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智慧叫低头-戒傲戒满,自知自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满是滋生骄傲的温床,自知是保持谦虚的良方。要想在成就事业的途中少些阻力、多些动力,就要摒弃自满,以甘居人下的谦虚姿态得到众人的赏识和支持。

    1、明者自知,取长补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生活中,人们常常愿意观察别人,而不愿意自我反省。于是,很多人了解别人胜过对自己的了解。了解他人固然重要,比如可以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交往方式来得到更多的人脉资源、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等等,但了解自己更加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利用外界环境来成就自己。

    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要把眼光一直盯在他人身上,而应该适时自省,从而做到自知。

    伍奢在楚国担任太子太傅之职时,费无忌担任太子少傅之职。费无忌阳奉阴违,把为太子建娶来的妻子交给楚平王,后又担心太子建即位后会报复自己,于是向平王大进谗言。平王先是令太子建戍守边疆,后又派人杀太子建。如此以来,伍奢受到牵连,被平王囚禁。

    费无忌又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具备贤能的儿子,如果不诛杀的话一定会成为楚国的忧患。可以用伍奢为人质把他们召来除掉。”于是,平王派人转告伍奢:“如果能够把两个儿子召来,你就能生,否则则死。”伍奢说:“伍尚为人仁慈,呼之必来。伍子胥为人能忍,能成大事。他知道来后必然会被擒住且救不了我,一定不回来。”平王不听,派人告诉伍尚和伍子胥:“如果你们来见我,我放过你们的父亲,否则我将杀掉他。”伍尚准备去,伍子胥劝道:“楚平王召我们兄弟入宫,不是要放过我们的父亲,而是为了斩草除根。因此,把我们的父亲当作人质。我和你一到,我们父子三人都会死。不如投奔他国,借他国之力为父亲报仇雪耻。”伍尚说:“我也知道去了以后救不了父亲,不过我更担心躲过此劫后仍然不能为父雪耻,从而遭到天下人的嘲笑。”并对伍子胥说:“你速速离开吧!你有能力报杀父之仇。”于是,伍尚入宫,伍子胥逃走。

    伍尚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为父亲报仇,于是选择与父亲同死;伍子胥知道自己的能力足以为父亲报仇,并最终达到了目的。只有知道了自己的能力,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和自己不能做什么,从而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汉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后,心情大为高兴。一日,他召来众诸侯和将领同饮美酒。饮酒间,高祖问道:“诸位不要隐瞒,务必实话实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呢?”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后,就顺便将地盘划给有功者,能够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这是陛下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会杀害功者,对贤者常常抱有疑心,一个人独享利益,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听了他们的分析后,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抚恤百姓,分发馈饷,保证前方的粮食供给,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逢战必胜,逢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才能出众的人,而我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就是因为我能够重用他们三人。项羽之所以被我所擒,是因为他虽然有一个范增,却不知道好好利用。”

    刘邦虽然没有张良、萧何、韩信那样的能力,但却能够很好地驾驭这三个人,这就是他的能力。如果他不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在用人管人上,汉朝能否建立将是一个未知。

    吴起在魏国做西河郡守时,声名远播。不过,在设置相国时,魏王却选择了田文,引起了吴起的不满。于是,吴起私下对田文说:“我想与您比较功劳,可以吗?”田文回答说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使士卒自愿以死报效国家,以致敌国不敢对我国抱有任何奢望,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比不上。”吴起说:“管理百官,亲近万民,充实府库,您可比得上我?”田文说:“比不上。”吴起又说:“镇守西河,使得秦兵不敢东望,韩、赵两国对魏彬彬有礼,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比不上。”吴起说:“这三个方面,你都比不上我,但你的官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田文说:“国主年少初立,国民内心疑惧不安,大臣不愿依附他,百姓不愿信任他。那时,是您还是我处理好了这些问题?”吴起沉默了很久后说:“是您。”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官位能够在您之上的理由。”至此,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通过分析比较,吴起知道了自己的能力。退一步说,即使他做了相国,也会因自己能力的不足而不能胜任。

    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郦食其提议仿效古人,重新封立被秦朝灭掉的六国的后代,用德行感化天下,进而称霸四方。于是,刘邦令人刻制印玺,并要求郦食其把印玺送到六国后代手中。

    郦食其还未出发,张良从外边回来。当时,刘邦正在吃饭,见到张良后把刻制印玺的事情告诉了他。张良听后立即说:“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如果这样做的话,陛下的事业就将全毁。”汉王说:“为什么呢?”张良说:“请把您面前的筷子借给我,让我为您指画形势。”接着,张良分析了刘邦不能采用郦食其计策的原因:

    “过去商汤讨伐夏桀王,之所以敢于封立桀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置桀于死地,陛下您现在有把握控制住项羽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后,之所以敢于封立纣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割下纣的人头,陛下有把握割下项羽的头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二个原因。周武工进入殷朝后,标榜商容的门楣、在箕子门前抚车、整修比干的坟墓,表示对殷朝忠臣的敬重。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三个原因。把殷纣王仓库里的粮食发散出去、储财分发出去,用以接济贫穷的人,陛下现在能做到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四个原因。击败殷朝后,周武王将战车改成供乘人之用的车驾,把刀枪剑戟倒着装载,表示不再打仗,现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五个原因。把军马散放于华山之南,表示不再训练骑兵,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六个原因。把运输军需用的牛马放逐在塞外的原野上,表示天下不再有运输和积聚粮草的事情,现在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七个原因。天下的游说之士,告别自己的父母,远离祖坟边的热土,放弃有交谊的老朋友,然后跟从陛下打天下,就是在日夜盼望能得到封赏。今天您封立六国后代,他们就可以回到各自的国家侍奉本国君主,谁还愿意跟随陛下您去夺取天下?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八个原因。另外,如果楚国强大,其他六国肯定会屈服于楚的,陛下您去哪里寻找向您称臣的六国后代呢?如果陛下用此计谋,陛下的事业就付诸东流了。”

    听了张良的分析后,刘邦气得把嘴里的饭吐了出来:“郦食其这小子,差点坏了我的事业。”遂下令销毁已经刻制好的印玺。

    如果张良不提醒刘邦,刘邦无疑在不能自知的情况下采取盲目的行动。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选择,首先要做到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及时填补自己的短处。

    2、腹中无货窘,饱学心不虚

    一生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积累。如此以来,便可厚积薄发,受用无穷。

    《淮南子》中说:“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积累的过程是根本,运用的过程是结果。如果不能保证根深蒂固,就不可能枝繁叶茂;如果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积累的过程,在需要运用的时候就会因准备的不充分而陷入尴尬境地。

    苏东坡年轻时比较自负,常常摆出一副恃才傲物、锋芒逼人的架势。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谈话中,王安石提到自己一本关于说文解字的著作《守说》,要与苏东坡探讨。谈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闻言笑道:“如果照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啦。”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儿,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驷’,天虫写作‘蚕’。古人造字,自有它的含义。”苏东坡故意说:“照此说来,‘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连忙虚心向他请教。苏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妈,—共是九个。”王安石听后觉得解释得很妙,心中暗暗欣赏苏东坡的聪明才智,但同时觉得他有些轻狂。

    后来,苏东坡遭到贬谪,由翰林学士降职为湖州刺史。三年期满后,他又回到了京城。回城后,苏东坡想起自己当年曾得罪过王安石这位老太师,于是匆地骑马奔往王安石居住的丞相府。到了相府门口后,守门人告诉他说王安石正在休息,让他稍等片刻。

    接着,苏东坡在府中转悠。不经意间,他看到砚台下有一叠素笺。拿起砚台后,他看到上面的一张素笺上有一首名为《咏菊》的诗,不过只有两句。从笔迹中可以看出此诗是王安石所写,他不禁得意起来:“几年前这老头儿下笔千言,不用思索;现在却是江郎才尽,四句诗还要分几次来写!”他拿起诗稿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念完之后,他连连摇头:“这两句诗纯属胡说八道。一年四季的风都各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而这首诗的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应该是说的秋季。既然诗名为《咏菊》,第二句中的‘黄花’指的无疑是菊花。菊花开于深秋,能够傲立于寒风之中,即使叶黄枝枯也不会掉落花瓣,显然,‘吹落黄花满地金’是错误的。”

    分析完王安石的诗句后,苏东坡顿时兴奋不已,不由得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他觉得有些不妥,如果就这样把诗稿放在那,无疑会伤了王安石的脸面;但如果把诗稿藏起来,王安石寻不见,就有可能责怪府内的人。一番思考后,他把诗稿按原样放好,然后走出门来并对守门人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现有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再来拜见。”然后告辞离去。

