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智慧叫低头-有舍有得,舍小得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生只有一次,而摆在眼前的路却有千万条。有舍才有得,选择的过程便是舍与得的过程。当然,人生之路上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只有懂得舍与得的人,才能通过不断的小舍弃迎来一次次大获得,在康庄大道上稳健前行。

    1、宁受一人责,莫被天下笑

    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

    ——陈寿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多么聪明的人,总有考虑不到的事情。毕竟,一个人不的精力有限,所学的东西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另外,在处理同一种事情时,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不能保证每次都会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犯下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应付上面的这些情况,唯一的方法便是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哪怕是他人严厉的指责也应该虚心接受。

    然而,古往今来,却又有多少人固执己见并执迷不悟,结果落得悲惨下场!

    西周夷王姬燮死后,其子姬胡即位,是为厉王。厉王即位后,在宠臣荣夷公的影响下渐渐有了贪利的嗜好。厉王三十年(公元前848年),大夫芮良夫进谏厉王:“王室真要衰落吗?荣夷公喜欢独享利益而不知大难正在靠近。利益是从世间百物中得到的,应该使其充满于天地。如果想独占它,就会招致很多害处。所有的人都想得到利益,大王怎么可以专享呢?大王这样做只会引起众怒,大难随时都有可能到来。荣夷公以专利来教唆大王,大王怎么能够保证社稷经久不衰呢?作为王者,应该疏导利益,使其广布天下。否则,天下之人每日都会生活在警惕之中,担心自己的利益被大王占有,久而久之就会对大王产生怨恨。所以,用来赞美功德的诗中写道‘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中写道‘陈锡载周’,正是因为历代君王因惧怕大难而广布利益,周朝才能延续至今。如今大王采取专享利益的做法,这是需要杜绝的。普通人要想专享利益,必定会成为盗贼;大王继续这样做的话,很少有人会愿意依附大王。如果继续重用容夷公,周朝必将走向衰败。”厉王非但没有因此惊醒,反而对芮良夫的这番肺腑之言视若罔闻,并最终擢升荣夷公为卿士。

    厉王不仅贪婪,而且为人暴虐,生活奢侈,国人对其多有责备。召公进谏说“民不堪命”。厉王大怒,专门派人在国内监视国人,一旦听说有人责备他便将此人杀掉。不久,国人大都把不满憋在心里,各个诸侯也都不再前来觐见。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4年),厉王对待国人更加苛刻,以致国人连话都不敢说,只能用眼神进行交流。厉王大喜,得意洋洋地告诉召公说:“我已经消除了国人对我的责备。你看,他们连话都不敢说,还如何责备我。”召公反驳道:“大王这种做法并没有消除国人的责备,只是暂时阻隔了他们的责备而已。堵住国人的口舌比堵住水流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堵住水流,只能换来暂时的安宁。时间一长,被堵塞的水流一旦冲开堤岸就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堵住国人的口舌同样如此。要想消除水患,就要在大水来临之前主动挖开堤岸,对水流进行疏导;要想彻底消除国人的责备,就要让国人畅所欲言。天子之所以要听政,就是要从文武大臣口中得知民声,然后仔细斟酌,争取事事不悖民心……”厉王不听,仍然我行我素。于是,国人不敢说话,三年后反叛周朝,合力攻打厉王。厉王被击败后,逃向山西一带。

    唐太宗李世民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厉王却不听召公劝谏,狠狠压榨百姓以求取利益,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了他后来背井离乡的命运。吴王阖闾不听伍子胥劝谏,一意孤行,对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一再宽容,等待他的是国破家亡。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在姑苏对战。吴国大败,阖闾身受重创,不久去世。公元前494年,也就是吴王夫差即位的第二年,吴国全军出动,在夫椒大败越国,为前任吴王阖闾报了仇。当时,越王勾践的五千甲兵被围困于会稽。勾践派遣大夫文种以重金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希望伯嚭恩能够说服夫差与他谈和,并表示愿意率领越国民众为吴国做牛做马。在伯嚭的劝谏下,夫差决定不再攻打越国。伍子胥力谏:“夏朝时,有过氏杀了斟灌后又率兵讨伐斟寻,并最终灭掉了夏后帝相。当时相的妃子后缗有孕在身,逃奔有仍国后生下少康。长大后,少康成为了有仍国的牧正。有过氏听说后决定斩草除根,除掉少康。为了保命,少康逃往有虞国。有虞国国主考虑到夏朝对自己有恩,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并为其分封食邑。有了根据地后,少康召集夏朝旧部,使用计谋灭掉有过氏,重振夏朝雄风。如今,吴国没有有过氏强大,而勾践的实力又远远大于少康,如果不乘此良机灭掉越国,越国必定会成为吴国的严重后患。况且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果现在不灭掉他,大王一定后为此后悔。”夫差不听其劝,依照伯嚭的意见与越国结盟后罢兵。

    公元前489年,齐国在齐景公死后出现了新君势弱、大臣争宠的局面。夫差听说后,立即兴师向北讨伐齐国。伍子胥进谏:“越王勾践不讲究吃穿,处处抚恤国民,可见他并非等闲之辈。此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后患。如今,越国才是我国的心腹大患,大王不先讨伐越国却要费尽周折去攻打齐国,这难道不荒谬吗?”夫差不听,起兵攻打齐国。在此后的数年里,夫差忙于在齐、鲁攻城略地,根本没有把越国放在眼里,因此也没有想过灭掉越国。

