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雨天,有三个猴子找地方躲雨,忽然他们发现了一座房子,但房门关着。三个猴子于是在雨地里讨论,看怎样才能把门打开。讨论了半天,也没商量出一个好办法,这时,雨停了,忽然刮过一阵风,把门吹开了,原来,门没锁,一推就开。
一个公司,要开拓一个市场,然后开始讨论,越讨论问题越多,问题越多越讨论,一个月下来,没有行动不说,大家在反复的讨论中,士气低落。于是换了一个领导,这个领导没有多好的办法,只有一点:停止讨论,找一个能做的点开始做。一旦开始做之后,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在原先讨论时根本没有的困难,当然,原先讨论时大部分困难也没有出现。然后,根据出现的困难,集中解决,大胆放弃,又一个月过去了,市场就打开了。
想象的困难有一百个,实际能遇到的可能只有一个。解决困难是需要方法,但最直接的方法是做,而不是整天坐着讨论。做和坐,是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不能替代的。
在实际的工作中,坐很容易取代做。坐下来,相对容易,做起来,相对就难了。坐下来,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想通过坐下来讨论,从而解决了困难,却是不可能的。讨论是为了更好的行动,而不是取代行动。困难是要靠行动解决,而不是要消除一切困难之后才去行动。
经常性的听一些业务员在诉苦:一个客户,如果去拜访他的话,他可能会怎样怎样的拒绝,不去拜访他的话,肯定会失去这个机会,该怎么办?人总是富有想象力的,没有想象力是因为没有遇到可能的危险和困难。但想象力又无限的放大了危险和恐惧的可能,让人像老鼠遇到猫一样,在战战兢兢中甚至放弃了逃跑的机会。
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做,而不是想。做了之后,接受结果,哪怕是最坏的结果都比不做而无谓的纠结要好。
对一个国家来讲:清谈误国;对一个公司来讲:清谈误事;对自己来讲:清谈害己。孔子曾经说过: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曾经认识一个年轻人,经常听他激昂文字,指点江山,很多事情也说的入情入理,当时觉得他很有本事,对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也有几分同情。但一个同事告诫我:“其人言过其实,未可大用。”但终于忍不住,一次让他负责一个展会的策划,没想到,他做的比“马谡守街亭”更让人无语。但马谡还知道错误,但后来问他原因的时候,他的解释基本可以分为3点:有些东西不能做,有些事情没法做,而又有些事情,不屑做。
不能做、不屑做、没法做。总之是什么都做不了。
现在社会仍然是一个偶像崇拜的时代,所以,听到最多的是大话连篇,一旦想找一些真正能做点实际工作的,往往会被轻蔑的如此拒绝:别异想天开了,这个也能做。毕竟,意淫是不费力气的。
跑的要快,还要别人能跟上
一个人不能太超前。带头可以,但要时常看看自己后面,别人跟上来了没有。
有个朋友在谈起新行业运营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开始一个新项目的时候,要看之前有没有人在做这件事情,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在做这件事情。如果有人做着或者做过,那就要考察他们在哪里做,怎么做。如果没有在做,就要考察这件事情没人做的原因是什么?别人成功的经验可以不借鉴,但别人失败的教训,一定是自己宝贵的财富。
一个项目做出这样的考察,还有一层深意:不是所有超前的东西,都是现在努力的方向,太超前跟太落后一样不合时宜。
有句话叫做“来早了不如来巧了”,很多事情,做晚了,就没有机会了,但做早了,时机同样不成熟,所以,当开始一个新行业的时候,一定要正好踩在步点上。在博弈论(Game Theory)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很多行业的开创者,并不最终是这个行业的受益者,相反,虽然开创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最终获益的有时却是跟随者。一个行业的先驱并不好当。
行业如此,在公司中很多行为也是如此。有些人的想法很好很正确,但提出的时候也要瞅准时机,时机不成熟,提议也会遭到否决。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思路创新而沾沾自喜,如果认不清形式,跑得太快,反而会成为先驱而牺牲。
一个人不要跑得太快,跑得太快,别人跟不上来,自己就成了先驱了。所以,开创性的工作,很大的精力要花费在条件的准备上。包括各种硬件的准备,人才的培养。“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进行一些开创性的工作的时候,先用理论掌握群众,不仅能减少反对者,而且能找到同盟者。
所以,在创新上来不得清高,要让别人跳起来就能够得着。
公元500年,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发现与“万物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并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恐慌,最终他们杀死了希伯索斯。任何一个理论或者一个行为,如果超出了人们当时的接受能力,都会遭到反对,即便这是真理。