    不多时,王安石从正堂走出,看到诗稿后立即皱起眉头问道:“刚才有谁到过这里?”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一看,果然是苏东坡的笔迹,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东坡,遭贬三年仍不改轻薄之性,不想自己才疏学浅,竟敢来讥讽老夫!”接着,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他,毕竟他不曾去过黄州,没有见过菊花在秋天落瓣的现象。”接着,王安石细查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见那里单缺一个团练副使,于是奏明皇上,把苏东坡贬到了黄州。

    苏东坡到了黄州后,亲眼目睹了秋菊落瓣的景象,才知道是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心里非常惭愧,想找个适当的机会向王安石赔罪。当年冬至节即将来临时,黄州太守令他写一张冬至节的贺表,并带着贺表上朝进贺,这正合他的心意。动身去京城的时候,他忽然想起王安石曾嘱咐他回京时取些瞿塘中峡的水,于是决定从水路走,顺路从中峡取水。

    路上因太过疲惫,苏东坡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时船已过中峡,行至下峡。苏东坡吩咐水手马上调转船头,但逆水而行非常困难。这时,他遇见一个老者,便问三峡中哪一峡水好。老者说:“三峡之水,昼夜不断,很难分出好坏。”苏东坡想:“既然三峡之水相差无几,那么干脆就直接取下峡的水好了。”取完水后,他继续赶路。

    见了王安石后,苏东坡拜伏于地,为往日错改诗句向其谢罪。王安石对其并不在意,直接问他有没有取来中峡水。待苏东坡将水敬上后,王安石立即让人煮水冲泡阳羡茶。结果过了许久,水中才略有茶色。

    王安石见状问道:“这水是从什么地方取来的?”苏东坡回答说:“就是从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又问:“你取的真是中峡水?”苏东坡回答说:“是啊。”王安石见苏东坡仍不说实话,笑着对他说:“你又在欺骗我了。这水明明是下峡的水,你为何非要说是中峡的水呢?”苏东坡感到非常吃惊,于是老老实实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王安石。随后,他问王安石如何知道的。王安石先是教育他说:“作为读书人,不可以轻举妄动。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接着,他又向苏东坡解释道:“上峡的水流得太急,下峡的水流得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流得不缓不急。太医院官是一位明医,他知道我患了脘变症,所以让我用中峡水泡茶喝。用上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较浓;用下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较淡;而用中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则浓淡适中。如今用你带来的水煮茶,这么久才见茶色,所以我知道你取来的水是下峡水。”

    听完王安石有理有据的分析后,苏东坡心悦诚服,再次向王安石谢罪。

    一个人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名人都会时常感到知识的缺乏,于是通过不遗余力地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才华。

    乾隆皇帝登基30周年之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可谓皆大欢喜。高兴之余,乾隆皇帝决定效仿秦始皇、汉武帝等功德显赫的帝王举行封禅大典,以流芳百世。

    于是,乾隆皇帝在这年秋天率领文武群臣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隆重的祀天大典。“封”是筑坛于泰山之顶以报天功的意思,而“禅”字则是除土于泰山下的小山、以报地功的意思。这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大礼,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这个机会的。

    乾隆率领着封禅队伍很快抵达济南,略加休息后便开始饱览济南的俊秀风景。济南城内几乎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乾隆皇帝住的济南第一庭院——遐园,更是古木苍翠、曲水虹桥、幽静典雅。本来就爱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见到这样的宜人风景后游兴大发,于是与和绅、纪晓岚一起游湖。

    不久,君臣三人乘着小船来到了位于湖心的历下亭。此亭始建于北魏,一眼望去:雕梁画栋极其华丽壮观,湖面上波光粼粼,荷叶迎风摆动,岸边绿柳婆娑,楼台亭树掩映其间。

    乾隆忽然问道:“风景如此优美、建筑如此壮观的历下亭,应该有很多文人骚客为它做过诗文吧?”

    和绅马上回答:“有……”

    乾隆问:“有哪几位诗人呢,他们做过怎样的诗句?”

    见和绅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纪晓岚接过话头答道:“微臣记得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首诗中,有两句做得甚妙,曰:‘海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乾隆皇帝连声称赞,和绅在一旁羞得满脸通红。

    三人继续游湖,一路边观赏边品评,不知不觉间便游完了济南四大名泉中的三泉:趵突泉、黑虎泉和珍珠泉。此时已是黄昏时刻,于是纪晓岚、和绅劝皇上回遐园休息,翌日再游。乾隆见天色已晚,便同两位侍臣返回住所。途中,乾隆问道:“常说济南有四大名泉,我们今天只看了三泉,那另外一泉是什么啊?”

    纪晓岚马上回答:“应该是金钱泉”

    乾隆皇帝点头道:“对,就是金钱泉,你去过那里?”

    纪晓岚答道:“微臣尚未去过。只是初到之日,臣向府尹要来一部《济南府志》,看了看上面的记载。”

    乾隆皇帝夸赞道:“好,好!你果然是个饱读诗书、勤勉上进的才子啊”。

    在游湖的第二天,乾隆皇帝率领群臣登泰山。行至对松山时,乾隆皇帝在岩壁上挥笔写下了“岱宗绝佳处”五个大字。

    第三天,乾隆皇帝早早起来到玉皇顶看日出。此时的乾隆皇帝异常兴奋,让纪晓岚、刘墉、和绅等人或吟诗或作对。待一一做过之后,乾隆皇帝才到玉皇顶附近的东岳庙祭祀。在庙北的弥高岩下,乾隆皇帝忽然想起《论语》里的一个句子,便想借此考一考纪晓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吟完此句后,乾隆皇帝洋洋自得地等着看纪晓岚无言以对的样子。谁知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对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焉。”

    同样是《论语》中的句子,对得工整又流畅,颇有浑然天成之感,在场的人包括乾隆皇帝都赞叹不已!

    纪晓岚面对乾隆皇帝的提问能够对答如流,这与他平时的学习积累是分不开的。当读到有关纪晓岚的故事后,我们不能仅限于对他表示羡慕之情,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在风光背后付出的努力。

    知识是无限的,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皮毛而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东西,从而更加受用。

    3、才德兼修,事业长久

    历阅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毅

    春秋末年,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是晋国的六大望族。在这六大望族中,智氏权势最重。后来,智氏又吞并了范氏和中行氏,权势更加炙热。随着权势的增强,智氏的领袖人物智伯开始骄狂。

    智伯恃强凌弱,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白白将地盘奉送给智伯,段规向他建议道:“智伯为人贪图利益且刚愎自用。如果我们不给他土地,他一定会率军攻打我们。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是根本没有能力与其抗衡的。与其现在被智伯灭掉,不如暂时放弃一些地盘。如果我们向他屈服,他就会变得贪婪,从而继续向他人索要土地。如果他人不想割让自己的地盘,他肯定会大动干戈。如此以来,我们既可以免去祸患,又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积蓄力量,以便在最佳时机迅速出击。”听完这段话后,康子欣然赞成。接着,韩康子主动向智伯割让土地。

    果然不出段规所料,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地盘后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与韩康子当初一样,魏桓子同样不想给。任章问魏桓子为什么要这样,魏桓子答道:“智伯无缘无故地向我索地,我当然不愿意拱手奉送属于我的地盘。”任章说:“既然是无故索地,必然会引起国内各位大夫的忧惧。如果我们割让土地给他,他一定会为此变得骄傲自大。一旦胸中有骄气,必然会轻敌。与此同时,我们自然与各位大夫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力量自然强大。相比之下,智伯变得孤立无援,再加上他本人已经有了轻敌思想,势必走向灭亡之路。《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我们不如先给他土地让他变得骄傲,然后暗中与一些有实力的大夫暗中结为对抗他的联盟……”韩桓子听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向智伯奉上土地。

    不久,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一带的土地。与韩康子、魏桓子不同的是,韩襄子坚决不向智伯奉上土地。智伯大怒,于是率领韩康子、魏桓子前去攻打。赵襄子见寡不敌众,于是逃往晋阳。

    智、韩、魏三家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并向城内放水淹灌。城内军民宁死不屈,顽强抵抗。当时,智伯坐车在水边观察水情,魏桓子为其驾车,韩康子骑马与魏桓子并肩而行。智伯洋洋得意:“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用来攻伐灭城。”魏桓子用肘子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反过来用脚踩了一下魏桓子,相互示意说既然智伯可以用水淹灌赵襄子,同样可以用汾水淹灌韩康子所在的安邑,用绛水淹灌魏桓子所在的平阳。

