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需要点哲学-哲学的用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1 哲学:爱智慧的学问

    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顿……哲学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哲学教人如何思考,教人勇敢,教人提升个人气场,教人明白了解自己与他人,教人们快意生活,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古希腊】苏格拉底

    在很多人眼中,哲学从来都是一副繁琐、纠结的面目。那些似乎离我们很远的智慧既高深又令人难以接近。而只要想到哲学家,人们多半想到的也是一个个凝视星空、沉默幽闭的老人形象,他们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对世人没有太多的感情。然而,大家知道哲学真正的含义吗?实际上哲学从它的命名开始就没有下过远离世人的定义,它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爱智慧”。智慧没有等级,爱智慧就是要人懂得以智慧之光照亮人生。

    中文“哲学”的英文词根是philosophy,这个词是从希腊语philo-sophia转变而来,philo意思是“热爱”,sophoia意思是“智慧”,哲学因此被称为“爱智慧的学问”。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这里我们需要界定区分一下两个比较容易被混淆的概念,“爱智慧”和“有智慧”。“爱智慧”与“有智慧”不是同一个概念。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举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和“智者”的故事来说明两者的区别:

    在古希腊前期的城邦中出现了这样一批“智者”,他们自称是有智慧的人,通过传授给别人辩论和修辞技巧来获得报酬。“智者”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却不是以智慧为追求目标的“爱智慧的人”,与其说他们传授的是“学”而不如说是“术”,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使用目的、获得报酬收益的手段。柏拉图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哲学是不计较功利目标的,真正的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典型的代表便是他的导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父亲是塑料作坊主,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传说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这与“智者”温文尔雅的形象相去甚远。他平时像一个“智者”一样生活,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但他与“智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从不收取学生的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个人私事,而是他对当时自己所生活的城邦和时代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苏格拉底的言论使有些人感到了恐惧,为此他遭到了所谓“有智慧”的“智者”的反击和污蔑,同时很多雅典人也不理解苏格拉底的意图,认为他既然没有智慧又为何来教导雅典民众呢?苏格拉底最终被诬陷“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而入狱,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雅典民众以公投的方式处死。

    “爱智慧的人”与“有智慧的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差千里。前者是指那些从内心深处不可遏制地想要追求真理光辉的人,后者的追求却局限在以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谋取一己之私,或者仅仅是炫技而已,满足知识渊博带来的虚荣心。毫无疑问,苏格拉底自然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一方面不断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进,另一方面不夸夸其谈卖弄炫耀。

    “哲学”的本意是教我们要“爱智慧”,虚心求教,崇尚智慧给人生带来的恩惠,而不是将智慧仅仅看作满足虚荣心的冰冷工具。

    02 哲学:带你走出黑暗的洞穴

    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渴望求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哲学和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在于告诉你人生的真相,揭开掩盖事实的幔布,批判谬误的论调,以真知照耀大地。其中最典型的也是我们最常听说的就是哲学的批判精神,它是指哲学敢于置疑一切,批判一切的勇气和本质。在哲学的范围内,一切所谓的权威、信条都是可以被怀疑的对象;而哲学的求真精神,是指哲学不会满足于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写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中。从出生起,他们就像囚犯一样,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方,甚至连脖子也被套住,不能转动,更不能回头,只能直视前方。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篝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犯对面的洞壁上。就这样,这些囚犯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这些影像是如何形成的。于是,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并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

    囚徒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命运的悲惨,也没有想过挣脱束缚他们的锁链。然而,有一天,一个囚犯偶然挣脱了锁链,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直接看到了炫目的火光,这使他感到刺眼,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子。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眼睛逐渐适应了火光,终于能分清影子和雕像,明白了雕像比影子更真实,于是,他不顾眼睛的难受,朝火光走去,走到了洞口,被人一把从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

    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真实的事物时,再次感到眼花缭乱,比先前见到火光时更为痛苦。所以,他只能一步一步适应洞外的生活:先看阳光下的阴影,再看水中事物的倒影,再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最后,他终于能直视太阳,才明白太阳是岁月和季节变化的原因,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

