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智慧叫低头-谨行慎言,避害趋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康熙帝说:“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正所谓“小心使得万年船”,惟有谨慎,才可次次逢凶化吉、弊害趋利。

    1、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

    挽救只能减少损失,而不能弥补损失。与之不同的是,防备能够保证没有损失。

    一日,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高?”扁鹊答道:“在我们三人中,我大哥的医术最为高明,我二哥的医术稍微逊色,而我的医术是最差的。”文王疑惑,遂问道:“既然你的大哥和二哥医术都在你之上,为什么你却是最为有名的神医呢?”

    扁鹊毫不迟疑,微笑作答:“这是因为我们三兄弟的治病方式不一样。我大哥能够在病人发病之前找出病因并将其彻底铲除,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不会认为自己有病,更不可能尝到生病的痛苦,于是会认为他可能只懂一些调养身体的小法子,根本不会治病,因此我大哥没有什么名气。我二哥常常在病人发病之初将其治愈,由于发病之初病人的病情较轻,于是周围的人便认为他的本领有限,只能治疗一些常见的小病。而我在给病人治病的时候,病人的病情已经严重恶化。于是,我给病人动了大手术,使他们起死回生。他们尝到了疾病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痛苦,而后又被我挽救,自然对我感激不尽。久而久之,我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扁鹊的分析精辟入理,他抓住了病人的心理。其实,预防的好处远远胜过治疗。当然,一个人在发病之初的确很难判定自己有病,但至少在感到不适的时候就应该去看病,尽早铲除病根。否则,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再去看病,不仅花费了巨额的资金,而且有生命不可挽回的危险。

    等到丢了一只羊后再把有缺口的羊圈补好,虽然能够保住其他的羊,但丢失的那只羊却永远也不可能找回来。与其如此,不如多费点心思看看羊圈,一旦发现有缺口就立即把它补好。这样以来,自然可以保全所有的羊。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然而,有些人并不愿意这样做。

    一天,一人家里来了位朋友。为了能够陪好朋友,他请了一位能喝酒的邻居来作陪。用餐时,朋友对他说:“我刚才在外边的时候,发现你家的烟囱是直立的,而烟囱的旁边放置了一堆木柴。为了避免发生火灾,我建议你要么将木柴移走,要么将烟囱改砌成弯的。”此人听了朋友的话后,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后来,此人所在的村子附近刮起了大风。带有火花的浓烟在大风的吹动下急蹿至木柴上,一场大火熊熊燃起,他们家的厨房也被烧着了。最后,在众多邻居的帮助下,大火终于被扑灭了。

    为了表示对邻居的感激和致谢,他杀鸡宰羊招待邻居。这时候,那位曾经陪他朋友吃饭的邻居开口说话了:“其实,最该感谢的人应该是你的那位朋友而不是我们。如果那天你听了他的话,将烟囱改曲或将木柴移走,就不会发生今天的火灾,你也不用在今天摆酒席来招待我们。如果你仍不听从那位朋友的建议,火灾仍然有再次发生的可能。”

    听了这位邻居的一番话后,主人顿时醒悟了过来。

    如果此人能够听从朋友的建议,早早动手把木柴移走,就不会损失木柴,也不会发生大火,更不会欠下邻居们的人情。

    其实,生活中不乏与此人相似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防患未然并不容易做到。通常情况下,人们容易牢牢记住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事情。而当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时,人们即使听到或看到也难以留下相同程度的印象,包括吃亏在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吃过亏的人往往比没吃过亏的人更有防范意识。

    不过,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做到防患未然,尽管做到这点有些困难。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不仅能够杜绝因小失大的不良后果,而且能够保证毫发无损。

    当意识到危险时,果断采取防患行动是万全之策,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否则,等到危险降临时,即使可以补救,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2、保持理性,克制欲望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吴兢

    提到欲望,身处红尘的人都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人类的欲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比如,当人们不再满足于走路时,交通工具便出现了;不再满足于书写时,电脑、电话便出现了;不再满足于农业时,工业、服务业便出现了;等等。

    不过,欲望的存在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因为它既能引导一个人向正确的方向奋斗拼搏,又能把一个人引入深深的陷阱。因此,在面对某些诱惑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克制住自己的欲望。

    一天早上,主人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家,狗严格履行着自己的看家职责。不久,一群老鼠从洞中爬出,开始到处寻觅食物。很快,它们看到了饭桌上的肉。然而,它们并不敢跳上桌子,因为狗正在怒视着它们。接着,老鼠邀请狗一起共进美餐。狗蔑视地说:“我劝你们还是离开为好。如果与你们共享美食,我也将成为饭桌上的美食。”

    桌子上的肉对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狗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因为它知道主人肯定会把偷肉的罪名全部归咎于它,贪图一时口腹之欲的后果是把它自己送上餐桌、成为主人的美食。

    鲁国大臣公仪休嗜鱼如命,很多人都有耳闻。升任宰相后,很多人争先恐后地给他送鱼。公仪休虽然爱鱼,但对他人的馈赠毫不理会,命令管事一概不纳。

    弟弟对公仪休的行为感到诧异,于是问道:“兄长,你平素最喜欢吃鱼,现在为何一条也不接受呢?”

    “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公仪休严肃地对弟弟说,“你以为这些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我手中的权力,希望我运用权力去偏袒他们、压制别人。吃了他人送的鱼,必然要给他人办事。如此以来,我必然会在有些时候不能秉公办事。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我这个宰相早晚有一天会被撤掉。到那时,不管我多想吃鱼,也不会有人给我送鱼,并且我连买鱼的薪俸都没有了。只有不接受他人送的鱼,我才能公公正正地办事,才能永远有薪俸,永远有鱼吃。”

    一次,一个不知名的人偷偷往公休仪的家中送了一些鱼。见无法退回,公孙仪就把鱼挂在家门口,直到腥臭后才将其扔掉。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给他送鱼了。

    公孙仪虽然爱吃鱼,但没有受其误导,而是用理智克制了这种会断送他前程的欲望。投其所好是心怀鬼胎的人控制或约束一个人的常用方式,只有懂得用理性克制欲望的人才能不被利用。

    对一个难以克制欲望的人来讲,即使没有受到他人的诱惑,也会被内心的欲望激发,从而只见利而不见害,做出损伤自己的事情,正如水中的鱼只见饵而不见钓一样。

    从前,古希腊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一天,她特别宠爱的波斯猫丢了。此后,公主整天闷闷不乐,国王只好命画师画了数千张波斯猫的画像,然后令人贴在全国各地,并张贴出告示:谁要将猫送回,奖励金币10枚。

    告示张贴出去以后,送猫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公主丢失的那只。公主想:大概是捡到猫的人嫌钱少,所以迟迟未见到自己的那只。于是,她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国王,国王把赏银提高到50枚金币。

    一天,一个乞丐不经意间看到了波斯猫的画像,发现和他自己捡到的猫一模一样,顿时兴奋无比。他抱着猫准备去城堡换取金币,结果在经过一家杂货铺时发现赏金由50枚金币涨到了100枚金币。他想假如把猫藏起来,说不准赏银还会增加的,于是没有急着去领赏。过了几天,他又跑去看告示,发现赏金果然涨了,已经达到150枚金币。

    接下来的几天里,乞丐天天去看墙上的告示。当奖金涨到足够多的时候,乞丐决定将猫送进城堡。谁知,这只猫却在半路上死掉了。原来,由于以前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波斯猫根本吃不下乞丐在垃圾堆里捡来的东西,于是被活活饿死了。

    故事中的这个乞丐犯了利欲熏心的毛病,结果因欲壑难填而导致一无所获。

    如果一个人的理性输给了欲望,无疑会因欲望的膨胀而造成严重后果。但如果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同样能够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古时候,江南地区有一家王氏巨富。该户人家世代经商,家资颇丰,堪称当地首富。

    一次,该户当家人在外出归家的途中遇到一位貌美少妇。少妇拦在路上,希望当家人能够载她一程,得到当家人的同意。两人并坐车内,当家人目不斜视。两个时辰过后,少妇要求下车,并对当家人说:“你肯定在想我要去哪,要做什么。看在你如此心纯的份上,我就告诉你吧。我是仙女,此行是奉天命前去江南首富王氏家放火。”

    当家人一听顿时慌了神,不过很快镇定下来。接着,他立即加速赶往家中,令家人在户外搭好帐篷,把家中财物转运出来。天黑时,家里果然发生大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克制。王氏当家人做到了这一点,并因此挽救了自家的财产。

    欲望的存在,是一个人爱惜自己的表现。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正确运用欲望来善待自己,以至于虽然想爱惜自己,结果却适得其反。

    《呻吟语》中说:“人未有洗面而不闭目,撮红而不虑手者,此犹爱小体也。人未有过檐滴而不疾走,践泥涂而不揭足者,此直爱衣履耳。七尺之躯顾不如一履哉?乃沉之滔天情欲之海,拚于焚林暴怒之场,粉身碎体甘心焉而不顾,悲夫!”

    意思是说,人们在洗脸的时候总会闭上眼睛,在采摘玫瑰的时候总会担心被花刺扎破手指,这是爱惜眼睛、四肢等身体器官的表现。人们在经过滴水的屋檐下时总会疾步走过,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行走时总会踮着脚后跟,这是爱惜衣物、鞋子等身外之物的表现。然而,有些人虽然在这些小方面能够做到爱惜自己,却会被各种欲望遮住眼睛,宁愿以七尺之躯为代价,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除了有欲望外还有理性。一个失去理性的人,与原本没有理性的动物无异,最终会成为他人的猎物。

    3、积重难返,防微杜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呻吟语》中说:“天下之势,积渐成之也。无忽一毫,舆羽折轴者,积也。无忽寒露,寻至坚冰者,渐也。自古天下国家身之败亡,不出‘积渐’二字。积之微,渐之始,可为寒心哉!”

