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祈求这世界平白无故给你太多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所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善应酬;又心慈面薄,不会推托;做事也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据报道,川端临终前,曾为筹措一笔经费而心力交瘁。情绪十分低落,可能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这应当不是妄测之词。
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烦倦不堪的琐事,而依然能宁静度日,以他的智慧,或可有更具哲理的创作留传于世。
《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为了要写一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了两年隐士生活。他自己种豆和玉米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湖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从中发现了许多道理而完成了这本名著。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
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判断力,摆脱其他外务的干扰和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虚荣而中途改道。这样,才能促成一个人事业的辉煌。
每个人都有失望和不满的时候,不是你的希望没有实现,就是他的欲望没有满足。每当这时,我们不是怨天尤人,便是破罐子破摔,却很少坐下来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有不满和失望。活着,我们不要奢求太多。
我们来到这世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亲友以及思想和财物等等,上苍待我们何厚?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又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过,依然在祈求着上苍为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霖。
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会按照我们的需求来十足地供应我们,于是,我们便失望了,我们便不满了。
世界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都是公平无二的。有耕耘才有收获,有奋斗才有成功,有付出才有得到。你想花一分的代价去换回十分的成果,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应该祈求这世界平白无故地就给我们太多。
生命在于奋斗,人生在于积累。不要奢求,只有一点点就已经足够了。每天一点点,每月一点点,每年一点点,几年下来,我们就已经得到了很多很多,那么一辈子下来,我们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整个世界的大富翁了!
不要奢求太多,太多了,生命就会显得过于沉重,就会感到人生因缺少遗憾而懒于去追求;不要奢求太多,太多了,人生就会显得过于臃肿,你就会感到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负累,因无法带得动而终生不能轻松。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很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在感叹拥有和失去之间,生命已经不经意地流走了。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的付出。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的呢?
感悟淡泊:
任何奢望都是不应该有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也不会长钞票。实在地做事,淡泊地做人,平常地对待每一个时日,你才会拥有一份踏踏实实的成功。
2.人生在世,何惧放弃
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向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以礼相待,却不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杯子已满却还在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终于不能沉默了,大声说道:“已经溢出来了,不能再倒了。”
“你就像这杯子,”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
有时候,如果我们只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东西。特别是现代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贪婪,有些人什么都不愿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对于高人来说,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
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争和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对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对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两个朋友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非常大,他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动物都参观到。他们便约定:不走回头路,每到一处路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前进。第一个路口出现在眼前时,路标上写着一侧通往狮子园,另一侧通往老虎山。他们琢磨了一下,选择了狮子园,因为狮子是“草原之王”。又到一处路口,分别通向熊猫馆和孔雀馆,他们选择了熊猫馆,熊猫是“国宝”嘛……
他们一边走一边选择。每选择一次,就放弃一次,也遗憾一次。但他们必须当机立断,若犹豫不决,时间不等人,他们失去的将更多。只有迅速作出选择,才能减少遗憾,得到更多的收获。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一个小箱的两端,中间用一块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它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再也不进攻了。这时候,心理学家将隔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这些小鱼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它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被活活饿死。
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房间里一圈一圈地飞舞,有些惊慌失措。显然,它迷路了,左冲右突努力了好多次,都没有飞出房子。
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从原路飞出去,原因是它总在房间顶部的空间寻找出路,而绝不肯往低处飞,其实低一点的位置就是敞开的窗户。甚至有好几次,它都已经飞到高于窗户顶部至多两三寸的位置了,可就是不肯再飞低一点!最终,这只不肯低飞一点的蝴蝶耗尽了气力,奄奄一息地落在桌子上,就像一片毫无生气的叶子。
有一首老歌,歌词最后几句是这样的:“原来人生必须要学会放弃,答案不可预期;原来结果最后才能看得清,来来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惧放弃。
人,正因为不懂得舍弃才会有许多痛苦。当有了舍弃和清扫自己的智慧时,就会豁然开朗,生命会马上向你展现出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致。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是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他们每天都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伴随左右。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仅最终未能达到目标,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之中。
也许放弃在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也许正是当年的放弃,才能到达今天的光辉极顶和成功彼岸。
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怀一颗淡泊心,懂得舍弃,生活中鱼和熊掌能兼得的时候很少,每一次放弃是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报。
感悟淡泊:
人生莫不如此,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比如面对两份同具诱惑力的工作、两个同具诱惑力的追求者。为了得到“一半”,你必须放弃另外“一半”。若过多地权衡,患得患失,到头来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悲伤,能抓住人生“一半”的美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别太贪多,学会淡泊,如此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迎接美好的生活。
3.放慢脚步,平静地对待忙碌
作为繁忙的都市人,你有多久没有躺卧在草地上凝望苍穹,望天空云卷云舒,看夜空繁星闪烁了?你有多久没有亲近大地观草木荣衰了?你有多久没有陪家人朋友共享一顿丰盛的烛光晚餐了?很久了吧,对不对?
