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不懂,还敢拼职场-如何与领导相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怕担责的人不会立头功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领导带着秘书乘电梯,领导恰巧放了个响屁,为了避免尴尬,领导对秘书说:“小李,中午吃大蒜了吧,屁的味道有点重。”秘书立马面红耳赤的说:“不是我放的。”回单位后,领导立马把秘书给免了:“屁大的事都担不了,还能做什么?”

    很多的工作,犯错是难免的,尤其一些相对比较艰巨的任务,成绩总是伴随着错误产生。只要工作,就有犯错的可能,只有那种什么都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

    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人很精明,只要有什么事情,先与自己撇清关系,一旦找他谈话,标准一副:“这事与我无关,别找我。”的姿态。这样的人,自然不堪大用。

    一个人的担当,首先是对错误的担当。

    有一个女孩子,能力非常突出,但一直是一般员工,长时间对这个事情很不解。一次,跟这个女孩子一起做一个活动,她的表现让我知道了她所受的待遇理应如此。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可能事先把所有的细节都一一想到,里面有很多临时性的工作,也不可能事先做出安排。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只要有临时的工作安排到她时,她的回答一律是:“这个不归我管。”“这件事情没安排我。”一个把一切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的人,一个负不起责任的人,自然也无法让他去干大事。

    责任与权利是对应的。在一个团队当中,不想担负额外的责任,就不能被给与额外的权利。一个团队当中,总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显然无法被委任更大的责任。

    常听见有人抱怨:你看我跟某某人一起进的公司,我干的一点不比别人差,他们都提了,只有我还原地不动。表面看来,公司这样分别对待确实不公。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了尽快让其摆脱可怜的地位,下一步有个展示个人能力的好机会,于是,让这个人去做。但得到回答却是:“为什么让我做?比我杰出的人有的是呢,让他们做就行了。”既然如此不愿被赏识,那也就只好让其原地踏步。

    同样的能力,同样的资历,如果一个人遇事前进一步,那一年下来,积累起来的进步就非常可观了。反之,如果遇事后退一步,一年下来,离团队也会够远的。这就是积极和消极的区别。

    一个可用的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能顶上去,有什么任务能但当下来的人。或者说,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看大用的标准。职场如战场,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有了好处抢得比谁都要急的人,也不是那些一旦有困难,就脚底抹油,溜得比谁都快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一个人没有担当的人去重要的地方打阻击,也没有人愿意用一个见了困难就溜的人去攻城拔寨。当然,怕受伤、怕担责的人也永远不会立头功。

    说话的顺序很重要

    老板和两个经理在沙漠里迷了路,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一个神灯,但灯神只许诺实现每个人的一个愿望,一个经理说:“把我送到夏威夷。”刚说完,经理立刻被送到了夏威夷。另一个经理说:“把我送到马尔代夫。”同样,这个经理也立刻被送到了马尔代夫。轮到老板了,他咆哮道:“立刻把这两个该杀的给我找回来!”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发言的时候,一定要让老板先说,这样,就摸清了老板的底牌,而不至于先把自己的底牌亮给老板。

    年轻时候性急,跟朋友打牌的时候,经常因为一时激动,一把就把自己的牌亮开,结果很多本该赢的牌局就输掉了。经过若干次教训之后,逐渐明白,不管什么时候,把自己的底牌亮开之后,都会让自己处于不利。

    谈话就是一场博弈,而博弈的重点,在于尽量摸清对方的想法,而尽量不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细。

    见一些新业务员去谈业务,总是直接把自己所能提供的最优的价格等,像背书一样直接一股脑报给对方,希望用自己的真诚来换来对方的真诚。但不知道一旦亮出自己的底牌,其实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在谈判中,自己已经没有可以缓和的余地,只能任对方蹂躏。

    一个毕业生到一个大公司求职,在跟人事主管见面前,他就暗下决定,月薪低于1000坚决不干。面谈进行的很顺利,但谈到薪水时,人事主管说:“最近公司很不景气,薪水可能达不到你预想的水平。”这个学生忍了又忍,没提出自己的要求。过了一会,人事主管接着说:“我们只能每月给你一万。”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战争中,交战双方都把了解对方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同样,知彼而不让别人知己也是在博弈中胜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重量级的人物一般会后说。重量级的人物如果先说,无疑就定了调子,所以,总结性的发言一般都领导提出。如果你是领导,那就等到最后,即便开始的时候,也要说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如果你是会议的主持者,则要合理安排发言的次序,如果要让大家讨论,就先点那些说话没有分量的人先说,这样就可以通过点评委婉标明你的态度,并给重量级的人思考的时间;如果要别人表态,跟根据需要通过还是反对,相应的先找那些与自己最有共识的人。

