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智慧叫低头-大巧若拙,外愚内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人处世,离不开糊涂学、吃亏学和露拙学。因为有些时候,糊涂比精明更能处事,吃亏反是占大便宜,而露拙则更容易藏身。聪明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不用在乎它的表现形式。只要有利于自身,糊涂、吃亏、露拙都可尝试。

    1、成不揽功,败不推过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樵夫甲和樵夫乙一起上山砍柴,他们边走边聊。途中,几乎在同时,他们发现了一把斧头。正在甲犹豫之际,乙麻利地拾起斧子。看到这把锋利的斧子,甲高兴地说:“这下可好,我们能够砍到更多的柴。”乙纠正道:“不应该说‘我们’,你应该改口说‘你’。因为这把斧子是我捡到的,好像跟你没有什么关系。”

    接着,两人继续向前走。不久,他们听到了山上的喊声:“那是我的斧头。”他们往上一看,只见半山腰上一个人正匆匆忙忙地往下跑。乙顿时紧张起来,连忙问甲:“我们该怎么办?”

    甲并没有给他出主意,而是以乙拾到斧子时的语气说道:“不应该说‘我们’,你应该改口说‘我’。”

    有些人自认为很聪明,见到好事就想独揽,见到坏事就想到他人。其实,这种做法看似聪明,实则愚蠢至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久而久之,这种人将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为此,曾国藩提出了“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的做人学问,认为这是成就事业的根基。他还说,与别人分享功劳是减祸的方法、是加福添寿的药方。谈到收复安庆,他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和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攻下金陵,他又归功于各位将领,没有提及他弟弟曾国荃。由于能够适时地推让功劳和利益,他不仅受到了各位湘军将领的真心拥护,而且能够与满族官员融洽相处。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奉命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立下大功。宠臣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认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广布流言,说他与朱宸濠原是同党,为了自保才奋力擒拿朱宸濠。为自己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好友张永商议:“如果退让一步,把擒获朱宸濠的功劳让给江彬,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江彬就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王阳明将朱宸濠交给张永,让张永上奏皇帝说朱宸濠的擒获全是江彬的功劳。随后,他以病体缠身为由,回家休养去了。

    张永回到朝廷后,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正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后,封赏了王阳明。

    懂得推让功劳和利润的人,自然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而一个经常吃独食的人,自然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受人欢迎的人能够在众人的推动下快速前进,而受人排挤的人只会被众人束缚住手脚,难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

    安东尼·罗宾在谈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这样说道:“他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要不是赚钱的方法,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对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倘若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李家拿6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李嘉诚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与他合作,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个。如何能赚到更多的钱便显而易见。”

    “台湾有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他将自己的资产由一万台币变为一百亿台币。他是怎么成功的呢?他在别家做总经理的时候,给老板看了一则报道,这则报道就是报道李嘉诚的,上面写着‘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只拿6分’。同一套李嘉诚哲学,可以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之后,他从一个小员工成为价值25亿人民币的董事长。”

    所以,罗宾和任何人合作,一定用这样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比如,他在台湾刚开始演讲的时候说:“有一个经纪人,他有买房子还贷款的压力,而我没有什么压力,但给他的抽成不够,没有办法付贷款。为了帮他付清贷款,我给他额外的提成。我的另一个合伙人,他也有很多合伙人,但他什么都不懂,我还得教,结果我和他对开分。为了帮助他消除他的生活压力,我愿意多牺牲二十个点。”

    除了懂得推功让利外,还要懂得主动承担责任,这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如果一个企业者“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自然难以服众。

    红包自己拿、黑锅他人背的行为不过是小聪明,爱耍这种小聪明的人最终会吃大亏。聪明人在遇到功劳时会主动让出三分,在遇到责任时会主动归咎于己,以小损伤换得扎根于众人之中的大利益。

    2、有理莫强争,顾客喜上门

    对于生意人来讲,要想不断地赚取利润,就必须要与顾客搞好关系。当与顾客发生口舌之争时,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要强争。否则,即使说服了顾客,顾客也不会再次来光顾。与其赢得道理、少了顾客,不如糊里糊涂认错、赢得顾客的好感。

    墨顿先生在一家百货公司买了一套西装,没穿几天就发现西装因褪色而弄脏了衬衣领子,于是把西装送回店里。他找到当初卖给他西装的店员,并试着把情形说出来。

    这位店员打断了他的话:“这种西装我们已经卖了好几千件,你是第一个抱怨的人。”除了这句糟糕的话外,他咄咄逼人的语调更加糟糕,如同在对墨顿说:“你在骗人,哼!我可要给你一点颜色瞧瞧。”

    在这场激烈的争吵中,第二位店员插嘴进来:“所有深色的西装开始穿时都会褪点颜色,这是没有办法的。这种价钱的西装更是如此。”

    “这个时候我已经怒火中烧了,”墨顿先生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说,“第一个店员对我的诚实感到怀疑,第二个店员暗示我买的是低级货。当我正想叫他们滚到地狱去的时候,服装部的经理走过来了。他很有一手,把我的态度整个改变过来,使一个愤怒的人变成了一名满意的顾客。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他耐心地听完我对事情从头到尾的叙述,中间没有说一句话。第二,当我说完的时候,那两个店员又提出他们的说法,他却以我的观点跟他们争辩起来,不只指出我的领子显然是被那套西装弄脏了,还坚持说该店所卖出的东西必须令顾客感到100%的满意。第三,他承认自己不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对我很干脆地说:‘你要我怎么处理这套西装呢?我完全照你的意思做。’”

