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铭律:不可不知的18条管理定律-80/20法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80/20法则是管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法则之一。在组织机构中,正如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一样,一些很微小的部分,比如决策、产品、客户、配送渠道等,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结果。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雷托发现了80/20法则,也就是原因与结果之间令人吃惊的不平衡现象。当时,他正在研究财富和收入的分布问题。然而,只是在近几十年里,帕雷托法则才被管理学界广泛接受。如今,帕雷托法则影响了无数人的工作,尽管他们中很多人都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帕雷托的名字。

    虽然死板地运用80/20法则可能会出错,但是80/20法则与实际的数据还是常常接近得令人吃惊。比如,在美国导致死亡的10个主要原因中,最主要的2个原因,也就是20%的原因,占去了死亡人数的67%。这种不平衡也就代表了很多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而且它还说明了帕雷托法则的核心思想:在很多情况下,一小部分事情往往要比其他很多事情重要得多。

    一、80/20法则原理

    80/20效率法则(the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

    早在19世纪末,帕累托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部分财富流向小部分人一边。还发现某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比较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而且,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不平衡模式会重复出现,具有可预测性。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

    管理学家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纳出了一个简单的结果: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由此可以预测,10%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为65%,5%的人享有的财富为50%。管理学家看重的是这一结果体现的思想,即不平衡关系存在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正如里查德·科克有一个精彩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它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总之,“80/20效率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二、80/20法则——市场营销中不平衡的美

    少量的顾客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可见每位顾客对企业的贡献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应将营销努力平均分摊在每一位顾客身上,而应该充分关注数量虽少、但作用重大的顾客,将有限的营销资源充分应用在他们身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80/20法则指出:在因和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收获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80/20不是精确的关系,而是方便的比喻、典型的模式。把80/20法则运用到市场营销中,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可贵的营销策略,成为营销实践家的“灵丹妙药”。

    针对大量使用者营销

    运用80/20法则,我们首先可以发现针对大量使用者营销的意义。

    根据使用产品的数量或频率可以将顾客分为少量使用者、中等使用者和大量使用者。大量使用者虽然在所有使用者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其消费量却非常大。美国学者针对几种日用品消费情况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结果,如在香波市场中,大量使用者和少量使用者的使用量分别占79%和21%,在啤酒市场中两者的使用量分别占87%和13%。显然,香波公司应努力吸引一个大量使用者--每天洗发和每次用量较多的消费者,而不应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吸引几个少量使用者;啤酒商也应该以大量饮酒者作为目标顾客,而不是把目标对准偶尔品尝啤酒的消费者。因为赢得一个大量使用者所获得的销售量是很多个少量使用者的总和!

    很多企业认识到了大量使用者的重要意义,他们根据顾客的购买数量和频率制定不同级别的奖励制度来吸引大量使用者购买,如采用数量折扣等促销方式。有些企业还专门针对大量使用的顾客设立大客户部,专门负责对这一消费群体的营销。

    针对老顾客营销

    运用80/20法则我们还可以发现针对老顾客营销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的影响下,企业营销人员关心的往往是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他们把营销的重点集中在争夺新顾客上。其实,与新顾客相比,老顾客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精明的企业在努力创造新顾客的同时,会想方设法将顾客的满意度转化为持久的忠诚度,像对待新顾客一样重视老顾客的利益,把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作为目标。老顾客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顾客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美国学者弗里得里克·里奇海尔得的研究表明:

    重复购买的顾客在所有顾客中所占的比例提高5%,对于一家银行,利润会增加85%,对于一位保险经纪人,利润会增加50%;对于汽车维修店,利润会增加30%。

    2.老顾客可以给企业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老顾客的推荐是新顾客光顾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人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群体的影响,其中,家庭、朋友、领导和同事是与其有经常持久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参考群体,这个群体会产生压力使每个人的行为趋向一致,从而影响个人对产品和品牌的选择。

