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砺:80后如何突破职业瓶颈-化解职业潜在瓶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毕业后,3年进入管理层”、“5年个人账户存款达到10万”,10年前的“80后”用这样的壮志豪情跨入职场大门,10年后的今天,他们与当初定下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相融合的寥寥无几。他们脑子里满是迷茫,一边渴望保持自己的个性,一边又在思索如何改变自己,一展抱负。对于大多数80后而言,不可否认他们的职业发展步入“瓶颈期”。

    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当今职场,竞争异常残酷,人们常说人在职场有“中年瓶颈”,其实未到中年,大部分80后就已经开始了历时更长,压力更大的瓶颈,我们可以称之为“中途职场瓶颈”,也就是能否保住自己职位的瓶颈。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很自然的规律,职场之中,新人替换旧人也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新老更替给资深的老员工带来了巨大的职业瓶颈。那些职场新人一边向老员工请教经验,一边将其视为“拦路虎”,暗中使劲儿一心要超过他们,这种气势汹汹、兵临城下的士气,让那些老员工们如坐针毡,备感威胁。

    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作为职场新人,人人都知道自己的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会倍加珍惜自己的这份职业,会更加努力尽职尽责地工作。况且,初涉职场,新人往往初生牛犊不怕虎,怀着巨大的信心与动力,大有大干一番事业的气势,他们想法新,干劲足,年富力强,很多都是具备高才华高技能的人才,与老员工相比,新人唯一缺少的就是经验,但他们却常常都有着虚怀若谷的进取精神和努力学习的精神,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着、学习着。这样,无形之中便给老员工造成了压力。老员工多数心态已经平稳,精力和体力都有所下降,干劲明显不足,对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难免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还有些老员工的学历和能力都很一般,如果工作业绩也很一般的话,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新的员工所替代,面临下岗的瓶颈。

    黄茹是三年前通过招聘而进入她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的。上班刚开始时,黄茹把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好,且给人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好印象。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很喜欢这个手脚勤快、笑容甜甜的女孩子。

    但是,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公司的生意一直不景气。因此在薪酬福利上始终没有增长,甚至有些福利还给取消了。黄茹虽然也算得上是公司的老员工了,但是她的业绩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因为她心里对公司有些不满,自己来公司三年了,工资只给涨了一次,就更别说晋级的事了,如今很多工资以外的福利也没有了,她不禁有些泄气。于是工作热情也没有刚来公司的时候那样高涨了,甚至有时就是在应付,业绩自然不会高起来。不光这样,她还觉得自己是公司的老员工了,她的工作经验总比新来的员工多吧,所以她便无所顾忌,口无遮拦,常常私下里和同事们抱怨公司,尽管没有人告密,但她的主管也多少有些耳闻。

    公司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生意依然没有好转,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公司决定裁员。在考虑裁员名单时,人事部主管对业务部的人员考虑了半天,最终,在本科生成堆的业务部里,黄茹就成了“牺牲者”,接替黄茹工作的正是一个刚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

    当人事部主管把裁员通知交到黄茹手上时,她整个人都呆住了,因为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裁掉,更没有想到公司居然用一个新员工来接替她的位置。她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丑态,影响到别人的工作,于是便躲到了公司的洗手间里,过了很久她才把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经过慢慢的反思,她明白了问题的所在,是自己工作上的不努力造成了下岗的瓶颈。此时她才后悔不迭。

    台湾着名音乐人黄舒骏对于新人就有一种瓶颈的感受。他置身流行音乐最前线的唱片圈十多年,每年都看到很多前赴后继的新人,以数百张新专辑的速度抢攻唱片市场,稍不留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黄舒骏认为:老不是最可怕的,未老已旧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市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不被抛出轨道。“我是个容易忧虑的人,每天都觉得自己不行了。”黄舒骏经常这样说。也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瓶颈意识,所以才会在台湾乐坛成为常青树。因为他的这种忧虑,恰恰是让自己进步的动力。

    当一个组织内部来了新员工时,老员工当中一般会出现三类心态:其一,接受挑战型,这类人心态较为开放,年龄增长,智慧也日增,就像熟女演绎变美丽为魅力的过程,依然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劲头;其二是排斥型,这类人缺乏安全感,总是想尽办法压制新来者,结果造成两败俱伤;其三是保守型,他们愿意作为老人尽到传帮带新人的义务,认为和平共处取胜。这三种心态中,只有第一种心态,才不会轻易遭受被替代的瓶颈。第三种心态虽然风格高尚,但是如果自己原地踏步,迟早也会沦落到被替代的下场。

    因此,职场中人必须要保持永远的瓶颈意识。不要以为自己是资深的老员工,拥有丰富经验,就可以对自己放松要求了,就以为高枕无忧了。事实上,在未来的职场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所以身在职场,时刻保持一种瓶颈感,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中存活下来。

    不要被老板遗忘

    工作技能是职场所有员工的立足之本,更是员工获得高薪的必备素质。当今时代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还需要不断学习改进,更何况一个普通员工,这是相同的道理。员工要想成长,更要在工作技能方面不断提升,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能力。

