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给青少年的12堂人生必修课-“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爱,越分享越繁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你给予必定使你有所付出,而你所给予的不只是你可有可无的东西,你也将给予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或是你不想失去的,你非常喜欢的东西。”

    一个有趣的谜语:越分越多的东西

    也许你曾听过这样一个谜语,它的谜语是“越洗越脏的东西”,谜底是“水”。这个谜语看起来不合逻辑,但是仔细想来,却合情合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越洗越干净的,只有用来洗净这些东西的水,才会越洗越脏。它用自身的脏成就了万事万物的洁净,不能不说,这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种启示。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谜语,那就是“越分越多的东西”,也许你会问:这样的事物真的存在吗? 但只要参考上面的谜语,你就不会怀疑它的合理性了,它当然是存在的。

    虽然这不是特蕾莎修女提出的谜语,但是相信如果要她来猜的话,她一定会说是爱,因为这十分符合她的一个独特的运算逻辑,那就是:我们分什么东西给人,什么东西就越来越多。这个逻辑听起来很荒唐,但事实上合乎自然。它的意思是,我们越是给予,自身反而越是丰富有余。无论是金钱、事物还是仁爱和信赖。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然是因为分享中包含了爱,在人们彼此分享、互相给予的一刹那,爱温暖了所有人的心灵,爱,是越分越多的。

    当然,如果不懂得分享或者吝于分享,爱也会变得越来越贫瘠,拒绝分享的结果是让生命走向萎缩。

    从前,有一位精明的荷兰花草商人,千里迢迢从遥远的非洲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卉,培育在自己的花圃里,准备到时候卖上个好价钱。对这种名贵花卉,商人呵护备至,许多亲朋好友向他索要,一向慷慨大方的他却连一粒种子也不给。他计划培植三年,等拥有上万株后再开始出售和馈赠。

    第一年的春天,他的花开了,花圃里万紫千红,那种名贵的花开得尤其漂亮,就像一缕缕明媚的阳光。第二年的春天,他的这种名贵的花已经有五六千株,但他发现,今年的花没有去年开得好,花朵变小不说,还有一点点的杂色。到了第三年的春天,名贵的花已经培植出了上万株,令这位商人沮丧的是,那些名贵的花的花朵已经变得更小,花色也差得多了,完全没有了它在非洲时的那种雍容和高贵。当然,他也没能靠这些花赚上一大笔钱。

    难道这些花退化了吗?可非洲人年年种养这种花,大面积、年复一年地种植,并没有见过这种花会退化呀!商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便去请教一位植物学家。植物学家拄着拐杖来到他的花圃看了看,问他:“你这花圃隔壁是什么?”

    他说:“隔壁是别人的花圃。”

    植物学家又问他:“他们种植的也是这种花吗?”

    他摇摇头说:“这种花在全荷兰,甚至整个欧洲也只有我一个人有,他们的花圃里都是些郁金香、玫瑰、金盏菊之类的普通花卉。”

    植物学家沉吟了半天说:“我知道你这名贵之花不再名贵的致命秘密了。”植物学家接着说:“尽管你的花圃里种满了这种名贵之花,但和你的花圃毗邻的花圃却种植着其他花卉,你的这种名贵之花被风传授了花粉后,又染上了毗邻花圃里的其他品种的花粉,所以你的名贵之花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不雍容华贵了。”

    商人问植物学家该怎么办,植物学家说:“谁能阻挡住风传授花粉呢?要想使你的名贵之花不失本色,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让你邻居的花圃里也都种上你的这种花。”于是商人把自己的花种分给了自己的邻居。次年春天花开的时候,商人和邻居的花圃几乎成了这种名贵之花的海洋——花朵硕大,花色典雅,朵朵流光溢彩,雍容华贵。这些花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商人和他的邻居都发了大财。

    要想保持自己的美丽,就必须拥有美丽的“邻居”;要想拥有一片美丽的花的海洋,就必须与人分享美丽,同大家共同培植美丽。

    心灵无私,懂得分享,这是我们获得快乐的唯一秘密。其实,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罢了。

    心灵追问:

    我能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吗?

