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日战争的“大胆假设”
关于治学方法,胡适有一句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了许多考证文章。20世纪30年代,胡适也曾用“大胆的假设”来预测中、日的局势。
20世纪30年代初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同于青年学生的高调抗日,胡适希望与日本妥协,谋求几年和平喘息的时间。在胡适看来,日本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而中国则是正在努力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按照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贸然与日本开战,无异于民族自戕。
然而,一个闻着肉味的老虎是不会放下口中的美餐的。充满虎狼之心的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逐步蚕食中国。面对这种情形,低调的胡适开始从国际局势的演变方面来找寻拯救中国的途径。
1935年6月20日,在给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的信中,胡适对中日战争的局势做出了自己的“大胆假设”:
此时必须假定两个可能的局势,作我们的一切国策的方针:
(一)在最近期间,日本独霸东亚,为所欲为,中国无能抵抗,世界无能制裁。这是毫无可疑的眼前局势。
(二)在一个不很远的将来,太平洋上必有一度最可惨的大战,可以作我们翻身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的敌人的霸权消灭。这也是不很可疑的。(《胡适书信集》中册,第645页)从历史的后见之明来审视胡适的预测,我们不得不惊叹胡适的预见力。不过,胡适的这个预测,也并不是他自己的凭空想象。他的思想灵感,似乎来源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1933年8月,胡适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了汤因比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在谈到日本时,汤因比从日本的国民性出发,认定日本在侵略中国之后,绝不会满足,它很可能还会侵略美国,而进攻强大的美国,对当时的日本而言,无疑于是开启其民族自杀政策。汤因比写道:
况且,在某种情形之下自杀,本是日本民族的遗风。如果这种情形一旦发生了,整个日本民族毅然走上“切腹”的路,也不是绝不可能的事。(《胡适书信集》中册,第444页)受汤因比的启发,胡适在1934年4月29日的《大公报?星期论文》上发表《一个民族的自杀——述一个英国学者的预言》一文。文中,胡适除了介绍汤因比对日本局势的判断之外,还做出了他自己的论断,他写道:
在日本这一只铁手套掷下之后,第一个牺牲者当然是我们自己。但我们在准备受最大最惨的摧毁的时刻,终不能不相信我们的强邻果然大踏步走上了“全民族切腹”的路。(《胡适书信集》中册,第446页)二、对中日战争的“小心求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大举进攻中国。应蒋介石的邀请,胡适前往庐山参加了牯岭茶话会。当蒋介石向胡适询问华北情形时,胡适直接诘问蒋介石:中央是不是真的不要华北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了?
胡适慷慨激昂的话让蒋介石非常动容。多年以后,王世杰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说:
“你(指胡适)那天说的话颇有决定性的影响。那天下午,蒋先生见冯玉祥,冯也责备中央放弃华北。那天晚上,蒋先生在室中独自走路,,走来走去,到九点钟,忽下命令,令孙连仲、庞炳勋的军队开进河北。战局就此决定了。”(转引自:章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按照王世杰的说法,胡适的一番话坚定了蒋介石抗战的决心。此后不久,蒋介石希望胡适前往美国,从事民间外交并派王世杰去游说。
一向偏爱个人自由的胡适不想进入政府做官,他委婉了拒绝了王世杰。王世杰只好让傅斯年再去游说胡适。游说胡适的时候,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傅斯年在国破家亡的时刻,号啕大哭,他希望胡适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牺牲他最看重的个人自由,为国家分担自己的公民责任。
傅斯年的哭谏,让胡适做出了他人生中艰难的决定之一。1942年9月10日,在给王世杰、傅斯年、钱端升、翁文灏、周炳琳、张忠绂的信中,胡适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我出国五年,最远因起于我写给雪艇(即王世杰)的三封长信(廿四年六月),尤其是第三封信(廿四、廿六、廿七);次则廿六年八月尾蒋先生的敦促,雪艇(即王世杰)的敦劝;但最后的原因是廿六年九月一夜在中英文化协会宿舍孟真(即傅斯年)的一哭。
