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需要点哲学-哲学的思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1 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正因为如此,哲学是曼妙的,哲学的思辨是迷人的。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德】康德

    那些痴迷于哲学研究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不苟言笑的古板形象,事实上真正的哲学家往往都非常严肃甚至生硬,还有一些不懂世故、不解风情的学究气,不是那么令人感到亲近,也许还会因此招致世人的不解。康德便是这一类哲学家的典型。

    康德的一生几乎都没离开过他出生的地方。1724年,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在一个贵族家庭担任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担任了哥尼斯堡大学讲师,后被提升为教授、校长,一直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于1797年退休。直至他去世,他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仅仅是离哥尼斯堡50公里的一个城市。

    在平常人看来,康德的生活非常准时,甚至显得过于呆板和枯燥。康德日常生活安排十分有规律,就像时钟一样准确。据说,无论冬夏,5点差一刻,他会准时起床。起床后,喝一杯茶,吸一袋烟,康德就外出讲学,或者开始哲学思考和创作。

    下午3点,康德按时出门散步,散步的路线是固定的,因为康德的许多哲学思想都是在这条路上产生的,这条道也被称为“哲学大道”。他散步时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戏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只有一次,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不过,在数十年间,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准时出现。

    康德终生未娶。康德有过想娶妻的冲动,一次当他还在盘算自己的财产时,就被人捷足先登,另一次则是偶然邂逅了一位来柯尼斯堡旅游的年轻女子,当他还在对是否求婚进行哲学论证的时候,这位女子离开了柯尼斯堡,从此芳踪难觅,只能不了了之。海涅对此评价说:“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之后,康德就没有与任何女性有过密切接触。对此,康德曾经自嘲地说:“未婚的老年男人往往比已婚的男人更能保持年轻的风貌。已婚男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画着的不是一只负重的老牛吗?”

    德国诗人海涅这样评价康德:“是康德将德国的哲学引上了道路,这个民族从此走上了哲学思考的光辉道路,思考成为了整个民族的事业。我们所熟知的众多大哲学家一下都在这片国土上涌现了出来,如同被魔法召唤了出来。”海涅所说并不夸张。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先河开拓了德国哲学的新境地,他是做任何哲学史研究时都不能跳过的伟大哲学天才。他创建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体系几乎成为古典哲学的最高峰,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哲学的发展。他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和高度。

    我们不得不感叹,康德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远游经历,更没有到过其他国家留学学习,而是一直呆在出生地哥尼斯堡,但是他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为无论什么遭遇和经历都很难动摇和改变他对于哲学的热爱,而热爱所带来的激情成为了他取得哲学研究成就的最终动力。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康德对自己在哲学世界里遨游的一生的最好的诠释。

    02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这世界没有一刻是停息不变的,我们所面临的每时每刻都跟上一个时刻是不同的所属。你所有经历过的时刻在下一刻都成为了历史,这一刻已经不同于上次,没法重合。人们努力找寻一种自身之外的人生的确定感,然而变化总是带来不安的焦虑。这也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话题。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非常强调变化的观点,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意思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着的,运动是绝对的,即“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他说:“除了变化,我别无所见。不要让你们自己受骗!如果你们相信在生成和消逝之海上看到了某块坚固的陆地,那也只是因为你的目光太仓促,而不是事物的本质。你们使用事物的名称,仿佛它们永远持续地存在,然而,甚至你们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也不是第一次踏进的那同一条河流了。”

    但是后来,赫拉克利特的一个学生克拉底鲁把他的观点绝对化、教条化,提出了一个极端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认为当我们踏入“这条”河流的时候,它已经不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那条”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的话,世界上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世界将成为混沌一团。我们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解说一个事物是什么了。因为,当我们还没有说完“这是一张饼”时,饼已经变成其他东西了,当我们把饼吃到肚子里的时候,它又变成了另外的东西。因此,克拉底鲁主张用动手指代替说话,因为一开口就过时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强调运动具有绝对性,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而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割裂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但绝对运动的物质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如果连相对静止都否认了,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是可以认识的了。

    有一个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狡辩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只好干瞪眼。

    上面的这个小故事,将克拉底鲁的错误体现得更加直白。

    赫拉克利特指出运动的永恒性,但也没有否定静止的相对性。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这是万物的本性和来源,这一点是确定的;而火本身的形态又总是变动不居的,未有一刻停止变化。这就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静止的一面也要看到运动的一面。这个早期朴素的世界观在日后研究者的眼里有着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03 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