    “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准备叫他们收回这套该死的西装,但这时我却回答:‘我只要你的忠告,我要知道这种情形是否是暂时的,以及是否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他提议我再穿一个星期看看。‘如果那时候你还不满意,再将它带来,我们再换一套你满意的。很抱歉,给你带来这么多麻烦。’”

    “我满意地走出那家商店。穿了一个星期后,发现那套西装并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于是,我对那家百货店的信心又全部恢复过来了。”

    纽约电话公司曾遇到过一位蛮不讲理的电话用户,该用户不仅拒绝缴付某些费用,而且写信给报社来丑化电话公司、多次到公共服务委员会申诉。最后,电话公司派了一个最干练的调解员去会见这位“顽主”。

    刚与该用户见面,这位调解员便迎来了一阵持续的怒吼声。他静静地听着,让该用户痛快地把心中的不满一股脑儿吐出来,并以间断的“是的”二字表示同情。

    “他滔滔不绝地说着,而我倾听着,几乎有三个小时,”这位调解员在讲述他的经验时说,“然后我回公司去。后来,我又数次去那儿继续倾听他的诉说。我见过他四次,在第四次会面结束前,我已经成为一名他要成立的‘电话用户保障协会’的会员,现在我仍是这个组织的会员。而就我所知,我今天仍是世界上这个组织的唯一会员,除了那位仁兄之外。”

    “我倾听着,对他在这几次见面中所发表的每一个论点都抱着同情的态度。他从没见到一个电话公司的人跟他这样谈话,于是几乎对我开始友善起来。关于找他的理由,我在第一次与他会面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想出来,第二次和第三次也没有。但在第四次的时候,我把这件事完全解决了。他把所有的账单都付了,并且第一次将自从他跟本电话公司纠缠不清以来向公共服务委员会提出的申诉撤销。”

    作为消费者,顾客已经很自然地把自己摆在了上帝的位置上,把消费作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来听取商家讲大道理的。因此,即使顾客因为自己的问题而向商家抱怨,商家也不要据理力争,而应该做到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再以友善的方式诱导顾客发现自己的错误。顾客虽然碍于面子不会道歉,但已经在心中接受了商家,愿意再次光临。

    一天早上,一位愤怒的顾客冲进了迪特毛料公司创办人朱利安·迪特的办公室。

    “这个人欠我们15元美金”,迪特在谈到这件事时说,“这个客人否认有这么一回事,但我们知道他错了,于是我们的信托部门坚持要他付清。在收到我们寄给他的好几封信后,他奔赴芝加哥并匆忙来到我的办公室。他告诉我说,他不但不付这笔钱,而且这辈子再也不会花一分钱购买迪特公司的东西。”

    “我耐心地听完他所有的话,虽然我很想打断他,但我发觉那样做是不明智的。于是,我让他说了个痛快。当他终于冷静下来、可以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静静地说:‘谢谢你到芝加哥来告诉我这件事,你帮了我一个大忙,因为如果我们的信托部门打扰了你,他们就可能也打扰了别的好主顾。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太不幸了。相信我,我比你更想听到你所告诉我的。’”

    “他做梦也没想到我会说出这种话。我想他是有点失望,因为他到芝加哥来是要对我发牢骚的,但我不但没跟他吵起来,反而谢了他。我要他放心,告诉他说我们会把这笔账从账目上划掉,因为他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只有一份账目要管,而我们的职员则要照顾好几千个账目。相比起来,他不太可能出错。”

    “我对他说,我确实了解他的感受如何,并且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形之下,无疑也会有跟他同样的感受。既然他决定不再向我们买毛料,我就向他推荐了其他的一些毛料公司。”

    “以往,当他到芝加哥来时,我们通常一起吃午餐,因此我邀请他当天跟我一起吃午餐,他勉强地接受了。回到办公室之后,他又签下了一笔比以往都大的订单。他回家之后,心情舒畅了一些。因为我们对他很公平,他也要对我们公平。他重新看了他的账单,结果发现有一张放错地方了,于是寄给我们一张15美元的支票并道歉了一番。”

    “后来,他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小男孩,他以迪特作为自己孩子名字的一部分。他一直是我们公司的朋友和顾客,直到他在22年后去世。”

    正所谓“和气生财”,做生意的时候千万不要与顾客较劲,否则只会自挡财路。

    3、适时示弱,躲灾避祸

    身处是非之地,当自身的实力虽然弱小但又有令他人感到担忧或羡慕之处时,不懂隐强示弱的人最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成为他人攻击的靶子。聪明人会及时用示弱的方法来隐身藏形,从而顺利躲避灾祸。

    古时候,人们在争权夺势的时候常常会采取示弱的方式来麻痹对方,从而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以实击虚,取得胜利,司马懿便是如此。