    作为公司的“开国元老”,28岁的李悦在一家建筑公司做设计员已经工作有三年多了,几乎每天都像头小牛一样,埋头苦干,天天泡在工地上加班。但是,这样一个辛勤劳作的员工,职位和薪水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和他一起进入公司的同事们都加薪了,李悦的心里很不平衡。在心中渐渐升起的“怀才不遇”的思想左右下,他慢慢地失去了动力,人开始变懒散了。最近一段时间,听说公司又要提干了,他精神一振,以为这回肯定会有他。而结果又让他失望,名单里还是没有他。他心中充满了怨气。

    李悦以前一直认为,作为一名职员,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最重要,这里是私企,职员的一切都要取决于他的工作,否则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就是了,可是干了好几年,却还在原地踏步,不能被老板重用,仿佛被老板给遗忘在了角落里,无人问津。于是他决定不能再忍耐了,要主动找老板谈谈。

    李悦找到了老板,说出了心中的怨气。老板看了看李悦,微笑着说:“要想获得高的薪水和职位,你也需要具备更高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这三年来,你工作虽然努力,却没有新的突破,设计水平始终停留在三年前的水平,这让我如何提拔你啊,我是看在你是公司的‘开国元老’的份上,才没有辞退你,所以你要回去反思反思才行啊!好了,你先回去吧,下次再来找我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别忘先要把业务水平提高。”

    李悦羞愧地走出了老板的办公室。其实他不是真的被老板遗忘在了“角落”里,而是他自己把自己给丢到了“角落”。当今职场之上,像李悦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因为自己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结果导致了工作能力的下降,工作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也难以晋级或者加薪,被老板给遗忘在了职业的“角落”,落入了职业瓶颈之中。

    一个人只要掌握了新的专业技能,就掌握了职场竞争的金钥匙,它可以用来开启高薪、高职的大门。假如你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富有成效,为公司创造比你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那么总有一天,老板会重视你,提拔你,给你相应的回报。薪资所得代表了什么?自然是说明你目前的职位在单位的重要性如何、你的工作为公司创造多少效益。如果你的成绩优异,工作也极富挑战性、专业性和独特性,工作技能超出一般,那么,老板肯定会视你为左膀右臂,自然而然,薪水势必也会有明显且令人满意的提升。但有时即使有了知识也不能被老板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学经济学的博士生,在学术界非常有名,曾经被很多个大公司争相聘请,每家公司给他开出的待遇都非常高。可奇怪的是,这个博士生无论在哪家公司都呆不长,总是不到几个月,老板就给减薪了。

    他非常苦恼。于是就找到他的老师问:“老师,为什么我到哪家公司最后总是给我减薪呢?我可是一个对工作非常认真的人啊。”

    老师帮他分析了原因,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别人争相邀请他,是因为看中了他的学问。可真等到了工作中才发现,他的学问只是书本上的空架子,根本就不实用。而他呢,也经常死抱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不肯撒手,用知识分子那一套纸上谈兵的方法去工作。当看到他迟迟不能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时候,等待他的也只能是减薪或者辞退的职业瓶颈了。

    这个例子里所述的情形其实也是知识瓶颈的一种,虽然这个博士生拥有一定的知识面,却不能灵活运用,不能把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死的,跟没有一样,这当然不会被老板重用了啊!

    这也就是说,只有你为企业创造了财富,企业才会给你相应的财富。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你的重要程度都不是由你的价值所决定,而是由你的使用价值来决定的。你的公司之所以支付薪水给你,是看中了你能为它创造利润,你的工作技能可以作为平添你个人魅力的资本,只有当你将工作技能用来为公司创造效益的时候,才能得到公司的重视和奖励。

    因此,当你被老板遗忘在“角落”的时候,你首先要从自身反省,反省你是否随时更新你的知识和技能,你的工作技能是否有所提高了。如果没有提高,最佳的解决方式不是去找老板评理,而是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除了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岗位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外,还要具备高、新专业水准。所有的能力,既不是一开始就拥有,也不是一蹼而就,都是通过长期工作积累和学习得到的。只有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你才不会陷入职业瓶颈。

    一成不变是最大的危险

    职场中有这样一类80后:他们小心翼翼,永远都不允许自己做出格之事;他们按部就班完成工作,从不试图打开新的格局;他们对领导、对同事都客客气气,就怕得罪了谁而闹得大家不愉快。他们拼命维护着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希望借此换来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然而他们的苦心并没有赢得想要的回报:在公司裁员时,他们很可能被列入黑名单;当单位内部有了升职加薪的好事,却总是轮不到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因为他们过于追求安全。其实,最大的危险是一成不变,那种从来不敢冒险、总是压抑自己想法而向工作做出妥协的人,一辈子只能受制于工作,这样原地转圈,就算真的保住了手中的“饭碗”,却也是暮气沉沉、缺少活力。