    勾践一边养精蓄锐,一边假意率领国民向吴国称臣。吴王大喜,伍子胥却在担忧吴国的命运。虽然屡谏无效,但他并不放弃,继续进谏:“越国所处之地严重威胁着我国安稳,如今齐国虽然屈服于我国,但对我国来说不过是一块毫无用处的石田,当务之急是灭掉越国。”夫差仍然不予理睬,并派他出使齐国。见夫差执迷不悟,伍子胥将随行的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然后返还吴国。夫差听说后大怒,下令赐死伍子胥。临死之前,伍子胥请求把他的眼睛挖出来并挂在城东的大门之上,以便能够看到越国是如何灭掉吴国的。

    此后,吴国再次讨伐齐国时被齐国击败,吴国国势日衰。与其相反的是,越国实力日益雄厚。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夫差北会诸侯之际击败吴国,并俘虏了吴国太子。吴国内无太子,夫差又常年在外,军士毫无斗志,根本无力与越国抗衡,只能用重金与其谈和。不过,勾践并没有满足,于公元前478年再次击败吴军,并于公元前476年全面围攻吴国。至公元前473年,越国彻底灭掉了吴国。夫差此时才懊悔:“我后悔当初不用伍子胥之言,以致有今天的祸患。”遂自刎而死。

    如果吴王阖闾能够早早听取伍子胥的劝告,也不会落到如此下场,此时,后悔何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伍子胥是奸臣,又何必用他;如果伍子胥是忠臣,又何必宁愿相信吴王勾践的假意顺从而不相信他的冒死进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又有多少人为了得到一时的耳根清静,而对他人诚心诚意的建议置若罔闻!

    古时候,有一位名为蹶叔的人。此人脾气古怪,性格倔强,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哪怕是自己好朋友的话,他也听不进去,直到尝尽苦头后才知道悔悟。

    蹶叔种庄稼的方式与众不同,他在地势高的地里种水稻,在地势低的地方种高粱。他的好朋友知道后,立即赶来劝阻。他对蹶叔说:“水稻喜欢潮湿的环境,而高粱喜欢干旱的环境。地势高的地方难以蓄水,而且比较容易干燥;地势低的地方容易蓄水,而且容易保持潮湿。可如今,你违背了作物的生长习性,将水稻和高粱的生长环境互换,丰收对你来说,一定是遥不可及的。”然而,蹶叔对朋友的苦心劝说毫不在意,继续按自己的方式种地。恍惚间,十年的光景过去了,蹶叔的丰收梦从来没有实现过。每年年底结算的时候,他都是入不敷出。在这十年里,他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此时,他想起了朋友对他说的话,责怪自己没有听取朋友的屡次劝阻,以至于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他来到朋友家,真诚地向朋友道歉,感谢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并表示以后一定虚心接受朋友的意见。

    蹶叔不愿意再种庄稼了,他将家中的地卖掉后开始做起了生意。蹶叔既没有经验,又不愿意思考,只是肤浅地根据市场上的需求来采购需求量最大的货物。他的好朋友再次劝阻他说:“成功的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是不会像你这样做的。他们眼光独到,而且善于把握时机,看准某种货物有盈利空间时,便会在其价格猛降的时候囤货。当下一股抢购热潮到来时,他们便能够利用其中的差价赚得丰厚的利润。与他们相比,你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做是很难盈利的。因为某种货物一旦出现抢购热潮,采购价格一定会相应地上涨。如果此时购进这种货物,必然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败下阵来。”然而,蹶叔又恢复了他的一贯作风,对好朋友的话视若罔闻。如此以来,蹶叔的货物进价高,售价自然不会低。在竞争过程中,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商户竞相压价,而自己却不敢参与。因为对他来讲,参与就意味着亏本。可是到了后来,它不得不将积压的货物处理掉。在做生意的这十年中,他的境况与种庄稼时相似,同样是一年不如一年。朋友的话总能在这个时候,并且只能在这个时候唤醒他的大脑。他带着愧疚来到了朋友家,再一次真诚地道歉,真心地感谢。

    蹶叔回家后心情烦躁,想出海放松一下。朋友陪他来到海边,在他将要出发的时候诚心对他说:“出海后,行至海水归聚处便可,千万不要继续向前行驶,否则将无法返回。一定要记住!”蹶叔答应朋友,一定会记住他的忠告。随后,蹶叔一个人划着一叶扁舟向大海深处驶去。几天过去了,蹶叔来到了海水归聚处。此时,他虽然仍然记得朋友的劝诫,但他不愿意那样去做,仍然一意孤行,毫不犹豫地前行。就在一刹那,蹶叔和他的扁舟被双双卷入了深渊之中。蹶叔此时叫天天不应,叫水水不灵。在这不见天日的深渊中,蹶叔别无选择地忍受着黑暗、孤独以及大浪的撞击。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一天,海中的鲲在化作鹏的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在这巨浪的狂啸下,蹶叔和他的扁舟从深渊的下面被抬了起来。此时,蹶叔满脸泪水,划着船回家了。

    此时的蹶叔,双鬓斑白,形容枯槁,犹如风中残烛。他脚步蹒跚地来到了朋友的家,见到朋友后,他费力地向朋友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道:“你是我一生最真诚的朋友,你的话我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尽管你每一次都是正确的。我发誓,今后一定认真悔改。”

    朋友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淡然地说:“如今,即便是真心悔改,又能怎样?”

