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学点经济学-销售经济学:生意成交的秘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可避免会涉及生意,不是买的一方,就是卖的一方。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商场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想确保自己在参与交易时不吃亏,学习一些关于销售的经济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的法宝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命题。在“看不见的手”的驱使下,在经济生活中,个人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在通过分工以及市场的作用下,最终可以让国家走向富裕。后来,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就成了“看不见的手”。私有制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活动无需政府干预,人人都可自由地竞争。

    对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用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在完全竞争的基础上,企业主经营一切企业,小规模的生产,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是起不了什么影响的,产量和质量由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来决定,供求的变化由价格自由地反映,其功能有两个:第一是商品和劳务的分配,第二是稀缺资源的配置。企业家获取利润,工人获取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取地租,这些都是通过“看不见的手”所形成的。需求由供给自动地创造,投资与储蓄保持均衡。在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处理时,遵循的是自由放任的原则,整个经济体系通过自由竞争,达到了一般均衡。政府对外贸不进行管制。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通过“看不见的手”反映了出来。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参与者在追求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使所有参与者获利,就好像整个经济过程在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看不见的手揭示出了存在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悖论。

    以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和由理性经济人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作为主要依据,反映出了市场在正常情况下,会用它内在的机制去维持其健康的运行。这些机制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去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也就由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做购买的决策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生产者做销售的决策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市场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着资源向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市场机制的运行就是根据经济人的理性原则。这时的市场就如一只“看不见的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做出了各自的决策。

    消费者剩余:如何让顾客更开心

    在一场某歌星专辑的小型拍卖会上,有4个该歌星的“粉丝”同时出现在拍卖会上,他们分别是小红、小力、阿花、老王。他们每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可是每个人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格却都有限。小红愿意支付100元,小力80元,阿花出70元,老王却只愿意出50元。

    拍卖会开始时,拍卖者首先将20元定为起始价开始叫价。因每人愿意出的价格比20元高很多,再加上每个人都十分想要这张专辑,于是,这张专辑的价格很快上升。当达到50元价格时,老王不再参与竞拍。当价格上升到70元时,老阿花退出了竞拍。最后,当小红愿意出81元时,竞拍结束,因小力购买这张专辑的价格也不愿意高出80元。

    那么,从这张专辑中,小红到底得到了什么利益呢?事实上,小红愿意支付100元购买这张专辑,比预期节省了19元,因为她最终为此只支付了81元。

    小红的消费者剩余就是这节省出来的19元。通常情况下,每个购买者在购买商品时,都拒绝用高于支付意愿的价格去购买该商品,而希望能用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商品。

    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在西方经济学中,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人对某种东西所付的价格,很少达到他宁可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而且也绝不会超过。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获得的满足,通常会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从这种购买中就得到了一种满足的剩余。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是他宁可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这个部分可称为消费者剩余。”这就是马歇尔为消费者剩余下的定义。

    马歇尔对“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是这样解释的:若人们在消费时,商品的价格比他预期的价格要高,他就会放弃购买;反之,若实际花费的金钱要低于预期的,无形之中,人们仿佛觉得自己获得了一笔意外财富,他就会从购物中获取乐趣,总之,人们都希望以一个期望的价格购买到某商品。当某种商品的价格比他预期的要高,他就不可能购买,他会这样想,我尽管没得到某商品,但我的金钱也没有失去,这也算省了,因此,他也会获得一种满足;同样,他也会因购买商品的实际支出要低于预期价格所获得的某商品而感到满足。很明显,他的第二种满足要大于第一种满足。实际上,消费者剩余是不会给顾客带来实际收益的。因为有时候,虽然当人们因少花了钱买了一样东西时,但是他还会用节省的钱去购买其他东西。或当他发现一样东西便宜时,尽管自己可能根本用不着,可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者剩余”心理,他也会去购买。

    消费者在购买东西时,对所购买的物品有一种主观评价。其愿意为此种物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这是这种主观评价所表现的。决定这种需求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同其他同类物品所带来的价格和效用的比较;二是对消费者满足程度的高低,也就是效用的大小。供求双方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并不就是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当消费者所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比市场价格要高时,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就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实际支付的量

    消费者购买并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经济福利大小,可以用消费者剩余来衡量。若市场价格比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要高,那么,消费者就会觉得不值得购买该物品或劳务,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剩余为负,那么,消费者就不会购买;相反,若市场价格比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越低,也就是说,一种物品或劳务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消费剩余越大,那么,消费者就更加愿意购买,总而言之,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物品或劳务都是为了得到经济福利。

    平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这样的事情,在一般的商场里,只需花二三百元钱就能买到的东西,在高档的精品屋里,同样的东西,却要花上千元才能买到,而且还打了7折或8折的优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被打折的手法所吸引,只获取了过多的消费者剩余,那就是心理的满足,但支付了自己更多的金钱。

    当你在水果摊上,看到刚上市的新鲜饱满的荔枝时,立刻激起了强烈的购买欲望,且这种欲望溢于言表。卖水果的人看到你的这种表情,说明你对荔枝有较强的购买欲望,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他卖给你时,就会考虑以较高的价格,从而有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因此,由于你的消费者剩余比较多,或者你非常满意这个价格,当你向他询问价格时,他就会故意把价格提高,而你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荔枝。这样,你的消费者剩余转为了水果摊主的利润。

    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懂得了在购买商品时应怎样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些经验。

    例如,当我们想购买某种商品时,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该商品表示“不满”,不要直勾勾地盯着这件商品看,这样,商家就不敢抬高价格,因为他以为你不太想买。打个比方,当你去皮包店买皮包,看见一个皮包标价280元,但实际上只需60元就能买下。