    说话行军打仗,如果不能下功夫研究一下战略战术,好好排兵布阵,注定会输的一塌糊涂。

    公私要分明

    在历史上,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一块打天下的哥们几乎没有一个善终;朱元璋当皇帝之后,民间传说他搞了一起“火烧独角楼”,民间传说虽有不实,但历史的结果是,跟他一块打天下的哥们,大多都血祭了大明朝的王旗。赵匡胤算是客气的,但也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

    历史无数次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哥们成为领导不稀罕,领导成为自己的哥们却很稀罕。

    如果再把这个道理说得浅显一点,那就是:不要与领导做朋友。

    试想一下,如果你曾经的好朋友好哥们,有朝一日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心里是什么感觉。或许,自己会故作大度的跟人吹嘘:我哥们现在成了领导了,我现在也有人罩着了,其实内心里,有无数个说不出的别扭。

    尽管,朋友只是私下里做,但很少有人会把角色转换的这么纯熟。

    维多利亚女王一天晚上,英国皇宫举行盛大宴会,维多利亚女王忙于接见贵族王公,却把丈夫阿尔倍托晾在了一边。阿尔倍托很生气,悄悄回到卧室。过了一会,有人敲门,阿尔倍托问:“谁?”敲门的人答道:“我是女王。”门没有开。女王走开了,走到一半,他又回过头,再去敲门,阿尔倍托又问:“谁?”女王温和的说:“你的妻子。”这一次,门开了。

    自己的朋友做了自己的领导,自己心里都如此的不舒服,换过来,自己的朋友做了自己的下属,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如果这个朋友再不知道好歹,蹬鼻子上脸,那会让自己凭添不少尴尬。

    领导需要朋友,但领导不需要自己的下属中有朋友。

    当然,一个人想要升职,总要离领导近一点。一个人想要受到提拔,总要让领导知道自己,记住自己。一个领导很少会提拔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不信任的人。但与领导近点,并不是就与领导部分彼此。

    不同的人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一旦超过了这个距离,就会让人讨厌。保持跟领导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让领导时常想起,但又不过近而让领导厌烦。

    至于怎样的距离会让领导厌烦:第一,私人交往过密,从而让领导在公式上为难;第二,在领导那里出现的过于频繁,让领导没有了好奇;第三,被同事知道了与领导的私下交往,领导都有自己的空间,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让自己侵犯了他的空间。

    不在领导视线之内的人,会让领导忽视;一个离领导近的人,领导自然知道他的优点,也会知道他的缺点;一个离领导太近的人,侵犯了领导的空间,自然会让领导生厌;最讨巧的,就是那种在领导视线之内,又能有限度的把自己的长处与成绩呈现给领导,让领导不断期待的人。

    说话是门技术活

    有些人,平时跟同事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嘴很贫,但一旦跟领导在一块的时候,却总感觉到无话可说。

    这种话语在不同场合的贫富不均,自然会影响到一个人在领导心目当中的形象,影响到自己在公司的前途。

    跟领导在一起的时候,与平时跟同事或者朋友在一起是不一样的,跟朋友在一起,很多话题不用努力找寻,自然就冒出来了。而跟领导在一起的时候,每个话题都要思考一遍,对谈话的重视,最终却否定掉了所有话题。

    比如,自己和领导去见一个客户,或者一起去出差,本来有很多话想跟领导说,但许多话,这时偏偏说不出口。偶尔说出来,也如“天凉好个秋”一样废话。

    在这样的场合,汇报工作不合适,闲谈,却怕触碰领导的隐私。正式了不好,不正式却没用。其实,作为领导,也怕那种喋喋不休的人,如何才能既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同时又能让领导喜欢听,喜欢说呢?