    240年,明帝曹睿之子曹芳即位,改年号为正始。当时,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此时,军权掌握在司马懿手中。曹爽门下有五百多位门客,不乏谋略人物,比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另外,大司农桓范被人们称作曹爽的“智囊”。

    为了防止司马懿凭借手中兵权图谋不轨,曹爽入奏魏主曹芳,以“司马懿功高德重,可加为太傅”为由,恳请提拔司马懿为太傅,得到了曹芳的准许。如此以来,曹爽掌握了兵权。为了能够彻底削弱司马懿在朝中的势力,曹爽采取了更多措施。他封其弟曹羲、曹训、曹彦分别为中领军、武卫将军、散骑常侍,各带领三千御林军,在禁宫出入自由;又封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封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为其出谋划策。

    司马懿见此情形,心中已有定数,于是称病在家休养。不久,他的两个儿子都退职闲居。曹爽大权在握,生活奢侈放荡。除此之外,曹爽酷爱狩猎。每次出外狩猎,他都要在城外待好几天。

    为防遭人暗算,曹羲和桓范先后劝谏,希望曹爽不要经常出城。曹爽虽然不以为意,但一向专权的他还是想摸清司马懿德的底细。当时正赶上魏主曹芳封李胜为荆州刺史,于是令李胜假托辞别借口去试探司马懿。

    李胜刚赶到太傅府,门吏立刻上报了司马懿。司马懿对他的两个儿子说:“李胜一定是奉了曹爽的命令,来弄清我到底有没有生病。”接着,他摘去帽子,弄成披头散发的样子,然后抱着被子坐在床上,又令二个婢女在左右扶着自己,显得憔悴无比。一切为装好后,司马懿请李胜入府,李胜来到床前行礼后说道:“这段日子没有见到太傅,没想到太傅竟病得如此严重。如今天子命我为荆州刺吏,在上任之前,我特来与您拜别。”司马懿假装听不清楚,顺便说道:“并州接近北方,匈奴较为凶猛,一定要好好防备才是。”李胜见司马懿听错了,重复说道:“天子让我担任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刺史。”司马懿笑着说:“你刚从并州来?”李胜说道:“我不是从荆州来,我要到荆州上任。”司马懿大笑着说:“原来你是从荆州来的啊!”李胜见司马懿如此,向左右问道:“太傅怎么病成这样了?”侍从告诉他说司马懿耳朵聋了。李胜向侍从要了纸笔,把要说的写在了纸上。司马懿看过后笑着说:“我病得耳聋了,此去保重。”说完后,他将手指含在嘴里。侍婢把药汤端上来,他直接把嘴伸了过去,结果喝得满襟都是。然后,他哽咽着对李胜说:“如今我年老力衰,病重体弱,说死就死了。我的两个儿子没有什么才干,希望你能够好好教导他们。见到大将军后,一定要为他们说说好话。”话音刚落便倒在床上,喘着粗气。李胜刚走,司马懿立即起身对两个儿子说:“李胜回去将今天的事告诉曹爽后,曹爽一定不会再猜忌我。一旦他出城狩猎,我们便可行动。”

    李胜辞别司马懿后径直去见曹爽,将所见所闻详细告诉了他。曹爽听后非常高兴,不再以司马懿为患。没过几天,曹爽又要出去打猎。他以去高平陵祭祀先帝为理由,邀请魏主曹芳同去。当日,曹爽的三位弟弟带着御林军护驾,朝中的大小官吏及曹爽的心腹一并随行。

    司马懿见时机已到,立即聚集人马谋杀曹爽。不久,司马懿将曹爽及其三兄弟斩首示众,朝中大权从此稳稳握在了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装疯卖傻的行为正是示弱的一种,因为他的智商正是曹爽及其幕僚所害怕的地方。看到司马懿的可怜境况后,他们自然不再惧怕他。司马懿用这种示弱的方式创造了夺取权势的机会,并最终将魏国的权柄握在手中。

    汉丞相陈平同样是一个懂得示弱的人,并因此保住了性命。陈平曾在西楚霸王项羽处做事,由于担心被生性多疑的项羽杀掉而逃走。逃往途中,陈平登上了一只小船。船夫见他相貌俊美,猜测他是军中将领。既然是军官,身上一定有一些值钱的东西,船夫起了歹心。陈平从船夫的神情中意识到了危险,索性脱去衣服,光着膀子与船夫一起撑船。船夫见他身上什么也没有,只好作罢。

    陈平的脱衣之举同样是示弱的一种方式,因为他身上的“财富”是船夫想要得到的东西。当他光着膀子时,船夫的歹心自然没有了。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意识到自己某方面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时,不妨用示弱的方式来打消他人对自己的不良意图。

    4、巧装糊涂,摆脱尴尬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此时,既不能一言不发又不能掉头离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糊涂,让尴尬在糊里糊涂中得到化解。

    一次,浙江总督胡宗宪之子路过海瑞任职的淳安。由于没捞到油水,此人故意找茬。住进驿站后,他以侍候不周为由,将驿站官吏倒挂在树上毒打。当时,围观的人虽然很多,但都是敢怒不敢言。

    有心想到了海瑞,于是立即赶去官衙报告。海瑞闻讯赶来,见此情景后怒火中烧。他本想马上发作,但又觉得不妥,因为他知道胡宗宪是当朝权相严嵩的党羽,一旦得罪胡宗宪,自己丢官事小,牵连他人事大。于是,他想了一个既能惩治这位恶少、又能使胡宗宪有苦说不出的办法。

    海瑞穿过人群走到大树跟前,还没等这个恶少开口,便厉声喝道:“哪里来的狂顽,胆敢如此撒野?”站在他附近的人连忙小声提醒他说:“这是总督胡大人的公子。”海瑞故意装出吃惊的样子:“胡说!这怎么可能呢?胡大人一向勤政爱民,教子有方,怎会有这种狂妄之子呢?这个刁徒分明是泼皮无赖,假冒胡公子之名,来此行凶讹诈,还不将其拿下!”