    絺疵为人谨慎,仔细观察着韩康子和魏桓子。他对智伯说:“韩、魏二人一定会反叛。”智伯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解释说:“其实这是人之常情。他们率兵跟随我们攻打赵国,一定会想到赵国一旦灭亡,自己也将面临危难。我们已经与他们约定灭掉赵襄子后平分赵氏土地,如今晋阳城内已经被淹灌殆尽,出现了人马相食的困苦局势,过不了几天就会投降,而这两个人非但毫无喜意,反而面带忧色。这不是要反叛还是什么?”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问他们做如何解释。韩、魏二人答道:“这个人一定是想为赵氏游说,以谗言使您对我们产生怀疑,从而让赵氏得到喘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二家又怎可能白白放弃马上就要从赵氏处分得的土地,而要做一些明明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置自身于危难之中呢?”韩、魏二人从智伯处出来后,絺疵进去说:“主人为什么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智伯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臣见他们二人一看到臣便加快脚步离去,由此得知。”智伯最终没有接受絺疵的建议,絺疵以出使齐国为由离他而去。

    为了保住晋阳,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外,面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见到他们后,张孟谈说:“臣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与你们一起攻打赵氏,赵氏一旦灭亡,韩氏、魏氏亡期也将不远。”接着,韩、魏二人与张孟谈作了一番密谋后,约定好实行日期。

    到了约定日期的那一天,韩襄子派人在夜间杀死了看守堤坝的官员,然后决水淹灌智伯的军队。智伯军大乱,韩、魏两支翼军乘乱击败智伯军,并杀死智伯。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评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会走上末途,是因为他才多德寡。才和德虽然不同,但世俗之人并不能将其辨明,于是都用贤来评价,这正是智伯最终被他人消灭的原因。聪察强毅是才能的体现,正直中和是德行的体现。才能能够辅助有德之人成就大业,而德行能够引导有才之人走正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云梦的竹子虽然刚劲,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利箭,就不能够穿透坚硬的物体;棠地的矿铜虽然精利,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兵器,就不能够刺穿厚厚的遁甲。才能正如同竹子的刚劲和矿铜的精利,而德行正如同对竹子和矿铜的加工。当德行和才能合二为一时,便能够有大作为。因此,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无才无德的人是愚人,德多才寡的人是君子,才多德寡的人是小人。

    由此,司马光联想到选人和用人。他认为,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得到圣人辅佐,可以找来君子。如果连君子都得不到,宁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因为有才的君子能够在其德行的引导下正确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主人事业的发展;而有才的小人则会受其德行的误导,从而阻碍主人事业的发展。愚人无德无才,尽管不能够对主人事业有帮助,但最起码不会给主人的事业造成威胁。

    既然才和德都如此重要,为什么人们在修炼自己或选人用人时会重视才能而轻视德行呢?原因在于人们对德行所持的态度是敬重,对才能所持的态度是喜爱。令人敬重的人或物,人们常常会敬而远之;而令人喜爱的人或物,人们常常会爱而亲之。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内的乱臣还是家族中的败子,都是因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颠覆破落,又何止智伯一个人!

    才德相辅相成,不可看清或放弃某一方面。既要在培养德行的基础上增长才干,又要在磨练才干的基础上完善德行。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事业更加长久。

    4、树大招风,才大招忌

    树是有形的,招风难以避免;才是无形的,只要懂得收敛,就能够消除他人的妒忌。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里的“器”,便可引申为才华、实力。没有才干,想要有大作为,无疑是很困难的。但有了才干,却不加掩饰,锋芒尽露,同样不利于成就事业。这些“锋芒”或者“器”便如同带刺的玫瑰,很可能触痛别人的不平衡心理。于是,有人开始反击,将其“锋芒”拔掉,将其“器”缴械。

    魏国公子魏无忌为人仁慈,并能够礼贤下士,无论是在有才能还是在没有才能的士人面前都表现得很谦虚,从来没有因自己的富贵而怠慢士人。士人仰慕他的美德,纷纷前来投奔于他。当时,各诸侯因为他有贤能且门客众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敢对魏国用兵。

    一次,魏无忌与魏王正在下棋。突然,边境传来急报说有赵兵进犯,魏王急着召集大臣商议。魏无忌说这是赵王在狩猎,没有必要惊慌。两人继续下棋,不过魏王的心思已经不在下棋上。不久,边境传来了与魏无忌说法一样的报告。魏王很吃惊,问魏无忌是如何知道的。魏无忌回答说:“在臣的门客中,有人能够打探到赵王的秘密。一旦赵王有什么动静,臣就能通过门客知道。”此后,魏王对魏无忌的贤能感到畏惧,不敢让他管理国家大事。

    在牵扯到利害关系的事情上,一些人常常会怀疑别人的动机,尽管这种做法在常人看来是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为,正如故事中的魏王。他宁愿相信才能高过他、地位低于他的魏无忌会威胁到他的王位,也不愿意相信魏无忌会忠心耿耿地为他服务。魏无忌虽然身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将本可以用来成就一番事业的权势毁在了下棋间的几句话上。

    杨修,字德祖。《三国演义》中描述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且“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他在曹营中任主簿时,不知伴君如伴虎,处处锋芒毕露,屡次遭到曹操忌恨。

    曹操曾命属下为自己建造一处花园,属下尽心尽力,很快将花园建好,请曹操前去观看。曹操去后,面无表情,没有对所建花园发表看法,只是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匆匆离开。属下人苦苦思索,仍然觉得茫然。杨修对众人说道:“门上添一‘活’字,自然为阔,丞相觉得花园门太大了而已。”于是,主管此事的人立即对已建花园进行翻修,建好后再次请曹操前来观看。曹操见后,心里很高兴。不过得知是杨修解其意后,心中不是滋味。

    事后不久,塞北官吏给曹操送来了一盒酥饼,曹操即兴在盒子上写下了“一合酥”三个字,然后将其置于台上。杨修看到后,即刻将酥饼取来与众将士同享美味。曹操问杨修为何不经过自己的准许便将酥饼分与众人,杨修却解释说,“一合酥”乃“一人一口酥”之意,既然丞相如此命令,不敢不从。曹操听后,脸上虽然高兴,心中却暗暗妒忌杨修的才能。

    曹操猜忌心很重,他怕别人会暗杀他。于是常对手下说,他睡觉时总是做一些杀人的梦,告诫他们不要在他熟睡时靠近他。一日,曹操睡觉的时候将被子蹬到了地上,一侍从慌忙拾起被子准备给他盖上。这时,曹操一跃而起,拔剑就刺,侍从一命呜呼。曹操继续上床睡觉,醒后,假意不知其事,召人问之。待知实情后,曹操大哭,甚为痛苦,随后厚葬被杀侍从。杨修一语点破曹操的心思:“丞相非在梦中,而君在梦中。”这句话传到曹操耳中后,令曹操对其更加忌恨。

    后来,杨修为了使曹操的三儿子曹植能够顺利成为世子,在与曹植一派的周旋中,更加激怒了曹操,使得曹操对其动了杀机。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带兵驻扎汉中一带,本想速战速决,不想竟与刘备大军形成对峙局势。曹操心中极为矛盾,进退难定。一天,厨师送上鸡汤,曹操见碗底有鸡肋,顿时心生感慨,暗自沉吟。适逢夏侯惇前来禀请夜间号令,曹操脱口而出:“鸡肋!鸡肋!”夏侯惇误以此为号令,将其传出,众人皆知。作为行军主簿的杨修立即令随行军士整理行装,为撤退做好准备。夏侯惇不明白杨修所为,急忙赶往其帐内。杨修说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听了杨修的一番解释,夏侯惇甚感有理。曹操知道事情缘由后,异常愤怒,以造谣惑众的罪名将杨修处死。

    杨修真的是在造谣惑众吗?当然不是,他只不过是道出了曹操的心声而已。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键就在于这个“欲”字。人非圣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一旦一个人想加害另一个人,就能够找到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正义的理由,何况曹操是一个手握重权的霸主,而杨修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簿。

    那么,这个“欲”字又是如何存在于曹操的思想中的呢?根源在于杨修的锋芒毕露。正是因为他的锋芒毕露,原本就有忌妒之心的曹操对其心生忌妒,因忌妒产生了怨恨,因怨恨产生了杀机,于是“欲加之罪”。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在国都组织了一场比赛,目的是挑选一个优秀的先行官。众将认为展露才能的机会来了,于是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第一项比赛项目是剑术格斗。参加比赛的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闪耀,赛场上争斗甚是激烈。经过轮番较量以后,有六个人可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项比赛项目是射箭。上一轮获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命中率最高者获胜。前四位各显其能,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即将上场的是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公孙子都。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然后高傲地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场去。

