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自护手册-克服心理障碍收获心灵感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都可能会遇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迎接问题和克服问题的过程。而现代社会对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给他们施加了更大更重的压力,所以,让我们的学生正确面对“不期而遇”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真诚的支持和科学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走出心理阴影,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应对生活、学习和成长。

    一、克服嫉妒心理

    《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简单来说,嫉妒就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的烦恼,甚至抵触、怨恨等情绪反应。如:某同学的学业成绩比我优秀,容颜俊美,我感到很难过;某同学穿的比我好,家里比我有钱,我感到不舒服等。

    在学生中间,嫉妒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在内心中暗自嫉妒,有的表现在语言、行为中,不管是哪种方式,嫉妒都会引起情绪的变化。

    1.嫉妒心理的特征

    (1)指向性

    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会产生嫉妒心理,常常发生在年龄、文化、社会地位与条件相当并有竞争关系的人之间。嫉妒在同辈、同学和同事之间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些条件相当的人之间有可比性。

    (2)对抗性

    嫉妒心理是当发觉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时产生的,同时把比较的对象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这种对抗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情绪若不加以疏导和控制,很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1999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就在于此。

    (3)内心强烈的情绪体验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或某一方面胜过自己,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所谓的“滋味”,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这种内心的强烈情绪变化,会以两种方式体现:一种憋闷在内心,长期压抑,很可能导致严重心理问题;一种是寻找突破口进行发泄。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动外,大多数的嫉妒情绪会寻求突破口进行发泄。

    如果是出于不甘落后,“你行我更行,我要超过你”,从而发奋努力,这属于积极的心态。但是,如果嫉妒心理太强,看到别人某方面比自己好,就痛苦、怨恨,甚至诋毁、中伤别人;看到别人失败就幸灾乐祸。这种与他人不足的比较在于片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总以为若别人有所获、有所长,就意味着自己有所失、有所短,感到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从而以贬低或中伤他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会给自己带来危害。

    2.嫉妒心理的危害

    首先,嫉妒心理会影响身心健康。因为,长期处于不良情绪反应状态中,这种忧愁、压抑、烦恼的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产生不良的身心反应。嫉妒强烈消耗人身心能量,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各种身心疾病,损害身心健康。巴尔扎克说道: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可谓盖世英才。然而就因为诸葛亮胜了他两回,便妒火中烧,认为“既生瑜,何生亮”,而英年早逝。另外,不良情绪会影响学习,降低学习效率。

    其次,会影响人际交往。嫉妒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1)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嫉妒心强烈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与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交往。另外,嫉妒者总想压倒别人,阻止别人的发展,更有甚者,诽谤、诋毁自己身边优秀的同学,使别人也不愿意与你交往,从而使自己陷入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中。(2)它会压抑人的交往热情,交往时总有所保留,不情愿真诚相待。另外,嫉妒心重者甚至会反友为敌。因为不能忍受朋友超过自己,并怀恨在心,展开暗中攻击。从而没有时间来提高自己,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3.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嫉妒心理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阻碍我们的发展。那么我们如果有了嫉妒心理,该如何克服呢?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嫉妒心理:

    (1)以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

    心态平和了,看待事物就容易做到客观和理性,从整体的角度全面分析事物,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也就更善于肯定别人的成就,认识自己的不足。如两个原本成绩不相上下的学生,某次期末考试,一个进步很大,一个退步不少。成绩退步的学生如果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就会想:这段时间我贪玩了,而别人一直在努力,我的退步是必然的,从现在开始我要发奋努力,奋起直追,争取下次考试把成绩提高上来。这样来分析问题的话,即使嫉妒心理还存在,却能够把嫉妒转化为动力,进而推动自己去积极行动。

    而自私心重的人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荣誉、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利益,置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于不顾,带着不平衡的心理看别人的成功,结果是越看越生气。而豁达的人,能够将朋友的进步当成自己的进步,为别人的成功助威、喝彩。对超过自己的人,既胸怀欢迎的态度又庆幸自己多了个力争上游的朋友,产生新的动力,并努力向他们学习,奋发图强,把好强的个性转化为一种推动自己勇敢向前的力量,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2)培养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缺点集于一身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关键是了解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心中有数,本着这样的原则去看待他人,也就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他人了。

    其次,人生之中处处存在着比较与竞争,所以必须摆正自己与别人的位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别人又在另一方面胜过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客观规律,我们要学会与可比之人比,于可比之处发现差别。如:一个成绩在班级排第三十名的学生,就不能去和年级第一名的同学相比,因为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盲目比较,只会造成挫折感和极度的内心失衡,导致强烈的嫉妒情绪的产生。这名同学可与班级中前二十名的学生相比,这样,比较对象合理,目标明确,更容易找到自己落后于他人的原因,找到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产生进步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在合理的竞争中以求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

    (3)目标明确,并善于行动

    每天都积极行动起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能有效地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尤其可以在踏踏实实的行动中积累知识,取得成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一个人真正埋头于自己的学习,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之后,也就无暇顾及别人的事,也没有空闲去嫉妒别人。所以,希望那些嫉妒他人而自身无所成就者,赶快忙碌起来、行动起来,把激情和朝气投放在学习和工作之中,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4)积极升华嫉妒心理

    我们要学会升华嫉妒心理,把嫉妒心理化为学习的动力。看到别人的成就,尤其看到原本和自己相差无几的人超越了自己,从而在内心产生嫉妒心理,这是很正常的,恰恰也反映了一种内在的向上的心态,体现了一种不甘人后的心理需求,但是嫉妒的同时,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他人成功的必然原因,如自身的不懈努力、外界力量的适时推动、善于把握机遇等等,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还可分析自己不如他人之处,找出差距,如果无法做到理性对待和分析,最好寻找亲人、朋友、老师,或者专业咨询人员,来帮助自己,进而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此努力拼搏,不断奋进,取得进步。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充实,把嫉妒心理升华为动力,不仅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和他人,同时更有助于嫉妒心理的消除。

    看过这样一句话:雄鹰有着自己的高翔,麻雀亦有麻雀的飘飞。造物主是公平的,世间万物皆有自身的优势,同时必然有其弱点,这是世界平衡乃至和谐的根本所在。所以,青少年要学习以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心胸来认识和包容一切,相信嫉妒心理就会逐步被克服,进而心情舒畅,不断进步和成长。二、克服虚荣心理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青是高一的新生,梳着最新潮的发型,穿着名牌的衣服,看上去是一个时尚而富有的女孩。期中考试了,小青在语文的考场上突然晕倒了,医生的诊断是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奇怪,家庭条件那么好的小青怎么会营养不良呢?原来,小青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工人,小青把父母给她的生活费大部分都用在了打扮上,长期下来,身体就受不了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虚荣心理。在学生中间并不少见。有的学生注重外表和穿着打扮,花钱大手大脚,似乎很富有,很大方,实际上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博得同学或他人的赞美、羡慕,赢得“面子”,满足自我炫耀的心理需求。

    1.虚荣心理的定义及其表现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是借助外在的行为表现,过分追求浮华、光环式的形式,以一些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来掩饰内心的一种空虚或弥补失败后的受挫心理,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

