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有一位老人,退休了,每个月拿两千多的退休金。有这等工资的老人,日子应该是很好过的,可是他却不想在城里住下去,他想叶落归根,因为他来自乡下。其实,这年月来自乡下的很多人,早断了这样的念想,他们来自乡下,便永远地离开了乡下,他们早就各尽所能,把乡下的老婆和乡下的孩子,全都弄到了城里。但这位老人不一样,他只有一个儿子,他的儿子一直留在乡下,留在他的老家里,住的也是他离开乡下前住的老房子。那房子还是他的父亲留给他的。他在城里工作的那些年月里,他的老婆和他的儿子一直守着他的那个家。前些年,他的老婆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已经结婚了,还生了他的孙子。但老人回到家后,那个家却只他一个人住着,住得孤苦伶仃的。
他儿子已经不住在那个家了。他儿子带着自己的媳妇儿、孩子,住到山上去了,他在那里养着猪过着自己的日子。
老人觉得这样活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找儿子想好好地谈一谈,他希望儿子一家,回来和他住在一起。他问儿子,你在山上养猪,一年能挣几个钱?他儿子说不多,纯收入也就一两千两三千吧。老人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对儿子说,我一个月两千多,我要是把每个月的钱都给你,你是愿意继续在山上养猪还是愿意回家养老子?
这个故事,我在很多地方讲课的时候都讲过。每次讲到这里,我都会停下来,我希望所有的人都来跟我一起,把这个故事编下去。也就是说,他的儿子会怎么回答?他的儿子应该怎么回答?然后再把故事发展下去。
他的儿子会怎么回答呢?
不同的观念会有不同的回答。这就同我们时常说的不同的观念产生不一样的文学作品是一个道理。如果你的观念是传统的,那老人的儿子应该是连话都没说,就把老婆和孩子从山上搬下来,让父亲在亲人的温暖中,安然地度过晚年……如果你用的是人性的角度,就会是另一种结果,当然上一种结果也是一种人性的结果,但有没有另一种结果也是人性的呢?那就是儿子不愿回到老人的身边……人性凭什么就只能站在左边而不能站到右边呢?……我们有时候想问题,尤其是搞创作,更多的应该是从人物出发,而不应局限于从道义出发……仅仅从道义出发,你的小说就有可能与我们整天看到的那些报纸没有什么两样。因为我们的报纸,总体上的方向是需要一致的。但文学则不然,否则就只需要新闻而不再需要文学了。
如果儿子的回答是:
爸,我愿意养猪。
那结果会如何呢?
这样的回答原因也许会很多:诸如他觉得养父亲没有养猪快乐……这样的说法肯定是要挨骂的,是人都会骂。如果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好好地待过他,他曾经一再地对他说:
你呀,长大了就养猪去吧!
那又会如何呢?
如此的父亲难道我们见得还少吗?
这显然是一个很残酷的故事。
先打住吧,以后再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