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他人者,自己也将得到宽恕。”
因为宽容,所以成大器
在特蕾莎修女的箴言录中,记载了她对于很多问题的回答,其中有一句就是“最宝贵的礼物是宽恕”。确实,宽恕之心是成就特蕾莎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那些能够改变历史或者震撼人心的大人物,都是胸襟广阔的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不会因为他人的冒犯和无礼而勃然大怒,相反,他们会温和谦恭地对待那些冒犯他们的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骑马旅行到俄国西部。一天,他来到一家乡镇小客栈,为进一步了解民情,他决定徒步旅行。当他穿着没有任何军衔标志的平纹布衣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记不清回客栈的路了。
亚历山大无意中看见有个军人站在一家旅馆门口,于是他走上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去客栈的路吗?”
那军人叼着一只大烟斗,头一扭,高傲地把身着平纹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谢谢!”亚历山大又问道:“请问离客栈还有多远?”
“一英里。”那军人生硬地说,并瞥了陌生人一眼。
亚历山大抽身道别,刚走出几步又停住了,回来微笑着说:“请原谅,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如果你允许我问的话,请问你的军衔是什么?”
军人猛吸了一口烟说:“猜。”
大帝风趣地说:“中尉?”
那烟鬼的嘴唇动了一下,意思是说不止中尉。
“上尉?”
烟鬼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说:“还要高些。”
“那么,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
于是,亚历山大敬佩地向他敬了礼。
少校转过身来摆出对下级说话的高傲神气,问道:“假如你不介意,请问你是什么官?”
亚历山大乐呵呵地回答:“你猜?”
“中尉?”
亚历山大摇头说,“不是。”
“上尉?”
“也不是!”
少校走近仔细看了看说:“那么你也是少校?”
亚历山大静静地说:“继续猜!”
少校取下烟斗,那副高傲的神气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语气低声说:“那么,您是部长或将军?”
“快猜着了。”亚历山大说。
“殿……殿下是陆军元帅吗?”少校结结巴巴地说。
亚历山大说:“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少校的烟斗从手中一下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亚历山大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你什么?朋友。”亚历山大笑着说,“你没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谢谢你呢!”
卡莱尔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总是以他对待小人物的方式,来表示他的伟大。”面对别人的冒犯,一个宽容的人能够时刻保持谦恭有礼的态度,事实上,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也是和这种宽容的胸怀分不开的。
宽容的心胸与成功的必然联系是毋庸置疑的,这至少有两个原因,我们可以用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来说明。
首先,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会把时间花在一些小事情上。小事情会使人偏离自己本来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事项。如果一个人对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情作出反应——小题大做的反应——这种偏离就产生了。
试想,如果特蕾莎修女整日里耿耿于怀哪一家的穷人曾经在她提供帮助的时候对她采取了敌视的态度,或者难以忘记一些政府官员们处理问题时不负责任的样子,那么她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怨恨和恼怒上了,可是这根本于事无补,如果这样的话,她一生也没有多少时间为穷人做一些实事。
如果有人能采取别人难以想象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拥有的襟怀,这个人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特蕾莎修女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使她的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她的人格折射出高尚的光彩。不言而喻,特蕾莎修女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和强烈的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此。
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一个人如果度量宽大,性格豁达就能纵横驰骋;如果纠缠于无谓的鸡虫之争,不但有失风度,而且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这样的人靠什么成就大业呢?
心灵追问:
在我对未来的设计中,我将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还是驰骋商场的领导者,还是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耕耘者,我的心胸已经宽容到不会对达成这一目标产生阻碍吗?