    无论是厉王、吴王还是蹶叔,他们都是被人笑话的对象。如果仿效他们的做法,自己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固然没错,但如果能够在吃一堑之前就从别人的建议或指责中长一智,那么就没有必要吃一堑了。人生短暂,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每次都等到钻进死胡同再回头,人生的价值将难以实现。

    《任子》中说:“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一目之察,不如众目之明。”多听他人的意见,就能够变得更加明智。

    2、权衡利弊,敢于割舍

    即使是金子做成的手铐,也没有人愿意去带。既然如此,就要学会割舍并且敢于割舍,不要让无形的手铐束缚了自己的前程。

    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痴人,一种人不懂得割舍,一种人不忍心割舍。无论是不懂得还是不忍心,其结果都是悲惨的。

    一天,两个穷人再也无法忍受饥饿,他们请求老者的施舍。老者给了他们一根鱼竿和一篮鱼,让他们自己去谋生。他们一人拿了鱼竿,一人拎着鱼,然后便各走各的路了。接下来,有鱼的那个人迅速找到了一些柴禾,开始煮鱼吃。对于一个穷人来说,这是多么可口的大餐,他感到很得意。不过,好景不长,从老者那里得到的鱼很快就没有了,他活活饿死在鱼篮子旁。而拿鱼竿的那个人更惨。他拿着鱼竿向离着较远的海边跑去,跑着跑着,他渐渐感到体力不支,身体疲乏,最后扑倒在地。他站不起来了,于是爬着前进。最终,他连爬都爬不动了。他盯着前方不远处的大海,在海水的浪潮声中死去。

    后来,又有两个忍饥挨饿的穷人找到了老者。老者是公平的,仍旧像对待前面的两个穷人一样,给了他们一根鱼竿和一篮鱼。同样是穷人,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得到鱼竿和鱼后,两人结伴而行,共同去寻找生活。路上,如果饿得坚持不下去了,他们就煮条鱼吃,然后接着赶路。几天过去了,他们顺利来到了海边。两人用唯一的鱼竿钓鱼,从此靠捕鱼为生。

    故事中的前两个穷人便是不懂得割舍的痴人,因为他们一直在孤立地活着,根本没有意思到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不知道合作的好处。结果自然不乐观,一个因有限的鱼被吃完而死亡,一个因没有食物的支撑而来不及利用鱼竿钓到无限的鱼就失去了性命。后两个穷人则不同,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单凭自己一个人根本无法求取生存,于是一个人用手中有限的鱼保证了双方的性命,然后另一个人用手中的鱼竿保证了两人一辈子的生活。

    另一种人虽然懂得割舍,但不忍心割舍,始终抱着一种敝帚自珍的态度,结果被毫无价值的破“扫帚”连累。

    一头牛和一只狗有着共同的主人,共同承受着主人的虐待。一天,它们再也不愿忍受了,决定去寻找新的生活。乘着天黑,狗决定先帮助牛咬断绳子。牛对狗说:“这根绳子已经跟随我数年,我不忍心离开它。你只要帮我把树上的绳结解开即可。”狗照做后,与牛一起逃命。

    很快,主人发现了,立即打着火把到处寻找失踪的牛和狗。在逃跑的途中,牛鼻上的绳子缠在了石头上。就这样,牛被主人牵了回去。

    故事中的这头牛明明知道绳子是束缚它的工具,但却对它日久生情,从而再次被主人捉住。读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嘲笑这头牛的愚蠢。可是仔细想一想,生活中犯下类似错误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有人明知道以前的恋人不可能与自己再次走到一起,但却仍然念念不忘;明知道有些话说出去会伤人心,可还是脱口而出,造成日后的尴尬;明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却还是常常抱有侥幸心理;明知道丢失的那只鞋子已经无法找回,却仍然不愿意将剩下的这只鞋子扔掉;等等。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整理自己的行囊,及时将其中没有用的东西清理出去,如不能穿的衣物、用不上的家具、不值得继续交往的人、利润不再丰厚的业务等等。只有这样,生活才不会显得累赘。

    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说,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从这句经典的经商言语中可以看出李嘉诚的经商观:用理智战胜情绪,一切以盈利为中心。

    李嘉诚是这样看待经商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任何一项业务,他都会根据此业务的发展前景来考虑。他的取舍不在于业务的性质如何,而在于从中是否能够获得利润或获取多大的利润。

    1987年,李嘉诚在短短半小时的时间内便定下了一个金额巨大的投资计划。他斥资3.72亿美元购买了5%的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股份,该公司的股票是一种可以长期保留的明星股。

    3年过后,该无线电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浮,李嘉诚同样以惊人的速度将手中持有的该公司股份一并抛出。在这一进一出间,李嘉诚从中净赚现金近1亿美元(约合7亿港元)。