    其实,打破这种尴尬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准备几个问题,把自己所要跟领导说的话涵盖在里面,这样,既不显山露水,同时又能表达了自己看法,还不至于让领导觉得很累。

    问的问题首先是自己的长项,是自己熟知的领域,否则,问题问的不对,更显出自己的无知。比如,自己这个月业务做得不错,可以这样问:“王经理,这个月的业务还行,但下一步对如何增进业务缺乏思路,你能否指导一下?”如此的话题,不仅可以打破无话可说的尴尬,还隐性的在表扬自己的同时,也表扬了领导,并且这个话题可繁可简,可放可收,最好,在问出这个话题的时候,自己也有一定的思路,这样,也会不露声色的在领导面前表现一把。

    当然,这是较长的话题,有些话题可以很简短。比如说:王总,这个客户是不是需要发展为我们的大客户?这种问法,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让领导有了发挥的空间。

    最好不要问没有观点倾向的问题。比如:这个客户下一步如何发展?如此一问,尽显自己无知。可以这样问:这个客户,是否可以一周跟进一次?问题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对话。不用刻意想要准备什么话题,也不用刻意去摸清领导到底私底下有什么喜好。单纯围绕着工作,就可以开发出无穷无尽的话题。

    这种问题,既是请教,又是表达,同时又表明了姿态,问题中既有自己的观点,也有对领导的尊重,更有虚心的请教。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自然的谈话过程,没有丝毫的扭捏造作。

    真正的会说,其实是会问,会问的人,不用自己说。

    用平常心对待领导

    一个职场新人,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领导。

    大多数职场新人在面对自己的领导的时候,在理想层面,还带有学生时代的清高,对所有的领导都不放在眼里;在现实层面,却又对领导带有本能的恐惧,每当面对领导的时候,经常不知所措的惶惑。

    这是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对自己的矛盾定位在领导认识上的自然反应。任何一个职场新人,在理想层面,多少都有点好高骛远,在现实层面,由于经验的缺乏,对很多事情都没底,所以就出现了这种不知所措的惶惑。

    所以,正确对待领导的第一步,就在于先认清自己,要让自己从理想的层面下来,从现实的层面上去,让理想和现实先重合在当前的工作当中。首先不要拿未来的自己来衡量领导,所以,给予领导充分的尊重,在现实当中,把领导当作一个普通人,跟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把自己跟领导放在人的角度来对话。

    对领导的误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把领导当人。比如工作过多年之后,偶尔听说原先的某某同事当了领导,都会觉得很惊讶。因为在潜意识当中,总觉得那个职位很重要,而在那个职位上的领导有点神圣,当然,自己当年的那个同事,因为在一起摸爬滚打多年,所以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凡人,因为无法与自己神圣的想象重合起来。

    因为没有把领导当做人看,所以会导致与领导相处过程中犯很多错误。因为自己的清高,会让自己看不起领导,从而不愿与领导交往。因为面对领导的胆怯,让自己不敢接触领导,这两个方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一旦重合之后,就会呈现出如下现象:自以为才高八斗,工作努力,却在职场中步履维艰,而那些看似狗屁不通,只会拍马逢迎的人却春风得意。

    领导也是人,所以,要以正常人的思维去替领导想:领导也是人,也喜欢恭维;领导也是人,也会记仇,也怕麻烦,也希望休息,也有七情六欲;领导也是人,也有私生活,也有情绪,有感情……

    把领导当做人,就不要按照自己想象,对领导做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要根据这些幻想,来对待领导。当然,领导平时都是端着的,所以也容易让人误解。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回事。第一,并不是领导就刚正不阿,领导也有自己的喜好,也都会重用那些自己认为靠得住的人。第二,领导也会小肚鸡肠,并不会如表现出来那样的大度;第三,领导并不都是工作狂,也想休息,也想偷懒,所以,并不是自己所有的工作汇报都会让他欣喜;第四,领导也都有局限,并不是只要是领导就都是全能。

    当然,在看待领导的问题上,另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认为领导都是猪,什么都不懂。只要是领导,就有做领导的原因,一个真的什么都不懂的人做了领导,在其它方面也一定有自己的特长。

    正确的对待领导,就是既不要把领导当做神,也不要把领导多做鬼,而是要把他们当做人,除了在地位上不一样之外,其它一切都正常的人。

    领导的类型

    学会与领导相处,先要从认清领导开始。

    魏征之所以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固然与其自身的秉性耿直有关,与他对李世民特点的分析也分不开。如果魏征面对的是一个像隋炀帝一样的君主,第一,他可能没有机会有如此的表现,第二,他要如此表现的话,只能说明他有胆无识。

    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如何表现才能获得领导的赏识,才能在职场上高歌猛进,不仅仅与自己的能力与性格有关,还跟领导的脾性和当下的条件有关。抬头看天,低头走路,要想在职场的路上走得稳,只闷头走好自己的路是不行的,还要时刻抬头,看一下领导的眼色,即便不改变自己走路的方向,但也有必要根据领导的情况改变一下自己走路的形式。