    商家标出这么高的价,是因为他想把你的消费者剩余都挣去。正是由于有人特别喜欢这些包,他们愿意出高于60元甚至比60元高出许多倍的价格买下来,尽管这些包的成本不足60元,这样,里面就存在着消费者剩余。

    因此,当你看上某个包时,最好流露出不满意的神色,否则,你要买下这个包,就要花费较多的钱。对那些对购买没有经验的顾客来说,当他用较高的价格把这个包买下来时,或许还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占了便宜,他哪知道在他高兴花钱把这个包买下的同时,商家也正高兴地庆幸自己发了一笔小财。

    消费者剩余是对消费者心理的一种满足,而额外的财富剩余并不是真的获取了。在日常生活中,商家千方百计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利润的例子到处都是。于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各大商场在使消费者满足于自己的消费者剩余时,一直在进行各种促销活动,从消费者的手中赚到了钱。因此,人们在购买物品时,一定要先想想自己需要哪些物品,弄清楚这些物品的真正价格。只要这样,就不会被自己的“消费者剩余”心理所欺骗,白白多花钱,却没有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引导消费:生意越做越大的秘诀

    厂商要想将消费者脑海中未有的需求,或者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引导消费、创造需求。所谓引导消费,就是消费者被厂商引导,厂商生产和销售创新产品或消费者非常关心的商品。

    关于引导消费,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天,一个售货员只接待了一个客户,却售出了6500美元的商品。经理很吃惊。

    售货员解释说:“我首先卖给那位中年男子一枚小鱼钩,紧接着,又卖给他钓丝与钓竿。我再询问他准备去什么地方钓鱼,他说要去南边海岸。我又告诉他,去海岸钓鱼怎么着也得有艘小船才方便。于是,他把那艘6米长的小汽艇买了下来。然后,他又说他的小汽车有可能拖不动汽艇。于是,我把他带到了汽车部,让他买了一辆大车。”

    “你卖一枚鱼钩,竟能推销那么多的东西!”经理很高兴。

    售货员回答说:“不,其实他是来买阿司匹林的,他老婆偏头痛。”我便对他说:“这个周末你可以自由自在了,应该好好地去钓钓鱼!”

    其实,这个笑话不仅能博人一笑,而且用笑这种方式,还能向我们展示“引导消费”的巨大作用,也就是对现实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去逛商场或书店,总是会有一些人把你拦下来。让你免费去体验教育培训、美容美发以及食品饮料等。你白吃白喝,舒舒服服地免费享受一番,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难道他们把这些开销省下来不好吗?而细心的消费者就会发现,一般邀请顾客免费试用的产品,在平时都是没见过的,很显然,这是一种引导消费。

    促使商家采取“引导消费”这一策略,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因素决定:

    (1)在以前,厂商都是以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来生产销售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所需,也就是商家在进行生产和销售时,多采取“消费引导”的方式,这是一种满足需求的理念。而现在随着生产过剩时代的到来,因各种商品空前丰富,消费者面临的是商品太多,难以选择,而不再是物质短缺的问题。

    (2)由于一些高科技的新技术产品功能、作用非普通消费者所能知道的,厂商要想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就必须经过有效地引导消费。

    简而言之,“引导消费”就是商家通过“免费体验”的策略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帮助消费者进行选择,从而使消费者对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创建初步的认可,进而促成可能的购买行为的过程。最终达到销售产品或服务,实现从中赢利的目的。

    关于营销,曾经有“向和尚卖梳子,卖得越多越好”这样的一个故事。

    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命题怀疑过。为什么呢?因为和尚连头发都没有,根本就不用梳子。

    许多人面对这根本没有需求的市场,都退缩了,但唯独有甲、乙、丙3个人,还是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一星期的期限到了,甲、乙、丙三人回到公司,汇报各自的销售实践情况。

    甲只卖出了一把,乙卖出了10把,而丙却卖出了1000把。在相同条件下,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

    甲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和尚无数次的臭骂与追打,但仍然坚持,终于在下山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因头皮痒而挠头的小和尚,他把一把梳子递上去,小和尚便很高兴地买下了这把梳子。

    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因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们的头发都吹乱了。他便找到住持,说:“对佛蓬头垢面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们梳头。”住持听了,觉得言之有理。那座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住持便买了10把梳子。

    丙说,他来到一座香火特别旺的深山宝刹,对住持说:“凡来进香的人,他们都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他们平安、吉祥,且鼓励多做善事。我这有一批梳子,用您超群的书法,在它们上边刻上‘积善梳’3个字作为赠品,送给前来进香的人。”住持听后大喜,立刻买下了1000把梳子。

    这是一个引导消费的经典案例,看似无需求,却被丙开拓出了全新的市场。

    先用免费服务来吸引大量的用户,再推出高质量、高水平服务的产品,来说服其中的一些用户升级为“高级”的付费用户。像雅虎邮件,众所周知,因数字服务的成本很低,只要这些免费用户里有一小部分转为付费用户,商家所有成本就可以由得到的利润所弥补,所以,商家免费的代价也就很小。免费策略在数字时代已经成了最常用的网络商业模式。

    环球电影公司于2005年通过互联网免费播出了科幻片《宁静》的前9分钟片段。它这样做的好处是:

    (1)将一部影片的10%在线播放给感兴趣的观众,对环球电影公司而言,成本几乎为零。

    (2)如果观众一旦被该片段所吸引,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揭开下面悬念的愿望,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那些心痒难耐的观众就会花钱去电影院。这时,电影公司相对于当时的免费播放成本而言,得到的巨大营销价值可以用天文数字来衡量。