    李嘉诚是一个经商细胞极为活跃的大商人,他的做法自然令人匪夷所思。但有一点,在进行大的投资之前,李嘉诚总会进行一番深刻考虑。当然,他大进大出的商业决策并不止这一次。他总是能够抓住机会,十分巧妙地盈利,对债券的购买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保守投资。这种投资方式虽然风险不大,但是债券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根本无法分享公司红利。要说明的是,这里指的债券是普通债券。

    李嘉诚对这种普通债券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购买的大部分债券都是可转换债券。这种债券一般有1~3年的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如果债券持有人看好该公司业务,认为该公司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将持有的债券换成该公司股票,以便从股价的上涨中得到更大收益。另外,债券持有人也可以保留债券,等到期满后便可以收回购买债券所投入的本金和利息。这种可转换债券集债券和股票优势于一身,既有普通债券风险小的优势,又能够适时转化为股票,其灵活性和优越性是普通债券所不具有的。

    1990年,李嘉诚开始了又一轮的投资,先后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和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累计花费资金多达25亿港元。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李嘉诚的独到眼光。胡应湘旗下的合和发展态势良好,经一路狂奔,陆续将广东虎门沙角电厂、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广深珠高速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等大型工程的兴建合同收入囊中。

    李嘉诚心中暗喜,立刻将手中的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3年期满后,李嘉诚的投资升值近4亿,账面盈利达3亿多港元。不仅如此,李嘉诚也从购买的其他债券中得到了不错的收益。

    有利可得,便奋力求之;无利可图,便毅然放弃。任何一项业务,既有高潮期,又有低落期。当一项业务走向低谷时,从中能够获得的利润自然会减少。如果仍然对它抱有感情,而不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必然会伴随着这项业务的衰落使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当需要割舍的时候,一定要果断割舍,千万不要因感情因素而让自己犹豫不决。

    3、欲得先舍,欲取先予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淮南子》

    春秋末年,齐国国君横征无度,弄得民不聊生。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说:“公室用这横征暴敛的手段榨取民脂民膏,表面上看来是得到了好处,实际上却是因小失大之举。”他派人做了大小两种斗,把大斗将粮食借给饥民,然后用小斗回收借出的粮食。这种惠民政策深入人心,田成子因此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后来,田氏成为了齐主。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与齐国国君不同的是,田成子深明此理,于是用当时手中已有的粮食换得了田氏家族后来在齐国的权势和威望。

    一位旅行者在沙漠中迷了路。烈日炎炎,他在茫茫沙漠里走来走去,然而始终没有找到走出沙漠的方向。太阳火辣辣地烤着他,他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如果不能找到水,他就永远走不出这个大沙漠。

    他继续摸索着,就在他快要倒下去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不远处一个孤立的小屋。他硬撑着走了过去,打算在小屋里歇歇脚。他走进了堆着木柴的小屋,刚准备坐下时,突然发现墙角处有一个抽水泵。

    他急忙走过去,用尽全力抽水,但无论他怎么使劲,始终不能抽出半滴水。在他打算放弃的时候,他又奇迹般地发现了一个装满水的小瓶子。只见瓶身处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要想喝水,先得将水灌入;离开之前,请装满水!

    他犹豫了,不知道是该喝掉瓶中水还是把水灌入抽水泵。

    最后,他下定决心,将水全部注入了抽水泵。接着,他用力按了几下把手,水便哗哗地从出水口流了出来。

    他尽情畅饮,然后给自己好好洗了个澡。等到歇息好后,他将瓶子灌满水放在原处,带着一大壶水继续赶路。

    故事中的这位旅行者付出了一小瓶水,得到的是一次冲却疲惫的洗澡和维持更多时日的一大壶水。

    有些时候,付出过后并不一定能够很快得到回报,但只要敢于付出,总会有得到回报的那一天。

    孟尝君在齐国做相国的时候,府上的食客众多。这些食客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上等食客食有鱼肉,出有马车;下等门客粗食饱肚,出门步量。

    一次,孟尝君收了一位名叫冯谖的下等门客。冯谖比较特别,他不像其他下等门客那样安分。一天,他在府中靠着门柱边用手指弹着剑身边唱道:“长剑啊,这里食无肉,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听说后,满足了他的要求。没过多久,他再次弹剑而歌:“长剑啊,这里出无车,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听说后,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然而,又没过多久,冯谖又一次弹剑而歌:“长剑啊,我们在这里无钱养家,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打听到冯谖家中有一老母后,派人送去了一些钱物。

    此后,再也没有人听到冯谖带有抱怨的歌声了。

    一次,孟尝君派此人到他的封地收租。临走前,马谖问孟尝君:“主人需要我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没有具体吩咐,让冯谖看着办。

    冯谖到了孟尝君的封地后,将佃户们召集起来,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儿将地契和欠据一并烧掉,并告诉这些佃户,孟尝君有着慈善心肠,决定免了他们的地租和欠款。听了这位门客的一席话,众佃户无不欢天喜地,心中充满了对孟尝君的感激之情。