    然而,解放的囚徒并没有得到一个好归宿。这个走出洞外的囚犯,回想起往事,在庆幸的同时,开始怜悯他的同伴。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的,也不过是善于捕捉倏忽即逝的影子,善于记住影子的形状,善于推测即将出现的影子而已,所以仍然只是一个可怜虫。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再留恋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再也不愿回到洞中做囚犯。但是,为了解救他的同伴,走出洞穴的囚犯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洞穴里。可是,他从光明的地方重返黑暗的地方,已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别人因为他看不清影子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没有人相信他在洞外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到处和他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别,却因此激起了众怒,大家恨不得把他处死。

    柏拉图把世人比作洞穴中不明真相的囚徒,他们一般只把眼前看到的现象当作真理信奉。而哲学家就是囚徒中贸然走出洞穴并获得真相的人,尽管他在解脱束缚的过程中经历了痛苦,但是还是收获了不可替代的自由和真相,而不是像其他拒绝走出洞穴的同伴一样甘愿安稳的生活在黑暗中。

    也许掌握真理的人永远都是少数人,所以走出洞穴的哲学家也只是少数人,他们必然会肩负鼓励他人走出洞穴的任务。

    03 请不要挡住我眼前的阳光

    肉体快乐是不足道的,要紧的精神安宁。

    ——【古罗马】塞内卡

    哲学的原则是尊重真理,这里必然包含着对自由的崇拜。智慧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经过苦苦挣扎得到的令人过的开心的结论都是智慧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按照自己的内心,过着单纯自在的生活。他认为除了人生而就有的自然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物质和欲求都是需要怀疑的,对他来说甚至都是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他居住在一只木桶内,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关于第欧根尼有一则很著名的故事:

    冬天清晨的阳光出奇地刺眼,第欧根尼的眼珠在眼皮底下骨碌转了两下,猛地睁开了。

    “不错的早晨。”第欧根尼开心地对着空气说着,爬出了他的屋子。也许我们应该说得更准确一点:第欧根尼爬出了他居住的……木桶。

    第欧根尼吃完他的早饭,把头伸到广场上的水池里喝了个饱,然后靠着水池躺了下来。太阳暖洋洋地照在他身上,第欧根尼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可是很快阳光就被一片阴影挡住了。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第欧根尼睁开眼睛,一个身披紫色斗篷、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轻人站在他面前,而在此人身后,是黑压压的人群。

    “这是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皇帝,希腊的征服者。快起来向他行礼!你算是走运啦!”一个穿着金色铠甲的侍从在第欧根尼耳边说。

    “第欧根尼先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亚历山大俯下身子,微笑着又问了一次。

    “能。”这个衣衫褴褛、肮脏邋遢的人懒洋洋地说:“请往边上站一点,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短暂的惊愕之后,亚历山大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他知道,这世上,只有征服者亚历山大和乞丐第欧根尼是自由的。

    第欧根尼的价值观里面,看不出一点玩世不恭和消极厌世的情绪——恰恰相反的是,他对“德行”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他认为和德行比较起来,俗世的财富是无足计较的。而这种德行在他来说就是完全可以自我满足的一种价值观。他所追求的这种价值体现就是无害他人的自由,是从欲望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只要你对于幸运所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下解放出来。在以第欧根尼为代表的犬儒主义者看来,享受权利从来不分乞丐与皇帝——如果你挡住了我享受的阳光,那么请你让开。

    04 哲学究竟有何用

    一切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德】歌德

    从表面看,哲学确实不能给我们带来实用的、立竿见影的功用和利益。它甚至很难让人通过它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例如它从没告诉你该怎么做才能烤出一个面包来。如果谁告诉你说有一门哲学称自己能够用以获得金钱,那么这门哲学肯定不是真正的哲学。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就说:“如果非要逼问我哲学的用途,我只能说哲学无用。”

    下面这则故事正说明了这点:

    古希腊时,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说:“我想跟你学哲学。”

    苏格拉底问他:“你想学到什么呢?学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经商,可以赚钱。学了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

    青年无法回答。

    确实,哲学能做什么呢?哲学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既不能带来日常的吃穿用度,也不能当作才艺展示给观众观看。马克思也讲过一个关于哲学无用的故事。

    一个哲学家坐在船上,他问船夫:“你懂哲学吗?”