在公司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些人在说:“我早就说过怎样怎样,但领导就是不听,你看现在可好。”如果这人的话即便属实,这人的先见之明也是没用的,因为认识,只有真正落实到行为上,才会产生作用。所以,他们的这种先见之明是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条件,让这些思路得到落实。
要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对
要时刻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如何把事情做对。
把事情做好,和把事情做对,好像是同一个问题,其实不然。这如同打靶,把事情做对,就是把子弹击中靶心,而把事情做好,就是把打靶的各个环节做到位,然后打出去,至于击中什么地方,那已经是次要的事情了,因为在整个过程优化到最佳的时候,只能做到如此。
这两者所带给人的心理上的压力是截然不一样的。
在职场上,遇到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有些人在做了各种应该做的努力之后,说:“剩下的就是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就是暂时把目标放下,任何一件事情的目标背在身上都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能让自己不再把目标记挂在心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顺其自然并不是听之任之,前提是在各个过程当中已经实现了最优化。
有些人遇到事情,总是急急忙忙,总是愁眉紧锁,而有的人不管多大的事情,总是气定神闲。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总把整个事情背在自己身上,而另一种人则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之后,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交给老天爷去解决。
每时每刻,做该做的事情,这是把事情做好,每时每刻,都放心不下自己的工作,这是要把事情做对。想把事情做对,往往会出错,因为过程当中有太多压力;而想把事情做好,往往能把事情做对,因为每个环节都已经做到了极致。
常常为工作犯愁,为工作焦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来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未来总是越来越沉重的压在自己心头。
未来的危机对现在的威胁,不是因为未来的问题,而是因为现在出了错误。相对于未来,现在是一个过程,因为没有把握好现在这个过程,未来自然就岌岌可危。
而对于未来,之所以急急忙忙的找一个方向,或者找到一个确定的支点,是因为总要把事情做对,但如果现在都做不好,自然也无法让未来做对。即便未来有了一个诱人的目标,这个目标也不会让现在变得轻松。因为让人生迷茫的,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没有通向目标的切实的过程。有了切实的过程,即便没有明确的目标,人生也不会迷茫。
一个人在路上,但不踏实,是不知道现在走的是否是正确的路,并非是没有目的地。如果现在走的是正确的路,就不会有所谓的不踏实。
把目标放下,一切顺其自然,工作就会轻松很多。
担心,是因为心里没底
一个刚参加不久的小姑娘抱怨:每天工作时间不是很长,工作也不是很累,但没到周一的时候就盼望周日,每天早上要到公司的时候,就莫名其妙的恐慌。她自己同时也承认,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如此,有一次,领导安排了一项工作,让她制定一个客户名单,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头绪,当然,工作也持续是这种状态,后来,在反复的沟通中,她终于明白了找客户的标准和方法,那段时间,不仅没有对工作的恐惧,反而每天都盼望着上班。
掌握工作的标准和方法,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人习惯性的思维是一旦接受某个任务之后,老是想如何解决掉整个任务,这里面就会有两个问题:第一,怎样才算完成了这项工作。或者说怎样才算把这个工作做好。而这是一个判断,而有判断,就应该有标准。但一个人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更多的想到是老板严厉的目光和苛刻的要求,然后就有了完不成会挨批的恐惧。一个任务,更多的从感性上把握,而没有从理性上落地,如此一来,不管领导任何任务,都会感到无穷的压力和莫名的恐惧。第二,如何完成这项工作。任何的工作,要想完成的好,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职场上,很多人会陷入工作的两难。如果这项工作是原先做过的,这次做起来轻车熟路,则没有意思。如果一项工作是全新的,对自己就是一个挑战。任何的挑战都意味着一定的危险和困难。在任何的危险和困难面前,都不能选择退却,因为一旦退却,就会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就会失去了解决困难和危险应有的理智,失去了信心、勇气和理智之后,人也就彻底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接到任何工作的时候,一定先要弄清工作完成和做好的标准是什么,要把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实际的工作中,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即便这个标准是由客户、由领导制定的,但自己也要弄清,只要弄清了标准,自己也就算掌握了话语权,这样,即便工作在完成之后,领导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但自己也完全可以拿出标准,有标准,就能衡量,对错就成了客观的,而不是领导或客户主观的喜好。