    后来,孟尝君在朝廷失势,一些敌对势力乘机追杀他。孟尝君当时身陷险境,无处藏身,幸亏得到他好处的那些佃户将他收留。孟尝君因此逃过一劫。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一种欲取先予的态度。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只有先让员工体会到自己对他们的关心,才能换得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从而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福特汽车公司在不断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董事会的每个成员都获得了十分可观的利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里的普通工人却始终承受着较低的待遇。

    一天晚上,库兹恩斯参加了一个社交活动,很晚才回家。由于没有睡意,他站在宽敞明亮的书房中凝视窗外。当时,窗外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刚下夜班的工人。看见这些工人穿着单薄的衣衫,拖着疲惫的身体,迈着缓慢的脚步在刺骨的寒风中艰难地行走,库兹恩斯的内心深处突然涌起了一阵酸楚。他非常同情这些普通工人,因为他自己也是由一个煤厂的普通员工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由此,他想到了福特公司的工人,并决定在总裁福特面前为工人争取一些利益。

    第二天,库兹恩斯来到福特的办公室,将昨晚的所见所感告诉了福特,并把一份统计材料摆在福特的面前。统计资料表明:起初,由于生产量的不断增加和生产技术的因循守旧,福特公司工人的劳动强度已经达到其他工厂工人的数倍,每连续4小时的工作后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而他们的工资水平却仅相当于整个底特律地区的人均工资水平;后来,公司的生产技术虽然得到改进,但随着流水线作业的实施,“多劳有奖”的分级工资制度被取消,严重打击和挫伤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大批工人纷纷离开了福特公司。

    接着,库兹恩斯向福特提出了给工人涨工资的想法。福特微笑着说:“你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福特在前一天也经历了一件令自己感触良深的事情。

    当天,福特带着儿子爱德赛在公司车间里巡视。当他们刚走进一个车间时,一名新来的意大利籍的工人停下手里的工作,死死地盯着爱德赛讲究的衣着和黑亮的皮鞋。就在那一刹那,福特看到了这个工人脸上的仇恨和愤怒,心想:“他一定是在咒骂我说‘老板的儿子是这么的富有,而我的孩子却一无所有,为什么我们所付出的与所得到的不能成正比?’”福特把这种想法悄悄地告诉了儿子爱德赛,爱德赛对他说:“父亲,给他们加点工资吧。他们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工作,很可怜。”

    说完此事后,福特抬头看着库兹恩斯问道:“你认为应给他们多少日薪?3美元行吗?”

    库兹恩斯摇了摇头,微笑着伸出5个手指:“5美元。”

    库兹恩斯的回答显然吓了福特一大跳,福特没有立即同意,决定再考虑一下。

    不久,福特公司召开了董事会,主要商讨工人的日薪问题。最终,董事会成员达成一致:实现5美元工作日,只要是福特汽车厂的工人,都能领到属于自己的一份。这个举措在全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工人们绵绵不绝的称赞。随后,全国各地的工人们都纷纷涌向底特律,希望在福特汽车厂工作。福特汽车厂顺势招收了很多高素质工人,壮大了公司的整体实力,加快了公司的发展速度。

    付出是要讲究方式的,如果付出的方式不正确,就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回报,正如守株待兔的那位农夫一样,尽管付出了时间和耐心,但却毫无所获。

    4、福祸相依,得失相对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

    ——淮南子

    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曾先后试用过1200种灯丝材料,不过都没有成功。然而,爱迪生并没有认为自己失败,反而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他说:“我的成功就在于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一位画家把自己一幅最好的作品送到画廊里展出,并别出心裁地在作品旁放了一支笔,附言:“观赏者如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请做记号。”结果,画面上标满了记号。

    过了几日,画家又将一张同样的画拿去展出,并采用了相同的方式,不过将附言中的“欠佳”二字改为了“可赏”二字。结果,画面上又被标满了记号。

    一位女子刚结婚,就回家向父母诉说丈夫的缺点。她父亲边听边微笑,等姑娘说完后拿出纸笔说:“你想到你丈夫有一个缺点,你就在纸上点一个点。”于是,闺女点了很多点,说这些都是丈夫的缺点。父亲问:“除了上面的点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闺女说纸上没有别的东西了。父亲说:“你换一个角度再看看。”这时候女儿明白了,上面除了点之外,还有那张纸上的所有空白。父亲说:“那个空白的地方正代表着你丈夫的好处,比比看,是点多还是空白多呢?”受到父亲的启发,女儿果然想到丈夫还有许多优点。

    世事无常,福祸可以相互转化,得失自然难以分清。面临这种情况时,不妨顺其自然,既不要因福气的到来而得意洋洋,也不要因祸事临门而垂头丧气。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非常喜欢狩猎。一次,他在狩猎途中因不慎从马上摔下,断了一根手指。在御医的诊治下,国王虽然不再感到疼痛,但却从此不能拥有一只完整的手了。上朝时,国王的悲伤情绪不禁表露在脸上。擅长揣摩上意的丞相奏道:“国王不要悲伤,这对陛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啊!”