    捉拿了这位恶少后,海瑞令人把驿站官吏放下,然后指着恶少携带的几十个箱子当众说道:“胡总督清正廉洁。外出巡察之前,他明令地方官员不要铺张接待,更不许行贿受贿。这个狂妄之徒带了这么多行囊,肯定是不义之财,还打着胡公子的旗号招摇撞骗,打开箱子查验便知真假。”

    箱子被当众打开,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两。海瑞大怒道:“你这恶徒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冒充总督之子行骗勒索,败坏总督大人的清名。对这等狂徒,一定要严加惩办!”说完,海瑞不等恶少分辩就下令将其痛打一顿,并把他敲诈来的银两一律没收充公。

    事后,海瑞不敢怠慢,马上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信,说他查扣了一名冒充胡公子的狂徒,并且获取大量赃物证据,为正总督大人清名,已经当众将其治办,并请总督大人示下。胡宗宪接到信后,有苦难言,只能暗自憋气。他一面嘉许海瑞奉公执法,一面要求将“假冒”之人押解到总督府,由自己亲自处理。海瑞正打算脱身,于是派人将这位纨绔公子送还。

    海瑞适时装糊涂,不仅公正办理了案子,维护了自己的清廉形象,而且摆脱了与胡宗宪公然作对的嫌疑,可谓一箭双雕。

    晚清时期有一位名叫彭宫保的人,此人疾恶如仇,闻名远近。一次,他在胡同中步行。这时,一根晾衣竿从空而降,正好砸在他头上。他顿时大怒,抬头便向高台呼喊。站在高台上晾衣服的女子急中生智,对着台下一阵大骂:“你大呼小叫做什么?一听你言语就知道不是个斯文人,没一点礼貌!你可知道彭宫保就住在这附近?他老人家一向爱民如子,如果我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恐怕他会砍了你的脑袋……”

    彭宫保心想一名不认识自己的民女对自己竟然如此敬重,不禁转怒为喜,默默走开。

    当身处尴尬境地时,如果能够巧装糊涂,常常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尴尬。

    一次,英国首相威尔逊正在发表演说,一个蓄意捣乱的人突然大喊道:“狗屎!垃圾!”听到这句话后,威尔逊镇静地说:“这位先生请不要急,你所不满的脏、乱、差问题我马上就会谈到。”面对捣乱者的辱骂,威尔逊巧装糊涂,继续发表演说,没有让捣乱者得逞。

    装糊涂并不是人人都会的,这里存在一定的技巧。比如,海瑞在办案时先肯定胡宗宪父子的人品,故意颠倒黑白,接着理所当然地认定眼前的为非作歹之人不是胡宗宪的儿子,然后顺利地办理了案子。遇到尴尬事情时,只要能够找准一个可以装糊涂的点,然后再配以适当的言行,一定能够巧妙地摆脱尴尬。

    5、功成身退,难能可贵

    当知器满则倾,须知物极必反。

    ——程允升

    当身处高位、尽享富贵时,一些人总不愿意放弃些许荣耀、财富、权势等,总想持盈保泰。殊不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如果不懂得自我减损,就只能等着被他人强行减损。

    范蠡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二十多年,功绩显赫。至勾践灭吴称霸,他被封为上将军。范蠡不以盛名为喜,反以此为忧,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保身,况且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于是书辞勾践,决意离去。为了避免受到勾践的迫害,范蠡带着一些轻便的珍珠宝玉,然后与亲信一起乘船逃往齐国。

    到了齐国后,范蠡变更姓名,自称鸱夷子皮,在海畔苦身戮力地耕耘。在与儿子的共同努力下,范蠡在数年之内便积累了数十万的家产。齐国君主听说他的贤明后,延请他在齐国担任丞相。范蠡叹道:“居家能够挣得千金的家产,居官能够达到卿相的位置,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这已经达到了极致。如果长期享有盛名,定会遇到不祥。”于是,他归还相印、大散家财,带着贵重宝物继续迁徙。

    到了处于天下中心、交通便利的陶地后,范蠡自称陶朱公。此后,他与儿子又开始了苦心置业的生涯。凭着低进高出的经营方式,他们很快又有了巨额资产。

    范蠡懂得保身之道,虽然放弃了高官厚禄,但却仍然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与范蠡不同的是,文种贪恋富贵,等到被勾践赐死时后悔已晚。

