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不懂,还敢拼职场-品质是最稳妥的保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能换位思考是格局,会换位思考是智慧(补充)

    在开会的时候,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形:在同一件事情上,彼此争论不休,达不成一致意见,如果仔细听一下,有时会发现一个可笑的问题:虽然几个人争论的是同一个问题,但对问题着眼点却是不一样的。

    比如,讨论的都是同一个人,有人说了,这个人不高,另一个人说,这个人很胖。于是,这两个人彼此都认为对方不同意自己的意见,于是开始激烈争吵,当然,像这种分歧,争吵是永远不会解决问题的。

    要解决这种不必要的争吵也很简单,就是彼此要学会换位思考。

    任何的思考,都是以从一定的情境出发,并以在此情境下形成的标准来衡量对错的。就谈话来讲,每个人谈话都要在一定的语境当中进行,而这种境要包括。

    换位,首先说明位是可以换的,既然位是可以换的,位自然就有必要换一下。

    一个人呆着红色的眼镜,看一个白墙面,一定固执的认为墙面是红色的,换位思考,就是把眼镜摘下来看看,墙面是否还是红色。

    一个沉浸在自己的价值体系当中的人,自然有着固执的偏见,而这种偏见自己是浑然不觉的,就像疯人不承认自己疯,醉酒的人不承认自己醉。

    跳出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换一个眼光,换一种角度,自然就能获得另外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不仅是对自己认识的丰富,有时候还可能是一种纠正。

    如果跟别人产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别人的位置,看看对方是否真的就是错了,错的话错在哪里。而不是自己尝了一口菜,觉得才太咸了,而另外有人觉得不咸或者偏淡,就觉得对方错了。

    换位思考,还有一种重要作用,就是知己知彼。或者说,要做到知己知彼的一个前提就是换位思考。比如下棋,真正会下棋的人,一定不是只顾自己走自己的,而是要知道自己这步棋下去之后,对手会怎么走,也就是必须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在职场上,也不能只闷头工作,不管周围的人怎么想,怎么看,而要知道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当然就要换位思考。

    要想了解领导的心思,就必须站到领导的角度,要想了解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就要站在同事的角度,而要看消费者是否满意自己的产品,就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消费者。

    能否换位思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格局,那些只是靠自己的喜好,凭一时冲动,或者只顾闷头干活的人,是没有这种格局的。而换位思考的是否深入,则展现一个人的智慧。

    只有既有格局,又有智慧的人,才能下好自己的职场这盘大棋。

    想进门,总得有敲门的勇气吧

    2011年1月19日(当地时间),白宫举行中国晚宴,邓文迪被邀请参加。很多人曾分析过邓文迪的成功,这个毫无家世背景、绝对算不得漂亮的广东女人,如何会成为世界传媒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的默多克的第三任妻子。

    有过冲浪经历的人都知道,当一次次被浪打到海底的时候,那种将要窒息的感觉不仅让人心生绝望,而且对空气充满无限的向往。一个人想要成功,对于出现在生命中的机会,就要像一个将要溺毙的人对于空气一样敏感与渴望,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抓住它。显然,邓文迪是有这样的能力的。

    对于邓文迪是如何成功的,坊间有无数个版本。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邓文迪的同事形容,邓文迪经常会毫不犹豫地、不声不响地走进高级执行官的办公室,同他们进行讨论并提出大胆的建议。

    与其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如说机会是准备给有勇气并一直在努力着的人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太多是时间让我们从容准备。但是,客户的门只向能主动去敲的人敞开,上司的门也是、成功的门又何尝不是如此。

    看别人的成功很简单,而自己的成功总是很难。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我们缺的是引路人,但我们偶遇的时候,却总会脸红心跳,喉咙发干,让自己曾经无数次在无人处演练过的话语与风度荡然无存,这个时候,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勇气。敲开老板的门,告诉他自己的想法;与任何一个自己所见到的人介绍自己,让对方记住自己……需要的,不是别的,只是勇气。