    意思是说,天下大势的形成,根源都在于积累和渐进。一根羽毛虽然轻飘,但随着数量积累,放在车上同样可以把车轴压断;一滴寒露虽然柔弱,但随着天气的渐变,同样会成为坚硬的冰粒。自古至今,无论是国家的败亡还是个人的衰退,都逃不出“积渐”二字。大恶由小恶积累而来,小恶是大恶的开端,忽视小恶的做法最终会残酷地毁掉一个国家或一个人。这里强调的是小恶的延续性和危害性,正所谓“积重难返”。

    《呻吟语》中又说:“天下之势,顿可为也,渐不可为也。顿之来也骤,骤多无根;渐之来也深,深则难撼。顿著力在终,渐著力在始。”

    意思是说,天下的大势,如果是突然间形成的,扭转局势就有可能;如果是逐渐形成的,就将难以改变。这主要是因为突然形成的局势根基不牢,容易连根拔起;而逐渐形成的局势早已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因此,为了避免积重难返的后果出现,就要学会防微杜渐,杜绝恶的出现和渐变。清代御史孙嘉淦在给乾隆皇帝的一份奏疏中详细介绍了恶习的产生、形成和危害。

    在清代的众多谏臣中,乾隆朝的御史孙嘉淦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雍正即位后为避免大权旁落,不惜大肆迫害屠杀诸兄弟。惧于雍正的威猛,大多数大臣在朝堂上闭口不言,以防祸从口出。在这种形势下,孙嘉淦忤逆上意,劝谏雍正帝“亲骨肉”,得到了雍正的赏识。凭着敢于冒死直谏的智慧和勇气,孙嘉淦的名气越来越响。到了乾隆朝时,他已名震朝野。

    在孙嘉淦看来,乾隆帝和康熙、雍正帝并不一样,因为康熙、雍正两位皇帝在掌权路上经历了艰巨的努力,遇到了很多政治险阻,深知为君不易的道理,而乾隆帝自幼生于深宫、长于深宫,生活舒适安逸,再加上在太平盛世即位,一旦听多了奉承之语就极易滋长骄傲情绪,从而因行为错误导致大清帝国的前途受到影响。于是,孙嘉淦决定及时劝谏,以防乾隆帝心中骄傲情绪的滋生。

    1736年,孙嘉淦上了一道奏疏,名为《三习一弊疏》。在这份奏疏中,孙嘉淦说:“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坤阴极盛而阳生,乾阳极盛而阴始。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返。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鼓谀而恶直。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国家太平和混乱之间的循环,如同阴阳的运行规律。乾为阳,坤为阴。阳在坤阴极盛的时候开始产生,阴在乾阳极盛的时候逐渐出现。同理,国势极盛的时候,必定有邪恶的念头在国君心中滋生。这种邪恶的念头潜伏得非常微妙,以致难以令人觉察。等到它逐渐显露的时候,国君只能因这种念头的根深蒂固面临积重难返、悔之晚矣的局面。为此,国君必须要戒除三种习气的养成。

    第一,耳习于所闻,则鼓谀而恶直

    国君道德高尚,臣僚会因佩服而出言颂扬;国君多施仁政,百姓因得到实惠而感激不已。随着国家的日趋鼎盛,臣僚和百姓对国君的评价也会越来越高。即使国君有一个小小的对治国安邦有利的举动,满朝文武和四海百姓也会为此大加称赞和讴歌。尽管臣民不是有意奉承和迎合,但国君会渐渐习以为常。殊不知,听惯了赞扬之声后,一旦听到不赞扬的话就会感到不习惯,于是开始排斥直言劝谏的人,接着会讨厌不会称赞的人,进而会疏远虽会称赞但称赞得不恰当的人。

    第二,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国君愈是聪明,臣子愈是表现得愚蠢;国君愈是能干,臣子愈是感到畏惧。于是,臣子不再提出异议,处处称赞国君,把精力用在免冠叩首的礼仪上。渐渐地,国君同样会对此习以为常。看惯了献媚的行为后,一旦看到不献媚的行为就会心怀不满,于是开始排斥行为傲慢的人,接着排斥在自己面前毫不感到畏惧的人,进而会疏远献媚不到位的人。

    第三,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国君以尊敬的态度求得天下贤才后,会因见到的贤才太多而不以为奇,从而抬高自己、轻视贤才;国君以慎重的态度处理天下事务,时间长了就会认为天下没有困难的事情,从而看重自己的雄才大略,看轻事情的难度。在和他人交谈时,不愿意听到自己的短处;在自我反省时,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于是,国君会变得刚愎自用,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要求臣子严格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

    养成了这三种习惯后,弊端就会出现:国君会因为亲近小人、远离君子而导致国家的衰败。

    孙嘉淦的分析严密紧凑,环环相扣,充分说明了积重难返的危害性和防微杜渐的必要性。生活中,我们应该引以为鉴,千万不要忽视小恶,不要为大恶提供滋生、发展甚至膨胀的环境。

    董仲舒说:“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积善而不知尚好,若积恶而不见则有大麻烦。一定要擦亮眼睛,见恶而止步。

    4、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度”字,既不能有不足之处,也不能有过分之处。只有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够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有害无益。

    汉明帝即位前,常常与光武帝讨论国事,帮助光武帝处理政务,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发展动向非常熟悉。他见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治国安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于是决定不再进行改革,按照光武帝时的政策和方针把已经安定繁荣的社会变得更加安定和繁荣。不过,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光武帝的怀柔政策,而是处处显得严猛,在对待外戚、皇族宗室和官吏上显得尤为突出。他的这种手段与光武帝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光武帝时对外戚不得干政有明文规定,如“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汉明帝严格按照此规定行事,毫不怠慢。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令人图画了“云台二十八将”,以此来表彰开国功臣的丰功伟绩和激励后人。马援虽然堪居首功,但由于其女身为皇后而未被列入其中;李通和邓晨同样是疆场勇将、开国功臣,汉明帝考虑到他们是自己的姑父,遂将他们排除。不仅如此,虎贲中郎将马廖和黄门郎马防、马光,皆因是马皇后兄弟而未被提升;尚书闰章博学多识,但因其二妹被封为贵人,一直没有晋升。

    除了杜绝外戚干政外,汉明帝还密切注意着外戚的势力扩展。一旦发现外戚动机不纯,立即采取间接或直接的应对措施。比如,少府阴就身为国舅,因贵而骄,经常呼朋唤友,以致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然而,朱晖并不趋炎附势,对阴就的邀请置之不理,阴就对其怀恨在心。一次,东平王刘苍入朝拜贺,此时在刘苍手下做事的朱晖跟随主人进京。按当时规定,凡入朝拜贺者,必须要持有专用玉璧。负责发放玉璧的主簿是阴就的一个属下,他见朱晖来领取玉璧时,故意拖延时间,迟迟不给朱晖玉璧。朱晖见状,立即从其手中夺来玉璧,然后入宫朝贺。汉明帝闻听此事后对朱晖大加赞赏,并提拔他为卫士令。汉明帝的这种做法侧面打击了外企的权势,同时也起到了为其他正直官吏壮胆助威的作用。对于一些明显的叛乱,汉明帝决不姑息放纵。舞阴公主的丈夫虎贲中郎将梁松因得宠而生异心,欲与山阳王刘剂图谋造反。汉明帝得到密报后,立即将其处死,然后迁徙其家人。

    除了对待外戚严格外,汉明帝对待皇子同样苛刻。永平十五年(72年),在汉明帝的调整下,被封为诸侯王的皇子的待遇只能与光武帝时被封为侯的功臣相提并论,以至于马皇后发出“于制不亦俭乎”的慨叹。

    为了防止光武帝时受封的诸侯王的作乱,汉明帝采取的手段近乎残酷。光武帝共有11个儿子,除汉明帝本人和早逝的临淮公刘衡外,还有九人:前太子刘强、沛献王刘辅、山阳王刘荆、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济南王刘康、中山简王刘焉、东平宪王刘苍和琅邪孝王刘京。在这九人中,有郁郁而终者,有“谋反”被诛者,有犯法坐罪者,也有自沉堕落者。这些皇兄皇帝在汉明帝的抑制下,能保住性命都难,更何况犯上作乱。不仅如此,汉明帝同样没有放过这些皇兄皇帝的后裔。稍有“行为不端”者,要么被治罪,要么被削藩。

    对于朝中官吏,汉明帝要求更为严格。三公九卿虽是朝中重臣,但在汉明帝掌朝期间皆被责罚过。当时,有位尚书郎不知因何事使得龙颜大怒,遂被汉明帝杖打。这位尚书郎承受不了汉明帝的责罚,情急之下躲到床下。汉明帝气急败坏,以杖击床,令其立即从床下爬出来。该尚书郎死活也不愿意爬出来,在床底诵道:“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以杖撞郎。”汉明帝听了他的这段话后,不好意思再拿他出气,遂不再责罚他。为了让官员尽忠职守和保证清廉的官场风气,汉明帝极尽苛刻之能事,甚至会因片面之言而定夺生杀。

    在明帝的控制下,开国功臣们的后裔也不敢放肆。因为一旦有飞扬跋扈、作威作福之处,就有可能遭到汉明帝的打击。

    汉明帝采取的这些严猛措施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他的这些措施导致的矛盾也将在以后暴露出来。

    汉明帝将刚发挥到了极致,而汉章帝又将柔发挥到了极致。而过刚、过柔的危害却都在汉章帝执政时表现了出来,于是便有了东汉王朝的衰退和没落。

    无论是官吏、功臣及其后裔,还是皇族宗室和外戚,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压抑后,他们那颗充满着欲望的心灵终于得到了舒展。一时间,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与汉章帝提出的惠民政策相比,由他导致的不良后果反而显得更加突出。占有欲的不断膨胀常常会让人变得放肆,当这些放肆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时,更大的野心将滋生蔓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光武帝和明帝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发生了。外戚在汉章帝的宽厚政策和对他们的恩宠下,变得飞扬跋扈,而且渐渐开始干政。

    建初二年(77年),窦氏姐妹、宋氏姐妹和梁氏姐妹在同年被选入后宫。建初三年(78年),大窦氏被册封为皇后,小窦氏、宋氏和梁氏姐妹都被封为贵人。同年,大宋贵人为汉章帝生下一子,起名为庆。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将刘庆立为皇储。同年,汉章帝喜得第四子刘肇,为小梁贵人所出。