宽恕他人,自己也将获得宽恕
特蕾莎修女曾说过:“宽恕他人者,自己也将得到宽恕。”
伟大人物的思想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相通的东西。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句与特蕾莎修女类似的话,那就是:“宽恕并不是给别人一条生路,而要给自己一条生路;不是释放别人,而是释放自己。让我们的心从不能自拔的痛楚中挣脱出来,使自己好过一些。毕竟伤害已经造成,久久不能释怀的愤怒,只会造成二度伤害,得不偿失。
大多数人在受到伤害之后一直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而实际上,不原谅别人,表面上是那人不好,真正倒霉的人却是我们自己。一肚子窝囊气不说,甚至连觉都睡不好,时间长了就会积出病来。
原谅别人,是对待自己最好的方式。因为释放了自己,才能有幸福自由的心态。
正如耶稣基督受人迫害时说的:“原谅他们(迫害者)吧,他们在做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啊!”许多的人,他们疯狂地做错事的时候,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知、不自愧,也不知道理的。如果你比他们更有思考力、更知对错,就应可怜他们的不觉醒,就应帮助他们达到像你一样的觉悟。深怀这样的悲悯之心,还有什么过错不能谅解呢?别人还有什么过错会使你耿耿于怀、烦恼痛苦呢?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致力于南非种族斗争而遭逮捕,在荒凉的大西洋罗宾岛渡过了将近27年的监禁生活。当时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牢房看守依然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宾岛上岩石密布,到处是海豹、蛇和其他动物。曼德拉被关在集中营里的一个“锌皮房”里,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的大石块碎成石料。他有时要到冰冷的海水里捞海带,有时干采石灰的活儿——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在一个很大的石灰石场里,用尖镐和铁锹挖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看守就有3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然而,曼德拉出狱当选南非总统以后,并没有计较前嫌,他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世界,被人们尊称为“神迹”。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后,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他深感荣幸,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宾岛监狱看守他的3名狱警也能到场。随即他邀请他们起身,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精神,令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恭敬地向3个曾虐待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狱中生活使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因此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也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常常源自痛苦与磨难,必须通过极强的毅力来训练。
获释当天,他的心情平静:“当我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只有谅解和接受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才能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如果内心一味地充斥着对别人的仇恨,不肯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不但会使别人生活在痛苦之中,自己的心灵也无法得到解脱。
所以,与其一直注视着那件使你愤恨的事,倒不如转移方向,去看看其他的事情,用爱从事各项关怀行动。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怨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怨恨,而是不断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怨恨自然没有容身之处。
心灵追问:
如果我无意中作出了伤害朋友的事,我该怎样做呢,对方会原谅我吗?
宽容:痛苦之后的自我升华
有一次,一位智者看见一只蝎子在水中团团转,他当即决定帮它。他伸出手指捉它,想把它捞到岸上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够到蝎子的时候,蝎子猛然蜇了他一下。
但这个人还是想救它,他再次伸出手去试图把蝎子捞出水面,但蝎子再次蜇了他。
旁边的一个人对他说:“它老这么蜇你,你还救它干什么?”
这位智者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宽容他人的人必定事先受到了某种伤害,就像上面这个故事中的智者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被蝎子所蜇。宽容之前必定是痛苦,由他人有意无意的伤害或利益侵犯而带来的痛苦。宽容之时也必定是痛苦,因为别人伤害了自己,而我们还要强自忍下痛苦的念头,微笑着对别人说没关系,所以,宽容是双重的痛苦,正因为如此,宽容才变得如此不易,而宽容他人的人才如此难得。但是宽容之后,人的心境必定因此而到达更高远的境界,不再纠缠于小小纠葛,整个人也会变得更加明亮清澈。
特蕾莎修女曾经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卡里神庙旁边,建立了一个“安息之家”,她想在那里为一些垂死的可怜人提供临终关怀,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和神庙主持以及信徒们的认可。信徒们甚至曾经在安息之家外面示威,他们认为特蕾莎修女亵渎了印度教的圣地。他们赤裸着上身,举着喇叭、标语、横幅,带着愤怒和怨气,他们还砸碎了安息之家的玻璃。但是后来,当他们了解到了一个情况之后,完全改变了对修女的看法,不再来找麻烦,反而帮助修女们上街寻找病人,捐钱给修女。是什么样的事,让这些人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
原来,特蕾莎修女收留了神庙的主持。主持一直被虔诚的印度教徒视为圣人,但是当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之后,加尔各答的所有医院都拒绝收留他。在当时,肺结核病还不能得到很好的医治,更何况这还是一种传染病,所以主持一时间无家可归了。
但是特蕾莎修女收留了他,修女没有介意从前主持对她的排斥和不谅解,而是悉心地照料他,帮助他,正是这件事打动了政府的官员和信徒们,他们彻底改变了态度。
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特蕾莎修女经受了许多痛苦和麻烦,安息之家甚至差点被这些人毁掉,但是通过对他们的宽恕,特蕾莎修女的人格更加完善,也更受人们的尊敬了。
所以,宽容不仅仅是对别人的谅解,不仅对他人有益,对于自己,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和提升。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大海没有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世上的一切溪流江河,它怎能形成波澜壮阔的大气魄呢?
