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最美:把握当下,过幸福人生-活在当下——真正影响你一生的活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你活在哪里,决定未来将去哪里

    你活在哪里?

    自然是这个世界上。

    那么未来你将去哪里?

    若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必会回答“天堂或地狱”。若是不相信这一套的人,许会回答“归于尘土”。

    无论去向哪里,皆是肉身的归处。这具帮助你体会喜、乐、哀、怒、悲、恐、惊的肉身,是一生无法离弃的。

    换言之,你的一生都在为这个具象的生命形式奋斗。

    然而,在受制于生老病死的生命形式之外,有一个常在的、永存的生命。一些信奉神灵的人愿意用“鬼神”来形容它,一些冥修者喜欢用“本体”这个词汇来称呼它,而我更愿意叫它“真我”。

    “真我”是无限开放的概念,它源于我们的心灵。心灵有多大,心力有多强,真我便有多广阔。它是无法量化与具体化的。

    与“真我”相对的自然是“假我”。什么是“假我”?就是我们的肉身。肉身承载着生老病死,它能真切地感受到疼痛与欢愉,却又是虚幻的、变化的。

    当疾病侵入肉体时,它变得痛苦不堪,负荷甚重,但当身体痊愈,疾病远离时,它又获得了新生,变得轻快无比。何真,何假?

    当恋人离我们远去,肉体便食不下咽,睡不安枕,气若游丝,哀哀怨怨。可当时过境迁,或是有了新的爱人,肉体又重感欢愉。何真,何假?

    因此,肉身这个“假我”所感受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是不断变化的,是受制于外在环境的,只有真我才是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存在的。

    鬼神也好,本体也好,真我也好,无论什么称呼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握住这永恒的、常在的生命。

    当你的头脑静止下来,心灵澄清下来,才能与“真我”相遇,体会此时此刻的感受。

    要做到这一切,便需要开悟,也就是在原有的认知上重新感知真我,并且从容、自在地接受和把握这种状态。

    这听起来有些玄妙,其实并不难明白,不过是心灵与肉体的结合,是真实与虚幻的连结。如同连接脏器与五官的神经,一头连向保证人体生物活动基础的脏器,一头连向感知外在并与外在交流的五官,使之内外兼修,达到统一。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地结合“真我”与“假我”,所以常常会感到自己是那么陌生、与周遭环境分裂,甚至是被世界抛弃。然后,你便会在潜意识中将自己孤立起来,而孤独、寂寞、恐惧也随之而来了。这将造成你与内心的冲突、与他人的冲突,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消亡。而这并不是他人造成的,只是你自己的内耗,吞噬每一个细胞,在疼痛与再次疼痛中轮回。

    美国剧作家怀尔德的《小镇》里描写过这样一段情景:她年轻、美丽、被所有人爱着,然而,她死了。

    她心有不甘,无限向往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人世间。天使看出她的心思,恩准她在自己的一生中挑选一天,重新活这一天。

    她精心挑选了自己12岁生日的那天。

    12岁,连豆蔻年华都未到,人生的辛酸与无奈还没有开始,尔虞我诈的心机还不曾降临,这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黄金岁月!

    然而,当重返12岁生日的那天,她失望了——一大早,母亲就忙得像一只团团转的母鸡,一家人连看她一眼的空闲都没有。超越了生死,重新回来的她惊愕地看着这一家活得如此忙碌、如此漫不经心的人,无限感慨。

    假使我们将12岁那年活着的她视做假我,将死后变为灵魂的她视做真我,那么这就是一场假我与真我的对视。

    当她还活着的时候,假我与真我失之交臂,未能感受当下的真实,而当她重回肉身时,已经历经生死的灵魂洞透世情,启动了更高层次的意识,所以,她才为曾经的自己及家人而哀叹。

    倘若她的真我与假我早一些合而为一,便不会因死亡而不甘,因为活着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真实而丰盈的,绝无虚假。

    为什么一些人缺乏将真我与假我结合的本领呢?这就要回到一开始提到的问题——你活在哪里?

