在两种不同的桥上,心理学家雇用的漂亮女性实验协助员手拿简单的问卷表,向过往男性要求完成问卷表。实验协助员向他们解释说自己以“自然风光给创造性表现力带来的影响”为题做一项调查研究工作,告诉答完题目的男性说想了解具体的情况,就可以打电话咨询自己,并告诉了他们自己的电话号码。

    实验结果显示,在危险的桥上做实验的时候遇到的16名男性中,有一半的男性打过来电话咨询了相关的内容,相反,在安全的桥上参加答题的16名男性中,只有两名打来了电话。

    当实验协助员是男性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打来电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心理学家哈特菲尔德认为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的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

    当接受问卷调查的男性经过危险的桥之后,由于桥的摇晃产生了紧张和身体的变化,但是他误以为是眼前出现的漂亮女郎带来的反应。于是,产生了错误的归因。

    根据心理学家沙赫特的“情绪二因素理论”,情绪越生理唤起伊认知标签。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可以非常相似,恐惧的时候,人的心跳都会加快、手会颤抖,而当爱情来临的时候,身体的反应与之很相似,在这个时候,人的感觉就容易产生混淆。

    在加拿大温哥华北部山壑中,有一个卡皮兰诺吊桥,它被建立在距湍急的河面230英尺的空中,非常危险。但这座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索命桥”——几乎没有人在这里自杀,相反却因上演了许多罗曼蒂克故事而被认为是“爱情桥”。这其中的道理我想你已经能够领悟了吧。

    心理解读

    激情爱的理论

    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可以非常相似,比如恐惧、焦虑、开心的时候,人们的心跳都会加快,手会颤抖。但由于人们对这些反应的解释不同,就可能会体验到完全不同的情感。个体如何解释情境、解释自己的生理反应,往往与外部的线索和诱因有关。英雄救美女,容易演绎出爱情佳话,就是因为在危急状态下,美女生理上的恐惧被高度唤起,这时候如果英雄从天而降,就很容易被美女解释为是她紧张的理由。于是危险过后,美女会觉得温情和吸引油然而生。

    幸福驿站

    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电影里会有这样的发现,两个本来是一般关系的异性,在经过一次旅行历险之后,或者共同经历了一场大的危难之后,很容易发展成情侣。

    简单点来说,如果你想更快地获取对方的心,或者更快地获得亲密感,就要带女孩去看恐怖电影,恐怖电影可是诱导亲密关系的最佳方法!在那阴森森的气氛中,人很容易紧张起来,心跳也会加快,这样的身体反应和对一个异性来电时候的反应状况非常相似。因此,很难保证女孩不会将自己的感觉搞混,当女孩吓得惊叫的时候,你还可以安慰性地握着她的手或者抱一抱她,以显示你男子汉勇敢的本色。

    身体接触+错误归因(这种错觉发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你的爱情能没有突破性进展吗?

    如果你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你肯定也会想到与对方共同参与一些体育活动,这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剧烈的体育运动中,也能造成心跳加快、气喘吁吁的身体情况,好感在不知不觉间就培养起来了。

    情场高手为何总是那样的善解人意?

    生活广角

    “亲爱的,我很了解你。我知道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尊重你,但是,有时候你又很自卑。其实,你有很多潜能没有发挥出来,但你也知道自己有缺点。你喜欢生活有所变化,但是变化又让你感到莫名的害怕。对于异性,其实你也想很好地与他们交往,但是你表面从容,内心却感到焦虑不安。你讨厌被人控制,但是有时候又很依赖别人。你有时候很外向活泼,但是有时候却很内向、谨慎。你不是没有理想,但是很难实现。你渴望有一个爱人,但是内心却隐隐有些害怕,害怕受到爱的伤害。”

    如果有人对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受呢?是否有种如获知音的感觉?如果是你有点好感的异性对你说出,你是否因为如此理解而深深地被感动?

    如果你有这样的反应倾向就要注意了,有些爱情骗子就是这样骗取了对方的心。

    其实,这和很多算命、占卦的大师们所说的话是很相似的:

    “你心地善良,但有时不被人所理解。最近有些事情发生让你不太开心,消化系统有点问题。最近可能要犯小人,一定要多加注意。另外要多提防交通事故,过马路一定要小心谨慎。看你的手纹,你活到80多岁至少是没有问题的。”

    毫无疑问,你当然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即便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人,也很难承认自己是阴狠毒辣之徒;生活中哪有事事顺心的,肯定有不开心的事情;哪有天天都胃口大开的?谁能保证消化系统永远不出问题?只要自己看不惯的人,都可能是“小人”,世界也不是围绕着你来转的,谁都顺着你呀?过马路当然要小心谨慎了,这个还用别人提醒?现在全国人均寿命都达到了70岁,活到80多岁也很正常呀。退一步说,即便是你没有活到80岁,你上哪里找他对质去?

