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长的力量-用智慧点亮人生的道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存如同登山,拥有智慧并且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到达光辉的顶点。没有智慧的人生如苦海中飘曳的一只小船,在黑暗的大海中颠簸而行,只有任命运之风向遥无所知的岸边。用勤奋、用爱心来点亮我们的智慧之灯,让它指引我们明确的航向,最终驶向幸福的彼岸。

    蔡伦造纸

    很久很久以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或写在竹板、丝绢上,很不方便。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有人用植物纤维造纸了,可这种纸看起来十分粗糙。后来,人们又造出了以丝为原料的“丝絮纸”,但造价太昂贵。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在朝中当宦官的人,名叫蔡伦,他决心寻找一种更好的造纸方法。

    蔡伦经常到河边,观察妇女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剩下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有人就把它晒干,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他到造纸的作坊,向造丝絮纸的工匠们请教,逐渐了解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过程。

    为了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蔡伦一开始就采用树皮、麻皮、破布、废渔网常见的材料,把它们捣碎,做成纸浆。他使用“漂絮”的方法,用席子捞纸浆,捞出的纸浆便在席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晒干后就成了纸。

    公元105年,蔡伦给皇帝献上了通过这种方法制造的新纸。从此,纸由贵重物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衰老的千里马困居在马棚里,志向却在千里之外;胸怀大志的人到了晚年,美好的追求仍然不会停止。

    安徒生当演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吗?知道它的作者吗?对了!是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可你还知道他差一点就当了歌唱家的经历吗?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爸爸是个鞋匠,妈妈则给人家洗衣服来维持生计。爸爸喜欢各种书籍,在闲暇时便给儿子讲故事。爸爸的故事常给儿子带来光怪陆离的梦境,母亲和邻居老太太们也时常给他讲述一些美丽的或可怕的传说。这些故事大大丰富了安徒生的想象力。不久,父亲病逝了,使本已不富裕的家境,更加贫困了。小安徒生只好退学,为了贴补生活,他经常去干些杂活,有一次剧院缺人手,安徒生就串演了一个马车夫。他深爱上了这种职业。于是,在15岁时离开家,到当时丹麦歌剧的发源地,寻找机会。他所到之处人们都认为他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穷小子。可是安徒生却有一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犟劲儿,他听说有一位着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正在这里开一个晚会,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闯了进去大声说:“请问哪位是西博尼先生,我要拜您为师,和您一样成为一名歌唱家。”接下来竭尽全力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歌。歌唱家西博尼被他的追求和热情感动了。同时感动了曾经是穷孩子的作曲家惠斯。西博尼答应收留安徒生做学生。他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饥饿、紧张、激动使他一下子昏倒在地。可是没有多久,一场大病无情地毁坏了他的声带,再也无法引吭高歌了。于是他全身心扑到了剧本的写作上,为以后成为童话作家作了铺垫。

    有志向的人,常常为国为民而忧伤;无所追求的人,总是自求安闲。

    爱读书的少年

    高尔基不满10岁就到一个绘图师家去当学徒,贫困剥夺了他上学的机会,可他却千方百计地找书看。

    白天,他干着那些永远干不完的活,到了晚上,他就想把全部的空闲时间用来看书。可是主人却不允许他读书,高尔基只好等主人一家全都睡觉后,再偷偷地到楼顶小屋里去读书。没有灯,他就借着月光,并别出心裁地用一只铜锅把月光反射过来,这样就可以看见书上的字了。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他就爬上高高的木凳,在主人家供奉圣像的长明灯下,借着微弱的灯光看书。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有一次,高尔基由于白天太累了,夜里读书时竟睡着了。猛然间,耳边响起了打骂声。睁眼一看,女主人举着书朝自己狠狠打来,高尔基任凭她打骂,两眼紧盯着那本书,唯恐女主人把书撕掉。

    绘图师也跑来厉声责问高尔基:“你从哪偷来的书?”“我……我是从神父那里借来的。”高尔基撒了个谎。绘图师半信半疑的总算没把书撕掉。以后,高尔基看书更谨慎了。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无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学徒出身的政治家