    被公孙子都藐视的射手是颖考叔。从外表上来看,他是一个胡子有点花白的普通老人,而实际上却智勇双全。他曾帮助庄公与母亲和解,深受庄公的重视。颖考叔不慌不忙地走到场上,“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第二轮的比赛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了,庄公又出了第三项比赛的题目。他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仍然没有把颖考叔放在眼里。不料刚跑了一半,公孙子都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可等他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颖考叔获得了先行官的职位后,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所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立了大功。同在军中的公孙子都嫉妒心起,竟拔箭、搭弓瞄准了城头上的颖考叔,只见颖考叔一头从城墙上栽了下来。

    古今多少人,他们目光短浅,急于求成。他们不愿意放过任何可以表现的机会,一旦有表现的机会,则力求做到淋漓尽致,恨不得将心掏出来给别人看。殊不知,他们犯了激进的毛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自己陷入被动。如果自己有才,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赏识,有时候还会让掌权者或有意争夺名利的人产生妒忌,如魏王妒魏无忌之才,曹操妒杨修之才,炀帝妒薛道衡之才;如果自己无才,却在大庭广众之下极力自我表现,无异于班门弄斧,拙笨之处暴露无遗,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

    为人与书法有相通之处。书法有藏锋之说,藏锋收尾才能笔落惊鸿,写出上乘的作品,做人也是如此。

    锋芒不露讲的就是一个“藏”字,仅这一个“藏”字,就包含着无穷意味。“藏”的目的,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长处,不引起别人的妒忌,更好地保护自身;是等待时机,在最有把握的时候出击,令敌人大吃一惊、防不胜防。

    5、高处不胜寒,富贵不宜显

    富贵浮云世态新。

    ——元好问

    《战国策》记载:魏文侯之子魏击在路上遇到文侯的师傅口子方后下车拜见,见口子方不向自己还礼,于是大怒说:“到底是富贵者可以对人骄傲,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呢?”口子方说:“贫贱者才能对人骄傲,富贵者怎么能呢?国君对人骄傲,就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骄傲,就会失去领地。贫贱者则不同,当自己的计策不被采用或行为与当权者不合时,穿鞋走人即可。虽然还是会面临贫贱,但他没有因此失去什么东西。”

    正如口子方所说,只有一无所有的贫贱者可以骄傲,因为他们不用担心会因自己的行为失去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并不能骄傲,因为他们一旦骄傲,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富贵受损。曾国藩深明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于是处处小心谨慎。

    曾国藩四弟曾国潢依仗曾国藩在朝廷做官,处处飞横跋扈,颇为人们怨恨。

    同治年间,湖南哥老会兴起,特别是在湘乡地方,由于被遣散返乡的湘军众多,其中有不少人参与其中。在剿杀哥老会时,曾国潢相当卖力。不仅如此,地方上只要有什么“憎恶”的人,他就会将其捆送县府,请求杀掉。凡是受他所请,县府不敢不服从。当时的湘乡县令熊某是个佛教徒,秉性慈善,接到曾国潢的请求后感到很为难,如果不答应,拗不过他的权势;如果答应,又折磨了自己的良心。每次接到曾国潢的杀人手令时,他总要躺着哭几天。友人问他哭什么,他回答说:“曾四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

    曾国潢在乡间为人所恨,曾国藩是略有所知的。他常在家信中告诫诸弟:“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作衰时设想,总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义。”在倡导“八字”家风中,对其弟特别强调“宝”字,即“人待人为无价之宝也”,居乡勿作恶事。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在籍,听得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为人所怨,想要惩教其弟。一天,趁曾国潢睡午觉时,曾国藩计上心来,向夫人要了一个锥子,猛刺其大腿。曾国潢的腿上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曾国潢高声呼喊:“残暴!残暴!痛死我了!”曾国藩问道:“吾只用锥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耶?”

    经过曾国藩这一训诫,其弟收敛了许多。

    曾国藩手下的一位湘军将领鲍超于咸丰十年(1860)在对抗太平军时立下战功,由总兵荣升为提督。后来,他逐渐露出骄横之气。曾国藩知道后,立即去信诫之:“凡做人,当如花未全开月未满之时。花盛则易落,月满则必缺,水满则易倾,人满则招损。贵镇统师日多,声名太盛,宜常存一不自满之心,庶几以谨厚载福。”次年春,曾国藩又去信说:“贵军门水陆数百战,积劳最久,勋绩尤多……本部堂以四字叮嘱,曰小心大度,愿贵军门常常谨守。小心者,戒骄矜,戒怠忽,即前此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满也……”

    曾国藩说:“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一粟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之者少,则不必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这是何等高明的见解!芸芸众生,“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只晓得一个“我”的人又是何其多!

    曾国藩所言,沁人肺腑。相对漫漫的历史长河,人生几十个春秋如同河中浪花,转瞬即逝;相对六合之内的绵延无边,有间房便可以容身,有张床便可以休息。古人著书立说,浩如烟海,极为繁多,而我们一生中所能读到的不过皮毛而已。人世间行业多种,得到功名利禄的方式也有很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与之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明白这些大道理后,就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知道历史漫长、人生短暂后,在遇到苦难忧患时就应该珍惜生命,默默忍耐,等待逆境好转;知道天地之大、居所之小后,在遇到争名夺利的情况时就应该学会退让,甘居人下;知道书海无边、学海无涯后,就会不再敢于因所学而骄傲,从而虚心求学,择善而从;知道世事变幻无穷、自己能力有限,就没有必要因功名而自矜……

    当身处富贵时,要把富贵作为对自己品性的考验。炫耀卖弄只会招致他人的嫉恨,甚至会给一些心怀叵测的人留下“拉虎皮扯大旗”的可乘之机,打着你的旗号到处为非作歹。与其处处卖弄、处处提防,不如兼济天下、与人相安。

    6、胜败皆常事,傲则胜转败

    前脚骄傲,后脚跌跤。

    在贤臣王猛的竭力辅佐下,前秦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临终前,王猛仍不忘国事,向世祖进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然而,前秦王苻坚虽然在王猛生前处处听其建议,但却没有将王猛关心社稷的遗言记住。见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都在前秦版图之内,苻坚渐渐妄自尊大,遂有一统山河之志,并把东晋作为了第一个攻打目标。

    尚书左仆射权翼进谏说:“往日商纣王昏聩无道,周武王考虑到其朝中有‘三仁’,遂未立即发兵。如今东晋虽然微弱,但东晋国主并没有大恶,再加上谢安、桓冲等文臣武将都是江表人杰,此时的东晋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不可以图取。”由于群臣持有异议,苻坚难以决断,遂与其弟阳平公苻融单独商讨。苻融认为前秦讨伐东晋有“三难”,一是“天道不顺”,二是“晋国无衅”,三是前秦“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苻坚急于灭掉东晋,不听其劝。他说:“前秦攻打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然而朝廷内外都说不可,真不知是何原因。”太子苻宏又劝道:“如今前秦不得天时,东晋国主又没有罪过。如果大举进攻而无功而返,将会使威名外挫、财力内竭,这就是群臣认为不可的原因。”苻坚反驳道:“当年我灭前燕时,同样不得天时,最终还是凯旋而归。秦灭六国时,难道六国君主都是暴虐之主吗?”

    永坚二十七年(383年),苻坚下诏征兵备战,除了从百姓中征兵外,还赐封愿意参军的良家少年为官。朝臣都持反对意见,唯有朝中的鲜卑领袖慕容垂、羌人领袖姚苌赞成。苻融不忍苻坚糊涂下去,说鲜卑、羌虏是前秦的仇敌,“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劝他不要接受他们的策略;而良家少年都是富饶子弟,对军旅毫不知晓,只会察言观色、附会迎合。此时的苻坚已经失去了理性思维,根本不愿意去思索敌我双方的实力,结果草率宣战。

    淝水一战,前秦联军溃败,苻坚负伤只身而逃。随后,慕容垂、姚苌先后反叛。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下,前秦开始分崩离析,曾经叱咤风云的苻坚只能扼腕叹息。

