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个淡泊人,养颗豁达心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虽说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我们阅读历史,多少名人圣贤,有时不赞其功业,而赞其器量,所以器量对人生的功名事业至关重要!有器量的人在为人处世上的表现就是豁达大度,而之所以能够如此,则是因为这样怀一颗淡泊心,对许多事情都可以不必在意,一切看淡了,也便豁达了。
德国的大文学家歌德有一次在魏玛一个公园的小路上散步。那条小路很窄,偏偏遇上了一个对他心存敌意的评论家。他们都停下来看着对方。评论家开口了:“我从来不会给一个傻瓜让路。”
“我与您恰恰相反,您请。”说完,歌德退到一旁。
豁达的人,常常是乐观的人。而按照某位哲人的说法,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仅仅是因为后者选择了悲观。
豁达的人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他还有一种趋乐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乐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的人。”每个人的满足与不满足,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差异,幸福与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却会相当巨大。
观察分析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你往往会发现,他的思维习惯中有一种自嘲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时会显于外表,表现为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困境。自嘲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许多无法避免的缺陷,这是一种必然,不够豁达的人,往往拒绝承认这种必然。为了满足这种心理,他们总是紧张地抵御着任何会使这些缺陷暴露出来的外来冲击,久而久之,心理便变得脆弱了。一个拥有自嘲能力的人,却可以免于此患。他能主动察觉自己的弱点,他没有必要去尽力掩饰。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尴尬的局面之所以形成,只是因为它使我们感到尴尬。要摆脱尴尬,走出困境,正面的回避需要极大的努力,但自嘲却为豁达者提供了一条轻而易举地逃遁出去的途径——那些包围我的,本来就不是我的敌人。于是,尴尬或困境,就在概念上被消除了。
豁达也有程度的区别,有些人对容忍范围之内的事,会很豁达,可是一旦超出某种限度,他就会突然改变,表现出完全相异的两种反应方式。最豁达的人,则具有一种游戏精神,能将容忍限度扩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从未有畏惧之心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后,以收藏古董为乐。一天,他在把玩最心爱的一件古瓶时,不小心差点脱手,吓出一身冷汗,他突然若有所悟:“为什么当年我出生入死,从无畏惧,现在却吓出一身冷汗?”片刻后,他悟通了——“因为我迷恋它,才会有患得患失之心,破了这种迷恋,就没有东西能伤害我了,”遂将古瓶掷碎于地。
豁达者的游戏精神,即是如此。既然他把一切视为一种游戏,尽管他同样会满怀热情,尽心尽力地去投入,但他真正欣赏的,只是做这件事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游戏的乐趣存在于过程之中。那么,他也就解除了得失之心的困扰。
美国总统林肯在组织内阁时,所选任的阁员各有不同的个性:有勇于任事、屡建功勋的军人史坦顿,有严厉的西华德,有冷静善思的蔡斯,有坚定不移的卡梅隆,但林肯却能使各个性格绝对不同的阁员互相合作。正因为林肯有宽宏的度量,能舍己从人,乐于与人为善。尤其是史坦顿,那种倔强的态度,如在常人,几乎不能容忍,唯有林肯过人的心胸,使得他驾驭阁员轻松自如,使每个阁员都能为国效忠。
成功的上司总是豁达大度的,决不会因下属的礼貌不周或偶有冒犯而滥用权威。所以作为上司,应该有宽恕下属的大度,这样才更能赢得下属的拥戴。
有一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有名的空战英雄乌戴特将军,一名年轻士兵被派替将军斟酒。由于过于紧张,士兵竟将酒淋到将军那光秃秃的头上去了。周围的人顿时都怔住了,那闯祸的士兵则僵直地立正,准备接受将军的责罚。但是,将军没有拍案大怒,他用餐巾抹了抹头,不仅宽恕了士兵,还幽默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疗法有效吗?”顿时,全场人的紧张气氛都被一扫而光。
做一个淡泊的人,养一颗豁达的心。唯有如此,你才能少因结怨而苦恼,少因冒犯而动怒,苦恼少了,动怒少了,你充满了正能量,还愁周围的人不喜欢你吗?