    活在假我里的人,得到的是虚幻的感受,情绪随之起伏跌宕,但过后却不能感知真实的一刻。这就好比身在海市蜃楼中,无限的繁华风光,可一朝变幻,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时的你将去往何处呢?迷茫与无措将阻碍你的生活,挡在你和其他人、社会环境及世界之间。你得到的只有痛苦。

    活在真我里的人,得到的是真实的感受,专注于此时此刻,聚焦于眼前,不过问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不纠缠于肤浅无聊的细枝末节,只聆听心花开放的声音,安然地与真我相处。当心灵与肉体合而为一时,你将去往喜悦、平安、静谥、真爱与智慧的所在,与最真实的自己紧紧相拥。

    这时,你已经完成了进入当下的第一步。

    2.与意志的第二次交锋

    先来弄清两个概念,何为意志,以及什么是第一次交锋。

    我们常常能听到心里发出一些声音:

    “我讨厌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

    “我要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我要摆脱他们,与喜欢的人在一起!”

    “不,这不是我,我不应该是这样的!”

    ……

    这些声音可能会经常出现且常常重复,像留声机一样不断地在你心里播放,年复一年。这就是意志。

    继承了康德哲学论的叔本华将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并将所有的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在他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这个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者,一生都在意志、欲望与心灵的较量中生存。他所说的意志导致痛苦,正是我们所说的真我屈服于意志,受它的摆布与胁迫。因此,与意志交锋,势在必行!

    当我们在倾听心中的声音时,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对于聆听到的声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是令你舒服的还是令你尴尬的,都应该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地对待,不要打压、批判或无视。因为一旦你采用了负面的态度,就意味着你与意志的交锋失败,且再没有下次。

    当你以中立的、诚恳的态度聆听内心的声音时,就仿佛从肉身中剥离出来,站在对面凝视它、倾听它、了解它。

    这种感知与接纳,是与意志的第一次交锋。

    当你以第三者的姿态与自己面对面时,不但见到了意志,也认识到自己在观察意志。这时,第二次交锋便出现了!

    当你像个学者一样观察意志时,会感觉到有意志的存在,也就是隐藏在意志背后的更深层的自我。这样一来,意志就失去了掌控你的力量,像一朵脱水的花,迅速地枯萎了下来。因为这时的你已经不再被意志控制,转而赋予它新的能量。那种没有经深层次思考的意志开始走向终结。

    当那种流于表面的意志不复存在时,你会进入到一个无思维的空间。这个时间可能很短暂,只有几秒钟甚至更短,但它们会渐渐变长,延伸到几十秒或是几分钟,而事实上,它的深度与广度是没有尽头的。

    在这个无思维的空间中,你会感到由心而发出的平安与宁静,并感到与真我合一,完全进入自然、放松的状态。而在与意志交锋之前,这种状态通常会被它隐藏起来。

    当你经常作这样的修习时,平安与宁静的感觉会不断地增加,而它的持久性也在不断地增加。此时,你的心中会散发出一股由衷的喜悦,它不同于肤浅的快乐,而是来自真我的,深深的喜悦。

    在与意志第二次交锋的过程中,你会比第一次交锋时更加清醒,更加具有敏锐的领悟力,这时的你百分之百投入到当下,聚集了强大的气场。

    佛教里总讲到“空”,这就是一种无思维的层次,它能使你进入到最为纯粹的空灵状态,使你强烈地感受到真实的自己和巨大的喜悦。这时,外在世界、假我以及由假我衍生出来的各种情绪都不再重要了。

    这是一个更为高深的境界,从真我提升为无我,超越了生命固有的形式,那份真实的感受既是真真切切的你,又是已经觉悟的你。

    与意志交锋,实际上是把心灵的力量完全汇聚于当下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把意志完全从思维活动中剥离开,为之创造一个无思维的空间,带着高敏感度的心灵,去感知真实的自己。