    环球电影公司这种引导消费的做法值得广大商家借鉴。

    奢侈品:享受有差别的生活

    在生活中,提起路易·威登、卡尔文·克莱恩、耐克、范思哲、蒂芬尼、乔治·阿玛尼、瓦伦蒂诺·加拉瓦尼等,个个如雷贯耳,一位工薪阶层想要购买当中任意一件物品,都有可能会用去小半年工资,每一件价格都很昂贵。尽管如此,人民依然趋之若鹜,对它们的购买兴趣却丝毫没有影响。

    人们完全可以购买便宜的衣物满足自己的穿着需要,若没有这些奢侈品,我们会照常生活下去,因此,这些物品对人们的生活而言并不是必需的。那么,这些商品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效用呢?

    在经济学家眼里,这些东西全是奢侈品。一种超出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和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就是所谓的奢侈品。人们通常认为奢侈品是大多数人消费不起的物品,也就是那些非常昂贵的物品。大多数人因它价格昂贵而被拒之于门外,拥有它会带给人巨大的满足效用,它便成了一种身份的标志。

    而从经济学来看,存在于消费者身上的一种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炫耀性消费”的消费心理。

    像购买高级轿车,可以显示高贵的地位;名画的收集,可以显示雅致的爱好等,这类商品定的价格越高,需求者反而更想购买,因为只有高价的商品,才能把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显示出来,这就是某些商品对别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并不仅仅是这种消费的目的,而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获取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

    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即一般需求定律,有时,它不仅不管用,并且还会出现“反需求定律”现象。普遍存在于买涨不买跌中:当某种商品价格很高时,人们趋之若鹜;而该商品价格低落时,人们理都不理。

    在一个生产服装闻名的小城市里有一位服装厂老板介绍说,当年,他那品牌的服装高不成、低不就特别不好卖,富人不愿买,嫌档次低,穷人却买不起。后来,他接受了一位海外商人的建议,想出了一招,将服装价格突然由原来的几百元一套一下子涨到5000多元一套,市场一下就打开了,谁也没有料到,效果特别好。富人愿意购买的多了,但西装还是那种西装。

    现在,富人们感觉5000多元一套的西装穿在身上就显得很“有派”;而原来几百元的西装穿在身上则感觉很没面子!当然,某些穷人若对当初几百元一套的西装还有所期待的话,那么现在就完全不会买了。他们确实也买不起。

    当我们把自己的权贵身份与财富地位看得太重时,就会倾其所有地攀比和炫耀,对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的定位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因此,炫耀性消费的不正常所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舒适即可,杜绝奢侈这样一个原则。财富再多,这些奢侈品也会把它消耗掉。”这是一位富翁在总结自己财富积累的过程时说的话。

    虚荣心的满足是奢侈品带来的最大效用。为了这种满足,将会付出相应的代价,那就是将失去更多的财富。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位富翁的话。

    示范效应:名人的作用

    战国时,齐桓公对紫色衣服十分喜爱,于是,所有的齐国人都跟着穿了起来。紫色衣服的衣料一时间大涨,5匹素色布的价格才抵一匹紫色布的价格。

    齐桓公对此很发愁。他对管仲说:“我喜爱穿紫色衣服,全国的百姓都穿紫色衣服,这真让我没办法!”

    管仲说:“主公要想制止这种局面,就必须停止穿紫色衣服。而且,你还应对人这样说:‘我对紫色染料的气味十分讨厌!’若来见你的人还有穿着紫色衣服的,你就必须说:‘我讨厌紫色染料的臭气,离我远点!’”

    齐桓公说:“这个办法不错,就这么办。”

    当日,齐桓公的近臣就不再穿紫色衣服;第二日,国都临淄已没人穿紫色衣服;第三日,整个齐国都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人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示范效应”所导致的后果。人们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其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人们都会受示范效应的左右,这是为什么呢?

    单从消费心理说,示范效应来自于经济学上的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是社会的人,而不是孤立的人,这是这种假说所认为的。消费的效用不仅来自个人消费中精神欲望与物质的满足,而且还来自与别人消费的比较。由此可见,他人消费会影响消费效用的大小,这样,效用就变成了一种主观感觉。

    人们经常爱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体现了消费时尚源自于示范效应。上层人做榜样,其他人模仿而形成的一种时尚,就是示范效应。具体地说就是,上层人更容易成为下层人的榜样。

    只有上层人才能做榜样,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处在下层的人向上层学习,这是一种本能。找一只小猴子,由人教会它吃苹果之前,先把苹果洗干净。把这只小猴子放入猴群,结果,其他猴子不但不学,而且还打它。再找来一只猴王教会它洗苹果。把这只猴王放入猴群,结果,其他猴子都跟着模仿,洗完苹果再吃,成了猴子的一种时尚。通过这个实验,动物行为学证明了此点。从消费时尚来说,在国内引起消费时尚的都是上层人士。在国际上,消费时尚都是由发达国家消费方式的示范效应所形成的,发展中国家以发达国家为榜样。

    产品销售的好坏,在市场经济中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与购买欲望。购买能力取决于价格和收入等因素。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购买能力并不弱,但由于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缺乏购买欲望,所以,很多产品依然卖不出去。