    国王听后勃然大怒,认为丞相在幸灾乐祸,于是令宫中侍卫将其关入大牢。虽然少了一根手指,但这并没有让国王对狩猎产生畏惧心理。伤口刚刚愈合,国王立即带着弓箭兴冲冲地去狩猎。不料,国王一伙人刚进入丛林,就被早已埋伏好的原始部落给活捉了。

    依照风俗,原始部落必须要将俘虏中的首领进献给他们最尊敬的神。眼看危险一步步逼近,国王吓得魂不附体。就在祭奠仪式即将开始时,巫师发现国王是个断指的人。这个原始部落还有一个习俗:如果将残缺的祭品献给天神,就要受到天神的惩罚。接着,他们将国王赶走,而将国王的随从当成了祭品。

    国王死里逃生,在庆幸大难不死时忽然想起了仍被他关在大牢中的丞相和丞相起初所说的话,于是亲自把丞相释放,并当面向他赔礼道歉。丞相并没有怨恨国王,仍然从容说道:“国王不必自责,也不用向我道歉,这一切都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国王不解地问道:“以前你说我断了指头未必是件坏事,事实证明你是对的。不过,我把你关进大牢,让你吃苦也不是一件坏事吗?”

    丞相微笑着告诉国王:“当然了。国王不妨想想,臣如若不是被您关进大牢中,被原始部落当做祭品的恐怕还要多臣一个,臣也就不能再站在您面前说话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祸事到来时,如果能够耐住性情,仍然积极乐观地生活,就有可能化祸为福。

    南宋绍兴年间,杭州闹市失火。火势蔓延极为迅速,顷刻间,无数商铺陷入火海。很多商户来不及思考,立即动用人力、物力抢救店内资产。然而,大火无情,商人们损失极为惨重。这时,有捶胸顿足者,有暗自落泪者,那种场景让人心生同情。

    不过,在这期间,又一位富商既没有抢救商铺,也没有唉声叹气,因为他正忙着做其他事情。原来,一看到大火难以扑灭,他立即想到了新建商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于是火速派人从外地购买木材,并将木材囤积起来。

    不久,朝廷下令重建已经是狼藉一片的杭州城,木材价格顿时陡增。再加上朝廷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这位富商稳稳地赚了一大笔,不仅弥补了商铺的损失,而且另有颇为丰足的结余。如果这位富商一直沉浸在商铺被烧的痛苦中,就有可能白白地将这次赚钱的大好机会浪费掉。

    遇到祸事时,不要悲观绝望,否则只会由此沉沦。只要积极寻找,总会发现另一片光明。

    5、舍弃小利,盯住大利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业做得更大,就要有舍弃小利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如此,才不会被眼前的小利误导,从而牢牢抓住赚取大利的机会。

    八十年代初,随着大陆市场的繁荣,西装开始成为大中城市着装的热点,香港的许多厂家都将产品先后打入了大陆市场。在此期间,曾宪梓也开始为“金利来”领带忙碌。不过,他并不急于把领带迅速打入大陆市场。

    从1981年起,曾宪梓投资百万,借助大陆电视网大张旗鼓地做广告宣传,“金利来”领带很快就覆盖了大陆广告市场。人们只要打开电视机,准能听到那句意味深长的广告词:“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然而,想乘机赚一笔的商人遍寻市场却没有发现“金利来”的影子。原来,这是曾宪梓有意造成的市场空缺,让销售和宣传有一段时空间断。按照价值规律,供不应求必然会引起产品价格上涨。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金利来”领带顺利打入大陆市场,而且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1983年,“金利来”不慌不忙地进入了内地市场。随着人们蓄积已久的购买欲望的迸发,“金利来”销量空前。曾宪梓故技重施,在全力稳定大陆市场后又拉开对东南亚各国的市场攻势。两年后,“金利来”像主宰大陆市场一样主宰了东南亚市场。

    曾宪梓的“时空间断式”推销法,在香港商界尚属首创。实践证明,这确实是高招。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广告宣传的同时,产品销售热潮便已经开始,可被看作是机不可失的“黄金时刻”。然而,曾宪梓却将它放弃了,有意造成宣传与销售的时空间断,并耐心地等待长达两年之久,令消费者由好奇到寻觅,由寻觅到渴望,形成消费势能的递增蓄积,犹如大坝之于江水,人为地制造水位落差,最后形成一泻千里之势。

    其实,舍弃小利的方法有很多,既可以体现在生意之中,也可以体现在生意之外。比如,李嘉诚在领取袍金一事上的表现便是一种舍弃小利的做法。

    长实集团的盈利状况一直都不错,以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来看,作为领军人物的李嘉诚每年就能拿到数百万港元。然而,李嘉诚在90年代时每年仅从公司里拿出5000港元作为自己的袍金。并且一直这样做了好多年。李嘉诚的这种做法让人们感到惊讶,毕竟,5000港元的袍金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长实集团一名清洁工的年薪。

    另外,李嘉诚先后出任了十几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每年从这些公司里同样能拿到数额可观的袍金。然而他并没有将其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悉数归入了长实公司的账上。在兼任国际城市主席的时候,该公司为他开的袍金是200万港元,他同样将其入帐长实公司。

    李嘉诚在袍金上面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商业界人士虽然对李嘉诚只拿象征性的袍金表示折服,但没有人敢于效仿。他们认为,袍金本来就应该拿,那是自己参与决策管理得到的酬金,不仅该拿,而且是理直气壮地拿。

    其实,李嘉诚这样做是明智的。虽然他放弃了每年可以拿到的数千万元袍金,却能够因此获得公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公众股东在认可他的同时,自然会认可他旗下的长实系股票。