    窦皇后心胸狭窄,收刘肇为养子后,屡屡在汉章帝耳边造谣生事,先后陷害了宋贵人和梁贵人姐妹。结果,皇太子刘庆被废为清河王,梁贵人姐妹郁郁而终。

    明帝时,马皇后的父亲和兄弟虽然没有得到提拔,但马氏家族的权势并没有受到影响。汉章帝即位后,马氏家族子弟变得放肆无度,遂遭到汉章帝的压制。虎贲中郎将马廖、黄门郎马防等人纷纷被罢免,马氏家族开始败落。与此同时,窦氏家族开始显贵起来。窦皇后的哥哥窦宪被封为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被封为黄门侍郎。

    窦宪有窦皇后为其撑腰,于是日益骄横傲慢,竟敢强行以低价购进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封地。更令人惊讶的是,沁水公主竟不了了之,不敢得罪窦宪。马氏家族的气焰有多么嚣张,由此可见一斑。汉章帝对此也有耳闻,得知传闻是真后,虽然认为窦宪的所作所为比赵高的指鹿为马更加可恶,但只是吓唬了窦宪一番,并没有治其欺君罔上之罪。

    宽厚固然重要,但不讲原则的宽厚便失去了宽厚的本质,其外在的表现更接近于软弱和妥协。于是,在汉章帝的治理下,安分的人因被放纵而变得不安分,不安分的人变得更加放肆。

    章和二年(88年),32岁的汉章帝病故。汉章帝虽然长眠于地下,但东汉王朝的继承人还需要面对他造成的社会危机。

    过刚则折,过柔则靡。汉明帝、汉章帝二人不懂刚柔之道,要么过柔,要么过刚,自然难以治理好国家。

    吃饭时,既不能吃得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因为吃得太多会伤胃,吃得太少不足以支撑体力;理财时,既不能过度节俭也不能过度消费,因为过度节俭等同于吝啬,过度消费等同于奢侈浪费;与朋友交往时,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靠得太近,因为离得太远会逐渐生疏,靠得太近容易出现矛盾;对待下属时,既不能过度恩宠也不能过度示威,因为过度恩宠会导致下属的放纵,过度示威会阻碍双方的沟通;等等。

    做到恰到好处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只要能够时时把握做事的尺度,就能够避开过犹不及的现象发生。

    5、争执无益,主动退避

    在口舌之争中,没有胜利者,有的只是两败俱伤。

    卡耐基曾经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即使赢了,还是输了。”用这句话来作为对下面这位妇女所述的个人经历的总结,可谓恰到好处。

    一位妇女愤愤地说:“我后悔结婚,那无休止的争吵已经使我精疲力倦了。我的性格是不轻易服输,而他居然与我一样,从来不知道让人。于是,我们就没完没了地吵。譬如,他认为下班回到家中应该享受一些温馨气氛,可我下班后还得在厨房里忙来忙去,哪有什么兴致去培养温馨气氛。此时,我们开始吵。他说我不像一个妻子,我说职业妇女中没有一个真正的贤妻良母。他举报刊上的例子,我就举身边的例子,结果谁也赢不了谁。于是我们怄气,连晚饭都吃不安顺。还有,当我累得要命的时候,他却异想天开,说晚饭后到闹市区去逛逛或看场电影什么的,可我却只想睡觉。这时,准得吵。到头来,他肯定不会再有兴致去看电影。不过,他并不罢休,窝在家里与我斗气,结果又是两败俱伤——我们都企图说服对方,可最后总是分不出输赢。”

    这位妇女在与丈夫的争论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无休止的争吵也将继续破坏她与丈夫的感情。想在争论中改变他人的看法或态度,无疑会显得有些离谱,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并且总将自己的这种优越性带进与人相处的社交当中。因此,即使是面对自己的丈夫,这位妇女也难以用争论来征服他。

    班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间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其实,争论的坏处远远不止这点。

    第一,人与人之间在兴趣、爱好、专业、教育程度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别,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凭借着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了解而反驳他人的无知,会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

    比如,有些人是足球爱好者,对足球知识非常熟悉,对踢球的规则了如指掌,而有些人对足球甚至对体育都毫无兴趣,偶尔在看比赛时说出类似这样无知的话:“那个门卫真厉害,连这样的球都可以扑出来。”此时,喜欢抬杠的人便会毫不犹豫地反驳:“拜托,那个人是守门员,不是看楼道的‘门卫’,你怎么这么无知啊!”

    再比如,有些人没有见过世面,在经历一些大场面时或者感到手足无措,或者因对一些基本的礼节不懂而作出一些令人想象不到的不合时宜的举动。这时,喜欢抬杠的人或许会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被你弄得一塌糊涂,你还能做些什么?”

    任何一个能够从中听出讽刺的人,都不会不做任何“抗议”的表示。当面反驳对方的无知,如果对方是个谦虚、忍让的人,或许会保持沉默,对此不做追究,但以后愿不愿意与你交往则是难以预料的;如果对方是个好胜心强的人,则有可能与你直言相对,从其他的角度来讽刺你;如果对方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要么会说出与“你是谁啊,我不过是一个无知透顶的人,怎么敢和你相比啊”类似的话,要么会忍气吞声,寻找报复你的时机。

    第二,自己在某方面的知识不如别人时,却要证明自己比对方厉害,这样做无异于班门弄斧,当众出丑,落得个自讨没趣的后果。

    第三,在与他人争论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理屈词穷的时候。然而,喜欢抬杠的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并不会善罢甘休。如果对方也是个喜欢抬杠的人,双方便成了死对头,从而将争论延续下去,白白浪费了脑细胞,花费再多的精力也不能理出头绪。

    更为严重的是,双方有可能出现人身攻击。在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说不准就会得罪周围的人。比如,一方运用指桑骂槐的方式攻击另一方:“我才不像有些人,胖得跟猪似的!”或“我才不像有些人,瘦得跟猴似的”。争论中一旦出现了这样的话,无疑会让周围或胖或瘦的人感到难堪,从而让这些人对争论者产生反感。另外,有些攻击还牵扯到个人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等方面,这样将会给周围的人造成更大的误解,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愤恨。

    林肯曾经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成就的人,是不会将时间耗费在私人争执上的。争执的后果是失去了自制,这不是你能承担得起的。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如果你是对的,就让步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将其杀死,被它咬伤也不能治好。”

    会做人的人,在遇到争论时总会主动退避。即使自己的口才出类拔萃,他们也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没有必要的无聊争论。哪怕是在迫不得已被卷进争论中时,他们也会甘愿充当失败者。因为口舌上的胜利只能够带来片刻或瞬间的痛快,而主动认输却能够换得他人的好感,有效避免受人排斥和攻击、班门弄斧等坏事情发生。

    除了主动认输外,自我鼓励也是一种主动退避争执的好办法,雷斯便是这样做的。

    每当和人争执的时候,雷斯就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家,然后绕着房子和自己的土地连跑三圈。从青年到老年,他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变化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由快跑变成慢跑、再变成走路。虽然很多人试图弄明白他的这一举动,他始终不愿意告诉别人。

    后来,在孙子的追问下,雷斯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年轻时,我会在绕着房地跑圈时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我有什么资格与别人争执?然后,我就开始努力工作。”

    孙子继续问道:“爷爷,你现在年纪大了,并且是附近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雷斯笑着说:“虽然我已经上了年纪,可是我依然会与人争执。在绕着房地走三圈时,我会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何必跟人家争执呢?于是,争执引起的不愉快会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争执不仅会使双方大动肝火、损害健康,而且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另外,争执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交形象。俗话说“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没有人愿意与背后说人是非的人交往,因而会有意识地与喜欢争执的人保持距离。

    6、事有缓急,分清主次

    做事时,最大的忌讳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远离这种忌讳,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确定行动的先后性。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一番苦心经营后,朱元璋脱离岳父郭子兴的起义军,另树旗帜,成为了争霸天下的角逐者之一。

    1355年,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拥护下在亳州称帝,号小明王,定国号为大宋,改元龙凤。就在这一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统率了他的部队后,又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随后,朱元璋挥师渡江,破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克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将其改为应天府。有了应天府这个根据地,再加上刘神通的北伐军这个北方屏障,朱元璋便可以大肆扩张势力范围了。

    在当时,要想顺利扩张领土,必须要兼并其他势力集团。其中,能对朱元璋构成威胁的两大势力主要是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采取了刘基的建议,先攻打野心勃勃的陈友谅,然后再对付相对保守的张士诚。

    龙凤二年(1356年),陈友谅率军欲取池州(今安徽贵池),朱元璋设计斩杀陈军万余,生擒三千,使得陈友谅难以前行。后陈友谅挟徐寿辉进攻太平,攻占了采石,随后杀死徐寿辉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改年号大义。陈友谅弑君称帝后,派人约张士诚一起进军应天。当时,陈友谅拥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和江海整等一百多艘大舰和数百条战舸,水师力量是朱元璋的十倍。面对危急形势,朱元璋与刘基商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集中兵力向东北和西线出击,并与刘基一起制定了一个诱敌深入、设伏歼敌的作战方案。陈友谅果然中计,汉军伤亡严重,并有二万人被俘,巨舰和战舸尽被朱元璋缴获,主力尽失。

    朱元璋从降将张志雄口中得知安庆守将此次倾巢而出,内部空虚,派元帅徐达攻占了安庆(今安徽怀宁县)。不久,朱元璋部将胡大海夺占了信州(今四川奉节县东北)。袁州守将因陈友谅杀害原首领徐寿辉深感不满,献城投降。另外,徐寿辉的其他部下也因不满陈友谅的行为而与之断绝了关系。

    同年七月,陈友谅卷土重来,命张定边夺回了安庆,并派重兵把守。朱元璋暂时放弃安庆,率军攻取了陈友谅的老巢江州(今湖北旧武昌府及江西省地)。夺取江州后,朱元璋乘胜追击,相继攻克了南康(今江西星子)、东流(位于今安徽芜湖境内)、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抚州(今江西临川县)等地。接着,建昌(今江西南城)守将王溥向朱元璋投降,并派人招降了南丰州(今江西南丰县)、临川等八个县城。就连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也派人向朱元璋请降,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

    龙凤三年(1357年)正月,朱元璋亲往龙兴受降,并将龙兴路改为洪都府。不久,苦安、龙泉的守将也前来归附。至此,江西各州县和湖北东南一带全都纳入了朱元璋的管辖范围。