    这世界没有绝对可靠的事:一个朋友,不是你珍惜了就能和你越来越好;一份工作,也不是你把握了就完全留给你来做。你想让握在手中的变得持久,就得有自己的实力和吸引力。成功的人从来不会缺少朋友,能干的人从来不怕没有工作。你想要规避风险,就应该增加抗风险的能力,而不是害怕或者不去面对风险。

    事实上,表面的安全往往潜藏着危险,而危险的处境往往有着最为安全的出口。那种害怕危险,总是企图让自己身处一个安全环境的人,意识不到危险里面也潜藏着巨大的机遇,在躲避危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有的员工认为:在工作中千万不能犯错误,否则就会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自己的处境也会变得危险。其实很多老板是允许员工犯错误的,因为员工犯过错误之后总会变得更有经验,这对公司整体发展也是有好处的。这里有一个例子:说一个管理者非常担心他会丢掉工作,因为就在刚才他犯了一个重大错误,造成公司损失10万元。这时领导对他说,“我刚刚为你的职业发展投资了10万元,我为什么要解雇你。公司为你交了学费,公司是在培养员工。”领导把那些损失看成了给他交的学费,这让他感慨不已,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后来,他为公司多赚回的钱远远超过10万元。

    在工作中,你不必为了安全起见而强迫自己把每一件事都做得那么完美,如果你犯了错误,也不必莫名紧张,你只要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并决不要让自己犯类似的错误就可以。

    美国3M公司近年实行了一项名为“工程师自主研究”的制度。该制度规定:本企业的工程师每天具有30分钟的自主研究时间,在实验室中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专项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在3M公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个青蛙接吻。其实“与青蛙接吻”意味着失败,公司对此采取支持态度,就是因为它对探索性失败、创新性失败、开拓性失败都是可以接受的。3M公司营造出的这种“包容失败”的氛围,对于很多企业都是一个好的参考。多年来,3M从来没有因为员工希望多做点事情,却没有做好而被惩罚的例子,倒是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员工,往往会成为裁员时的首选对象。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从前的失败经验都很可能成为未来成功的祛码。而你若为了安全起见而不去尝试新事物,反而很可能会让你一事无成。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说,“21世纪,没有瓶颈感是最大的瓶颈。”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没有瓶颈意识很可能让你被淘汰出局。那种认为自身条件优秀而不愿意去冒险的人,没有瓶颈意识,也很容易被后来者超越。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老鼠爬到房梁,不小心掉进了米缸。刚开始它很紧张,缩成一团不敢动弹。过了一会儿它发现这里不仅很安全,还有大米可以吃,于是它饱餐一顿。接下来的日子里,老鼠几乎忘记了自己身陷米缸,它陶醉在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中,吃饱了就睡,睡起来就吃,再不想着要爬出去了。后来,米缸里的米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来人了,这只再也跑不出去的老鼠被轻而易举地捉住了,就此葬送性命。

    过于追求安全的人喜欢让自己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而不去经历风雨历练,结果一遇到大的挫折,就会一蹶不振。这样的人就算一辈子一帆风顺,也是了无生机,没有什么特别振奋或者特别刺激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条鱼,从一出生就听到它的父母告诫它,一定要安全地活下去,不要做违规之事,不要超越安全范围,不要在离住地太远的地方活动,不要和那些不怀好意的鱼接触以免被陷害……这条鱼只吃送到嘴边的美食,他没有朋友,也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孩子,也没有特别高兴或者特别伤心的事。每当它居住的那片海区有了天敌人侵,它就缩在洞里瑟瑟发抖,还好每次它都能平安无事地度过危险。它看着那些和它一起出生的鱼类,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幸地离开这个世界,在叹息之余,更加坚信自己的生存哲学。它活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什么特别让他印象深刻的事。在它的一生中,唯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要苟且偷生。当它感到自己将死的那一天,它微笑着对自己说:“生活其实就是个无趣的东西,我总算没有辜负父母的嘱托。”

    这条鱼是幸福的吗?绝对不是。因为它没有过对于不幸福的体验。它的一生没有波折,没有起伏,没有大悲大喜,就算长寿,也并不值得羡慕。

    在工作中,你可以选择安稳,也可以直面瓶颈。如果你只想要一份安稳,那么你永远享受不到奋斗的乐趣,还很可能会逐渐失去抗风险的能力。而如果你敢于面对危险,并能想尽种种办法反败为胜,你就会有自己的成就感,你的工作之路也会变得更为圆满。你如果想要证明自己、成就自己,那就不要害怕或者躲避危险,而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随时可能丢掉“饭碗”

    丢掉“饭碗”,无疑是80后职场人士最大的瓶颈。我们先看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有位销售经理名叫孙胜利,他很能干,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孙。老孙在某大型企业干了十年,是整个机电系统闻名的销售经理。他头脑活络,路子又广,在该企业里,他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至少很多人这么认为。以前,他接到总经理的电话,一定会“闻声而起”,以最快速度赶往总部。而现在,他可以一边和朋友们吃饭,一边和总经理聊天:“赵总啊,我现在很忙,正在和客户谈话。”