现代人太忙了,忙碌烦躁,是多数人生活的写照。每天总是忙、忙、忙,越忙碌就越觉得生活茫然。不知为何要这么忙,却又总是忙、忙、忙。于是,盲目、忙碌、茫然,成天游来荡去;累了,烦了,却还是摆脱不了。忙碌仿佛成了一种惯性,而一旦脱离了这种惯性,整个人又似没有了魂的幽灵,整天晃来荡去不知所措。偶尔工作的余暇有片刻的松懈,又仿佛是偷来的快乐,不敢受用。
商界一个名人在接受访问时说道:“我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常常是连吃饭的时间都在工作。”而此人得到的结果竟是吃了几场官司,坐了一次牢狱,并最终于47岁英年早逝。虽然累积了几亿元财富,但在世时他得到的似乎仅仅是忙碌和烦躁而已。
美国时间专家格斯勒所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而且这种变卖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以一种自愿的方式把我们的健康甚至幸福抵押出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列夫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远离我们而去。”无休止的快节奏生活给予我们物质回报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心灵的焦灼、精神的疲惫和健康的每况愈下。
忙碌已非一种状况,而成了一种习惯。没有人喜欢忙碌,但不忙碌又害怕自己会落伍,会被社会所淘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淘汰的危机与发展的危机并存,因此许多人都处在不穷也不富的尴尬阶段,放弃工作便一穷二白,停下脚步便身心皆空。于是,只能马不停蹄地向前奔,只能用透支体力作为生命中唯一的本钱,为“希望中的未来”而辛苦奔波。
没见过一块发条永远上得十足的表会走得长久,没见过一辆马力经常加到极限的车会用得长久,没见过一根绷得过紧的琴弦不易断,也没见过一个心情日夜紧张的人不易得病。人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各自的奔波劳碌,像蜜蜂般振动着生活的羽翅,难免会有种种不安。所以,我们何不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想想,每分每秒的忙碌,除了累坏了身体、增加了脸上的皱纹外,我们又得到了什么?细细品味其中的甘苦,只要我们平静地对待忙碌,适时放慢生活的脚步,轻松地放飞自己的心灵,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向我们招手。
花开花谢总要有个生命的周期,花开时尽情美丽,不开花时默默孕育。奔波劳苦中记着放慢脚步,低头欣赏一下路边的花草,抬头看一下远处的风景,细心体会一下生活的乐趣,这会让你走得更好、更远。
放慢脚步,其实是一个养精蓄锐的过程。
如果你是一个“加速狂”而因此想试着慢下来,你可能会冲动地突然整个都慢下来,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改变需要时间,并且永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必然会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因此,我们放慢的脚步应该不要太快,免得自己一下子适应不了。
其实,适当地放慢生活的脚步并不意味着不积极进取,一个不会调适自己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是成功的人。就像一根弹簧,如果绷得太紧,到最后只会断掉,人也是一样。
感悟淡泊:
花开花谢总要有个生命的周期,花开时尽情美丽,不开花时默默孕育。奔波劳苦中记着放慢脚步,低头欣赏一下路边的花草,抬头看一下远处的风景,细心体会一下生活的乐趣,这会让你走得更好、更远。
4.随欲望纵情,就会成为欲望的俘虏
欲望无边,凡事要有度。我们才是欲望的掌控者,如若我们控制不住,随欲望纵情,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欲望的俘虏。当我们耗费精力去满足这些欲望却难以如愿或者得不偿失,这才是最可悲的。
一天,一位方丈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形体逼真,神态安然。方丈大悦,心想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
老板见方丈如此钟爱,开口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
方丈回到寺里谈起此事,众僧问方丈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方丈说:“500元足矣。”众僧觉得不可思议:“那怎么可能?”方丈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众僧不解地问:“怎样度他呢?”“让他忏悔。”方丈笑答。众僧更不解了。
众僧按照方丈的吩咐乔装打扮一番。第一个弟子下山和店铺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老板眼看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价格给得一个比一个低,心里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他深深地埋怨自己太贪心。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不管给多少钱都要立即出手。第十天,方丈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方丈得到了那尊铜像,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欲望是人的本能。我们的行为都是在欲望的驱使之下,欲望过重,超过负荷,就难以高飞;欲望过多,分散精力,就无所作为。
