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艺智慧-心灵手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鲁班制伞和锯子

    相传,伞是由我国古代巧匠鲁班发明的。鲁班在屋外干活时,经常被雨淋,挨日晒,所以他特别想做一个既能遮雨、又能遮阳的东西。

    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四面有柱子撑住、上面有天顶的亭子。鲁班又想:如果雨不停,行人总不能老呆在亭中不走呀!要是亭子可以随身带着走,那该多好!

    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很热,鲁班到荷花塘边的亭中纳凉,看到很多小孩将荷叶摘下来倒扣在头上,追逐着玩耍。

    鲁班走到荷花塘边,也摘下一片荷叶,仔细看了看,顿时心头一亮。鲁班快步跑回家,找来竹子和羊皮,将竹子劈成几十根竹丝,照着荷叶的形状扎了个架子,又将羊皮剪圆,蒙在架子上扎牢。

    鲁班的妻子看后,觉得还是不够方便,说如果能收起来会更好。鲁班认为这话很有道理,于是和妻子一同研究,终于将它改成可以活动的伞。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把伞。

    一天,鲁班出去干活。爬山时,不小心手指被划破了一条口子。鲁班觉得奇怪,周围没有锋利的石片,只有一些野草,指头怎么会被划得流出血来呢?再仔细一看,鲁班发现一种野草的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牙齿”。他折了一片野草叶子,在别的草上来回磨了几下,很快就把那棵草的草茎割断了。

    回到家,鲁班马上找出一条竹片,在竹片边缘做了许多小“牙齿”,然后用它去割树枝,几下就在树枝上划出了一道凹痕。他非常兴奋,另外找了根粗树枝,用力地划,但没划多久,竹片上的小“牙齿”都磨平了。原来是竹子不够坚硬。

    于是,鲁班去找铁匠帮忙。铁匠马上明白了鲁班的用意。他俩一块儿研究,终于打造出了一片有小“牙齿”的薄铁条。

    鲁班拿着这片薄铁条去找同行,同行们都被鲁班的新点子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用铁条锯木头,木头很快就被锯断了,比以前拿斧砍省力得多。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起了锯子。

    张衡博学多才

    提起张衡,谁都知道他是地动仪的发明者,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他博学多才,尤其在天文学方面,成绩显著。

    张衡,字平子,出生在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一个官僚家庭里,张衡的祖父是个为官清廉的太守,父亲早逝,因而少年时候,张衡家里较穷,清苦的生活,磨砺了少年张衡吃苦耐劳的性格。而且他从小就爱读书。

    由于出生在官宦之家,家里藏书不少,张衡在10多岁时,就遍读了《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他除了能写一首好辞赋外,对自然科学也发生了兴趣。

    一天,少年张衡在一本名为《冠子》的诗集上看到了四句描述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变化的诗:

    斗炳指东,天下皆春;

    斗炳指南,天下皆夏;

    斗炳指西,天下皆秋;

    斗炳指北,天下皆冬

    这四句诗反映了北斗星所指东西南北与春夏秋冬变化的内在联系,引起了张衡的极大兴趣,勤学好思的张衡从此开始了他探索星空奥秘的成材之路。他将那首诗抄下来,画成图,每到晚上就仰望星空,从细致的观察中,他渐渐发现了诗中虽然所说春天斗炳指东没错,但早春却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于是他脑子里总是装满了有关星星和月亮等许多天文方面的问题,常常铭思苦想,废寝忘食。

    后来他发现,光靠读书,还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在17岁那年,离开家乡,到古都长安访师求学,在当时首都洛阳游历时结识一位叫崔瑗的朋友,精通天文、数学、历法,张衡常跟他一起研究学问。

    张衡在担任朝廷太史令时,专门负责观察天象,研究历法和数学,由于有十分便利的条件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能较准确测定天象的浑天仪。

    在长期的实践中,张衡不断总结,他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指出,在中原地区可以看见的星星共有2500颗,与现在天文学中通过高科技手段测试的在同一时间和地区所见到的星星总数相近。并且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并阐述了天是圆的,宇宙无限理论。

    除了天文学外,在别的学科领域张衡也有许多杰出的成就,他制造了当时只在传说里有过的指南车和可以计算路程的记里鼓车,这是他在机械制造方面最杰出的成果。在地震学和气象学方面更领风骚,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可以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和观测气象的候风仪,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在文学、哲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哲学方面,反唯心主义的“纬谶之学”,在29岁时完成了《东京赋》和《西京赋》,引起当时文人们的重视,《后汉书·张衡传》称他“精思博会,十年乃成”。

    张衡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老前辈郭沫若在南阳张衡墓碑上题写的:“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是对张衡最准确的评价和真实写照。

    王劭多识惊名人

    王劭,字君懋,生年不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南部)人,以博学多识为北齐太子舍人。隋朝建立后,始任著作佐郎,后拜著作郎,隋炀帝即位后,官至秘书少监。撰有《齐志》二十卷,《齐书》百卷,《隋书》八十卷;又有《平贼志》三卷,《读书记》三十卷,著作颇丰。