    领导不同,领导的喜好与厌恶就不一样,与领导的相处之道也应该有所不同,在与领导相处的时候,不能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在与领导相处的问题上,经验很重要,但经验绝对不能照搬,应该分析利用。

    认清自己的领导,首先要认清自己领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个人,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作为领导,在风格上则有一定的相似性。

    有的领导是大哥型。讲义气,重感情,喜欢跟团队中的人称兄道弟,在所有事情上也都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如果跟着这样的领导,当然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侠义柔肠,多动感情,在政治上,与大哥型领导相对应的是标准型,所谓标准型,是指领导留情不认,只认制度,只认成绩。如果跟着这样的领导,尽量不要与之有过近的私底下的交往,因为一旦做不好,反而会让其反感。有一个朋友,前任领导是一个大哥型的领导,这个朋友经常私底下与之套近乎,也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好处。后来,领导换了,换成了一个标准型的领导,这个伙计还是用了对付前任领导的方法,领导刚上任,就带着礼物去拜访。没想到,这位领导根本不吃这一套,反而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做了什么错事,或者是在人品上有问题,于是,这个朋友在这位领导任期之内,一直没有得到过重用。

    还有一种领导,是猜疑型。比如曹操,这种领导,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能用自身的正,来对待对方的无端猜疑了。

    认清领导,最重要的还是要认清领导的前途和地位,在政治上这叫不要站错了队。与领导关系好,得到领导的赏识,并不意味着前途就一定光明。如果自己的直接领导是老板的眼中钉,必先除之而后快,这时与领导走的近,被领导赏识,就不是一件幸事了。

    汇报工作别紧张

    想要真正把一件事情论述清楚,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把一件事情表达清楚,更难。因为表达是有一定的场合和对象的,尤其重要的是,表达总是在一定的心态基础上进行的。向领导汇报过工作的人,对此应该都有体会。表达的时候,忐忑是难免的,如果话没有说中领导的心坎,遭到领导的反驳,就更不知道怎么说了。

    当然,也不能因为表达很难就顺其自然,要想表达清楚流利,也是有一定技巧可以利用的。要想准确的汇报和表达,首先要贯彻两点:第一,先摆正姿态,第二,端正心态。

    当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很多问题并不是如同1+1=2这样客观的解答,里面牵扯到很多主观的因素。以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以朋友的身份还是以普通旁观者的身份,以领导的身份还是以普通同事的身份,应该作出的解答是不同的。所以,在解答一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给自己定位,定位自己在这个问题情境当中的地位和角色是怎样的。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地位的人,不论从表达的感情色彩,还是对事件的参与程度,或者应该提出的建议方式,都会不同。

    说话是要有正确的姿态的,不同的姿态,说话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只有摆正姿态,才能端正心态。摆正姿态,说白了就是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知道自己是谁,话该怎么说。谈话当中的紧张情绪,主要是怕说错了话,怕说错话,主要就是因为对自己定位不准,不知道这些话该不该说,该怎么说。只要摆正了姿态,就会给人脚踏实地的感觉,再说起话来,自然就理直气壮。有了正确的姿态,才能让话说出来有底气。

    摆正了姿态之后,接下来就要迅速的进入谈话的状态。进入谈话的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这就要求在谈话之前精心的准备,并且要有技巧。

    准备很关键。准备不仅是要准备好自己要回答的问题,更要准备好几个问题。答案是准备给领导的,或者是要汇报的内容,而问题则是留给自己的,因为只有问题才会让自己掌握谈话的主动。巧妙的设置几个问题,不仅可以让自己在谈话的过程中有舒缓的空间,而且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可以有效导向谈话的走向,把话题导向自己想要的了解的内容和方向。

    与自己的下属谈话同样要精心准备。有些人与下属谈话的时候太随意,甚至带着情绪,比如在暴怒的情况下与下属去谈话。带着情绪谈话,整个谈话的方向就被带向了自己情绪的方向。而谈话过于随意,摆不正姿态,端正不了心态,很容易让自己被下属问的理屈词穷,丢面子不说,长此下去,权威就没了。

    摆正姿态相对较容易,让心态先到位是很不容易的。在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位置降得过低,所以莫名其妙的紧张。人一旦紧张,就会影响发挥。一个人见领导的机会是很稀有的,因为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不仅会让自己在领导在印象上减分,而且整个的汇报过程也会很被动,会使整个汇报过程缺乏必要的交流。

    最简单的办法,是在每次汇报之前,先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我应该问什么问题?第二,彼此在谈话中的角色是什么?第三,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问?