    3.大量忠诚的老顾客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相对于新顾客来说,忠诚的老顾客不会因为竞争对手的诱惑而轻易离开。能成功留住老顾客的企业都知道,最宝贵的资产不是产品或服务,而是顾客。所以,盲目地争夺新顾客不如更好地保持老顾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老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他们把建立和发展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作为营销工作的核心,不断探索新的营销方式。比如在竞争激烈的航空业、商业等领域,留住老顾客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主题。航空公司推出"优秀旅行者计划"、商场推出“友情积分卡”,都是为老顾客重复购买而设立的奖励制度。

    针对关键顾客营销

    运用80/20法则,还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一些关键顾客的价值。

    在营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顾客进行"量"的分析,而且还要进行"质"的分析。有些关键顾客,或许他们的购买量并不大,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大量的利润,却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国内颇具实力的名牌大企业,或者是有国际排名的跨国企业,如果能成为他们的供货商,企业会在市场推广、企业形象宣传、公共关系等方面获得许多难以估计的潜在“利润”。所以企业应该努力争取得到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关键顾客。不过他们往往在购买过程中比较挑剔,购买程序也比较繁琐,企业可能要付出更大的营销努力才能得到少量的订货。因此,平时就要注意苦练内功,不断提高竞争力。

    运用80/20法则的营销策略的核心是在对顾客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顾客进行细分,根据顾客重要程度合理分配营销力量,从全局的角度设计持久、稳健的顾客发展战略。运用80/20法则的营销策略,其高明之处在于运用了全新的思路。成功的关键是要确定带来80%利润的20%的顾客在哪里,并且留住他们。

    三、20%的用户占据企业总销量的80%

    1998年,在梅格·惠特曼出任eBay公司CEO五个星期之后,她主持了一次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收缩销售战线,并再次检查用户数据。如果了解eBay公司每个卖家的交易量都有人负责(当然是由eBay公司负责),你就可以很容易地列出双栏表格。第一栏按照递减顺序,也就是按照交易量从最大到最小的顺序将客户排列下来。第二栏进行累计(例如第一栏中,第一名客户的交易量为5万美元,第二名客户的交易量为4万美元,那么,在第二栏中,对应第一名客户的交易量累计将会是5万美元,而对应第二名客户的交易量累计则为9万美元,如此等等)。现在,看看第二栏,我们可以找到累计销售额占eBay公司总销售额80%的那一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eBay公司销售的集中程度怎样。

    经过两天的整理和排列,惠特曼和她的团队发现,eBay公司20%的用户,占据了公司总销售量的80%。这个消息并非听听而已,相反,它提醒大家,针对这20%客户的决策对于eBay公司的发展和收益非常关键。当eBay公司的管理者追踪这20%核心用户的身份时,他们发现这些人都是严肃的收藏家。因此,惠特曼和她的团队决定不再像其他网站那样,通过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去吸引客户,而转而在收藏家更容易关注的《玩偶收藏家》、《玛丽·贝丝的无檐小便帽世界》等收藏专业媒体和收藏家交易展上加大宣传力度,这一决策成为eBay成功的关键。

    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核心用户上,也促成了eBay公司大销售商计划的诞生。该计划旨在通过提升核心客户的表现,从而带动eBay公司自身有更好的表现。该计划向三类大销售商提供了特权和认可,他们分别是:铜牌用户,每月销售2000美元;银牌用户,每月销售10000美元;金牌用户,每月销售25000美元。只要大销售商获得了买家的好评,eBay公司就会在这个大销售商的名字旁边加注一个专用徽标,并给他们提供额外的客户支持。(比如,金牌销售商可以拥有24小时客户支持的热线电话。)

    现在,每个管理良好的组织机构也都经历了上面提及的eBay公司的一些事情。2000年,占美国人口20%的富人,占去了新车消费的60%(10年前是40%)。汽车制造商紧随这个变化,据此设计了自己的产品:车型不断增大,装配了各种昂贵的设施,比如真皮座椅、高级音响。