    勇气就只两个字。成功有时也只是一层窗户纸,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咫尺即是天涯。经常听人兴致勃勃的评价某人的成功,比如,我就曾经亲耳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如今有几十亿资产的做文化产业的老板,当时他在我们班学习最差,他复习了X年之后才考上的大学,刚开始的工作也不如意,但后来不知怎样,同学当中,数他混得好了。这样的例子我们其实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曾国藩,我们也完全可以用这个傻小子的例子对号入座:资质一般,考学的时候比别人慢了几拍,刚开始的工作不容易,后来让这小子抓住了机会。

    很多聪明人完全可以带着几分不屑,无关痛痒的来评价这样的成功,但这这个成功的模式中,我们完全可以推理出,他们成功必然有这样几点:学业上的失意已经无需让他们证明自己天资的一般,所以,他们一般低调而谦虚,低调而且谦虚让他们养成勤奋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别人。屡次的失败,不但养成坚韧的性格,而且让他们对每一次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都非常的敏感,并且格外珍惜。所以,他们比其他的人更容易成功,或者或,这样的人必然成功。

    在成功的道路上,唯有聪明是最不可靠的;唯有心存卖弄和侥幸之心是最不可取的。谦虚、勇气、坚韧,这才是成功者必备的能力。

    认错+改错=格局+智慧

    一个公司由于决策的失误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按照正常的思路和做法,公司领导会承认错误,痛改前非。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领导也貌似做出了一些自我批评,但根本的问题:比如领导力不足,经验不够等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却一点都没有触及。本来公司还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就因为知错而不认错,公司失去了最后的机会,破产了。

    很多人都不理解:错误明显的摆在那里,谁都知道,也都明白;正确的道路也摆在那里,走到正确的路上也不难,为什么他们眼睁睁看着公司走向毁灭?

    承认错误真的很难。真正承认错误不仅是需要勇气,更需要格局。

    试想一下,如果让自己承认真的不行,自己能否做到?当然,每个人都会无关痛痒的说上无数个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但可以肯定,这些貌似谦虚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揭露,大部分就像:“我找个人最大的缺点是工作太努力,不注意身体。”或者:“作为一个男同志,不注意关心和照顾女同志。”诸如此类的无关痛痒。

    真正的主动改正错误,是从自己引以为豪的那些东西,从自己的优势对自己下手,改正错误是要触及灵魂的。而这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勇气,更需要有一定的格局和智慧。

    在这方面,刘邦和项羽就是相反的两个典型。

    刘邦虽然有流氓习气,但刘邦是善于承认错误的一个人,在不如别人的地方,他勇于承认,对一些错误,他也不掩饰。这样的结果是非常清晰准确的给自己和他人定位,如此,正确的决策和安排才有了可能。而项羽在这方面则差得远。史书上从来没有见项羽承认自己的错误,直到最后兵败自杀,也把责任推给命运:“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唯心的维护自己的虚假形象,拒不承认错误,只有在错误的路上,一直走到灭亡。

    一个能做事的人,需要的是格局,尽管历史上对刘邦和项羽的是非众说纷纭,但从格局上来讲,项羽显然输了刘邦一筹。

    如果刘邦追求的是如何把事业进行到底,项羽追求的责任如何维护自己的猛男形象。所以,刘邦把自己也作为整个事业当中的一个棋子,项羽则把事业当作维护自己形象的一个棋子。这两个人谁能最终成事,也就显而易见了。

    虽然几乎所有的老板都会说,为了自己的事业可以牺牲很多,但真正要让自己牺牲形象,从根本上否定自己的时候,他们就犹豫了。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信的底线,要想逾越这个底线,让他承认自己不行,是很难的。尤其当一个人就只有那么一点家底让自己还能有点自信的时候,那个地方更是脆弱而敏感,自然不轻易让别人触碰。在近乎病态的固执中维持一种偏执的完美,他自己就只能固步自封,在自我封闭中自我欣赏和自取灭亡。