    美国着名的政治家富兰克林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不到7岁就把家里的藏书读遍了。

    长大后,他想当一名水手,但父亲不同意,觉得太危险了,他哥哥开了一家印刷厂,父亲想让他去,就对他说:“到那里去当学徒,不仅能学到一门手艺,而且由于那是印书的地方,还能读到很多的书,你可以成为第一个读者,那有多好啊!”富兰克林听了很高兴,就到了印刷厂去学艺了。他当了学徒以后,发现印刷厂的书多极了,而且涉及的方面很广,在这个有利的条件下,他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在三年的学徒的时间里,他读了三年的书,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为他以后成为政治家和科学家打下了基础。

    人的志向应当远大。

    鲁迅踢“鬼”

    在鲁迅的故乡绍兴,人们很迷信。有一次,人们传说有一个坟场经常在晚上闹鬼。因为鲁迅经常要从坟场经过,好心的人就劝他一定要小心。

    那时候,鲁迅在一所学校里教书,经常很晚才能回家。有一天,他很晚才完成工作,为了赶时间,他就不顾人们的劝说,踏上了那条经过坟场的路。

    夜已经深了,微弱的月光照着小路,四周阴森森的。突然,鲁迅发现路旁一座坟前出现了一个白花花的影子,影子一会儿高,一会儿矮,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难道真的有鬼?”鲁迅虽然学过医学,不相信鬼,但看到这个情景,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但想到家里的人还在等自己,鲁迅就没有退缩,继续朝前走。

    走着走着,那个影子竟然飘飘悠悠地向鲁迅走过来。鲁迅想:我是堂堂正正的人,怎么会怕你!他大踏步地继续走。说来也奇怪,看鲁迅一点也不害怕,反而走过来了,影子竟然停住了,然后在一座坟前缩小成了一团。鲁迅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就快步走到坟的前面,大喝一声:“什么东西在这里装神弄鬼!”然后就狠狠地踢了影子一脚。

    “哎呀!”影子居然疼得喊了起来,然后就逃跑了。原来,那是个盗墓(挖掘坟墓盗窃里面的随葬品)的,披着一块白绸子装鬼吓唬人,好让人们不敢从这条路上过。

    活着要做男人中的豪杰,死了要成为壮士的楷模。

    李四光的小石头

    李四光是着名的地质学家。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外出考察的时候,得到了一块奇特的小石头。小石头是紫红色的,不到一寸长。石头的奇特在于它弯曲成直角,外面光滑,里面有许多皱纹。因为知道李四光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那个学生就把石头送给了李四光。李四光认为这是一个研究地质的好标本,十分喜爱它,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后来,李四光根据这块石头写了好几篇论文。

    1942年的时候,广西大学请李四光做报告。

    李四光一边讲,一边拿出那块石头,让学生们传看,没想到报告结束后,小石头竟然不见了。李四光连声问谁拿了,可没有一个人出声,他只好宣布下课。回到家,他难过得连饭都吃不下去。

    广西大学的校长觉得过意不去,就在学校贴了一个告示,说那块石头并不值钱,只能用作科学研究,请拿走石头的人把石头放在一个指定的地方。过了两天,小石头果然出现在校长家门口的台阶上。校长把石头还给李四光的时候,李四光高兴得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

    李四光从此就不敢再随身带着这块石头了,就把它放在家里。没想到,小石头还是莫名其妙的不见了。李四光只好感叹地说:“看来它是不想让我继续研究它啊。”

    有志向的人不怜恤自己将要年迈,而担忧自己的志向衰退。

    “我一定要痛击它”

    林肯是美国第15任总统,是个外表粗犷强硬、内心仁慈的男子汉。他从小就很善良、好学,当了总统后,他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为此,拥护奴隶制度的南方军队叛乱了,林肯带领北方人民英勇作战,打败了南方军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少年时代的林肯是一个劈栅栏木条的工人,有两个好朋友。一天早晨,三人路过一个市场的时候,看见一个奴隶贩子正在拍卖黑人奴隶,被拍卖的是一个戴着手铐脚镣的奴隶家庭。