    如果汇报比较复杂,还可以把问题设置的细致一点,这样,就会很容易的进入状态,并且整个谈话中游刃有余了。

    工作是给自己做的,不光给领导看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为有人在看着自己。

    人的好坏,是一个概率事件。有人一贯做坏事,只是在领导面前做好事,于是,他成了一个好人,但就概率上来讲,他做的坏事一定会被领导发现的。

    一个人一贯做好事,后来,忍不住,瞅领导不在的时候,偷偷做些坏事,结果,正好被领导碰上了,所以觉得很冤枉,其实有什么冤枉的呢?虽然坏事只有一两件,但做坏事的心思却不只一两天。更何况,只要做,就有被抓的可能,这又有什么怨言呢?

    用渔网捞鱼,并不指望一个网眼或者两个网眼管用,最重要的是要没有漏洞。只要一个漏洞,就足以使整个渔网报废。当然,鱼喜欢钻漏洞,人也喜欢钻漏洞。喜欢钻漏洞的人,往往也不会捕到太多的鱼。

    一件事情,如果做了,只对自己有好处,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就做了,但如果一件事情,做了之后,不仅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也有好处,那在做的时候,就犹豫了,因为不能让别人白占便宜。比如,一个人自己住一个单间的话,卫生可以保持的很干净,如果十个人同住一个宿舍,则没有人打扫卫生了。如果一件事情,对别人有好处,但对自己没好处,十有八九就不做了。

    做了,领导看不见,同事不领情,那还有什么做的必要。事实并非如此。工作中,遇到大都是第二种情况,而影响自己工作积极性的,也大都是第二种情况。如果说工作只对自己好,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一般会很高。可大部分工作却不是如此,尤其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就是干好了对大家都好的意思,这种情况极易出现吃大锅饭,当有一个人消极怠工而不能得到有效惩罚的时候,这种心态会迅速传染给其它人,导致相互的扯皮和懈怠。

    大锅饭也并不是没有好处,当一个团队能保持昂扬的斗志的时候,要迸发出比单个人的力量相加更大的效率。但这种斗志是很难通过外在的制度性保障维持的,极易发展成为集体性的消极怠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团队的领导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就要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尽量减少责任和利益的共担。

    当然,单纯靠制度来保证利益的完全私有化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在利益分化的同时,也必然的存在利益的连接。

    抗日战争时期,一场战争之后,一个连队打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休整间隙,他们到一个饭店吃饭,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官二代。官二代毫不客气的指责他们打了败仗。当战士们反唇相讥道 时候,官二代说:“你们又不是在给我打仗,有本事你们不要打啊。”或许,很多人在工作当中都遇到过这种让人窝火的情形。如果遇到这种情形,就不是等待或祈求外在制度更加完善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事情是做给自己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的。

    做好自己应作的每一件事情,这不仅是良好的工作品质,也是良好的生活品质。虽然我们没有必要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是神话,也没有必要让期待“总有一天他们会承认我的成绩”,单纯就三心二意对人对事是痛苦的,一心一意对人对事的快乐的这个现实出发,我们也应该排除一切干扰,做好自己应作的每一件事情。

    在团队中不能太强势

    在职场中,并不是只要能力强,就会讨领导喜欢。

    任何一个领导,面对的都是一个团队,所以,领导优先考虑的,不是团队当中的某个人,而是团队的整体,所以,一个人能力可以很强,但不要强到威胁到团队的正常运转。

    一个人在公司做会计,他能力非常强,工作也非常认真负责,而这个团队的平均水平都比较弱,如此以来,问题就出来了。这个人在工作上与整个团队并不是一个节奏,所以,工作上就出现了很多冲突的地方,工作上的冲突逐步延伸到个人关系上,导致他与整个团队关系都比较紧张。最后,在选择整个团队还是能力强的个人的时候,领导很自然选择了团队。

    谁都知道他是无辜的,谁都对他的工作成绩表示认可,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称职的。而他的行为和他的能力,也自然的让领导陷入为难的境地。