    看看那些星座和一些卦书,也大多如此。

    对某星座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个星座的人,喜欢安定的生活,具有田园诗般的性格。感情节奏的变化比较缓慢,然而一经触发将会身不由己,无法自拔。稳定而持久的生活环境,对你至关重要。你不喜欢素不相识或萍水相逢的人来扰乱你的生活。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物质上的追求,你都是以可靠和安全作为权衡的主要标准,这甚至是你性格和思想的基础。”

    再看看卦书,对不同的人的卦词内容分别为“春逢助力,夏展宏图,秋增权位,冬日收成”和“春有财禄,夏更丰收,秋令平平,冬可事成”。多么相似的论调啊,算卦的人心里都图个乐和,顺便就给了小费了。

    有位心理学家针对这种现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之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大多数的参与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便是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依然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心理解读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象效应。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且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巴纳姆是个著名的杂技师,他在评价自己表演的时候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期待出现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对于星相大师而言,巴纳姆效应是他们必备的基本技能。星象学之所以千百年来生龙活虎地生存着,正是运用了巴纳姆效应的语言模式。

    幸福驿站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经常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同时也在影响和暗示着别人。利用巴纳姆效应空泛的表述,会让人联想到很习惯的情景,从而赞同你的观点。

    很多爱情高手都是很善于使用这个巴纳姆效应的,让人觉得他是那么的善解人意,有种如获知音之感。尤其是那些缺少自信的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当听到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很容易对号入座,改变了自己既定的计划。

    我们之所以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就是内心还不够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牢牢地把握着生命的航向,才不会受别人轨迹的影响。

    真正爱你的人,是那种看清楚你的独特性并爱上你的人,之所以爱上你,是因为你与众不同,但这种与众不同是你的本性而不是你刻意而为之的东西。

    要避免爱情骗子利用“巴纳姆效应”来迷惑自己,就要对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学会面对自己,不仅要面对自己的优点,也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做到全部地接纳;培养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以其他人为镜,通过与身边的人在各方面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还可以通过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来认识自己。

    只有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爱自己,才能发展出独特的自己,而那个爱你的独特性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当然,巴纳姆效应还可以被灵活地应用到生活的很多个领域,利用巴纳姆效应隐秘的各种暗示,会让他人赞同你的观点,采取你需要的行动。

    如何走出失恋带来的情绪雪崩?

    生活广角

    失恋是人遇到的人生重大痛苦之一,这个痛苦的比喻如郭沫若在叶女神·湘累曳中提到的:“他来诱我上天,登到半途,又把梯子给我抽了。”本来满怀着无限的爱与憧憬,但是忽然之间从幸福的眩晕中跌到黑冷的现实中,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缠绕在失恋者的心上,使其无法自拔。

    从深度心理学来看,当一个人陷入恋爱阶段的时候,心理上就会退缩到婴孩阶段,与爱人的关系好比是一个婴孩与母亲的关系,彼此依恋,含情对视,在精神上是完全裸露不设防的,所以,爱情也是最容易伤害自己的东西。

    但是,有时候爱情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本来爱情就在我们手里,可是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明白它的可贵。这个时候的痛,更让人追悔莫及,痛彻心扉。

    立德是飒飒邻居家的男孩,自小一起长大。立德忠厚沉稳,平时的话不多,但总能让人在最细微处感受到他的关怀。这份幸运飒飒享受了十多年,享受成了理所当然,享受成了习惯。立德的关怀就像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立德也从未给飒飒任何提示,连后来飒飒找了男友,他也没吐露只言片语,只是一味地付出,没有计较过回报。

    直到立德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女孩,飒飒才被惊醒,否则,她会顺利地嫁给她的男友,依旧活在自己的幸福中。

    当飒飒看到立德与那女孩的一刹那,内心闪过一丝刺痛,仿佛,在心底某个柔软的角落,被针狠狠戳了一下!飒飒拼命地找,拼命地想,拼命地问自己,那根针,到底在哪?

    不久,飒飒明白了。那根针就在立德和女友相握的手上,就在他们相视而笑的唇角,就在他们并肩而走的剪影中。

    渐渐地,飒飒似乎明白了什么,似乎有一种感觉慢慢复苏了,似乎有一种答案呼之欲出了。这时的飒飒,却退缩了。莫名的慌乱使飒飒失去了再去追寻的勇气……

    他爱她时,她的心还在沉睡;当她爱他时,他的心已经冷却。

    兜兜转转,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只是此刻,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

    飒飒和男友分了手,自己却陷入了另一场关系的失恋中……

    飒飒的失恋是很隐性的,却又痛得那么彻底和绝望。

    失去爱的人往往会痛不欲生,陷入自卑与迷惘中,心灰意冷,走向怯懦和封闭,严重的甚至走向轻生。

    心理解读

    失恋

    失恋是指恋爱的一方否认或者中断恋爱关系,使对方因为失去爱情而受到痛苦的心理挫折。这通常发生在那些曾经获得过某种程度、某种性质的“爱”,并为此做出过真心承诺或者有较大物质和精神投入的男女身上。他们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或者不情愿地与恋人分手,从而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失落感、伤心感,甚至痛不欲生之感。