    奴隶贩子把黑人爸爸卖给了一个种植园主,把妈妈卖给一个工厂的经理,几个孩子也分别卖给了不同的奴隶主,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几岁。孩子们被买走的时候,母亲哭晕了过去,最小的孩子哇哇地哭着,抓着母亲的衣服不肯走,但是那个又高又粗鲁的买主一下子就把他拉走了。

    林肯看着这一切,眼睛里充满了怒火。

    “我要是有钱,一定把他们全买下来,好让他们全家团聚。”一个朋友说。

    “就是把农场的全部活计让我一个干,我也不买奴隶。”另一个朋友说。

    听了这些,林肯愤怒地说:“我们走吧。将来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狠狠地痛击它!”

    从这天起,林肯就决心要为消灭黑人奴隶制度而奋斗。

    志向是学习的老师,才干是学习的徒弟。

    马克·吐温保护树木

    马克·吐温是美国着名作家,写了好多反映人和自然的作品,他本人也十分喜欢大自然。晚年的时候,马克·吐温决定盖一幢自己的房子,就设计好了图纸,请了一帮工人来平整地基,修建住宅。工人们开工了。工程进展很快,马克·吐温每天都来看看,对工人们的工作很满意。

    有一天,马克·吐温来到工地的时候,忽然看见工人正在砍一棵小树。他生气地大声喊道:“上帝啊,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别砍这棵树!”工人疑惑地说:“先生,您是说把这棵树留在您将来的卧室里吗?”其他的工人都笑了起来。马克·吐温走过去,一把抢过工人的斧子扔在了一边,生气地说:

    “那棵树要是碍事的话,那就换个地方盖房子。要是没有合适的地方,我宁愿它长在我的卧室里。”

    “您是说,仅仅是为了保住这么一棵树,您要换个地方盖房子吗?”

    “你说得对,我决定换个地方盖房子,就这么办吧!”

    于是,挖地基的工作停了下来。邻居们知道了这件事,都嘲笑他,但马克·吐温没有一丝一毫动摇,他的态度是:宁可不盖房子,也要保护那棵小树,因为那是大自然的象征!终于,盖房子的位置还是更改了,那棵树也保住了。

    读书人不怕才识不丰富,而怕没有确立志向。

    风筝与闪电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学者,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科学家、发明家,像他这样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见的。

    在富兰克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他发现下雨时天空的闪电很像电,但闪电到底是不是电呢?他想,如果通过载体把闪电引到地面上,自己亲身体验一下,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了吗?当然,这样做很危险,但富兰克林一点也不畏惧。

    一天下午,天空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取出一个风筝,在风筝线的末端绑了一把钥匙,带着儿子来到田野上,顺着风势把风筝放飞了,富兰克林把风筝线放得长长的,风筝扶摇直上,简直要看不见了。

    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浑身都湿透了。正在这时,一道耀眼的闪电掠过天空,击中了风筝!富兰克林看见,风筝线毛茸茸的纤维都立了起来,就小心地用食指碰了碰钥匙,突然,一个火花从钥匙上迸了出来,正打在他的手指上!富兰克林感到一阵强大的电流让自己的身体都麻木了,就赶紧把手缩了回来。

    “您怎么了,爸爸,”儿子担心地问。

    “我触电了,孩子。”富兰克林满脸笑容地说:“我们的实验成功啦!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

    后来,根据这个发现,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

    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实现志向的途径也不同。

    语言大师恩格斯

    革命导师恩格斯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恩格斯在中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希腊语和拉丁语,后来在一家公司工作时,通过大量阅读外国报刊,又陆续掌握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语种。这样,在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十来种语言。在给自己的妹妹和同学写信的时候,他经常把这些语言混在一起,妹妹和同学都抱怨说:“我们可不是语言大师啊!”