孟真的一哭,我至今不曾忘记。五年中,负病工作,忍辱,任劳,都只是因为当日既已动一念头,决心要做到一点成绩,总要使这一万三千万人复认识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不但可与同患难,还可与同安乐。四年成绩,如斯而已。(耿云志、宋广波编《胡适书信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309页)胡适最终去了美国,后来更是做了驻美大使,成了“过河卒子”。对胡适的这一行为,许多囿于意识形态的人嘲笑胡适成了国民党的马前卒,成了国民党的帮凶与帮闲。这未免将胡适看窄了,胡适做驻美大使,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国民党,他是为了中华民族,他是为了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民众。在胡适眼中,党之上还有国,国之上还有人。
胡适去美国做驻美大使,他的妻子江冬秀很不以为然,1939年9月21日,胡适专门写信给江冬秀,解释自己做驻美大使的原因:
我是为国家的事来的。吃点苦不要紧。我屡次对你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国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得做奴隶了。(《胡适书信集》中册,第791页)此前,胡适已经对中日战争有了预测,当有人询问他应对战争的看法时,胡适的回答是:苦撑待变。苦撑在我,待变在日。
苦撑,指的是中国方面。此时面对日本的侵略,没有其他国家援助我们,我们只好用空间换取时间,苦撑下去。
待变,“待”的则是国际局势的变化。尤其指的是日本侵略政策的变化。一旦日本侵略美国,美、中将结成抗日同盟,一旦有了美国的帮助,中国对日战争的胜利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到美国之后,胡适旅行数万里,作了上百次的演讲,为中国的抗战鼓与呼。他的演讲,激起了美国民众对日本的仇恨,遭到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当时,美国政府援助中国的最重要障碍是美国的《中立法》,为修改《中立法》,胡适付出了许多努力。此外,在胡适和陈光甫等人的努力下,中美之间签订了“桐油贷款”。
这期间,胡适的一个重大贡献还在于他阻止了日本与美国谋求和平的努力。据罗家伦《胡适之先生出任驻美大使的经过》披露:
1941年秋天,日本派莱栖和野村为特使,前往美国商量太平洋的和战问题,他们提出一个方案,要美日双方同意一个三个月的妥协。(《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第115页)与胡适关系密切的罗斯福总统特地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在征求了国民政府的意见之后,胡适竭力阻止了美国与日本谋和的行为。
1941年12月7日上午11时左右,罗斯福总统约见了胡适,并对他说:
那两个家伙(指日本特使莱栖和野村)来过了,我已经拒绝了他们的建议。请你告诉蒋委员长叫他放心,可是太平洋战事随时可能爆发,可能在菲律宾、关岛这一带。(《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第115页)跟罗斯福聊完之后,胡适先是去了美国国务院查看动静,之后回到大使馆,就在他吃晚饭的时候,白宫来了电话,罗斯福要跟胡适通电话,电话中,罗斯福叫道:“胡适,Japs对我们在珍珠港用空军海军一道开始攻击了,战事已经开始,请你打电话报告你本国政府。”(《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第115页)1945年,在跟罗家伦谈天时,胡适曾回忆他接到罗斯福这个电话时的心情,他对罗家伦说:“这时候我觉得大事已定,心里一块石头才放下去。”(《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第115页)由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胡适当时的心情。他当然有理由高兴,日本对美国的侵略,恰好证明了他对中日战争的预言,一旦美国参战,有了美国这个盟友,中国抗战的胜利也就有了很大保障。
果然,珍珠港事变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紧接着,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完成这一件大事之后,胡适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一次他睡得很沉,一下睡了两个小时。此时的他,完全可以休息了。他出使美国,就是为了“小心求证”而来,而他,终于求证成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