比如做一个设计方案,如果自己没有掌握标准,那所有的设计,都是像赌博一样去迎合客户或领导的喜好。但如果自己在做设计方案之前,把设计的目的,针对的人群,以及应该实现的效果弄清楚,这个方案的标准就有了,一旦有了标准,方案的好坏就是客观的了,这样即便别人对这个方案否定,自己也完全可以据理力争了。
在一个就是方法,还以设计方案为例,只要确定了标准,然后像如何收集资料,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怎样搭配文字,这些方法性的东西就要确定,标准和方法一旦确定了,设计案即便还没有做,也已经成了客观的东西,已经从想象落地了。
一项工作,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法,已经解决了别人对工作的刁难,这个工作就不再是吊在那里,时刻都让人担心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心里就有底了。
一旦心里有底了,那么自然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要未雨绸缪,但不要杞人忧天
凡事要有计划,但不要做没用的计划。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都不知道明天到底会怎样,更不要说若干年之后了。
一件事情,如果不做任何计划,会让自己茫然没有头绪的累,如果一个人做了太多的计划,同样会因为把太多的未来放在身上,同样会很累。
计划,分为事内的计划和事外的计划。事内的计划,说白了就是这件事怎么根据时间的进行去完成。而事外的计划是未来的某个时间段该怎么做。
两者貌似类似,其实不然,事内的计划,是把确定要实现的某种目标,分解为确定的行为,根据时间确定下来,因此是一种放下,这样,就不必把目标时刻背在身上。事内的计划,是以确定的事为前提,用步骤来配合时间。而事外的计划,并没有确定的目标,目标是游移的,却还要根据未来的某个时间,完成某项工作,因此是把未来背在了身上,如果是在筹划未来要出现的某种后果,则可能还会造成人生的恐慌。
最常见的事内的计划,就是对既定工作的计划,而事外的计划,就比如经常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的,假如我有钱了,我会如何怎样。或者假如我失业了,该当如何应对,诸如此类,前提不确定的东西,引申出来的所谓的计划。
在职场当中,让我们辗转反侧睡不好觉的,一个是该计划的事内的计划没做好计划,或者说没有必要计划的事外的计划,我们一直在做着计划。
做好事内的计划,让人跟着事走,按照事的步骤和逻辑,省掉不必要的思索和猜测。当然,一味跟着事走,也不会让事情做好,做事情要有预见性,所谓的预见性,是指基于目前现实的条件,做可能的预计。事内的计划好把握,事外的计划就不好把握了。
事外的计划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杞人忧天。“人生无百年,常怀千岁忧。”这时,人所犯的错误就是根据一点或两点,做没有逻辑根据的推理。比如,现在很多家长,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设计孩子的人生,并根据这种设计,安排孩子的一切。这种计划先不说有没有必要,关键这种计划不现实。
没有一个人可以计划另一个人的人生,家长固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孩子出生作为原点,以自己的某种喜好作为终点,画出一条线。但这条线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不一定喜欢,既然孩子不喜欢,这条线就是不合乎逻辑的。当然,家长对孩子的未来也并不是一点都不计划,但计划必须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比如,一个家长可以就孩子的健康计划,就健全孩子素质做出计划。计划必须是现实的,可实施和监控的,也就说,科学的计划必须是现实的。就这点来讲,所谓的事外的科学的计划,也可以算作事内的计划。
人要未雨绸缪,但不要杞人忧天。
正确的行为形成习惯才有用
早上去公交站牌发报纸,跟我搭档的是一个学生,他第一天发报纸,难免有点拘谨。虽然能把之前交代的一些发报纸所用的常用语用的比较恰当,但难免有点僵硬,尤其重要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粗略的算了一下,经他手发出的报纸,顾客接受率要比我低很多。我很纳闷,仔细研究了一下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接受率低跟他抬手的高度有直接的关系。他拿一份报纸之后,不是主动递给乘客,而是把手耷拉在那里,这样就成了是被动的等乘客过来拿报纸,而不是主动的给乘客发报纸,而这一抬手的距离,就导致了发报的成功与失败。
还有一个人,开了一个药店,最初开店的时候,他意气风发,找了一个黄金地段,租了一个大房子,并进行了装修,但开业之后,效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后来,他请教一个前辈,前辈很简单的给出了答案:“他这样做是店大欺客。”他的店主要是针对一般百姓的,他把店面弄得很大,就无意当中给人了这样一个信号:店里的药很贵,因为门面代表了实力,而实力一般与价格有关。在简单的常理性推断之后,一般的百姓选择了离开。就如同下饭馆,在选择的时候首先看的是门面。