    恩格斯的英格讲得非常流利,他在英国的时候,能和街头的马车夫用地道的方言俗语交谈,人们都把他当作英国人。

    有一天,恩格斯路过一个广场的时候,看见一群人正在围观什么。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流浪汉正卖力地表演着杂耍。那个艺人穿着一套巴西将军的礼服,把自己打扮成巴西将军的样子。一会儿,杂耍表演完了,恩格斯想夸奖他两句,就走过去用西班牙语和他攀谈起来。因为巴西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语是巴西的“国语”。没想到那人茫然地看着他,摇了摇头,原来他不是巴西人。

    这时候,围观的人都来了兴趣,想知道那人到底是哪国人,就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和他交谈,但那人都听不懂,就嘟囔了一句方言。恩格斯一听,马上说:“原来您是爱尔兰人!”然后就用爱尔兰语和他交谈起来。

    流浪汉听到家乡话十分高兴,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人不因逆境而改变志向,持守正义的人不因没有人赏识就无原则地迁就。

    马克思与孩子

    革命导师马克思很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马克思把孩子们看作是“人类的未来”,他不但喜欢自己的孩子,就是对陌生的孩子,尤其是穷人的孩子,也都非常喜欢。

    平时遇见穷人的孩子,他经常把硬币塞到孩子的小手里,或者给他们几块糖。马克思就是在晚年,也始终保持着对孩子的这种真挚的感情。

    有一段时期,马克思的外孙小琼尼住在马克思家里,马克思经常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甚至骑在自己的脖子上,或者把自己当“马”,用绳子套上,让他牵着做游戏。

    有一天,一个客人来拜访马克思。他惊奇地发现,马克思正和孩子们玩一种叫做“拉马车”的游戏。马克思排在最前面,一群孩子排在他的后面连成了一条长龙,叽叽喳喳地向前跑。小琼尼拿着一根马鞭当“马车夫”,只要哪匹马停下来,他就一边挥舞着马鞭,一边奶声奶气地吆喝:“快跑,你这匹懒马!”看着马克思和孩子们玩得这样开心,客人悄悄地走了,他不忍心打扰马克思。

    后来,有人深情地说:“要想充分体会这位思想家的真挚感情,就要看看他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形。”

    面对歧路的人担心迷路,仰视高山的人具有飞天的志向。

    “提灯女神”

    1854年,英国的一所战地医院里,一位年轻的护士正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探视伤病员。伤病员们对她怀着无比的敬意,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她,就是现代护理工作的奠基人,“白衣天使”的先驱洛芬伦斯·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心地善良。19岁的时候,南丁格尔萌发了当护士的愿望。她认为护士的职责是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十分神圣的。但是,当时人们认为护士职业不体面,只有穷人家的孩子和修女才从事这项工作,所以父母都反对她。

    有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到家里做客。南丁格尔知道他很有见识,就问他:

    “如果我想学护理,一生都作护士,您觉得怎么样呢?”

    “孩子,我觉得这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对方鼓励她说。

    南丁格尔受到鼓舞,便对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

    “我决心去学护理,因为我从小就想当护士,减轻别人的痛苦。只有这样的生活,我才会感到快乐。你们让我去医院学吧。”父母一听就反对,说:“护士工作又脏又累,你怎么受得了?”

    “我能承受这一切,因为它是高尚的。”南丁格尔坚定地说。父母只好同意了。后来,南丁格尔开创了护理学这一专门的学科,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倘若心怀四方志向,那么所到之处都可往来盘桓。

    穿破皮鞋的大学生

    威廉·亨利·布拉格是着名的物理学家,191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省吃俭用地供他上学。布拉格也很珍惜学习的机会,终于考上了瑞典皇家学院。

    在这里读书的人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子弟。布拉格并不羡慕他们,虽然自己穿的衣服很破旧,但他觉得知识才是财富,所以每天都到图书馆去看书。

