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秦朝是否亡于暴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秦朝亡于暴政

    秦始皇渴望大秦江山千秋万世,可是只持续二世便灭亡了。

    古往今来,好多学者都认为秦朝亡于焚书坑儒之类的暴政。

    法家政策以严酷的法制统治国人,其严酷程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种政策有其有利的一面,是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是有其先进性的。但是,物极必反,法家政策又因其有残暴的一面,不适于治理国家,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因而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秦始皇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天下后仍实行商鞅以来沿用的法家政策,进行残暴的统治,“焚书坑儒”是灭绝人性、残酷统治的典型例证。

    秦始皇焚书坑儒,代表文化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侥幸留下的也因为残缺不全而无法读懂,被后人视为天书。

    秦始皇将尊道重德的上古文化变为尊王重权的专制文化,使中华民族跌入万劫不复之地,人民在专制统治下痛苦呻吟长达两千多年。秦始皇可谓罪恶深重,罄竹难书。

    秦始皇不但祸及当世和后代,更祸及全家。

    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残暴,在于违反了天道。历史学家几乎都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暴政引起的。

    秦始皇不仅焚书坑儒,还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

    秦始皇攻灭六国后,本应让辛辛苦苦打天下的军民休养生息,坐下来喘口气。可他仍然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让疲惫已极的秦军继续征战,得不到任何休整。这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坠入更加黑暗的苦难深渊,实在不堪重负了。据《史记》所载,秦始皇一声令下,男子立即披甲踏上征途,女子则奔波于前线与后方之间,搞得民不聊生。只见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自缢于道旁树上,死者相望。百姓的负担已经到了顶点,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规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驰道。驰道均宽五十步,方便交通,有利于管理六国旧地,便于向北方战争前线输送补给,也便于秦始皇出巡。

    著名的驰道有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驰道是极艰巨的工程,无论遇到高山还是湖泊,都要挖山填湖,要保证驰道绝对地平,绝对地直。驰道中间供皇帝的车马行走,两边供百官和军民使用,两侧都要种上青松。驰道的工程量太大了,劳民伤财,前所未有,不知累死了多少人,可以说驰道是用百姓的白骨铺成的。

    秦始皇还下令修筑长城,为自己修陵墓,频繁地强迫老百姓服劳役。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国每灭掉一个诸侯,都按照该国宫室的样子,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进行仿造,南边濒临渭水,从雍门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汇处,殿屋之间有天桥和环行长廊互相连接。从诸侯那里虏得的美人和钟鼓乐器之类,都放到那里面。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去巡视陇西、北地,穿过鸡头山,路经回中,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宫。不久,又把信宫改名极庙,以象征处于天极的北极星。从极庙开通道路直达骊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修造两旁筑墙的甬道,从咸阳一直连接到骊山。”

    至于秦始皇自己的宫殿,光在关中地区就有三百多所,东方地区还有四百多所,诸如咸阳宫、芷阳宫、宜春宫、长杨宫、梁山宫、甘泉宫、步寿宫等。但是,秦始皇还不满意,还要修建更豪华、更壮丽的阿房宫。

    百姓抛家舍业,为秦始皇服劳役,累死了成千上万人,因故逾期的都要斩首。

    秦始皇一方面祈求长生不死,一方面又为自己建造古今无与伦比的陵墓,光是每天在这个陵墓中参加劳动的就有七十万人。据《史记》所载,每天都有累死的,秦始皇陵是由几十万劳动人民的白骨堆积起来的。

    秦始皇这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而当时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万,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的。

    秦始皇指挥法家用严刑峻法统治老百姓,《秦律》中规定的罪名近200种,有死刑、肉刑、笞刑等多种残酷的刑法。《秦律》规定一人犯法,株连全家;一家获罪,殃及邻里。法家思想统治下的秦帝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监狱,百姓没有自由;更像一个火药桶,一触即发。

    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历代秦王都尊奉法家思想。秦始皇更是对韩非子的学说推崇备至,统一后继续尊奉法家思想,用暴力消灭不稳定因素,用暴力整饬社会秩序。在法家高压统治之下的秦帝国,五湖四海表面上平静,但下面却暗流涌动。

    综上所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继续重用法家,不懂得采用儒家的仁义学说;只迷信武力镇压,而不懂得思想教化;南北用兵,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不懂得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等等。秦始皇的残酷统治搞得四海鼎沸,他将秦帝国推上了灭亡之路。

    统一的王朝需要有统一的新思想,与皇权政治相辅而行。

    秦国吞并东方六国,但要征服人心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用新的思想增强老百姓的向心力,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归属感。这一点对刚刚建立的秦帝国非常必要,而法家思想不适合作为新兴帝国的指导思想,它建立在武力和强权之上,不得民心。