读到这里,你是否想起了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因为同学小徐的一句“你这发型真老土”,而从此拒绝和他说话?是否想起由于小李的戏言“他整天就知道看书,书呆子”而终日闷闷不乐,甚至你曾因为种种相似的情景而让自己的朋友花名册上空无一人?
现在想想,多少有一些不值得吧,不懂得宽容别人,也就同时孤立了自己,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原本可以获得成长的大好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重新开始吧。
心灵追问:
我的朋友中,最宽容的人是谁,他(她)的人缘很好吗?
不宽容等于自我折磨
有一位西方的记者哈普曾经去拜访特蕾莎修女,他很尊重特蕾莎修女,对修女的行为感到非常震撼和感动,但他们在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有一次,哈普对修女说:“您期望无尽的宽恕,您怎能忘了暴力,忘了腐败,您怎么会不愤怒?”
修女回答道:“不,你错了,哈普先生,我也会愤怒,不仅如此,我常常生气。当我看到弃婴,我很生气;当我看到一个孩子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我很生气;当我看到年轻的女孩在战争中被虐待,我很生气,但是我必须宽恕,否则我怎么继续工作?我可以宽恕,但我并不接受。”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了解到特蕾莎修女对于宽恕的看法,特蕾莎修女也会对罪恶和暴行感到愤怒,但是她最终会选择宽恕,至少不为别人,为了自己的心境和工作。如果不能放弃内心强烈的愤怒感,那么人就会永远地被心中的怒火所焚烧,不停地忍受这种折磨,既不能安心地学习工作,更无从享受生命。
作恶的人,是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当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并决心悔改之后,就应该得到世人的原谅。那些伤害他人的人,如果程度不深的话,就对他们一笑了之吧。我们经常看到武侠电视剧里那些的报仇情节,结果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受苦的反而是那些报仇的人,他们的人生中没有快乐,他们为了报仇放弃了爱情、友情甚至生命。
传说,古代的时候,有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
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寻找原因。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
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心存报复,自己所受的伤害会比对方更大。
人生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它既种植希望和成功,也会播种怨恨。但你要记住,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撒这种怨恨的种子。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的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们的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我们。
所以,无论你经历过怎样的痛苦,或者看到过怎样的人间惨状,都请记住:不要怀疑人生,不要怨恨他人,生命中总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将怨恨化为宽容,停止这种难熬又难堪的自我折磨呢?
心灵追问:
如果我对每一个有意无意间伤害过我的朋友积怨在心,我会生活得很快乐吗?
宽容以体谅为基础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你对孔子的了解并不多,或者你对于他的那些语录给你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和背诵负担感到痛苦和难受,但这些都只是你现在的想法,等到某一天,你亲身经历了某些事时,就会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道理我早就知道了,只是当时因为机械记忆和厌恶情绪,没有真正读懂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翻译成现代文之后,文意很好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其实,宽容就需要这种心理的帮助,如果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宽容是很难达成的。
特蕾莎修女做到了这一点,当她第一次来到印度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时,那里的人当然都不认识她,孩子们更是对于她的到来感到好奇,也许是因为这里很少出现干净整洁的人的缘故,孩子们一看见修女,就纷纷围过来,喊道:“修女,给钱!”