感悟淡泊:
豁达的人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他还有一种趋乐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乐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
2.以自己的无形包容一切的有形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我们生活在茫茫人世间,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磨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轻动仇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最终会导致堵塞了通往成功的路。
如果所有美德可以自选,我们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也许平和与安静会很昂贵,不过拥有宽容,我们就可以奢侈地消费它们。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我们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我们随和,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很淡;宽容还会使我们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我们都会在希望中醒来。一旦我们拥有了宽容的美德,我们将一生收获笑容,收获别人的爱。
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懂得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宽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原则,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是一种表达爱的特殊方式。常有一些所谓厄运,只是因为对他人一时的狭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自设的一块绊脚石罢了;而一些所谓的幸运,也是因为无意中对他人一时的恩惠和帮助,拓宽了自己的道路。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忽视功利的环境里,但倘若太吝惜自己的私利而不肯为别人让一步路,这样的人最终会无路可走;倘若一味地逞强好胜而不肯接受别人的一丝意见,这样的人最终会陷入世俗的河流中而无以向前;倘若一再地求全责备而不肯宽容别人的一点瑕疵,这样的人最终宛如凌空于高高的山顶,会因缺氧而窒息。
曾有人把人比喻为“会思想的芦苇”,因为弱小易变,情绪波动,随时都在改变对事物的正确了解。人非圣贤,就是圣贤也有一失之时,我们何以不能宽容自己和别人的失误?宽容并不意味对恶人横行的迁就和退让,也并非对自私自利的鼓励和纵容。谁都可能有情势所迫的无奈、无可避免的失误、考虑欠妥的差错,所谓宽容就是以善意去宽待有着各种缺点的人们。犹如水一样,以自己的无形而包容了一切的有形。
感悟淡泊:
要知道宽容犹如冬日正午的阳光,能融化别人心田的冰雪,将其变成潺潺细流。一个不懂爱的人,不懂得对别人宽容的人,会显得狭隘,会苍老得更快;一个不懂得对自己宽容的人,会因为生命的弦绷得太紧而伤痕累累,抑或断裂。
3.心胸宽一点,小过失别挂怀
古时候有个宰相,一天,他请来一位理发师给他理发。理发师给他理好发后,就给他修面。面修了一半,理发师忽然停下手中的剃刀,两只眼睛看着宰相的肚皮。宰相心想:肚皮有什么好看的呢?就问道:“你不修面,却在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理发师听了宰相的问话,说:“人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如何可以撑船呢?”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宰相气量大,对各种小事都能容忍,从来不计较。”理发师听了,慌忙跪在地上,口中连连说:“小人该死,小人该死。”宰相忙问:“什么事?”理发师说:“小人该死。在修面的时候,小人不小心,将大人左面的眉毛剃掉了,请大人恕罪。”宰相一听,十分气愤。他想,剃去了一道眉毛,如何去见皇上,又如何会客呢?正想发怒,但又一想,自己刚才讲过,宰相的气量最大,对小事从来不计较,现在为了一道眉毛,又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这里,宰相只好说道:“去拿一支笔来,将剃去的眉毛给我画上。”理发师就按宰相的吩咐,给宰相画上了一道眉毛。
心胸狭小的人多烦恼,别人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会使其烦恼;自己的机遇不如人,也会使其烦恼;在生活中遇到些许不顺的事情,便会叫苦连天,仿若《安徒生童话》中那个豌豆上的公主。
在人的一生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是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就可以使内疚、紧张和不愉快化为无形;我们也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经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
夏原吉,江西德兴人,是明宣宗时的宰相。他为人宽厚,有古君子之风。
有一次夏原吉巡视苏州,婉谢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客店里进食。厨师做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随后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点担心,适逢有人路过,便向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像一头笨牛!”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喝斥,要他跪着向宰相赔礼。可是夏原吉却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便笑着把他放走了。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夏原吉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又有一次,奴婢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砚台,躲着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安慰她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地相处在一起。
当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坏,伙计却不敢报告,过了好久,才托人请罪。他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说完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也丢进垃圾桶里。他回到家乡以后,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笑,显得非常亲切,不知道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朝廷宰相的人。
成大事者有大胸怀。这样的人不会成日计较于鸡毛蒜皮,整天着眼于蝇头小利,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一个人有了宽广的胸怀,他在生活中便多了理解、多了温和、多了宠辱不惊的气度,他也更能体会到宁静和幸福。
感悟淡泊:
在人的一生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是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就可以使内疚、紧张和不愉快化为无形。宽容一些,淡泊一点,许多事不必放在心上,你不给自己的心灵加码,心灵又如何会负重呢?