    虚荣是不成熟的表现。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为了取得某种荣誉,引起别人的赞赏和羡慕,而做出不符合事实的言行。如,不懂装懂,以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或炫耀自己的各方面条件比别人强来获得别人的赞赏和羡慕。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就是好虚荣的表现。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虚荣心和人的自尊有关。自尊是高贵的品质,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但为了满足自尊心理而被虚荣所奴役,是可悲的。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或过分自尊时,就可能产生虚荣心。

    虚荣心还和赶时髦有关。时髦是一种社会风尚,是短时间内到处可见的社会生活方式。虚荣心强的人喜欢赶时髦,崇拜偶像。

    虚荣心还掩盖着一种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内心往往更多自卑与心虚,虚荣起到的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求浮华,以掩饰心理缺陷。一个内心世界充实、勤学上进、自信、有着明确目标的人,虚荣心理的产生会相对较少。

    一个家庭条件相对较好,而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虚荣的表现往往是用丰富的物质来弥补学习上的挫败感;一个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学习上也没有取得进步的学生,往往会掩饰、隐瞒或虚构一些情景,来获得一种暂时的心理满足和平衡。有这样一个例子:因为某个原因,需要请一位高一女生的家长到学校来,但是,这位女生对班主任说自己的爸爸正在北京开政协会议,不能到学校来。事实是什么?她的爸爸确实在北京,但是在那里打工。类似的现象在学生中间是比较多的。很多学生的谎言背后,其心理的复杂程度,有时真的让老师和家长们都难以想象,甚至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虚荣心理很多时候是不为自己所知的,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认识到,注重穿着打扮,相互攀比,是一种虚荣的表现,但在其中获得了内心的愉悦,沾沾自喜,一旦得到一些人的吹捧,虚荣心理会更加膨胀。尤其是中学生,他们难以发觉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目标,把攀比误认为是力争上游,每天陶醉在虚假的光环中,即使受到批评和指责,他们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虚荣,往往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来强调自己是个性的张扬,没人能够理解自己。长此以往,他们会浪费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听劝告,难以很好地与他人交往和融入集体中去,甚至逐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将来的社会中难以立足。并且一旦赖以满足虚荣的条件改变或消失,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严重的不适应和挫败感,心理难以达到平衡,难以寻找到能够给予自己心理满足和情绪愉悦的事物,严重的会造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不认同和仇视,形成畸形心理和犯罪行为。

    可见,虚荣心理的危害是严重的,尤其对于中学生,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踏实地成长,克服虚荣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至关重要的。

    2.如何克服虚荣心理

    我们主要应从三方面来做出努力:

    一是家庭和父母。父母要适度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从小培养孩子乐观向上、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父母要有责任心。有一部分家长认为,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尽到了做家长的责任,他们认识不到营造温馨、健康、进取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才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的关键之处。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作为父母,要尽可能以榜样的力量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趣味,进取的学习态度,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二是学校和老师。作为老师,要对班级中不同家庭条件的孩子有所了解,了解学生长处和优点,更要关注特殊家庭条件的学生(如单亲、离异、富有、特别贫困的家庭)。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物质的优越,使他们不至于只追求物质的享受,帮助他们形成对金钱的正确认识,同时可引导他们利用物质的优越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经常激励和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他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才是值得骄傲的资本。

    学校和老师还要注意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时尚,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会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人们去关注、模仿,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大肆泛滥,也会造成一种负面的推动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的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有些人便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盲目效仿,打肿脸充胖子,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花着父母的辛苦钱,赢得了一些所谓的“面子”、“酒肉朋友”,最后得不偿失,甚至陷入泥沼难以自拔。

    作为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学校和老师更要注意弘扬和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关注和模仿的是那些正面的、符合年龄特点的时尚和人物,发挥出环境教育人的良好作用。

    三是学生本身让自己成熟起来,是克服虚荣心理的根本方法。

    首先,要认识到虚荣的危害。学生应该懂得,虚荣的背后,往往是谎言、欺骗、虚假,这些都是不能长久的,也是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的,一旦被揭穿,要面对的可能就是尴尬、怀疑、嘲讽、讥笑,最可怕的是,会失去同学、朋友、亲人的信任,那时,内心的痛苦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为中学生,合理地追求新潮、时尚,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要符合自身的条件和身份,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自然就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欢迎,无需哗众取宠,那样反而暴露的是自己的幼稚。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如果超出了物质基础地追求打扮,人们往往会说“这孩子真不懂事”,而如果穿着朴实、整洁,人们往往会赞美道:“这孩子很踏实,理解父母,有正事儿。”

    其次,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丰富内心世界。

    在生活和学习中,中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看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生命的营养,会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成长为有内涵、有能力的人,从内心当中强大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幼稚地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浮夸的东西了。

    有人说:人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中能够培养起朴实的观念,创造出真善美的人性,才能体会生命之意义,生活之乐趣。确实如此。作为中学生,要多动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行动起来,不仅能够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会让你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找不到目标和方向的人才更有爱慕虚荣的心理动机。

    第三,慎重交友。我们说,虚荣往往是比较之后的产物。多结交习惯良好、勤学上进、心地善良、热情大度的朋友,你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道理的。有的人会说:近墨者未必黑。我相信极有定力和信念的人,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大多数普通人,大可不必去冒被染黑,或者可能只是被溅上黑点的危险,而耗费很多的精力去做些无谓的事情,因为,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还在成长中,成长过程中需要营养,但他们还缺乏成熟的甄别良莠的眼力和判断力。所以,结交好朋友,是能够给予我们成长过程中极大向上的推力的因素,我们要善加利用。

    第四,正确对待荣誉。每个人都需要成就、威望、名誉、地位和自尊,但这一切都应当与自己的真实努力相符。例如,一个学生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如果用欺骗手段赢得名次和荣誉,那么,这样的“荣誉”是虚假的,不光彩的。这样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还会受到他人的蔑视和否定。

    第五,人要有自知之明,懂得量力而为。中学生要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所了解,更要懂得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重要的是要学会扬长避短。只有对自己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避免过高估计自己,或者过低评价自己,避免过强的自尊而成为自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自负和自卑都更容易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

    第六,正确对待舆论。人是群体动物,离开群体,我们难以为生,但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总免不了别人的品头论足,也不免要对别人指指点点。对别人的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议论,我们要有辨别的能力,对于正确的意见应当接受,对于不正确的要心平气和地给予纠正或分析判断,对于不能够主动纠正的,要善于用行动说话,行动大于语言,是最有力的说明,从而不被舆论所左右。三、远离考试焦虑

    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无数次考试,尤其是学生时期,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处于考试的状态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历数一下一个学期中学生们的考试有哪些: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阶段性考试、任课教师自己组织的单科考试、各种竞赛考试,而每次考试又要经历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下来,占用和持续的时间就会很长,那么,每个学生的考试心理状态,也同样会持续很久。

    这样看来,考试,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初高中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中学生就会在心理上更看重,心理的紧张度自然就会增加。因而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因紧张焦虑导致的成绩不理想,甚至考“砸”现象,就很多见了。

    那么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思维迟滞;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重度考试焦虑的学生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考前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