    在成就事业的时候,不要鼠目寸光,盯住眼前的小利不放,而应该着眼大局,从大利方面考虑。否则,只会减缓事业的发展。

    6、不图一劳永逸,享受生活点滴

    生活是美好的,可以享受的东西有很多。切莫加急步伐匆忙赶路,将生活中的各种惬意抛诸脑后,否则,即使后来身体不再因工作而疲惫,心灵也会在无所事事中逐渐憔悴。

    有一个勤劳的工匠,他总是在不停地奔波忙碌。其实,他在内心里对工作是十分厌恶的。然而,现实显得有些残酷和冷漠。不去工作,就等同于挨饿,就等于对自己肚子和老婆孩子肚子的苦苦哀求置之不理。显然,这样是行不通的。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能够永远摆脱这可恶的工作,他狠下心来,决定通过更多的劳动取换来更丰厚的报酬,他因此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家人的欢笑和家庭的温馨对他来说很有意义,但他更希望能通过现在的辛苦换取以后的安逸生活。

    付出总有回报,播种总有收获。家人的生活因他的劳作逐渐改善了许多,但目前的积蓄并不能够让他安心地享受生活。同时他也忽略了一点: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身体仿佛有了感情,决定以牙还牙。结果也许很多人都能够想到,积劳成疾的他带着抱怨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原本美好的家庭……

    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位工匠在死的那一刻暗下了决心:死后一定要摆脱工作。在通往地府的路上,他孤独地向前走着,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丝毫不愿意放慢脚步,以便到了地府后好好歇息。不知过了多久,他看到了一束光,便急忙顺着光走了过去。最后他来到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前面,在主人的邀请下,他稀里糊涂地走了进去。

    在交谈中,工匠提出了一个请求:“为了能够过上安逸的生活,我在人世间尝尽了辛苦。然而,天不遂人愿,在愿望实现之前我便离开了人世。好在现在已经从工作中解脱了出来,我唯一的愿望便是能够过上衣食不愁、轻松自由的生活。尊敬的主人,您能够满足我这个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的愿望吗?”主人爽快地答应了他,并告诉他,这里的生活便是他向往的生活,有合口而新鲜的饭菜,有舒服而宽大的床铺。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困了就什么时候睡觉,吃饭睡觉的姿势还可以随便摆,没有任何人会反对。

    这位工匠对主人的慷慨表示感谢后,便愉快地住了下来。他每天吃了便睡,醒了便吃,偶尔也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但很快他就发现了这种生活的无聊。终于,安逸的生活变得难以忍受,他向主人提出了第二个请求:“这种无聊的生活糟糕透了!尊敬的主人,你能不能帮我找份工作?”主人善意地回绝,因为工作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工匠的忍受到了极限,他再也不想过这种让人闲得发疯的生活了。他带着怨气找到主人,向他哭诉:“求求你给我找份工作,我实在受不了这种无聊至极的生活。如果没有工作可做,我宁愿下地狱!”

    此时,主人的眼中透出一丝蔑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原本就是地狱!”

    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在生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然而,故事中的工匠却没有这么想,他的付出是为了一劳永逸,是为了以后的懒散和消遣。最后,他下了地狱,在那里才明白工作的价值。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景。如果为了贪图一劳永逸而一味工作,无法驻足观赏沿途的美景,就只能在晚年的时候空对一个又一个的遗憾。比如,父母在的时候,如果闲不下来孝敬父母,就只能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忙得没时间和孩子交流,就只能留下不能填平两辈人之间的代沟的遗憾;壮年的时候,如果只顾卖力工作而不注意锻炼身体,就只能留下没能多奋斗几年的遗憾;等等。

    工作和生活是一个统一体,用工作换取的报酬可以让一个人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的那种惬意又可以让他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工作。以一味拼命工作换取永久的安逸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最多能够让人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远远比不上生活点滴中饱含着的喜悦。

    马歇戴尔·霍尔博士说:“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人一旦失去了或抛弃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便意味着人生已经到了终点。如此一来,他将无法找到生活的天堂,也将无法感受到生活的情趣,更享受不了本该美丽绚烂的人生。

    7、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一个人可以有脱俗的想法,但不能为了标榜自己的脱俗而标新立异;一个人可以有清高的节操,但不可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而蔑视万物。

    很早以前,在一个小城镇上,住着一位大学者。他的学识非常渊博,深得人们的钦佩和赞赏。

    一次,大学者得了一场重病,在一位医术高明的大夫的精心治疗下很快康复。为了让身体状况尽快好转,他和妻子离开了拥挤而嘈杂的小镇,搬家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环境幽雅的小山村。

    在那里定居以后,山村里的人们来到他的家,和他攀谈,问他是做什么的。“我会补锅。”学者爽朗地回答说。然后,他们谈得特别投机,学者邀请他们在家吃饭,他们友好地拒绝了。

    等到村民走后,妻子惊讶地问学者:“你怎么可以说自己是一个蒸馒头的呢?你可是一个有着大学问的人啊。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学者笑着解释道:“这个山村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知识的作用。如果我以学者自居,他们是不会尊重我的,说不准还会有意地排斥我们呢。可是他们知道了我会补锅,自然知道了我对他们的重要性,自然会尊重我们的。”