    对失败的浪费才是最大的浪费

    一个事业成功的朋友,谈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最大的感触就是对自己方向的坚持。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或许,一个人一生追求都不会实现。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瞿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我的理想,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实现。”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期望理想通过我实现,我们只能期望我实现我理想,但理想的实现是要失败、失败、再继续失败的。成功不需要太多,只要一次就行。但仅需一次的成功,想要抓住却是无比的困难。从失败到失败,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而是要实现自我质的飞跃。

    而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做的,就是要不断的在失败后进步,失败的代价如果不能换来进步,才是最大的失败。

    失败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失败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而在于失败在自己周围掀起的波澜。失败与成功并不是自己的事,很多人在盯着你。更多的人关心的并不是你的长久的发展,而是你现在所处的处境。一旦失败,总会有人出于好心或恶意的指责你,不管你曾经做过什么,都是对你今天所犯错误的注解。失败的人不用解释,也不能解释,因为没有相信自己的解释。只有闭上嘴,老老实实,自己反省,或者放弃努力。

    没有人自己你的失败负责,也就没有人为你的失败思考。即便有人曾经思考过,也不会如你一样透彻。因为自己才是最大的利害承受者,而对失败的反思要想转化为进步,必须是深入骨髓的。这种反思只有自己才能做,也只有自己才能做到。

    如果失败了,不要抱怨,不要发牢骚,即便有无数个理由可以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即便也说服了自己,说服了别人,失败不是自己的错,但最终对失败负责的,还是自己。

    在唠唠叨叨的推卸责任中,得到的是不负责任的宽慰,失去的对自己改进的机会。得到的是对过去的失败的原谅,失去的是下一次成功的机会。

    聪明的人成功很难,就在于他们总有理由为自己开脱,天资不好的人,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只能自己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清朝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道:“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

    人生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人生的一切成败,只有自己负责。

    行为的对错,在过程中就要判断

    固执和坚持从表象上来看,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能把二者区分开来的,只是固执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坚持自我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艰难前进。但这些,只是以最终的结果来决定。

    但在结果出来之前,任何当事人对当前的作为,都是一种冒险。

    但坚持和固执并不是听天由命,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做某件事情,经过分析,可能会发现做法以及方向是错的。并且,这些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固执的人会对这样的错误极力辩解,一厢情愿的用种种理由来搪塞,甚至不允许别人提出反对意见,当然也听不进别人不同的见解。当别人心平气和的指出他的错误时,甚至会暴跳如雷。这是真的固执。固执的人对事实视而不见,并且不会分析,更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固执是以主观为前提和基础。

    而坚持则不同。坚持是在选择、分析基础上的坚持,是对现实的充分尊重。坚持是以客观为前提,以品质为保证。有些事情,从这方面看是错的,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则是正确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别人的意见不管对错,都是值得参考的。而参考的意思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心中都要有确定方向。

    坚持的反面不是固执,而是优柔寡断。一个不能坚持人的,也就是一个自己确定不了方向的人,当这个人这样说的时候,他觉得对,另外一个人那样说,他觉得也有道理,这就成了优柔寡断。

    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对于战与和分成鲜明的两派,战有战的理由,和有和的好处,孙权分析形势,最后确定开战。孙权的这个决定虽然不能说是坚持自我,但因为他有自己的标准,在大臣们把所有的形式分析一遍之后,经过分析,他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淮海战役时,杜聿明带领大军从徐州南撤,在南撤途中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们回头与遭到包围的黄维汇合。对于撤还是回头,将领们莫衷一是,在讨论中,错失了战机,最后,想撤都来不及了。正是这次的耽误,让杜聿明后悔一生。

    坚持与固执,在主观的层面是一致的,不同在于是否是否充分尊重事实。坚持与优柔寡断在尊重客观事实方面是一致的,但不同在于在主观上有没有果决和韧性。

    如此一来,正确与错误就不用只等着结果出来之后,做无用的评价了。结果虽然有误打误撞成功的可能,但要想结果正确,过程正确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要保证过程的正确,首先决策的当事人要有明晰的思路,正确的标准。其次,要有详细的、全面的、而不是一厢情愿主观论证,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次,做出判断。判断非常重要,尽快做出判断尤为重要。没有判断,一切意见及论证都是扰乱,而不能正确的判断,一切的意见就成了误导。