在商业上,定位是很重要的。而定位是一些很细微的东西。在第一则故事中,由于很小的距离上的差距,予与取就成了相反的两种状态,定位自然也产生了变化。在第二则故事中,由于某种自以为是的因素作怪,针对的人群与所传达给的消费者的信息产生了错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把顾客拒之门外。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种思路已经过时了,只要大胆,只要敢干就能发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微利时代,企业之间竞争已经白热化,而企业之间也成为细节上的竞争。一个好思路吃遍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管是企业的运营还是行业的选择都日渐精细的时候,竞争逐渐成为运用在管理和运营之上脑力的打拼。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文化的竞争。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已经不再是竞争的壁垒;当前面两者都做到了之后,只能是人优我细了,也就是在细节上不断打磨,在细节上超越,当然,这还不是终结,最终的极致要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
文化,首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
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饮食文化自豪,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做出一家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餐饮企业。虽然,它们的管理与运营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不论从店址的选择,内部管理的规范,中国有几家餐饮企业能够做到,即便短时间内能做到,但有谁能像它们那样坚持了下来。而它们在细节上的不断打磨,已经形成了它们独有的文化。而文化,又成了其它企业无法复制和逾越的壁垒。这样说来,它们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普通餐饮企业好几个时代。
细节要成为文化,就是要把一些正确的东西,养成习惯。就如同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非常自然的说:“谢谢。”打扰别人的时候,自然的说:“对不起。”而不用临到用的时候,再搜肠刮肚的去想合适的措辞。
一个员工是否成熟和优秀,也不在于他能做到什么,而是要看他有多少正确的行为已经形成习惯。
99.9%的可能,也不是现实
煮熟的鸭子也会飞。只要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不是现实。
朋友做生意,从年初到年中,形式一直很好,中间几次见面,朋友都志得意满,觉得今年不只是“多收了三五斗”,而是赚的钵满盆满。可就在年底,风云突变,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形式急转直下,朋友赶紧撤资保本,但为时已晚,最后血本无归。
职场就是如此,从形式一片大好,到形式不可收拾,中间可能差不了几天的时间。人算不如天算,现在的风和日丽,说不过一会就是大雨倾盆。
这一切如同《三国演义》那著名的一幕:诸葛亮费尽心机,终于把司马懿围困在山谷中,点起一把大火,本以为这一回司马懿插翅难逃了,谁知道风云突变,天降大雨,大火被浇灭,司马懿死里逃生,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工作这么多年以来,无数次的经验已经证明,只要还没有成为既定事实,就还有无数种可能,当然,这些可能是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无数的可能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本来以为板上钉钉的事情,自己也已经为即将到来的结果做好了各种期待,等到临了,风云突变,煮熟的鸭子也飞了。
煮熟的鸭子怎么会飞呢?不知道,因为我现在也无法想象。但如果以为煮熟的鸭子不会飞,可能有一天你就真的发现,煮熟的鸭子飞起来了,至于到底是怎么飞的,只有到了那时才会知道。
一笔业务,即便合同已经签了,也不一定能成,只有在钱实实在在装到自己兜里的时候,才算真的成功。一样工作,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一定会得到老板的表扬,相反还可能会遭到激烈的批评,至于原因是什么,只有到时候才知道……自己在被无数次的“本以为”忽悠过之后,到现在甚至形成一种宿命的念头: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没有成功的时候,先作为一个好消息告诉别人,那么十有八九不会成功。
飞机在飞行和降落的时候最容易失事,一件事情,最容易在将成为事实的时候失败。
在没有成为既定事实之前,一切都会改变没有实现的事情,即便有99%实现的可能,也不要列入计划所能依靠的条件。如果以某件将成的事情,作为决定的依据,有时会让自己输的很尴尬。一次找工作,终于找到一家心仪的公司和一个心仪的岗位,并很快与这个公司达成了意向,于是辞掉了所有其它公司的面试邀请,等着到这个公司去上班。谁知,由于此公司战略的改变,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找人。