    曾国藩说过:“宦途险恶,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实不易矣。”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走向覆亡之路,曾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终于可以暂时稳住脚跟。长达12年的苦战终于结束了,曾国藩受任于危难之中,并能力挽狂澜、克敌制胜,自然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功必赏,曾国藩培植起来的各湘军集团头目纷纷被授予官职,多居巡抚之高位。对于曾国藩来讲,其权势此时已经达到他人生的顶峰。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被授职两江总督,执掌四省军权;同治元年(1862年),被加授“协办大学士”头衔,成为大清建朝以来权势最高的外臣;消灭太平军后,他再次受封,加衔太子太保。

    为保地方稳定,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被清政府分派各地,无形中替曾国藩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同时,清政府已经感觉到曾国藩的潜在威胁,开始瓦解曾国藩的组织,削弱其势力。他们一方面提拔曾国藩属下的一些湘军将领,使他们的地位有所提高,从客观上摆脱与曾国藩的从属关系,一方面刻意去压制那些不改气节的曾国藩死党。面临这样的境况,曾国藩已做好打算。

    曾国藩早就说过:“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将一切看在眼里,知道目前形势对己不利,于是采用了保身之法,即自剪羽翼。

    太平军叛乱平息不久,曾国藩奏请停解广东厘金。1862年,由于缺乏军饷,曾国藩上奏要求朝廷派出官员奔赴广州办理抽调厘金等事务,后一直延续下去。如今接到曾国藩停解此地厘金的走情,清政府自然乐意,毕竟广东是富庶之地,税务繁多,有地丁、漕粮、海关、盐场、劝捐和厘金等。于是,他们令广东巡抚将厘金的七成征入本省,另外的三成仍解给驻扎在皖的湘军大营。曾国藩毅然拒绝,坚持不再从广东抽半点厘金。

    事过不久,曾国藩再次奏请,要求停解江西半厘。江西半厘得之不易,曾国藩曾为此与当时的赣抚沈葆桢争得面红耳赤。如今,他将此厘金拱手相让,统由沈葆桢征收。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要求将鲍超、周宽世二人率领的两路湘军在沈葆桢旗下,军饷由沈本人发放。

    1860年,为扩大湘军规模,曾国藩在湖南特设东征局,在湖南省厘金的基础上再加抽半厘,解送至曾国藩的湘军大营。至此,曾国藩又一次奏请,停解了用于编扩湘军而专设的湖南东征局厘金。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锐裁湘军。曾国藩所率湘军达12万余人,除去左宗棠属下的4万人和沈葆桢属下的3万余人外,只有其弟曾国荃属下的5万人掌握在手中。而这5万湘军正是清政府的疑惧所在,此军队一日不散,清政府就会坐立不安。

    1864年,曾国藩奏请将直属湘军裁去一半,仅留25000人,分守江宁、皖南、皖北。1865年,曾国藩又宣布将张诗日和彭毓橘手下镇守江宁的1万湘军裁去八营。由于当时这些守军正在清理秦淮河内的淤泥,未能执行。不久,御史朱镇告发湘军在江南一带骚扰乡民,不待曾国藩执行,清政府又下令裁军。于是曾国藩加大力度,将裁军数量由八营增至十二营,江宁仅剩下二千余人守城。曾国藩裁军前后,刘连捷、朱洪章和朱南桂的一万五千驻皖军队也进行了大量的裁员。几次大裁员后,曾国藩的部队人数骤减,不足以对清廷构成威胁。

    曾国藩同样懂得保身之道,不待清政府对其下手便自裁羽翼,最终能够“妥帖等岸”。

    当成就一番事业后,不妨学学古人功成身退,把位置让给有能力的人,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如此以来,不仅落得一个退位让贤的美名,而且能够得到后人的敬重和爱戴。

    6、大糊涂中有大精明

    糊涂难得,难得糊涂。看到他人的大糊涂时,不要像常人一样去看笑话,而应该仔细琢磨,因为大糊涂中常常含有大精明。如果能够参透其中的道理,必将受益匪浅。

    拍卖会接近尾声,只剩下一张价格不菲的古老邮票。由于这种邮票在全世界只有两张,一股拍卖高潮由此而起。随着价格的不断抬高,角逐者越来越少。最后,杰克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投中。

    杰克从容地走向拍卖台,然后拿起邮票并高高举起。正当众人为此羡慕之际,杰克竟然掏出打火机将这张邮票烧掉!拍卖会场先是沉静,接着便是一阵喧哗,没有人知道杰克在做什么,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疯子,不尊重自己的财富。然而,杰克却面带微笑,并让助理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盒子。他打开盒子,然后从盒子中拿出了一张邮票:“大家注意了,这张邮票是不是和刚才那张一样。不过,那张已经不存在了,全世界只剩下我手中的这一张。不知道这张的价值能否超过1000万美元?”