    同样,快餐业也依赖“核心用户”,20%的核心客户占去了客流量的60%,而在销售额和利润中所占的份额就更大一些。快餐业的核心客户是单身男士,年龄在30岁以下,一般每月光顾快餐店20多次。当然,快餐公司担心这样下去,可能会在自身形象上出现问题,因此他们的广告就不再直接针对这些核心用户,也不再给经常光顾的核心客户组织俱乐部。不过,他们肯定要着力满足核心客户的需求。比如,肯德基公司了解到自己的核心客户通常是那些在车上就餐的人,由于他们不大喜欢在开车的同时还要处理剩下的骨头,肯德基公司就专门为这些人推出了一种鸡肉三明治。肯德基公司客户服务部高级主管纳丁·布鲁尔对《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说:“我们的核心客户现在可能正在肯德基公司以外的其他地方,吃掉了一吨鸡肉三明治。”

    80/20原理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平均数和总数除了误导管理者之外,没有多少用处。因为平均数和总数往往影响了很多决策,而这些决策对于行动非常重要。如果有些客户对于你们没有多少用,那你们就需要弄清楚他们是些什么人。比如,一家银行或者共同基金公司可能主要在自己的普通客户身上赚钱。不过,这掩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小额结余的账户实际上给银行或者共同基金公司带来亏损,而大额结余的账户则带来所有的利润。只有通过将总数分解开来(就像eBay公司对自己服务的销售商所做的那样),那些数据才会讲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来。我们现在看到银行服务收取了一系列费用,原因之一就是银行进行了上述分析,制定了不鼓励小额账户的战略决策。

    平均数和总数存在的问题就是,他们常常掩盖了各个数据的重大区别。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三居室平均温度是华氏70度,你自然感觉很舒服。然而,如果那个平均温度包括三个不同的具体数据,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如果厨房温度为华氏20度,卧室温度为华氏120度,起居室温度是华氏70度,你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相信那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每个房间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有的需要加温,有的需要打开窗户,有的不需要再管什么。如果平均数为1000,那可以是100个数据,每个为1000;也可以是500个数据为1999,500个数据为1。而在第二种情况中,即便平均数为1000,却没有一个数据接近1000。80/20法则鼓励管理者将总数分解,探寻每个数据背后的故事。一些分析师有时候将这个过程描述为“仔细拷问每个数据,直到它们告诉我们真相”。

    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多公司认为自己所有的客户都同样重要。此后,随着80/20法则的传播,以及数据搜集和电脑处理能力的增强,对数据进行“分解”变得越来越普遍。选择为什么样的客户服务,成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数据处理能力,让“客户选择”日益成为一种细致的行为。掌握了自己核心客户的数据,eBay公司就可以向他们分配更多资源,让他们感觉更好,鼓励他们在eBay网站上进行更多交易。航空公司通过掌握经常旅行的乘客的信息,向他们提供特别奖励(这也是一种资源分配形式),在能给自己公司带来最多利润的客户中培养忠诚客户。银行和共同基金公司也很容易弄清,你是否就是他们一直想要的客户。

    四、优化人力资本管理

    将“80/20效率法则”所内涵的理念和规律运用于组织人力资本管理活动之中,管理者必须明确人力资本使用的特殊性,以及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方式不同于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使用权主体只能间接控制,无法直接支配。运用权主体具有永久的唯一性。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完全由载体个人劳动努力的供给决定。

    其次,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因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本要素需求的比例不断扩大,而且其中非人力资本要素的使用也完全取决于人力资本。

    第三,人力资本完全可以通过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提高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一种“游戏规则”下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在另一种规则下却有可能成为闻名遐迩的栋梁之才。“游戏规则”就是制度,即规定或影响主体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制度是资本,是生产力的创造者。通过构建或创新管理制度,完全有可能提高组织中人力资本的生产力。