    此时此刻,你并没有在思考,却在不停地感知。这是很奇妙的身心合一的过程。在佛教禅宗中,它被称之为禅修,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多被称做冥想或冥修。

    让我们从与意志的交锋中回到生活中来,试着修习。每天,你可以找一个细小的事情来关照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让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成为修习的工具。比如,在上下班乘车时,仔细注意每一次呼吸,全然地感觉当下的一刻;在洗脸的时候,注意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和内心的感觉——水流动的声音、水花溅到镜子上的声音、手和脸与水接触的感觉、洁面乳的味道、手指在脸上打圈的感受等等;在你进入办公室或家门后,坐在椅子上,停顿几秒,去感知自己的呼吸,甚至感觉血脉的流动。

    在这些细小的事情中,你会慢慢培养出一种凝练当下的能力,而你修习得是好是坏,可以依照内心感到平静、真实的程度而定。

    在整个修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不要屈服或逃避于意志,否则便会像落花随水东流,毫无承载与自主的力量。反之,每当与意志的交锋胜利一次,真我便会成长一分。

    当有一日,你可以时时刻刻从容不迫地面对世界,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和他人展露真诚的笑容,可以从始至终让内心充满由衷的喜悦时,当下的力量便注入到你的身体中。

    3.超越当下以外的“小我”

    在第一小节中,我提到了“假我”与“真我”两个概念。现在,我再提出“小我”这个概念。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在某个阶段习惯性地向自己提问:“我是谁?”然后,根据个人的认知与文化,会给出相应的回答,勾画出一个自己的形象,认为“这就是我”。

    这个“我”就是“小我”。它是虚假的、不存在的,或者说是由你的意志决定的,并且要经由不断思考,才能使之存活下去。

    当你活在“小我”中时,麻烦就随之而来,因为当下时刻对于小我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它强调的只是过去与未来。

    小我总是斤斤计较于过去的事情,想方设法让过去保留下来,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与根源。同时,它也不断地将自己投射到尚未到来的时间段,在一个个美好的希望中寻求安慰与满足——这也是它确保自己能存活下来的方式。它总会习惯性地说这样两句话——“如果当初没有怎样,现在该多好”和“假如有一天,能够这样或那样,我该多么幸福”。

    在好莱坞的一部名为《美国丽人》的影片中,丈夫问妻子:“以前那个可以在阳台上,对着飞机敞开怀抱的女孩到哪里去了?”

    显然,丈夫以小我的心态,留恋过去的欢乐,而在他心中存有的,也都是妻子过去的风采,也就是妻子的小我。当一个小我执著于另一个小我时,他根本不可能看到妻子当下的美丽,更不能享受当下的欢愉。

    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抛却了真实的当下,孤独地活在已经逝去的时光和尚未到来的时光,永远都活在当下之外。

    即使某些人的小我看似是关注当下的,但它的当下并不是真正的当下,而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待此时此刻,或是为了达到未知的目标而利用当下。而这过去和未知的目标,像无根的浮萍,不知漂向何方,更不知何时会被急流甩进河底。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活在当下是智慧的唯一源泉。因为过去你所认知的东西,都是僵死的。若按照过去习得的一切套用当下的问题,就不能在第一时间洞悉事物本质,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之所以要活在当下,是为了解脱被囚禁的心灵;是为了放下沉重的包袱,但只要你屈从于自己的意志,便无法找到当下,更无法活在当下。

    觉悟的人意味着他战胜了意志,超越了小我。在觉与悟的过程中,也许你仍然会被惯有的意志支配,仍然会沿袭原来的思维方式,但是会比以前专注得多,也有效得多。它们对于你来说,更多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不是与心灵交会的桥梁。因此,你便摆脱了牢笼的限制,拥有了自主的力量,坚定地感受到真我的平安与宁静。

    无论是一个正在修习当下的人,或者是已经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置于当下的人,他们都可能会反复地与意志交锋,在真我、假我与小我中摆荡,随时熄火停车。

