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妹虽未曾念过书,但佛教思想对她的影响极深。佛教讲求慈悲、布施、平等、博爱,这些思想在她身上有完整的反映。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在饥荒时,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
毛泽东有个堂叔,家道中落,生活日渐困难,甚至吃饭断顿,愁得不行。父亲毛顺生灵机一动,想乘机将他的水田低价买下。但是,文七妹坚决反对。她说:“水田是一家人生存的根本,没了水田,他以后更难生活。”毛顺生想:不急,等他过不下去了,就会找我卖水田的。但是,文七妹却经常带着毛泽东偷偷去接济这位穷本家,使他家慢慢渡过了难关。母亲的这种美德对年幼的毛泽东影响极深,通过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渗入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从小就对弱者表现极大的同情心,并像母亲那样经常帮助别人。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很高兴地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而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晚饭食量还很大。她以为儿子得了什么怪病,便叫来儿子,盘问起来:“伢子,告诉妈,你哪儿不舒服?”
“妈,我好好的呀。”
“不对。你每天中午带那么多饭还不够吃,是怎么回事?”
毛泽东这才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妈,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家里很穷,每天都没有午餐吃。我见到他总是挨饿,就想自己带午饭去,好和黑皮伢子两个人匀着吃。”
文七妹听到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她对儿子说:“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我知道了,会替你想办法的。以后,你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免得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
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越来越丰盛。
母亲这种乐于助人、损己利人的品德,无疑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一直到他成为伟人之后,仍旧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给父老乡亲和师友,尤其是生活困难者多次寄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许多礼物。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吃穿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
一个人的同情心是从小培养的。一个人有了同情心,就会义无反顾地帮助和支持那些比自己贫困的人。我们也要从小培养这种同情心,真情地帮助和扶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