    正确与错误很多时候就在一线之间,但从错误跨步到正确,这却是艰难的一步。

    机会多了,反而容易失去机会

    周日去爬山,那座山以前就去过很多次,知道有很多条道路能够到达山顶,所以,这次没有走之前熟悉的道路,而是远远的看着那座山,任意的走着自己的路,却不时的走到路的尽头。路多了,方向就乱,方向一乱,就容易走错了。每条路都相似,但每条路又把自己带往不同的方向。

    下山就容易多了,任意一条下坡的路,都能把自己带到山底。一条条的路,就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入大海,顺着水流的方向,找到大海容易,但反过来,由大海出发找到源头,却难了。成功如同源头,要到达成功,总要逆流而上,这时,最大的困难是支流太多,相互之间总容易混淆。

    在众多的道路面前,选择就很关键。每个选择都那么的相似,但不是每次选择都通向成功。选择总让人困惑,甚至让人恐惧。

    有过求职经历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同时有几个差不多的单位,都有机会去,这时人就会陷入选择的困惑。这时的困惑,会让理智被蒙蔽,所以做出错误的选择。甚至,最终都没有选择。

    在海洋中,沙丁鱼保护自己免被掠食动物吞掉的基本办法就是游在一起,形成一群,并不断的变换位置,形成一个滚动的鱼团,这样,掠食动物就不知道从哪里下嘴,沙丁鱼就用这种方式逃避掠食动物的袭击。

    选择意味着机会,选择也代表了自由,这时选择可以带来红利。但选择也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像一个孩子,如果给他10000块钱,让他自己去随便买点东西是危险的。选择需要监管,选择要承受压力,而正确的选择还需要强迫。

    选择的两面性,也会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工作相对自由,并且有较大的空间,这是好事,但这同样会带来选择上的困惑。没有人希望自己工作的时候,总有人在自己边上这样那样的叨叨。但如前所说,选择同时是责任和能力,有空间和自由,并不一定就有效率。比如一个人接受这样的工作:公司有很多资源,你就负责资源的管理,至于怎么管理,你自己想办法,你做去吧。这样的安排,就需要一定的能力,并且要担负很大的责任。对于有相应能力和责任的人来讲,这样的安排自然会更有效率。但对没有相应责任和能力的人来讲,这样的选择,只是一个负担不起的抱包袱。

    选择,并非选了就万事大吉。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选择之后,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可以错过,但不能因此失去起点

    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错过、错了而放弃。

    经常听人说:我错过了多好的机会啊,如果当时我要是做的话,我现在就会怎样了。这句话证明自己曾经错过了,也在为自己的错过而后悔,但问题在于,错过了之后怎么办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有些许的遗憾,但这是没用的,更要命的是,这里面潜在的引申出这样的逻辑:因为错过了,赶不上了,所以放弃吧。

    错过了不可惜,真正可惜的是因为错过了而放弃了追赶的努力。

    错过对人生最大伤害在于让人永远失去了起点。

    一个人一生当中会有无数次的错过,并且每次的错过都是有理由的。或许有些理由是客观的环境决定的无奈,但更多的是自身的主观上努力不够而导致的错过。所以,很多人都在为曾经错过的人、错过的事而惋惜,甚至痛苦流涕,但错过也是一种习惯。

    在很多人的话语中,总会存在这样的词汇:上学的时候真好。可是顺着她上的思路,往上追溯到他上大学的时候,那时他的口头禅一定是,上高中的时候,真好,或者是,工作了真好。

    当只有过去或未来还有点美好,那么现在就只能被错过。错过是一种命运,决定这种命运的,是人的个性,当然决定个性的,就是那些习惯。

    人一生当中,不可能不错过,错过与错过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关键在于对待错过的态度有天壤之别。有些人用错过来否定现在,有些人因为错过而珍惜现在。

