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思考,自然也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也许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它的回答只能在历史当中,只能在“人是什么”的不断追问当中。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苏格拉底
哲学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思考,自然也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熟悉同时也是最陌生的就是人本身了,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就是人本身,说陌生是因为我们至今对于人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哲学家虽然被认为是最睿智的人,但是对于人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也许,人是什么,注定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在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狮身人面的怪兽,名叫斯芬克斯。它性格非常怪异,它有一谜语,询问每一个路过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据说,这便是当时天下最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如果你回答不出,就会被它吃掉。它吃掉了很多人,直到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给出谜底。
俄狄浦斯的谜底是“人”。他解释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一个娇嫩的婴儿,用四肢爬行。到了中午,也就是人的青年时期,他用两只脚走路。到了晚年,他是那祥老迈无力,以至于他不得不借助拐杖的扶持,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司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就是人的谜、人的生命之谜。
然而,斯芬克司之谜并没有真正解开。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婴儿、青年和老年时期,但无论是四只脚、两只脚和三只脚都无法概括人的本质,俄狄浦斯还是没有回答人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斯芬克斯的谜底也可以是一只猴子:早晨四脚着地出门,中午两脚着地摘果实,下午一只手抱着果实回家。我们最终得到的只是人可能的形态,而不是人的全部。相信当被问到人是什么的问题时,很少有人会对“人就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这样的答案表示满意吧。
可以说,人到底是什么,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是生活在必然性当中,像拉美特利所说的那样像机器一样活着,还是能够独立承担自己的命运,像尼采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尚未定型的动物”?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善的,为什么为非作歹之事频频发生,如果是恶的,历史上为什么还会出现“杀身成仁”的壮举?也许这些问题不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永远也不会解决。
因此,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也许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它的回答只能在历史当中,只能在“人是什么”的不断追问当中。也正因为此,斯芬克司之谜才会成为千古之谜。
02 人是机器
自然和人都是机器。
——【英】霍布斯
既然斯芬克斯之谜没有真正被解开,那么关于“人是什么”的话题仍然会继续争论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思想,“人是机器”便是其中之一。《人是机器》是拉美特利的代表作,“人是机器”也是在此著作里提出的著名观点。
拉美特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1709出生于法国圣马洛的一个富商家庭,起初学习神学,成为耶稣会牧师和圣奥古斯丁宿命论教义的信徒。后来,由于一方面讨厌神学,另一方面认为做医生能够更好地谋生,因而转向医学,17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嗣后,前往莱顿师从名医波尔哈维,深受机械主义医学思想的影响。从这时期起,人是机械的观点开始深入拉美特利的心灵。
拉美特利曾做过军医,而他自己却不幸患病。他根据对自己病情的观察,获得这样的信念: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的机体组织;思想只不过是大脑中机械活动的结果,当体力上变得更虚弱时,精神功能也会衰退。1747年,拉美特利在荷兰匿名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从物质具有运动力和创造力的基本观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进一步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笛卡尔认为动物是机器,而人体功能以机械方式发生作用。拉美特利肯定笛卡尔只以物质的原因说明动物的观点,但不同意笛卡尔把动物看成是没有感觉能力的简单的自动机。他主张用有感觉、有精神的、活的机器这一新概念来说明人,认为人的身体状况毫无例外地决定人的心灵状况,人的机体组织则是类似钟表那样纯粹由物质的机械规律支配的自动机。
拉美特利运用当时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大量科学材料,论证人的心灵对人的机体组织特别是对人脑的依赖关系。比笛卡尔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把大脑看作精神或心灵的所在地。在他看来,外界对象刺激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由神经腔中一种精细的物质“无精”将运动传入大脑,达到感觉中枢,感觉心灵在这里接受各种感觉。感觉能力是记忆、反省、想象、情感、判断、意志等心灵的其他各种活动的基础,脑部一旦出现了毛病,脑子和感官之间的通道被堵塞,心灵的一切活动就会停止。
拉美特利生活的时代是近代机械大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目睹了现代几何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的诞生与初步发展,拉美特利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解剖并重构了人。
实际上,这种将人视为机器的观点在哲学史上早就有之,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就秉承一种机械论的哲学观。他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世界是由因果链条组成的大机器,世界只有物体存在,物体由因果联结为整体。物体分两部分: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人属于自然物体,人是世界这个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和钟表一样,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这些零件一个推动一个,造成人的生命运动。