    导致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客观因素

    (1)他人对考生的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完全不考虑甚至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能力和水平,一味的高要求,并且一厢情愿地无私为孩子付出,比如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甚至连洗袜子的事都代孩子做好,只要求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孩子不仅是学生,还是一个未成年的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用固定的程序来完成某项任务,他也必须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七情六欲、休息娱乐、自我独立、要求被尊重等要求,完全被家长包办,尤其感受到这种包办和代办是以学习上的好成绩为交换条件的情况下,逆反、焦虑、对学习和考试的错误认知等,甚至造成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负罪感,不仅达不到促进孩子学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老师,由于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不全面,只看成绩,不考虑学生的气质性格、情绪、心理等,不恰当地拔高学生的水平,或对学生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每逢考试,学生就会紧张、担忧、失眠等,怕自己考不好对不起老师。

    (2)教育方法失当。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一旦学生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就讽刺、责骂、甚至体罚,而不是理解学生失败后的心情,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往往造成学生厌倦学习,惧怕考试,逃避家长和老师,还可能造成学生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采取欺骗、作弊等不正当的手段,只为了追求一个分数。这些做法不仅难以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学习和考试过程,严重的会养成学生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影响学生的一生。

    (3)其他因素。如不熟悉考场,不适应考试环境,试题过难等,也会造成考试焦虑。

    2.主观因素

    (1)个性差异。个性,尤其是气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多血质的学生活泼好动、情绪乐观、善于表现、适应能力强,即使面临重大事件,更能够积极乐观对待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较少出现紧张、焦虑的现象;黏液质的学生少言寡语、老成持重、情绪稳定、忍耐性强,是“慢性子”,对重大刺激的耐受性较强,在考试中不易紧张和焦虑;胆汁质的学生虽然勇敢、直率、争强好胜,但缺乏耐心,易急躁,因此,在考试中较易紧张焦虑;抑郁质的学生多愁善感、怯懦、凡事思虑过多、容易自卑,环境适应性较差,就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的现象。研究发现,出现考试焦虑的人中,以胆汁质和抑郁质者为多,尤其抑郁质者居多。

    (2)个体的认识评价能力。我们发现,认知评价是造成应激源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个重要中间变量(心理学上有著名的ABC理论),可见,考试这件事能否引起考生的焦虑和焦虑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考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如何。

    在考试中,考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考试本身的认识,如考试的作用是什么,考试的重要性如何,如果考生能够正确认识考试,把考试看作对自己前一段学习的考察,是帮助自己查缺补漏以备后一段时间能令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效率的话,那么,考生的焦虑程度就会有所缓解;二是考生认识到考试对自己的重要性后,能够比较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应付考试的能力,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挥良好的应试技能,那么,考试中就不会产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从而顺利通过考试,取得理想成绩。相反,如果考生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本次考试存在考不好的危险,同时又找不到合理的应对办法,那么焦虑反应就会加剧,或退缩,或逃避,内心情绪体验剧烈,往往会影响考试状态和成绩。

    (3)心理因素。有些学生在以往的考试中出现过紧张和焦虑的现象,尤其若造成过惨痛的失败结果,会在考生心中留下负面烙印,这种负面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失败的结果,都会作为一种经验(或者叫做反馈信息)留存在大脑中,在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境时,往往会发生消极的影响和作用,产生对考试焦虑的恐惧感,心有余悸,这是一种对“考试焦虑”的焦虑,是对考试焦虑的副强化,越担心越紧张,从而加剧了焦虑的程度。在意义重大、关键的一些考试,更容易出现这些反应。

    (4)学习动机和方法。在两种学习动机下,较易产生考试焦虑:一种是目标过高,动机过强。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较早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我必须考上某名牌大学,我非某大学不上”;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给别人学的,考试是给别人考的,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不好或者落后,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觉得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另一种是平时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稀里糊涂,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发现很多知识和题目都会一点,脑子里有印象,但不能够很好地应付考试,这时心里就会着急,但在考场上再去悔恨平时没有努力把该学的知识学会弄懂为时已晚,往往忐忑不安、急躁,越急躁反而可能把原本会的东西也忘掉,这时,焦虑就加剧了,最后的考试成绩当然就很难有进步。

    有一部分学生平时非常努力,做题多,学习时间多,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归纳总结,不去思考,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缺乏计划性,因而会出现平时很忙很累,公认的勤奋,但经过多次的考试检验,成绩上不去,产生考试焦虑也就不可避免了。

    了解了考试焦虑出现的原因,就更容易找到克服考试焦虑的办法。那么如何远离考试焦虑,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取得理想成绩呢?

    首先,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考试的“宗”实际上就是指基础知识的考察。只有打牢了基础,即使不能拿到高分,起码不会出现严重失误而造成过度紧张焦虑。这是避免或者减少考试焦虑的最重要的方法。

    其次,充分了解自己,培养健康心态。

    作为中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并不完备,很多时候还不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自己的个性特点,常常会困惑于“为什么别人就不紧张,为什么别人就能学习那么好呢”。

    了解自己主要可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家长和老师的指引和帮助。家长和老师帮助学生多发掘长处和优点,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给予学生准确中肯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分析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共同寻找应对的办法。切忌给学生“贴标签”和使用过分的否定甚至侮辱的语言和评价,如“没出息”、“什么都做不好”、“笨蛋”、“太给我丢脸了”等等。

    二是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如气质量表),用量化的数据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尤其了解自己个性的长处和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并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培养良好性格。如抑郁质的学生,多寻找自己的优点,多结交性格开朗的朋友,尽可能减少环境的转换,在熟悉的环境下多参与交往聚会,多发挥自己情感细腻、遇事多虑的特点,帮助同学朋友更好地处理生活小事等。抑郁质的人脑子里的想法很多,看问题比较深刻,可以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与朋友交流;增加锻炼的机会,多参加一些竞争性的比赛活动以增强适应性,多经历就会增加经验,也能学会更多应对问题的方法。

    第三,对考试的正确认识。

    我们前面谈过,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导致个体反应的重要因素。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这个事件在认识上的歪曲,导致出现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重要性。一味地盯着学生的分数,自然就在潜意识中强化了考试的重要性,人为地促成了紧张和患得患失的心态。而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会不仅重视每次考试的分数,更应该重视考试中反馈出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哪一知识点掌握还不够牢固,自己哪一方面能力还欠缺等,把每一次考试看作是演练和总结的机会,偶然的一次考试分数也不能够全面反应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要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和考试的态度,不仅更利于消除考试焦虑,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寻找到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家长也要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代表孩子没出息,考试成绩差不代表孩子以后就不能进步,家庭教育上有一句名言“三分教育,七分等待”,要尽心地去关心和教育孩子,更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摒弃急功近利和急躁速成的心态,多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而不是主观臆想和设想孩子的未来,心态平和。这样的话,做家长的放松,当孩子的轻松,在愉悦的心境和环境下,更利于身心健康。

    第四,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

    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差太远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更容易产生焦虑。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给自己一个比较客观的定位,并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目标和方向,一旦达到或接近自己的目标,能够更好地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自然就会减少焦虑的发生。