    推倒心中的高墙

    分享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我们拥有美好事物的时候,无论这美好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将它分给他人,但是你想过要分给谁吗? 你的朋友、同学、老师、父母,还是包括其他的一些人呢? 

    其实,不得不说,能够在学校里上学的孩子们的生活已经算是富足了,也许你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你已经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孩子们想都不敢想的。比如在印度加尔各答最最糟糕的贫民窟“摩提吉”中,大人带领着孩子住在垃圾堆旁边,是用肮脏池塘里的水来饮用和洗涤,他们不仅不能上学,而且还要经常受到疾病、饥饿的困扰,生存状况十分让人担忧。

    在看到本书之前,也许你并不曾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让人痛心的情景,但是希望你在阅读了以上文字之后,能领悟到:这些同龄人、这些可怜的孩子,也应该是你们将爱分享的对象,不要因为他们贫穷或者你们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而认为这种分享不切实际。只要你有爱心,就必定能够找到爱的途径。事实上,在你们和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相互阻隔的高墙,如果有人认为高墙存在,那么这堵墙一定是在他的心里。这个高墙,就是冷漠,所以,希望你不要用一双冷漠的眼睛来看待这种悲惨的景象。冷漠是对人身心最严重的伤害,缺乏爱的人,是最贫穷的人。

    其实,特蕾莎修女也曾和你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当她还住在修道院的时候,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割成了两个世界,高墙内部,是鲜花绿草、美丽优雅、圣歌弥撒,而高墙外却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景象:街道上污水横流,许多的病人、垂死者、孤儿寡母们在呻吟、喊叫、被殴打、等待施舍。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特蕾莎修女的内心里极度不安,于是她请求修道院的院长允许她利用业余的时间出去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们。院长同意之后,特蕾莎修女走出了高墙,她将她所能找到的所有能够给予穷人帮助的物品送给了穷人,包括药品、简单的医护用品和食物等。她认为将这些东西自己占有和使用,而不去分给那些更需要它们的人,是不对的。

    当看到高墙外的悲惨景象后,特蕾莎修女毅然决然地走出了高墙,不仅如此,后来,她甚至完全走出了修道院,去为穷人服务。

    台湾的李家同先生曾说:“让高墙倒下吧,只要高墙倒下,我们就可以有一颗宽广的心。有了宽广的心,我们会看见世上不幸的人,也会听到他们哀求‘我渴’。看见了人类的不幸,我们会有炽热的爱。有了炽热的爱,我们会开始替不幸的人服务。”

    所以,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你也不妨通过网路、书刊、报纸等各种途径了解世界上贫苦人民的处境,这也许会耽误一些你休息和游戏的时间,但是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不再对命运充满牢骚和抱怨,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想办法帮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心灵追问:

    我曾经主动了解过世界上各种人的生存处境吗?了解之后,我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

    分享让快乐加倍,忧伤减半

    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席勒曾经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将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分掉一半的忧愁。”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句话啊。快乐来自于分享,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和他一起分享,那么他的快乐就会加倍。相反,如果没有人和他一起来分享快乐的话,那么他原有的这份快乐也会失去。

    从前,有一个犹太长老,他很喜欢打高尔夫。在一个安歇日,他的球瘾又犯了,很想去打球,可是他又怕违反教规(教规严禁在安歇日工作和游玩,只能在家休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无法说服自己不去打。再者他想,安歇日教徒们肯定都在家待着,不会有人知道他去打球了。于是,他就带着球杆去了球场……

    结果像他预想的那样,球场上一个人都没有。于是,他举起球杆开打。这时,一个小天使从这里路过,看到长老在打球,心里想:安歇日他还在打球,太大胆了。于是小天使就到了上帝那里要求上帝惩罚长老,上帝听了小天使的话很生气,就说一定会惩罚长老的。