    王劭,北齐通直散骑侍郎王松年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不爱多言多语,也不爱和一般孩子出去玩耍,但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读书和其他孩子相比,有一个很不同的特点,就是爱打破砂锅问(纹)到底,不彻底弄明白决不放过。有时候,他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请老师回答,往往是老师回答了一个,他又接着问第二个,结果连着问好多个为什么,最后把老师也给问住了。有时候,他为了查找一个典故的出处,常常翻阅上百种资料,也正是在翻阅各种资料的过程中,使他得以博览群书,提高了读书的兴趣。对于他自己认为有兴致、有保存价值的人物、事件,以及个人在阅读中产生的观点和看法,为了不致忘记,他都认真地摘记下来。这样,时间一久,积少成多,渐渐成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这就是他后来的著作《读书记》。他这种刻苦钻研、善于积累的学习精神,使他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广,为他后来撰写《齐书》、《隋书》等国史,奠定了雄厚的知识基础。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年少的王劭无意中帮助几个名人解决了一个难题,从而得到了“神童”的美誉。

    王劭十四岁那年,由于博学多才,被推荐为太子舍人。由于当时任命的诏书还未下达,王劭暂时被安排在文林馆内待命。文林馆,是当时著名文人聚会讨论学问的地方。

    这一天,名士祖孝征、魏收、阳休之等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对古代历史中几个重要事件的看法和认识,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典故,却忘记它的出处及事件的缘由了,便到处去查资料,最终也没有查到。

    由于这个典故没有查出来,使得他们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大家心中很着急。后来,他们猛地想到,王劭读书面广,记忆力好,并以博闻广记著称,说不定会记得这个典故,而且这个孩子现时正在馆内待命,何不找来一问?

    王劭来到众人面前,听了他们所要问的问题,便一一作了回答,并当场告诉他们此典故记载于哪本书上,甚至连载于该书的第几页都记得清清楚楚。祖孝征、魏收、阳休之听后,立即找到王劭所说的那本书进行查证,果然不差。

    仅此一举,便使魏收等人惊异不止,对王劭的才学佩服得五体投地。阳休之更是深有感触地说:“看来我们三个老头,竟赶不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了,真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王劭经过这几位名士的宣传而名扬天下,时人都称赞他才识渊博。不久,消息传到了朝廷,任命其为太子舍人的诏书当日便下达了。

    王劭后来在为官过程中,虽然存在阿谀奉承的庸俗作风,特别是在隋文帝时,以上书讨好隋文帝受到赏赐,是不可取的,但是他爱好读书,一直到白了头发,也从没有间断过。为此,史书称他从幼童开始,直到白发,始终好学不倦,读遍了天下书。

    元嘉苦练多功能

    元嘉被称为“神仙童子”,是因为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具备了一般儿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奇异功能,即他能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进行几种各不相同的工作。

    据史书记载,对元嘉的这种奇异功能,有些人并不相信,便让他当场表演。众人看到:当他左手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着一个个圆形的时候,他的右手同时也拿起一支笔,在另一张纸上画着一个个的方形;与此同时,他的口中在背诵古典经书的某篇文章。有人在他背诵的时候,拿着书本对照,竟一字不差。而在这时候,他的两只眼睛也没有闲着,对着正在吃草喝水的羊群数着羊的只数,虽然羊还在走动,而他数出的数依然准确无误。这还不算,当元嘉在同一时间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古文,眼睛数羊的时候,脑子中正构思着一首五言诗,并用脚趾夹着笔,蘸着墨,已经把脑子中构思好了的诗写在了铺在地面的纸上。

    元嘉表演完毕,众人无不惊得目瞪口呆,于是乎,一个“神仙童子”的称号,就此传出。

    元嘉这种在同一时间内能做六件工作的奇异功能是他生下来就有的么?本书作者查阅多种资料,得出了一个结论:元嘉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和其他那些被称为“神童”的孩子们一样,是学而知之,他的这种奇异功能,也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而成的。

    元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精通古籍;他的母亲喜诗善文。元嘉自幼聪颖敏捷,善于模仿。见父亲读经书,便要求父亲教他读经书;见母亲写诗作文,便让母亲教他写诗作文。父母见他无论学什么,都能专心致志,且过目不忘,一学就会,很是高兴,都乐意教他。

    在父母的影响和教育下,到七八岁时,他便养成了勤奋自学的良好习惯,读起书来,手不释卷。他还有一种谦虚求教的精神。每遇到来家做客的学者,他就要提出一些自己平时拿不准的问题,请求帮助解答。每听到附近哪个人学识渊博,他就主动前去求教。因此,当他长到十岁那年,便已读完《论语》、《毛诗》、《史记》、《汉书》等几十部经典著作,并且深解其意,有些重要章节还可出口成诵,尤其在写文章方面,更加远近有名。

    据说有一天,元嘉随父亲访友回家,路过一地,遇上一位下棋高手,正在同时与几个棋手下棋。他很感兴趣,便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他的父亲几次催他上路,他都没有听见。后来,父亲见他看得入了迷,而且已经离家不远了,就没有再催他。棋终于下完了,虽然那高手同时下几盘棋,但别人却都输给了他。元嘉很感惊奇,便问那下棋高手:“叔叔,你一人同时下几盘棋,能想得过来么?”