    同年十月,常遇春夺取了原属徐寿辉的池州后,与陈友谅发生了冲突。双方为了争夺池州,展开了拉锯战。为了确保应天安全,朱元璋决定攻取安庆。他利用反间计除掉了汉军中英勇善战、威望甚高的安庆守将赵普胜,但仍然没有攻克安庆。

    龙凤八年(1362年)二月,朱元璋返回应天。他指出:“友谅剽而轻,其志骄,士诚狡而懦,其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若攻士诚,友谅必空国而来,使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先取友谅,士诚必不能逾姑苏一步,以为之援。”

    正值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南一决雌雄之际,江北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逆转,红巾军连连失利,形势非常危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朱元璋不得不停止与陈友谅的战事,将精力投向江北。

    当时,刘福通领导的北伐军发生内乱。元军统帅察罕帖木儿抓住这一时机,率军攻下汴梁,刘福通只得保护小明王退守安丰。此后,义军失去多处郡县。

    汴梁失守,山东大部分失陷,这使得朱元璋的北方屏障全线崩溃。朱元璋很清楚,自己在江南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全靠大宋红巾军在北方做掩护。如今局势急变,一旦安庆失守,他就会受到元军的直接进攻。朱元璋认为,凭自己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元军主力交锋,于是与察罕帖木儿通好“结援”,想以此稳住对方。

    元顺帝得知朱元璋有意和察罕帖木儿通好,决定招降朱元璋。他授予朱元璋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职衔,并派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等前往传达诏令。不久,察罕帖木儿遇刺,其外甥扩廓帖木儿继为统帅。随后,扩廓帖木儿与元朝另一大将军孛罗帖木儿为争夺地盘打得不可开交。朱元璋见元军暂时不会南下,而且张昶一行已经到达应天,朱元璋被扣留在元朝的使臣也被送回了应天,于是不再向元朝称臣。

    同年十月,扩廓帖木儿攻克益都(今山东寿光县西北),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孤立。次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十万助元攻大宋,刘福通率军拼死保卫,不得已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认为安丰失守,应天就失去屏障,于是不顾众人阻拦,亲自出征,命徐达、常遇春为前锋,率军急赴安丰。朱元璋到达安丰时,刘福通已经阵亡。他率军击败元军,为安丰解了围。朱元璋将小明王迎至滁州,为他建造宫殿,厚加供养,并用自己的心腹替换掉了小明王的侍从。至此,大宋政权已名存实亡。

    龙凤九年(1363年)三月十四日,小明王在滁州(今安徽滁县)下谕,封赠朱元璋三代:曾祖父朱九四为资德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曾祖母侯氏为吴国夫人;其父朱五四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母亲陈氏为吴国夫人。从小明王的封赠中不难看出,此时的朱元璋应是大宋政权中书右丞相了。

    四月,陈友谅亲率水陆大军六十万,携带大小家眷及文武百官,顺江而下,直逼洪都(今江西南昌县)。

    洪都位于赣江下游,北接与长江相通的鄱阳湖,西南紧靠赣江,是防御陈友谅的重要据点。陈友谅前番可以夺取此城,完全是借涨潮之时,从船上攀墙而入。朱元璋夺取洪都后,将原城墙拆除,后移三十步筑墙,并特命亲侄子朱文正统领虎将赵德胜、邓愈以及其他诸将镇守洪都。

    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率军抵达洪都城下,见城墙远离江面,战船无法靠近,下令用云梯攻城。如此以来,人多的优势便发挥不出来。朱文正利用这一优势率众将奋力抵抗,整整守了八十五天,从士气上压倒了陈友谅,并为朱元璋赢得了反攻时间,为消灭汉军创造了难得的战机。

    七月,朱元璋率舟师二十万,统领徐达、常遇春等诸勇将及儒士刘基、陶安、朱升等增援洪都。此战中,陈友谅被射死,朱元璋大获全胜。

    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又于龙凤十二年(1366年)冬击溃张士诚,基本上铲除了异党对其皇位的威胁。

    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的行军策略很有效:既能够在危急时刻果断撤兵回援,又能够一直把陈友谅作为最主要的攻击目标,从而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彻底铲除了陈友谅。如果朱元璋不分缓急,为了消灭陈友谅而无视江北形势的不良逆转,就会失去根据地;如果朱元璋不分主次,将保守的张士诚作为主要目标攻击,无疑会给野心勃勃的陈友谅以喘息之机,从而恶化局势。

    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大封功臣,张良、萧何等二十多人受到了封赏。如此以来,没有受到封赏的臣子开始议论纷纷。一天,高祖在洛阳南宫的天桥上远远望见数位将领坐在草地上聊天,情绪好像很激动。于是,高祖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谈些什么呢?”张良回答说:“陛下难道不知道?他们在商量谋反。”高祖疑惑地问道:“如今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何还要谋反呢?”张良说:“陛下起于布衣,靠着这帮人的浴血奋战夺取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封赏的全是萧何、曹参等这些相交多年的人,而诛杀的全是与自己结下仇怨的人。因此,这帮人不仅担心分封轮不到自己头上,而且担忧陛下会因他们的过失而诛杀他们,于是聚在一起商议谋反。”高祖面带忧色,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问道:“陛下平生最憎恨且群臣都知道的人是谁?”高祖说:“雍齿。他与我相识已久,数次当着众人的面使我受辱。我本想杀他,但考虑到他立下了很多功劳,所以不忍心。”张良说:“当务之急是先封赏雍齿。当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后,自然会信心十足地静待封赏。”于是,高祖设宴,在宴席上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等尽快定功行封。宴会结束后,群臣都高兴地相互谈论:“连雍齿都能被封为侯,我们就不必担心得不到封赏了。”

    与朱元璋类似,汉高祖也是一个知道轻重缓急的人,没有因封赏一事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当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摆在面前时,不要急于动手,而应该大致思考一下它们的轻重缓急,然后先做重要的事情或急待处理的事情,然后再做次要的事情或催得不急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工作。

    7、居安思危,化危为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凡成大事者,都有居安思危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在危难还未靠近他们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从而既可以有效化解可以避免的危难,又可以在不可化解的危难来临时从容镇定地应对。

    唐代魏征说:“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如果能够居安思危,必定将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先是笼络了后周重臣,接着又平定了各地叛乱,但他还是不安心。他曾亲自参加过拥立后周太祖郭威的行动,深知兵权对于皇帝宝座的重要性。现在,他结盟的义社十兄弟以及其他曾同他一起冲锋陷阵的兄弟们,威望并不比他低且又拥有重兵,使他感到了潜在的威胁。他想收缴兵权,又有些不忍心,毕竟这些人曾与他同甘共苦过,为他赴汤蹈火过。宋太祖举棋不定,去找赵普商量。赵普说:“他们本人是不会背叛您的。在我看来,他们都不具备您这样统御天下的才能。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要拥立他们,也就由不得他们本人了。”赵普的一番话,终使他痛下了决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宋太祖召来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设便宴招待他们。酒过三巡,太祖以亲切而忧虑的语气说:“没有你们的拥戴,我不能有今天。你们的功德,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做皇帝也太难了,真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安稳啊。”

    石守信等忙问:“有什么难事,让您睡不安稳呢?”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

    宋太祖话音刚落,石守信等惊慌不已,赶紧跪下说:“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呢?现在天命已定,我们哪个还敢有半点异心呢?”

    宋太祖说:“那也未必。即使你们无异心,你们手下的人难道也没有吗?一旦他们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当皇帝怕也不行了。”

    石守信等人一听此话,吓得不知所措,赶紧叩头,请宋太祖给他们指出一条路来。

    宋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那些追求大富大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些金钱,除了供自己吃喝玩乐外,也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我想你们也不会不这样想吧?既然这样,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回去当个地方官,买些好田地,给子孙们创立个永远的基业,快快活活地过完一辈子呢?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上下相安,两无猜忌,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听后无言以对,只得叩头谢恩。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将领纷纷称病请罢兵权。宋太祖非常高兴,对他们安抚一番后,当即宣布免去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罗彦环等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外地担任有名无实的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被传为趣谈的“杯酒释兵权”。

    为了进一步“安抚”被释去兵权的石守信等人,宋太祖还表示要和他们结为亲戚。不久,他把他的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则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赵匡胤的这些措施不仅使石守信等人获得了心理平衡,而且也避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悲剧的重演。

    宋太祖居安思危,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每座山上各住着一位修道高僧。一次,他们同时来到小溪边打水,并由此相识。此后,他们约定好下山打水的时间,以便能够常常见面。数年过去了,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也日渐衰老。

    一天,左边山上的高僧依然像往常一样下山打水。但奇怪的是,这位高僧这天并没有见到右边山上的高僧。等了一会后,他挑着水上山去了。然而,第二天、第三天直到一个月,他再也没有见到右边山上的高僧。

    左边山上的这位高僧以为右边山上的这位高僧生病了,决定前去拜访他。爬上山顶后,他竟然发现自己的这位朋友正在山顶的一块平地上修炼。他走上前去问道:“你是不是有一个月没有下山打水了?”