拉美特利和霍布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说明人和机器确实有相似之处。但细细想来,两者的观点似乎又有不妥之处,人作为有理性有思想的存在是与无理性无思想存在的机器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机器意味着秩序,也意味着没有选择,这显然不是人应该有的状态。
03 对自我的最初寻找
人性是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德】马克思
哲学家泰勒斯告诉我们生活中哲学会给我们的很多事情带来更高层次的指导作用,可是以此来赚钱谋利并非哲学的指导意义想得到的东西。那哲学的目的是什么,雅典德尔菲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的神谕也许是最好的说明:认识你自己!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
泰勒斯说:“认识你自己。”
那人又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说:“给别人提建议。”
或许你将纳闷,我们来到世上生活了这么久难道连自己是谁都认识不清楚吗?但事实上确实如此,我们感觉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识的。当你真正安静地面对自己并询问关于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内心得到的答案也许就是一阵慌乱和不知所措。“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比最艰深的数学原理都难以解释。和“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样,追问人生的意义同样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理性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规律、有逻辑、有意义的客观存在,人是宇宙的精华,可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战胜自然,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莫不如是。
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对理性主义的打击也纷至沓来。首先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主宰世界的人原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颗小行星上的尘埃;接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宣布人并非是由上帝造的,而是由猴子演变进化而来;继之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声明人连自己都认识不了,更主宰不了自己。在三次沉重的打击之下,营造了千年的理性主义大厦轰然倒塌,令人目瞪口呆。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进一步提出了荒谬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并没有合理性,而意义只是选择的结果。人的存在是偶然的,人有思想是偶然,那么我们是谁,我们的意义何在?经过数千年的争论,我们又回到了起点。
近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在一次名流云集的沙龙里,大家深深地为一位高贵、博学的绅士的风采所迷住。这位绅士高谈阔论、语惊四座,时而评述古希腊精深的哲学思想,时而对当今政府的经济政策加以透彻的赞叹。
一位贵妇人忍不住问道:“请恕我冒昧,先生,您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可是您能告诉我您是谁吗?”
“是的,我是谁?”这位绅士停了一下说,“如果有谁能告诉我这一点就好了。”
当然,他并不是失忆病患者,而是对现代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叔本华。
从哲学上来讲,这个“是”字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是什么”这个关系。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一切都只是大概的、颊糊的。你说的你与我认为的你不会一样,我认为的我与真实的我也不会一样。
我们并不会强制灌输人生偶然和无意义的思想给读者,但是哲学的思考确实会对我们认识自己有所裨益。在生活中不论你拥有怎样的工作怎样的地位和家庭,也许会有一天,一阵莫名的空虚突然侵袭了你,你突然感觉自己无所依傍,从前所追求的一切突然都失去了意义。你会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也许你一直平平淡淡,毫不引人注目,平庸麻木的生活早已消磨掉你的锐气和志向。然而,当你看到忙忙碌碌的众人时,面对着永远逝去的时光时,你会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我该怎么办?”这就是你对自我的最初寻找,寻找那个可以使自己安稳度日的理由,寻找那个令自己安然渡向人生彼岸且并不难过而是满足的理由。这样的寻找才能使你拨云见日,看到真正的自我,让生活充满意义。当这种动力足够大时,甚至会改变你的—生。
04 认识自己才能开始真正的人生
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德】尼采
多少经历世事沧桑的人总说道,世界上最难认识的人就是自己。好多人都善于观察别人,善于分析别人的喜怒哀乐,剖析别人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分点时间给自己,好好了解一下那个整天跟自己在一起却得不到回应的人呢?对了,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因而说知人易,知己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对自己能多一分了解,也会对生命多一分正确的认识。
法国著名散文家、思想家蒙田在《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不能认清自己。
有位哲学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
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的大长脸。“嗨!伟大的林肯总统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拿破仑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
他发现自己有一双大蹩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蹩脚!”他想。
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
认识自己,远没有捉摸别人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往往最忽视自己的习惯、爱好、个性。人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琢磨别人由于不会有太多的交流,所以这种思索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一旦考虑自己,所有的想法都一拥而上,实在让人招架不住,那么认识自己的任务就会变得复杂而变化多端。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保持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时候人生才可能精彩,那精彩才会真正属于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只是认识自己的缺点,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而不能自拔,就会变得自卑,人生没有动力。与此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时常被人无情地忽略掉。所谓的优点是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发现那些优良的特质,利用这些优良的特质成就人生。