    那人笑道:“你没听说过人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吗?我一人同时下几盘棋有什么奇怪的呢?孩子,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你很聪明,回去用心练练,也会办得到的。”

    元嘉听了下棋高手的话,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心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说法早有所闻,却从未见过;而今日一人能与多人对弈的事,却亲眼看到了。既然如此,一人同时做几件事,只要苦练,也是能办得到的。

    从此,他便开始练习起一人同时做几件事的本事来。

    开始,他练习双手写不同的字,后来又练习口背、脚画的本领。经过几年不间断的刻苦练习,元嘉终于练出同时能做六件事的本领。

    后来的实践表明,一个人与人一边谈话,一边整理文件,脑子同时构思文章的事,是屡见不鲜的,说明一个人同时能做几件不同的工作也是可能的。但像元嘉那样同时能做六件事的,至今还未出现第二人。

    李百药掌故惊学者

    李百药,是隋朝文帝杨坚时内史令李德林的儿子。隋文帝时受封礼部员外郎,兼桂州司马;隋炀帝时,由于他好上书直谏,炀帝非常讨厌他,改任步兵校尉;唐朝建立后,以才被封为中书舍人、宗正卿等职。

    李德林四岁能诵《三都赋》,15岁系统读经书,更以写文章震惊京都“三才”,被誉为“神童”。到十八九岁的时候,他便做了中书侍郎。因为李德林本人很有学问,所以对儿子的学习也很重视。为了提高儿子学习的积极性,他用了当初父亲对他的教育方法,每当公事完毕归家,便和儿子比赛背诗、诵赋、作文章。李百药本来就天资过人,模仿力强,四五岁时,见父亲读经书,他也读经书;见父亲写文章,他也练习写文章。到七岁的时候,李百药写出的文章就已具文采,满篇生辉了;加之父亲李德林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到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博览群书,且对书中的主要章节背诵如流,尤其对一些典故更是记得清楚。

    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前来拜访的朋友切磋学问,议论起南朝文学家徐陵的一篇文章。对文章中所提到的“刈琅邪之稻”这个典故,却忘记了是怎么回事。他们去查各种资料,但典籍浩瀚,史书如山,如同大海捞针,谁也记不清在哪本书中记载此事。他们足足翻阅了两个时辰,仍然一无所获,累得大家狼狈不堪,叹气不止,一个个嘴中不停地念叨:“‘刈琅邪之稻’,本来很是熟悉的,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

    恰在这时,13岁的李百药从外边走进来,见他们一个个念叨“刈琅邪之稻”,觉得奇怪,便问道:“这是一个典故,叔叔伯伯们念叨它做什么呢?”

    父亲李德林猛地愁眉一展,有些惊喜地问他说:“是啊,这是个典故,可我们却都记不得它的出处了,你读到过么?”

    李百药回答:“我在读《春秋》时,记得其中有一句话,叫‘禹阝子藉稻’,当时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又读了西晋一个叫杜预的大学者写的书,书名叫《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注解这句话时说:‘在琅邪’。我猜你们今日说的可能就是这个典故吧?”

    众人一听,恍然大悟,无不点头称是,然后高兴地称赞他说:“好个李百药,我们这么多人都没有你一个孩子记得准确,真和你的父亲当年一样,也是个‘神童’啊!”

    李百药长大后,以才华出众,很受隋文帝器重,被选入朝中做官。在为官期间,他根据父亲李德林所作《齐史》旧稿和其他有关资料,重新写了一部《齐史》,名曰《北齐书》,文笔生动,很有特色,被后人列为《二十四史》之一。

    卢庄道过目成诵

    卢庄道,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的父亲卢颜章博览群书,才华出众,由好友高士廉推荐,被唐太宗任命为武强县令。他的母亲能诗善文,也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才女。

    卢庄道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自幼便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加之他天资聪敏,勤奋刻苦,到六七岁时,便读了不少诗文和经书。他在学习中还有个特点,就是善于背书。不管是诗歌,还是经书,只要读过,便非背诵下来不可,而且渐渐摸索出背书的技巧。许多诗文,只是经他看过一遍,便能背诵下来。他深受父母的喜爱和乡亲们的称赞。

    不幸的是,在他刚刚十岁的时候,父母便相继去世了,他只得靠父亲的好朋友高士廉资助过活。高士廉是唐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舅,不但很有学问,而且喜欢有才学的人。他见卢庄道聪明过人,很是喜欢。为了使卢庄道将来成为治国人才,自卢庄道父母去世后,他特地为卢庄道请了个老师,专门辅导。对此,卢庄道很感激,学习也越发刻苦勤奋。

    有一天,卢庄道去高士廉家中请安,高士廉心中非常高兴,把他叫到书房,询问他近来的学习情况。恰在这时,有一位客人前来拜访,并送来一篇新写的文章,请高士廉评点。

    不一会儿,客人告辞,高士廉热情相送。就在这段时间内,卢庄道把高士廉放在桌子上的那篇文章看了一遍,当高士廉送走客人回到书房,卢庄道已把客人送来的那篇文章看完,放回了原处。

    高士廉从桌上拿起那篇文章对卢庄道说:“你看看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卢庄道接过只看了一眼,就对高士廉笑着说:“伯父,我不用看了,因为这篇文章实为小侄之作,未想到竟被那人抄袭了去。”

    高士廉听了,立即拉下脸来,很生气地对卢庄道责备说:“你小小年纪,怎敢当面撒谎?这明明是别人刚刚送来的文章,如何倒成了你的作品?”