    这并不重要,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修习都是一个相继的过程,也就是不间断,不会一蹴而就。在这反反复复中,你能得到更多的思考、认知、比较,直至攀升到智慧的高峰。

    这样的修习才是完整的、是经得住考验的、是最具有力量的。相反,若是轻松地便说领悟到了当下的玄妙,才是愚蠢的、无知的和肤浅的。

    4.人生最大的力量就是当下的力量

    人生在世,总是不断地强调“力量”二字。

    身体有力量了,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勇往直前地拼杀,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心灵有力量了,才能随处自主、抵御诱惑、反省自我、超越自我。

    因此,力量是永远不嫌多的。能拥有超常力量的人必会成功和幸福。

    那么,人生最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在哪里呢?

    当下!

    当你抛却了假我与小我,一心一意地将心力聚焦当下时,便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影响自己也能影响别人。

    在小的时候,我们常被师长教育道“不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日子是无法培育出有出息的人才的。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人生是最无力的,毫无光彩可言。

    然而,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若是当一天和尚能撞好一天钟,这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并且在每一天中,你将源源不绝地汲取当下的力量!

    一天清晨,著名的奕堂法师听到寺内传来一阵钟声。这钟声与以往不同,格外清脆、洪亮,一听之下顿觉神清气爽。于是他便问身边的僧人:“这是什么人在敲钟?”

    “是一个新入寺的小沙弥。”僧人答道。

    “哦,那你将他叫进来吧。”奕堂法师说。

    不久,僧人就将敲钟的小沙弥带进来了。

    奕堂法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今天敲晨钟时,你的感觉怎么样?”

    小沙弥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只是用心敲罢了。”

    奕堂法师摇摇头说:“不对,肯定不是这样。钟声告诉我你有所思。你敲的钟和以往的小沙弥不一样,钟越敲越响,越敲越清脆,我很久都没有听过这么令人心旷神怡的钟声了。”

    小沙弥听了后谦恭有礼地回答说:“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心得。只是记得以前的师父教诲过我,敲钟时要视钟为佛,小心谨慎,所以我敬钟为佛,边虔诚地礼拜边敲响它!”

    奕堂法师听了很高兴,对小沙弥说:“终生处万事,勿忘今朝心。”

    这位敬钟如敬佛的小沙弥,就是后来德高望重的森田悟由禅师。

    从古至今,寺院里有无数的小沙弥敲过钟,但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敲出的钟声也不同,其日后的成就自然也不同。

    如果你是这位小沙弥,会以怎样的心态敲钟呢?是当做例行公事,敷衍了事,还是当做一份苦差事,巴不得赶紧敲完?抑或带着虔诚的心态,用尽整个心灵的力量,专注地敲每一下?

    不要小看这一声声的暮鼓晨钟,倘若能抛却假我,以真我面对,将心力都聚集于此,专注当下的每一个动作,那么,就算是敲钟也能敲出巨大的收获。

    在20世纪40年代的香港,一家不起眼的茶餐厅里有一个小伙计。他像很多打工仔一样,每天累死累活地工作,像个行尸走肉一样。

    小伙计总是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活在这世上受苦,他甚至盼望着哪天出个意外,让自己死了才好。这样的他,在工作时难免有些心不在焉。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给客人倒茶水,当然,他的心里也像往常一样地应付差事。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的精神自然难以集中,不小心将开水洒了出来,溅湿了客人的衣服。

    “先生,对不起,实在对不起!”他慌了神,连忙道歉,手忙脚乱地用毛巾给客人擦拭水渍。

    在那个年代,这样一点儿小事足以使高高在上的客人打他一巴掌。但是小伙计倒不是怕挨打,而是怕得罪了客人,老板会炒了他。就算他再讨厌这份工作,也要指着它混口饭吃,那时的工作可不好找。

    老板看到这一切,赶紧走了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小伙计吓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嗯嗯啊啊”地支吾着。

    这时,反倒是那个客人开了口。他并不严厉,反而宽容地说:“没什么,这孩子也是太忙了,才不小心出了错,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能行呢?”