    “是呀,很久没见到你了。”

    他惊讶地问道:“既然你没有下山打水,精神为何还是如往常般抖擞?你是如何做到的?”朋友只是微微一笑,示意要带他去一个地方。

    在朋友的引导下,他来到了后院,并在那里发现了一口井。朋友解释道:“不用我多说,想必你已经知道其中的原因了。我知道自己要渐渐老去,总有一天会挑不动水的。于是在空闲时间,我便会忙着挖井。还好,经过这数年的努力,我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冯梦龙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这个挖井高僧同样有居安思危的心态,并通过数年的准备解决了老年挑不动水的危难。

    宋太祖和挖井高僧的智慧值得借鉴,因为生活中需要如此。比如,每个人都会面临退休和衰老的问题,如果在精力充沛的时候不注意积累财富,无疑会在年迈无力时还得为仍在继续的生命苦苦奔波。

    《淮南子》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这是一种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要想做到化危为安,不仅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态,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8、顺应时势,因变而通

    刻舟求剑,固而不通;胶柱鼓瑟,拘而不化。

    ——程允升

    鲁国有李氏和王氏两家人,他们互为邻居。相同的是,两家各有两个儿子,每家的儿子均是一个熟知兵法一个熟知学术;不同的是,李氏家的两个儿子分别在齐、楚两国当差,前途一片光明,而王氏家的两个儿子甲和乙却长居家中,忍受着贫困。

    终于,甲、乙二人忍无可忍,决定闯出一片天地。向李氏家的两个儿子进行了一番讨教后,甲去了秦国,乙去了卫国。

    到了秦国后,精通学术的甲向秦王提出以仁义治国的建议。秦王说道:“如今群雄逐鹿,争霸天下。兵马粮草才是最有用处的,以仁义治国只会自取灭亡。”一怒之下,秦王令人割下了甲的舌头。

    同时,精通兵法的乙在卫国也受到了挫折。他建议卫侯排兵布阵、锐意扩张,遭到了卫侯的反对:“我国弱小,求安之道在于侍奉大国、安抚小国。一旦穷兵黩武,必然国破家亡。”随后,卫侯令人斩断乙的双脚。

    顺势者昌,逆时者亡。虽然甲和乙与李氏家的两个儿子在才能上不相上下,但在对时势的参透上却存在着巨大差异。

    当时势发生变化时,不仅要意识到其中的变化,而且要改变自己来顺应时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身陷困境。而罗伯特·霍尔公司却因循守旧,对时势的变动视若无睹,依然坚持既有的经营理念,最终只得独自品尝被淘汰的苦果。

    自1946年始,罗伯特·霍尔商店经过短短四年的发展坐上了美国服装连锁商店的第二把交椅。该商店之所以会发展得如此迅速,不仅是因为二战后经济的复苏,而且是因为它顺应时势,以低价格赢得了众多顾客。至1965年,罗伯特·霍尔商店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76家商店,涵盖服装、化妆品、电器等多个行业的罗伯特·霍尔公司。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经历了近20年风风雨雨、实力雄厚的公司,竟然在10年后彻底倒闭。与它的起步类似,它的衰退显得更加迅速。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该公司决策人的自以为是。

    19世纪60年代末,购物中心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浪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购物街上,人们不仅可以买到服装,而且可以方便地买到其它需要的商品。不料,罗伯特·霍尔公司竟对难以阻挡的消费潮流视而不见,不愿意将旗下的商店迁至购物街。当时,该公司处于购物街上的商店仅有40家。当初,该公司的众多商店因左右无邻的地理优势而收益颇丰,但这种地理优势随着购物街的兴起而逐渐在向劣势转化,而该公司的管理层仍将其作为优势来看待。正因为如此,消费者渐渐对它感到陌生,仍然以陈旧的眼光来看待它,仅认为它是一家销售低价男装的商店。殊不知,它此时的销售额的重心早已转向女装上面。

    除了购物街这个热点外,服装样式同样是个热点。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都选择样式保守、价格低廉的服装,罗伯特·霍尔公司公司能够满足这一要求。随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人们的手头逐渐宽裕,开始在乎衣服的样式,而不再仅以价格作为购买的参考指标。罗伯特·霍尔公司开始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尽管付出了诸多努力但已经不能使公司起死回生。

    由于销售状况的恶化,罗伯特·霍尔公司的商品积压过剩。在处理积压产品的过程中,该公司又迟迟不肯削价,以至于后来用大降价来处理积压品,扩大了公司的损失。

    成功没有终点,因为在它的背后常常潜伏着危险。在有些时候,这些危险会成为致命的一击,把以往的成就炸成炮灰,罗伯特·霍尔公司的发展历程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如果他们能够看到变化的时势中隐藏着的危险,然后主动顺应时势,结果自然不会如此糟糕。

    在争取独立的道路上,印度英雄甘地顺应了时势,取得了很大成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得到印度的支持,答应在战后让印度人民自治。善良而朴实的印度人民见盼望已久的自治有了希望,于是尽力支持英国政府。然而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不仅没有获得自治的权利,反而被英政府重新颁布的《罗拉特法》束缚得更为严紧。面对英政府的背信弃义,印度人民愤怒了。不过,他们没有因愤怒而失去理智。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一场旨在反抗英殖民主义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展开。

    1919年4月6日,印度全国以死一般的沉默抗议英国政府。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静寂中,印度完全陷入瘫痪状态。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印度人民不再是被驯服的奴隶,而是成为了反英斗士。

    1919年4月13日,英国士兵向手无寸铁的印度人群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一千五六百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一惨案使甘地有了彻底的认识:英国人再也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和合作。于是,他呼吁印度人民在各个方面抵制英国:学生以罢课的形式抵制英办学校,律师以缺席的形式抵制英法庭,政府官员以拒绝在英机构任职的方式抵制英政府等等。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甘地把非暴力和不合作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闻名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在以后的数十年里,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带领下,一共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当时的每次运动都未能达到甘地的目标,但从大局来看,这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的独立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唤醒了在英政府高压殖民政策下逆来顺受了几百年的印度人民争取自由的勇气和决心,并迫使英国政府在1947年8月16日同意印度独立,使印度人民渴求的自治得以实现。

    甘地曾经这样说过:“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与他们真刀真枪地较量,我们决不能这样做,因为他们手里有真枪实弹而我们没有。但是,我们也能击败他们,不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与他们的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的地方。”甘地提到的武器,便是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在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引导下,印度人民上到政府官员、下到低层“贱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向殖民当局表示抗议。面对战后民族独立呼声日益高涨的国际形势,英殖民当局心慌意乱,对这样一只强大而团结的大军渐渐感到手足无措。考虑到利益问题,英政府不得不派出一位年轻有为的勋爵前往印度处理印度独立的有关事宜,接着便有了印度的独立。

    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很多民族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方式。然而,甘地并没有盲目效仿,因为他清楚了解印度当时的具体情况,用武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恶化事态。于是,他反道而行,采用非暴力不合作这种柔和的方式来争取独立,结果使得英殖民当局不得不退步。

    当时势发生变化时,一定要懂得变通、敢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

    经过三次下岗经历后,陈红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然而,她并不甘于命运的摆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

    1997年初,面对人生的第三次下岗,陈红不再寄希望于铁饭碗,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创业。同年9月,她用筹资到的2000元钱购买了毛线编织机,同时报名参加了编织技术培训班。一个月后,她开了一家毛线编织加工店,并很快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她织出的毛线衬裤规格齐全,花式多样,且价格便宜,受到了顾客的一致好评。经邻里朋友们的口碑相传,编织店的名气一下在县城传开了,生意越来越红火。

    见陈红开编织店挣了钱,很多人也纷纷入围。两年过后,小编织店已经随处可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陈红主动放弃了编织市场,另寻门路。她走南闯北考察市场,经一番策划后又办起了市里第一家涂料厂。在用高薪聘来的技术员的努力下,该涂料厂开发出了能够填补国家空白的产品,结果一炮打响,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知变通的人是命运的仆人,只能接受命运的摆布,而顺势而动的人则是命运的主人,始终积极把握着自己的人生方向。

    9、明辨是非,消除误会

    一个经常误会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只会感到压抑和劳累。

    虽然没有人愿意被误解,但人们常常会误解别人。不过,无论是误解别人也好,还是被误解也好,都会让自己感到难以适从。

    如果误解了别人,并因此采取了不当的行为,等到事情水落石出时必然会为此后悔。

    一个离婚男子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着孩子。他养了一只聪明的狗,每次他出门的时候,狗就会在家看门,并承担了照顾小孩的责任。一天,雪下得特别大,几乎能盖住膝盖。因为加班,他回家比较晚。当他深一脚浅一脚,好不容易赶回家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屋子里到处都是血,狗的身上也全是血,孩子却不见了。他悲伤愤怒至极,操起菜刀将狗劈死。

    这时候,他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顺着声音找去,他在床底发现了孩子。后来听人说,下雪那天,村里有狼出现过。

    男子的冲动换来的是后悔,因为自己的误解,他杀了这条忠实的狗。不过,后悔已经毫无益处,他将永远生活在内疚中。

    要知道,善意的行为虽然并不一定能够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但却能有效避免害处的出现。然而,有些人看不到这一点,结果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一群大雁正在向南方迁徙。它们白天飞翔,晚上休息。为了保证群雁的安全,每天在休息前,它们都会安排一只大雁担任警卫工作。

    一天晚上,大雁们在一个乡村附近的湖泽边憩息。这里到处都是芦苇,既安全又舒适。安排好警卫后,大雁们很快进入了梦乡。守夜的这只大雁丝毫不敢懈怠,警觉地打量着周围,随时准备叫醒群雁。

    夜越来越深,四周异常安静,好像什么危险都没有。守夜的大雁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为了保证群雁的绝对安全,它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突然,它看到不远处有火光,于是一边号叫着发出危险信号,一边快速向发出火光的地方飞去并将火扑灭。群雁立即被惊醒,它们静静地观察着周围,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动静。片刻过后,它们又继续睡觉。正当群雁再次进入梦乡的时候,守夜的大雁又看到了火光,它的反应同样如第一次那样激烈。群雁被惊醒后,和上次一样,没有感到危险存在,并在柔弱的抱怨声中继续睡去。然而,没过多久,火光又出现了。守夜的大雁将火光扑灭返回后,遭到了群雁的攻击,因为群雁第三次被惊醒后同样没有发现危险,它们对守夜者的恶作剧感到愤怒。

    凌晨,火光再次亮了起来。此时,群雁经过一夜的折腾,睡得更加香甜。这只守夜的大雁看到火花后,既没有急着将其扑灭,也没有唤醒群雁。就在此时,一张大网快速向它们笼罩过来。群雁顿时乱成一团,几乎被捉住了一半。

    在迁徙的过程中,保持警惕是守夜大雁的职责所在。故事中的这只守夜大雁原本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保证雁群的安全,结果却落得个戏弄群雁的罪名,以至于它不知道该不该一见到火光就采取必要的行动。最终,群雁损失惨重。