    第四,“80/20效率法则”适用于人力资本管理。实践表明,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往往决定于少数(比如20%)关键性的人才。对一个股份制企业组织而言,从董事会的角度考虑,关键人才一般包括以下人员:

    (1)CEO、CFO等高级的管理人员;

    (2)开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重要部门经理或项目负责人;

    (3)高级研究与开发(R&D)人员;

    (4)具有创造发明高级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技术、工艺及制度设计人员;

    (5)其它极具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员工。

    基于此,如何构建“80/20效率法则”的组织人力资本管理制度就十分有意义。下面五项行动建议,供人力资本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也许可助一臂之力。

    (一)精挑细选,发现“关键少数”成员

    所谓发现“关键少数”成员,实际上是要发现“关键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无色无味、无形无态、无影无踪,本来就难以“发现”,更何况是对特定组织具有关键作用的人力资本?为了找到合适人选,许多组织不仅要支付发现成本,而且还得冒因“招聘失败”而导致价值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所选人员职位越高,所付成本或所冒风险越大。招聘CEO、CFO等“最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委托专业“猎头公司(Head Hunter)”进行。为此需要付出的服务费可达所获人才年薪的25%,甚至35%。尽管费用不低,但对组织来说还是比亲自操作来得方便、保险、便宜。CEO、CFO等以下层次“关键少数”,主要以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发现”为主。有多种方法与技术可供参考。申请表考察、测试、面谈是三种常见的方法。能力测试、操作技能测试、身体技能测试、人格测试、兴趣测试、成就测试、工作样本测试等,是常用的测试类型。招聘面谈需要经过准备、实施、评估三道程序。面谈的方法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等多种类型。

    然而,即使经过了多道程序、使用了多种方法与技术精挑细选,也不能保证每次招聘均万无一失,更不能保证所甄选的员工日后个个称心如意。好在普遍实行试用期和短期合同聘用制度,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甄选失误的成本。保证“关键少数”的甄选质量,除了依赖正式规则,还需要注意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举例来说,像大才出自名校、选人用人唯名校是举,就是目前许多企业和事业组织深陷其中的误区。所以,广开才路,招贤纳士,才是寻获“关键少数”的正确选择。

    (二)千锤百炼,打造核心成员团队

    发现“关键少数”成员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关键少数”整合起来,从中选择核心成员,建立决策、管理、创新工作团队(teams)。

    建立团队,就是要把“每个人的能力、经验、态度和价值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团队结构具有紧密、完整、协调特征,通常可以产生大大优于离散个体或松散群体之和的效率或力量。因而,在日趋激烈和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团队正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主流的工作方式。

    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内生与外生变量。但是,在决策、管理和创新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贯彻团队精神,落实团队工作机制,无论对于企业组织还是事业组织,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团队决策是第一步。“一言堂”、“家长制”、“一把手说了算”,是小农经济性质的决策方式。这种方式,不止流行于计划经济时期,时至今日,在竞争机制、价格制度和权力平衡结构尚未建立或不完善的国有垄断部门、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官僚化的“群众团体”中,甚至在一些学术团体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的现象。决策权高度集中,效率损失通常在所难免,资产流失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

    明晰产权边界,建立权力结构平衡的决策团队,实行团队决策,是组织成功的最优选择。

    同样,在生产要素交易、生产作业、产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团队工作方式的收益必然大于非团队方式。技术、工艺与产品创新,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在知识分类全面精细化和劳动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配置优质人力资本,建立高效率研发(R&D)团队,强化合作博弈机制,是组织实现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锻炼培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必要条件。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组织不断调整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表面上看,是体现在产品开发、性能改进和生产成本节约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领先技术与工艺,但实际上,应该是创造、掌握和(或)运用技术与工艺的人,即组织中“关键少数”成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有自学习功能和使用的价值增值性。但是,人力资本的自学习活动,并不一定沿着组织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使用价值的增加也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保持、扩大或者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组织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组织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竞争力。