    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如果不能很好地与所处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就只能处处碰壁,哪怕是在家里。比如,某人的工作职务较高,无意中把工作上的作风带回家中。殊不知,无论他的职位有多高,他在妻子面前要扮演的角色与普天下的已婚男人都一样,做一个合格的丈夫;无论他的工作作风有多强硬,在妻子面前丝毫没有什么作用。如果他不识时务,不能够做到“入乡随俗”,就难以与妻子和睦相处于二人世界中。如果他懂得抛开工作时的那套作风,处处体现出丈夫的职责,结果自然乐观。

    瑞典首相帕尔梅虽然身为国家元首,但在生活上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作风。从家里到首相府,他从不乘车;上下班的路上,他经常和过往行人打招呼甚至闲聊。

    帕尔梅喜欢接近群众,与身边的人总能融洽相处。空闲时,他尽可能帮助别人。他喜欢一个人出门,四处找人谈话以了解社会情况。除了正式去国外访问或参加重要的国际活动外,住在平民公寓中的他一般都没有保卫人员。

    为了能够和更多的普通人交往,帕尔梅还采用了书信这种交流方式。那时候,他每年大概能收到一两万封来信,其中不少来自国外的普通民众。为了保证每封来信都得到及时回复,他专门雇人拆阅和答复这些来信。在任期间,首相府的大门永远向普通人群敞开。

    在瑞典人民的心目中,帕尔梅是一位政府首相,更是一位平民;不但是国家领导人,更是普通民众的兄弟朋友。

    无论是身处陌生的环境还是熟悉的环境,都要注意自己扮演的角色。试着调试自己,扮演一个对环境中的人有用的角色。当周围的人得知你的重要性后,你的事业将会如鱼得水,呈现蒸蒸日上之势。

    刘昼说:“今处绣户洞房,则蓑不如裘;被雪淋雨,则裘不及蓑。”当环境变化时,千万不要站在原有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否则就会因在雨雪中仍然不愿意放下精美但不保暖的锦裘、拾起粗糙但温暖的蓑衣而冻死。

    8、忽略琐事,专心正事

    人生本来短暂,如果经常被琐事缠绕,就会分散精力,从而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正事中。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与常人有不同的地方,能够忽略小事便是不同之一。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官拜宰相。一日,安徽老家来了一封书信,信上说家人为了与一叶姓邻居争一墙之地而闹得不可开交。张英看罢哈哈大笑,当即回了一封书信,信中只写了四句话: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咸丰初年,曾国藩的父亲与自己的几个兄弟还未分居的时候,家中为建新宅黄金堂,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几至要湘乡县府去打官司。操持家务的弟弟曾国潢将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在京师做官的曾国藩。曾国藩收到此信后,联想起张英的这首诗后写了一封长信,并将这首诗附上。曾家父子读过曾国藩的信后,胸襟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地。

    据说,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邻居。这位邻居不仅未与曾家争执,也秉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见解,自退三尺让曾家扩建黄金堂新宅。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琐事牵绊。在新型管理理论的引导下,成功人士依据急迫性与重要性将耗费时间的事务分为四类。

    (1)重要且紧急的事务

    一、危机;

    二、急迫的问题;

    三、有期限压力的计划。

    (2)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

    一、防患于未然;

    二、改进产能;

    三、发掘新机会;

    四、规划和休闲。

    (3)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务

    一、不速之客;

    二、某些电话;

    三、某些信件与报告;

    四、某些会议;

    五、必要而不重要的问题;

    六、受欢迎的活动。

    (4)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

    一、繁琐的工作;

    二、某些信件;

    三、某些电话;

    四、有趣的活动。

    第一类事务既急迫又重要,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危机处理专家或有截稿压力的文字工作者,更是经常与之为伍。如果只专注于这类事物,终有被压垮的一天。他们唯一的逃避之道,便是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第四类),至于急迫而不重要或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常会被他们抛诸脑后。

    只重视第三、四类事务的人,难以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因此,要懂得舍弃这两类事物,同时对第一类要务也尽量节制,以投注更多时间于重要但眼前尚不急迫之事(第二类)。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而避重就轻,对此类事务置之不理。

    比如,作为一家购物中心的经理人,就应该注意与承租购物中心的各商店老板建立良好关系,因为这种做法最有助于业绩进展。但经调查发现,处于这个职位上的人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到5%,并且因开会、写报告、打电话等第一类事务折磨得精疲力竭。如此以来,纵使难得与各商店老板接洽,也不外乎收账、讨论分摊广告费等容易引起商店老板不快的事情。因为,承租商店的老板希望购物中心的管理人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麻烦。

    后来,有人改变了这种办事方式,结果大有改观。在理清经营目标与当务之急后,某购物中心经理人投入1/3的时间改善与各商店老板的关系。持续进行了1年半左右的时间后,该经理的业绩提高了4倍。经理人的身份改变了,不再是监督者,而是各商店老板的倾听者、训练者与顾问。

    因此,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处理第二类事务上是明智的选择。

    试着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将平常做的事情整理分类,然后根据各类事物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来决定取舍。如果养成了这种习惯,就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做到高效能,从而得到高回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