    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德】莱布尼茨

    赫拉克利特强调一切皆流,而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则指出了万物皆异的道理。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没有一样不是独特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彼此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有再多的相同点,他们也不能被混为一谈,绝对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对事物要区别对待。

    莱布尼茨可以说以为举世罕见的天才,出生于德国的他几乎研究了当时人类所了解的一切领域,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外交,等等。他甚至还尝试创造一些自己的小发明,而他最重要的成就可能就是先于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为近代数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莱布尼茨被称为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但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十分惊人。

    莱布尼茨的博学使他名噪一时,当时的德国贵族都非常希望结交这样一位学术之星。据说,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有一次,皇帝让他解释一下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皇帝不信,叫宫女们去御花园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皇帝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听了这番话后,再次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大失所望,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都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却是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宫女们累弯了腰,也没能找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形态等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个故事揭示了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我们所面临的物质世界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而它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同一的可能性。物质世界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个体,每个个体有着成为自己而区别于别个的特征,但事物与事物之间又有着普遍的联系,存在着许多共性。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就是这样展现出来。这要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盲目随从。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原封不动地按照所谓经验进行下去。

    莱布尼茨的观点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而这就如同世间存在的你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谁能够代替你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大胆的为此而感到骄傲,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仅这一点就足以令我们感到有精彩地活下去的勇气。

    04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古希腊】欧几里得

    哲学这个总领学科下面还有很多分支学科,逻辑学可以说是其中最难的一种,因为它所涉及的素材,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直观接触的东西,它研究的往往是抽象但最终又为人所用的概念和理性元素。但是,逻辑也没有那么困难,因为各种逻辑元素都是潜藏在我们自己的思维中的,所以我们研究的就是自己的思维本身。思维的边界在哪里,逻辑的疆域就在哪里。而思维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最终要熟悉了解的还是自身。

    但是,逻辑并不就仅仅意味着对于思维技巧的训练。逻辑因为附丽着思维,显得更加高贵。然而,我们的思维也会欺骗我们。比如,当有人告诉你他正在对你说谎时,你该怎样判断自己获取信息的可信性呢?好在这只是一个逻辑学上的问题。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也许是最简单的一个悖论,却仍然是无解的悖论。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这个悖论,至今还在继续困扰着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因为,如果你说它是真话,那么按照话的内容分析,它就应该是一句谎话;反过来,如果你说它是谎话,由于它说自己在说一句谎话,当然它就应该是一句真话了。那么,这句话到底是真话还是谎话呢?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

    类似的悖论最早是在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当时克里特岛哲学家爱皮梅尼特曾说过:“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这句话就有两种理解。假如说他的话是对的,那么作为克里特岛人的爱皮梅尼特就是在说谎,他的话就是错的。反之,假如说他的话是不对的,那么克里特岛也有人不说谎,他的话就是对的。因而,无论怎样都无法自圆其说。

    说谎者悖论还有许多变化形式。例如,在同一张纸上写出下列两句话:下一句话是谎话。上一句话是真话。或者写出一连串的“下一句话是真话,下一句话是真话……”,最后标明“第一句话是谎话”。

    更有趣的是下面的对话。同学甲对他的朋友乙说:“你下句话要讲的是‘不’,对不对?请用‘是’或者‘不’来回答!”如果乙回答说:“是!”这就表明他同意了问话人的预言。也就是他要讲的是“不”,因此他的回答是与自己的本意相矛盾的。如果乙回答说:“不!”这就表明他不同意问话人的预言。因此,他就应当回答“是”,因而又与自己的本意相矛盾。究竟如何回答,这是数学家正在研究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哲学家罗素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悖论,他说:“那个说谎的人说:‘不论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事实上,这就是他所说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是指他所说的话的总体。只是把这句话包括在那个总体之中的时候才产生一个悖论。”罗素试图用命题分层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事实证明,从数学基础的逻辑上彻底地解决这个悖论并不容易。

    05 康德的梦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法】拉美特利

    思想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真理是哲学的终极追求。但是并非每一个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具有系统的哲学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有了那些专门的哲学家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先天禀赋。但是,就像世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人的思维层次和特征都有差异。因此,每个人在运用自己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状况都有所不同,而至于达至超感官的世界,探讨这超感官的世界亦即遨游于超感官的世界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种精神意义上的崇高追求润养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我们生存的品质,完善了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