    杰克糊涂吗?一点也不。可以说,他的这种大糊涂中包含着大精明。很多时候,只看表象是行不通的。因为,一些人虽然看似糊涂,实际上却非常精明。

    一位去银行贷款的人拿出了价值近50万美元的债券和股票,目的只是想拿到一美元的贷款。对此,银行里负责办理借贷业务的经理感到惊讶,因为这种做法是少有的。大多数人选择贷款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可以立即起到货币流通作用的现金,并尽可能用抵押物来获得最多的借贷金额。如果这个人不做一番解释的话,估计很少有人猜到他贷款的意图。

    原来,这个人考虑到把大量的债券和股票放在家中不安全,于是决定把它们存入金库。然而,金库的租金是昂贵的,他认为这不划算。仔细思量后,他想到了银行。要知道,即使银行的借贷年利息高达100%,他在年底也只用付给银行一美元。

    其实,像杰克和这个贷款者这样外愚内智的人并不在少数,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明显的例子。

    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子:海生之妻乌雅氏猝死。当时,海生称乌雅氏死于自杀,但乌雅氏的弟弟贵宁则称她是被海生殴打致死。为了能够为姐姐伸冤,贵宁一纸文书将海生告上公堂。由于海生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地方官员不敢插手此案,遂将案情交与刑部。刑部审理官员不敢得罪阿桂,遂判定乌雅氏为自缢。在此期间,性情刚烈的贵宁得到了同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和珅的支持,不愿善罢甘休。案子越闹越大,并最终惊动了乾隆皇帝。

    为了将案子查得水落石出,乾隆皇帝特派纪晓岚主审此案,并派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御史崇泰等人随同纪晓岚前去开棺验尸。

    纪晓岚知道,案子之所以难以裁断,不是因为案情复杂,而是因为其中牵扯到和珅和阿桂。事已至此,纪晓岚不得不硬着头皮接下案子,然后与刑部人员前去审理。

    开棺后,纪晓岚见死尸脖子上并无缢痕。纪晓岚心中有数,于是向大家征求意见。景禄、崇泰、郑徵一干人等都说死者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自缢而死。纪晓岚顺势说道:“我是短视眼,看不清楚到底有无疤痕。既然大家看得很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便给皇帝上了联名奏章“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

    贵宁知道后气愤不已,一怒之下再次上告,并指明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官员有意包庇,办案不公。乾隆皇帝见贵宁如此不服,心生疑惑,并立即派侍郎曹文植等人复验。复验结果很快被呈上来:死尸脖子上并没有缢痕。乾隆皇帝大怒,钦点阿桂、和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乌雅氏被殴而死。

    案情已经明确,海生无法狡辩,只得认罪。乾隆皇帝非常愤怒,一气之下将除纪晓岚之外的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统统发配伊犁。当时,谕旨这样写道:“纪晓岚目系短视,对于刑名等件素非谙悉,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议严加论处。”

    纪晓岚虽然办了一件糊涂案,但却躲过了一劫,没有和那些见风使舵的官员们一起被发配边疆。可见,纪晓岚的骨子里透着精明。

    明朝洪武年间,郭德成担任骁骑指挥。一次,他进内宫面见太祖。太祖支退左右,然后拿出两锭黄金放在他的袖子里,说:“只管回去,不要对任何人说。”郭德成深受感动,恭敬地答应了。走出宫门的时候,他立即把金子装在靴筒里,然后装出喝醉的样子,脱下靴子,将金子显露出来。守门的人发现后,立刻将这事报告给太祖。太祖笑着说:“那是我赏给他的,没什么问题。”朋友知道这件事后,责备郭德成不该这样做。郭德成摆了摆手说道:“九重宫门防守很严密,如果暗藏金子被发觉,别人岂不要说是我偷的?更何况我的妹妹在宫中侍候皇上,我进出皇宫比较自由,我又怎么知道皇上不是以这个办法来试探我呢?还是防备点好!”朋友们听了,都为郭德成的见识所折服。

    人们常说“财不外露”,但郭德成反其道而行之,难道郭德成糊涂吗?非也。有些时候,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常常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一味地死搬俗语、教条之内的条条框框,否则只能证明行动者的愚蠢。郭德成是精明的人,自然懂得变通。

    在适当的时候,不妨用大智若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当别人还在笑话你糊涂至极的时候,说不准你正在高兴地享受着自己的胜利果实呢。

    7、有智不必显尽,赢得上司欢心

    在上司面前,可以表现得出色,但不要表现得完美。要知道,上司也需要生存。给上司留一些生存空间,自己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战时期,作为苏联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唯我独尊。他容忍不了别人比自己高明,固执地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自己的见解是最高明的。

    在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富有战略眼光的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放弃基辅城,以避免德军的围攻。对于朱可夫的建议,斯大林根本不予考虑,并把他赶出了大本营。后来,基辅城果然遭受德军的合围,斯大林后悔莫及。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是一位总参谋长,他的为人之道与朱可夫有不同之处。他知道斯大林是怎样的性格,于是总是适时装傻,在无意之中给斯大林以启示,以便斯大林最终说出军事计划。他有一套独特的进言方法,那就是在提出正确观点的同时掺和错误的意见,并把正确的观点讲得颠三倒四、含糊不清,把错误的意见表达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这样以来,斯大林往往因他的错误意见大发雷霆,把他批得狗血淋头;而同时又受他正确观点的启示,作出英明的战略决策。因此,华西里也夫斯基在军事会议上是受批判最多的人,也是进言被采用得最多的人。

    如果朱可夫能够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提出自己的建议,斯大林也不会那样固执己见。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既能保证战事向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又能够讨得斯大林的欢心。