4.人人都会犯错,有原谅才有进步
大地宽容了种子,于是收获了生机;大海宽容了江河,于是收获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雾,于是收获了绚丽;人生宽容了过错,于是我们便可以收获未来。
宽容有时候只是极其微小的一个举动,或者是一种可以让仇恨在心底淡化的忍让。但是,往往很简单而且是很随意的一次宽容,就可以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彻底打败了袁绍。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有手下向他报告说,在袁绍的档案中发现了许多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书信,有人建议说,查出来,然后将他们砍头。曹操说,算了,将这些书信烧了吧。部下非常不解,按理说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叛徒,最轻也是里通外国,不杀头就很不错了,怎么还能一点儿不追究呢?曹操告诉他们说,过去袁绍那么强大,统治着河北那么大的地方,不要说咱们的一些人,就连我心里都没数,那些人都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也情有可原嘛。
曹操是非常厉害的人,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还是“唯才是举”的创始人。他的宽容是真的宽容,正是他的宽容才使他统一了北方,为以后三国归晋打下了基础。
由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这样一点:宽广的胸怀是宽容的前提。曹操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试问能有几个心胸狭窄的人,能描绘出如此雄奇壮丽的场景?当我们无法宽容别人的时候,何不想一想曹操的胸襟,想一想世界的广阔、宇宙的浩渺,可能你就会忘记自己那点儿芝麻小事了。
包布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而且常常在航空展览中做飞行表演。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心表演完毕后飞回洛杉矶。在300米高空时,两个引擎突然熄火,由于技术熟练,他操纵着飞机安全着陆,但是飞机严重损坏,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在迫降之后,包布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检查飞机的燃料。正如他所疑虑的,他所驾驶的螺旋桨飞机使用的竟然是喷气式飞机的燃料而不是汽油。
回到机场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这位年轻的机械师为所犯的错误非常难过。当包布走向他时,他正泪流满面。他造成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的损失,差一点儿还使三个人失去了生命。
你可以想象包布必然大为震怒,这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必然会痛斥机械师的疏忽。但是包布没有批评他,他用手臂抱住那个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表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再为我保养飞机。”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也足以给我们启迪。拉瓦特曾经说过:“没有宽容过敌人的人,从未享受过人生最大的一种乐趣。”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想想,平时我们大概会习惯责骂他人的错误,尤其是当他们的错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时,我们可能会失控。当愤怒之情占据我们的心灵,辱骂、打架便随之而来。但这样做,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还不如原谅他人吧!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大家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人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道:“大王,有人借灭烛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准备点蜡烛时,楚庄王高声喊道:“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楚庄王才命人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他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要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名战将拼命死战,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直杀到郑国国都。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这才知道这名战将叫唐狡。唐狡不想要任何赏赐,承认七年前宴会上的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答七年前楚庄王的不究之恩。楚庄王大为惊叹,并把这名妃子赏赐给了唐狡。
楚庄王可以在手下冒犯了自己的爱妃的时候宽宏大量,原谅手下的过失,自然会有人死心塌地地追随他。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那么很多矛盾和过节都会迎刃而解。若凡事都要计较,不肯吃一点儿小亏,表面上是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却失去了更多。
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忍让,不管是朋友无意中的伤害,还是敌人的恶意欺辱,何不相视一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呢?所以,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多多原谅别人,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