无法准确预期的结果,也会给职业生涯带来好处:工作干久了,最容易让人疲惫,甚至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绝望,“难道我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如果不是,自己也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让自己改变。别着急,职场喜欢给人开玩笑,在自己绝望的时候,它就会以某种想象不到方式给你一个惊喜。
天上真的能掉馅饼吗?不能。当你真的觉得不能的时候,你会发现,天上真的掉了一个馅饼,正好砸在自己的头上。
不要患理想洁癖症
理想之于人生,总显得很重,重到能把人压死。
人没有理想不行,但有理想也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有人请客吃饭,客人都以为会是一顿大餐,结果那人约着众人去了一个面馆,吃了一顿面条。本来,面条与大餐本身是没有希望与失望的区别的,但一旦把大餐作为理想的标准,而最后端上来的是面条的时候,就会有反差了。当然,如果没有吃大餐的理想期望着,吃顿面条也是不错的,但因为有了理想,面条就贬值了。
理想改变了人的价值判断,而价值标准的提高在提升人的档次的时候,也让现实变得不堪。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理想,就容易让人拈轻怕重,最后自暴自弃。
理想本来应该是抬起头来看的,不是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现实的。但很多人自然是没有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把理想作为标准,来衡量现实当中的一切。所以,当理想丰满的标准,放到骨感的现实当中的时候,只能看见满大街的赵飞燕,自然寻找不到理想中的杨贵妃。
在职场当中,很多人自然就犯了这种理想洁癖症。而这种病症表现,就是对所有的人和事都看不过眼,而期待自己的理想,会有一天会驾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这种理想躁狂症,让人耐不住工作的寂寞,急功近利,总想省略掉漫长的过程的无聊,一下子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实,理想把握不住,就是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就是时刻把理想背在身上,摆在面前,如此,理想不仅成了压力,而且会遮挡住应该望向现实的视线。理想不是背在身上的,而是要放在远处的。不管是把理想作为尺子来衡量现实,还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都是把理想背在了身上。
要丈量一公里长的路,不是非得找到一把一公里长的尺子;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并不是非得整天抱着理想观摩。理想需要分解为现实的尺度,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如果一个人的理想不能分解,那么就是成为一个吃不下、抱不动、拿不走,只能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废物。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陈藩的少年,自命不凡,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薜勤来访,见他的屋子龌龊不堪,便问他:“你怎么不打扫你的屋子?”陈藩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薜勤当及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于扫天下?”陈藩无言以对。
同样是在东汉,有一个人叫班超,年少家贫,只好替人抄书度日,少有大志的他,一天终于忍不住了,把笔仍在地上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同样是因为理想而放弃现在的工作,然而一个得到批评,一个得到肯定,本质的区别在于,陈藩是用理想的远大,否定了理想过程的必要。而班超当时所从事的工作,与他的理想根本不沾边,所以,他放弃了当下的工作,回到了实现理想的轨道上去。
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不仅尊重自己的理想,更尊重实现理想的现实;一个貌似有理想的人,只认得虚幻的理想,而用这种理想,否认实现理想所必须的现实。
要求过高,反而做得不好
接到同样一件工作,不同的人对待的态度不一样:有一种人,把所有困难都想象一遍,把所有不可能完成工作的条件也都论证一遍,最后告诉自己,这件事情自己做不了。还有一种人,接到一项工作的时候,总想把他做到最好,就如同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总想把它写好,但这样写,觉得不理想,那样写,也不合适,最终,在稿纸上的还是一个题目。
这两种想法,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第一种想法,总把自己往坏里想,把自己想象的一无所能,所以,遇事拖延;第二种,则把自己想象的太好,总想着把事情办好,最终导致标准太高,最终没有行动。
但实质上来看,这两种想法在思想根源上具有一致性:那就是把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这两种想法,都是先顶出一个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来让自己的行动。就像先在墙上画上一个点,然后朝这个点射击,击中这个点才算成功。如此高的要求,自然让人迟迟无法行动,或者局限在一个阶段,不断的更改。