    一个当过兵的人曾说:“我在服役受训的时候,打扫营区是每天例行的工作。可奇怪的是,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打扫,甚至连蚂蚁屎都扫掉了,而连长在巡视时还是说哪里不够干净、哪里还需要加强等等,这让我纳闷不已。打扫营区如此,保养武器也是如此,连长总是能抓到我们的‘毛病’。”

    “在我当排长前,手下的连长为我揭晓了谜底。他说,如果连长每次都满意,士兵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懒惰的情绪,挑毛病不仅能够避免这点,还能够凸显连长的权威。下部队当排长时,我活用了连长的领导哲学,发现效果还真不错。”

    其实,这种军队里的领导哲学同样可以用在职场上,因为上司同样需要在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威性。不过,由于下属并不像士兵那样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司虽然需要显示威性,但并不能像连长那样随意去挑下属的毛病。这时候,不妨主动一些,即使有智慧也不必显尽,尽量配合上司,从而赢得上司的欢心。

    (1)时时向上司“请教”

    明明你懂得比上司还多,但你还是要尊重他的职位。和他讨论某项计划时,请他给你一些“指点”。不过,如果“请教”了之后,你一个“指教”都没有听取,就会适得其反。因此,你的计划中多多少少都要有主管的一些意见——他会很在乎的。

    (2)不要把事情做得太完美

    不要以为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就会得到上司的赞美,这种做法在有些时候恰恰是“祸水”。当然,也不能把事情做得乱七八糟,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了。最恰当的做法是在不重要的地方犯个小错或留下一点缺憾,以便让上司来“指点”一番。

    (3)称赞上司

    这和拍马屁不同,因为员工需要得到上司的称赞,上司其实也需要得到属下的称赞,尤其是上司的上司在场的时候。因为你的称赞不仅表现了你对上司的服从,而且间接替他做了公关,自然会赢得他的欢心。

    身为下属,虽然与上司之间存在着地位差异,但只要懂得为上司着想,就能够得到上司的欢心,进而成为上司眼中的重要人物。

    8、能拥有的才是最珍贵的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管子》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博物馆,里面珍藏无数。法国某家报社就此在报纸上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问答:如果卢浮宫发生了火灾,而当时情况万分紧急,只有挽救一幅画的时间,那么你会选择哪一幅?

    很多法国人参与了答题,答案各式各样,让人应接不暇。最终,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获奖,因为他的答案最佳:挽救距离展厅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贝尔纳用自己的答案说明了一个道理:能够拥有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参与答题的其他人之所以没有提供最佳答案,是因为他们忙于比较价值大小,而忘了自己根本不能得到摆在大厅深处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名画。

    村里涨了洪水,村民甲和妻儿一同被疯狂的洪水卷走了。紧急时刻,村民甲一手抓住了一根树枝,一手抓住了自己的妻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消失在洪水中。

    有人说,该村民应该救小孩,小孩是两人的亲生骨肉,相信妻子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舍弃自己的生命。也有人说,村民的做法是对的,夫妻二人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起,就应该携手到老,孩子没有了还可以再生。

    有谁又知道事情的真相呢?其实,在那种危的情况下,村民甲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孰重孰轻的的问题。他只是尽自己的能力,能救一个就救一个,妻子离自己近,于是立即抓住了妻子的手。

    生活中,人在有些时候是没有办法作出选择的。此时,比较得失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最不理智的,而最明智的做法便是选择能够触摸到的事物。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位靠打猎为生的猎户。每天天一亮,他就带着猎狗出门。一次,他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猎户异常惊讶,因为他从没有见过如此让人心动的鸟。猎户小心翼翼地把鸟带回了家。望着它银灰色的羽毛,他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银鸟。

    猎户悉心照料着银鸟,银鸟报以美妙的歌声。有了银鸟的相伴,猎户在平淡的生活中体会到了快乐的滋味。每天天一黑,他就匆匆回家。他急于听到银鸟的歌声,因为银鸟的歌声会洗涤他的心灵,让他忘记生活的疲惫。

    一天,附近的村民去他家借东西。这位村民看到了银鸟后不以为意,对猎户说银鸟虽然漂亮,但比不过金鸟。他告诉猎户他曾看见过金鸟,说金鸟的羽毛像金子一样,歌喉也比银鸟婉转动听。村民的话让猎户非常失落,他本以为银鸟是世间最好的鸟,但结果并不是这样。从此,猎户的脸上没有了笑容,银鸟的羽毛和歌声已经不能够再让他感到快乐。

    打猎回家,他总会面向着黄昏的夕阳,去想象金鸟到底是什么样子。在猎户的照料下,银鸟的伤终于痊愈了。猎户把银鸟放在手中仔细看了看,然后叹了口气,双手一抖将银鸟扔了出去。银鸟没有飞走,它扑打着翅膀飞到了猎户的肩膀上。猎户再次把它放在手心,遗憾地对它说:“走吧,你虽然有着美丽的羽毛和动听的歌声,但你比不上金鸟。”然后又将它扔了出去。银鸟好像听懂了猎户的话,展开翅膀向远方飞去。

    猎户目送着银鸟向着夕阳飞去,银鸟的羽毛在夕阳的照耀下变成了金色。猎户身子一软靠在了树上,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这时候,那个村民边向猎户家跑边喊道:“金鸟!金鸟!那就是金鸟!”