    就在2008年全球经受经济瓶颈冲击的时候,老孙的单位也进行了企业改制,老孙原以为有望再进一步,晋升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但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不但原地踏步,继续当他的销售经理,而且还听闻单位近期要进行裁员。

    果然,没过几天总经理便找他谈话,和他商谈裁员的事,老板已经决定,将公司的销售部和宣传部合并,并裁掉一部分员工,而老孙和宣传部经理两个人中,也要有一个下岗做普通员工,或者辞职另谋高就。老孙心里当然明白,领导既然来找他谈话,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而且谈话中也暗含劝退之意,其实董事会早就定好要让老孙下岗了。老孙考虑了几天,终于递上了辞职信,他当然不愿意再去做普通员工了。老孙在职时或许有些居功自傲,以为自己功不可没,便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结果公司裁员便轮到了他的头上。

    裁员与被裁,在职场中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跟生老病死一样平常。但对作为当事人的员工来说,被裁的滋味的确很让人难受。

    曾经有人针对跨国公司的高层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如果可以将公司中所有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员工都裁掉,那么他们会裁掉多少人?结果显示,这一比例占员工总数的60~90%!如果数据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人不可替代,我们随时都有被裁掉的可能!

    没有人不可替代!多么触目惊心的一句话,更可怕的是,这还是铁一般的事实,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自转公转。

    就在2008年全球经济瓶颈阴霆下,为缓解金融风暴的冲击、进一步缓解财务压力,很多公司都在进行大幅裁员。

    例如,美国花旗集团在2008年上半年已经裁员约2.3万人,而11月18日又再次宣布计划裁员5.2万人,这个数字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7,这个裁员计划将使花旗裁员总人数突破7.5万人。同是11月18日,中国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也宣布将裁减450人。而此前,高盛集团已针对其逾3.25万全球员工启动裁员10%的计划,美林已裁员约570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近9%,摩根也已裁员4400人。电信设备商诺基亚西门子也在11月份表示未来公司将在全球裁员约,820人。世界第四大计算机服务器制造商Sun公司同样发表声明称,Sun公司将在全球裁员500。至6000人,这个数字约占其职员总数的15%至18%。现如今,那些坐在外企办公室的白领一族已经不再用QQ或者MSN相互探讨股市的亏盈,而开始关注各自的前途问题了。

    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的上班族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据广州火车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11日至27日,广州站共发送旅客117407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128881人。这些人多数都是在广州的打工者。来自湖南怀化的小文坐在广州火车站的候车大厅中,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挣扎了半年多,最终还是被公司给裁掉了,没办法,工作难找,各公司都在裁员,只能回老家去自己创业。”在中国的很多沿海城市,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正承受着这一波侵袭。大量外出谋职者被迫回乡。

    据相关统计,截止2008年9月底,中国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01至9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09万人。

    丢掉“饭碗”的瓶颈已经成为所有上班族的共同瓶颈,公司老总和高层们为什么要这么残酷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得不那么残酷。在经济瓶颈的背景下,一个企业所要面对的瓶颈,远比一个职员所面对的瓶颈残酷千万倍。这一点从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就能够得到证实,因为每过十年,就会有超过1/3的企业从这个名单上消失。如果连比尔·盖茨都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那还有谁能够认为自己的企业可以基业常青?当人人都在慨叹华为如春天般的蓬勃茁壮时,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却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华为的冬天》,让大家做好迎接“寒冬”的准备。

    如此强的瓶颈感当然不是拿来作秀的,职场上面临的瓶颈的确就是这么残酷。在这一个瓶颈四伏的时代,你如果没有一种瓶颈感,下一个被裁掉的也许就是你。

    墨守成规阻碍成功

    有很多80后对当前的状态并不满意:他们受不了自己的生活过于平淡,不喜欢每天的工作单调而缺乏新鲜感,这时候,就得试着做出改变了。那种墨守成规的人,即使对自己有所不满,也不会去打破僵局。他们意识不到正是种种形式上的东西,阻碍着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

    专门从事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克利杰在其着作《改变游戏规则》中指出:“在运动场上,很多选手创造佳绩,都是因为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比赛方法。”他认为:“突破思考是一种心态,可以鼓励人不断学习,不停地创造。所以,如果你想改变习惯,尝试新的挑战,那就突破规则,改变游戏方法吧!”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成功人士,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他们善于打破传统规则,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般人为了维护还可以过得去的状态,都会拒绝做那些没把握的事,结果过上十几年,还站在最初的起点,当他们看到别人成功时,只会或者羡慕或者妒忌或者鄙夷或者自卑.,而不会想着靠自己来打破当前的状态,靠自己赢得同样的受人尊敬的地位。所以一般人都很难成功,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成功的潜质,而是他们自己强行抑制了自己的发展。