    在职场上,一个人尤其肯通过偶尔的错失或错误而走上堕落。总是听见有人会这样说:之前我有一个好朋友,约我一块学英语,我没学,人家现在已经出国了,我英语却连四级也没过,其实当时他的英语水平还不如我。从这番话中,这人也知道英语的重要,也有学好的想法,但现在为什么没有行动呢?因为过去没学。

    这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可怕的心理,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因为曾经错过,所以现在放弃了努力。

    在一条旗袍线上的时候,别人跑,自己没有行动,现在别人跑在前面了,自己就不用跑了。其实,这样的人不知道,只要开始跑,到处都是起跑线,只要不跑,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没有起跑线。

    在职场上,有些人因为过失而堕落,有些人因为过失而杰出。

    一个人可能因为一次偶尔的盗窃而最终承认杀人犯,一个人可能因为偶尔的盗窃而最终成为圣人。

    很少有事情真的是来不及,很多事情是因为不愿意。

    最可惜的是今天放弃了努力,最值得谴责的是现在还不努力,而不是昨天没有努力。

    心不能麻木,但要平静

    传说诸葛亮的羽毛扇是她妻子送给她的,是让他来遮掩自己情绪的。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跟诸葛亮进行了著名的隆中对,在谈话过程当中,每当得到刘备的肯定的时候,诸葛亮就喜形于色;每当谈到曹操的威胁的时候,诸葛亮脸上就挂满忧虑。她妻子在后面偷偷的看了这一切,觉得把所有情绪都挂在脸上,怎能压得住阵脚,做的了大事。但短时间内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就送给他一把羽毛扇,用来遮住自己的脸,省的让人看出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需要遮掩的。职场新人,尤其不懂喜怒不形于色的重要。领导找自己谈话,刚表扬了几句,就喜形于色,刚批评了几句,就沮丧不堪。如此情绪化,怎么能让领导放心把任务交给自己。

    一个人心有多大,就是要看能放多大成绩而不至于让其忘形,能担多大失败而不至于变色。

    小人乍富,腆胸叠肚。不管在职场还是在社会上,我们经常会见这样一些腆胸叠肚的人。而真正的雅量,是泰山崩于前而不惊。

    谢安年轻时候,跟朋友一起到江上游玩。船到江心的时候,忽然起了大风,同船的人都乱作一团,唯有谢安依然如故,竟然走到船头吟诵起来。众人见他如此,也都纷纷安定下来。船到岸后,众人问他:“难道你就不怕?”谢安回答:“我当然也怕,只不过如你们一样的话,我们就回不来了。”

    但关键是怎样才有一颗平静的心。让自己心大一点。心大,有天生的一面,有些人,天生就喜怒不形于色,有些人,天生就天真活泼,有点事情就想告诉别人,有点喜怒就立刻忘形。但平静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能影响人的承受力的,首先是阅历。一个没有经历过大的悲喜的人,一点小的刺激就让他坐立不安,一个没有取得过大的成功的人,一点小的成功就会让他喜不自胜。一个一文不名的人,一百块钱的收入,就会让他满足,一个亿万富翁,一百万的收入都不一定放在眼里。一个人随着年龄增加,阅历增加,心上的茧子自然变厚,对世事的反应自然也会变淡。但这种自然的让事情变淡,从另一方面就是麻木,内心的平静不等于麻木。人心需要对这个世界依然的敏感,所以,重要的是人要能自主的控制自己的悲喜,而不是让心不再产生悲喜。

    是在不能抑制自己的时候,就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无关紧要的地方。

    比如,老板说,你这次干得很好,这是,你开始沾沾自喜,但是,理智要求自己赶紧打住,这时,有很多方法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悲喜。首先,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更高的目标,或者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比如,你可以想,这算什么,我要让老板亲自表扬我。或者,对一个普通的员工,这成绩的确值得表扬,但我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员工。

    不麻木,而能控制悲喜,就要超越。

    一颗真正平静的心,同时必然是一颗超越而不是麻木的心。

    要做到,更要做好

    职业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规范化。

    很多职场新人,非常讨厌没完没了的表格,讨厌没完没了的总结、计划,讨厌所有的工作纪律以及作息制度。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做好我的工作就行了,至于其它的,那些表面工作只有那些工作没做好的人需要去做。