    第五,掌握一些克服考试焦虑的技巧。

    (1)合理用脑,充足睡眠

    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两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兴奋与抑制。某一工作区处于工作的兴奋中,其他区域就会相对处于抑制状态;过度用脑,容易造成大脑的保护性抑制,降低工作效率。基于以上原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学会科学合理用脑,如学习一段时间后就要适当休息,文理科目的学习要交错进行,给大脑补充必要的营养,多参加户外活动等;还要注意给予大脑足够的休息,如听音乐,当然最主要的休息方式就是睡眠。专家建议,青少年每天最佳睡眠时间是9小时45分。

    (2)善于利用交互抑制原理

    心理学家认为正常反应和不良反应是互不相容的,就好像喜与悲不能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一样。正常反应的产生和强化会削弱特定刺激与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结,在考试前就感受到焦虑困扰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听音乐、户外活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与朋友聚会等,能够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

    (3)自信心训练

    前苏联举重冠军瓦西里·亚历山耶夫说过这样的话:“在举起杠铃之前,我必须在精神上把它举起来。”考试也是一样,相信自己的力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自信心越强,竞争欲望越强,焦虑的程度就会越低。提升自信心对克服焦虑情绪很重要了。

    可采用心理暗示来不断提高自信心。每天两次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每次一分钟,最好是在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入睡前进行。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固定格式的暗示语句。例如积极的激励性语言:“我有成功的决心,这就意味着我会成功。”“我是一个自信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状态越来越好,明天比今天还要好”等等。这些语句必须烂熟于心,天天大声背诵,反复强化,这是自我暗示成功与否的关键。背诵激励性语言之后,即兴发挥,大声说出事例性的语句,例如:“最近我又在某方面取得了进步,我今天的目标就是在某学科的复习测试中进入某位置,我一定要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这类语句可以天天有些变化,但一定要富有想像力和激励性,尤其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能够如此天天赞美自己的优点,时间长了,便可消除考试焦虑,对未来的挑战充满自信。

    (4)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有两种,一是想像放松,二是肌肉放松法(具体方法见链接)。考中出现严重焦虑可采用压迫眼球、刺激咽部引起恶心动作等方法来应付。这样可以通过反射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从而减轻焦虑。

    第六,专业心理辅导。

    对于重度考试焦虑的学生来说,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帮助,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逐渐克服考试焦虑。克服考试焦虑,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这里不赘述。

    链接:

    想像放松法

    想像放松法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想像你从小到大过五关斩六将的美好的事情;第二种是想像你就是你的偶像,正在做偶像做的事情;第三种是想像大自然美好的景色。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放松去控制情绪,用心理过程来影响生理过程,从而解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现在想像你来到了一个大草坪上,绿草如茵,草坪厚厚的,软软的,现在你躺在了草坪上,微风拂面,你闻到了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你的周围开满了鲜花,五颜六色,红的,黄的,蓝的,紫的,你闻到了花的香味,花的周围有几只蜜蜂和蝴蝶在轻轻飞舞,你听到了蜜蜂的嗡嗡声。

    你的左侧是一湖秋水,水平如镜,一点波浪都没有,只有几只鸭子和鹅在轻轻地游动,“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你的右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密密的,密密的,林间有条小路,曲曲弯弯,非常幽静,非常幽静,你听到了昆虫的鸣叫声。你的前方是一条小河,小河流水哗啦啦响。河面上有座小桥,河边有几棵柳树,柳枝下垂,随风摇曳。你的头上是一片蓝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飘,一大团白云,厚厚的,白白的,像一大团棉花一样,白云在下落,下落,下落,落到你身边,白云缭绕,紧紧地包裹着你。

    现在你躺在了白云上面,你的身体随着白云轻轻向上飘,越飘越高,越飘越高,身体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飘啊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高空非常凉爽,非常舒服,你的身体随着白云飘向远方,越飘越远,越飘越远,飘到了大海边,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沙滩,阳光,海浪,沙滩,白云载着你的身体下落,下落,下落,你的身体下沉,下沉,越来越沉,落到地面,现在你躺在了沙滩上,沙子细细的,热热的,软软的,太阳照在你的身上暖暖的,你会感到全身温暖,从头到脚,全身温暖。海浪呼啸着,高高的浪头,白白的浪花,声音由远而近,啪!拍到你身上,海水好凉,好咸,海浪没过你的身体,又慢慢退下去,退下去,浪头、浪花消失了,声音越来越远,你再次感到全身温暖,越来越暖。又一个浪头拍过来,好凉、好咸,海浪又慢慢退下去,退下去,你再次感到全身温暖。

    就这样,海浪在一下又一下轻轻地拍打着你,啪!拍过来,哗,退下去。拍过来,退下去,你的身体一凉一暖,海浪在一下又一下轻轻地拍打着你,海水冲掉了你所有的烦恼和疲劳,你所有的烦恼和疲劳都被海浪冲得干干净净。

    白云又落在你身边,你的身体又随着白云向上飘,越飘越高,越飘越高,身体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飘啊飘,又飘回了我们这里,白云在下落,下落,你的身体在下沉,下沉,越来越沉,落到地面上,现在你重新坐在椅子上,感到非常舒服,非常放松,放松——,全身放松——,头皮放松——,额头放松——,前额放松——,面部颈部放松——,躯干四肢放松——头皮放松——面部颈部放松——躯干四肢放松——头皮放松,继续放松——越来越放松——放松——放松。现在你感到非常舒服,非常放松。

    下面我从5数到0,随着我的数数,你会越来越清醒,当我数到一的时候,请你睁开眼睛,当我数到零的时候,你会彻底清醒,醒来后,你会感觉精力旺盛,心情愉快,你的身体越来越好,工作、学习效率越来越高,你的睡眠很安稳,很香甜,你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你的前途一片光明!好!5——4——3——2——1——0。

    肌肉放松法

    肌肉放松法的原理是先让你感受紧张再让你体验松弛。没有紧张感你就很难真正体会松弛感,所以先紧张后放松能使你更充分地享受放松的效果。

    从细节上看,肌肉放松法有许许多多,各不相同。但就核心组成来看就大同小异了。在这里就介绍最常用的肌肉放松法:

    1.头部放松

    用力皱紧眉头,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力闭紧双眼,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皱起鼻子和脸颊部肌肉,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舌头抵住上腭,使舌头前部紧张,保持10秒钟后放松。

    2.颈部肌肉放松

    将头用力下弯,努力使下巴抵达胸部,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

    3.肩部肌肉放松

    将双臂平放体侧,尽量提升双肩向上,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

    4.臂部肌肉放松

    将双手掌心向上平放在坐椅扶手上,握紧拳头,使双手及前臂肌肉保持紧张10秒钟,然后放松:侧平举张开双臂做扩胸状,体会臂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

    5.胸部肌肉放松

    将双肩向前收,使胸部四周的肌肉紧张,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

    6.背部肌肉放松

    将双肩用力往后扩,体会背部肌肉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向后用力弯曲背部,努力使胸部弓起,挤压背部肌肉10秒钟,然后放松。