工作要有标准,但标准有阶段性的标准和总体的标准。就像要爬上三十层楼高的大厦,电梯坏了,就不要老是等电梯修好的时候再爬,也不要总想着怎样一下子到达楼顶。也不要非得一步迈上十个台阶才行,只要一步一个台阶,慢慢来,最后就能到达楼顶。
把结果的标准拿到过程和步骤中来,自然会因为衡量的误差而导致自己一无是处。
对于标准,不仅要学会分解,而且有时候要知道放低标准,甚至要放弃标准。走过独木桥的人,都会有体会:独木桥难过,是因为步伐被限制在了一条直线上,因为有了这个限制,所以走起路来就不稳当了。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或者见自己的领导,总会莫名的紧张,总想把一切都做好,总想着不要出错,但越是如此,越容易出错。该说的话忘记了说,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表情僵硬,动作失准。总之,一切都不是自己本来的水平,甚至表达的都不是自己的意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自己潜在的对自己要求太高了,从而刻意做作,失去了自然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有标准了,反而不会做了,标准越高,效果越不好。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在心理上给自己降低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降低标准,并不是放弃高的追求,而是给自己一个较低的台阶,先让自己迈上去,逐步达到应有的高度。必要的时候,更要能放弃标准,顺其自然。
太追求完美,有时纯粹是画蛇添足。
生活一小步,职场一大步
有一个年轻的朋友,有一段时间,工作状态很不好,经常挨领导批,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以至于最后都对这个工作失去了信心,打算要辞职。我当时很不理解,因为以我对他的了解,他不论工作能力,还是工作态度,胜任那个工作绰绰有余,不可能会出现力所不及的情况。
在仔细询问并考察了他的情况之后,我给了他一个解决办法,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每天11:00点前睡觉,每天6:30点前起床。
他对这个办法半信半疑,但我告诉他先坚持半月再说。半月之后,他给我电话,说没想到这个办法真的管用,他现在不论工作质量还是工作状态,较之间有了很大的提高,心情也好了,这半月时间,领导几乎没再找自己麻烦。
不过他不明白,就生活习惯上的这种小的调整,怎么会把自己凌乱的生活理顺了。其实,看似这种作息习惯,与一个人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之所以每天要11点之前睡觉,这个自然有科学依据。而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睡觉的时间。
只有坚持11点之前睡觉,才有可能6:30起床,如果晚于11点睡觉,在6:30之前起床就有困难。如果不能再6:30之前起床,为了赶时间,很可能就没有时间吃早饭。没有时间吃早饭,就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状态。而身体的状态,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精神的状态,如果再加上睡眠不足,工作的质量自然就会下降。而工作,尤其是一些需要智力投入的工作,一旦精神状态不好,不仅会导致工作速度降低,更关系到很多的工作质量下降,甚至有些工作根本完不成。
可见,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对一个人的工作状态有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旦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决定一个人工作的整体状况。
11点之前必须睡觉,这个并不是个例。我曾经带过一个业务团队,团队里都是年轻人,并且住在一起,他们都喜欢打游戏,所以,11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觉。我了解了情况之后,对他们提出了唯一一点要求:11点之前必须睡觉。他们当时不解,甚至有点反感,甚至有人当场跟我提出,11点躺在床上也睡不着。但我没有理会,而是作为一项硬性的规定,强制执行。执行了一个月之后,业务量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提高。
很多年轻人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忽然会有一段时间,会对一切工作都失去兴趣,心情也特别不好,对工作和生活甚至莫名其妙的绝望。整个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好像不论自己怎么走都踩不到点上。很多人把这归结为工作压力太大,或者工作太累。当然,有些类似的情况确实是由工作压力过大,或者工作太累引起的,但大多数这种情况,则是生活不规律的结果。
工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生活的秩序和规律,就没有工作的秩序和规律,整个的生活就会踩不到点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