    这也许只是客人的一句客套话,但没想到却改变了小伙计的一生。“专心”和“谨慎”两个词成为了他的座右铭。

    从那天起,小伙计收起了浮躁的心,开始一丝不苟地为客人服务,哪怕是倒一杯茶,都当成天大的事,力求做到最好。他开始赢得了客人和老板的称赞,自己也变得自信了起来。

    后来,他离开了这家让他终身受益的茶餐厅,开始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但每次他都会想起“专心”和“谨慎”这两个词,用心地对待每一件事。

    最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计成为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华人首富。他,就是李嘉诚。

    茶餐厅的小伙计和寺庙的小沙弥,都带着虔诚的心去做事。当他们这样去做的时候,才会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丰富了自己的经验,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这就是可以创造人生、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问自己:“这一刻的事情,我做好了吗?”

    5.活在当下就是活在今天

    此时此刻,你快乐吗?

    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就不是活在当下。

    当下就是你正在做的事,正处的环境,和你一起生活工作的人,就是今天,就是这一分,这一秒。如果你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不快乐的,那么人生的某个阶段甚至是整个过程,都是痛苦的、遗憾的、失去意义的。

    就好比我们每天上班,走在路上,匆匆忙忙,一会儿赶车,一会儿进地铁,到了公司,累得气喘吁吁,如果问你这一路上都经历了些什么,你怎么回答?多半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只得说:“还能有什么?赶着上班呗。”

    这就说明你从家到公司的这段时间白白浪费了,什么也没有得到。如果你每天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是两个小时,那么一年就是六七百个小时,十年就是六七千个小时。照这样算下来,你一辈子不知道要白白度过多少个小时。

    可如果你换个方式,从步出家门的第一步起开始观照。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物:路边的玉兰花开了,邻居家的小狗又长胖了,草丛被园林工人修剪成了圆形,隔壁很凶的大妈今天居然对你露出了微笑,天空中的云朵聚成了心形……当你到了公司时,就会发现这路上的时光真的没有白过。

    这就是活在当下,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会当下的意义,他们总是瞻前顾后、东张西望地执著于前后的事:

    上学的时候,总想赶紧长大,那样就可以凡事自己做主,不再被父母啰唆;

    快毕业的时候,你急着投简历,希望拥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工作;

    然后你便开始盼着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与恋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再生个孩子,组成完整的三口之家;

    孩子出生了,你又盼着他赶紧长大,早点懂事;

    再然后,你老了,退休了,终于可以停下来歇歇,可是你又发现,自己的一生匆匆忙忙,什么也没有留下,于是又开始追忆,叹息,留恋,恨不得重新活过……

    无论是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也不曾真正地活在当下,总是错开,再错开。诗人阿德里安娜?贝略写过一首小诗:

    “不要等到想强作优雅时才露出微笑。

    不要等到想要得到爱时才付出。

    不要等到有了最好的职位才去努力工作。

    不要等到失败时才记起他人的忠告。

    不要等到生病时才意识到生命的脆弱。

    不要等到完美的对象出现时才恋爱。

    不要等到要分离时才后悔没有珍惜感情。

    不要等到有人赞赏时才相信自己。

    不要等到别人指出时才知道自己错了。

    不要等到腰缠万贯时才准备帮助穷人。

    不要等到临死时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热爱过生活。”

    好一个“不要等到”,让我们及早珍惜现有的一切,不至于两鬓斑白,才哀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试着问问自己:

    假如明天我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是否觉得没有遗憾?

    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吗?

    我想爱的人都尽情爱了吗?

    我有所亏欠的人都尽力弥补了吗?

    对我有帮助的人我都报答了吗?

    我这一生有没有真正快乐过、幸福过……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或大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了高质量的人生;如果你的答案大部分是否定的,那就要认真反省一下,究竟你将心力都用在了什么地方?这些地方都是对今天有所帮助的吗?都是能让你领悟快乐的真谛的吗?都是能让你拥有充实的人生的吗?