    永坚二十九年(385年)八月,气数已尽的苻坚被姚苌杀害。

    一个人一旦骄傲起来,就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同时低估对手的实力。此时,即使有人在身边劝助,他也会认为这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非但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反而会责怪他人。苻坚之所以会一败涂地,使得前秦帝国毁于一旦,就是因为他的骄傲自大。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领大军攻齐,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连克齐城70余处,并快速向齐仅剩下的莒城和即墨城推进。当时,燕军分为前、后、左、右四军,将莒城和即墨城团团围住。此时,齐发生内乱,齐闵王在内乱中被杀,其子法章即位,是为齐襄王。齐襄王下令军士固守两城,顽强抵御燕军。当时,齐襄王在莒城,齐名将田单在即墨城。在他们的引导下,齐军民团结一心,誓死不降。乐毅见屡次围攻皆没有进展,于是有了打持久战的想法。不料,两军竟然对峙了整整三年。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燕惠王。乐毅虽然受到燕昭王的信任,但却与燕惠王早已产生矛盾。于是,了解这一情况的田单立即采取了反间计,派人入燕散布谣言,说乐毅既然能够一鼓作气,攻下齐城70余处,肯定有能力攻克已经苦苦支撑了三年的莒城和即墨城,但他却迟迟不肯行动。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知道燕惠王与他有旧隙,但心胜战归国后被诛杀,于是通过延长攻城的时间来控制兵权,进而伺机自立。燕惠王果然中计,下令乐毅迅速归国,由将军骑劫前去接替军务。身经百战的乐毅自然有自知之明,逃往赵国保身。

    骑劫有勇无谋,接收兵权后立即下令发动总攻,但仍然没有战果。田单见耐心十足、谋略不俗的乐毅被眼前这个才能平庸的骑劫取代后,心中大喜,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进行反攻。他先是扬言说:“我唯一害怕的是燕军割掉我军降卒的鼻子后让这些降卒在前面开路,一旦如此,即墨必败。”骑劫早就想采用威慑手段来恐吓城内的齐军,以便使齐军放弃反抗,听到田单的话后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割掉燕军中齐军降卒的鼻子,并让他们走在军队前面向即墨城内的齐军示威。不料,骑劫的做法不仅没有震慑住即墨城中的军民,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燕军的敌视和痛恨,坚定了宁死不屈的决心。接着,田单又扬言说:“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祖先在城外的冢墓,以此辱没我们的祖先。这样的话,即墨将亡。”骑劫得知后又信以为真,令人掘墓毁尸。见到燕军接二连三的兽行,即墨城内军民忍无可忍,将领纷纷主动请缨,要求杀敌雪耻。

    田单并不急于反攻,而是继续麻痹燕军,一方面以老弱残兵、城中妇女守成,造成齐军主力锐减、一击即溃的假象;一方面暗中贿赂燕军将领,希望他们在齐军投降后不要滥杀无辜。见胜利在望,齐军更加懈怠,斗志无存。

    在燕军翘盼入城纳降的同时,齐军正在积极备战。一天夜晚,田单精心设计的火牛阵拉开了帷幕。只见一头头尖角上绑有锋利尖刀、尾巴上扎有燃烧芦苇的千余头公牛突然从即墨城的四周破墙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毫无准备的燕军。顿时,燕军慌乱不已,有被公牛踩死者,有被尖刀刺死者,相互践踏致死者也多不胜数。在燕军溃败之际,齐军精锐出城猛杀。燕军节节败退,齐军乘胜追击,将以前被燕军占领的城池统统收回。

    乐毅离开之际,正是齐军极度困顿之时。然而就在敌寡我众、胜利在握的最后时刻,骑劫却得以洋洋、忘乎所以,用可悲而绝对错误的行动印证了已被古人印证过多次的道理:骄兵必败。

    历史上多少有才之人原本可以建功立业,但却因胜利而失去理智,从而骄傲自大、麻痹大意,最终抱憾终身,李自成便是明证。他犯了骄兵必败、不能谨慎行事的大错,结果将到手的江山拱手让于他人。与此相反的是,曾国藩凭着小心谨慎、从不骄傲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不世之功。

    每次取得成绩后,曾国藩不会得意忘形,而是把这些成绩踩在脚下,坚固自己的根基,以谋求更大的成绩,建立更大的功业。他不会因为敌人的一次失败而产生轻视的心理,而是深刻分析双方的利弊,毕竟战争仍在继续,胜利并未彻底。

    曾国藩的谨慎亦体现在作战过程中。他说:“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顽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以我之疲敌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曾国藩用兵谨慎,不愿意冒险。进攻的时候,他反对孤军作战,因为他认为孤军作战便是轻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打胜仗,即使侥幸获胜,也会损失甚多。防守的时候,他的策略与上述情况相反,要求将兵力集中起来,加强力量,防守最为重要之处,这样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结局。

    曾国藩不可能亲自指挥每场战斗,所以时时告诫各路湘军将领谨慎作战、不要骄躁是必要的。也正是由于他不知疲倦地悉心劝导有自满情绪的湘军将领,他创建的湘军才能够在全国各地连连打胜仗,呈现遍地开花之盛况。

    骄傲的人之所以会失败,不是败在对手手中,而是败在自己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一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随时提醒自己危险就在身边。

    7、把自己看得越高,被他人踩得越低

    一生喙硬眼无人,坐此困穷今自首。

    ——苏轼

    英国首相丘吉尔多才多艺,不只是英国政府的领导人,还是个伟大的演说家。一生之中,他为世人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演讲。多次演讲中,他都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他要去广播电台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说。由于自己的车子出了毛病,于是他叫了一部计程车。

    他很客气地对司机说:“司机先生,可不可以麻烦您载我去BBC广播电台。”

    计程车司机摇下车窗,伸出头来说:“先生,很不好意思,我不能载您去。请您再招一部计程车吧。”

    他疑惑地问:“为什么呢?现在不是还早么?”

    计程车司机尴尬地回答:“不是这个原因!因为BBC广播电台太远了,如果我载您去了那里,那么我就来不及回家在收音机里收听丘吉尔的演讲了。”

    他听了之后心里感到很得意,感动地从口袋里掏出五英镑给司机。司机接过钱后,立即兴奋地叫着,“先生,上来吧!我现在就载您去BBC广播电台吧。”

    他诧异地问:“那么您将无法收听到丘吉尔的演讲了!没有关系吗?”计程车司机一边利索地打开后车门,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去他的丘吉尔,现在您比他的演讲可重要多了。”

    ……

    从这段经历中,丘吉尔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自己的演讲多么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也不如五英镑对这位计程车司机的吸引力大。此后,丘吉尔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李明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投资管理,毕业后很顺利地进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在应聘这份工作时,公司老板对他说,虽然公司目前不大,但可以给他充分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进入公司后,老板果然没有食言,没多久就任命李明为市场部副经理,主要负责拓展客户。这一职务相当具有挑战性,但李明没有胆怯。凭着年轻人的闯劲和丰厚的专业知识,李明逐渐为公司打开了局面。在一段时间里,李明拓展的客户竟占了公司新增客户总量的一半。老板非常高兴,过来过去总要拍拍李明的肩膀,有事没事的还拉上李明去喝喝酒,有什么活动时也会把李明带上。在别人的眼里,老板和李明的关系超过了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似乎是一对好哥儿们。因此,公司的人私下里说,只要公司里有人事变动,李明肯定会升为市场部经理。甚至还有人说,市场部经理算不了什么,对李明来说,公司副总经理的位子也是有可能的。

    李明自己也志得意满,准备大干一番。由于受到老板的器重,李明感到除老板之外,公司再也无人能与他相比。

    没过多久,公司果然出现了人事变动。市场部经理离开了公司,人人都以为李明必定会接任该职。然而结果出人意料,老板并没有擢升李明为市场部经理,而是用高薪从其他公司市场部挖来一个人担任市场部经理。李明很失望,也非常不满,由于不好意思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于是提出要休假,说以前太累了,想放松一下。这明摆着是在提醒老板,自己对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老板考虑了一会儿,很爽快地同意了。

    李明想:自己的努力却得来这样一个结果,自己这一休假,要不了两天公司就得乱套。到那时,老板一定会主动请他回来。

    一个月后,李明回到公司,发现公司一切正常,并没有像他想像的那样。当他去老板办公室销假时,老板仍像以往一样,热情地拍拍他的肩膀笑道:“假期过得怎么样?”李明终于明白了,老板的热情不过是一种用人的技巧而已,自己并没有自我想像中的那么重要。

    如果把自己看得太高,就有可能像丘吉尔和李明这样采取一定的方式去试探自己的重要性,得到的结果也只能像他们那样,让自己哭笑不得。另外,如果养成了把自己看得太高的习惯,后果将更为严重。因为有了这种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看轻他人的表情或说出蔑视他人的话,而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自取其辱。