    专用性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挑战性实际工作的“锻炼”和专用性技能的“培训”两条途径来获得。在锻炼与培训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皮格马力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的作用,即要相信、鼓励、支持、肯定受训员工。常对他们说:你行!你能做到!你一定会成功!事实证明,此法可以大大激励员工取得显著的培训绩效。

    在锻炼与培训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成本—收益分析,争取收益最大化。如果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确定、边界明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实现有保证,就可以放任“马太效应”,即使强者更强;如果组织对于其所投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收益权实现没有十分把握,那么,就应该在强化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同时,注意采取分散投资策略,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锻炼与培训的机会集中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员工。因为人力资本质量越好、品位越高,越容易成为“猎头公司”的目标,流失的可能性越大。而一旦流失,将使组织的投资付诸东流。而且,还有可能发生泄露组织技术或商业秘密的情况,使组织蒙受更大损失。

    投资“关键少数”成员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但需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权实现机制,防止人员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在目前的条件下,投资方与被投资方自愿选择,签约投资(与接受组织安排的出国进修、在职专向技能培训的成员事先签订合约),履约使用,违约赔偿,应该是组织维护收益权的最佳选择。

    (四)有效激励,强化“关键少数”成员的工作动力

    按照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家的观点,组织通过市场交易招募到员工,是获得了在合约期内以一定代价使用员工人力资本的权利。获得了使用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人力资本,就能够享受到人力资本带来的效用。人力资本由唯一的主体(载体本人)直撩控制、具体操作,任何载体之外的权利主体(包括所有权主体),只能间接利用。要想比较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必须使得载体本人感受到有强度的激励,产生努力工作的动力。

    激励根源于需要。当行为主体的需要未满足时,就会出现心理紧张,进而在身体内产生内驱力,去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目标一旦找到,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即告消除。然而,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旧的需要得到满足,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产生。需要的层次越高,满足的难度越大,激励的因素越复杂。

    “关键少数”成员的需要非同一般,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应该是达到最高和次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因此,只有提供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条件或机会,才可能产生有效激励。这些条件或机会主要包括:

    (1)获得荣誉、提升地位、受到尊重;

    (2)分享决策权、管理权;

    (3)进修、提高业务水平;

    (4)确定的、令人满意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5)发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五)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关键少数”成员团队

    对组织中的“关键少数”成员和由“关键少数”成员构成的团队,要实行动态管理,即实行优胜劣汰制度。

    保持组织员工的流动性十分必要。有二位美国学者,从理论上对员工流动的必要性作了较有说服力解释。一位是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他提出了“场论”,认为个人的工作绩效B,是个人的能力和条件P,以及个人所处环境E(个人的“场”)的函数:B=f(P,E)。个人与环境之间一般总有一个从相互“适应”到“不适应”的发展过程。由于个人无法左右环境,环境通常也不会因为少数个人而发生改变,因此,当适应程度下降至不适应程度时,新的环境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最佳选择。另一位是卡兹(Katz)。他在大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寿命学说”。他发现,1.5~5年是科研组织的最佳年龄区。期间,科研人员之间信息沟通水平最高,成果最多。之前,“新面孔”之间交流有限;之后,“老相识”之间“老话”连篇。信息沟通水平下降,组织成果必然减少。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人员流动。数年流动一次,一生流动7~8次是合理选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绩效考核为依据,对“关键少数”成员群体和核心成员团队实行末位淘汰制或者按比例(比如5%~10%)淘汰制,同时,不断发现、引进优秀成员。这是维持组织人力资本活力,并进而保持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

    ◆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

    ◆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

    五、质量管理:6δ与80/20的兼容

    6δ强调做事应当精益求精,“80/20法则”却提示做事不必处处用心,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如何找到二者互通互联的接口?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摩托罗拉率先提出6δ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的中心内容,是在统计学原理基础上,对企业运行质量指针提出了一套新颖实用的度量系统。δ数从1到6,表示质量控制水平的数量级依次提高,6δ要求每100万个活动或操作中,失误或次品数不超过3.4个,即DPMO(Defects per million opportunities)等于或小于3.4。