05 只有发现自己,才能求得新生
人一半是自己造成的,一半是外力造成的。
——朱光潜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是拜托了一种偶然的力量,没有人问过我们是否愿意来到这里,即使问了,我们也没办法回答。所以来到就是来到了,只有认真面对、思索,才不算枉费此生。因为没有人给我们讲清楚为什么,便开始了人生的旅程,所以只能靠自己有限的人生来探索了。在这人生的逆旅之中,不断遭遇着亲情、学业、爱情、工作的痛苦,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结束。当你正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可以歇息的时候,却突然困惑起来:自己真的是属于自己吗?在生命的旅途中,我是该后悔呢还是该满足?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进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出来。最后,农民说服了自己: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忙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哀鸣。不一会儿,令大家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了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把土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上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这是一个现实寓言,我们也像这头驴子一样,在某一个时刻被困在一口充满苦难的井里面。我们苦苦挣扎,需要别人的解救,但是就是有一种力量试图埋葬我们。实际上,不必等待也不必抱怨,把生活中压向你的一铲铲土,踩在脚底,照样可以求得新生,走向人生巅峰。不要一味呆那里等待救赎,那样等来的只能是死亡。
要记住,我们都是只身单影地来到这人间的,最初我们有父母朋友,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爱人家庭,但是谁都不会代替你生活,他们最多是你人生的啦啦队,给你加油,让你自信,但是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依靠自己。许多从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出来的人,他们并不比我们拥有更多的天赋,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是因为他们勇敢地去寻找自己的力量,挖掘自己的价值。即使我们最终没能到达彼岸,但只要用自己的力量征服痛苦,也能体会到一种快乐。
06 人生不过是一次旅行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德】尼采
人生不过几十年,我们恐惧死亡大多是因为有生之年没有让自己得到实质的满足。我们太苛求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幸福结果,但是事情往往不是如此,悲哀由此而生。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换言之,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为寻求一个结果。不要把目的看得太重,那样你会错过人生路途中的美景。
在我们潜意识的深处是一幅美好的田园景象:我们看到自己坐着火车,行进在一条横跨大陆的漫长的旅程中,我们吸吮着饮料,透过车窗,能看到近处高速公路上流动着的车辆;十字路口有向我们挥手致意的孩子;小山旁有吃草的牛群;远处有从发电站喷吐而出的烟雾;路旁是一排排连绵不断的玉米、麦子……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烦躁不安,对车窗外的美景视而不见——等着,等着……在我们心目中,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在特定的一天,特定的时辰,我们的火车将要进站……
“如果我到了车站,事情就妥了。”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如果我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我进了知名的外资企业……”“如果我付清住房的贷款……”“如果我得到提升……”“如果我退休,我就可以永远地享受人生!”但或迟或早,我们会明白,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车站,也没有什么可以到达的地方。
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旅行。车站只不过是一个梦,永远可望而不可及,把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活着,就尽情地享受人生!有人说:“幸福与否不在于目的的达到,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及其过程。”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景就是这样的。珍惜现在,尽可能地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吧!
明末崇祯年间,有人画了一幅画,巍然耸立的一棵松树,树下有一方大石,大石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意境深远,若有所指。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在画上写了一首诗,将画中之意描述得淋漓尽致:“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此诗以一个世外之人的超然心境,将所有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尽包含其中。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
人生如棋局,众生如棋子,输赢下不完,何必工心计。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生命如莲,次第开放,人生不过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不过过眼云烟。
20世纪,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著名的波兰籍经师赫菲茨。他惊讶地发现,经师住的只是一个放满了书的简单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旅行者问。
“你的呢?”赫菲茨回问。
“我的?我只是在这里做客,我只是路过呀!”这个美国旅行者说。
“我也一样!”经师轻轻地说。
天地万物,都在永远不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在动态中生生不息,并无真正的静止。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没有了结之时的。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吧!