但是修女并没有钱。
结果他们就把修女唯一的午餐——一块面包抢走了,修女并没有责怪他,她甚至是微笑着让她抢走的。她的微笑中包含了巨大的宽容和慈爱。
修女知道,这些孩子一定是饿极了,他们还小,长期的饥饿会让他们营养不良的。因为这种设身处地的着想,修女体谅了他们的难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8岁的姑娘安娜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一家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男顾客。他虽然穿着整齐干净,看上去很有修养,但很明显,这也是一个遭受失业打击的不幸的人。
此时,店里只有安娜一个人,其他几个职员刚刚出去。
安娜向他打招呼时,男子不自然地笑了一下,目光从安娜的脸上慌忙躲闪开,仿佛在说:你不用理我,我只是看看。
这时,电话铃响了。安娜去接电话,一不小心,将摆在柜台上的盘子弄翻了,盘子里装着的六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掉在了地上。姑娘慌忙去捡。可她捡回了五枚以后,却怎么也找不到第六枚戒指。当她抬起头时,看到那位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明白了那第六枚戒指在哪里。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到门框时,安娜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个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安娜的心在狂跳,他要是来粗的怎么办?他会不会……
“什么事?”他终于开口说道。
安娜极力压住心跳,鼓足勇气,说道:“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个事做真不容易,是不是?”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良久,一丝微笑在他脸上浮现出来。安娜也平静下来,她微笑着看着他,两人就像老朋友见面似的那样亲切自然。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她走去,并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紧紧地握完手后,他转身缓缓地走向门口。
安娜握着手心里的第六枚戒指,望着男子的背影,感激的泪水在眼里打转。
安娜是个聪慧的姑娘,她用一颗体谅的心融化了男子心中的坚冰,让男子为之动容。可见体谅是宽容的基础,如果安娜没有体谅这位男子刚刚失业迫不得已的处境,她就可能会报警,也可能与男子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但是结果肯定没有故事中那样圆满。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平面几何的知识,就难以学会复杂的立体几何;学英语的时候,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单词都不认识,又怎么能读懂一个长篇的英文小说呢?体谅和宽容也是这样的关系,如果你不懂得体谅别人,那么你很难获得宽容的心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宽容开始的地方。
心灵追问:
在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我曾经将自己放在他(她)的立场上为他(她)着想吗?
像父母原谅我们一样原谅父母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人们对于不十分看重的人,要宽容得多。”这个说法看起来不通情理,但在现实中却极为常见。这并不奇怪,不是吗?如果街上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对你恶言相向,你不会难过很久,但是如果有一天当你满怀欣喜地向母亲或者父亲讲述学校里的快乐情景时,他们由于一些工作或生活上其他琐事烦心的原因,对你的态度有些冷淡,这样你可能伤心很多天,如果他们无缘无故地对你发了脾气,你可能因此而怀疑他们对你的爱。这种情形不就是上面那句名言的写照吗?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对于那些与我们无关的人,在我们的心中没有任何地位的人,我们不会为了他们的某些行为而深深地伤心,因为我们对他们没有太高的期待。但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家人不同,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爱我们,所以一旦出现一些小的伤害,我们就难过得不得了。《红楼梦》中曾讲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不虞之隙”,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
但是对父母家人的过分苛责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关于这一点,也许你没有想过。父母也是人,他们每天经历着比我们多几倍的问题和烦恼,他们也会犯错,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孩子,但他们绝对不是故意的。试想,世间哪会有父母愿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呢,他们往往在孩子受到伤害时承担“保护者”的角色。
我们不妨先想一想,从小到大,我们曾经做了多少错事,但是父母都毫不迟疑地原谅了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以父母对待我们的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们呢?
让我们读一则小故事吧!
丁林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她读中学的时候离婚了,后来母亲带着她改嫁给继父。开始的时候,她并没有感到特别的痛苦,因为对她来讲母爱的存在大于一切。但是在她考上高中的那一年,母亲又生了一个孩子,丁林多了一个弟弟。从此之后,母亲不是她一个人的了,丁林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和母亲之间产生了隔膜,交流逐渐变少,她觉得母亲的爱都给了弟弟,这个家开始与她无关了。在一次与母亲争吵之后,她离开了家,但是她不知道应该去哪,只好先寄宿在同学家里。
后来,同学的父母给她的家里打电话,心急如焚的继父才放下心来,并告诉了她一个不好的消息:丁林的母亲在她离家出走的那天,到处找她,那天下着大雨,母亲淋得很湿,然后就生了一场大病,现在正躺在医院里。当丁林听到这里,她的眼泪不停地向下流,她仿佛看到了在大雨倾盆的街道上,母亲焦急的喊声。她痛恨自己的无知,自己的任性,自己的自私,如果自己能早一点站在母亲的位置去想问题,母亲也不至于生病。她被继父带到了医院,妈妈非但没有怪她,反而紧紧地搂住她,这一刻,她体会到了母亲的心。
父母也有他们的生活和不得已,当他们无意间伤害到你的时候,原谅他们吧,因为她们不愿意看到你因为不原谅她们而独自伤心难过,他们更在意的不是自己是否被原谅,而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快乐,心灵是否健康。
特蕾莎修女曾说:“家庭是爱的发源地。”她曾经帮助很多流浪的儿童找到可以收养他们的人家,她坚信家庭就是充满爱的地方。由此,我们不妨推论:家庭是一个充满宽容的场所,因为最大的宽容,来自最无私的爱,而家庭,正是爱的源头。
心灵追问:
从小到大,我犯过的大大小小的错误有多少,父母都原谅我了吗?