既然我们避免不了欲望,那么就要学会管理它。首先欲望要合乎情理,不能违背道德;其次欲望要在法律范畴内,不能用违法行为来满足;再次欲望要有节制,不能放纵欲望、随心所欲。
当然,欲望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也是不现实的。正常的欲望可以成为一个人努力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动力和目标,只有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奋斗的动力,在这种良性欲望的驱动下,人们会越来越有方向感,生活也会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精彩。可是如果陷入了恶性欲望之中,就会变得好高骛远,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法规去获得那些不现实的东西。这样,不但不会得到,反而会失去很多,甚至是自己的自由和生命。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多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那点欲望,伸出了罪恶的手,最终把自己送上了法律的审判台。多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那点“爱好”,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也成为了他们罪恶的挡箭牌……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所以,人们一定要分清奋斗目标和恶性欲望,该拿的努力拿好,不该奢望的就绕道而行,不要让欲望的灯刺伤你的双眼,灭掉那盏欲望的灯,让你的人生拥有一片宁静。
感悟淡泊:
既然我们避免不了欲望,那么就要学会管理它。首先欲望要合乎情理,不能违背道德;其次欲望要在法律范畴内,不能用违法行为来满足;再次欲望要有节制,不能放纵欲望、随心所欲。
5.舍弃喧嚣浮华,学会享受生活
现实中,有些人之所以感觉不出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常常不懂得如何去忙中偷闲,不知道怎样去享受生活,他们不会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处美好,更不懂得珍惜生命赋予自己的每一分美好,不能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尽情享受生活,以乐观的、积极的、精神饱满的、斗志昂扬的心态面对生活。相反,他们总会以悲观、消极、痛苦、困惑、迷惘的表情去对待生活,而这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享受生活。
会享受生活的人都是愿意舍弃喧嚣浮华的人。他们追求简单,喜欢自由。
晋代的陶渊明,天性爱自然,感觉在官场上就像池中鱼、笼中鸟一般。终于有一天,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罢官而去。从此,采菊东篱下,种豆望南山,虽清贫却自得其乐。
唐代的李白,为了精神快意自由,毅然远离京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宋代的苏东坡,一生贬谪四方,历尽波折。刚到密州时,那里连年收成不好,盗贼成群,他与亲人常以野菜作口粮。人们认为他过得肯定不快活。一年后,他竟胖了,白发有的也变黑了。东坡说:“这里风俗淳厚,易于管理。我常登临山水,种菜捕鱼酿酒,乐在其中。”
学会享受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去花天酒地,过懒汉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也不是要我们不思进取,不去辛勤耕耘;更不是说要我们停留在原有的成绩与功劳簿上,不再奉献,不再付出。相反,它是要我们在尽情地享受前人创造的一切美好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享受生活,是要我们尽情地吃好、玩好、休息好,养好自己的身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健康积极的状态,以更大的热情和活力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愉快地工作,也愉快地休闲。散步、登山、垂钓或干脆就坐在草地上或海滩上晒太阳。在做这一切时,使杂念中断,使烦恼消散,使灵性回归。
人的一生中什么最重要?答案是健康和快乐。很多人为了事业而奔波劳累,可毕竟我们不是机器,我们需要停下来休息,所以要做到劳逸结合,要知道,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你可以在工作的同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陪陪家人,去逛逛超市,转转书店,去大自然中走走,给朋友打个电话,叙叙旧;要么泡一杯香茗,一边慢饮一边欣赏优美的乐曲、动情的电视剧、皎洁的月光……那该是怎样惬意的美事啊!