    消费者对某种产品一旦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他就会因此而多挣钱,这样,购买能力就提高了。购买欲望在创造需求中是重要的。因此,经济学家特别强调购买欲望的重要性。整个社会的消费时尚又很容易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尽管消费时尚瞬息万变,似乎无规律,也无理性,但若从消费时尚的形成来看,也有其规律可把握每一种时尚的形成:像历史传统、广告以及政策引导等很多因素都决定着消费时尚。然而,更多的还是来自于示范效应。

    为了运用示范效应引领消费时尚,创造市场所需,精明的商家们才会屡屡找明星代言。

    广告:有效果是硬道理

    广告是生产厂商为了自己某种特定的需要,以一定形式的媒体,广泛而公开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广告是商品经济中的一种必然产物,自从有了商品的交换和生产,广告也就应运而生。口头广告是世界上最早通过声音做的广告,也称叫卖广告,这种广告形式是最简单与最原始的。古希腊早在奴隶社会初期,人们在对奴隶和牲畜的叫卖贩卖过程中,通过公开宣传并吆喝出音律节奏的广告。在古罗马大街上,到处充满了商贩的叫卖声。广大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区(古代商业高度发达的迦太基)就曾以全城无数的叫卖声而出名。17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广告因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而以更广泛的途径盛行起来。广告在现代商业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告能把资料、消息传递给可能购买的顾客,并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这就是广告的威力所在。商品要最终达到畅销的目的,必须凭借自身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以及大量的广告宣传。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酒香”依然要借助于广告的力量。所以得出如下一个公式:名牌=好产品+好广告。

    广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是形影相随,翻开报纸,平面广告迎面而来;在大街上行走,各种立体广告充斥视野;电视机一打开,电视广告铺天盖地。一般的杂志社、报社,根据专家的估算,它们的收入一半以上都不是靠杂志收入、卖报纸而得获取的,在而是从广告费用中来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2011年的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总额竟高达126.6870亿元,它是各企业广告宣传的制高点。雨润用17860万投得第四标;纳爱斯以1.5亿拿下了电视剧特约剧场下半年冠名权;蒙牛以2.3亿拿下了上半年电视剧特约剧场冠名;五粮液集团以4亿竞得新闻联播报时广告。

    钱花得多,就能保证广告的效果好吗?实际上,有时广告太多,人们却无力购买,就会对其产品引起反感,且经费问题是最主要的。广告与宣传是不同的,广告需要付钱。少数几家企业不管是在一个社会还是在一个地区内相互激烈竞争,若一家企业增加了广告费,其他企业就会跟着仿照增加,导致广告费恶性膨胀,这样,谁都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最终的结局达到“多输”。

    秦池酒在全国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1996年和1997年这两年连续被评为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广告给秦池酒带来了丰厚的市场收益,使秦池走上了一条超水平发展的道路,同时,巨额的广告费也为秦池的迅速覆亡埋下了祸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广告费究竟需要花费多少,才能以投入最小的广告费用达到最大的收益效果,这需要厂家进行综合权衡。

    另外,因为有些企业趁机以广告吹牛骗人,所以,广告有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管你花多少钱去夸,政府都不会干预,但夸的话必须是真实的而不能掺假。否则,世界各国的政府机关都会对这种行为进行惩罚。有些产品能否做广告都是有所限制的,如香烟、烈酒等。

    捆绑销售:商家和顾客双赢的戏法

    超市买电磁炉赠平底锅,面包买二赠一,买价值多少钱以上的冰箱送一定价值的电饭锅,洗发水买一赠一等,这种花样繁多的产品附加赠送活动,对经常逛超市或商店的人来说,总会遇到。每一次赠送活动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竞相购买,而且都以为自己得了实惠,买的人十分高兴。

    捆绑销售对企业显然是很有利的。这种看似附加赠送的优惠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从经济学上来说,捆绑销售又称为“搭售”,是一种共生营销的形式,指两个或多个公司或品牌在促销过程中为增加其影响力而进行合作。我们在各个领域都会更多地看到捆绑销售的情形出现,像住酒店免费订机票、买房免费精装修,买手机赠话费等;作为一种跨品牌以及跨行业的新型销售模式,企业对捆绑销售已经越来越重视。

    若弱势企业把产品与强势企业的产品捆绑到一起,就可以把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以及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强势企业则能把自己的服务及产品变得更好,而不知名的品牌则会让世人所知。因此,捆绑销售对企业而言,可以提升品牌的形象。

    约翰逊是美国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家,也是约翰逊黑人化妆品公司的总经理。可是,他刚创业时,也因产品的市场开发而伤透了脑筋。

    那个时候,在总体销售份额并不是很大的黑人化妆品市场,约翰逊经营的黑人化妆品公司规模很小,而且,当时这个市场几乎被美国一家最大的黑人化妆品制造商佛雷公司垄断了。

    “当你用过佛雷公司的化妆品后,再擦一次约翰逊的粉质膏,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约翰逊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这句措辞非常巧妙的广告语。

    约翰逊的这一招出奇制胜,不但没有引起佛雷公司的戒备,反而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消费者对他的产品很自然地接受了。因为他那时主推的只有一种产品,凡是在用佛雷公司化妆品的黑人,再增加一种对自己确实有好处的化妆品,大都是不会在乎的。

    约翰逊利用粉质化妆膏销量大幅上升这一有利时机,立刻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巩固现有化妆品在黑人化妆品市场上的地位的同时,他还加速了其他产品的开发并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如缺乏亮度的“黑发润丝精”、“卷发喷雾剂”以及可以改善黑人头发干燥等产品。约翰逊经过几年的努力,绝大部分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都被他的系列化妆品占领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捆绑销售已悄无声息地侵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了一种流行风,并且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到买楼房送装修,买大件的家电送小电器,小到买手机送话费,买酸奶“二送一”,乃至买盒牙膏也要送个小化妆镜。如果跟商家说不要赠品而降点价可否?商家肯定会回答:赠品可以不要,但价格是不会减的。