    当你不再墨守成规,而是决定改变规则的时候,你就掌握了工作上的主动权。那么,什么时候你需要做出改变呢?我在这里建议:当你实在没有办法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有可能更成功的方法时,你就要迈出新的一步了。是的,求新求变可能会让你陷入某种尴尬境地,但若你不肯努力,或者不够相信自己,那么你将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很多人总是在遭到大的冲击时才想着去改变,而这时候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在你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时候,就要有打破成规的勇气,试着做些什么让当前的状态变得更好。你应该是一头运动着的猎豹,不断奔向新的世界;而不应该是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守着头顶那一方蓝天,以为那就是全部世界。

    在你决定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也许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嘲笑你、怀疑你,或者故意给你使绊子,阻止你变得比他们强大。这时候,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如果你自己放弃自己,那就再也不可能打开新的格局了,而一旦你再次回到先前的队伍,也只是徒落笑柄罢了。你不能给自己留下退路,而要一往无前,创建自己的规则,影响身边的世界。

    当你初涉职场,企图表现自己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老员工“善意”地警告你,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如果你照着他们说的前进,那你永远都只能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当然,那些正确的劝告还是应该听一听,毕竟在职场学会巧妙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现状,因而也从来没有试图挖掘自己身上的无限潜力。他们习惯用经验分析问题,这使他们遇到新的事情时只会手足无措,而不敢轻举妄动。

    这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追随者、依附者、模仿者,他们遵循旧的轨道,在轻车熟路中浑浑噩噩地对待每一天。而那些成功的人,却善于另辟蹊径,从而发现新的天地。每个人从生下来,除了自然本性之外,都是由模仿开始的,模仿着大人说话、走路、思考。但不久之后,一些人就跳出了常规思维,企图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而另一些人则依然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无法超越别人。

    是的,在某些时候,跟随是必要的,这可以让你很快掌握某些行业中的特定的经验,但如果你不及时转变思路,那么你的生存空间将会越变越小。华人首富李嘉诚说:“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若想从小做大,最低限度应持改进的态度,不能老跟风,若有机会,也不妨创创新,来一个‘一招鲜,吃遍天’。”仔细想想何尝不是如此?这世界上从来都是那些敢于做出改变的人能够更快地走向成功。

    若你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努力走出自己的路,而不要踏着别人的脚步前进,否则你只能受制于人。

    一位姓杨的老板在国道旁边开了个饭馆,但生意并不景气。那些来来往往的众多车辆从饭馆门前匆匆开过,就是没有谁肯下车光顾。这位老板想尽种种办法,比如打折、送汤等等招数来吸引顾客,但都没有什么作用,最后他只好把饭馆盘给一个姓马的老板。马老板别出心裁地在饭馆旁边修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共厕所,并做了一个不收费的醒目牌子,许多班车司机路过这儿总要停下车,先让旅客们方便方便,顺便让大家去饭馆就餐。

    从此饭馆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不到两年,马老板的小饭馆扩建成三层楼的大饭庄。在这里,两位老板都想了办法,第一位老板只是采用常规方式,从饭店本身入手来思考问题;而第二位老板却不墨守成规,而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结果取得了成功。

    那种总是考虑别人的意见,而不从自己的特点入手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很难拥有自己的特色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这样说:“一项新事业,在10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正是这样,当你考虑太多别人的感受时,就会失去自己的主张。墨守成规只会阻碍你的成功。

    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乔·吉拉德讲道:“我曾经长期从事汽车销售工作,而且做得相当出色。对我来说,推销员的工作能让我得到很大的个人满足。在我的帮助下,许多人得以拥有一辆可靠、舒适、安全和价格适中的新车。但在我的汽车销售生涯中,我依然不得不面对一些改变。譬如说,为了应付1974年石油禁运的突发情况,我不得不对销售手法做了一些调整。在过去那些日子里,汽车工业发生了许多技术上的改革。身为汽车推销员的我,自然需要随时对汽车有新的认识。所以,销售汽车决不仅仅是寻找买主、下订单那么简单。”每个人都应该及时调整步伐,走到更为宽阔的道路上,为自己的事业打开新的格局,而决不应该用老一套的方法做事。因为在新的时代,不进步,其实就是倒退。

    在职场中有一些人,也意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也希望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但当他们真的要迈出那一步的时候,却又犹豫了,因为他们缺少打破常规的勇气,害怕没人理解,害怕不被支持。其实,千里马在前进的时候,可能还要先退后几步,以得到更好的助力,在前进的路上跑得更快。而当你想要打破规则的时候,也千万不要随便放弃;当你在改变的最初发现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收获时,也不要让自己沮丧。

    这世界从来不缺少墨守成规的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创造力,或者有过一些新奇的念头,但又觉得那是异想天开,没有什么成功的可能。他们一辈子,只会跟在别人后面,做别人吩咐做的事,这样的生活虽然安全,但又有什么意思呢?