    秦朝灭亡是统治者在统一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推行暴政所造成的。在法家思想统治下,老百姓苦不堪言,大失所望。

    国家统一后,统治者应该改弦更张,用儒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深入民心,其主张的仁政与暴政恰好相反,能使新建立的王朝长久地延续下去。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行暴政者国家夭折,行仁政者国运绵长。

    (二)秦朝亡于李斯

    有的学者认为秦朝并非亡于焚书坑儒之类的暴政,而是亡于李斯。

    对于秦朝来说,可谓“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先说“成也李斯”:

    李斯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在家乡当小吏,因怀才不遇,特地拜当时的大学者荀卿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即辅君治国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到秦国做了相国吕不韦的门客。在吕不韦的手下,他尽心尽力地干。不久,他便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被推荐为郎官,也就是秦王嬴政的侍卫官。从此,李斯有机会向秦王进言,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了。

    有一天,李斯建议秦王吞并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他说:“以秦国之强,大王之贤,能像扫除尘埃一样轻易地消灭诸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此乃万世一遇之机,若不疾行,诸侯复强,相聚合纵,虽有黄帝之贤,也不能吞并六国了。”秦王听了李斯的卓越见解,拍手称快,立即任命他为长史。

    秦王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仅用十年时间就灭了六国,自称始皇帝。

    统一后,丞相王绾说:“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应像周武王那样封诸子为王。”秦始皇召开群臣会议讨论此事,群臣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见:“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与周武王疏远了。他们各自为政,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一统,应实行郡县制,天下才能安定。”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好不容易才统一了,如果再立许多小国,不利于统一,安定也没有保障,因此支持李斯的意见,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李斯主张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对汉族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李斯不但辅佐秦始皇建立了秦帝国,还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李斯办的这几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李斯为秦帝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了不世之功,这是“成也李斯”。

    再说“败也李斯”:

    秦朝并非亡于暴政,而是亡于李斯之手。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去巡视。随他一起去的有他的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玡(今山东胶南县)。从冬季出发,一直到夏天才回来。回来的路上,他感到身子不适,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病倒了。随从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

    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时,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速回咸阳。万一我不行了,叫他主办丧事,然后即位。”

    信写好后,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便去世了。

    丞相李斯跟赵高商量:“此处距咸阳甚远,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开,恐怕发生变乱。不如暂时秘不发丧,赶回咸阳再作道理。” 赵高同意了。

    于是,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外面什么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照常在车外迎驾奏事。

    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信送出去,好让公子扶苏赶回咸阳。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蒙恬一家有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即位。胡亥当然求之不得。

    赵高知道要干这样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找李斯说:“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由谁即位,全凭我们一句话。你看怎么办?”

    李斯说:“你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啊!”

    赵高说:“你先别急。我问你,你跟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李斯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拜蒙恬为相。那时,你只好罢官回老家了。公子胡亥心地善良,待人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你的相位就保住了。你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

    李斯怕扶苏即位后,自己保不住相位,便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说扶苏和蒙恬同谋,最后要扶苏和蒙恬立即自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假诏书后,哭了一场,决定自杀。蒙恬怀疑这道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父皇申诉。扶苏说:“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还能申诉?”说完便自杀了。

    李斯一行回到咸阳后,才宣布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并假传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即位,史称秦二世。

    秦二世是个昏君,荒淫无道,天下大乱,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如果李斯不为一己之私,不假传圣旨,不立胡亥,而立扶苏为秦二世,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有政治远见。他认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因此反对焚书坑儒,反对重用法家。秦始皇一怒之下,贬他到上郡蒙恬军中去监军。

    扶苏在塞外征战中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将自叹弗如。

    扶苏谦逊待人,爱民如子,深受广大百姓的拥戴。后来,陈涉起义时,就曾用扶苏的旗号号令天下,果然人人响应,天下归心。

    秦始皇临终前,曾用玺书召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如果李斯不听赵高的,不篡改遗诏,秦朝怎会灭亡呢?

    因此,学者认为对于秦朝来说,“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三)秦朝亡于军事措置失当

    有的学者认为秦朝并非亡于焚书坑儒之类的暴政,而是亡于军事措置失当。

    秦始皇攻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本来是要将帝位传于万世的,却二世而亡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秦朝犹如昙花一现,流星一闪,仅维系了十多年。历史上一直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于暴政,这是失之偏颇的。

    秦国具有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军事和司法制度,那为什么一个正处在巅峰的庞大帝国,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土崩瓦解了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有让百姓休养生息,没有注重发展经济,而是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上了。

    当时,越人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一带,部落极多,各自为政,从未统一,因而史称“百越”。