感悟淡泊:
宽容有时候只是极其微小的一个举动,或者是一种可以让仇恨在心底淡化的忍让。但是,往往是很简单而且很随意的一次宽容,可以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5.最高明的胜者,是靠“不争”而获胜的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之一。他主张人应该像水那样顺其自然。这样的心态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很少见到了,人们认为“不争”似乎就代表着放弃的意思,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事实上并非如此,“不争”只是在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衡,要把心胸放宽广一点,淡泊一点,别太计较。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真诚。将自己的事情处理得有条有理,准确地抓住时机,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不争”中做到的。“不争”是一种心态,“不争”是一种境界,“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就是一种胜利的方法。
其实,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老子的这一思想,或者认为这样的思想在现在的社会中一点都不实用。什么东西不是自己主动争取的?“无争”只会让我们的思想在懒惰中一点点地腐蚀掉,让社会停滞不前,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离不开竞争了,人们在面对任何事情时,潜意识中都会有一种要争抢的思想,这似乎已经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其实,老子的“不争”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争”法,老子的心里有着很强烈的“争胜”的概念,只不过在老子看来,最高明的取胜,是靠“不争”而获得的。
可口可乐的某位总裁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每个人的手里都有这样五个球:工作、家庭、朋友、健康、灵魂,这五个球中只有‘工作’是用橡胶做成的,掉了还可以再捡起来,而其他四个都是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它告诉我们不要为了眼前那些看上去很诱人的利益而与身边的朋友争抢,失去了好的工作我们还可以再找回来,但是为此而丢掉其他四个球你就会追悔莫及。
“不争”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随遇而安,忍受欺凌,“不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我们要把“不争”真正地运用到现实中,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改善与同事相处的气氛,还能让自己在“不争”中获得更多的东西,让我们享受到“不争”的幸福,让我们在“不争”中走向成功。
“不争”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去掉雕饰,恢复本色,一切都在简简单单的模式下运行。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生活,舍下一些无谓的纷争,舍下一些没有意义的纠缠,让心灵从复杂中释放,回归天然的纯净,这样,就能享受到最简单的人生,体味到最纯粹的快乐。
感悟淡泊:
“不争”似乎代表着放弃,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事实上并非如此。“不争”只是在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衡,要把心胸放宽广一点,淡泊一点,别太计较。
6.竭尽全力,即使无法挽回也不抱怨生活
唐朝有一位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当然!我读的书岂止万卷!”李渤得意洋洋地说。“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李渤抬手指着头说:“都在这里了!”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也只有一个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李渤顿时目瞪口呆,无话可说。就像可以装下须弥山的小小芥子一样,人的心灵像一个小小的宇宙,能够装下目力所及的一切,甚至还能装下想象中的无穷空间,心境浩瀚则无边界。圣严法师把上述公案中的禅理用之于实际,即是告诫人们必须拥有开阔的心胸。
何谓“心胸开阔”?法师将这类人分为了两种:一种人心胸开阔,乐天知命;另一种就要求创业者拥有超越利害得失、成败是非的心态。第一种人生性乐观,即使面对诡谲风云,依然能够自得其乐。但是,这种人的缺点在于可能因过分乐观而变得对什么都不在乎,当事业顺利时,他能在谈笑间运筹帷幄,当无所事事时,他也不以为意。
与第一种人相比,第二种人追求更精彩的人生,同时,他们的人生态度也更加积极:他们渴望一展宏图,面对挫折时不会像第一种人一样毫不在意,但也不会因事业的失利而自艾自怜,而是能够自我宽慰,重新出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圣严法师所在的农禅寺经常遭遇台风的袭击。某一年台风来袭之前,圣严法师让弟子将寺中低洼处的物品都搬到了高台上,但是由于雨水过多,农禅寺还是被淹了,损失很大。但圣严法师却并不因此难过,“面对这无奈的事实,我认为既然已经尽力处理了,无论结果如何、有没有损失,都不必那么在意,只要全心处理善后就好”。
这正是真正开朗的心胸,遇事竭尽全力,即使无法挽回也不抱怨生活。这种态度对所有人来说都有裨益,处于紧张、忙碌、压抑的环境中的人更应该好好体会。
一天,一位企业家来向圣严法师求教。原来是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他的企业逐渐走向下坡路。想到昔日的辉煌,这位企业家内心非常痛苦。
圣严法师劝慰他说:“最初你不是白手起家的吗?那时候你什么都没有,只是后来生意才渐渐做大的。现在不过是回到了原点,或者说是比你的起点更高一层的地方,你只是失去了你曾经就没有的东西,何苦为它烦恼?”