    7.腹部肌肉放松

    尽量收紧腹部,好像别人向你腹部打来一拳,你在收腹躲避一般,保持收腹10秒钟,然后放松。

    8.臀部肌肉放松

    夹紧臀部肌肉,收紧肛门,使之保持紧张10秒钟,然后放松。

    9.腿部肌肉放松

    绷紧双腿,并腰伸直上抬,好像两膝盖间夹着一枚硬币,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前绷紧,体会小腿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膝盖方向用力弯曲,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

    10.脚趾肌肉放松

    将脚趾慢慢向下弯曲,仿佛用力抓地,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脚趾慢慢向上弯曲,而脚和脚踝不动,保持紧张10秒钟,然后放松。

    以上从头到脚10部分的肌肉放松连续完成,所谓放松是指努力体会肌肉结束紧张后的舒适、松弛的感觉,比如热、酸、软等感觉。每次可用15~20秒钟左右的时间来体会放松感。

    所有动作应熟练掌握到能连续完成,并在各种情境下都能自如运用。一开始由于不熟练,做一遍需要不少时间。随着越来越熟练,只要十来分钟就可以完成了。你可以在早晨醒来后和夜晚临睡前各做一遍,或者在感到焦虑紧张时做,效果应该会不错的。

    需要提示的是,对于放松方法的运用,最好在平时就多加运用,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如果在平时能熟练掌握,经常使用,到考试时或其他紧张焦虑的场合也能运用自如:反之,如果平时知而不用,到临场想救急就不一定会有好效果。

    注意事项:

    肌肉放松练习像运动一样是一种学来的技巧,要练习才会纯熟。最好每天练习1~2次,每次10~20分钟。

    最好选择没有事情等着你做的时间练习,以便减少干扰。

    环境要清静,周遭最好不要太亮,也不要全黑,如阴雨天一般的光线最适合。

    最好穿宽松的衣服练习,例如运动服,睡衣等。

    练习时小心不要吹到风受凉。

    练习时闭眼可去除视觉的干扰。

    四、战胜网瘾

    1.什么是“网瘾”

    “网瘾”一词,近几年越来越触目惊心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内,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求学上进的影响极大。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网瘾”,是不是只要上网时间过长就患上了“网瘾”。

    网络成瘾的判定标准常用的有三个:一是连续一个月以上每天上网玩游戏4~6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二是认为上网能得到快乐;三是不上网就会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出汗、烦躁不安等,一坐到电脑前,上述症状就会立刻消失。

    2.“网瘾”的具体表现

    一是沉迷网络的人,心理和行为受上网这一活动支配,上网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大,上网成为主要的心理需要,甚至导致生物钟的紊乱,如晨昏颠倒。有的学生经常“包宿”(通宵上网),晚上上网,白天上课时睡觉,无法上网时,对上网强烈渴求,烦躁、不安,对现实中的人和事毫无兴趣,想方设法寻找机会上网;有的学生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甚至无视学校纪律,逃课去上网,严重者甚至不告而别、离家出走。

    二是现实中表现出与亲人朋友的情感淡漠。沉迷网络者和网友如胶似漆,对自己的父母、亲人则比较冷漠,也无话可谈。情绪低落时也不会向家人和朋友表露,认为现实中没有人了解和理解自己,把情绪隐藏起来,从网友那里却能够得到极大的情感支持和满足,乐于在网上倾吐和宣泄,寻求情感支持。由于家长和老师限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还常常与父母和老师发生争吵和冲突。

    其实,沉迷网络的人更期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接纳,内心非常渴望获得真挚的朋友和珍贵的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方面却遇到了较多的麻烦和困难,产生了很多交往问题甚至冲突,往往遇到更多人际交往问题。他们在网上能够获得许多网友的接纳和认可,甚至为很多人欢迎和喜爱,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生活的不断遭受挫折,两者的反差必然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他们把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能逃避的尽量逃避,有时因缺乏现实交往能力而导致更多与人对抗的关系。一些原本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长时间沉迷网络使得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三是自控力差,意志薄弱。沉迷网络者大多能够意识到过度上网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危害,甚至也不断受到家庭和学校的规劝和惩罚,常常有悔改之心,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一旦有时间、有机会上网时,又难以克制自己,缺乏意志力,多次尝试远离网络而结局总是失败后,便放弃了主观努力,为了缓解这时内心的强烈不安和矛盾冲突,反而更加剧了上网的渴望——逃到网络中去,以逃避现实的痛苦挣扎。

    3.形成“网瘾”的原因

    (1)网络本身的特性

    ①网络的可匿名性。一方面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不需要真实姓名、年龄、身份,也就没有真实的顾虑和风险。另一方面,网上的资料或信息可以随意更改,上网的人可以任意自我修饰。比如,现实中个子很矮的人,可以在资料上填身高为1.8米,高大威武,弥补现实中不可改变的缺憾。

    由于匿名,真实生活中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在网上都能够尽情宣泄(只要不违法),又不会产生现实的麻烦。比如,对某个同学或老师不满,在现实中不能随意表达,而在网上就可以大谈特谈,不用担心造成什么后果。

    孩子们在网上往往能够交到一大堆朋友,弥补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交友不畅,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情绪宣泄和交流的目的。

    ②虚拟的网络空间能够让孩子逃避现实,获得心理满足和成就感。比如,在网络游戏中互相交流、团结协作、竞争等,其中的友好、轻松、快乐、刺激等感受,在现实中很难经常体验;考试成绩差、遇到挫折时,到网上聊天或者玩游戏,往往能够缓解心理压力、抒发郁闷情绪、获得他人同情和安慰。现实中得不到或者很少能够感受到的成就感、被理解的感觉,在网上都能够轻易获得,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很多孩子当然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③网络世界自由、多变、丰富,是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在现实中,孩子们往往只是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之中,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学习、考试,常常感受到的是枯燥和乏味,而网络世界却可以让孩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意进出各个网站,并且浏览到无限的信息和资料,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们在网络上的信息世界自由翱翔。

    同时,青少年对很多事情还处于懵懂阶段,对异性和性充满了好奇,而现实中缺少对性的了解,身边的人们避讳谈论这个话题,这更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网络在这方面的开放和自由,为青少年提供了便利的渠道,浏览图片,阅读相关资料和信息,甚至迷恋网络色情,满足了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和性的需要,更加容易使孩子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2)不良环境

    ①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研究发现,90%有网瘾状况的青少年来自紧张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互不关心,甚至“离婚”一词经常挂在嘴边,孩子为了逃避这样的环境,更容易沉迷到网络之中。

    ②亲子关系紧张。当孩子觉得无法跟父母沟通,不被父母支持理解,无法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时,会倍感压力,同时又无力反抗这样的现实,心中累积了很多郁闷,这时网络往往就成为他们排遣郁闷的一个极好的渠道。因此,青少年上网,很多时候是一种逃避,是他们缓和焦虑的一种手段,是他们对现实的无望和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反抗失败的一种补偿。