    日本“电子之父”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位勇于打破常规的企业家。每当人们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我靠的是比别人稍微走得快了一点。”1917年,松下幸之助在确立自己事业的方向时,靠的就是一种强烈的超前意识。他和电器本来没有什么缘分,他的祖上经营土地,父亲从事米行,而他本人进入社会时首先也是涉足商业。然而他深信电作为一种新式能源,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欲望。灿烂的电气时代如同电灯一样将会照亮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投身电器制造也一定会前途灿烂。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在创业初期,他就遭到了一定的挫折和打击,但他决不允许自己后退,而是转变思维,打造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他的带领下,“松下电器”不断壮大,成为世界最着名的企业之一。

    其实当你决定打破常规的时候,就不应该再有所犹豫。犹豫越多,你就越无法迈开脚步。而一旦你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就会发现思路变了,你可以选择的天地更宽了,你的世界也越来越精彩了。一个哲人说:“你只要离开人们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是的,你只要跳出传统守旧的观念,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就会发现前面有惊喜在等待你。

    着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竣工后,他对园内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小路不甚满意,修改了几十次,都不太理想,于是只好放下这项工作到国外去度假。

    一天,他在法国南部的一个葡萄园门口,发现买葡萄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只要往园门口的箱子里投5个法郎,便可到园子里随意摘上一篮葡萄,这种任意采摘的方法,吸引了许多过往的人。格罗培斯看了顿生灵感,当即电话通知乐园施工者,在园内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园内小草长出来了,在没有道路的景点与景点之间,游人踩出了一条条小路。第二年他按照踩出的痕迹,铺出了人行小路,这些黄色小路点缀在绿草之间,纵横交错,幽雅自然,美不胜收。后来他的设计获得了1971年国际艺术最佳设计奖。

    走在别人的前面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一纸文凭的有效期是多长时间?当你必须向别人出示你尘封已久的证书时,是否会怯场,感到心里没有底气?你或许曾经以学历傲视群雄,但学历在飞速“贬值”的今天,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体制已成为历史,假如你想仅仅凭借原有的文凭在职场上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发现,公司里卧虎藏龙,而你已经被湮没在角落里,岌岌可危了?是不是发现上半年还什么都不是的后生小辈,已经让你刮目相看了?那么,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我们怎样面对这变幻莫测的竞争世界?又如何选择充实自己的确切方向呢?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假如所有的高薪人士都不学习的话,无需5年时间就会变成低薪。据有关专家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个月。比如,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经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他原有的优势便随之不复存在。

    曾有人这样形容现代职业人的竞争环境:“每一条跑道上都挤满了参赛选手,每一个行业都挤满了竞争对手。”在人满为患的跑道上和拥挤的行业竞争通道中,怎样才能将职业瓶颈抛在身后,成为一匹黑马,成为令人羡慕的领跑者呢?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比别人多学习一点,走在别人的前面。

    那么,要怎样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呢?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走在别人的前面,首先需要的是天长日久的知识积累和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只有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再加上你工作时的积极表现和敬业态度,做出让人无可厚非的业绩来,这样你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才能在竞争中跑在前面,把职业瓶颈甩给别人。

    张逸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他受聘于一家商贸公司。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张逸便时时叮嘱自己,要做一名好员工。张逸每天在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后,总是习惯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还利用业余时间查找资料学习专业的知识。对此,同事们都不以为然,其中一些人还笑他傻,甚至有人对他说:“喂,张逸,你这么积极主动干什么,明天的事明天再做也不迟呀!再说,老板也不知道你一天到底干了多少,你这是何苦呢?”

    面对同事们的嘲笑,张逸并未放在心上,他仍然每天干完自己的工作后,又开始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前不久,老板突然来到办公室,对张逸说:“我下午要去纽约,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我让你们准备的那份法文资料是否准备好了?”

    “啊?法文资料?”办公室主任迟疑地说:“你不是说明天去吗?所以,那份法文资料我还未让他们准备呢。”

    “我原计划明天去,但主办方突然改变了时间,我必须在今天下午就得动身。再说,这件事不是一个星期前就交给你去办理了吗?”老板怒气冲冲地说。

    “老板,你需要的法文资料我已经准备好了。”张逸从抽屉里拿出已准备齐全的资料,递给了老板。

    “好样的,小伙子!”老板转怒为喜,拍着张逸的肩膀说,“你能提前做好手头的工作,就证明你是优秀的。”

    一个月后,老板宣布,原办公室主任被解雇,新任主任就是张逸。

    毫无疑问,张逸之所以得到老板的青睐,关键在于他能走在别人前面,并出色地完成工作。

    工作中就是这样:平时的努力加上积极的工作态度,每天在原有速度上提高一点点,时间一久你就会走到别人的前面。

    姚梦茹在一家服装公司做销售工作,业绩一直不错。可是公司为了开拓第三市场,决定减少服装的生产量,裁减员工,以达到压缩成本的目的,资金被转向了第三产业-房地产业。

    现在,所有员工都面临着被裁减的危险,大家都人人自危。销售岗位要裁去一半人员,这不能不让所有销售人员心里打起鼓来。大家平常工作都差不了太多,谁走谁不走呢?