    那么捆绑销售是什么呢?捆绑销售是指一个销售商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同时也得购买其另一种产品或服务,且把消费者购买其第二种产品或服务作为其可以购买第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条件,这种销售也可称为附带条件销售。捆绑销售是一种共生营销的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和重视,在销售过程中,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或品牌进行合作,从而把它们的影响力扩大。

    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是怎样才能做到多办事、少花钱,为商家把成本降低、节省资金以及提高竞争力。但是,也不能为了省钱,就什么都“绑”,如果这样,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弄得风马牛不相及,以至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捆绑销售”既不是倾销,也不是折价销售,更不是买一送三。我们要把它看做是一种集宣传、促销以及销售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全新事例系统,目的是提高效力与节省资源。捆绑销售方式的合理,可以给生产者带来良好的销售效果。

    捆绑销售这种销售方式的确能给商家带来好处,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但是,“捆绑销售”目前在市场上还不够大气,只可能说是小打小闹,甚至是把两种商品进行简单叠加,有的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我们在手机市场上竟然发现买手机赠送饼干。这些方式并没有达到“捆绑销售”的最大价值。

    事实上,促销活动就是巧妙应用了捆绑销售的营销策略,如可口可乐与大家宝薯片在2000年一同举办了“绝妙搭配好滋味”的促销活动。大家宝薯片的生产商——北京兴运实业有限公司,其董事长助理焦小姐认为大家宝是一种微咸的休闲食品,而可口可乐则是微甜的软饮料,这种咸甜搭配很适宜年轻人,同时在口感上也可以互相调剂。这就是他们会采取这种销售策略的原因。

    年轻人在吃薯片的同时,的确通常喜欢与碳酸饮料搭配。薯片的降价,对促进这种饮料的销售就成了必然。大家宝薯片通过利用消费者的这种习惯,成功地与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产品的捆绑,从而使双方共同获利。但是,若把大家宝薯片与另外一种薯片“捆绑”到一起进行销售,效果肯定不会这么好。通常,强强联手会产生名牌叠加效应,从而达到了共赢的目的。在众多大专院校里,“碧浪”洗衣粉曾与“小天鹅”洗衣机共同开办了“小天鹅-碧浪”洗衣房。“小天鹅”销售时,将“碧浪”洗衣粉赠送给顾客试用;而“碧浪”洗衣粉的包装上则写着:“推荐一流产品小天鹅洗衣机”。

    只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对相关的品牌实行整合,这样的科学捆绑才有可能制造奇迹。事实上,捆绑是资源整合和再次创新,是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更有力度的模式,这样,更有利于消费者对信息的处理与接受,甚至会把被动变为主动。

    “捆绑销售”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捆绑包装。广告载体又是产品包装,像洗衣机、衬衫推荐使用汰渍洗衣粉;相反,像汰渍洗衣粉的包装袋上,印有洗衣机、衬衫等品牌。品牌互补,即让大家共同获利,又节省资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像沐浴液与洗发水及毛巾的捆绑、牙刷与“牙膏”的捆绑。

    (2)捆绑定位。通过与现有品牌直接捆绑来形成自己的定位,并将自己独特的优点宣扬出来。对于品牌新上市时,可以考虑如何与知名品牌绑定。对于品牌市场份额不大的,也可以考虑如何将自己与市场领导者捆到一起,并借此获得名声,且分得领导者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前面章节中的“约翰逊粉质膏”的案例,正属于这种类型。

    (3)传播捆绑信息。像《南方都市报》被“浪奇”木瓜白肤香皂“绑”了一次,把样品跟随报纸赠送给消费者,获得了良好效果;又像《化妆品报》被“力士”洗发水“绑”了、“中华医学会”被“舒肤佳”香皂“绑”了等,像这种把相关性产品“绑”在一起传播,既提高了整体传播力度,又能节省许多资金。

    (4)捆绑销售。捆绑销售就是把几种产品统一包装进行销售。像将香皂、牙刷、牙膏等放在一个包装盒里进行销售,相对来说,因价格比较低,消费者也就得到了实惠,自然就愿意购买。

    边际递减:让人生厌的杰米扬的汤

    杰米扬邀请他的朋友福卡,并准备了一大锅汤,请他前来品尝。

    “老朋友,请啊,感谢你光临寒舍!这个菜是特意为你准备的。”杰米扬很热情地说。

    “谢谢,亲爱的朋友,实在吃不下了!我已经吃得都塞到喉咙眼了。”福卡回答。

    “这汤味道多鲜!才一小盆,没关系,总能吃得下去的。”

    “可我都已经吃了三盆了!”

    “嗨,不用计数。只要你喜欢,就尽量喝吧。说实在的,这汤即香又稠,看,盆子里那层浮油都凝结起来,简直同琥珀一样。老朋友,请啊,替我将它吃完!喏喏,这是鲈鱼,这是肚片,这是鲟鱼。吃了有好处的!只吃半盆,吃吧!”杰米扬把自己的妻子喊来,说:“亲爱的,由你来敬客,客人会领你情的。”

    就这样,杰米扬一个劲儿地劝福卡吃,既不让休息,也不让喘气,很热情地款待他。福卡盛情难缺,没办法,就又勉强地吃了一盆,并装得津津有味,把盆子里的汤全喝光了,他脸上大汗如注。

    杰米扬看了,高兴地嚷道:“只有这样的朋友我才喜欢,我对那些吃东西挑三拣四的人最讨厌。见你吃得这么香,我真高兴!好,再来一盆吧!”