    战国初期,吴起在楚国担任令尹时曾平过百越。后来,楚国被秦军灭掉,而百越则独立于秦帝国之外了。

    秦军攻灭六国后,并未息兵,而是继续执行扩张领土的政策。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其中,赵佗率领的这支秦军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占领了番禺。而进攻广西地区越族人的两支大军,由于以屠睢为首的一些秦将采取歧视越人的政策,急于推行暴政,引起了越人的全面反抗。越人熟悉地形,善于爬山涉水,夜间偷袭秦军,扰得秦军苦不堪言。不久,主帅屠睢被杀。

    由于粮食匮乏、主帅被杀、数十万秦军伤亡,使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直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经过秦军的连年苦战,百越之战才以秦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匈奴是亚洲北部一个极其彪悍的游牧民族,擅长骑马射箭,经常南下中原杀掠。为了防止他们入侵,战国时代的赵国、燕国和秦国都曾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李牧曾率军大破匈奴,歼灭十余万匈奴骑兵,吓得匈奴头曼单于仓皇逃窜,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在秦始皇吞灭六国的十年间,头曼单于又趁中原大乱之机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断南下劫掠。此时,秦始皇正忙于征战,无暇顾及他们。

    攻灭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匈奴头曼单于带着残兵败将北窜,再也不敢南下了。

    打败匈奴后,秦始皇命令蒙恬指挥数十万士兵、囚徒和百姓,在原来战国长城的基础上筑起了万里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匈奴军队入侵,修筑烽火台,并将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工程都由人力完成。长城筑于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间,极为艰难。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北至鸭绿江。

    在天下稳定后,先抓紧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是一个新兴国家的根本所在。让农民休养生息,鼓励生产,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是确保帝国持续繁荣的唯一良策。但是,秦始皇忽视了这一点,继续发动战争,将有限的财力用于庞大的军事开支上,却又不知开源,忽视经济发展,以致国库入不敷出,造成财政上的巨大亏空。

    修筑长城是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按当时的实际情况,匈奴不至于轻易出兵向强大的秦国动武。秦始皇应抓紧时间发展生产,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才能让天下安定,国运绵长。

    由于军事上的大量开支,秦始皇死后留下了一个国库空空的烂摊子。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后人有千般本事,万丈雄心,也无力回天了。

    (四)秦朝亡于郡县制

    有的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并非亡于焚书坑儒之类的暴政,而是亡于郡县制。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首先吸取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秦始皇在朝廷中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管国家政事。太尉掌军事,但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专掌图书秘籍,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罚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修建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在朝廷上议论政务,最后由皇帝裁决。

    此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如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如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安顿好了朝廷,秦始皇又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为郡的长官;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负责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后又增至四十一郡: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越之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玡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县长之下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设乡,负责摊派徭役,征收田赋,查证本乡被告案情,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设里,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由里典担任长官,后代称里正、里魁。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管理治安、严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总要在前面加一个“暴”字,“暴秦”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其实,封建统治是专制统治,专制统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巩固帝王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妨碍帝业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兄弟,也要残酷镇压。封建帝王的残暴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说暴政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妥的,哪个王朝不残暴?

    秦朝立国之初,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毁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秦始皇统一中国,摧毁了六国旧贵族的家园,激起了他们的刻骨仇恨。当他们复仇的怒火熊熊燃烧时,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很快便摧毁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还很脆弱的郡县制。

    如果秦朝实行分封制,则情况就不同了。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形成于战国时期,并非李斯和秦始皇独创的。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属国君的,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春秋中期开始,设县的国家越来越多,有的在内地也设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机构。

    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开始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比县略低。

    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郡的地位高于县了。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郡县,产生了由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形成了。

    郡的长官和县的长官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然而,在秦末天下大乱时,却没有一个郡县出兵平乱。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利弊,因此刘邦建国之后,将这两种制度并用,既实行分封制,封王立国;又设置郡县,任免官吏。

    无论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都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行政手段。

    分封制与郡县制是有区别的:

    1.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它是国君将土地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代圣君如尧舜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何人,一旦被封后都可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2.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义务,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土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征讨反叛者。

    3.开始时,分封制对于中央是有利的。受封的诸侯出于感激之情,都效忠中央。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百年之后,渐渐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便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因此,这种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秦朝统一天下后,六国的残余势力犹在,并且相当强大。他们利用秦始皇未在他们过去的土地上分封秦王子弟的机会造反,由于秦始皇未派子弟领兵监视他们,他们举兵后如入无人之地,轻易地灭了秦朝。如此看来,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有百利及一害,这一害便是将江山拱手让人了。

    学者认为,如果秦始皇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也推行分封制,则秦末天下大乱时,分封在各地的秦室子弟不但有率军勤王的义务,为了守住自己的封土,也绝不会袖手旁观的。这样,秦王朝绝对不会二世而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