    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会误解别人,关键是因为在只看到表象的情况下便妄下结论。

    一次,小天使和老天使外出。第一天晚上,她们路过一个富人家,于是决定在富人家借宿。这家富人虽然有钱,但是非常势利。他们瞧不起这两个身无分文的天使,不愿意把她们安排在客房休息。于是,他们在潮湿的地下室中腾出一块地方。铺床的时候,老天使发现地下室的墙角处有个洞,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洞补得严严实实。

    第二天天黑的时候,她们刚好经过一户穷人家,就在穷人家借宿。穷人家的日子虽然清贫,但是他们非常友好,愿意将自己仅有的食物拿出来与天使分享,并且把自己的床铺让给她们睡。睡醒以后,天使听到了这户人家的哭声,原来他们家仅有的一头奶牛死了。没有了奶牛,他们今后的生活将更加艰难。

    小天使感到非常不满,她质问老天使,富人家那么令人讨厌,为什么还要为他们补墙洞,而穷人家如此善良且家庭生活困难,为什么不帮助他们呢?老天使告诉小天使说:“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之所以要帮富人家补墙洞,是因为墙洞里面有很多金砖,富人如此贪婪和吝啬,让他们发现了金砖是非常糟糕的。穷人家的奶牛之所以会死,是因为昨晚死亡之神来了,他要带走穷人,我发现后,用奶牛换回了穷人的命。”

    生活中的误会随处可见,比如,明明是自己的窗户没有擦干净,自己却一脸的自信,偏偏觉得对面住户的女主人懒惰,连衣服都洗不好。直到有人指出自己窗户有灰尘或自己把窗户擦干净时才发现,是自己的失误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从而造成了对邻居的误解。

    其实,一个人之所以会误解别人,不是因为别人的行为可疑,而是因为自己的心中有“鬼”。

    很早以前,很多僧人在一座山上居住。在山上的众多庙房中,有一间常常闹鬼,以致没有人敢在里面逗留。

    后来,一位僧人远道而来,向寺庙主事请求借宿。由于客房已满,主事只得婉言拒绝。这位僧人说他一路艰辛,身体疲惫,无法继续赶路,希望主事能够为他想想办法。主事见事已至此,犹豫说道:“本来还有一间大客房的,只是……”

    僧人自然高兴,说只要有房就行,自己没有什么讲究。主事向他讲明了原因,说房中闹鬼,问他住不住。僧人毫不害怕:“佛以慈悲为怀,超度众生。即使有鬼,我也应该超度他而不应该躲避他。”接着,主事把他带到那间房门口后便转身离开,他独自一人进房休息。

    傍晚时分,另一位僧人同样来投宿。主事又一次声明有间闹鬼的大客房,见这位僧人说他能够降伏鬼后,也将其带往那间客房处。不过,由于天已经黑了下来,主事不敢靠近那间客房,只是远远地指给这位僧人看。

    这位僧人走到门口后敲门,房内的僧人以为是鬼在敲门,于是施展法力将门抵住。房外的僧人见无人应答便试着推开房门,不料无论怎么使劲,都无法推开。他以为鬼在屋内与他斗法,索性用法力推门。而此时屋内的僧人自然不愿意放“鬼”入室,于是加大法力对抗。

    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后,门外的僧人因法力较高而将门推开。由于房内漆黑一片,再加上双方都以为对方是鬼,于是在房内又开始了一场恶战。

    两人一直斗法,直到天明时才看清对方,然后深感惭愧:其实,鬼是不存在的,而是心中有鬼。

    一个心中有“鬼”的人,会把他人的好意当作驴肝肺,让他人受尽委屈,而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双方之间产生隔阂,哪怕以前双方曾亲密无间。当你误解对方的时候,对方对你的看法也在改变。对方没有想到你会这样看问题,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与你这样的人交往下去,甚至会感慨自己看错了人。即使对方能够宽容地接受你,但在以后的交往中也会感到有些不自然。对于你来说,你也会因误解对方而感到羞愧。而导致这些结果的根源,不过是在实情面前无法立足的误解。因此,看到事情的表象时,不要立即“疑神疑鬼”,而应该主动去寻求真相。

    另外,当自己被误解时,一定要懂得主动去消除这种误解,不要委屈自己。

    一位商人领着一支驮队穿越沙漠,打算去阿拉伯做买卖。就在快要走出沙漠时,商人发现少了一只骆驼。这时,天色已晚,如果在沙漠中逗留无疑会遇到危险。于是,商人决定先走出沙漠,然后在路边询问刚从沙漠中走出来的人。

    走出沙漠后不久,商人就看见几个人先后从不同方向走上大路。每过来一个人,商人都会询问,然而没有人看到他丢失的骆驼。商人没有灰心,继续等待下一个人的出现。很快,又一个人从沙漠中走了出来。商人赶紧迎上去,并问他有没有看到一只与主人走散的骆驼。不待商人描绘骆驼的样子,这个人立即反问道:“那只骆驼不仅瘸了一条腿,而且瞎了一只眼,背上还驮着谷子,我说得对不对?”

    商人顿时充满了希望,高兴地说:“是的,是的。我的骆驼就是你看到的那只,请问它往什么方向去了?”这个人答道:“很遗憾,我没有见过你的骆驼,这一切都是猜测。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你的骆驼应该向西去了。”

    听完这个人的话后,商人立即翻脸:“不要再装模作样了,你肯定偷走了我的骆驼。如果你不把骆驼还给我,我就把你告上法庭。”这个人并不恼怒,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偷了商人的骆驼。商人更加愤怒,直接拉着他去见当地法官。

    商人向法官陈述完毕后,法官问被告有什么话要说。被告的这个人从容答道:“原告陈述的事实都是真的,但他由此得到的猜测是错误的。如果法官不信,可派人沿着我指的方向去寻找骆驼,我相信很快就能找到。如果找不到,再给我判刑也不迟。”为了弄清真相,法官立即派出两个人骑马去寻找。很快,被派出去的一个人回来说骆驼已经找到,他先回来报告消息。

    法官和商人都很惊讶,问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人解释道:“我昨天经过一个地方,发现那里有一连串骆驼的脚印。其中每四只脚印中,有三只一样深,另外一只要浅出许多,于是我猜测留下脚印的这头骆驼有可能瘸了一条腿。同时我还发现,在这头骆驼走过的路两边,一边的草几乎被啃光了,而另一边的草却完好无损,我由此猜测这头骆驼瞎了一只眼。另外,我还发现路两边有谷子。不料,我的猜测竟完全符合商人所丢失骆驼的特征。还要告诉你们的事,我对骆驼的脚掌形状了如指掌,自然知道它往哪个方向走了。”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故事中的这个被商人误解的好心人运用智慧洗脱了被商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同时,商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思想暴露无遗。

    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不要看到点端倪就妄下结论,否则只会因误会而徒增隔阂和后悔。

    10、朽木不可为柱,“坏人”不可为伍

    无论是交友还是选才,都必须持有一种慎重的态度,不可泛滥。因为损友不仅会误导你而且会导致益友离开你,庸才不仅会阻碍你的事业而且会导致贤才掉头而去。

    阳虎在卫国生活时,曾遭到官府的追捕。为了逃生,他四处躲藏,后来流亡到晋国,被赵简子收留。

    阳虎刚到晋国时,非常狼狈。赵简子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样子,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阳虎一声长叹过后,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以后,我再也不会有意去培养人才了。”

    赵简子追问是何缘故,阳虎伤心地解释道:“这么多年来,我培养的人才不计其数。其中,有当朝大臣,有地方官吏,还有守关武将。他们只顾自己光耀门楣,从来没有想过报恩。非但如此,他们还过河拆桥,视我如眼中钉。我培养出来的当朝大臣,非但不在君王面前夸奖我,反而想方设法破坏我与君王之间的关系;我培养出来的地方官吏,非但不维护我的名声,反而通过诬陷谣言来破坏我在当地百姓心中的美好形象;至于我培养的守关武将,在我落难的时候非但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马不停蹄地追捕我。一想起这些忘恩负义的人,我便伤心欲绝!”

    听了阳虎的话后,赵简子对他说:“培养人才并没有错。你培养的人之所以如此对你,是因为你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没有选择。品德好的人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而品德不好的人则是忘恩负义的人。培养一个品德好的人和一个品德不好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正如栽种桃李和蒺藜。桃李长大后,在夏天可以提供阴凉,在秋天可以给人带来美味的水果;而蒺藜长大后,不仅不会在夏天提供阴凉,而且它的刺到秋天会变得坚硬,容易扎破手指。可以说,你培养出来的人全是蒺藜。你的经历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今后在培养人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又像以前那样不加选择,你还会尝到蒺藜带来的苦头。”

    生活中,难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定要留心观察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这样,才不会落得阳虎那样的狼狈下场。

    正所谓“朽木不可为柱,坏人不可为伍”,“坏人”不仅包括会谋害自己的人,而且包括对自己事业发展起直接阻碍或间接阻碍的人。

    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摈弃庸才。曾国藩说:“深识之士不愿牛骥同槽。阳鲚得意,而贤者反掉头去矣。”只有摈弃庸才,贤才才愿意为你效劳。

    赵简子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但他常常感慨自己得不到贤士。后来,在一次黄河泛舟的时候,一位船夫为他指点了迷津,使他茅塞顿开。

    那次,赵简子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又发起了感慨:“与贤士相处是多么愉快的事情,而我何时才能够得到贤士呢?”

    这位船夫听后,向赵简子施礼后说道:“小人有几句话想跟大人说,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大人您解除烦恼。珍珠生在海洋,璞玉生在深山。它们虽然没有脚,却会出现在人们的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喜爱的缘故。人们喜爱珍珠玉石,于是不辞辛苦地爬山涉水,结果得到了这些宝物。贤士不仅有脚,而且会主动依附喜爱他们的人。大人您府上之所以没有贤士,是不是因为您不喜欢他们呢?”

    赵简子摇了摇头说:“如果我不喜欢贤士,我又怎么会为没有贤士而烦忧呢?再说,我招贤纳才的名声早就传得很远。到如今,我的府上已经有千余门客。我把他们招来后,从来没有忽视过他们。一旦他们对生活有所不满,我都会很快帮他们改善。为了留住他们,我花费了很多心血。难道我的做法不能够证明我对贤士的喜爱吗?”