    有一天,布拉格穿着破衣服,拖着一双比他的脚大得多的破旧大皮鞋来到了图书馆。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不仅讥讽他是个“叫花子”,而且还说他这双破皮鞋是偷来的。布拉格忍无可忍,就和他们争吵了起来。后来,老学监把他召到办公室,两眼死盯着那双破皮鞋。布拉格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强忍着委屈的泪水,从怀里掏出一张小纸片,交给了老学监。老学监打开一看,原来这是布拉格的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上面有这样几句话:

    “我的孩子,真抱歉。家里没钱给你买新鞋,你就穿我的这双吧。但愿再过一、二年,我的那双破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嫌大。……我抱着这样的希望:将来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将无比自豪,因为我的儿子正是穿着我的破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

    人怕不能确立志向,何必担忧美名得不到传扬呢?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放学后正蹦蹦跳跳地回家,一不小心撞上了一个老人。老人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女孩望着老人,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穿着一双拖鞋。

    “嘿!这个人就像童话里的老爷爷。”女孩顽皮地说:“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听了这话,老人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肯教我吗?”“这很简单!”女孩将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

    小女孩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就是爱因斯坦!”

    第二天,小女孩又碰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邀请小女孩去他的办公室。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小女孩对爱因斯坦说:“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瞧,书要放在这里,烟灰缸要放在这里……”从此,小姑娘经常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来玩。

    一天,小姑娘的母亲遇到了爱因斯坦,好奇地问:“教授,您和我的孩子都谈什么呢?”“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作业。”

    男子汉要有志气,处境困苦更要坚定不移,年老更加朝气蓬勃。

    永不屈服的曼德拉

    曼德拉是南非黑人解放运动的领袖,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事业,在监狱里度过了生命的三分之一。后来,曼德拉终于取得了胜利,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年轻的时候,曼德拉一面读书,一面组织学生运动,反抗白人的残暴统治。因此,白人统治的学校很仇恨他,就在他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把他开除了。有一天,曼德拉被校长叫去谈话。

    校长假惺惺地说。

    “如果你放弃抗议斗争,我们可以让你复学,还可以给你特殊的照顾。”

    曼德拉听了,轻蔑地摇了摇头,说:

    “我不要你们的特殊待遇,我决不会放弃斗争。”

    他毅然中断学业,放弃了文学学士学位,回到了家乡。后来,曼德拉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了工作,他的秘书是一个白人小姐。

    有一天,秘书正在给曼德拉打印一封信,这时候进来一个人。

    那个时候,一个白人小姐为一位黑人工作,是一件很耻辱的事,秘书为了表示她不是曼德拉的下级,就连忙对曼德拉说:

    “喏,这是钱,你到商店给我买点吃的来。”

    “现在我们是在工作,小姐,”曼德拉不紧不慢地说:“你还是继续打字吧。”

    有坚定志向的人,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卡扎菲看病

    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十分痛恨外国人对利比亚人民的压榨。他掌握政权以后,决心给那些傲慢的外国人一点教训。

    1971年夏天一个闷热的晚上,有一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穿着阿拉伯大袍子,用面帕遮住半个脸,慌慌张张地跑进了一家医院,对一位正在和别人聊天的医生请求道:“大夫,请您立即到我家去出诊吧,我的父亲病重了!”

    这位医生回答说:“走开,少啰嗦!

    我忙不过来,不能上你家去。”

    阿拉伯人恳求说:“可是,大夫,我的父亲快要死了!”

    “那就给他两片阿斯匹林吃吧,别来打扰我。”

    “我的父亲快要死了,医生!”

    “你没听见我说的话吗?给他两片阿斯匹林,我不去你那个肮脏的家!”医生不耐烦了,大声地斥责阿拉伯人说。

    这时,这位阿拉伯人拉开了他的面帕,说:“大夫,你一定会为见死不救而感到后悔的!

    你得离开这个国家,不是在本周,也不是在明天,就在今晚。”这样,这位大夫当天晚上就被驱逐出了利比亚。

    原来,这位青年就是利比亚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卡扎菲。从此以后,所有的外国人都不敢小瞧他了。

    树立志向不求容易实现,做事不回避困难,这是当臣子的本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