感悟淡泊:
不要追求奢侈的日子,更不要追求糜烂的生活,要学会像品尝美酒和蜂蜜一样地对待生活。美酒一顿两顿喝足了,就会伤胃口;好日子一天两天过完了,就再也感觉不到日子的甜美。要知道时光恒久,享受是一辈子的事,快乐地生活到老才是真正的享受。
6.从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
有一个地主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然而它仍旧存在。他不断地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后来,这个地主心疼不已,从此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他的家人说:“如果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人,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要求严苛,尤其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更是不允许有半点不好。其实人追求优秀是应该的,那是上进的表现,但若把优秀等同于完美,这便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完美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幻想,所以,一定要舍弃追求完美的念头,别因追求完美影响了自己的发展。有时候,缺憾中也蕴藏着机遇。
一个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乌黑靓丽的长发远近闻名,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100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其他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别的公主的发夹,只有七公主没有像她的姐姐们那样做。
隔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想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100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只有七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话才说完,一头漂亮的长发因为少了一个发夹,全部披散了下来,王子不由得看呆了。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王子与七公主从此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100个发夹就像是完美圆满的人生,少了一个发夹,这个圆满就有了缺憾;但正因缺憾,未来就有了无限的转机、无限的可能性,这何尝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我们的惯性思维是一有遗憾就拼命补足,从不肯让自己有一丝落在人后,并拼命使自己看起来完美。这样,我们既虚伪又活得累。
心理学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给人带来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事情刚开始,他们就在担心着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而辗转不安,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到失败,他们就会异常灰心,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只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的场面。
那么,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呢?
第一,学会接纳有缺陷的现实。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确实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世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每一件事都有其好坏两面,欣赏好的一面的同时也不要故意漠视缺陷的存在。完美的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因人的审美观不同而不同,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可以使人清醒,催人奋进,这是好事。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链接人生。
第二,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学会放松。
合理地设置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也要学会接受不如己意的结果。
第三,对自己的潜能有个正确的评估。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更不必要过于自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你如果事事要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会成为你做事的障碍。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而是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
如果只想尽善尽美,最终常常是两手空空。人世间的许多悲剧,正是因为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虚无缥缈的最完美,而忽视平淡的生活。其实平淡中往往也蕴含着许多伟大与神奇,关键是你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它。
感悟淡泊:
追求完美常常让人陷入痛苦之中,因为完美本身就是一个幻想,所以,千万要舍弃追求完美的念头,别因追求完美影响了自己的发展,留下人生的遗憾。
7.世间诱惑太多,你要学会淡泊
诱惑是童年时放飞的风筝,是年轻时天荒地老的誓言,是三十而立时无底洞般的金钱欲,是不惑之年步步高升的官职,也许到了古稀之年,诱惑便成了一场隆重的金钢石婚礼……
看来,人到老仍不满足,而诱惑就存在于不满足之中,这便组成了人生。佛家修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云居正在用竹筐筛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了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去,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捡了起来。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穿衣服挑颜色吗?享受佳肴美酒时看重菜色、酒色吗?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做事看别人的脸色吗?贪恋黄金白银吗?恋慕妖艳美丽的女色吗?云居禅师放下竹筐,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应对呢?”
云居大声说:“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的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洞山说:“你问吧!”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付吗?”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地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云居禅师不敢直接说出心中所想,说明他内心还在挣扎,抵制诱惑的能力比洞山禅师差了一大截。心中还有色,所以才不能正面回答。
修行中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呢?人的一生诱惑太多,金钱、美色、地位、名誉……如果没有内心的淡泊,必然抵御不了诱惑的袭击。有个小故事:一位年轻人问老者:“怎样才能成功地攀登到梦想的山巅?”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只小船放进身边的小河,小船不急不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吭地驶向远方,途中鲜花向它搔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
“因私谋金钱而驻足,因贪恋美色而沉沦,因攫取地位而毁灭,因渴求名誉而浮躁,故难以像小船一样,不为诱惑所动,向着目标默默前行,这就是有些人做事半途而废的原因。”老者说。年轻人恍然大悟,打点起行囊迎着风向山顶爬去。
诱惑,是鱼钩上令人垂涎欲滴的香饵,殊不知其后却躲着心怀叵测的渔夫;诱惑,是陷阱里让人食欲大增的肥肉,谁曾想那旁边却藏着虎视眈眈的猎人。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无力招架,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身败名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南唐后主李煜,终日沉溺于美酒佳人,忘情于吟诗作赋,醉生梦死,终于国破家亡,做了个“违命侯”。吴三桂,无力抵御红颜的诱惑,引清兵入关,“扬州十日,嘉庆三屠”是何等惨烈,而吴三桂的冲冠一怒引来后人多少唾骂。由此可见,诱惑足以亡身破国灭族,实在是可悲可叹,令人警醒。
禁不住诱惑的人很多,但不为诱惑所动的也大有人在,如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宁东篱采菊而不入尘网,恐怕只有那份淡守吧!诗仙李白,能够在金銮殿上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足见其能耐之大,按理荣华富贵应不缺,可这个人却大呼着“我辈岂是蓬蒿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为什么呢?应该与那份不为爵位所动,不为权势而摇的淡定有关吧,不然,又怎能留下那么多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呢?