    这时的长老正打得津津有味,根本不知道小天使告了他的状,而且状态极佳,比世界高尔夫冠军打得还好。本来他想着打上九杆球就走,可是一看自己今天的球技不凡,就想着再打上九杆看看,结果又是每杆球一杆进洞,这让他极其兴奋,把那些教规忘个一干二净,继续打起来,而且还是百发百中。这时,小天使又从这里路过,看到长老还在打球,很是生气,心想肯定是上帝包庇他。于是去找上帝理论,上帝笑笑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小天使很纳闷,上帝就说,他的球技出奇的好,一定很兴奋、激动,可是却不能与人分享……

    长老由于不能分享而十分痛苦,而另一个人却因为分享而获得快乐,这个人就是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的甘地,他是特蕾莎修女所尊重的伟大人物,在他的生活中,有一件小事,这件小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让世人动容。

    有一次,甘地要坐火车到一个地方,但是不知为什么,他耽搁了时间,当火车要启动的时候,他才匆忙赶来。可是,当他上车的时候,脚被车门夹了一下,有一只鞋子掉了下去,他当然不可能跳下车去找鞋子,因为火车是不会等他的。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会感到有些惋惜,或者有些不知所措,想办法来摆脱窘境,但甘地的做法出人意料:他迅速地脱下另一只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掉下去的地方,毫不犹豫地扔了下去。车厢里的人感到纳闷,就问他问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这里,他就可以见到这双鞋,或许对他有用呢。”

    已经掉了的那只鞋不可能捡回来了,这个时候,如果扔下另一只鞋子,想到有人可能因此受益,这种想法,会让人不知不觉中露出微笑,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看,分享就是这样的神奇,如果人们运用得当,它甚至能在一瞬间将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变得美妙无比。

    所以,一个人不管是拥有还是失去,是愉悦还是痛苦,都需要有人来和他分享,分享可以使快乐加倍,忧伤减半。

    当你通过某事感到快乐时,别忘了与他人分享,哪怕只是一个简短的幽默故事;当你为了某事闷闷不乐,也没有必要憋在心里,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倾诉你的苦恼,你的生活就会很快重新充满阳光。

    心灵追问:

    我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吗?

    克制自私本性,代之以无私的分享

    有一位著名记者简·古德温曾经为了采访特蕾莎修女而来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一位修女告诉简,在哈拉桥下,有一个贫民窟,那里的状况在加尔各答的穷人群体中很有代表性。如果简愿意,可以去那里看看。

    第二天,天还没完全亮,简就到了那里。但简看到,虽然还是黎明时分,却已有许多人在那里排队等着领取食物了。有的人拿着乞讨的碗或缸,有的人甚至连个碗都没有,只拿着一张旧报纸或一个塑料袋。他们在等待来到这里的人施舍。但这种等待是几近于让人绝望的,因为很少有人会来到这里。

    简的同情心被触动了。她买下了小贩全部的“布瑞斯”——一种夹有蔬菜的油炸面包,一共140个。

    简提着这140个面包,往哈拉桥走去。当面包的香味随风飘过去时,饥饿的人们开始喊叫和骚动。等简一走近,人们就一拥而上,把简团团围住了。有的抓他的篮子,有的扯他的衣服。而那些母亲们,则把她们的小婴儿高高举起,一直举到简的面前,希望赢得他的同情,也是提醒简不要忘了她们。

    面对这种场面,简突然感到恐惧了。他开始为自身的安全担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来这里。他的照相机还挂在肩上,口袋里还有一些美元。对于这群一无所有的人来说,他显然是一个富有的西方人,同时也是一个最佳的抢劫目标。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使简异常震惊。

    尽管人们仍然像潮水一样,不断地朝他涌过来,但他突然发现,每个人的手里其实都只拿了一个面包。场面看起来是很混乱,但只要拿到了一个面包,前面的人就自动退下去了——为了让后面的人好挤上来。虽然那些伸到篮子里的手臂都非常细瘦,一看就是严重的饥饿造成的。但始终没有人多拿一个面包,除了那些有孩子需要喂养的母亲外。