    船夫说:“不懂。”

    哲学家说:“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

    船夫沉默不语。这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在水中挣扎的哲学家,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说:“不……会……”

    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哲学真的没什么具体用途,关键时刻连命都救不了,还不如去学习一项具有实际用途的技能实在。但是“无用之用,乃大用”,越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往往越有大的用途,哲学家不会烤面包,但却有经世济民的大用。《说苑·杂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比上面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更深入一步。

    梁地的丞相死了,哲学家惠子想要去梁地出任丞相,在过河的时候太匆忙不小心掉到了河里,路过的划船的人把他救起来。

    划船的人问惠子:“你要去做什么啊?怎么会这么匆忙呢?”

    惠子说:“梁地没有丞相,我想去试试看。”

    划船的人又说:“你只是在船上那么小的地方都会遇到困难,要不是我的话你就死了,你哪来的本事做梁地的丞相呢?”

    惠子说:“说到在水上驾驶船只纵横穿行我是不如你,但是说到治理国家,保全人民社稷的安康,你和我比起来还差得远呢。”

    看似在平常起不到作用的哲学,其实在每个人的价值观里默默地工作着,是它一直在指引、照明人类的道路。人无面包不能活,人无思想同样不能活。正是哲学和哲学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除生存之外的更多意义和景象。

    05 哲学的无用之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在了解了何谓哲学之后,哲学何用便成为最迫切的话题。如果非要给哲学找出用处来还真有困难,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说,哲学的用处在于它的“无用”。这里的无用自然是指哲学的无功利色彩。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的感官欲望被不断打开的时代,“哲学无用”更是发出了历史的最强音。确实,哲学确实是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但正是这种你拿它无法下手的无用之物给人的一生带来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正如老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哲学有什么用处?惠子和庄子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段对话,被记录在《庄子·逍遥游》中。

    梁国的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对庄子说:“国王赐给我大葫芦种子。我种在后院内,结了个大葫芦。匠人加工成容器,容量五大斗。用来盛水盛浆,担心容器薄不坚固,容易破碎。纵剖成瓢,仍嫌太大,因为舀水舀酒舀汤都用不着那么大。能说这大葫芦不够大吗?不能。可是大而无用,我就把它砸了。”

    大葫芦者,太糊涂也。庄子心头明白,一点也不生气。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中国人从古代至今在社会生活方面往往容易注意到事物实用的一面,那些更加悬浮的、形而上的思考不是那么容易被世人注意到。因此传承下来的实用性认知习惯也让现在的人们产生了太强的功利心理。人们对待知识也是一样,有用的学科总是热门专业。像哲学这样的学科,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作用,只好坐冷板凳。哲学虽然“无用”,却得以长存——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哲学是一切学科价值导向的关键,最终谁都离不开它。实际上,正如庄子所说,哲学不是没用,而是没有直接的用处。

    06 哲学家的兴趣不在赚钱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德】黑格尔

    哲学的实用性一直是被经常问经的问题。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显然也被问到了同样的问题。在泰勒斯的时代,哲学家被认为思考的是世界本源的问题,但真正的意义在于改变世界。仅仅靠思考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谋生、发财吗?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吗?到头来还不如脚踏实地地赚钱实在。仰望星空还是脚踏实地?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哲学家通常都被认为(抑或是嘲笑)是仰望星空的思考者,但是没有仰望星空的哲人,那些所谓脚踏实地的人就不会得到什么生活的真相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哲学家不是不会赚钱,只不过他们选择了另外的生存方式。

    哲学家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而他却预言第二天会下雨。正在他预言会下雨的时候,没有留神脚下的一个坑,他就掉进那个坑里摔了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不过,你知道明天会下雨吗?”