企业家说:“如果一开始就没有,那么我也不会这么痛苦。恰恰是因为我有过那么多钱,但现在全赔进去了,我才会割舍不下,又不知如何是好。”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本也知道钱财是身外物。至于你内心的痛苦,能处理的就处理,不能处理的就放下。一切从头开始,不也很好吗?”
“那也就是说我大概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吧!”企业家失望地说。
圣严法师合掌说道:“不要这么想,即使这一生没有希望,来生还有希望,永远都有希望的。更何况在你面前,还有那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
这位企业家的苦恼就在于他心胸虽然宽广,却都被高远的志向占据,没有给可能出现的挫折留下一点空间,以至于他无法豁达地面对暂时的失败。
纵观风起云涌的社会,每个人可能都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芥子,但其中那些心胸开朗的芥子,不仅有足够的胸怀容纳须弥山,也有化解一切挫折的涵养。
感悟淡泊: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本也知道钱财是身外物。至于你内心的痛苦,能处理的就处理,不能处理的就放下。一切从头开始,不也很好吗?
7.容得下他人的光芒,你才更有魅力
古时候,摩伽陀国有一位国王饲养了一群象。象群中,有一头象长得很特别,全身白皙,毛柔细光滑。后来,国王将这头象交给一位驯象师照顾。这位驯象师不只照顾它的生活起居,也很用心教它。这头白象十分聪明、善解人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已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有一年,这个国家举行一个大庆典。国王打算骑白象去观礼,于是驯象师将白象清洗、装扮了一番,在它的背上披上一条白毯子后,才交给国王。国王就在一些官员的陪同下,骑着白象进城看庆典。由于这头白象实在太漂亮了,民众都围拢过来,一边赞叹一边高喊着:“象王!象王!”这时,骑在象背上的国王,觉得所有的光彩都被这头白象抢走了,心里十分生气、嫉妒。他很快地绕了一圈后,就不悦地返回王宫。
一回王宫,他就问驯象师:“这头白象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艺?”驯象师问国王:“不知道国王您指的是哪方面?”国王说:“它能不能在悬崖边展现它的技艺呢?”驯象师说:“应该可以。”国王就说:“好,那明天就让它在波罗奈国和摩伽陀国相邻的悬崖上表演。”隔天,驯象师依约把白象带到那处悬崖。国王就说:“这头白象能以三只脚站立在悬崖边吗?”驯象师说:“这简单。”他骑上象背,对白象说:“来,用三只脚站立。”果然,白象立刻就缩起一只脚。国王又说:“它能两脚悬空,只用两脚站立吗?”“可以。”驯象师就叫它缩起两脚,白象很听话地照做。国王接着又说:“它能不能三脚悬空,只用一脚站立?”
驯象师一听,明白国王存心要置白象于死地,就对白象说:“你这次要小心一点,缩起三只脚,用一只脚站立。”白象也很谨慎地照做。围观的民众看了,热烈地为白象鼓掌、喝彩!国王愈看心里愈不平衡,就对驯象师说:“它能把后脚也缩起,全身飞过悬崖吗?”
这时,驯象师悄悄地对白象说:“国王存心要你的命,我们在这里会很危险,你就腾空飞到对面的悬崖吧!”不可思议的是,这头白象竟然真的把后脚悬空飞起来,载着驯象师飞越悬崖,进入波罗奈国。波罗奈国的人民看到白象飞来,全城都欢呼了起来。国王很高兴地问驯象师:“你从哪儿来?为何会骑着白象来到我的国家?”驯象师便将经过一一告诉了国王。国王听完之后,叹道:“人的心胸为什么连一头象都容纳不下呢?”