    这些极度贫穷和饥饿的人,并没有争抢这140个面包,而且相互体谅共同分享,这种精神使简震撼了。

    但让人感到万分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很多只为自己活着的人,他们不肯为别人的生活提供便利,更不肯为别人放弃自己的一点点利益,这些人的精神境界,比那些贫民窟中的穷人相去甚远。

    其实,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真正将这两种人区别看来的是他们对待自己自私本性的态度。

    正如哲学家卢克莱修所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青少年朋友,请千万不要成为其中的“后者”,因为,那些不肯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不会愿意为他提供便利。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里,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孤立地生活,自私的人,最后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自私而受到伤害。

    有两个重病患者,同住在一家大医院的小病房里。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人,在他的治疗中,被允许在下午坐在床上一个小时(有仪器从他的肺中抽取液体)。他的床靠着窗,但另外一个人终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当下午睡在窗旁的那个人在那个小时内坐起的时候,他都会描绘窗外景致给另一个人听。

    从窗口可以看到公园里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人们玩球嬉戏,后头一排树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

    另一个人倾听着,享受每一分钟。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夏装……他朋友的述说几乎使他感觉自己亲眼目睹外面发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独享看外头的权利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觉得不是滋味,他越这么想,就越想换位子。他一定得换才行!有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瞧,另一个人忽然惊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来。但这个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尽管他感觉同伴的呼吸已经停止了。第二天早上,护士来的时候那人已经死了,只能静静地抬走他的尸体。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人开口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们搬动了他,帮他换位子,使他觉得很舒服。他们走了以后,他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向窗外望去……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自私,让他失去了一个伙伴,自私让他再也无法领略那如画的风景,自私让他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狭隘,自私,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自私,只会让我们步入生命的死谷,在人性阴暗的“无间道”中经受着炼狱般的痛苦与煎熬,永远得不到阳光与雨露的滋润……

    所以,克制自己的自私本性,代之以无私的分享:自己有蛋糕时,懂得与别人分享;当别人有困难时,懂得善待他人。这些都不是很复杂、很困难的事,有时候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不仅能轻松地一起分享喜悦,给别人力量,还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心灵追问:

    如果我想要将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但内心里又实在舍不得,这时候,我该怎样做呢?

    重要的是分享的比例

    读到关于分享的话题,也许你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自己拥有的东西就不多,即使与别人分享,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点极其微薄的心意,甚至有可能一点忙都帮不上,这样的话,还不如我自己拥有,至少这些东西的力量和价值会更集中一些,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这个困惑是很有普遍意义的,特蕾莎修女经历过的一件事会为你提供一个完美的答案。

    一天傍晚,在加尔各答的街上,一个乞丐走过来对特蕾莎修女说:“修女,每个人都奉献给你,我也想奉献给你。今天一整天我只讨到29分钱,但我想把这些钱都给你。”

    修女当时想:“如果我收下的话,他今晚就一定会饿肚子。如果我不收,又一定会伤害他。”

    于是修女伸出双手面带微笑地收下了那29分钱——这29分钱对修女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用。这时,修女惊奇地看到,乞丐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非常灿烂。修女就想:“也许他发现:即使像他这么一个卑微的乞丐,如果愿意的话,原来也是可以对他人有所帮助的。”

    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在炽热的太阳底下坐了整整一天,只讨到了29分钱,却全数奉献给了修女。29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其中所包含的心意却是无比贵重的。

    这个故事更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对于分享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分享的总数,而是分享的比例。乞丐将他的一天所得毫无保留地送给了特蕾莎修女以及她所服侍的穷人,他分享的比例就是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付出,比千万元的巨款更能打动人心。

    所以,不要因为你能够给予别人的东西太少而放弃这种分享,只要你的心意是真诚的,就能够给别人带去温暖。

    汤米是英国一家私立中学的学生。他是一个善良而又乐于助人的孩子。在他家附近,住着一对老夫妇。汤米每天早晨上学都能看见这对老夫妇孤单的身影,虽然他们的衣着都非常整洁,但是可以看出,无论是衣服的样式还是布料,都已经有很多年头了。老夫妇的身体都不好,而且妻子还双目失明,下肢瘫痪,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由她的丈夫照顾。