    人们因此常常嘲笑哲学家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而另外一则关于泰勒斯的故事,则有力地回击了这种嘲笑:

    人们嘲笑泰勒斯是一个商人却不好好经商,不好好赚钱,老去探索些没用的事情。泰勒斯决定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证明自己可以赚钱。

    根据对天象的观测,泰勒斯预测到当年雨水颇丰,那一年雅典人的橄榄肯定会丰收。于是在天还很干旱的时候租下了全村所有的榨橄榄的机器。当时大家以为我们的哲学家又发疯了,因为明明是旱天,当年的橄榄肯定会歉收的。但是随后的时间里风调雨顺,橄榄大丰收,大家不得不到处去找橄榄机来榨油,但是所有的榨油机都在那个只知道看天的哲学家的手中。泰勒斯于是乘机抬高了机器的租赁价格,狠狠地挣了一大笔钱,以此来证明自己只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有更乐于追求的东西要去追求,如果自己想赚钱的话,是可以比别人赚得多的。

    哲学家常常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惊诧,习惯关注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更多的是为了内心的满足和人类认知的进步。他们常常像掉进坑中的泰勒斯一样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嘲笑。对于租用榨橄榄机的例子,亚里士多德的结语是:“这件事情表明,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07 哲学教人勇敢

    哲学不是别的,只是为死亡做准备。

    ——【法】蒙田

    死亡,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一个终极问题,也是哲学的一个永久话题。谈论哲学离不开死亡这个根本问题。在死亡面前,所有的意义都将消解,如果说人生还有什么巨大的疑惑,那么就是这个问题了。海德格尔说,人们为了躲避责任和恐惧,争先恐后地躲避到人群中取暖,但无论如何逃避,也逃不过人生大限——死亡。而死亡是无人能代替的,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都不得不独自面对。也许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世界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子,它本来有着众多的可能性。在死亡的最深处,这个世界的“意义”才开始像泉水一样向我们涌现,所以,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痴迷于死亡,柏拉图甚至将哲学称为“死亡练习”。

    在《费德罗篇》中,柏拉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宙斯率领诸神去赴宴,次等的神和灵魂跟在后面,装载他们的马车由一些顽劣的马拉着,御马者也缺乏技巧。在经过悬崖时马车失去控制,被顽劣的马拽落到地上。灵魂被折断翅膀,不能上升到天国,而只能寄居于肉体当中。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是高于并且由于现实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纯粹和美好的。灵魂在未跌落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附着在身体上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过的东西,只有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这个过程就是回忆,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天然地随着理性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而学习的过程只不过是让我们回忆起曾经经历的理念。而哲学,便是最好的训练回忆的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说,回忆是“死亡练习”。他的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既然是灵魂在降落到肉体之前获得的,那么,只有尽量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意味着个人声明的终结,灵魂重新回到对理念的关照,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达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也许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才能够破除一切成见,真正看向自己的内心,可以摒除世间成规纷扰,听从内心看透生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才得以彰显:死亡,在其最深处终于暴露出了人的自由。

    哲学是一种死亡练习,经过哲学思考的人,最终可以坦然面对死亡的事实,对死亡的认知也会有十分贴近内心的感受。能够平和的面对生死大事的人将是多么勇敢的人!

    08 哲学教人认识世界

    自然哲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英】培根

    哲学是一门系统的学问,一般来说它会散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为我们所熟悉,而总结起来我们会发现,哲学存在于我们对世界最基本的认识当中。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人内在的思想,还有外在于人的世界。如何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而哲学便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观赏游乐的富豪人家和种树卖果盈利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橐驼种的树,即或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它的天性是舒展它的根部,它的培土要均匀,它的土要用原来的土,给它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不再回头看。栽种时就像对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就像丢弃它一样,那么它的天性得到保全并且它的本性能够充分地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上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不同的人,却又太过于溺爱它们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甚至有人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验察土的松与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与本性逐渐地一天天地相背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

    了解认识世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还要对事物本身的发展和规律做出深刻的透视,因律而为、因势而动方是明智的选择。哲学就提供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它教会我们的更多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价值取向。更多的角度和发现是不是让生活更有意思,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