    卢庄道并未害怕,依然笑着说:“伯父不必生气,我说此文是我所作,自有道理,您如不信,我可当场给您背出来。”

    卢庄道说罢,便背起了那篇文章。高士廉半信半疑地拿起那篇文章,一边听其背诵,一边仔细对照,竟一字不差。高士廉正在惊奇,又听卢庄道说:“伯父,因为此文确实是我写的,还可倒背出来。”

    卢庄道说着,又流利地把那篇文章倒背了一遍。高士廉经过仔细对照,仍一字不差,不由得喜怒交加地说:“这样看来,此文定是贤侄所作了;不想那人竟如此戏弄老夫,待我立即令人将他追回,看他有何话说!”

    卢庄道见高士廉真的动怒了,又赶紧起身跪在地上阻拦说:“伯父且慢,万万不可这样做。”

    高士廉再次吃惊地说:“又是为何?”

    卢庄道继续道:“请伯父恕小侄不敬,那文章实非侄儿所作,只是刚才趁你送客之时,我看了一遍罢了。之所以谎称我的作品,是因为我早就听说伯父向以博闻强记、观书过目成诵有名,心中羡慕得很,今日也让伯父检验一下我的记忆力如何,并无他意。”

    高士廉不相信他有这样的记忆力,便顺手在桌上又拿过一篇文章,让他默读一遍,然后又让他正背一遍,再倒背一遍,仍然一字不差。

    高士廉见此,乐得眉开眼笑,不禁连连称赞说:“好好,实在是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来伯父我没有白疼你啊!”

    当时,卢庄道只有十二岁。

    高士廉年轻时体貌俊美,才识超凡,广涉经史,有过目不忘之能。他和卢庄道的父亲卢彦章志同道合,结为生死之交。早在卢彦章去世前,他就发现卢庄道聪明好学,才智非凡。故在卢彦章去世后,他毅然承担了对卢庄道的教育和抚养义务,相信卢庄道将来定能成为治国良才。

    高士廉发现卢庄道有过目成诵之能,且还可倒背如流,心中异常高兴。后来又看过卢庄道近期写的几篇文章,感到每篇都立意新颖,行文流畅,气势雄浑,词句生辉,更是欢喜无比。

    当时,高士廉已官至宰相。因此,在他发现卢庄道的才华后,第二天便利用早朝的机会,向唐太宗做了举荐。唐太宗对于过目不忘之说,是完全相信的。因为在他身边,有这种才华的文臣武将就不是少数。但对于经书典籍只看一遍,就能倒背如流的,只是在一些史书的记载中看到过。因此,当他听了高士廉的汇报后,大为震惊,立即传旨,令高士廉将卢庄道带上殿来,他要亲自测试。

    卢庄道来到大殿,并不惊惧,对太宗皇帝的亲自测试,都能回答得体,应对如流。太宗龙颜大喜,对其大加称赞,并给予了重赏,将其留在宫中继续深造。两年后,太宗破格任命他为长安县县尉,使其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县尉,在唐朝是县令的属官,主管审判囚犯、追捕盗贼、维护社会治安等项工作。长安县是京都所在地,在天子脚下做事,责任更是重大。卢庄道年龄虽小,办事却十分认真。他一到任,便仔细审查了每个囚徒的档案材料,对其所犯罪行、主要证据及其定罪情况一一了解。然后,对照《贞观律》(唐朝所定刑法,计500条,共12卷)一一复查。在复查中,对根据囚徒犯罪情节定性量刑不妥的,他写成报告,建议县令及时纠正。县令对卢庄道提出的建议,又一一进行审核,结果没有一条不准确的。由是,县令对卢庄道的才华也深深佩服。

    一年后的一天,唐太宗以视察监狱为名,来考察卢庄道的政绩。当时,县令不明其中缘故,慌了手脚。他感到,卢庄道虽然才华出众,但毕竟是个孩子,万一惊慌失措,说走了嘴,或者应付不了皇帝的提问,自己作为一县之主,就要受到牵连。于是,他便找了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对情况熟悉一些的狱吏,代替卢庄道陪同皇帝视察。卢庄道知道后,虽然一肚子不高兴,但县令已经决定了,他也无可奈何。

    县令自以为做法聪明,可他却没有想到卢庄道是皇上特意派来的县尉。所以,当太宗来到监狱后,见陪他视察的没有卢庄道,便责问县令。县令见露了马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冷汗淋淋,赶紧又把卢庄道找来。

    卢庄道倒也宽宏大度,他知道县令担不起欺君的罪名,又念县令平时对自己的敬重,便编造了个姗姗来迟的理由,请求太宗恕罪,才使县令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卢庄道在陪同太宗视察中,对太宗提出的问题,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甚至太宗随便点出一个囚徒来询问时,卢庄道对其姓名、年龄、籍贯,及其所犯罪行、量刑情况等,不用思考,就能及时流利地回答出来。