    银鸟也好,金鸟也罢,只要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乐趣就好。猎户不懂这个道理,而是盲目地去追寻金鸟,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同样,如果盲目地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只会以损失身边的东西为代价,结果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只要能够珍惜拥有的一切,你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幸福的生活。

    不要试图去追求遥不可及的东西,否则,非但不能满足自己的渴望,反而会因此丢失本可拥有或已经拥有的东西。

    9、聪明反被聪明误,该糊涂时装糊涂

    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

    ——冯梦龙

    一个人可以聪明,但在有些时候并不需要显露,否则只会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富人。一天,大雨毁了他家的墙,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把墙补好的话,恐怕家里会丢东西。”邻居看到后也这样说。富人没有在意,然而恰恰在那天晚上丢了很多财物。富人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了解,于是怀疑是那位邻居偷了他家的财物。

    正是因为邻居与富人儿子同样的聪明,有着同样的见解,才使得富人把他当成了小偷。遇到这样的情况,聪明的人会想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不会像这位邻居这样受委屈。

    古时候,郑武公想攻打胡国。为了让胡国疏于防范,他把女儿嫁给胡国国主。他问群臣:“我打算举兵攻城略地,你们说哪个国家可以攻伐呢?”大臣关其思说:“可以攻伐胡国。”话音刚落,郑武公下令将其斩杀,并对他说:“胡国与我国是兄弟之国。你说要攻伐胡国,这是为什么?”胡国国主听说后,把郑国视为亲戚,不再对其有任何防范。不久,郑人袭取胡国。

    关其思虽然聪明,但却因聪明被郑武公所杀。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如果在没有得知国君意图的情况下随意陈述意见,即使所述的意见中再有智慧,也有可能成为国君手下的冤鬼。当时局混乱时,能够装糊涂就只管装糊涂,这才是保身的技巧。

    齐国有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他的住宅正巧与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且二人同朝为官。田常为人颇具野心,也非常狡诈。在日常交往中,隰斯弥虽然怀疑他居心叵测,但依然保持常态,不露声色。

    一次,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自己对他的敬意。田常没有摆架子,不过在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闲聊。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瞭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尽收眼底,惟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给遮住了。隰斯弥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了田常为什么要带他上高楼。

    回到家后,隰斯弥立刻让仆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以满足田常的心理。当仆人刚要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然命令仆人停止砍树。家人对此感到不理,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是说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内心非常地谨慎和多疑,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依照他的暗示砍掉那棵树,他肯定就会认为我机智过人,看穿了他的秘密。这样以来,我就要为自己的安危担忧了。如果不砍树,他对我只是有些埋怨,不致将我视为眼中钉。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不砍这棵树为好。”

    后来,田常果然欺君叛国,挟持君王后自任宰相,执掌朝政大权。

    与隰斯弥一样,王羲之也是一个会装糊涂的聪明人。

    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家族是有名的望族。他的两位伯父是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佐命功臣,一位叫王导,任东晋宰相,处理东晋的大小政务;另一位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不过,身为大将军的王敦虽已位及人臣、享尽荣华,但仍不安现状,开始觊觎金銮殿上的宝座,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谋士钱凤早就察觉了王敦的野心,于是不断在王敦身旁鼓劲打气,欲借此建功立业。二人臭味相投,来往十分密切。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凤就急匆匆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得报后立即接见。钱凤欲言又止,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抬起右手挥了挥,几个仆人都知趣地退了下去。二人关起门来,开始研讨谋反计划。正在交谈之际,王敦突然神情紧张起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帏动了一下,想起了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由于从小聪明伶俐,王羲之受到了王敦的器重。王敦把他当作家族的继承人来培养,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并间断性地留他在自己府中生活。时间一晃,王羲之已经十二岁了。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在王敦家吃住。钱凤到来时,由于心中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此时,王敦大惊失色,对钱凤说:“不好!羲儿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怎么办?”

    要知道,策划谋反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罪不容诛的事情,一旦走露风声,策划者将死无葬身之地。为了防止节外生枝,钱凤催促道:“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就彻底完蛋了。无毒不丈夫啊!”

    半晌过后,王敦没有作声。“大将军,要成大事,就不能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钱凤再次催促道。王敦心一横,脚一跺,说:“对,不能有妇人之仁。”接着,他转头向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点了点头说:“羲儿呀,你就莫怪我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随后,他“飕”的一声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钱凤紧随其后。

    王敦左手撩起帐帏,正待挥剑砍下去,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王羲之这时正发着微微的鼾声,胸脯随着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由于“睡得香甜”,王羲之在王敦掀帐子时仍然“毫无反应”。望着自己万分钟爱器重的侄儿,心狠手辣的王敦庆幸自己谋反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害王羲之的恶念。他把宝剑插回鞘中,与钱凤一同走了出去。

    其实,王羲之当时在装睡。钱凤一进门,他就醒来了,随后无意中听到了伯父与钱凤的谈话。很快,王羲之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急切之下想到了装睡这个方法。

    古人常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其实,还是有些道理的。不过,既然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听到了不该听的东西,就不要大声声张“我什么也没看到”、“我什么也没听到”等,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