    因此,汤米决定做一点什么,帮助这对老夫妇,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为此,汤米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到来的前夕,征得父母的同意之后,汤米很郑重地来到商店,用自己所攒的全部零花钱买了一棵非常漂亮的圣诞树,然后把它拿回家,精心地装饰了一番,又去商店买了一些礼物,在圣诞节前夜送到了那对老夫妇家里。

    因为汤米一直有一个心愿:自己的每一个圣诞节都非常快乐,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和老人一起分享这个美丽的圣诞节,让老人也分享到自己的快乐。

    当两位孤独的老人收到汤米送去的礼物时,竟然感动得哭了起来。因为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欣赏过圣诞树了,也很久没有体会到被别人关心的快乐了。

    为了让老人能够真正快乐起来,从那以后,汤米经常在每个星期都抽出时间去拜访他们,为他们修剪草坪,或者浇浇花、剪剪枝。每一次拜访,这对老夫妇都会提到那棵圣诞树,提到那个愉快的充满温馨的圣诞节。

    正是由于汤米的帮助,使两位原本寂寞孤独的老人再次获得了快乐与幸福。而汤米并没有花费太多的钱,圣诞树中所包含的爱才是最重要的。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善举,都可以给另一个人带来温暖和快乐。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一声问候,一句话,甚至一个同情的眼神,都可以带给别人极大的关怀。所以,不要忽视你所能付出的一点一滴,在这点滴之中付出你的爱心,从身边小事给别人以关怀,你就会成为一个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

    心灵追问:

    我曾经关注过身边一些寂寞老人的生活吗,我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被帮助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分享

    这个问题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当你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一个人帮助了你,你内心里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对他的感激,这种感激当然是应该的,但是特蕾莎修女讲述了一些穷人在面对这种情景时的表现,这种表现确实很震撼人心。

    有一次,特蕾莎修女来到摩提吉的一排破烂的房屋时,发现在一个很小很黑的窝棚里,躺着一个妇女和两个孩子,一个还是婴儿,另一个也只有五六岁,三个人都是骨瘦如柴,身体十分虚弱。

    修女很可怜他们,很想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当时的她也是一无所有的。修女与他们交谈了很长时间,她安慰他们,并在临走的时候给了他们她仅有的几颗维生素丸。

    这位妇人非常感激,她的眼睛里流出了泪水,然后她对特蕾莎修女说:“里面还有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请您也去看看她吧,修女。”正是这句话让无数读者感动了。在这个世界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特蕾莎修女一生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在她的箴言录中,她讲到过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位先生来到我们的住处说:“特蕾莎修女,有一户人家有八个孩子,已经断炊很久了,请帮帮他们。”于是我马上给这家人送去一些大米。我见到了这些孩子们——他们的眼睛闪着饥饿的光。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见过饥饿,我是经常看到的。那位母亲接过大米后,把它分成两分,然后就出门了。她回来后,我问她:“你去哪儿了?你刚才干什么去了?”她给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他们也在挨饿。”“他们”是谁呢?这是一个穆斯林家庭。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她完全懂得(分享爱)。那天晚上,我没有给那个穆斯林家庭另外送米,因为我想让他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而那些孩子们也流露出快乐的神情,他们的与母亲一起分享快乐,因为她有爱心可以给予他人。

    这种情景不禁让人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许我们在初学这首诗的时候感到的只有古文的艰涩难懂和背诵的困难,但是现在,你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博大爱心。在自己的茅屋被吹垮,受到冻馁的时候,诗人想到的不仅有自己的悲惨处境,更能推己及人,希望天下所有和他又同样处境的寒士都能住进温暖的房子,这种爱,正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但是这一点并不是只有在遥远的古代和异国他乡才能出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

    家住陕西省蓝田县兀岩村的女孩兀颖,高考得了592分,被西安石油学院录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她拿不出学费。