    ③学习上遭受挫折。有些孩子从小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家长、老师和周围人的赞许和羡慕,而一旦出现竞争加剧,成绩下滑,就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令其遭受挫折,如果父母亲不能及时为孩子提供情绪上的辅导、协助和支持,孩子的自信就会一落千丈,而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很容易寻找到成就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了。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7岁的高中生,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升入高中后,难以适应巨大的竞争压力,成绩也流于中等,他很苦闷,内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偶然之中,他进入网络世界,豁然发现有“另一片天空”,使他找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凭借自己的聪明,他可以在四五千人上线的网络游戏中排名第一、第二,表现非常优异。对这个同学来说,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的成就感却在网络中轻而易举找到了,可以说,他逃避到了另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找到了理想中强大的自我,他离不开网络了。

    ④人际交往遇到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重心之一,赢得同伴的接纳和赞许是很重要的心理需求。一些孩子因为性格内向孤僻、外型不够时尚漂亮等因素,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良好相处,甚至受到某些同学玩笑式的嘲讽:你太差劲了,看你那样,你根本不行……网络世界中恰恰相反,可以隐藏、修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从而获得大量的“友情”。

    (3)社会状况

    2006年,心理学专家高文斌博士根据研究,认为网络成瘾现象跟当代社会状况有很大关系,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存在着三个缺失:

    ①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大多数人往往认为有妈妈照顾孩子就够了,许多家庭的父亲在外奔波忙碌,很少有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还有一些离异和单亲家庭,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更需要父亲的情感沟通和支持,父亲的角色和性格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男孩的成长,因此,沉迷网络的男孩数量更多。

    ②游戏缺失。有种说法是,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没有自由自在的游戏时间,从懂事开始,甚至还没懂事的时候,就已经背上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压力,青春期前后,正是初高中阶段,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和压力,谁都难以避免。可以说,现在的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游戏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里的文体活动又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基本不开展文体活动,游戏中快乐的情绪体验、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而网络恰恰“适时”进入了孩子的生活,就难免风靡孩子的世界。

    ③同伴缺失。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同龄伙伴,寻找不到平等、对等的玩伴,得到更多的是家长和长辈的宠爱、教导,甚至溺爱,他们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协商,没有人际交往经验和能力,也没有应对挫折寻求解决方法的意识,更多的是依赖和等待,依赖家长替自己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孩子们一方面很孤独,同时又不懂得怎样在现实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朋友,不喜欢与人交往等,而网络弥补了这个缺失。

    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恰好弥补了这三个方面的缺失,所以在这个环境背景下,就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迷上网络了。

    4.如何预防和战胜“网瘾”

    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一旦陷入,很难自拔,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

    (1)《家庭预防网瘾指南》

    2009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公布了国内首次制定的《家庭预防网瘾指南》。《家庭预防网瘾指南》的制定,历时4年,调研了近千个家庭的案例。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介绍说,虽然网络成瘾的形成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家庭是否和谐。他认为,家长参照相关原则去做,能够有效防治孩子的网瘾。

    据了解,《家庭预防网瘾指南》针对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过失,概括出了十大基本原则:

    ①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子女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②建立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避免刻板、教条的家庭规则;

    ③建立平等、信任的家庭关系,尊重子女,避免严厉惩罚;

    ④营造理解、温暖的家庭环境,倾听子女的心声,避免忽视与冷漠;

    ⑤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做子女的支持者,避免控制与指责,给子女成长空间;

    ⑥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⑦设立适合子女发展的期望值和目标,让子女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⑧以有效的沟通方式及时解决子女内心的成长困惑;

    ⑨在子女教育中父亲应多参与,避免父爱缺失而溺爱子女;

    ⑩掌握科学教育知识和电脑及网络使用技能,与子女共同学习和成长。

    针对孩子沉迷网络的现象,如何有效地进行干预,《家庭预防网瘾指南》给出了12条具体措施:

    ①寻找子女迷恋网络的原因(如性格内向、成绩不如意、人际关系冲突等);

    ②将“因迷恋上网而失去的重要人和事”列表,帮助孩子认识事情的严重后果;

    ③逐渐减少并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

    ④将原来上网时间错开,打乱孩子原有的心理秩序,避免其对网络成瘾;

    ⑤上网前和下网时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例如,上网,这段时间是属于你的;该下网了,还有重要事情等你去做呢);

    ⑥规定孩子每天与家人、朋友交流1小时;

    ⑦让孩子身上携带积极提示卡,及时记录其变化和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积极鼓励;

    ⑧帮助子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网瘾的危害;

    ⑨帮助子女寻求网络之外的替代性爱好(如运动、音乐、舞蹈、绘画等);

    ⑩把电脑放在客厅而不放在卧室,有利于家长监控;

    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知识,并主动与孩子一起使用网络;

    一旦孩子过度使用网络,可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2)青少年自身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①尽可能少涉猎网络

    青少年时期,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价值观、世界观上,尤其是心理耐受力上,都处于塑造、成长过程中,要清楚地了解“我还是个孩子,还在成长”,对于一些自己还不能确信有力量去抵制的东西,尽量不涉猎,或者在最初的时候就自我加以严格约束和控制,尤其要寻求父母、老师的支持。一旦放任,或者寄托于“下一次”,往往容易陷入泥潭,无力自拔。比如上网玩游戏,规定自己只能玩一小时,那么一小时时间到了,就要停止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阻止网络成瘾的趋向,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相反,如果没玩够,心里想着“下一次我一定按时结束游戏,这次就让我玩个痛快吧”而继续玩下去,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一次比一次玩的时间更长,最后难以控制而导致沉迷网络。

    ②正确使用网络

    上网前要询问自己:是需要到网上查找资料,还是在无聊郁闷的情况下来寻求安慰、逃避压力?如果确实需要上网查找资料,那么,在完成资料查找任务后,就要及时离开网络,投入到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去。如果发觉自己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中的烦恼和压力,想到网上寻求暂时的逃避和解脱,那么,就要克制自己不去触碰网络,告诫自己不要用网络来逃避消极的情绪和现实的挫折,“逃到网上不能解决问题”,安静下来思考怎样真实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做一个学习计划,并且立刻着手进行,如果和朋友发生矛盾,尝试和对方沟通,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珍惜友情。

    ③上网任务明确,控制在网时间

    很多时候,青少年确实只是想到网上查找有用的资料,但是,一到网上,马上就被五花八门的信息、网友的留言、问候吸引了注意力,“先玩一会,再找资料也不迟”,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游戏和聊天上,真正做“正事儿”的时间就少之又少,甚至根本无法完成原本要做的那件事。可以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尽量避免上网后不听使唤地沉迷其中。而且上网前给自己限定时间也是必要的,在既定时间内,有效率地完成计划,不给自己留下过久富余的时间,避免了在网上的过久逗留。养成这样良好的上网习惯,就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战胜网络的各种诱惑,避免形成网瘾。

    尤其是青少年,业余的时间并不多,合理安排自己的可掌控时间,不仅是一种能力,同时更是意志力的体现,能够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愉快、丰富多彩,自然也就不会总想着到网上去寻找快乐了。

    ④慎重交友

    很多时候,自己本来不想去上网,可同学约好了,自己不去,就耽误了大家的网络协作游戏,又不好意思拒绝,一次又一次,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依恋了。这也是很大一部分网瘾少年最初走进网络的原因之一。

    所以,尽量不要和经常上网、迷恋网络,甚至有网瘾的人过多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和积极上进、乐观向上、善良宽厚的人交朋友,对自己的身心成长是有利的。