    太宗视察完毕,要县令汇报卢庄道平时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县令便将卢庄道写的一些材料和盘托出,让太宗观看。

    唐太宗见卢庄道对所分管工作了如指掌,对平时的工作认真负责,政绩如此突出,很是满意。于是当场口谕,将卢庄道晋升为监察御史,调回朝廷,全面负责中央御史台的工作。

    杨惠之苦练成绝技

    杨惠之,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泥塑大师。在他十五岁那年,曾以泥塑绝技,把“金殿”改为“佛殿”,救了一位大臣全家人的性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惠之出生在江苏太湖的一个普通平民家庭。他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喜欢读书,而且对父母所教内容一学就会。但是,当他长到五六岁时,才到入私塾上学的年龄,父亲就去世了,杨惠之上学的愿望也就成了泡影。母亲是个农家妇女,只好以替别人纺线和洗衣服维持家中生活。

    有一天,杨惠之出去玩耍,来到太湖边上,见有许多孩子用泥堆长龙,觉得好玩,便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不久,杨惠之也学会了堆长龙,并且因为心灵手巧,比谁堆得都好看。又过了一段时间,杨惠之感到用泥堆长龙太单调,就用泥捏起人和动物来。开始,他捏出的人和动物,只有形状,没有表情,他就继续琢磨思考,并且把湖泥拿回家去捏。有一次,母亲帮人家干完活回家,看了看小惠之捏的小泥人,突然高兴地说:“好,你捏的这个小泥人会笑了!”

    小惠之听了,也高兴地问道:“真的吗?看出笑来了?”

    母亲说:“是真的,你站远一点看看!”

    小惠之站起身来,走到母亲站着的地方一看,那泥人的确有笑模样,他高兴得蹦了起来,大声喊道:“我会捏笑着的泥人了!”

    小泥人的笑模样,给他增添了巨大的信心,他下决心要捏出各种表情的泥人,捏出各种不同动作的动物。

    有一天,他想捏两个打架的泥人,由于需要泥人举手抬腿,他捏到太阳下山也没有成功,便闷闷不乐地回屋睡觉去了,刚睡下一会儿,他突然想到了放风筝,大受启发。于是,他一把抓起衣服,就跑了出去。他一边走一边穿衣,找来细木棍和草秆,扎成两个人打架的姿势,在木棍和草秆的外面再用泥裹住,果然成功了。随后,他又用这种办法,捏出了各种形态的泥人。他拿着这些泥人到集市上去卖,每次都被一抢而空。从此,小惠之的名字也随泥人被传开了。

    杨惠之十四岁那年,他去苏州卖泥人的消息,被阊门外寒山寺的住持听到了,便把他邀到寺中,请他用面为寺内捏几尊佛像。结果,他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捏成了三尊不同形态的佛像,很受称赞。从此,每当他来到寒山寺,都要被住持请到寺中品茶、下棋。

    有一天,杨惠之正在和寒山寺的住持下棋,突然有一位官样打扮的人,五十岁上下,面带愁容,心急火燎地进入禅房,见到住持,失声痛哭道:“兄长一定要设法救我全家性命啊!”

    随后,那人就把家中变故对住持说了一遍。

    来人名叫陈有天,在朝为官。年初,陈有天因父亲病逝,请假回乡处理丧事。待丧事处理完毕,陈有天见母亲因父亲去世终日悲伤不止,心中很是不安。为了让母亲高兴,他便命人在后花园中建了一座房子,里面装饰得富丽堂皇,像宫中的金殿一样。谁料不久,此事竟被他的仇人、奸臣李天奉知道了,便向皇帝奏了一本,说陈有天在家中私建金殿,图谋不轨,罪当不赦。皇帝大怒,立即派钦差大臣去实地察看,如果有此事,就将其全家押入京师问斩。

    噩讯传来,陈有天吓得魂不附体,心想:自己把房子建得好一些,完全是一片孝心,没想到竟招来杀身之祸,连年迈的母亲也要跟着自己受刑,岂不是更大的不孝?为此,他痛不欲生,因寺内住持和他是至交,才来求救。

    住持听后,也惊得面如土色。未等住持开口,杨惠之大怒说:“真是岂有此理!请陈大人不必着急,咱在钦差到来之前,捏上几尊佛像放进去,不就成佛堂了么?”

    一句话提醒了住持,不由得拍手叫好说:“好主意!”

    然后,他又把杨惠之介绍给陈有天说:“一时着急,忘了给你介绍,这位公子叫杨惠之,年龄虽小,但身怀泥塑绝技,看来能救你一家性命的,全在他了。”

    陈有天听后,纳头便拜。

    随后,杨惠之便和住持一起,来到陈有天家中,用面捏起佛像来。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他捏完大小佛像二十四尊,于是,“金殿”变成了“佛堂”。

    但是过了一夜,第二天到佛堂一看,由于佛像是面捏的,一夜之间,就被老鼠咬得乱七八糟,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面貌。陈有天一见,绝望地捶胸顿足说:“难道上苍真要灭我陈氏一家吗?”

    住持也是唉声叹气,手足无措。

    杨惠之见状,急忙劝道:“陈大人和师父不必如此,我重捏就是了,虽然离钦差到来的时间不长了,我加把劲,还是可以提前完成的!”