    当搜狐教育中心的“利群阳光”活动找到她,并提出要为她进行捐助的时候,兀颖竟然拒绝了这一捐助,她对活动主办方的负责人说,她很幸运地已经得到了另一项捐助,对于利群阳光能同时给予她这个机会,她感到非常荣幸,她衷心希望这个机会能让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不瞒着主办方领两笔助学金时,她说“救急不救穷”,她今年的学费已经得到解决,以后的学费想靠自己的勤工俭学和奖学金来解决。而那些没有获得帮助的贫困生更需要这笔钱来圆自己的大学梦。

    兀颖是我们的同龄人,她能做到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也不会太难。在生活中,也许你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有一位老师曾经鼓励你帮助你,让你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发表演讲。这个时候,不要忘了你最好的朋友,她也是害怕当众讲话的人,用你的经历和体验鼓舞她,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如果你是一个家境有些困难的同学,有一次,你的亲人生病住院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捐款帮助你摆脱了窘境,在感激他们的同时,不要忘了尽你最大的力量帮助你身边那些同样陷入困境的人。

    只要你有一颗这样的心,有“福”得到帮助的时候,不忘将这“福”与他人同享,那么你的心就像宝石一样灿烂,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心灵追问:

    对于“分享爱心”这一问题,我是怎么看的,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事吗?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分享的最高境界是奉献,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他人,献给世界。

    也许我们做不到向特蕾莎修女那样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帮助他人、奉献爱的行动中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的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人,腾出一只手来为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到了特蕾莎修女的事迹之后,都非常感动,他们纷纷捐款捐物,或者直接到慈善机构作义工。在这些人中,就有许多我们的同龄人,以及一些比我们小很多的孩子,他们采取了各种行动对特蕾莎修女的行动进行了响应。

    在西班牙的一些学校里,学生们每天节省一部分或全部的零用钱,然后集中起来寄往印度。这种节省零用钱的捐助行动,在西班牙的中小学生们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一位日本人在读了有关印度儿童的报道后,教育他的两个孩子要懂得奉献,结果他的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5岁都积极地响应他。8岁的儿子提出:“为帮助印度穷苦的儿童,我们可以每周3次不吃饭后水果。”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全家的同意。

    一个美国的小孩子用歪歪扭扭的字给特蕾莎修女写了一封信:“德兰修女,我好爱你,我把零用钱捐给你。”他在信封里装了一张3块钱的支票。修女说:“从他的字就能知道他有多小。”

    一个伦敦的小女孩,提了满满一袋子的一分钱硬币,来到仁爱传教会的门前,对修女说:“这些给穷人。”

    ……

    现实中的人们每天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但是在忙碌之余,我们应当关心一下身边其他人的感受和生活,腾出一只手来,抽出一点时间来,你所做的、所奉献的就能够给他人带来极大的帮助,这种力量,是你难以想象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多岁时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穷人》,学工程专业的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给《祖国纪事》。编辑格利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傍晚时分开始看这篇稿子,他们看了十多页后,打算再看十多页,然后又打算再看十多页,一个人读累了,另一个人接着读,就这样一直到晨光微露。他们再也无法抑制住激动的心情,顾不得休息,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扑过去紧紧把他抱住,流出泪来。涅克拉索夫性格孤僻内向,此刻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感情。他们告诉这个年轻人,这部作品是那么出色,让他不要放弃文学创作。之后,涅克拉索夫和格利罗维奇又把《穷人》拿给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看,并叫喊着:“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开始不以为然:“你以为果戈理会像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呀!”但他读完以后也激动得语无伦次,瞪着陌生的年轻人说:“你写的是什么,你了解自己吗?”平静下来以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出了反应:“我一定要无愧于这种赞扬,多么好的人!多么好的人!这是些了不起的人,我要勤奋,努力成为像他们那样高尚而有才华的人!”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成为俄国19世纪经典作家,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格利罗维奇、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因各自的成就赢得人们的尊敬,但同样令人们尊敬的是他们“腾出一只手”托举一个陌生人的行动。虽然最初他们就预料到这个年轻人的光芒将盖过自己,但他们连想也没想就伸出了自己的手。

    “腾出一只手”给别人肯定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别林斯基等三位伟大的艺术家虽然后来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抢了光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功而使自己的人格举世皆知。生活中更多的“腾出一只手”者则是默默无闻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成为“不再重放的花朵”。然而“腾出一只手”给别人,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无论被托举者最后是否平凡,无论能否得到回报,都不影响爱的价值。

    所以, “腾出一只手”给卑微者——赞扬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狂妄者——规劝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绝望者——点拨鼓励他们……

    让我们记住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心灵追问:

    “我曾‘腾出一只手’给别人。”我能面无愧色地说出这句话吗?