    不要把精力都用在怀念过去、向往未来上,那只能消耗你的元气,让你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

    当然,有一点我们不能矫枉过正,那就是活在当下不等于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般及时行乐,而是以未来为目标,脚踏实地地生活。假使你为了这一刻的享受而做一些犯法的事,贪污受贿、抢劫偷盗,那么每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又如何能活在当下呢?这样的行为便是曲解了当下的真正含义,永远无法达到幸福的彼岸。

    6.至心一处,无事不办

    在这本书里,我不断地强调排除假我的干扰,找到真我。这就是为了能拔开云雾,找到紧要处,把心灵的全部力量都用到此处。当心和力聚焦于一点时,那么任何事都难不倒你了。

    我在读大四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出去实习,自己找工作,当做积累社会经验。我找了一份文员的工作,与领导说好每个星期只上几天班,因为还有学业要完成。

    大四的学习已经不是很紧张了,论文也准备妥当,我本来以为可以轻轻松松地应付这份工作。可没想到的是,等到真开始工作了,却发现事情突然变得多了起来,又要上班,又要做好学校的事情,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乐观的我开始变得烦躁,脾气也大了很多,动不动就发火。我的处境被一位师长看到,他笑呵呵地问我:“小姑娘,最近怎么这么烦恼呢?”

    我皱着眉头说:“您告诉我,怎样才能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还能处理好各种事务呢?”

    师长说:“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就是工作,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就做什么事。一心一意去做,不被任何杂念所干扰,就行了。”

    一心一意,没有任何杂念的心,就是最有力量的心!

    无论世间事如何纷扰,无论你需要处理的事有多少,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把心力用足,自然无事不成。若是上班的时候想着下班,下班的时候又想着没处理完的工作,那么便失去了当下,充满了杂念,就算有天大的力量也会消磨殆尽。

    工作后,我曾读过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这本书让我对心灵的力量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里面提到他创业时的一段经历:“京瓷公司是我27岁的时候和周围的人创办的一家公司。我是经营的门外汉,缺乏经营的知识和经验。怎样做才能使公司经营顺利,当时大家都无计可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我下定决心坚持正确的做人准则,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也就是说,不许撒谎,不许给他人添麻烦,不得贪得无厌,不许只考虑自己私人的利益等等……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标准,也是通情达理的原理,遵循这个原理进行经营就不会茫然失措,就可以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而使事业走向成功。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亦即,也许我的才能存在不足,但是,我坚持了一条单纯且强有力的方针——追求人间正道的做人准则。

    “无论一个人是否做了错事,但是不能违背根本的伦理道德——我把它当做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事项铭记在心,并努力在一生中坚定地遵守这一准则。

    “如今细想起来,正是由于当时没有任何经营经验,我仅以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为出发点投身到经营活动中,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

    在我看来,像稻盛和夫这样一个成功人士,必然有着精明的商业理念,不然如何能做大做强?然而,他却把自己的成功归结成为极其简单的一点,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坚持最基本的道德伦理。

    这看似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却是合情合理的。当我们把心分成几份时,等于将一整股大力量拆成几股小力量,每做一件事都不能用尽全部的力量,那么成果自然减半,甚至是做无用功。而若只做一件事,将心力集中,全部用在一处,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犹如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认清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事情的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如果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那么选择更简单的一个。

    这就是说,将所有的事情具象化,只做最有效的、最正确的,一件一件地去做,不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要做到制心一处并不难,一,要保持心灵的单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要做的事上。摒除杂念,才能见心明性,认清方向。

    二,选择简单有效的做事方式。成事的方法有很多,要选择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式。这样才能避免牵扯精力,陷入无意义的行为中。要想做到这一点,在做事之前不妨多花些时间制订、筛选方案。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点时间的花费还是必要的。

    三,简化方案内容。就算你只做一件事,其中也可能包含着很多小事,这些细枝末节通常会拖你的后腿。尽可能地让自己要做的事变得明确清晰,能避开的就避开,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