    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经常戴着破旧的帽子。一次,他在街上行走,一位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犹太人海涅经常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义者”的攻击。一次晚会上,一个自称是“素有教养”的旅行家给海涅讲述了他在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他带着冷笑的表情问海涅,“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听完后,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块去一趟小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一天,杨格博士和几位贵妇人泛舟泰晤士河上。他吹着长笛,尽量逗那些贵妇开心。这时,一只载着军官的游艇向他们靠近,杨格博士停止了表演。军官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把长笛放进口袋,他回答说:“我把长笛放进口袋里,正如我把它从口袋里拿出来的理由一样,都是为了使自己高兴。”

    问话的那位军官怒气冲冲地威胁他说,如果他不立刻吹奏长笛,就要把他扔进河里。博士担心吓着那些贵妇人,忍气吞声地拿出长笛继续吹。只要这些军官还在河上,他就一个劲儿地吹。

    傍晚时分,杨格博士看到那个对他十分粗暴无礼的军官独自一人在市区内偏僻的小路上走着。他迎面走了过去,冷冰冰地说:“今天,我是为了使我的同伴和你的同伴不受惊吓,才服从了你那傲慢的命令。现在我要让你真正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像一个披着军服的人那样有勇气。明天一早,就在此地,希望你能来,我们比一场吧,但是不要有其他人在场,比试只在你我二人之间进行。”杨格博士还进一步说明,他们之间的分歧只能靠手中的剑来解决。这位军官根本瞧不起瘦弱的他,欣然同意了这些条件。

    第二天早晨,两个决斗者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碰面了。军官正准备走向决斗位置时,杨格博士掏出枪瞄准了他。“干什么!”军官说,“你想暗杀我吗?”“不是的,”杨格博士说,“不过,你得在这儿跳一分钟的舞,否则,你就会变成一个死人。”一场小小的争执后,杨格博士愈发气愤而坚决,军官只好屈服。

    军官跳完舞后,杨格博士对他说:“昨天,你违反我的意愿,逼着我吹长笛;今天,我违反你的意愿,强迫你跳舞。现在,我们两人的矛盾都以娱乐的方式解决了。”

    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时刻维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一旦有人恶意挑衅,他就会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进行适当的反击,正如安徒生、海涅和杨格博士一样。

    也许你是一个幽默的人,能够在同事间创造出一种和谐而活跃的氛围;也许你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也许你身材标致,受到了众多爱美者的青睐;等等。不过,不要因此而飘飘然,因为这并不能说明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没有你,同事照常能够认真工作,因为赚钱生活要比你的幽默更为重要;没有你,公司照样能够正常运转,因为即使同事全是臭皮匠,也会比一个诸葛亮厉害;没有你,爱美者依然能够欣喜如常,因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等等。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在把自己看得太高的同时,也意味着用自己的优点来嘲笑别人的缺点。不过,每个人都有缺点,自己也会遇到处于劣势的情况。如果不愿意被别人狠狠地踩在脚底,就不要尝试去践踏别人。

    8、先处人之下,后做人上人

    如果成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以谦虚的态度向人请教。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因为吃苦只是成为人上人的一个必须条件。其实,要想成为人上人,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勤奋刻苦地学习、积累,谦虚同样重要。

    成功虽然没有捷径,但却可以借助外力,而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向人请教。在请教他人的过程中,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以恭敬的态度谦虚地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真心的指点和教诲。

    为了学到上等的丹青技巧,一个年轻人到处拜师学艺。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尽管自己不辞辛劳,但却毫无所获。不过,年轻人并不放弃,继续跋涉寻求名师。

    一天,年轻人来到了一座名寺,向该寺擅长丹青的大师请教。见到大师后,他就开始抱怨:“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丹青水平,我已经走遍千山万水。虽然拜见了无数个有名的丹青高手,但却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让我佩服的老师。”

    待年轻人停止说话后,大师笑着问他:“真是这种情况吗?”

    年轻人满脸无奈地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经历了这么多年后,我才发现世上不乏徒有虚名的人。每次拜师,我都是慕名前往,结果总是带着失望离去。虽然这些所谓的高手没有在我面前提笔,但我已经从他们的画帧中看出了他们的拙劣。”

    大师仍然笑容可掬:“虽然与施主刚刚见面,但老僧已经感到施主并非常人,对丹青应该有很深的造诣。老僧虽然对丹青一窍不通,但对名画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希望施主不吝墨宝,为老僧作幅画。”

    待小和尚端来笔墨纸砚后,大师又说:“老僧酷爱品茶,烦请施主画一幅倒茶图,一杯、一壶、一水即可。”年轻人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幅栩栩如生的倒茶图呈现在大师的眼前:一股冒着热气的茶水从倾斜的精致水壶中泄向同样精致的茶杯。

    年轻人见大师沉默不语,于是问大师是不是有不满意之处。大师说:“画是不错,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有所不妥,茶杯应该高出茶壶才是。”

    年轻人不解地问道:“大师是不是在装糊涂。水往低处流,如果按照大师所说,那么如何倒茶呢?”

    大师微微一笑,开导年轻人说:“你说得很对。其实,拜师也是如此。丹青大师如同茶壶,你如同茶杯。”

    正所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对于大海来讲,只有保持较低的位置,才能容纳百川的水流;对于一个想成为人上人的人来讲,只有把自己放低点,时时保持谦虚,才能在生活中得到各位大师智慧的浇灌,从而博采众长、步步登高。

    成就的获取固然离不开吃苦,但如果能够借助外力使自己少吃点苦,自然是件好事。比如,如果有了足够的资本,就不用像众多白手起家的商人那样需要为积累资本而付出大量的努力,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思考如何投资上面;如果能够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经验、窍门等,就不用白白花费体力和脑力去钻研、探究这些既成的东西了,正如人们会放心大胆地用他人总结出来的真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样。

    没有人愿意和目中无人、趾高气昂的人交往,更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传授给这种人。有人说了:“虽然我谦虚地向别人拜师,但别人好像并不愿意教我。”如果真是这样,不妨反省一下自己。要知道,“拜”只是虚心求教的第一步,如果在以后的语言和行为中不知不觉流露出自大情绪,即使不断地拜师也难以得到真传。惟有时时谦虚、处处谦虚,事情才会出现转机。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要因自己有几分才能就目空一切,否则只会犯下有眼不识泰山的错误。时时保持谦虚的态度,就会在有意无意间得到他人的指点和教诲,从而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

    9、为人不张狂,守得住辉煌

    张狂的人是众人的敌人,而与众人为敌的人早晚都会被众人摧毁。

    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从社会中发现这种现象:一些人在经历了一番长期的奋斗之后终于取得了令人艳羡的辉煌成就,然而就在短短的时间内,这些成就竟然化为泡影。他们虽然能够耐住艰苦奋斗、寒窗苦读时的寂寞,却不能经受住手中的辉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身处辉煌时逐渐变得张狂。

    “苹果”公司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受到美国航天工业巨子休斯公司副总裁艾登·科林斯先生这样的高度赞赏:“我们像杂货店店主一样每天埋头苦干,一年到头攒下的钱还不如乔布斯一夜之间赚得多。”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乔布斯22岁创业,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积累了上亿资产。

    不过,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是成功人士就特别眷顾你。在媒体的吹捧和业界人士的称颂下,乔布斯这位大男孩开始飘飘然了。他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忘记了成功背后自己曾经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不再是那个谦卑有礼、文质彬彬的小伙子了,而是变得自高自大、狂妄无礼且脾气暴躁。他既不愿意迁就任何合作伙伴,又缺乏理性的管理头脑,对员工极为苛刻。此后,再也没人愿意与他合作,没人主动给他出主意,员工一见到他就躲得远远的。

    最后,终于有一位高级主管——原百事可乐公司国内饮料部总经理斯卡利站出来说话了。他在董事会上说:“苹果公司有乔布斯在,我就无法执行任务。”董事会对此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位董事长确实很“不合群”,于是做出最后裁决:撤消乔布斯的一切职务。狂妄的乔布斯不能忍受如此打击,从此离开了他多年辛苦打拼的公司……

    乔布斯身为苹果公司的创办人,最终却带着沉痛的心情离开该公司,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不过,这种结果是由他本人造成的。只要是取得成绩就张狂的人,就会与乔布斯一样品尝被淘汰的苦果。

    B公司销售部门的丁经理不仅头脑灵活,而且善于观察市场行情,很适合做销售工作。刚进公司,他便受到老板重视,不久就荣升为经理。他也不负众望,上任后就做出了不少的成绩。

    然而,随着业绩的增加,他开始怀疑每一位下属,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呵斥下属成了家常便饭。下属们躲在一旁纷纷议论:“真不知道,曾经那么和善的丁经理哪儿去了,怎么人一‘升官’就变成这样了呢?”在工作讨论会上,不再有人发言,因为即使有人提出意见也会被他马上否定。慢慢地,部门会议成了丁经理一人的演讲会。工作之余,没有人愿意和他聊天。久而久之,他察觉到情况不对,开始要求下属发言,但根本没有人回应。