    可怜的福卡马上站起身来,拿起腰带、帽子和手杖,用足全身力气跑回了家,从此,他再也不来杰米扬的家了。尽管他爱喝汤,但这样喝,简直跟受罪一样。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当福卡喝完第一碗汤时感到味道十分鲜美,是因为这碗汤发挥的效用。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就是效用。像看完一场电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或吃完一个面包得到的物质上的满足。效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它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完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

    虽然效用是主观的,但所有人的消费都是遵循随着所消费同一种物品的增加,而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就递减的这样一个共同的规律。福卡喝杰米扬的第一碗汤时,满足程度高,一定觉得味道鲜美,喝第二碗汤时,满足程度减少了,感觉比第一碗汤要差,可当喝了一碗又一碗时,满足程度变得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痛苦,也就是成了负效用,以至于逃之夭夭。这种普遍现象,经济学家概括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边际效用递减。经济学家在用边际效用解释价值时,引发了经济学上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因此,边际效用理论是现代经济理论的基石,它的出现被称为了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之后,有一位记者问他有什么感想时,他只拿来一个苹果给记者吃,却没做任何回答。这位记者接过苹果,不明白罗斯福有何用意,可是又不方便问,于是就只好吃了。接着,罗斯福又拿出了第二个苹果,记者勉强地又把苹果吃了。然后,罗斯福又拿出了第三个,这时记者只好立刻婉言谢绝,因为他已经吃得很饱了。罗斯福微笑着说:“你现在该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

    在此故事中,如果我们用10个效用单位作为记者吃完第一个苹果的总效用单位,用16个效用单位作为吃完第二个苹果的总效用单位。假如记者在吃完第三个苹果之后,它的总效用单位还为16个效用单位,那么,记者吃第一个苹果时,他的边际效用单位为10个,吃第二个苹果时,他的边际效用单位为6个,吃第三个苹果时,他边际效用单位就成了0。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随着所吃苹果数量的增加,记者的边际效用会随之递减。

    记者不再吃第三个苹果的原因是,他再吃下去也不可能增加任何效用。又比如,水是一种很有用的资源,如果没有水,人们就无法生存;但是当你连续喝水并达到自己饮用的最大量时,若再接着喝水,多余的水就成了废物,它的边际效用就成了零或负数,那样的话,对身体是有害的。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可是在物质上越来越感觉不到以前的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很多老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尽管现在每天吃山珍海味,可当年饺子的那种香味,却怎么也吃不出来了,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1982年,在中国,娱乐事业还没有起步,各个电视台几乎都没有娱乐节目。而在那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全中国老百姓过年的一道“大餐”,晚会的节目,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年一年的“春晚”就这样办了下来,投入的物力和人力也越来越大,设计的场面越来越恢宏,节目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春晚”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越来越差,不办老百姓觉得少了点什么,办又逃不过被骂的命运,这样,“春晚”就由一道美味可口和众人称道的“大餐”变成了“鸡肋”。因此,春晚就陷入了一种“年年办,年年骂,年年骂,年年办”的怪圈。人们由第一届“春晚”欣喜若狂到现在的丢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感觉,这是因为办的次数一多,人们的刺激反应不断下降,尽管节目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但却给人们造成的感觉是“春晚”的节目质量越来越“差”。实际上造成此种现象与节目的质量无关,而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关。

    边际效用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像消费者购买或使用的商品数量越多,因其后来购买的商品带来的效用下降,所以他们愿意对单位商品所支付的成本就越低。也就是说,像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其为依据的。

    如今,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都在为产品卖不出去而发愁呢?产品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是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以至于给消费者带来了边际效用递减,从而成了“杰米扬的汤”,而并不是消费者无购买能力。我们必须记住的是,边际效用递减,是对同样的东西数量增加而言的,东西不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不同,就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

    中国号称是瓷器的大国,但是,在市场上,却几乎都是造型与图案十分相似的青花瓷。这样的同种瓷器,你最多需要一套就可以了。相同的瓷器再多,就成了边际效用递减,甚至连放的地方也没有,那么,边际效用也就为负了。这并不是因为瓷器市场有限,而是因为瓷器相同,就会带来边际效用递减,不同的瓷器是不会带来边际效用递减的。瓷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图案与造型,不同需求的满足,可以用每种不同的瓷器带来不同的效用。像作为欣赏的艺术瓷器,可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享受;生活中可以用实用性的瓷器;为儿童喜爱的动画瓷器,能让父母爱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的三套瓷器就不会无需求了,当然,边际效用递减也就不存在了。

    消费者对物品需求的多少,跟他消费这种物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的多少有关。从一种物品中,如果消费者得到的边际效用大,就愿意出高价购买。相反,从一种物品中,如果消费者只得到了很小的边际效用,就只会出低价购买。边际效用若为零,甚至为负数,像杰米扬的第三、第四碗汤,消费者肯定不会购买。经济学家经常说,只有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要不是杰米扬的汤,就一定能卖出去。

    在对边际效用进行了解之后,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就可以尝试着运用它。

    顾客满意度:胡雪岩做生意的秘诀

    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将顾客的满意作为自己经商的根本,非常重视对顾客的服务。他要求员工必须遵守“戒欺”的店规,并要求凡出自胡庆余堂的药品都必须货真价实。顾客至上,凡遇到药品因质量不好,要求收回进行调换,不得贻误,直到顾客对药品满意为止。