    接着,杨惠之便重捏了起来,为了防止老鼠再咬,他改用湖泥做原料。五天之后,十八尊罗汉栩栩如生地被搬进了房内,“佛堂”又变成了“罗汉堂”。

    陈有天家的一场灭顶之灾,就这样混过去了。直到唐朝灭亡后,“金殿”变“佛堂”的故事,才随着杨惠之的绝技被广泛传播开来。

    萧颖士强记复棋局

    萧颖士,字茂挺,出生于公元717年,兰陵(今山东枣庄)人。在仕途上,18岁为进士,补秘书正字,后被劾免,从事教育事业,号萧夫子;后为扬州功曹参军,以高才博字名扬天下。在文学方面,萧颖士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工古文辞,语言朴实,与李华齐名。

    萧颖士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文人家庭,是南北朝时梁朝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他的父亲萧旻,能诗善文,对萧颖士的学习和成长有深刻的影响。

    萧颖士生性聪慧,两岁开始读书识字,一遍即会;三岁学读经书,一览就成诵;到四岁,开始写文章,人们因而称他为神童。

    由于他的父亲能诗善文,交友甚多,一些名家学者常有来访,或饮酒赋诗,或下棋交谈。这一日,父亲与一位来访客人在院子里下棋。萧颖士坐在旁边看,到了就餐的时候还未下完,于是撇下棋局,进室内用餐,打算吃完饭再下。但是,待他们吃完饭回来,好端端的一副棋局,不知被谁弄乱了,棋子滚得满地皆是。他们为未见输赢而互相埋怨。

    客人十分惋惜地说:“我说下完后再去用餐,你非要用餐后接着下,这下好了,棋局乱了,想下也下不成了。”

    萧旻说:“你是客人,能让你饿着肚子下棋么?再说,你只剩一车一卒,棋输定了,现在棋局乱了,你也输不成了,不正是个下台阶的机会吗?”

    客人不服气地说:“算了吧,你只剩单车滑炮,赢谁去?而我虽然只剩下一车一卒,但过河的卒当车使,赢你已成定局!想必是因为怕输,才故意借吃饭的机会,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棋局弄乱的!”

    ……

    这一切,萧颖士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见二人争执不下,生怕他们因为一局棋伤了和气,便笑着对他们说:“棋虽然撒了,重新摆上继续下不就行了吗?”

    那友人说:“重新摆上?照原样子?想得容易!谁有这么好的记性?”

    萧颖士说:“不妨让我试试,兴许能照原样摆出来呢!”

    萧颖士说完,未加思索,便把棋子一个一个照样摆好,丝毫不差。客人看了,大为惊奇地称赞说:“像你这样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我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是了不起!”

    公元735年,萧颖士进京考进士,对策第一,一举得中,轰动朝野。恰在这时,他的父亲萧旻获罪入狱,萧颖士来到官府,对府佐张惟一诉说父亲的冤屈,入情入理,催人泪下。

    张惟一听后激动地说:“萧旻有如此才华出众的儿子,我就是为他受到上司的谴责,也不感到有什么遗憾!”随后,便对萧旻宽大处理,释放回家。

    由于萧颖士高才博学,名扬天下,时有新罗国使者来到唐朝,对唐玄宗说:“我国的民众都想让萧夫子去做他们的老师!”

    小水利家高超

    高超,约出生于公元1033年,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北宋治水专家。

    他小的时候,曾以“合龙门埽”三节沉压法,治住了黄河泛滥成灾的局面而被称为神童,其故事亦被世代传诵。

    高超出生在一个世代为普通河工的家庭。他的父亲虽然也是河工,但读了不少有关治水方面的图书,以熟知水性而成为一名技术员。高超自幼聪明机警,父亲教他读书识字,能过目不忘。父亲见此,便一家人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一心想让他长大成才,入仕做官,为高氏家族增添光彩。但是,小高超受他父亲治水思想的影响很深,每天上学时,在学完老师的讲课内容后,便一头扎在《水书》之中。他还时常跟着父亲去治水工地,看河工们挖渠疏河,断流改道。他时常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既省工又省料,大都得到采纳。因此,河工们常常称赞他说:“别看高超年龄小,他脑子里装的治水方法不少;他提出的一些建议,有的比他父亲提的还高明呢!”

    因此,12岁的时候,小高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时人称他为“小河工”。

    公元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决口,造成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宋仁宗闻报,急派郭申锡为钦差大臣,前往治理。

    郭钦差来到澶州,陶醉在当地民众的欢呼声中:

    “朝廷派大官来治水了!”

    “听说这位大臣是治水专家,经验丰富。”

    “这下我们有救了!”

    “真是大禹传人,李冰再世!”

    “……”

    郭钦差的治水方法是:从决口两头筑堤,最后用“塞埽堵决法”。所谓“塞埽堵决法”,就是用树条、秫秸、竹索编成长长的圆筒,塞进泥土石块,捆成埽,一只只沉下去,堵住决口。

    成千上万民工被组织起来了,运砂子,挑石子,编圆筒,热火朝天。

    郭钦差在地方官员们的簇拥下前来视察,这里指点一番,那里评论一通,脸上一直露着得意的笑。

    大埽做好了,堵口就要开始。这可是关键,成败在此一举。

    合龙开始了,郭钦差在前呼后拥中来到现场,坐镇指挥。

    郭钦差捋了一下胡须,大喊一声:“开始!”