我们只能把生命看作一次偶然降临的旅程,出生的起点一直到死亡的终点。在这段旅程中,我们经历属于自己的旅途,用自己的眼睛经历迷人的风景,但景色再美,我们都要到达生命的终点站。生命的历程有长有短,因此路途中总会有人不断到站。当亲人离去时,我们要知道他们会在某处与我们同在并最终我们将真的同在;当我们到站时,我们更要学会豁达面对,只要我们真的活过,哪怕没有那么幸运得到什么,但我们这一世无愧于心,那就是我的收获。在临近终点时我们要接受这一世的坎坷和经历,那是别人所没有的——感谢生命,我已经真正经历过了。
07 幸福是一连串正确的选择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庄子
所有现在我们面对的情况都是过去选择的结果。人从一开始就不是绝对自由的,其一切行动都先天地带有局限。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所以说,整个人生其实就是不停判断并做出选择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是一连串正确选择的累积相加。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在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人们叫他寿陵少年。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才,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玉米,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要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要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要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很多人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把自己想象成模仿中的人物,过着模仿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那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经历和遭遇,请珍惜。你所拥有的并不比别人差,差别仅仅是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懂得爱护的心。
有一种轻松是无所事事的轻松,有一种轻松是融会贯通的轻松;有些有趣的事物,是别人带给我们的,有些有趣的事物,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柳暗花明的前提是山重水复,你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去选择,在战胜迷茫、痛苦、失望之后所体会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如果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什么偏差或者过错,请及时调整纠正,生活给了我们足够的包容让我们去检讨并修正自己的言行。不过,千万不要在简单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这样的话只会沿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08 目标有价值,人生才有价值
如果一个人活着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古罗马】塞涅卡
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个真心的追求才可以站立起来。只有了解了自己为何有此一生,确立了自己所要完成的目标,人生才会更有意义。并且树立的目标必须是经过一番考虑,下定决心要为之奋斗的、有价值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最能体现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
有一次,在高尔夫球场,罗曼·V·皮尔在草地边缘把球打进了杂草区。有一个青年刚好在那里清扫落叶,就和他一块儿找球。
那青年很犹豫地说:“皮尔先生,我想找个时间向你请教。”
“什么时候呢?”皮尔问道。
“哦!什么时候都可以。”青年似乎颇为意外。
“像你这样说,你是永远没有机会的。这样吧,30分钟后在第18洞见面!”皮尔说道。
30分钟后他们在树荫下坐下,皮尔先问他的名字,然后说:“现在告诉我,你有什么事要同我商量?”
“我也说不上来,只是想做一些事情。”
“能够具体地说出你想做的事情吗?”皮尔问。
“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我很想做和现在不同的事,但是不知道做什么才好。”青年显得很困惑。
“那么,你准备什么时候实现那个还不能确定的目标呢?”皮尔又问。
青年对这个问题似乎既困惑又激动,他说:“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有一天……有一天想做某件事情。”
于是,皮尔问他喜欢什么事。他想了一会儿,说想不出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
“原来如此,你想做某些事,但不知道做什么好,也不确定要在什么时候去做,更不知道自己最擅长或喜欢的事是什么。”
听皮尔这样说,青年有些不好意思地点头说:“我真是个没有用的人。”
“哪里。你只不过是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或缺乏整体构想而已。你人很聪明,性格又好,又有上进心。有上进心才会促使你想做些什么。我很喜欢你,也信任你。”
皮尔建议他花两星期的时间考虑自己的将来,并明确决定自己的目标,不妨用最简单的文字将它写下来。然后,估计何时能顺利实现,得出结论后就写在卡片上,再来找自己。
两个星期以后,那个青年显得有些迫不及待,至少精神上看上去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出现在皮尔面前。这次他带来明确而完整的构想,已经掌握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要成为他现在工作的高尔夫球场经理。现任经理5年后退休,所以他把达到目标的日期定在5年后。
青年在这5年的时间里确实掌握了担任经理必备的学识和领导能力。经理的职务一旦空缺,没有一个人是他的竞争对手。
又过了几年,他的地位更加重要,成为公司不可缺少的人物。他根据自己任职的高尔夫球场的人事变动决定未来的目标。现在他过得十分幸福,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满意。
其实这个青年的际遇绝不是个例,他可能就是你、就是我,是许多想要努力却没有方向的人。因此,我们也应像他那样,先静下来想想自己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树立了目标才能全力以赴。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方向的航船,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关于人生和价值,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目标有价值,人生才有价值。”为了掌握自己的人生,过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先要明确你的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再立即采取行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成长,才能获得满意的人生。
09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最好的东西就是你永远得不到的:不要出生,不要存在,化为虚无。
——【德】尼采
人类曾庆幸自己是茫茫宇宙中唯一的在思索着的生命,的确,大概没有哪一种生物比人类更清楚地意识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个体的渺小。然而,这究竟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舒伯特正在作曲,他的友人问:“为什么你总是谱写这样哀伤的音乐?”
舒伯特抬起头:“你可知哪一首是欢乐的音乐?”