    有一次,一名从远方来的客人,在胡庆余堂买了一盒胡氏辟瘟丹,打开一看,结果发现药有异味。他要求药店退货,胡雪岩知道情况后,便亲自前来查看药丹,结果发现,这是因为新换药柜而导致药物串味。于是,他随即令店员另换新药,并向顾客道歉。可没想到,这种药都已经卖完了。胡雪岩为了不让来自远方的客人失望,便将客人留宿家中,并承诺三天之内,必定亲自奉上药丹。果不其然,这名客人三天后真的拿到了新药丹,他在感动的同时,对胡庆余堂的服务更是赞不绝口。

    而后,胡庆余堂凭借着优质的药品和一流的服务,规模越来越大,百年来尽管几经磨难却经久不衰,至今享誉国内外。

    在经济学中,顾客满意度是用来衡量顾客满意的标尺。胡雪岩日后之所以取得了生意和人生上的成功,和他坚持将顾客的满意放在做生意的第一位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代药商,这条也是他留给后人的致富秘诀。其实,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也都是将顾客的满意度视为成功的致富秘诀。

    从本质上来说,“满意”这个概念只是相对的,而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顾客的满意度反映出来的是顾客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来自顾客对企业的某种产品服务消费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而进行的比对。企业不能只留恋在自己对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以及服务态度等指标优化与否的主观判断上,而应对其提供的产品服务与顾客所期望和要求等吻合的程度进行考察。

    通常情况下,商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服务)在被消费者使用之后,消费者根据自身的消费经验和感受,会对商品做出一个自我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对该产品的态度,也就是能否感到满意。在擅长测量和统计的经济学家眼里,是可以测量和评估出这种“满意”的,而在一般人看来,消费者的这种感受,充其量也只算作是一种心理活动。“满意”像其他的生活数据一样,同样也可以利用定量的计算方法来衡量。但顾客满意度指数就是这个衡量的结果。这时,有人就会对“满意”能被测量出来而提出质疑。这个满意度指数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呢?相对于我们而言,当在购买和接受服务之前,我们都会预先设想一个期望值,即我们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体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公式:实际效果>;预期=满意。

    久而久之,实际的效果感受就产生在顾客体验产品的服务的过程中。假如客户的期望值远远高于这些效果,这时,客户的心理就得不到满足,会很不满意;假如期望值与实际效果差得不多,这时,客户的满意程度就会一般;假如期望值比实际效果低很多,以至于带来惊喜,此时,客户的满意程度就会非常高。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史密斯的衣袋里,会经常携带许多发票和各种各样的收据。一次洗衣服时,不小心把衣袋里的一张支票给洗了,这张支票数额不菲,足能让他破产。

    等他发现时,支票已经破损不堪。他听说英国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就是能还原破损的支票。虽然史密斯对此服务并未抱太大的期望,但是,他还是走进了这家银行。经过一番鉴定,史密斯果然获得了全部财产。最后,当银行的服务员要求他为自己的服务打分时,史密斯出乎意料地给出了100分!

    当史密斯听到银行有恢复破损支票的服务时,人们可以假定以顾客评价满意时为100分为基础,假定他预期评价银行的这种服务为30分,但是,当他拿到全部财产时,他不但会感到满意,甚至还会激动万分,这时,实际效果比自己的预期超出很高,人们就可以把120分假定为他的实际效果评价。我们通过这些数值,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史密斯的满意程度。

    同样,通过一系列的数理测量和计算,还能把许多其他服务的满意度指数也体现出来,因此,消费者对产品满意的不同表现,我们是能体会和看出来的。

    对消费者而言,满意度指数越高,对这种产品的评价也就会越高,同时也就会继续乐意消费这种产品,如果相反,那么,就会对这种产品不满意,甚至投诉这种产品。消费者的满意度指数越高,他们就越忠诚于这种产品,消费者群体也越能更好地维护企业。但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许多企业在开发新的消费者上投入的精力很多,而并没有重视流失的消费者,我们要知道,对企业而言,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远远高于保留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消费者的一句满意,就可以使一些新的顾客产生,也会因消费者的一句不满意,而使另外一些顾客流失。

    禁果效应:让顾客主动购买的理由

    “禁果效应”就是对那些难以得到的东西,人们总会充满好奇,而已经得到的东西或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忽视其价值。相反,很难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高,价值就越大,就越能吸引人。

    “禁果”一词来自《圣经》,它说的是:因上帝十分强调不允许任何人偷摘智慧树上的果实,引起了原本对智慧树上的果实视而不见的夏娃的兴趣和注意,最后偷吃了禁果,从而被上帝贬为凡人。因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心理现象,人们把它称作禁果效应。

    东西越被禁止,人们就越要想方设法地弄到手。“禁果格外甜”这句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潘多拉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她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匣子,由于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匣子,引起了姑娘的冒险和猎奇心理,一种对盒子秘密急于探求的心理,使她最终把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使其充满人间。这则神话故事中的潘多拉的心理就是“禁果效应”。

    还有一个小故事:

    法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为对土豆的培植都没有推广。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土豆生长在黑暗的地下,宗教界把它称为“鬼苹果”;第二,医生认为它对人体健康可能有害,因为生长在土里的土豆像附在根上的瘤;第三,农学家断言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因为土豆大量吸食土壤中的养分。所有这些假设和断言,给“鬼苹果”添加了一种神秘色彩。