    五个大埽被一下推入河中。

    但是,凶猛的河水转眼间就把大埽冲走了。

    “塞埽堵决法”失败了。郭钦差灰溜溜地走了,民工们难过得哭泣起来。

    就在这时,小高超因父亲有病,代替父亲来到治水现场,提出了“三埽合龙法”,即根据浮力和阻力的关系,把大埽分成三个小埽,减少大埽下水时的阻力和水的向上浮力,就不会被冲走了。当有人把高超的意见报告给郭钦差时,郭钦差却冷笑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懂什么?大埽尚且不能减流,分成三个小埽就能减流?真是胡说八道!”

    高超的意见未被采纳,郭钦差一意孤行,下令做更大的埽,浪费了很多的财力和人力,结果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郭申锡治水无能,最后终被撤职。

    新任钦差来到了,小高超再也不愿看到国家的财富和百姓的心血白白浪费,便硬闯钦差府,力陈“三埽合龙法”的道理。

    新任钦差望着滚滚河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又不想再步郭钦差后尘,决定试用小高超提出的方法。

    高超详细地给民工们讲解操作要领,现场给民工做示范:每节埽只做十丈长,每三节合成一组。

    民工们将泥土、石块塞进圆筒。

    一个个“三节埽”终于做成了。

    合龙又要开始了,新任钦差来到现场。高超指挥大家抬来“三节埽”。千万个民工的心提到了喉咙,全神贯注着这一关键时刻。

    钦差一声令下,一只“三节埽”被堆入水中,没有冲走;接着,两只、三只、接二连三地又推入了数只“三节埽”,也没被冲走。

    急流被遏止住了,决口终于堵住了。

    “成功了!”民工们高声欢呼。

    “奇才!神童!”钦差也高兴地称赞小高超。

    皇帝听说后,为他记了大功。

    张孝祥过目不忘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生于公元1132年,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西北)人。

    公元1154年,宋高宗御批、钦点安徽籍学子张孝祥为头名状元。于是年仅22岁的张孝祥,就获得了科举中的最高荣誉,成为历史美谈。张孝祥之所以一举而为头名状元,正是所谓“天才加勤奋”的结果。

    张孝祥出生在普通的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叫张祁,号总得居士,通晓经书,能诗善文,受诏入朝为官;他的伯父叫张邵,字才彦,自幼爱读书,喜藏书,博学多才,后也为官。

    张孝祥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当年,他就被父亲带着去了芜湖(今安徽芜湖),是一个姓崔的奶妈把他哺养成人。在父亲和伯父的影响下,张孝祥从两三岁开始,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央求父亲教他背诗识字。他天资聪慧,学一遍便会背诵,数天不会忘记。父亲见他悟性甚好,在他刚刚五岁那年,就引导他读些经典著作;到他八岁的时候,已读完了《史记》和《左氏春秋》。

    有一次,他的伯父从任上回家,听说侄子聪明好学,便问他说:“听你父亲说,你很喜欢读《史记》和《汉书》,不知你对书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谁,能说给我听听吗?”

    张孝祥说:“我最喜欢的是陈平。他和我一样,从小失去母亲,跟着哥嫂生活。而他的嫂嫂常常说三道四,他不在乎,把精力全用到了读书上;他为官后,才华出众,受人妒忌,不少人对他评头论足,他仍不在乎,把精力全用在了治理国家上。由此可见,他志向远大,胸怀开阔,这才是他成就一番大业的根本原因啊!”

    张邵听了,高兴地对他称赞了一番,事后又对他父亲说:“看来小安国志向不凡,读书刻苦勤奋,是个干大事业的人,将来的前程定是在你我之上,可一定要好好培养他啊!”

    公元1141年,张祁迁居芜湖升仙桥西,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在一个僻静之处给他修了一座房子,前有池塘,后有园林,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从此,张孝祥在这里闭门谢客,专心读书。这一日黎明,张祁起床外出散步,顺便来到儿子的住处,见灯还亮着,便推门进去,对儿子说:“身体要紧,可不能老是这样彻夜不眠啊!”张孝祥微微一笑,没有言语,又继续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有一天清晨,阳光照射到屋内,微风送来阵阵花香。张孝祥触景生情,铺纸磨墨,提笔书文,抒发胸怀。可就在此时,前边池塘蛙声四起,搅得他心慌意乱,一怒之下,顺手拿起书案上的砚台,开了房门,狠狠地掷到了池塘中。

    这一招果然奏效,蛙声戛然而止,而且从这一天开始,再也没有听到过蛙的叫声。这件事情传出去后,人们都感到惊奇。这一年,张孝祥年仅12岁。后来张孝祥得中头名状元,人们便给这件事加上了一段神秘的色彩,说蛙有灵性,知道张孝祥是未来的头名状元,既然状元发怒禁止它们叫,谁还敢再在这里叫呢?所以,青蛙便把家搬走了。于是,人们就给这个池塘取了个名字,叫“禁蛙池”。