    ⑤尽量在家中上网

    如果家里有电脑,查找资料、玩游戏等,尽量在家中进行,父母的约束是有效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减少对网络的依恋的外在力量。因为青少年自控力不强,需要外力的约束,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

    (3)寻求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帮助

    对于难以通过家庭、学校、自身力量戒除网瘾的青少年,要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帮助,避免方法不当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五、消除恐惧

    恐惧症是患者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殊情境产生的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受,而实际上这些事物对患者并无伤害或威胁,完全是患者心理上的一种荒唐、不合理的恐怖理解,使其深受恐吓而不能摆脱。恐惧症多发生在青少年或成年初期,一般女生多于男生。其一般症状是患者遇到或想到自己所恐惧的事物,就会产生焦虑紧张、害怕恐惧、躲避逃跑等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严重的甚至长期闭门不出。而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自我防护、躲避外界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因此,日常生活中出现恐惧心理是正常现象。例如对黑暗、僻静处、高空环境、蛇虫毒兽等的恐惧。

    恐惧症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一特定事物、活动或场景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不得不采取回避的态度。患者虽然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和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

    这样的症状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多,中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是社交恐惧症,女生发生的较男生多一些。有该症状的学生,其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胆小、害羞、依赖、内向、不合群。恐惧时,还可能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脸色苍白、出汗、瞳孔扩大、毛发竖立等。多数人在之前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首次受惊吓造成心理应激反应具有致病意义,即俗语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下面是青少年中几种常见的恐惧症:

    1.聚会恐惧症。有这样症状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

    2.赤面恐惧症。这种恐惧症病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更严重。

    3.动物恐惧症。许多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并往往只害怕一种动物。

    4.境遇恐惧症。害怕登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症。这种病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症。这种恐惧症通常起病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症。学校恐惧症的主要表现,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二是如果强迫患者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三是倘若同意患者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四是患者多数是好学生、优秀学生,甚至是三好学生。

    在病因中,精神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往往成为发病的诱因。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被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症。

    研究表明,恐惧症除与精神因素有关外,还与遗传因素有关。调查表明,恐惧症患者的性格常偏于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等等。

    对恐惧症的治疗,一般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适当辅以药物治疗。对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恐惧症。此外,在恐惧症的治疗中还要强调认知领悟,即引导患者把经历中已经被遗忘的精神创伤体验引入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重新认识。但是,对青少年患者来说,主要的不是治疗方法而是调节方法。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它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1)了解引起恐怖的具体刺激情景;(2)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3)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4)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学习他人一些有益的经验。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怖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多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

    3.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症患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手段是让患者倾诉和回忆,帮助患者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患者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领悟”。

    对恐惧症的预防也很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从小不要吓唬孩子,不要乱惩罚孩子。提倡科学教育,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创造艰苦磨炼的环境,培养孩子勇敢、坚强、乐观开朗的个性。六、摆脱抑郁

    1.抑郁心理的概念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因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有严重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还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抑郁心理,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2.形成抑郁心理的原因

    (1)达不到既定目标。中学生达不到既定目标所产生的失败感是他们陷入抑郁的重要原因。理想是中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但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加上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还不成熟,正确的人生观还没形成,因此他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因失败而感到苦闷和彷徨,产生自我无能感,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

    (2)不客观的自我归因。对自己行为的归因是中学生平衡心理的重要方法。按照归因理论,人们一般会对自己行为结果从两个维度进行归因,即稳定性和内外因。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差生,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挫折归因为稳定的内因,即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因此,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

    (3)自尊心的丧失。所谓自尊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相信自己能力和自己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价值。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与同伴很好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独立性较强。而自尊心丧失的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忧愁伤感,害怕参加活动,害怕遭到别人拒绝,他们感到没有人爱他们,孤独、无助、压抑。

    (4)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还很不完善,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是片面的。在学习上一方面盲目自信,另一方面遇到挫折却又盲目自卑。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中学生因感到无法控制自己而产生焦虑和恐惧,产生自我封闭的抑郁心理。

    (5)人际交往贫乏。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在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往往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6)“应试教育”的压力。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常常取消各种课外活动,迫使学生“苦读升学书”。另外,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变成了“应试活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发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的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

    (7)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表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然而有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走极端。一方面,在生活上他们是孩子的“保姆”,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另一方面,在学习上他们又成为孩子的“监督官”,不时“关心”孩子的成绩。这种专制的家庭教育方式,常使他们的孩子在生活上成为无能者,在学习上则总是害怕失败。

    另外,中学生的抑郁性心理障碍,还受中学生的内向型性格特征、社会的压力、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种种原因,在引发中学生抑郁心理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产生无助、无望、自我无能的心理,并且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心理状态之中,对前途丧失信心。了解这些原因,可以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抑郁的困扰提供有益的依据。

    3.如何预防抑郁心理

    (1)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中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还要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在学习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2)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考试中,教师应取消排名次的做法,让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明确考试的目的。同时,教师对考得差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消除他们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和考试失败后的自卑心理。

    (3)在中学适当开设心理辅导课,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心理专家进行中学生心理辅导,这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加强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帮助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走出“牢笼”。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看法。它包括三个因素,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加强对有抑郁心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让他们增强对自我的爱护和对生命的珍惜;其次帮助他们客观地评价自我,摆脱自我无能心理的压力;最后,要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我,学会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是中学生平衡心理矛盾的一个有效方法。

    有抑郁心理的学生经常因过度压抑自己而感到焦虑和紧张,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学会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不仅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他们的抑郁心境,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七、消除自我封闭

    中学生自我封闭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明显。它突出表现为学生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而且极易产生悲观情绪。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初一学生明显不如小学生爱回答问题,到初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进入初三、高一,学生的封闭心理进一步发展,他们很少与父母交谈,家长询问学校情况,他们往往显得不耐烦或只作简单的回答,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他们不愿和老师接近,极少到办公室向老师提出问题或主动与老师谈话,特别不愿告诉老师班上同学的事情。

    中学生封闭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由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所造成。中学生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由于担心被人“小看”,往往羞于在成人面前暴露内心世界而产生封闭心理。

    2.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使然。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所以他们热衷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而与成年人的关系则由依赖型转变为密切接触型和保持距离型,表现出封闭性和相对的开放性并存的特点。

    3.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这必然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变化,由儿童期的心里怎样想,行动上就怎样表现,发展为对问题的看法一般不流露。他们心里虽有许多奇异的想法,但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轻易表露出来。

    怎样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呢?