真正的宽容,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无缘享受友谊之乐,以致丧失了许多生命的欢乐,成为孤独、不合群的人,他们曾经发出强烈的呼声:“唉!我真希望,我能吸引一些朋友;我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为人所乐于接受的人啊!”但是他们不知道造成他们这种苦恼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朋友和身边的人们过于吹毛求疵、缺乏谅解。
不能忍受别人的缺点,常常对别人吹毛求疵,对于别人行为上的失误,常常冷嘲热讽——你该留意,这样的行为会让你失去朋友、失去和谐友好的生活环境。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真正的爱德,是在于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见别人的软弱不会惊讶,见别人的小德行,则努力效法。”这个人就是小德兰,小德兰是特蕾莎修女的精神导师,她深刻地影响了特蕾莎修女的为人。
小德兰的这句话也能够给予我们启发,如果有人自诩为一个宽容的人,但在她的眼里,看到的经常是别人的缺点,那么这个人不是真的宽容。
具有豁达心胸的人,看出他人的优点比看出他人的缺点更快。反之,心胸狭隘的人,目光所及都是过失、缺陷甚至罪恶。轻视与嫉妒他人的人,心胸是狭隘的、不健全的。这种人从来不会看到或承认别人的优点。而胸襟开阔的人,即使憎恨他人时也会竭力发现对方的长处,由此来包容对方。其实,心胸狭窄的人,生活在挑剔和抱怨的怪圈里,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小玉是一个刚刚上大一的女孩子,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她很不习惯,尤其让她难以忍受的就是宿舍里的室友。宿舍里一共四个人,小玉觉得有一个穿衣服买东西都很没有品位,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另外两个她也很看不惯:一个非常自私,只要求别人帮她做什么,很少替别人着想。另一个总是多管闲事,天天就像一个大妈一样,在人们的耳边唠唠叨叨。
因为小玉对她的室友有偏见,所以,她们的相处并不和谐,经常闹一些小的矛盾。后来有一天,小玉终于难以忍受了,于是她就私下和舍监阿姨说要换寝室。
新的学期开始了,小玉如愿以偿地换到了新的寝室,开始的时候她着实开心了很多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又发现问题了,上铺的女孩不爱干净,旁边的女孩不会说话,总是惹人生气。结果,在一个女孩持续三周没有做值日之后,她又一次提出调换寝室。
经过几次的折腾,小玉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她满意的室友,大学四年很快就过去了。等到大四的时候,她又一次提出换寝室的要求,但是很多学姐学妹都知道了她的“事迹”,不愿意接受她。提起她,舍监阿姨也很头疼。
生命中最美丽的四年就在小玉的不断“乔迁”中流走了,等到毕业的时候,小玉才悲哀地发现,原来她的身边经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她遗憾地离开了大学校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完美并不存在,在生活中他人身上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很正常的,你需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这一切。
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其实,大家能住在一个宿舍,或者生活在一个学校、一个国家、一个地球,这是多大的缘分啊!何必再生一些无所谓的气,毁掉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呢?
如果我们都退一步想问题,认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用宽容自己的心态去宽容别人,那么快乐就会自动地走到我们的中间来。
心灵追问:
我自己有哪些缺点,我最好的朋友有哪些缺点,我能像容忍自己的缺点一样容忍朋友的缺点吗?