“诱惑”——一个魔鬼般邪恶的字眼,它毁灭了多少人的希望和梦想。金钱、美色、权势等,让多少人心甘情愿地步入它所设的圈套。
有一则古代寓言说:一群猩猩嗜好喝酒,又喜爱穿上木屐学人走路。猎人为了捕捉它们,就在树林里摆上了米酒和木屐“恭候”。猩猩始见,破口大骂曰:“诱我也!”坚决不予理睬。但经不住酒味的诱惑,便开始小口“尝试之”,结果一发而不可止,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乖乖地束手就擒。生活中,这样的猎手太多了,保留一颗淡泊的心,保持一份纯净,你才不会成为诱惑的“猎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地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滚滚红尘身边过,心定不留一缕风!
感悟淡泊:
诱惑,是鱼钩上令人垂涎欲滴的香饵,殊不知其后却躲着心怀叵测的渔夫;诱惑,是陷阱里让人食欲大增的肥肉,谁曾想那旁边却藏着虎视眈眈的猎人。
8.平淡才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底色
时下,社会浮躁,人心更是浮躁,太多人被所谓的成功学鼓吹得像“打了鸡血”般追求轰轰烈烈的生活。孰不知,平淡才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底色。
在现实生活里,平淡总是多于辉煌。谁能善待平淡,谁就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谛,当机会来临时,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与平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开放中的“热烈”。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与事业上的辉煌,争取人生中的精彩,都不是坏事。但不管是教书的还是种田的,都冲着“富起来”而去,后果且不论,眼下的国家安全由谁来保?学生由谁来教?治安由谁来管?庄稼由谁来种?没有安于平淡,“热烈”就可能陷于混乱。
事业需要平淡。保家卫国的事业是辉煌的,而这辉煌的事业,是由千千万万个近似平淡的战士用千千万万个近乎乏味的日子组成的。没有平淡的战士,没有乏味的日子,就没有那辉煌的事业。
社会需要平淡。一天,有位老教师遇见了当年的学生,学生诚邀他去自己主管的公司当“顾问”、“董事”,声言“挂名”而已,待遇“从优”。在涌动的市场经济浪潮面前,他却谢绝说:“即使人生真如一盘棋,我也不打算‘悔棋’了。我将怡然终老于教师这一小卒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舌耕和笔耕。”社会正是由于有像这位老教师一类安于平淡的人,才捧托出了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辉煌。
人生需要平淡。人生是个三角形,辉煌是三角形的顶尖,平淡是三角形的底边。换句话说,人生三角形的底边不是财富,不是名利,只是做事业的平常心。安于平淡,才能倾心于事业;倾心事业,方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成功需要平淡。“天才棋手”李昌镐之所以年纪不大却在世界棋坛上光芒四射,不仅因为他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因为他有一种“平常心”,即在下棋时能够排除私心杂念,专注于棋艺的发挥,不患得患失,名利输赢皆为“心”外之物,从而攀登上一种高境界。当今,不论自己奋斗在什么领域里,少想一点名利得失,排除一下过度的诱惑,也许正是获取成功的奥妙。
当今社会为人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很多人都想有精彩的表演,这无可厚非。但如果看不清自己,放弃平淡与朴素,盲目跟着“高潮”走,那是十分可悲的,因为在“高潮”中有弄潮的,也有被潮水淹没的。
急欲发展经济的中国,需要冷静;急欲先富起来的人,也需要冷静。在滚滚商潮的冲击之下,人们更需要淡定前行。要保持理智,要对自己、对别人、对今天和未来进行洞悉把握。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平常人,以平常人的平常心去体味平淡,方能品出生活的真味。
精彩和辉煌,隐于平淡中,现于一瞬间,平淡才是长久的。安于平淡,才能积累出瞬间的精彩;辉煌消失后,要安心复归于长时的平淡,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自我,才有成熟的选择,才有迎接挑战的能力。
感悟淡泊:
在现实生活里,平淡总是多于辉煌。谁能善待平淡,谁就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谛,当机会来临时,才能一举把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