    分享:青少年成长的维生素C

    分享有很多种意义,对于特蕾莎修女来说,分享是达成爱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些其他来说,分享是一种美德,而对于处在成长期的我们来说,分享更是一种成长的必需品,就像身体中的维生素C一样不可或缺。

    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送奶公司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既不用盖子也不封口,因此,麻雀和红襟鸟可以很容易地喝到凝固在奶瓶上层的奶油皮。后来,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锡箔纸封起来,想防止鸟儿偷食。没想到,20年后,英国的麻雀都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爱的奶油皮。然而,同样的20年过去了,红襟鸟却一直没学会这种方法。原来麻雀是群居的鸟类,常常一起行动,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而红襟鸟则喜欢独居,它们圈地为主,沟通仅止于求偶和对于侵犯者的驱逐。因此,就算有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其他的鸟也无法知晓。

    动物是这样,人亦如此。分享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成长。青少年正值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在独立钻研的同时,要学会与大家分享新发现、新成果,相互磋商,彼此分享,创造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合作能够产生合力,分享能让人领先一步。因为每一个人的才干、智慧和个性有其独特性,所以在一个合作团体内,如果能够交互、分享、包容不同的特点,就会起到大于单一要素的整合作用。

    当然,把自己的东西主动拿给别人分享,这需要勇气,体现的是仁爱和宽容;而积极地分享别人的思想,则意味着尊重,体现的是民主和合作。

    学会分享可以使我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欣赏他人,欣赏自己;有效地团结协作,交际磨合;注意权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人际关系;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走出封闭的自我,积极接纳别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许多国际性教育机构调查和研究认为,“学会分享”、“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已经是新世纪学习的显著特征。分享情绪的感受、内心的想法,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大家共有的成果,而且分享中可以同时以群体智慧来解决个别的问题、以群体智慧来探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又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促进了大家共同的学习和进步。所以说,学会分享是人生一笔永远的财富,我们要学会分享,这是一项特别的能力。

    国内著名成功学专家黑幼龙先生认为分享是一个挖掘个人潜力的好方法。知名的“周哈里窗户理论”(Johari Window)指出,每个人的内在都像一扇窗,分成四个方块。

    第一块是自己看得到、别人也看得到的部分;第二块是自己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第三块是别人看得到、自己却看不到;第四块则是自己和别人都没有发现的。

    和人分享的时候,第二块和第三块会愈来愈小,第一块则会愈来愈大,因为你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别人也会把他所看见的部分告诉你。

    生活中那些进步较快的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很喜欢跟别人分享,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在面对困境时,也更容易找到解决方式。长时间下来,跟一个只会埋头苦干的人比起来,差别愈来愈明显。

    不管是公事或个人,许多好点子、好的做事方法、好的观念,都是透过真诚分享才能获得,光靠一个人绞尽脑汁,不是那么容易突破。

    巴勒斯坦有两个内海,一个海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水生植物和鱼类,叫加利利海;另一个海里面却没有任何生物,叫死海。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因为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后,将水给了下游,而死海纳入上游的水之后,却没有出口,因此水中累积大量的盐分,没有生物能存活。

    一个懂得分享的人,生命就像加利利海的活水一样,丰沛而且充满活力。只有懂得与别人交流和分享,我们才能够在智慧和情感的分享中不断地提升与发展。

    心灵追问:

    在与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我曾经由于害怕别人知晓我的“独家”观点而拒绝表达吗,这样的想法对于我思想的成熟有利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