    在这里,张孝祥不仅攻读经书,而且学习诗词。在诗歌方面,他崇拜杜甫。他认为,杜甫的诗不但艺术手法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内容贴近生活,读起来亲切实际;在词方面,他崇尚苏轼。后来,他的词有了很大成就,词风接近苏轼,气势豪迈,意境雄阔。他成为一代著名词人,其作品有《于湖集》流传于世。

    功夫不负苦心人,张孝祥在“禁蛙池”旁,一学数年,其学识全面飞速发展,特别是写文章方面,更有较深造诣,往往是一篇数千言的文章,他能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他的表弟张孝伯在评论他写文章时说:“不打腹稿,和铅舒纸,一笔写就,心手相得,势若风雨。”

    公元1150年,张孝祥参加乡试,中了举人;1154年,又进京会试,中了进士。之后,他在集英殿参加了由高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当时,考官因秦桧是宰相,不敢得罪,把秦桧的儿子列为头名状元,把张孝祥列为第七名。高宗阅卷时,见张孝祥的试卷最厚,且字也写得极为漂亮,很是欣赏;第二天,高宗在殿上再次当着群臣的面,夸奖张孝祥的诗词写得好,并当场提起御笔,把他点成头名状元。

    张孝祥为官后,主张抗金,为抗金名将翻案,受到朝野称赞,但也被秦桧所记恨。又因他是秦桧同党汤思退的门生,官运亨通,受到一些正直朝臣的歧视。由此种种原因,使得他在仕途上三起三落,心情十分郁闷。

    终于在公元1169年3月3日,张孝祥以身患重病为由,辞官还乡。公元1170年病逝,时年37岁。

    钱大昕七岁背历法

    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出生于公元1728年,嘉定(今上海市)人。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初为举人,后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广东学政,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他小的时候,有一个“七岁背历法”的故事,久传不衰。

    钱大昕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很有名气的学者,尤对文学有广博的研究。钱大昕资质颖悟,记忆力很强,又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自幼勤学苦读,到他去学校读书之前,就已经读了不少经书和诗词,在作诗和写文章上已经小有名气,被冠以“神童”称号。

    在学校读书时,钱大昕有个同班同学,名叫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也是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喜欢学诗,并且也很有才气。他的父亲见他有大器之才,从四岁开始,便为他请了个叫沈德潜的学者,专门教他学诗。所以,他在去学校念书之前,其诗作也已很有名气,但是他没有“神童”称号;他年龄比钱大昕大六岁,因此,对钱大昕很不服气,常常想和钱大昕比试比试,看看谁的才华更高一些。

    有一天课后,王鸣盛得到一本讲历法的书,预先看了几遍,然后对钱大昕说:“这是一本讲历法的书,对于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和怎样定出时岁节气的方法,讲得都很明白,你我比比看,咱们同时都只看半个时辰,看谁能把这两种方法一字不漏地背下来?”钱大昕向以背书为长,岂肯示弱,于是立即点点头说:“比就比。别看你年龄比我大,可要论背书,我可不怕你!”

    同学们知道他们两人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一个诗作有名,一个号称神童,他俩进行比赛,那才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有趣得很,所以,便都留下来观看。

    首先是王鸣盛,只看了一遍,就熟练地背了出来;接着是钱大昕,却看了又看,最后在王鸣盛的一再催促下,才背了出来。

    当钱大昕的声音一落,有些同学欢呼跳跃说:“王鸣盛赢了,王鸣盛赢了,神童输了!”

    钱大昕并没有因此难堪,而是谦逊地对王鸣盛说:“看来我的记忆力不如你强!”

    钱大昕这样一说,王鸣盛倒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预先已经背过几遍,心中有些发虚,便也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彼此彼此!”

    可有的同学却提出,这次比试,没有人看着书监督,你们背是都背下来了,可有背错的没有?漏字没有?谁错得多?谁错得少?应该重新比一比才是。

    正在这时,老师走了过来,听后对大家说:“这个意见很对,现在由我监看,让他们二人重新比赛!”老师说罢便又让王鸣盛先背。

    王鸣盛由于背过多次,因此这次重背,就十分流利地背了一遍。

    接着,钱大昕也背了一遍。

    老师说:“王鸣盛背得虽然熟练,可是由于粗心,背错了几个字。”

    随后便指出了王鸣盛背错之处,王鸣盛听后,承认是这几个地方错了。

    老师又说:“钱大昕尽管背得不如王鸣盛流利,可他心细,无一错处。比赛结果,钱大昕为胜。”

    结果宣布后,大家对他们二人的才华都很佩服。

    王鸣盛心情激动地来到钱大昕面前说:“神童就是神童,我实在不如你啊!”

    王鸣盛自从比赛后,更加认真学习。不久,他又拜著名学者惠栋为师,学习经义,遂通汉字,长大后也中了进士,初授编修,后迁侍讲学士,官至光禄寺卿。

    在学术方面,钱大昕主研经史,对文学、音韵、训诂、天算、地理等都造诣深厚,其著作有《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二十四史考异》、《通鉴注辨证》、《诗集》等。

    王鸣盛则著有《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诗文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