    思考着的人是高贵的,康德正是最高贵的思考者之一。

    有一次,康德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在梦中,他独自划船漂到了南非一个荒芜的岛上,他在海上远远就看见那岛上有两根高耸入云的石柱,于是想凑近去看个究竟,谁知道刚一靠岸就被岛民给抓住了。没等开口,那些人的首领就告诉康德:如果说的是真话,就要被拉到真话神柱前处死,如果说的是假话,就要被拉到假话神柱前被处死。反正是死路一条了。

    康德想了一想,说:“我一定会被拉到假话神柱前被处死!”

    如果康德说的是真话,他应该在真话神柱前被处死,可按照他的话又应该在假话神柱前处死。反之,如果康德德说的是假话,他应该在假话神柱前被处死,可按照他的话又应该在真话神柱前处死。于是,岛民们傻眼了。他们犹豫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把康德给放了。

    岛民们要杀康德,完全还可以再立一根石柱,专门杀说背谬话的人,或者说杀真假难定的话的人。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话很难简单地说它是真话还是假话。非真即假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幼稚的。康德的梦至少说明了人类的理性并不是清晰明确的,在很多时候会陷入自相矛盾的陷阱。据说,康德醒来后受到启发,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类理性二律背反”的章节,指出了人类的理性并不可靠。

    二律背反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简单解释起来,二律背反意指依据同一个问题或现象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理论,虽然两个理论都各自成立,但是放在一起却又是相互矛盾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令康德的批判深入到了理性的深处,可以解决形而上学在某些问题上的困境。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要发生的。虽然康德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日后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06 囚徒的困境

    哲学是博弈的路标。

    ——《博弈圣经》

    思想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它也并非无所不能。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不会直接给人们带来什么害处,它只是一些言语,听信与否全凭自己,那么我们就不妨放任于新鲜大胆的思想中。可是,从另一个维度上来说,我们的所思所想又不知不觉地决定了我下一步做出的行为,行为导致的结果却很有可能是谁都预料不到的事情。那种深信只要通过纯粹的思想,不依靠任何客观经验和实践,人们就可以捕获人生真理是什么,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原则的想法,其结果很可能严重地影响到我们自身与生活的关系。伴随着逻辑的进步,思维和思维形式在现实世界里成为一种力量,产生异常之大的影响。那么你可曾想过,也许思维并非具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巨大的力量,也许他还有未能完成的工作?

    带着这样的质疑和思辨,我们来看看关于囚徒困境的悖论: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寻味。

    有两个坏人,一起做了违法的事情,结果被警察抓了起来,被分别关在两间不能互通消息的牢房中。在这种情形下,两人都可以选择与警察合作,背叛同伙,也都可以选择不与警察合作,拒不认罪。如果两个人都保持沉默,警方找不到证据,就无法给两人定罪。于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告发同伙,就可以无罪释放,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而同伙就要被重判,还要被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嫌疑犯会怎么做?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相互合作,保持沉默,这样两个人都可以得到自由。但是,在实际中,两个人都会考虑对方会怎么选择。两个囚犯都是道德败坏的家伙,相互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信任可言。所以,囚犯会想到:对方可能选择告发自己而获得自由和赏金;并且,对方也会这样来估计自己。在这种情形下,理性的囚犯们都会选择和警方合作。于是,结果总是两个囚犯都坐牢。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情感和道德的原因,人做选择的时候并不完全出于理性。这时候,很多囚犯因为江湖义气之类的东西选择了拒不交代。也就是说,囚徒困境中囚犯的决定往往比纯粹理性的分析要复杂得多。

    但是,囚徒困境至少告诉我们,选择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与他人有关,对他人行为的预计往往对我们的决定有很大的影响。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了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个人最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并非团体的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却具有实际意义,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事实上,我们在处理大量复杂的现实事务时,总是持续不断地遭遇囚徒困境。那么这种囚徒困境能够得到避免吗?