    没有能力,会让领导担心,能力太强,则会让领导闹心。

    一个人选择一个团队,能否在这个团队当中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能否真的让领导喜欢,不仅仅要看个人的工作能力。这就如同NBA球队: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加入到球队当中,如果不能起到良性的化学反应,反而会让球队的整体水平下降。飞机的发动机要比汽车的发动机强大,但装到汽车上只能造成灾难。

    能力强,从而与整个团队的节奏不符,甚至带乱了团队的节奏,这只是让领导闹心的一种强势。在团队中个人的强势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为人的强势。

    当然,在职场中必然的强势是必要的,一个人在职场中的弱势,会让领导无视,甚至被领导明目张胆的欺负。领导必须要捏柿子的时候,当然要先选软的捏。所以,在职场当中,不要当那个谁都可以捏的软柿子。

    与职场当中的软柿子相对应,有人就是团队中强势的刺头。强势有很多种表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得理不让人。比如,一次领导批评了某个同事,而当时领导的批评显然是错了,而这个同事很明显是抓住理了,不仅让领导公开道歉,还时不时的拿这个说事。后果是领导找了个理由让他走人了。

    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必须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首先,领导依赖员工,没有员工就没有领导,并且,领导需要做出好的成绩,尤其领导上面还有领导的时候,在业绩的压力下,领导有与员工搞好关系的主动性;其次,与一般员工相比,领导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有更多的实际工作的分配权,因此,领导是相对强势的一方。作为员工,一方面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在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维护自己正常利益同时,还要维护领导的权威,要维护领导相对强势的地位。

    如果因为自己的强势,让领导闹心,即便自己的强势让领导不敢轻易得罪,但领导毕竟有权力,难保领导会慢慢挖自己墙角,或者寻找一个过错,让自己不能翻身。

    做人可以有刺,作为员工也必须带刺,但这刺至少不能扎到领导肉里,让领导必先去之而后快。

    安守本分,不要越位

    领导不管是在实际的权力,还是在心理的权威上,都不愿被侵犯。而年轻人初到职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侵犯了领导的权威,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行为的越位。

    越位最容易造成对领导权威的削弱,造成对领导地位的威胁,甚至会让自己的强势衬托出领导的无能,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领导的实际影响力,当然也会让领导心里非常不爽。

    团队中存在某个问题,自己无数次向直接领导亲自反应,但一直没有结果,一气之下,就直接向领导的领导反应了情况,领导的领导效率自然更高,事情很亏啊得到了解决,而自己的直接领导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这种越级可以说直接是对领导的颠覆,而这种颠覆的结果,就是一旦领导翻过身来,下一次被颠覆的可能就是自己。

    一个团队当中,具体的执行工作由员工完成,而领导一般不会具体执行。这就如同人体,领导是脑袋,而员工是四肢。员工有时也会帮领导出出主意,领导也会鼓励员工出主意。但员工只是帮忙出主意而已,切记不要把帮忙当成了代替。这里要把握住帮忙和替代的界限:帮忙是自己出力领导露脸;替代是自己出力自己露脸。一旦自己把脸露出去,自然就会把领导的脸遮住,领导自然也会不乐意。能帮忙,还要会帮忙,能帮忙的人不一定会帮忙。作为员工,要知道什么时候冲上去,什么时候退下来。如果一旦把持不住,把帮忙当成了代替,该退下来的时候没有退下来,替领导把脸也露了,如此帮忙,很容易被领导雪藏。

    不越位还表现在要本分,不在领导的位置,就不要做领导做的事。公司有客户来访,他们找的是自己的领导,而领导恰巧不在,自己也联系不上,于是自作主张,代替领导与客户进行了谈判。而谈判也很有效果,可能这时有人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替领导作了事,应该受到领导的表扬。确实,领导回来之后对其也进行了表扬,但在背后肯定会狠狠记上一笔。

    领导的位子,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坐的。

    看一看,在猴群中,猴王是怎样展示自己权威的:最好的食物先由猴王品尝,猴王享有无上的性权利,猴王时不时的站在最高的树枝上,晃几下,现实一下自己的权利,猴王所在树枝,其它猴子不能碰。

    一个团队是有秩序的,这种秩序,有现实的秩序,也有潜在的精神上的秩序,不管是在现实的层面,还是在潜在的精神层面,都不要挑战和威胁领导的权威,不要越位。

    不要越位,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之后,才知道该说什么样的话,该做什么样的事。也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守住自己的位置,保证自己不越位。一个团队,只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恪守自己的职责,安守自己的本分,才能保证团队正常的运行。作为员工,只有安守自己的本分,才能保证自己在团队的安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