    面对这种情况,姚梦茹却镇定自若,似乎并没有太在意。最后的结果是销售部人员走了一半,副主管也被辞退了,而姚梦茹升任了此职。

    原来,姚梦茹在平常的工作中,就十分注意整理所有客户的资料,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编程工作,为公司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建立为销售渠道的正规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早在一个月前,姚梦茹就向主管拿出了这个数据库,得到了认可,正在等待讨论数据库方案的通过与实施。

    升职后的姚梦茹除了将销售方式正规化外,还积极联系境外的销售客户。当第一次与意大利出口贸易签单时,总经理发现姚梦茹竟能用流利的意大利语与客户交谈,不禁更加对她另眼相看。不久姚梦茹理所当然地升为副总经理,成为公司的骨干。

    可见,要想避免职业瓶颈在你的身上发生,你就要时刻都不能忘记为自己充电,只有走在别人前面,瓶颈来临之际,才不会落在你的头上。

    职场没有独善其身

    很多80后的年轻人初入职场时,对公司的文化、制度、气氛、环境等等都颇有微词,尤其不满意公司的“潜规则”,比如要对领导毕恭毕敬,要勤学好问而不能等着上司告诉你做什么,要见机行事,要摸清每个领导的脾气……这种种发现让他们苦恼不已,但他们又做不到对每个同事“笑脸相迎”或者“奴颜脾膝”。

    不久之后,一些人逐渐被同化,左右逢源混得人模人样;另一些人则独善其身,认为远离一些纠纷就是上上之策。其实你若想做出自己的成就,那么独善其身是绝对不可行的。当然你也不必刻意对谁曲意逢迎,你可以有自己的原则,却也要做出适度的妥协,最好和每个人都搞好关系,这可能不会带给你直接的好处,但肯定也不会给你带来坏处。

    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而企业的领导者也会有不同的个性,你如果不接受这一点,不去主动适应,却希望别人来适应你,那你恐怕是要失望的。

    身在职场,你要有一定的“顺势而为”的意识,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可以采取包容的态度。要知道,你喜欢的事不一定正确,你不喜欢的也不一定错误。你没有必要和周围的世界公然抗衡,这是费力不讨好的。

    王丽加入一家民企三个多月了,可是很多事情让她苦恼并困惑不已,这和她的穿衣以及化妆有关。刚来不久,她的上司就对她说:“我们这个企业的特点就是淳朴和朴素。你穿衣打扮最好朴素一点,最好别化妆!”这让王丽很不高兴,这个企业怎么这么多事,穿衣服也管啊!开始时她还没有什么特别理会,认为这其实是无伤大雅的。但上司多次提醒她不能描眉,不能化唇线和口红。王丽忍了忍,选择了妥协。

    不久,炎热的夏季到了,年轻的王丽抑制不住漂亮衣服的诱惑,买了一件露背的吊带裙子穿着上班,没想到却挨了女老板的训斥:“年纪轻轻的,怎么这么不注意形象,暴露的就漂亮啊!回去换件衣服再来!”可王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我不干了行不?”

    其实王丽喜欢打扮没有错,但在工作场合,还是应该注意形象,如果连这点委屈都受不了,又怎么能让上司相信她会安心做事呢?在职场,你应该深层思考自己的处世方法中有没有太自由散漫的地方,你不能只凭借自己的喜好行事,而要适度考虑别人的感受。尤其是当你比你的上司外在条件出众时,说话做事就更要小心,因为他们决不允许你抢走他们的风头。而当你自身条件不那么出众时,就更不应该自由散漫行事了,不然很可能随时被上司炒掉鱿鱼。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做出一些小小的妥协,是可以很好地适应公司文化的。你试着分析一下:一个靠夫妻俩路边烤羊肉串起家而成长起来的企业,很可能十分注重成本节约,企业文化简单直接,很可能不接受年轻人随意浪费的生活习惯,在进入这样的企业之前,你就应该有思想准备,否则就有可能牢骚满腹;再比如韩资企业,其特点就是残酷的服从法则,这个民族的文化中有男人为中心的思想,追求名誉和地位,讲究效率和速度,但这样的企业对尊严是淡化的甚至是漠视的,更不要谈什么人情了。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一点,那最好还是及时止步,不然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

    现代职场,你可以有自己的坚持,但若你想要维护的东西越多,你的羁绊就越多,你可以选择的职业空间相对就越小。有一些公司内部的事,并没有强行规定,你如果执意要我行我素,那也没有谁可以借故请你离开。但你如果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得罪一些人,那恐怕就要得不偿失了。那些被你无意间得罪的人万一想方设法找你的茬,那你也是很难应付的。俗语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可能无心招惹谁,但你的随意,可能无意中已经让别人不满意了。在职场这个大环境,你永远不可能独善其身,你最好还是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它。

    如果你的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某种“风俗习惯”,就说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不会因为你的不习惯而改变。它往往受大多数员工的尊重,如果你触犯它,它就很可能让你碰得头破血流。比如说,你上班迟到几分钟,可能有人认真追究;但如果你触犯了公司默认的规则而被人瞄上之后,你的迟到就很可能会成为让你离开的借口。而你若故意藐视公司默认的气氛,也很可能遭到其他同事“群起而攻”,最终把你搞成“孤家寡人”。