    听了赵简子的解释后,船夫说道:“鸿鹄不仅能够直上云霄,而且可以翱翔千里。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本领,是因为它有一对健壮的翅膀。不过,鸿鹄除了有一对翅膀外,身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绒毛。绒毛的多少是不会影响鸿鹄的高远之志的,但没有了翅膀,鸿鹄便不能够飞翔。如今,大人府中的门客正如同鸿鹄身上的绒毛,他们不过是一些庸才;大王苦苦找寻的贤士便如同鸿鹄的翅膀,他们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今,大王的府中庸才多了,那些贤士自然认为大王喜欢庸才而不喜欢贤士,于是他们不愿意前来。”

    曾国藩在用人的过程中,极力摈弃庸才。即使是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人,如果没有才华,同样会被他扫地出门。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人丁兴旺,子侄甚多。另外,曾国藩出身科举,后又中进士,点翰林,还做过主考官,因此,同年同窗和门生故吏众多。但曾国藩从来没有偏私,始终坚持甄选人才,量才录用,将有才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将没有才能的人遣送回家。

    曾国藩驻军安庆的时候,不少湖南同乡前来投靠。其中有一位戚姓同乡行李简单,衣服破旧,沉默寡言,一瞧便知是为生计所迫而投奔军营的穷苦人。曾国藩见到家乡人不免要热情寒暄一番。当曾国藩问起家乡的一些事情和亲友的情况时,此人回答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不过,说到关键处时,他的话语能够切中要害。曾国藩决定先给他一些事情做,考察考察他。

    曾国藩有一个固定的习惯,他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召集幕客们在一起吃,没有人敢违背他制定的这个规矩。一天,戚某吃饭时将饭中的一颗稻粒扔了出去。曾国藩看到后,心中有些不满。饭后,他让幕府支出“应备银”二十两,赠给戚某作为回家的川资。戚某得知后非常不解,无奈之下,只好询问曾国藩的表弟彭杰南,希望彭杰南为自己讲情。彭杰南向曾国藩提起了这件事,曾国藩对他说:“这个老乡不地道,庄稼人在吃饭时将一颗稻粒扔掉,不应该啊。自己又不是出生在豪富之家,从庄稼地里来到军营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难道就变成这个样子?我担心他贪图享乐,吃不了军营的苦,为我带来麻烦。”彭杰南说:“这算不上大的过错,也许他怕人笑话才这样做的,您可以再找些事情给他做,再试试他。”

    曾国藩喜欢吃新鲜蔬菜,于是弄了一个菜园,让戚某主管菜园。戚某经过上次的事情后变得勤勉自励,每天和佣耕的人一起辛勤劳动,从早到晚都不做片刻的休息。曾国藩通过一年多的暗察,发现他善于和别人通力合作,而且始终不渝,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将其召回给予重任。戚某感恩戴德,更加勤勉公事、恪尽职守,最终由一个乡下农夫扶变成一个官至观察使的人。

    曾国藩进京赶考时,盘缠拮据。其五舅变卖家产,为曾国藩凑足盘缠。曾国藩对五舅十分感激,念念不忘他的恩德。在朝为官后,曾国藩每年都要寄回银两接济依然贫困的五舅,报答五舅当年对他的恩德。

    1861年,曾国藩打下安庆后,特地把五舅接到安庆住了一段时间。五舅过世后,其独生儿子前来投奔已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曾国藩自然要给予照顾。然而这位表弟既没有才学又懒惰散漫,难以成事。不仅如此,他还总爱以总督的表弟自居,显得狂妄傲慢。曾国藩认定这位表弟属不堪造就之才,尽管五舅生前对他有恩,他还是委婉而坚决地劝说其表弟还乡。

    《管子》中说:“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同样可以引以为鉴,采取适当的措施除掉企业内部的“茅草”和“盗贼”。不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

    公司A是一家大公司,它有好几个部门。该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各个部门经理考核一次,无能者自然会被调职或解职。在一次考核中,销售部门的王经理被调走,一位姓刘的中年人接替了他的位置。该部门的各位下属顿时对这位经理产生了兴趣,想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能耐。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刘经理并没有采取任何举动。每天早上,他都面带微笑地来上班,边走边与下属打招呼,然后就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除了在开例会的时候简明扼要地向下属分配任务外,他很少和下属待在一起。

    很快,一个季度过去了。李经理不再沉默,他以快刀斩乱麻的办事风格将公司中的坏分子扫出门外。其看人之准、行动之快令包括这些被开除的坏分子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感到惊讶。清除了公司中的坏分子后,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高涨。他们相信,跟着这样一位主管做事,是大有奔头的。最终,该部门上下一心,创下了令公司满意的业绩。

    在庆功宴上,有一位员工问刘经理:“您刚来的时候,并没有与我们有过多的沟通。那么,您是如何找出公司中的那些坏分子的呢?”这位员工问的问题也是很多员工想知道的。

    刘经理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员工提出的问题,他给员工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富人买了一幢带有花园的房子,他搬进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花园中充满了绿色。这位富人是一位爱花之人,为了能够使花园中能够有鲜花的美丽和芳香,他拿起了铲子,将所有的绿色植物全部清除,然后播种了一些花籽。不久后的一天,这幢房子原来的户主来拜访富人,想问问他在这里住得舒不舒适。在富人的陪同下,这位户主来到了花园。刚走进花园,他便大吃一惊:“我种下的红牡丹和黑玫瑰怎么不见了?”富人这才明白,自己将花园中的绿色植物全当作杂草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刘经理说到:“我可不愿意像那个富人那样,虽然铲除了杂草,但也将名贵的花一并除去了。为此,我静观默察,仔细地打量你们每个人。要知道,一个人的本性是难以掩饰的,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暴露出来。当我对所有的员工作了充分了解后,时机已成熟。于是,我便很快将公司中的坏分子铲除了。你们都是我们公司的名贵花朵,真心地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并希望我们能够同心协力,使我们部门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刘经理的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清除庸才需要时间,不能够急于求成。否则,要么将为公司出力的有用人才残酷扼杀,要么不能够将公司中的庸才清除殆尽。清除庸才,正如同清除稻田中的稗草。起初,稗草与禾稻同在水田中,共同享用肥沃的土壤和养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稗草的形态与禾稻惊人的相似,农民根本无法识别。到了后来,禾稻抽穗了,沉甸甸的稻粒压弯了它的头,而稗草却高昂着头,比禾稻高出许多。这时候,农民们开始动手了。他们来到田间,轻而易举地将稗草拔除,而且不会误将禾稻拔掉。

    《淮南子》中说:“畜池鱼者,必去猵獭;养禽兽者,必去豺狼。”当身边已经存在损友、庸才而又想挽留益友、贤才时,一定要果断舍弃。

    11、话不在多,以精为要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说话是交往的一种方式,不过能否通过说话达到完美交际的效果,则要看个人能力了。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韩王信谋反,汉高祖刘邦率兵前去平乱。在此期间,丞相萧何在国内组织人力、物力建造了未央宫,并设立了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和太仓。高祖返还后,见到壮观华丽的宫阙后大怒,对萧何说:“如今天下未定,为何如此奢侈浪费!”萧何答道:“正是因为天下未定,所以才要建造宫室。天子四海为家,宫室不壮丽就不能树立威望。”听完萧何的这番话后,高祖转怒为喜。

    春秋末年,齐国国君齐景公酷爱狩猎,在宫中养了许多猎犬和猎鹰。一次,负责饲养猎鹰的人无意放走了一只猎鹰。齐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要治养鹰者死罪。当时,晏子正在一旁。为了能够阻止齐景公,他赶紧说道:“一定不能轻饶此人,他至少犯了三条大罪,希望大王能够听我慢慢道来,以便能够让众人信服。”齐景公听后很惊奇,答应了燕子的请求。

    接着,燕子开始罗列养鹰者的罪过:“首先,此人没有尽其职责,结果弄丢了一只猎鹰,妨碍了大王狩猎;其次,大王一向爱民如子,而此人却将鸟弄丢,使得大王要治人死罪;再次,大王治人死罪后,必然会引起各诸侯嘲笑大王将人命看得比鸟还轻。仅这三条大罪,就足以治其死罪。”

    听完晏子的话后,齐景公马上放了养鹰者。

    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也爱狩猎。一次,庄宗一行数十人出外狩猎。为了追赶猎物,他们慌不择路,直接从老百姓的水田里驰马前进,结果毁坏了不少庄稼。该地的地方县令听说此事后,立即赶来阻止,惹得龙颜大怒。

    庄宗一气之下要杀死县令,随员中的一位受宠伶人立即下令将该县令逮起来,当着庄宗的面斥责道:“你可知自己犯下了大罪?明知道皇上喜欢打猎,还要让老百姓种庄稼,结果弄得皇上不能追赶上猎物。即使老百姓吃不上饭,交不上赋税,也不能够阻碍皇上狩猎。”

    这位伶人斥责过后,便请求庄宗治其死罪。庄宗会心一笑,令其放了县令。

    萧何、晏子和这位受宠的伶人都是善于说话的人,可谓一语中的。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却向我们展示了类似的语言魅力。

    其实,说话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掌握了这门艺术后,就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赢得他人的好感。

    有人说:“良药苦口逆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人都知道这句话的价值,在劝说别人的时候甚至可能会引用这句话。但当自己成为当事人时,这句话常常会受到发自内心的抵触,因为苦口的良药难以下咽,逆耳的忠言让自己感到难堪。于是,一些医药生产基地改变了经营策略。他们不再把苦药直接卖给病人,而是把药物制成胶囊,或是在苦药外面包上一层糖衣,病人在毫无痛苦的条件下按规定服用药物,很快恢复了健康。

    既然制药基地能够改变自己来迎合他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灵活变通呢?其实,在有些时候,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便能够避开他人的抵触情绪,让他人在不备勉强的情况下服从自己的意志,哪怕是稍稍改变一下表达方式。

    一天下午,查理·夏布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时,撞见几个雇员在“请勿吸烟”的牌子下抽烟。夏布先生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呢?他没有指着牌子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而是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支烟,然后道:“老兄,如果你们换个地方抽,我会很感谢你们。”员工当然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不过,不但没有受到夏布先生的批评,反而得到了一支烟。他们不得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即使老板不给他们发烟,他们也会知趣地离去。