    威廉·庞德斯通曾在他的著作中,以一新西兰的例子来说明囚徒困境。在新西兰,报亭既无管理员看管,门也不上锁,买报纸的人只需自行放下钱后便可拿走报纸。当然很有可能有某些人会不付钱就拿走报纸,背叛了整个隐形契约,可是基于公平买卖和方便生活的原则,如果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偷窃的话,就共同背叛了这一契约,便会带来生活上的不方便。由于有了这样的意识,这种偷窃情形反而很少发生。

    这例子特别之处是新西兰人并没有被任何其他因素影响而能脱离囚徒困境,并没有任何人特别去注意报亭,人们守规则是为了避免共同背叛带来的恶果。这种避免囚徒困境的大家共同的推理或想法被称为“异想”。

    07 一块让上帝为难的石头

    上帝是全能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法】安瑟伦

    逻辑是哲学思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我们知道在逻辑论证过程中,有一种可能的结论结果是两个相互矛盾理论,但是它们自己内部又都可以自圆其说。这样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悖论。悖论的成因原理虽然十分复杂,但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入所致。

    在中古时代的欧洲,人类理性和思辨的火花仅存于教会所办的学校,也就是经院之中。那时的哲学,正是以神学的姿态面对世界的。但是,自从哲学试图摆脱神学的那一刻起,对于上帝是否全知全能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全能的创造者可以创造出比他更了不起的事物吗?这一直是哲学上著名的悖论之一。

    安瑟伦是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被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经院哲学家”。他宣称上帝是全能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不仅认为上帝的存在是超然的和不可辩驳的,仅仅从“上帝”这个概念就可以推出上帝的必然存在。他同时认为上帝的是我们凡人无法理解的。他称赞上帝说“主啊,我并不求达到你的崇高顶点,因为我的理解能力根本不配与你的崇高的相比”。

    安瑟伦从“上帝”观念的意义出发分析出上帝必定存在且全能的方式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当时,有位法国僧侣高尼罗对他的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在《为愚人辩》中,高尼罗问安瑟伦:“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却是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不论怎么回答,都会陷入困境。如果上帝是万能的,就应该能够创造一块这样的石头。但是,如果上帝创造出一块这样的石头,他又举不起这块石头,那他就不是万能的。所以,高罗尼说:“或者上帝能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总之,上帝不是万能的。”

    安瑟伦陷入两难困境,无法回答高尼罗的问题,“上帝万能说”因此被动摇了。

    就理性与信仰的关系而言,安瑟伦认为理性的思考必须符合信仰的原则。“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安瑟伦坚信,所谓的上帝就是“无法设想比它更伟大或更完美的那一位存在者”,而一块石头,便让他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许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悖论的无奈和魅力。这块令上帝为难的石头就是全部悖论的所在,这是典型的用结论来责难前提。这是逻辑学领域最广为流传的悖论形式之一。

    08 “未名”还是“有名”

    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像剥葱一样,将葱皮一层又一层地剥掉,但原来的葱已经不在了。

    ——【德】黑格尔

    你是否知道北京大学校园里有一个湖,名曰“未名”?意思是说,没有名字。然而这里的“未名”本身已然是一个名字。这里,语言作了一个游戏,它提醒我们注意语言的迷宫和诱惑。

    人类使用语言进行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但语言也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方式。事实上,有许多的思想、方式是语言传播不了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有些时候语言会阻碍思想的理解和表达。而有些思想写在书上便是死了,只停留在语言阶段的思想总是空泛无力的。《庄子·天道》中有一个“轮扁论言”的寓言: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锥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冒昧地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

    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

    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

    齐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

    齐桓公大怒,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说出来那还可以原谅,没有道理可说那就得处死。”

    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的工作观察到这个道理。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手上顷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用来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接受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我活了70岁如今老了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齐桓公读古书,得到的仅仅是落在语言里的思想。而思想一旦落到语言里,就变成了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教条和空洞理论。而制作车轮的道理和技巧,同样无法用言语说明,所以无法传授。不相信,你可以试着把游泳的理论传授给那些不会游泳的人,看看他能不能学会游泳。

    在这里,庄子借这个寓言暗示人们:不要迷信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所熟悉的卖油翁的故事从另一面说明了这一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我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只不过是熟练罢了。”这是中国人和西方人明显区别的地方。中国人往往在实践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和技术,而一旦要书写下实践中得到的结果和经验时总是难以落笔总结。这时候中国人注重的是一种意识上的传承和感悟。而在西方哲学中,语言本身就是真理。一个不能被说出来的东西,无论如何玄妙,都不能算是真理,因为我们的思维达不到它。