    幸福驿站

    有人说:“失恋让人彻底失去了自信。”那已经失恋的人如何能从这场情绪的雪崩中挣脱出来呢?看看苏格拉底对失恋者的“心理咨询”,就能得到很多启示。

    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你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格拉底:“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失恋者:“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格拉底:“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恋者:“您说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她?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恋者:“那是自然。”

    苏格拉底:“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格拉底:“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要装着对你很有感情,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恋者:“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恋者:“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格拉底:“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恋者:“高兴?怎么可能呢,不管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

    苏格拉底:“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恋者:“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格拉底:“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者:“为什么?”

    苏格拉底:“因为她给了你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从苏格拉底和这位失恋者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学到,失恋者最好从自身找原因,学会宽容和祝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自己的痛苦。

    除了这种内归因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的手段来消除伤痛。

    1 发泄疗法

    不论是窈窕淑女还是七尺男儿,痛失所爱都让人无法承受,这时候,如果还是强颜欢笑,假装坚强,对身心的伤害都很大。任何人都有哭的权利,即便是不能在众人面前哭的人,也应该找个地方私下痛哭一番;或者找到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趴在对方的肩头上哭一场,当痛苦通过泪水宣泄出来之后,你就会感觉好多了。

    2 冲击疗法

    失恋之后,恐怕人都害怕再见到那些引发自己伤感的东西:曾经共同买的物件,过去爱人送你的东西,以及你们共同待过的地方,等等。如果你越逃避这些,越“不要想”,反而越是强化这部分记忆。暂时镇压情绪和抑制思路,只会让下一波情绪再起时,更加痛苦。因此,使用冲击疗法“以毒攻毒”,恣意去接触那些易触动情绪的物品或情境,刚开始可能会让人情绪非常波动,悲情难耐,但不要紧,当你达到情绪的极端,就会出现逆转,反应会逐渐趋疲,慢慢你就会麻木到触景也伤不了情了。

    3 外归因疗法

    失恋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在心理上感觉自己处于弱势地位,过度自怜,总是沉浸在被别人抛弃的感觉里。如果能在心理上把对方高高在上的地位拉下来,自己就能得到很好的平衡(虽然分手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己)。这时候,你要多想想这个人的恶言恶行和薄情寡义,反复洗脑,务必叫自己愈来愈讨厌对方,讨厌到咬牙切齿、倒尽胃口为止。当你发现对方竟是如此不堪之人,就会收拾起思念怀旧的心情,去寻找下一片森林。

    4 比较疗法

    失恋人的精神状态一般都是很颓废的,感觉自己的世界倒塌了,从此暗淡无光,自己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但是,要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人比你还凄惨。去找出一些比你还悲惨的个案,来抚平心中不平和不幸的感受。

    5 厌恶疗法

    本法可以与冲击疗法共同使用。主要用在失恋末期,用来转移不良的心情。

    利用冲击疗法,放纵自己想念对方的思绪驰骋,去接触那些令你联想到对方的物品和情境,一直到忧伤疲惫,把思念耗尽。假使你还不能挣脱情绪梦魇,那就只能给过热的情绪浇浇冷水了。找个箱子,把一些引爆伤感或回忆的东西,统统收藏在这个“潘多拉悲伤盒”里。一旦惊觉自己又沉迷往事时,立即拿橡皮筋弹自己的手,一定要感到疼痛。慢慢地大脑就会得到这样的反馈:我再想这个事情,就会受到惩罚,进而慢慢戒除掉这个迷恋痛苦的瘾。

    6 情境远离疗法

    拿起背包,远离这个引发你伤心的地方,去看看外面世界之大,放宽视野与胸襟,你就会觉得自己一时的爱很嗔痴,比较起来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如果没钱旅行或搬家,也可以把房子重新粉刷,变动家具摆置,以抹淡记忆的痕迹,这也是给自己来个“心理大扫除”,设法躲开这些伤心情境,让悲伤的心情得到充分的喘息和抒解。否则,一直自闭在留有太多回忆的空间里,只会让你更钻牛角尖。

    7 自我催眠疗法

    自我催眠是治疗失恋者自卑自怜的有效方法。先从“头”开始,换一个发型,纵容自己买几套奢侈的衣物,尽量穿明亮鲜艳的衣服来带动情绪,使心情开朗,即使只给自己看,也要打扮得光鲜照人。每天对着镜中的自己打气:“看你多精神!”

    早上起床时是心理防卫最弱的时刻,记得对自己的潜意识训话:“这么痛苦,你都能挺过来,你真棒!”暂时别想未来的事,在失恋这段日子里,每活过一天都需要相当的能耐,所以,每熬过一天,就赞许自己一遍:“事情并没那么严重嘛,昨天都撑过去了,今天更没问题喽。”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就会一天天变得更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