    后来,这位丁经理因对自己的放纵最终被公司“放逐”。

    提起麦克阿瑟,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30年,麦克阿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二战期间,他凭着卓越的战绩成为了风云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却因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毁在了自己的手中。

    二战后,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司令官”的名义执行美国单占战领日本的任务。不仅如此,他还超越军事长官的权限,插手日本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副总统杜鲁门虽然对他的自行其是非常不满,但却无可奈何。

    1950年,麦克阿瑟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身份指挥侵朝战争。一场仁川登陆战后,他暂时扭转了美军初期的败局,将朝鲜人民军一截为二。随后,他率军长驱直入,抵达鸭绿江边。经过一连串的胜利后,他竟“自我”膨胀起来,自认为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公然派兵轰炸我国东北城市、摧毁我国商船。我国政府一再提出警告,然而麦克阿瑟却我行我素,肆无忌惮。

    同年10月15日,麦克阿瑟踌躇满志地在威克岛向杜鲁门保证“朝鲜战争赢定了”,并说“中国共产党不会进攻”、“在南朝鲜,抵抗会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结束”等等。不过,事实给了麦克阿瑟极大的嘲讽。10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抵达朝鲜。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经过四次战役的较量,麦克阿瑟从鸭绿江一路退至三八线一带。美军损兵折将,人员伤亡惨重,9个师被陷朝鲜,而作为美国战略中心的欧洲只有36个师。美国的西欧盟友担心西欧常规防御力量不足,易给苏联带来可乘之机,于是对美国施加压力,说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为了从朝鲜脱身,杜鲁门通知麦克阿瑟设法与朝鲜达成和平计划,然而并不被麦克阿瑟接受。为了破坏停战谈判的气氛,麦克阿瑟擅自发表了一个恫吓中国的声明:“敌方现在一定痛苦地知道,联合国如果决定放弃把战争限于朝鲜境内的努力,而扩大我们的军事行动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地基地,这就使中国遭受军事上即将崩溃的危险。”声明的末尾写道:“我准备随时在占地和敌方部队的总司令部举行会议,认真努力寻求不必再流血而可以实现联合国在朝鲜的目标的军事手段,这些目标是任何国家不能有理由反对的。”这个吹牛加挑衅的声明发出后,英法两国政府令其驻华盛顿大使提出非正式的抗议:“抗议麦克阿瑟将军逾越他目前作为联合国朝鲜司令官的权限而发表的声明。”

    杜鲁门得知麦克阿瑟的挑衅后,气得“嘴唇发白”。4月21日凌晨,他宣布撤销麦克阿瑟的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远东总司令、美国远东陆军总司令四项职务。关于这件事,麦克阿瑟在回忆录里说:“没有一个办公听差,没有一个打杂的妇女,没有随便哪一位仆人这样无情地不顾起码的体面被解雇。”

    从乔布斯、丁经理、麦克阿瑟这些人的身上可以看到,张狂毫无好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准则地放纵自己,结果自然是悲观的。

    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名声,都只能说明一个人的过去,一旦张狂起来,这些东西将会得而复失。只有学会收敛,才能看清自己和他人,知道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从而不会因盲目行动而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汉丞相萧何死后,曹参接任丞相。身处微贱时,萧、曹二人关系比较好。做了将相后,他们之间出现了矛盾。不过,萧何并没有因此而否定曹参的才能,在临死前仅仅举荐曹参接任他的职位。曹参就职后,也没有因为与萧何有隙而否定萧何在位时制订的各种制度,在任职期间几乎没有作出什么更改。

    为了从根本上做到无为而治,曹参从郡国中选择朴实忠厚、拙于言辞的官吏担任丞相属史,将属吏中擅长卖弄口舌、贪图声名的人辞去。身边有了尽职尽责的官吏后,曹参悠闲自在,日夜享受着美酒。见曹参不理政事,部分朝中官员以及前来做客的人都想劝说几句。不过,还未等他们开口,曹参已经用酒堵住了他们的嘴。

    丞相居所的后园与属吏的住所毗邻,曹参身边的从吏经常能听到属吏醉酒高歌,对此感到厌恶,于是有意请曹参到后园游玩。当歌声从属吏居所中传出时,从吏请求曹参治属吏的罪。不料,曹参非但没有处罚属吏,反而摆开酒席与属吏共饮共歌。

    曹参为人宽容大度,不仅能够容纳他人的小过失而且能够对其守口如瓶,以致丞相府中一直是一团和气、相安无事的情形。

    汉惠帝早就听说曹参不理政务,心想曹参是不是瞧不起他,于是对曹参之子、中大夫曹窋说:“你今天回去后,找机会与你父亲私下闲谈,顺便问你父亲‘如今高祖去世,天子年少,您虽然担任相国,但却天天饮酒、不理政事且从不向天子请示,如何造福社稷’,不要说是我让你问的。”曹窋回去后依照惠帝的交代做了,结果被曹参怒打二百鞭。上朝时,惠帝问曹参:“为什么要惩处曹窋?是我让他那样说的。”曹参参拜后问道:“请陛下自省,陛下与高祖相比,谁更加圣明英武?”惠帝答道:“朕如何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道:“依陛下看来,臣和萧何相比,谁更加贤能?”惠帝答道:“您好像不如萧何。”听完惠帝的评论后,曹参从容说道:“陛下所言甚是。既然高祖和萧何平定了天下,明确了法令,陛下只管安坐皇位、丞等只管奉公守职不就可以了吗?”惠帝听后豁然开朗,让曹参回去好好休息。

    曹参虽然只担任了三年的相国,但却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有歌为证:“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虽然与萧何有嫌隙,但曹参并没有因此而否定萧何的能力。尽管他做了丞相,完全有能力在国内推行自己的治国策略,但他依然依照萧何在位时制定的策略来管理国家。如果换作一个与曹参能力相仿但为人张狂的人,这个人必然会否定萧何的一切,而结果则是难以取得曹参那样的成就,尽管曹参仿佛什么也没做,而这个人累得精疲力竭。

    只有不张狂,才能够守住成就、守住辉煌,否则只会坠入深渊、一落千丈。辉煌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试着把它当作一个高起点,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灿烂的辉煌。千万不要把它摆在眼前,因为这样会挡住你的视线,让你因不能看到前方的危险而跌倒、撞伤甚至丧命。

    10、不学赵括谈兵,莫要眼高手低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吕坤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女王在皇室为他举行庆功宴。席间,一位公爵很不服气地说:“任何一个人坐船航行,都能到达大西洋的对岸,有什么稀奇的!”话音刚落,其他几个公爵就开始附和。哥伦布一言不发,朋友们都为他着急。

    过了一会儿,哥伦布叫仆役从厨房拿出了几个熟鸡蛋,然后请在座的人把鸡蛋立在桌上。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只见哥伦布拿起一个蛋,用蛋的一端朝桌面轻轻一砸,蛋便稳稳地立在了桌上。

    满桌的王公贵族都笑了,说这一点都不困难,连三岁的小孩都会做。哥伦布不慌不忙地说:“这的确很简单,但在我演示之前,你们之中却没有一个人会做!”

    生活中不乏像王公贵族这样眼高手低的人,每当看到他人取得成绩后便冷嘲热讽:“这根本算不了什么,谁都可以做到。”其实则不然,正如哥伦布所说,模仿别人解决问题的动作容易,但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困难。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眼高手低,否则只能像赵括谈兵那样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每当谈起如何用兵或打仗时,他总能够滔滔不绝,而且头头是道。从他的谈吐中,人们不得不相信他的军事才能。然而,就是因为他,赵国一次性损失了多达四十万的军队。

    战国末期,秦国国君秦昭王在位时,对韩国虎视眈眈。不久,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王的命令下,带兵攻打韩国。秦军势不可挡,眼看就要攻取韩国的上党郡。驻守在上党郡的韩军将领既不能够与韩都取得联系以求支援,又不愿意投降,于是将上党郡拱手让给了赵国。当时赵国实力雄厚,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并不惧怕秦国,立即派兵前去接收,破灭了秦军的计划。

    然而,秦国并没有善罢甘休,秦昭王在两年后任王龁为将,再次攻打上党郡。赵国大将廉颇接到赵孝成王的命令后,立即率领大军前去作战。然而,廉颇大军刚刚赶到长平时,王龁已经将上党郡攻下,并直逼长平。