    ——提出这一方法需要复杂的统计学知识,而成功运用此法则要求企业倾注极大的注意力和资源。但实际上,这一方法的应用含义简单而直观,无非是强调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到最好。由于质量是商界竞争的关键,在其它条件大体可比的情况下,能把产品做得更好的企业自然更有机会胜出。

    ——6δ方法的重要性被大量经验所证实。战后日本企业能后来居上,关键是能够做到产品质量优胜、价廉物美,实际上是成功实施了6δ策略。摩托罗拉、通用电气(GE)等著名美国企业实施这一方法也多有斩获。杰克·韦尔奇也在自传中把6δ称作他采取的最具雄心的举措。

    ——与6δ相比,“80/20法则”的概括提炼过程也许不需要很强的技术性,但其应用含义却不那么直观易见。

    ——现实生活中确实大量存在80/20现象。细心的酒吧老板会觉察到,经常光顾酒吧的顾客中,大约两成顾客为八成的啤酒销量买单;对出版社书籍出版延期的诸多原因统计分析发现,80%的出版延期大约是20%的导因造成的;20%的优质客户为银行提供了80%的利润;20%的驾驶员引发了80%的交通事故;家中20%的地毯面积占磨损面积的80%;女士们80%的时间穿她们拥有的20%的衣服等等。如果不拘泥于数字的精确性,“80/20法则”揭示了一个道理:一小部分原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部分结果、产出或收益;反过来看,人们所付出的绝大部分努力,实际上与既定目标和成果无关。

    ——这一法则同样具有重要的决策含义。IBM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平均意义上,一部计算机80%的使用时间,是在利用计算机制造商提供的约20%的命令程序。因而,如能进一步提高利用强度最高的20%的软件性能,便能显著增强计算机产品的竞争力。于是该公司大力改进这部分软件,让大部分计算机使用者很容易找到这些软件,并且轻松便利地加以使用,从而提升了IBM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它家用计算机和软件公司后来也纷纷利用这一法则,使计算机使用的简便性不断提升,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进程。

    ——上述两则管理法则各有引人入胜之处,但把它们放到一起考量,便会发现其立意和取向并不一致,甚至还相互矛盾:一个强调做事应当精益求精,把次品降到最低;一个提示做事不必处处用心,好钢用在刀刃上。于是就有了一个解读上的问题:怎样理解这两个管理经典的兼容性?如何在应用意义上找到二者互通互联的接口?

    ——管理经济学有一个贯穿整个理论的基本决策规则,就是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即MR)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即MC)。所谓边际收益,是指临界数量水平上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等得到的收益改变量,这里的收益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收益、当期和未来收益。例如,精密仪器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能会通过销售量或价格控制力提升而带来边际收益。IBM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带来边际收益。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边际收益通常要付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成本改变量,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成本、当期和未来成本。例如,仪器产品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需要改进工艺流程和管理,因而需要更大投入,就会发生边际成本。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发生边际成本。管理经济学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在进行管理决策或选择其它行动方案时,需要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如果进行一项行动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应实施这一行动;反之则不应实施。

    ——在边际意义上比较成本收益,为判断上述两个管理法则的各自运用范围提供了一个视角,从而为二者的兼容性提供了理解的支点。就6δ方法来说,质量水平每提升一个δ数量级,通常需要追加越来越大的成本投入,面临边际成本递增的约束,因而只有在由此带来的边际收益特别大的场合,才具有经济合理性。