万丈红尘,生命的欢歌究竟何在?帝王威赫一生,到头来却哀叹“可怜生在帝王家”,百姓孱弱无依,生命更如浪卷飘萍,生命的音符尽管丰富,却总是残忍地谱写着绵延的哀歌。命运的祭台上草草堆放着的,不正是那一段段曾让我们沉沦,最终却被它弃之如敝履的生命岁月吗?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关于生命的故事:
第一天,神创造了一头牛。
神对牛说:“你要整天在田里替农夫耕田,供应牛奶给人类饮用。你要工作直至日落,而你只能吃草。我给你五十年的寿命。”
牛不满:“我这么辛苦,还只能吃草,我只要二十年寿命,余下的还给你。”
神答应了。
第二天,神创造了猴子。
神跟猴子说:“你要娱乐人类,令他们欢笑。你要表演翻筋斗,而你只能吃香蕉。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
猴子不满:“要引人发笑,表演杂技,还要翻筋斗,这么辛苦,我活十年好了。”
神答应了。
第三天,神创造了狗。
神对狗说:“你要站在门口吠,你吃主人吃剩的东西。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
狗不满:“整天坐在门口吠,我要十年好了,余下的还给你。”
神答应了。
第四天,神创造了人。
神对人说:“你只需要睡觉,吃东西和玩耍,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尽情享受生命,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
人抗议:“这么好的生活只有二十年?”
神没说话。
人对神说:“这样吧。牛还了三十年给你,猴子还了十年,狗也还了十年,这些都给我好了,那我就能活到七十岁。”
神答应了。
所以,我们的头二十年,只需吃饭、睡觉和玩耍。
之后的三十年,我们整天工作养家。
接着的十年,我们退休了,得表演杂耍来娱乐自己的孙儿。
最后的十年,我们整天留在家里,坐在门口旁边“吠”客人……
芥川龙之介有一篇著名的小说《河童》,说的是河童这个种族的婴儿将要出生时,它的父母将询问它是否愿意降生人间,如果回答不愿意,它的生命将自动消失。对于你,生命将是怎样的呢?分分秒秒都是煎熬?还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或者稀里糊涂?或者认认真真?或者只为自己?或者为了所有人?
在汹涌而来的无限时空之中,人类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把目光转向那玄妙不可知而又必然不可免的命运时,人类在面对物质世界时所拥有的雄心勃勃和不可一世,是否还能剩下些什么?谁又能给以肯定的回答?也许,答案就在这幕先导的戏剧里,就在上天毫无商量地给予的日常生命里。
中国哲学中,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各种滋味,值得百般体会。
生命的形状、色彩只在于我们的选取,多一分幸福,少一分痛悔,才是智者的生活哲学。
10 我们只是在路上
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林语堂
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次放逐,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自己的家园,我们只是作为他者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人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基督再次降临的新天地而准备。因此人来此世间,只是在路上而已。
林语堂也说过:“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因此我们对于人生应当抱着比较轻快洒脱的态度。既然人生而必死,什么也带不走,那么对于世间的一切就不必太过贪恋。不要活得太累,不要有太多牵挂,能够轻松快乐平安一生就好,这是一种比较明智的有节制的快乐主义。
从前有个流浪汉,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行走着。他的目标只是想找一个可以让他过夜的地方。可是他身上带着很多的东西,背着一扇破石磨盘,左手举着一个烂西瓜,右手拽着一条破石链。负重的他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并流下很多的汗,非常累。负重、炎热、汗水和劳累使得他沮丧极了。
在路上艰难前行的流浪汉遇到了一位在路边休息的农妇。农妇奇怪地问流浪汉说:“你是靠乞讨为生,即不种庄稼也不磨粮食,要那石磨有什么用呀?还是把这个石磨盘丢了吧,这样你赶路也可以快一点,自己也可以轻松些呀。”
于是流浪汉做出了一个决定,把石磨丢掉了,继续往前走。再次上路后他感觉轻松了很多,心情比刚才好多了。可是走着走着他又感觉特别累。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小孩。小孩说:“你为什么举着一个烂西瓜呀?西瓜烂了是不能吃的。”
流浪汉听了小朋友的话,一想是呀,这个西瓜现在已经不能再吃了,我为什么还要举着它呢?于是他把这个烂西瓜也丢掉了。就在此时他看了看手里拽着的破石链,觉得也是一种多余无用的负担,最后他决定把身上所有这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全部丢掉。
第三次上路的时候,流浪汉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虽然太阳还是那么炎热,可是此时的流浪汉心情非常好,因为之前东西太重了,他一直都是低着头往前走,现在他没有东西压着了,他抬起了头边走边愉悦地欣赏着路边的风景。
苏格拉底说:“这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我并不需要的!”需要的越少,旅途也越轻松愉快。我们常常对世间心存了太多的欲求,仿佛那个流浪汉,牵缠挂碍,才把这一过客的旅途搞得太累。
时间总是横向伸长,生命却要达到纵向的高度。舍弃那些舍不得放下的蝇头微利,放弃那些毫无必要的蜗角虚名吧,让行走的过程变得轻松。
作为天地之间的旅行者,人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成为全部问题的核心所在,久久困扰着着人类的心灵。托马斯把生命的中心放在了未来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旅行结束后,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人在此世界做个“善”的旅客,未来的人生去向才会幸福快乐。
11 站在生命之上体验生命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德】尼采
孔子曾经有感而发地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说,一个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进一步说也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思索,不懂得提出疑问,只是糊里糊涂地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生连圣人都不知该怎么办了。