    大部分公司,每天都要做计划和总结的。一次,一个新员工既没交计划,也没见他的工作总结,于是找到他,问他原因。他回答的理直气壮:“文字性的东西,我不会写。”或许,他的理直气壮在于,他在公司的职位不是策划,所以,只要牵扯到文字性的东西,他不做是理所应当。

    只要在职场当中,即便不打算做文案,也一定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是一种表达方式,在职场当中,最基本的表达可分为:语言表达、文字表达、行为表达。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那么整个的表达体系就是不完全的。一个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员工,不能说不称职,至少在能力上有重要的缺失了。

    职场不是学校,在学校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文字表达能力不行,所以作文分少点就算了,在职场上,文字表达能力的缺失,让人的能力缺少了重要一环。

    作为一个员工来讲,文字表达能力并不是工作之外的额外要求,就像很多人把计划总结等看作工作的额外要求,而是一个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大公司,管理就是通过最基本的计划总结来实现,随着一个人职位的提升,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部门的计划总结,还有各种工作汇报,一个人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力缺失,不仅使自己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因为表达不准确而让整个公司的工作受阻。因为领导对于整个公司工作的领导和把控,大部分是通过各个部门的文字性的表达来实现的。

    经常见人抱怨,某某人能力不如我,为什么他总是受表扬,而我则总是受批评,不就是因为我汇报做的不好吗?其实这种抱怨,还是把文字表达能力当作了一种可有可无,当作了工作之外的事情。

    在职场上,文字表达能力,不仅仅是文案的要求。而是每个员工必备的能力。

    除了正常的计划与总结之外,能制作PPT的,就不要用word文档,能形成word文档的,就不要口头表达。每次开会或见领导,都要带一个本子,把重要问题列成提纲,把重要的指示当场记下。

    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固然体现一个人的能力;而把别人同样能做到的东西做的更好,才彰显一个人的品质。

    职场上,不稀罕有能力的人,而缺乏品质好的人。

    职业化,其实就是对规则的敬畏

    职业化是把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如同看见红灯,自然就知道停车,而不去考虑是白天还是黑夜,有没有警察,有没有安装摄像头。

    职业化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职业化的过程中,改变的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知道所有的规则,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职业化之后,如果让自己说出来,还是原先的那一套,单纯从语言上来讲,没有改变,但从实际上来讲,已经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自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者,而不说拥有者。自己已经不单纯是对这些东西有明确的认识,而是有深刻的体会。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职业化的标准在于对职责和制度的敬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都知道自己应该孝敬父母,但这是没用的。要想让这条原则有用,首先,要把这条原则实践,其次,要实现在心理上对父母的敬畏。很多不孝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当事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没有内在的精神强制其去履行这些义务。

    职业化就是把外在的标准之内内化的过程。而是否实现了内化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对规则和制度敬畏。敬畏是一种内化,用伦理学的术语来讲,真正的道德不在于对规则的认知,只有认知,道德还是外在于人的。而道德最终要实现内化,内化为人的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只有在外在监督之下才能实现的行为。

    职业化的改变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因为现实的残酷决定了一个人要在社会当中被接受,必须要改变,在这段时间,他在不断的碰壁中,逐渐的实现了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改变。职业化,需要一个职业的环境。如果一个公司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流程,那么这里的员工一定会是庸庸碌碌,没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培养起大家对公司,对制度的敬畏,所以,我们没有培养起大家职业化的素养。没有对制度、责任、流程的敬畏,就不会有健康的公司文化,就不会有职业化。

    有句俗话:慈母多败儿。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父母要求非常严格,一旦犯错,就会挨揍,那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是什么呢?那不是怨恨,而是敬畏。

    一个成熟的公司必须要有一大批职业化的员工,而职场中的每个人,每个人都有责任促使自己,促使别人完成向职业化的转变,现在,我们不用再去想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职业化程度的问题了。因为很明确,每个人都会知道,自己对我们所做的事情,对规则有没有敬畏感。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我们都应该无所惧,而应该有所“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