    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用语言将真理说得更清楚、更明白、更缜密,只有这样才有传达的可能。苏格拉底的“对话”,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我们如何去说的方法。这也是西方人为什么难以理解中国哲学精髓的原因。

    09 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要当哲学家,不要做学者。

    ——【英】罗素

    1901年6月,罗素考虑了康托尔悖论,通过分析其结构后发现了罗素悖论。构成罗素悖论所使用的也是康托尔集合论的最基本概念:集合、属于、元素。元素属于集合,一个集合也可以成为另一集合的元素。

    罗素说,集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集合本身也是自己的元素,例如“概念的集合”,它包含了所有概念为其元素,而“概念的集合”本身也是一个概念,因此也是它自己的元素,也就是说属于自己。又如“汉字符号组的集合”是由汉字组成的符号组,因此这一集合本身也是自己的元素。当然,“一切集合所组成的集合”也是自身的元素,因为它也是一个集合,这种集合罗素称为“非常集”。非常集并不是很多,最常见的还是第二类,即本身不是自己元素的集合,罗素称之为“平常集”。例如“兔子的集合”,这一集合本身是一概念,而不是一只兔子,因而它不是本身的元素。“英国首相的集合”则包含撒切尔、梅杰等人作为其元素,而这一集合本身却不是一个首相。此集合也是“平常集”。

    根据集合的特点,“兔子的集合”、“英国首相的集合”等等这些平常集也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即“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的集合”。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这一集合是平常集还是非常集?“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的集合”属于自身还是不属于自身?如果它属于自身,那么,它就是非常集,也就不是“不属于自身的集合”,因此,也就不属于自身;如果它不属于自身,那么,它就是平常集,也就恰恰是自身的元素,即属于自身。简言之,如果这个集合属于自身,那么就不属于自身;而如果不属于自身,那么就必须属于自身。怪圈!

    这一悖论简单明了,而且是集合论的基本概念引申出来的。这时,数学王国的臣民们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因为他们一贯追求严密性,而一旦发现他们自称绝对严密的数学基础——集合论并不严密,竟然出现了“悖论”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震惊,多么心慌意乱!一时间,数学王国一片混乱,第三次数学危机到来了。

    德国数学家弗雷格花了25年的时间写成了《算术的基本法则》,正当第二卷要付印的时候,他收到了罗素的一封信,罗素在信中把这一悖论告诉了他,弗雷格就在著作的末尾加了这样的附记:“一个科学家不会碰到比这更难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际,它的基础突然垮掉了。当这部著作只等付印的时候,罗素先生的一封信就使我处于这种境地。”数学家戴德金原来准备把《连续性及无理数》第三版付印,这时也把稿件抽了回来。他觉得由于罗素悖论,整个数学的基础崩塌了。有的数学家甚至宣布他以前的数学著作全部是“废话”。

    为了有助于人们对罗素悖论的理解,1918年罗素又用“理发师悖论”进行了通俗的解释。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村只有一个理发师,自夸无人可比。他给自己的小店立了一条店规:“我给且只给村里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把此店规用一个牌子写出来,并把它挂在小店的墙上。小店开业后,顾客盈门,理发师当然喜不自胜。顾客们只管刮胡子,对其店规也都没大在意。然而有一天,理发师自己感到迷惑了:谁给他自己刮胡子呢?

    如果他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属于自己刮胡子的那类人,但是他的招牌说明他不给这类人刮胡子,因此他不能自己来刮。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而由另外一个人给他刮,那么,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胡子”的那类村民,但是,他的招牌却明明说,这类村民的胡子应该由他给刮。因此,其他人不给他刮胡子,他的胡子只能自己刮。属于“自己刮胡子”的则属于“自己不刮胡子”的;而属于“自己不刮胡子”的,则又属于“自己刮胡子”的。不刮,该刮;刮,不该刮……可怜的理发师陷入了神秘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了。

    有人说,干脆理发师也不要讲卫生了,他的胡子就让它长着永远不刮算了。但这也行不通,因为这样的话他就又属于自己不刮胡子的那类村民了,按规定仍需自己刮。理发师说:“我就是不刮,你能拿我什么办法?”这当然可以,但他的店规就不能执行了。那么,请别村的理发师替他刮呢?也不行,情形同上。有人说,给这位理发师施行现代手术,消除他脸上的毛囊,不让他长胡子,但这就近乎抬杠了。

    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这些悖论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