    第一,尊重、信任他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必须与人进行交往,如果你对人际交往表现得冷淡,这说明你对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被自我封闭毁灭了,因而你也不会从中获得应有的快乐,所以你要学会放慢自己紧张的生活节奏,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努力去寻找生活乐趣,如与初识者打打招呼,和朋友娱乐一番等,使自己不至于走向封闭的深渊。

    第二,学会说“真有趣”。生活中你常常会发现,在大人眼里一点都不值得笑或一点都不觉得有趣的事,在我们眼里却那么有趣可笑。

    正因为如此,孩子的烦恼才不会久留心中,总是过眼云烟。如果我们总是对什么都觉得“真有趣”,那么生活中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和无限的欢乐。

    第三,顺其自然地生活。我们习惯干什么事都要事先有计划,有目的,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但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刻板行事,不能为了一件事没按计划进行、没达目的就烦恼。

    如果你对每件事都精心策划,以求万无一失的话,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地封闭起来。我们应该回忆一下自己童年时的样子,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与乐趣,有时能让自己轻松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奔忙于一个明确目的或一个难题,那样会很累的,要懂得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

    第四,不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生活中会有许多令人陶醉、值得我们动心的事情,我们应当真实表露自己的情感。如你和挚友分离在即,就让即将涌出的泪水顺利地流出来,而不要强忍在眼眶里或躲到洗手间去哭泣。

    为了怕别人说长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隐藏起来,这是自我摧残,也无意义,倒不如真实对待自己的情感,遵从你的心,听取你心灵的声音,这样即使做错了,也不会太难过。

    所以当你遇到挫折、感到烦恼的时候,不妨向亲朋好友诉说你的苦闷,即使有些话不能对自己的家人说,但可以告诉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朋友忧愁我哭泣,朋友快乐我欢畅。”若能有这样的朋友,那你就是非常幸福的人了。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尽情地展示你的青春风采和天真气息,以热情、开朗的态度面对人生,从而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让我们拥抱快乐的生活吧!八、摆脱强迫症的苦恼

    每次考试后都担心忘记写名字,其实内心明明知道刚发完试卷就先写好了名字,但心里就是不能释怀;每次离开家后,都觉得自己忘了锁门,只有反复回去查看才能确定门已经锁好……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现过,只是程度不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强迫症的症状。

    强迫症患者与其人格上的一些缺陷有关,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急躁好强,内倾退缩。经常表现为:反复推敲,反复评价,求全责备,遇事过分细致,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

    强迫性神经症一般是指不由自主地出现某些想法和动作,本人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克制。也就是说,主观上明知这念头、情绪或行为是没有必要的,是不值得去想、去做的,可是自己却不得不去这样反复去想、去做,不去这样想这样做就感到很不舒服、很不安全,而且常常是越想去掉这样的念头或行为,这念头或行为却越强烈,令人十分苦恼。强迫症状可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

    其一,强迫观念包括强迫冲动,也叫强迫思维。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强迫性怀疑。对明知已经做妥当的事情,仍然不能放心,比如,明明已经把门锁好了,却仍然担心没有锁好;明明是贴好邮票之后才把信投到信箱里的,却不断怀疑可能没有贴上邮票,心中惴惴不安,很难安静下来。

    2.强迫性穷思竭虑。常常对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翻来覆去地思考为什么,如“为什么1+1=2”、“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心里知道没有意义,却又不得不去反复思考,不这样做就感到心中不安,很不舒服。

    3.强迫性对立思维,或称强迫性冲动。每当触及一些事物或词语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些相反的念头。

    比如在理智上自己明明很爱父母,可是一见到父母却出现要冒犯父母的念头或冲动,心里很害怕自己真的去这样做。其实这只是一种冲动的念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这样的。

    4.强迫性联想。这种倾向会给同学在学习上带来很多干扰,比如正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或在自习课上做习题的时候,有强迫倾向的同学就会在脑子里不断地出现一些无关的杂念,挥之不去,搅得自己心烦意乱,使听讲或做题的效率很低。

    一些同学认为这是自己有“走神”的毛病,总是责备自己的意志力太差,并为无法改掉“走神”而苦恼。甚至家长也会责备他们学习不认真,不专心,没毅力。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同学有效地解除或缓解这类心理干扰,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其二,强迫行为。常见的强迫行为与强迫观念有联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强迫性计数。不由自主地去计算没有实际意义的事物的数量,如上楼时一定要数有多少台阶,走路时一定要计数自己的脚步,在马路上行走时要计数大楼的层数,或者对于电线杆、树干和商店的玻璃窗等都要计数。明知没有意义,也不可能记住,但一定要数下去,不然心里就感到不放心,不舒服。

    2.强迫性检查。与强迫性怀疑有关,如离家时总要反复地检查房门窗户是否锁好、关好,甚至一遍又一遍地打开门锁再重新锁一次,尽管如此还是不放心。

    有的同学做完一道习题,马上就怀疑可能做错了,其实这种题目他完全只凭口算就可以准确地判断正误,但是他仍然一遍又一遍地用笔算反复检查,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3.强迫性洗手。不能克制地反复洗手,只要手上接触过自己认为不干净的东西,哪怕是一只很小的飞虫从手臂上飞过,也要反复地洗手,明知已经很干净了,但仍然企图多洗几次,也有的人表现为反复地洗衣服等。

    4.强迫性仪式动作。如进门的时候一定要先退后进;路过特定地方一定要迈三步跨过去,不能迈四步;回家时一定要沿着特定的路线行走,如果遇到干扰没有沿着特定的路线走过去,那么一定要找机会重新再走一遍等。

    这些刻板式的重复性动作和行为,对于当事者来说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常常是含有吉祥平安的意思。

    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对于预防强迫症的发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父母本人有个性不良者更应注意。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对于强迫症的治疗,可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心理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为治疗的手段之一。患者要冷静分析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如能找出原因,应树立必胜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情绪。

    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不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效。

    注意心理卫生,努力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和技巧,增强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艰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是预防的关键。

    对于强迫观念者,当强迫观念一出现,即用声音干扰,效果也较好。

    家长对孩子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过分担心,尽量避免跟孩子讲大道理,尤其不能追根究底。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最好按常识给予答复,说一遍即可,无需重复。

    2.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

    九、了解心理咨询

    我们遇到心理困扰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大家可能对“心理咨询”这个概念都不陌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心理咨询也正逐渐被我们所接受。但是,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时间较短,还不是很普及,所以,也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认为去心理咨询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是心理有病或变态,所以导致很多人不敢光明正大去做心理咨询。

    “咨询”是指商量、征求意见或寻求别人帮助的磋商行为,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心理困扰,达到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同时,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具有必要的心理学、医学知识和综合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的能力,尊重、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更不会歧视来访者。

    心理咨询根据内容可分为发展咨询和健康咨询。发展咨询是指通过咨询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心理潜力,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使工作、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如:心理上有冲突、困惑、烦恼、痛苦等,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得以解决;健康心理咨询指受到各种心理刺激而明确体验到情绪上困扰时,如焦虑、恐惧、抑郁等,可以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解决。

    心理咨询可有多种形式,如门诊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互联网咨询等。

    每一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遇到过心理困扰,对中学生来说,也会经常遇到各种情绪困扰问题,如:考场中的挫折、交往中的冲突、学习中的焦虑、成长中的困惑等。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某种心理困扰已经难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处理,已经显著影响了你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

    但是,要知道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并不是像打针吃药一样可以被动地等待痊愈,接受心理咨询是要我们自己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机,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双方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和困扰,从而达到令咨询者人格独立、成熟、成长、完善的目的。

    正如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老师所说,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蛋壳里的小鸡,被某一种行为方式禁锢了自由,心理咨询要做的就是帮助小鸡打碎这层蛋壳,让它来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

    所以,心理咨询就像精神按摩,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