“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这些都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活着,不是浑浑噩噩地吃饭和睡觉,而是要发掘出生命的意义。《士兵突击》里的小兵许三多说:“人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儿。”问他人生有意义的事是什么,他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这话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极为饱满的人生真谛。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它需要你去寻找,进而赋予其意义。
在一所很有名的大学里,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演讲。从她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有一张纸条上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实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她当众把这个问题念出来了,念完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
毕淑敏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你们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可能是毕淑敏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她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她相信了。她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很长时间。
毕淑敏接着又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那一天讲演结束之后,所有听演讲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告诫我们立身处世应当深谋远虑,及早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明确的意义和目标,否则我们的一生就会浑浑噩噩,毫无乐趣可言。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但愿每一次回忆时,我们的内心中都不感到愧疚。
12 我愿意开心地再活一次
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主宰着我的生活。
——【英】罗素
英国哲学家罗素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他两三岁时父母和姐姐相继去世。祖父祖母自愿承担了抚养他的责任。罗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义政治观点,常教导罗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祖母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严格简朴的家教使得罗素备受压抑。他自己也承认,从五岁起他就感到生活的无聊而常常独步于园中,有时还因厌倦而有自杀的念头。
然而罗素不仅没有自杀,而且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是什么支撑罗素超越自己,走向如此有意义的人生呢?或许我们在他的著名的《我为何而生》中,能找到答案:
三种简单却极其强烈的情感主宰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这三种情感,像一阵阵飓风一样,任意地将我吹的飘来荡去,越过痛苦的海洋,抵达绝望的彼岸。
我寻找爱,首先,因为它令人心醉神迷,这种沉醉是如此美妙,以至于我愿意用余生来换取那几个小时的快乐。我寻找爱,其次是因为它会减轻孤独,置身于那种可怕的孤独中,颤抖的灵魂在世界的边缘,看到冰冷的、死寂的、无底深渊。我寻找爱,还因为在爱水乳交融时,在一个神秘的缩影中,我见到了先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预览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对于凡人来说,这好像是一种奢望。但这是我最终找到的。
我曾以同样的热情来追求知识。我希望能理解人类的心灵,希望能知道为什么星星会发光。我也曾经努力理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他们认为数字主载着万物的此消彼长。我了解了一点知识,但是不多。
爱和知识,可以最大可能地将人带入天堂。可是,怜悯总是将我带回地面。人们因痛苦而发出的哭声在我心中久久回响,那些饥荒中的孩子们,被压迫者摧残的受害者们,被子女视为可憎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们,以及那无处不在的孤单、贫穷和无助都在讽刺着人类所本应该有的生活。我渴望能够消除人世间的邪恶,可是力不从心,我自己也同样遭受着它们的折磨。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觉得活一场是值得的。如果给我机会的话,我愿意开心地,再活一次。
13 从人生大梦中醒来
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庄子
人生的这场大梦,不知道能有几个人真的清醒。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走完了;有的人等醒悟的时候已经晚了,生命之车已经快驶到终点。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梦到喝酒,不一定是高兴的事,白天可能触霉头;梦到痛苦的事,白天可能有人请你去打猎。人在做梦时绝对不知道自己在做梦,醒来才知在做梦。但是“愚者”常自以为是,窃喜自己的清醒,其实像牧童所放牧的牛一样,被人牵了鼻子走。
人活着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所以才执著于梦中的悲喜,殊不知,这悲喜就像梦本身一样虚幻,而且可能与真实的情况完全相反。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洞天。车行数十里,行人络绎不绝,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后来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欢。后来,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经历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一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南柯一梦”的故事虽为大家所熟知,但真正参透梦境、参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几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