用宽容填平冲突之壑
西方有位名人詹姆斯·格兰曾说:“宽容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在这里,他讲到了宽容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忘却,最崇高的宽容不仅仅是原谅,是不报复,更是忘却,在内心里将伤害与被伤害的历史一笔勾销,让往事随风而去。
人与人之间必定会发生冲突和矛盾,怎样对待这种矛盾,就成了宽容的首要课题,下面这个小故事也许能够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有一次,一位作家与两位朋友阿尔和马修一同出外旅行。
三人行经一处山崖时,马修失足滑落,眼看就要丧命,机灵的阿尔拼命拉住了他的衣襟,将他救起。
为了永远记住这一恩德,动情的马修在附近的大石头上,用力镌刻下这样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阿尔救了马修一命。”
三人继续前进,几日后来到一处河边。可能因为长途旅行的疲劳的缘故,阿尔与马修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了,阿尔一气之下打了马修一耳光。
马修被打得眼前直冒金星,然而他没有还手,却一口气跑到了沙滩上,在沙滩上写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阿尔打了马修一记耳光。”
旅行很快结束了。回到家乡,作家怀着好奇心问马修:“你为什么要把阿尔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他打你耳光的事写在沙滩上?”
马修平静地回答:“我将永远感激并永远记住阿尔救过我的命,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让它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忘记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宽容,宽容就是记着别人对自己的恩典,忘掉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用爱和感激来代替仇恨,化解积怨。
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一点,你就一定能明白特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了,世界银行总裁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曾说:“特蕾莎修女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她肯定了人类尊严的不可侵犯,以最为根本的方式促进了和平。”其实,特蕾莎修女身上所具备的以及她大力倡导的许多优秀品质都能够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最根本方式,宽容就是如此。如果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军人、财阀、社会人士等都能够对他人对于自己的伤害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以温和的姿态和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的杀戮和战争了。
特蕾莎修女生前获得了诺贝尔奖,被尊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离开世界之后,她依然成为一种在人们心中绵延不绝的力量,依旧是温暖、坚定、和平的代表。
所以,用宽容填满冲突的沟壑,是一种促进世界和平和人内心和平的方法,其实宽容并不难做到,只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就会很容易成为一个宽容的人。
谭晓跃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忙,这一天是星期天,难得的假期,她的心情非常愉快。早晨,她推开门站在阳台上,发现阳光温暖而明媚,阳台上奶奶种的花都开了。正在她沉醉于清晨的美景时,只听“砰!砰!”两声,楼上传来了一阵拍打被子的声音。
接着,棉絮和灰尘从天而降。这些灰头土脸的东西与这和谐的美景真不相称。于是,她忍不住大声向楼上喝道:“拍什么拍!一大清早就污染空气!”可上面的拍打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猛烈了。
她没有办法,说服不了楼上的人,只好采取被动的方法。等到拍打声停止,晓跃赶紧拿出水壶给她那些可怜的花儿洗澡,晶莹的水珠在绿叶上滚动着,有几滴还流到了楼下,结果不小心落在了楼下晒的被子上,晓跃窘了起来,怎么办呢?正在这时,楼下的老婆婆伸出了头,向上张望着。她更加害怕了,怕老婆婆开口骂她。但是结果出人意料,老婆婆竟然没有责怪她,反而对她和蔼地笑了笑,慈祥地说:“天气好,是该浇浇花呀,看这花开的多水灵呀!”说完,她把被子往旁边挪了挪,便回屋了。晓跃愣住了,一时间回不过神来。婆婆的行动给了她很大的启发,那一瞬间,她明白了一些事情。她不由自由地把头伸了出去,向楼上望去,结果正和上面拍被子的阿姨打了个照面,晓跃笑着对她说:“阿姨,天气这么好,是要晒晒被子?”那位阿姨尴尬地点了点头,只轻轻地拍两下就回去了。
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让晓跃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宽容的益处,此时,她的心灵比清晨的阳光还要灿烂明媚。
心灵追问:
一间教室坐六七十个同学本来就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小明的临座长得特别胖,一坐下来就把两边的座位各占去一半。做作业时,两手一趴开,小明的阵地都会被侵占,只好单手操作。如果我是小明,我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