    事实证明,80后职场新人要对抗公司里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不仅做不到,还很可能让自己吃苦头。说公司的风俗习惯是对是错,都没有实际意义;对于公司的潜规则,适应才是硬道理。

    有人说,当你进人职场,就拥有了“双重身份”:你的第一种身份就是你的工作单位和职务;你在职场的第二种身份,就是你在接人待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和修养。虽然你的第二种身份是无形的,但在职场上往往比你的第一种身份更受关注,因为它反映出你的社会价值。所以,你一定要有第二种身份的职业意识。

    不管怎么说,你要想在工作中独善其身,是很难很难的。你随时都得和人合作,来帮助公司完成整体进度。如果你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于分配下来的任务挑三拣四;或者只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都可能让你陷入孤独中。长此以往,你将丧失自己的威信,也很难交到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你的独善其身,很可能耽误自己的前程,把别人也拖下水。若即若离,不远不近有一句话说,“职场中没有朋友”,这并不是说人心叵测让你防范什么,而是提醒你注意,不要将家长里短带到工作中,也不要向同事说起你的私事、因为那样显得你很无聊。上班时间大家就是要工作,就算偷懒也不应该太过嚣张,如果你的一切私人问题都被亮在办公室,那只会让人觉得你太过随便,你也很难得到同事真正的尊重。这就要求你和同事以及领导保持一种“若即若离,不远不近”的关系,可能一开始你很难把握这个尺度,但是只要你谨言慎行,就能逐渐领会到其中真谛,也能更好地适应职场生存。

    很多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学生,从小享受独生子女待遇,没有经历过苦日子,也不了解生存的不容易,到社会之后,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大多数人有个明显的特征:陌生人面前很生分,熟人面前是话痨。一旦他们进入职场,也很难把握适度交往的原则,要么和人非常疏远,要么和人过于亲近。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有权利决定拿出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同事、朋友。但若你过于爱恨分明,和谁绝对不往来,或者和谁绝对很亲密,那就需要注意了。

    在职场,该注意的细节一定要主意,该搞好的关系也绝对不要搞糟。一些人并不在乎这些细节上的问题,认为没必要违心惺惺作态。其实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艺术,现代社会人脉就是钱脉,你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不可避免得借助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如果你不在平时把人际工作做到位,关键时刻很可能被人摔下去。

    小王参加工作将近半年了,她很勤奋,常常加班,但顶头上司很少表扬她,好像对她还颇有不满,小王很是郁闷,不知道哪里做得让领导不满意。有一天,公司通知她去参加一个礼仪培训课,回来时领导对她说:“这回该知道为什么派你去了吧!你平时对这些日常的IL仪很是忽略,也可能是不太熟悉这些!希望你能逐渐培养起职场的礼仪习惯,要不是你工作很认真,你可能会失去在这里工作的机会,明白吗,因为礼仪是企业的形象和门面!”

    小王对照自己的行为做了反思,不免感慨万分。她平时从不刻意和谁搞关系,没想到这会被上司认为是不懂礼仪、不尊重同事的表现。她想起上司进办公室来说话,自己仍然坐在那里;平时开会她从来不带工作日记本;早上在电梯见到同事她只是点点头,便继续听自己的MP3;路上看见领导她更是装作没看见,以免上前打招呼……

    想到这里,小王若有所悟,但又觉得委屈不已。她总认为:天天见面的同事至于那么多礼仪吗,又不是见客户;在单位人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要站着和上司说话……小王想:“这个单位的风气真是虚伪,不尊重人的尊严,只会搞形式主义。”不过小王也发现:和同事太生分了也确实不好,这以后小王做出了适当的改变,领导也对她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其实即使在自然界很多物种之间,也都是有等级之分的,那些表现好的动物在整个群体里总是更受尊重。在单位,你也许看不惯某个领导或者同事的人品,但你也要清楚,每个人身上肯定都有着他的优点,你不必勉强自己喜欢谁,但一定要尊重别人。只要你身处职场,就不能避免要和人打交道,那么为什么不稍微妥协一下,和大家搞好关系呢?

    你不能太冷漠,但也不能太热情。过分热情的人会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在生活中也是这样,那种冷冰冰的人注定孤独,而那种对谁都很亲热的人也很难交到知自的朋友。

    中国历史文化中本来就存在着本位文化的核心层和利益团体,有的人希望进人核心集体,使自己也受人注意,若不能实现这个目的就会有巨大的失落感,进而攻击这种文化的虚伪性。其实大可不必,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若即若离不远不近都是最好的距离。这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半糖主义”。如果你能坚持这样的观点,那么你既能表现出自己的甜,也不会让人感到发腻。如果你能尊重市场化的规则和文明约束,就不会自寻烦恼,坎坷不断了。

    在职场生存,不要太计较“虚伪”,也不要太强调“尊严”,在你没有成功以前,这些都是虚幻的东西,除了让你自己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再不会有什么好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