    许多后备军人在受训期间,最常抱怨的就是必须理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仍算是普通老百姓。一级上士哈理·凯撒谈到这个问题时说道,他正好有次奉命训练一群后备士官。按照旧时一般军人管理法,他大可对那群士官吼叫,或出言恫吓。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只是用迂回战术达到目的。

    “诸位,”他这么说,“你们都是未来的领导者,你们现在如何被领导,将来也要如何去领导别人。诸位都知道军中对头发的规定,我今天就要按照规定去理发,虽然我的头发比你们的还短得多。诸位等一下可以去照照镜子,如果觉得有需要,可以安排时间到理发室去。”结果可以料想,许多人真的去照镜子,并且遵照规定理好了头发。

    江士顿是俄克拉荷马州恩尼德市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协调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工地工作的员工戴上安全帽。在以前,只要看到没有戴安全帽的工人,他就会打着官腔告诉他们说要遵守公司的规定,必须戴上安全帽。员工虽然接受了他的意见,但却满肚子不高兴,在他离开以后又把安全帽摘下来。

    为此,江士顿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以后,当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时,他会问他们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然后以令人愉快的声调提醒他们,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结果,按公司规定戴安全帽的人愈来愈多,并且是心甘情愿的。

    美国波士顿郊区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年,波士顿的报纸上充斥着江湖郎中的广告——堕胎专家和庸医的广告。这些广告表面上是在宣传给人治病,骨子里却以恐吓的词句,类似“你将失去性能力”等等,来欺骗无辜的受害者。他们的治疗方法使受害者满怀恐惧,而事实上却根本不加以治疗。他们害死了许多人,却很少被定罪。他们只要缴点罚款或利用政治关系,就可以逃脱责任。

    这种情况太严重了,波士顿众多善良的民众被激怒了。传教士拍着讲台,痛斥报纸,祈求上帝能终止这种广告;公民团体、商界人士、妇女团体、教会、青年社团等,一致公开指责,大声疾呼——但一切都无济于事;议会掀起争论,要使这种无耻的广告不合法,但是在利益集团和政治的影响力之下,仍然不见好转。

    华尔医师是波士顿基督联盟的善良民众委员会主席,他的委员会用尽了一切方法,结果都失败了。这场抵抗医学界败类的斗争,似乎没有什么成功的希望。

    接着,在一天晚上,华尔医师试了波士顿显然没有人试过的一个办法。他所用的是仁慈、同情和赞美,企图使报社自动停止那种广告。他给《波士顿先锋报》的发行人写了一封信,表示他多么仰慕该报:新闻真实,社论尤其精彩,是一份完美的家庭报纸,他一向看该报。华尔医师表示,以他的看法,它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好的报纸,也是全美国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然而,”华尔医师说道,“我的一位朋友有个小女儿。他告诉我,有一天晚上,他的女儿听他高声朗读贵报上有关堕胎专家的广告,并问他那是什么意思。老实说他很尴尬。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贵报深入了波士顿上等人家,既然这种场面发生在我的朋友家里,在别的家庭也难免会发生。如果你也有女儿,你愿意她看到这种广告吗?如果她看到了,还要你解释,你该怎么说呢?”

    “很遗憾,像贵报这么优秀的报纸——其他方面几乎是十全十美——却有这种广告,使得一些父母不敢让家里的女儿阅读。其他成千上万的订户可能都和我有同感吧!”

    两天以后,《波士顿先锋报》的发行人,回了一封信给华尔医师。日期是1904年10月13日。华尔医师保留这封信的时间长达三分之一世纪:

    麻省波士顿华尔医生

    亲爱的先生:

    十一日致本报编辑部来函收纳,至为感激。责函的正言,促使我实现本人自接掌本职后,一直有心于此但未能痛下决心的一件事。

    从下周一起,本人将促使《波士顿先锋报》摒弃一切可能招致非议的广告。暂时不能完全剔除的广告,也将谨慎编撰,不使它们造成任何不快。

    责函惠我良多,再度致谢,并盼继续不吝指正。

    查理·夏布、哈理·凯撒、江士顿和华尔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能够以适当的说话方式来改变他人的意志和行为,这便是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所在。

    一个人说话的多少并不能够决定效果的好坏,只有做到了“精”,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在撼动别人意志的同时让别人乐意接受或不至于引起抵触,这才算把话说好。

    12、把握尺度,慎开玩笑

    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开个得体的玩笑既可以松弛神经,放松一下心情,又可以活跃气氛,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如果玩笑开得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开玩笑必须要得体。

    在开玩笑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场合、时机

    一般来说,庄严、肃穆的场合是不适宜开玩笑的,否则只能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没有素质和教养的人,或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在工作的时间内不要开玩笑,否则会影响同事的工作效率,引起上司的不满;当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开玩笑,否则会让朋友觉得你很过分。

    (2)注意对象

    注意长幼关系。长者对幼者开玩笑,长者需要保持庄重的态度,使幼者产生对自己尊敬的意识。幼者对长者开玩笑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尊敬长者;如果长者没有先说出玩笑话,幼者最好不要先开玩笑。

    注意男女有别。在和异性开玩笑时,尽量找一些公共的话题,这样能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3)注意关系

    与比较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时,即使随便开玩笑也不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但与比较陌生的人在一起时,开玩笑就要小心了,因为一旦所开玩笑涉及到对方的忌讳,就会影响双方进一步的交往。

    (4)注意性格

    与生性活泼、喜欢幽默的人在一起时,开开玩笑是很正常的。但与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人在一起时,不要随意开玩笑,因为这类人对任何事都很认真。如果对方对你的玩笑话认真起来,很有可能让你哭笑不得。

    (5)注意内容

    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要把别人的缺点当做笑料,否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些人最害怕别人揭自己的伤疤,一旦有人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他的自尊心将会驱使他采取报复行为。

    不要急于用玩笑话活跃气氛,否则只会弄巧成拙,惹人睥睨。在开玩笑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13、暗箭难防,小人难惹

    惊波不在幽暗间,小人心里藏崩湍。

    ——唐·齐己

    在待人处世中,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因此,如何与小人相处便成了一个问题。

    在与小人相处的过程中,要谨记一个原则:不轻易得罪小人。因为小人得罪不起,一旦得罪了他们,自己原本美好的一生就有可能被他们断送。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鼠辈小人,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他们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

    李林甫是唐玄宗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喜欢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的武将。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他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得到唐玄宗一句赞词的将军调到边远的地方。

    至于小人的行为,从李林甫的行为中可见一斑。要想不轻易得罪小人,首先要能够识别小人。小人不会在自己的脑门上贴上标签,更不会承认自己是小人,甚至不愿意别人称呼他为小人。而且,一些小人不但才华出众,而且仪表堂堂。

    不过,识别小人并不是困难之极。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小人身上的特征。

    一般来讲,小人身上有以下特征:

    (1)心胸狭窄

    小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心胸狭窄,他们容不得别人比他们出色、优秀。一旦有人在某些方面强过他们,他们就会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想方设法把对方扳倒。如上面提到的李林甫。

    (2)睚眦必报

    小人一旦被得罪,不管大事小事,他们肯定会对对方实行报复。

    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不但善于打仗,在待人处事方面也很有一手。“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成为所有人争相结交的对象。

    一次,郭子仪生病卧床,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宽头短,鼻子扁平,鼻孔朝天,眼睛奇小,世人都把他看成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相貌后都会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通报后,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退至后堂。卢杞走后,姬妾们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

    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不仅相貌丑陋,而且内心阴险、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你们看到他时,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忌恨在心,将来他一旦身居高位,郭家肯定会倒霉。”

    后来,卢杞做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惟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

    (3)损人利己,追随权力

    小人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只要有利可图,他们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哪怕会因此伤害到别人。

    战国时期,楚国的费无忌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费无忌在楚国担任大夫,在代表楚国为太子迎亲时发现太子妃貌美如花。他知道楚王好色成性,认为只要使国王拥有这个美女,他在楚国的地位就会稳如磐石。有了这个想法后,费无忌快马加鞭,尽快赶回楚国。经过他的一番策划后,楚国的太子妃转眼便成了楚平王的爱妃。

    (4)造谣生事,挑拨离间

    小人为了获取利益可谓不择手段,无中生有、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无所不用其极。

    费无忌成功地将太子妃转送给了楚平王后,成了楚国最炙手可热的权臣。不久,他意识到了危险。他知道太子一旦继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后肯定不会放过他,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他偷偷对楚平王说太子因妻子被抢心怀不满,准备谋反,想以此挑拨楚平王父子之间的关系。心虚的楚平王立即废除了太子,并将和太子关系密切的伍子胥一家杀死,迫使伍子胥投奔到了吴国。

    (5)见利忘义,没有原则

    小人没有原则,也不讲原则,见利忘义是这类人的看家本领。

    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准备变法强国。新军头领袁世凯明确表示支持,并跟维新派人士往来密切。然而在维新派谭嗣同劝说他杀掉荣禄、支持光绪皇帝时,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导致光绪皇帝被囚、谭嗣同等人被杀。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作为局外人,从他人的言行举止中很容易分辨出小人的面孔。但如果自己作为局内人,而且遇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小人时,便很难看到他的真实面孔。这时候,如果不变得更加谨慎,就有可能中了他的“笑里藏刀”。

    一只狐狸被一个猎人追赶,只得到处逃命。正当走投无路时,它看到一位农夫,于是立即向他求救。农夫让它躲在他的小茅屋里,等到猎人走后再叫它出来。

    不久,猎人追到此地,问农夫有没有看到一只狐狸经过。农夫虽然说没有看到,手却指向狐狸躲藏的地方。猎人没有看到农夫的手势,于是便离开了。狐狸看到猎人走后,立刻跑出来,转身便要离开。农夫责问狐狸为何不知感恩,狐狸回答说:“如果你心口如一,我就会向你道谢了。”

    农夫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形象。这种人表面上假装很讲义气、够朋友,但在私底下却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而坑害朋友。

    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奸,因为他们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们会对你展开反击。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

    正所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与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处处留心,时时谨慎,千万不要得罪他们或让他们从你身上找到漏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