真正的王者绝不会容不得他人的光芒存在,就像自己是一颗钻石一样,周围的珍珠只会衬托它的雍容和气度,而不会削减它的魅力。
宇宙万物相依相存。作为群体性动物,人类也只有在与他人的和谐互动中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从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来面对外界。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自己。在这种改变中,你如果不让别人赢,你自己也会输掉。人与人并不一定非要拼个你死我活才行,曲直高低也不一定非要分得清清楚楚,莫不如用一颗互相关怀、互相包容的心对待彼此,所有的人都会从中受益。
感悟淡泊:
真正的王者绝不会容不得他人的光芒存在,就像自己是一颗钻石一样,周围的珍珠只会衬托它的雍容和气度,而不会削减它的魅力。
8.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人因为一些磕磕碰碰便和他人吵架斗嘴,甚至大打出手。很多人甚至认为,对于别人的冒犯就应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他们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一丁点儿侵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把别人身上的缺点无限扩大,动不动就责怪他人。对于别人身上的优点,则以“这有什么了不起”为由来对其嗤之以鼻。这种现象其实是非常可悲的。因为当一个人以刻薄小气的胸襟为人处世时,他绝不可能有什么出息。一个“用缩微镜看人优点,用放大镜看人缺点”的人,绝对不会获得美好的友谊和得到别人的帮助。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才是正确的行为。也只有以这种“用放大镜看人优点,用微缩镜看人缺点”的心态,才能有宽广的胸襟,赢得别人的敬重和取得成功。
蔡元培先生就是一个有着大胸襟的人。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有这么两个“另类”的教授。一个是“持复辟论者”和“主张一夫多妻制”的辜鸿铭。辜鸿铭当时应蔡元培先生之请来讲授英国文学。辜鸿铭的学问十分宽广而庞杂,他上课时,竟带一童仆为之装烟、倒茶,他自己则是“一会儿吸烟,一会儿喝茶”,学生焦急地等着他上课,他也不管,“摆架子,玩臭格”成了当时一些北大学生对辜鸿铭的印象。很快,就有人把这事反映到蔡元培那儿。然而蔡元培并不生气,他对前来反映情况的人解释说:“辜鸿铭是通晓中西学问和多种外国语言的难得人才,他上课时展现的陋习固然不好,但这并不会给他的教授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损害,所以他生活中的这些习惯我们应该宽容不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也没有人来告状了,因为辜鸿铭的课堂里挤满了北大的学子。很多学生为他渊博的知识、学贯中西的见解而折服。辜鸿铭讲课从来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方式更是大受学生欢迎。
另一个人,则是受蔡元培先生的聘请,教《中国古代文学》的刘师培。根据冯友兰、周作人等人回忆,刘师培给学生上课时,“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且“他的字写得实在可怕,几乎像小孩描红相似,而且不讲笔顺,所以简直不成字样”,这种情况很快也被一些学生、老师反映到蔡元培那儿。然而蔡元培却微微一笑,说:“刘师培讲课带不带书都一样啊,书都在他脑袋里装着,至于写字不好也没什么大碍啊。”后来学生们发现刘师培讲课“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而且文章没有做不好的。
从蔡元培对辜鸿铭和刘师培两位教授的处理方法,我们可见蔡元培量用人才的胸怀是何等求实、豁达而又准确。他把对师生个性的尊重与宽容发挥到了一种极高明的地步。为了实现改革北大的办学理想,迅速壮大北大实力,他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把尊重人才个性选择与用人所长理智地结合起来。他曾精辟地解释道:“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悖于第一种之主张(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正是这种博大的胸襟,才使得蔡元培能够发现真正的人才,也才使得当时的北京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和许多人都是朋友,其中包括若干被认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很奇怪地问卡耐基:“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忍受那些老怪物呢?他们的生活与我们一点都不一样。”卡耐基回答道:“他们的本性和我们是一样的,只是生活细节上难以一致罢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戴着放大镜去看这些细枝末节呢?难道一个不喜欢笑的人,他的过错就比一个受人欢迎的夸夸其谈者更大吗?只要他们是好人,我们不必如此苛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大胸襟来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过错。学会“容人之长”,因为人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相互促进,学习才能进步;学会“容人之短”,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就只会成为“孤家寡人”;学会“容人之过”,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伟人,都能容人之过。
朋友们,当我们拥有“用放大镜看人优点,用缩微镜看人缺点”的大胸襟时,我们便拥有了众多的朋友,拥有了更多的帮助,也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门票。
感悟淡泊: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才是正确的行为。也只有以这种“用放大镜看人优点,用微缩镜看人缺点”的心态,才能有宽广的胸襟,赢得别人的敬重和取得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