    ——对于像GE这样的巨型企业,其拳头产品的生产技术十分复杂,最终产品的整体功能受制于成千上万道工序“串联”性的影响。并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控制的数量级提高可能带来巨大的边际收益,因而从边际成本和收益比较角度看,实施6δ方法具有经济合理性。实际上,杰克·韦尔奇和他的助手们当年准备实施6δ方法时,不仅明确要把这一策略作为解决当时GE产品面临市场压力的关键措施,而且进行了细致的成本/收益比较评估,结果显示,如能把GE产品的质量水平从当时3~4个δ提升到6δ,可能获得70亿~100亿美元的巨大收益。因为有这一评估结果垫底,韦尔奇才果断就实施6δ策略下赌注。

    ----反过来看,对于IBM或其它厂商产品中利用率很低的“80%”的软件来说,由于消费者对这部分产品的边际评价较低,因而改进质量带来的边际收益也就很有限。如果改进其性能质量需要投入较大的边际成本,则不符合边际比较原则,采用较低的功能质量标准反而比较适当。这正是“80/20法则”提示的思维方式。

    ——依据类似道理,电视节目中下标字幕偶然出现错别字,观众一般不大在意,节目制作商即便采用3~4个δ的质量控制标准也无大碍。然而对于大百科全书这类投资浩大、并且以权威性作卖点的信息产品,降低错字率对其功能和品牌声誉至关重要,有长远眼光的出版商一般会尽量采用6δ方法。?

    六、80/20法则给员工找出自己的优点

    80/20法则是一项对提高人类效率影响深远的法则,被称为指导商场获利和生活幸福的“圣经”。80/20法则主张,应该努力发现那些关键的少数,在那上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80/20法则”指出,80%的成果来自于20%的努力。一个企业的员工了解了这点,尽可能把每天的时间投入在这20%的高生产力作业中。为达到这个目标,作为企业员工最好运用下列九项基本方法。

    80/20九项成功法则:

    1、培养个人才能中最具创意的20%;

    2、开发自己最棒的新点子;

    3、把重心放在个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4、善用时间;

    5、知人善任;

    6、充分运用各项资源;

    7、和其它企业合资;

    8、看紧让自己往目标推进的资金;

    9、累积成功。

    80/20法则的运用,能够给员工工作找出自己的优点,然后有计划地充分发挥所长。能这么做的关键在于,从周遭找到一群能相互截长补短的成员,组成事业团队。如此才能让你不论在人生或事业的努力,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一)培养个人才能中最具创意的20%

    80/20法则能够给员工找出自己以小搏大的20%才能,并据此安排日常作业,尽量把时间花在能创造大成就的20%才能上。这些人也懂得努力培养强化自己这20%的才华和能力。

    (二)开发自己最棒的新点子

    成功的商业点子总有成功先例,因此若想找出新的商业点子,不妨设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找出最成功的20%点子,再加以修改增订,为这些合成的点子注入新生命。

    (三)把重心放在个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要增加利润,就该运用80/20法则重塑自己的经营模式。这意味必须辨识出现有业务中最有利润的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扩展业务,开发息息相关的新商机。

    (四)善用时间

    80/20法则明白以20%的时间创造80%的附加价值。因此能心无旁骛,善用20%的时间,使自己有独特的表现,不受其它会影响个人效能的杂事干扰。

    (五)知人善任

    组织80%的成果是由20%的员工所创造。80/20法则能聘雇并留住同样是高生产力的员工,创造合适的环境,让这群人发光发热。

    (六)充分运用各项资源

    80/20能给企业打造出一种有效运用组织创造的财富的环境,包括自创新公司。更常见的是,80/20工作族懂得与现有员工结为伙伴关系,共创事业新高峰。

    (七)和其它企业合资

    找出业务中最具价值的20%后,就把剩下的80%业务外包,其它企业帮你处理“杂务”,你才能专注在创造最大财富的业务上;甚至可考虑委托竞争对手做那80%的工作。

    (八)看紧把自己推往目标的资金

    一点资金加上来自员工的创意,就是当今社会的财富创造者。

    (九)累积成功

    对企业员工而言,最大的挑战并非推出新业务之时,而是在新业务开始迈向成功之际,要继续努力成长,直到获致极大成就为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