    廉颇久经沙场,知道秦军此时士气正旺,不能立即与其对战。于是他令大军就地驻扎,将防御工事做得牢不可破,以便于打持久战。秦军原打算速战速决,但不管如何叫阵,廉颇大军始终按兵不动。如此对峙下去,秦军肯定会因粮草不足而影响战事。王龁无奈,将战情传到秦国,请求秦昭王定夺。

    秦昭王了解情况后,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请教谋士范雎。在范雎的谋划下,赵括出现在秦赵两军交战的战场上。

    原来,范雎为了使赵孝成王换下秦军难以对付的廉颇,便派人在赵国国内传播秦国士兵怕赵括的消息。此消息传到朝中后,引起了很大动荡。赵孝成王召来赵括,问他能否击退秦兵。赵括毫不谦虚地回答道:“我的本领可以与白起相比,而廉颇的本领只能与王龁相仿。如今让我对付王龁,自然是绰绰有余。”

    听了赵括的一番话后,赵文成王立即令赵括前往长平换下廉颇。尽管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以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缘由劝赵文成王不要让赵括带兵,但赵文成王主意已定。

    赵括率二十万大军直达长平后,又得到廉颇移交的二十万大军,军队实力大增。廉颇走后,赵括并无继续守下去的念头,他命令全军:“倘若秦军再来叫阵,立即迎战。如果旗开得胜,立即乘胜追击。”

    范雎的反间计成功后,白起接到秦昭王的命令,以上将军的名义前去长平指挥秦军。到了长平后,白起先设下埋伏,然后派人前去叫阵。赵军见秦军来战,立即出营迎战。秦军一路佯败,赵括率军紧追不舍,结果中了白起的埋伏,被秦军围困。而此时,赵军大营也遭到了秦军的进攻。赵括无奈,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支援。然而,在赵括死守营垒期间,赵国派来的救兵被秦军阻截,粮道也被秦军切断。

    一个多月过去了,赵军将士不见支援,军心愈加涣散。赵括见情势不妙,只好带兵突围,结果在突围过程中被乱箭射死。主将被杀,赵军更无士气,为保性命,纷纷投降,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就这样失败了。

    虽然赵括已经远去,但眼高手低的人却前赴后继,马谡便是其中之一。

    孟达守新城失败后,被乱军所杀。在祁山寨坐镇的诸葛亮听到这一消息后,猜测司马懿此次出关,一定会尽力夺取街亭。如果街亭失守,就等同于割断了蜀军的咽喉。

    诸葛亮深知守街亭任务艰巨,于是大声向众将领问道:“谁敢率军去守街亭?”参军马谡立刻回答:“我愿意率军前往。”诸葛亮说:“街亭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它的位置很重要。如果稍有差池,街亭失守,我们的大军将面临覆没的危险。你虽然精通各种谋略,但此地既没有城郭可以依恃,也没有天险作为屏障,要想固守,难度很大。”马谡自豪地说道:“我从小就熟读兵书,颇谙兵法,难道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吗?”诸葛亮劝诫马谡:“司马懿并不是等闲之辈,而且他的先锋张郃是魏国的名将,我担心你没有把握取胜。”马谡夸口道:“不要说是司马懿和张郃,就是曹睿亲自率军前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结果,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除了拨给马谡两万五千名精兵外,还让处事谨慎的上将王平同去,并细细嘱咐了王平一番。然而诸葛亮仍不放心,他唤来高翔,让他率一万士兵,在街亭东北处的列柳城屯兵,一旦街亭有难,立即前往救援。接着他又把大将魏延唤来,让他屯兵在街亭之右,以便对付蜀军先锋张郃。

    马谡和王平率军来到街亭并察看地势后,便笑着对王平说道:“不知道丞相为何这么担心街亭失守,这里的位置如此偏僻,魏军敢不敢来应战还是两回事呢。”王平建议在五条通往此处的道路总口扎寨,然后砍伐侧面山上的木头做栅栏。马谡则认为侧面的山与四面都不相连,而且树木茂密,可以看作天险,打算在山上屯兵。王平不同意马谡的步兵策略。他劝说道:“如果在路口屯兵并用木头建起城墙,魏军就难以从此处通过。如果抛弃这个要道而将军队驻扎在山上,魏军就会长驱直入并直逼山下。到时候,我军面临四面被围的境地,还如何保住街亭?”马谡称王平的看法是女子之见,并引兵法中的“凭高视下,势如劈竹”来证明驻军山上可以把魏军杀得片甲不留。王平并不放弃,他继续劝道:“我数次跟随丞相一起,见过了许多排兵布阵的方法,并且常常得到丞相的诚心指导。如今,我观察了此地的形势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肯定驻军山上是条绝路。如果魏兵将我们围困并从山下断了我们的水道,我军军心必会动摇,再作战前已经自乱阵脚。”马谡怒道:“你不要瞎说!孙子曾经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我们的水道被切断,我军军士没了依靠,难道不会拼死杀敌吗?到时候,我军可以以一挡百。我读遍了兵书,丞相有时候还要同我商讨兵法,你有什么资格阻止我这样做呢?”王平见马谡主意已定,于是便请求他分给自己部分兵力,以便在山的西面驻扎一个小寨,与山上驻军形成犄角之势,以便接应。马谡不同意,于是王平准备辞他而去。马谡对他说道:“你既然不听我的命令,我就给你五千士兵。我破了魏兵后,你可没有功劳!”王平带着五千士兵下山后,在离山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立即将详细地形和蜀军在街亭的布局画成图本,派人火速送往诸葛亮帐中。

    魏军这边,司马懿先派次子司马昭前去探路。司马昭回来后,将具体情况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听后,先惊后喜。惊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在街亭这个咽喉之地驻军把守;喜的是蜀军屯兵山上,容易攻破。这天夜里,司马懿更换衣服后,亲自出城去查看地形。回城后,他又派人打听到守街亭者是马谡以及王平的扎营情况,然后认真作了部署。

    第二天天明时分,魏兵名将张郃前去阻拦王平,使其不能够增援马谡;申耽、申仪各带一路兵马前去围山,断了马谡的水道。随后,司马懿率军直达山底,把山团团围住。山上的蜀兵见魏兵众多且列队严整,顿时心惊胆战。马谡在战前曾对各位将领说过,一旦他们看到山顶红旗摇动,便可冲下山去,与魏兵大战。此时,任马谡如何摇动红旗,将领们无一敢动。马谡杀了两位将领,以儆效尤。但蜀兵刚冲下山去就被魏兵严阵以待的气势吓得退了回去,马谡无奈,只好严守山上各面寨门,等待支援。然而,山上蜀军被围困了二十二个小时后仍然不见援军到来。此时正是深夜,由于山上无水,蜀军既无水喝又不能做饭,在饥渴难耐之际吵嚷得更加厉害,随后便纷纷下山投降。司马懿见蜀军营中大乱,立即沿山放火,弄得蜀军更加混乱。马谡已无回天之力,只好带着残兵突围逃奔。司马懿放过马谡后,张郃追了上去。魏延一路赶来,将追赶马谡的张郃杀退,并紧随其后,准备将街亭夺回。

    结果,魏延在直奔街亭的途中,中了魏兵的埋伏,被切断了后路。张郃立即调转马头,开始夹击魏延。幸好王平率兵赶来,好不容易将魏兵击退。魏延、王平二人率军继续赶往街亭,正打算奔回山寨时,却见申耽、申仪从寨中杀出,他们只好前往列柳城投靠高翔。在前往列柳城途中,他们正好遇到前来支援的高翔。三人商定计谋,准备在天黑之际劫取魏寨。

    到了夜晚,魏延、王平、高翔兵分三路前往街亭。结果,魏延、高翔中了魏兵埋伏,王平赶到后救了二人。三人正往列柳城方向逃奔时,又遇到了魏都督郭淮的军队,一番惨战之后,他们赶往阳平关。此时,蜀军伤亡惨重,街亭已经无力夺回。后来,诸葛亮依照军法把马谡斩首示众。

    有些时候,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如果不尊重事实,一味抬高自己的能力,到后来只会像赵括、马谡这样力不从心,既害了自己,也连累了别人。

    虽然这两个故事都叙述的是战事,但对当今同样有借鉴意义。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如果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或许能够暂且得到上司的信任,但这只是一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因为不能把事情办好这个事实会让上司对他失去信任。对于一个管理人员来说,后果将更加严重,因为同样是盲目的行动,握有权利的人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毕竟有很多人团结在他的周围。团结的力量虽然大,但如果受到管理者的误导,只会形成更大的破坏力。

    当一件事情有待处理时,首先要认真而全面地分析事情的困难程度,而不是吹嘘自己是如何厉害、如何了不起。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眼高手低陷入窘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