    安瑞·帕尔曼彻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土豆,因此他改变了对土豆的看法。后来他回到法国,决心在自己的故乡对它进行培植,他经过很长时间也没有说服任何人,因为土豆的害处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面对人们的这种偏见一点办法也没有。帕尔曼彻最终决定,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通过借助国王的权力。于是,他在1787年得到了国王的允许,把土豆培植在一块有名的低产田里。帕尔曼彻暗自发誓,一定要将这种受人们排斥的“鬼苹果”大众化,进入人们的餐桌!为此,他还耍了个小小的花招。

    帕尔曼彻请求国王派出一支卫队,白天全副武装地看守着那块土地。人们强烈的盗窃欲望被这种异常的举动激起来了。每当夜幕降临,卫队们撤走后,人们就偷偷摸摸地来到地里偷挖土豆,然后再把它十分小心地移植到自家菜园里。每天晚上,土豆地里都能见到一些蹑手蹑脚的盗窃者。土豆就这样在法国推广起来。

    帕尔曼彻最终如愿以偿。

    存在“禁果效应”是因为,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诱惑力更大,也越能强化和促进人们对此了解和接近的渴望。人们常说的“卖关子”与“吊胃口”等,就是因受传者心里存在着一种对信息完整传达的期待心理,关键信息的空缺一旦在受传者的心里形成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强烈地召唤被遮蔽的信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就是这种“期待-召唤”结构。

    在现代经济中,“隐私经济”就是禁果效应的一个突出案例。

    明朝时,在一个离都城很远的城市里,有一个贵族富甲一方。他的儿子生下来时,据传在胸口有一块日月星辰胎记,称得上是一奇,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可是这个贵族贪财,不肯让人们白看,只有有钱的人才能看上一眼。因为看一次需要掏50两白银,所以看到的人很少,导致事情越传越悬,有人说这孩子身上长的是天上的日月本尊,而不是胎记;还有人说那胎记好像真的日月一般,会发光发热等,这个小孩的事情在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大街小巷。

    事情最后传到皇宫中,被皇上知道了,他也觉得很好奇,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有趣的事。他想亲眼见见这孩子。皇上驾车几天赶到贵族家门口,为看这婴儿一眼同意出重金。贵族没见过皇上,见他随从很多,且气度不凡,猜想这个人非富即贵,前几天来的那几个有钱人要的是50两,今天这个就要200两吧。

    “什么东西啊,看一眼竟然要价200两?”皇上身边的公公一听就不愿意了。

    贵族听他这么一说,就不高兴地说:“要你200两银子,根本就不贵。因为小儿的事,是我家里的私事,小儿的身体自然也是极其私有的,是不能随便让人看的。要不,我给您200两,您脱光了让我瞧瞧?”

    贵族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孩子隐私的好奇心理,用儿子身上的胎记大做文章,赚取钱财。孩子的私密信息变成贵族生财牟利的一种商品。其实,当好奇心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时,这也就构成了消费行为。无意中贵族导演了一出“隐私经济”游戏。

    对“隐私经济”这个词,人们一点也不生疏,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美女大学生因生计而甘当二奶,××富商爆出婚外恋,××明星曾整过容等。人们的这些隐秘私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充斥在各种杂志上成了最鲜亮的卖点,“情感独白”和“大爆隐私”等吆喝声引发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很明显,利用人们对隐私的好奇心,用隐私也可以赚钱。

    有人想知道这些隐私也就是人们对隐私消费的需求。为什么想知道这些隐私呢?其实就是人们的窥视心理和好奇心理想得到满足。

    经济学家梁小民曾经说过,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满足好奇心和满足人类其他欲望是没有区别的。当这种好奇心被隐私激发越强烈,人们就越愿意掏钱来得知这些隐私。如八卦上名人的隐私一样,名气越大,观众对他的关注度就越高,同时也就更好奇,这样,隐私也就更好赚钱。

    隐私实现了自己的市场价值后就可以转化为财富,同时又能被出卖,这样,市场上的人也就有了对隐私消费的机会,因此,通过这种市场需求的刺激,就有人愿意掏钱买,自然也就会有一些人来提供。

    在现在的休闲和娱乐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崇尚艺人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演艺明星的增加,娱乐圈的闲情逸事和美女酷男都成了社会“好奇需求”的目标。大家都知道,杂志、娱乐八卦记者和“狗仔队”是提供隐私最重要的来源。

    “狗仔产业”在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刺激下,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狗仔杂志与狗仔报刊因愈来愈多的“狗仔队”而迅速发展,如中国香港的《8周刊》、《壹周刊》就是著名的专业八卦刊物。它们通过刊登明星的隐私来使许多人的窥视欲得到满足,以爆料艺人私生活为能事,从而实现获利的目的。

    虽然人们对隐私的消费是非理性的,也就是出于内心的冲动,而不是实际生存需要,但因市场存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让“隐私经济”开展得热火朝天。而名人的隐私更是吸引人的眼球,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很多情况下,贩卖的收益远远高于获取隐私的成本。因此,娱乐杂志和“狗仔队”对他们隐私的获取,更是愿意不惜一切代价。

    《壹周刊》——中国香港最有名的娱乐杂志,自1990年3月15日创刊后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1991年的发行量高达75000份,且读者人数高达31.5万人之多,一举成为全香港读者人气最高的杂志。在1995年的统计调查中,发行量高达162500份,足足增加了一倍之多,读者人数更高达106万。在2003年AC尼尔森的调查中,《壹周刊》的销量在全香港同类刊物中占据第二。

    《壹周刊》的广告收入费在2007-2008年的财政年度报告中突破了1.786亿港元。由此可见,挖掘隐私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隐私经济”在当前社会中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