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最美:把握当下,过幸福人生-与我一起寻找当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打破制造幻象的魔镜

    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活在当下?因为他们找不到当下。在他们面前,总有一面魔镜,散发出奇丽、诡异的光,制造出无数幻象,阻碍人们看到当下。

    这面魔镜制造出的幻象通常是恐惧和美好。

    先来说恐惧。“恐惧感真是折磨人。”《圣经》如是说。是的,当一个人充满恐惧时,心就像被一条毒蛇死死地缠住,透不过气。眼睁睁地看着那条丑陋的、吐着红芯的毒蛇在面前晃动,想逃逃不掉,想死死不了,真是折磨人!

    很多人都对未来感到恐惧,担心会发生令自己无法承受的坏事。这些事可能是大事,比如生老病死;也有可能只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挨领导的批评或是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小时候的我,特别害怕上体育课,因为天生小脑不发达,丝毫没有运动细胞,每次上体育课都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所以每到周日和周四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特别恐惧(因为周一和周五都有体育课)。

    我的恐惧,要提前到体育课的前一天,直到体育课结束。一周有两次体育课,也就是我有四天都在恐惧中生活。在这四天之中,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想起令人恐怖的体育课,以至于什么事也做不下去,连最喜欢的语文课也上不好,总是惴惴不安。然而,真等体育课开始的那一刹那,也就没什么恐惧了,因为一切已经开始,变无可变,也只得硬着头皮上课了。死并不可怕,等死才最可怕!

    其实现在想想,一节体育课才45分钟,可是我为了每周的两个45分钟,却要恐惧96个小时,占据了一周的大部分时间!小学、初中、高中都是这么过来的,也就是说我居然放弃了这么多的当下!现在想来,真是可怕、可惜、可笑!

    人就是这样,总做着一些自己很明白的糊涂事。如果能早一些看清这一点,该是多么好啊!

    人的恐惧感分为两种。一种就如同我这样,是想象中的恐惧,由一些很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构成;而另一种恐惧是真正的恐惧,比如酒后驾车很可能车毁人亡。

    这两种恐惧是截然不同的,也需要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当一件事情真的有危险时,理所当然地要小心对待,这时的恐惧感是一种提示,提示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和警觉,要更加坚强、勇敢地对待。

    为了区分这两种恐惧哪种是想象出来的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必须直面这些使我们恐惧的事物。

    乔治·赫伯特曾经说过:“如果你认为你看到了鬼,你就应该走上前去,抓住他。十有八九,你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件仆人们忘记收回来的衣服。”

    你如果不了解,就会惊恐地躲开,很可能此生此世再也不会走在那条街上,但是,如果能走上前去,弄个明白,看看是什么人在捣鬼,或是谁的衣服没有收起来,那就会一笑了之,坦然以对。

    这些魔镜制造出的恐惧,其实源于我们的想象,对自己的伤害也是最大的。它使我们变得脆弱、紧张、不安。

    所以,我们必须与恐惧的事情交朋友,多去观察它、了解它,这样才能打破那面魔镜,让它邪恶的光芒消失,也才能把心从远方的恐惧中收回,让它安于当下。

    同样,那面魔镜也会制造美好的幻象。就如同一个人整天想着“我将要成为最棒的音乐家了,我的每一个音符都价值万金。我将站在世界上最豪华的舞台上奏响乐章,让无数的人为我神魂颠倒,让无数的粉丝追随在我身后”。这个场景真是美好,可当你整天这样想着时,便不会专注地练习谱曲、演奏、发声,不会脚踏实地地付出心血,而你想象的一切,永远都只是想象。所谓白日做梦,即是此理。

    因此,我们首先要打破这面制造幻象的魔镜,无论它映出的是恐惧或是美好,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打破它,才能拥有真实的刹那;打破它,才能看清脚下的路;打破它,才能寻找到最有力量的当下!

    2.找到生命中的当下

    每个人都有一次且仅有一次生命。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我们背负着一个巨大的时钟。它不是普通挂在墙上滴滴答答走的时钟,而是显示我们生命轨迹的时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所有过去的和未来的事情都影响着现在,但可惜的是,现在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其结果也可能是你不想要或不愿意接受的。直到现在这一刻,你也许还很抗拒它们,这就等于在抗拒当下。而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是你不断前进的动力,但同时它也会使你把眼光放在未来的某一点,而忽略当下。

    在过去和未来的影响下,你的生命出现了断层,即失去当下,永远无法将生命一气呵成。

    因此,要学会把眼光从过去和未来上收回来,把焦点放在眼前这一刻。缩小生命的宽度与广度,聚焦成小小的如蝼蚁的一点。

    “人不是应该将生命放宽吗?为什么反而要缩小成一点?”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么让我告诉你,这是为了去掉冗余的空间,让你没有地方堆放杂物,被迫把眼光停留在此时此刻。

    请充分利用你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外在。看着窗台上的一缕光,留心它的形态变化,发现它的明暗变化等等。不用作文学的描述,也不用作理性的分析,只要静静地观察就好,全心全意地感受每个事物的存在。

    倾听周围的声音,即使是噪音也不要紧,最主要的是要聆听声音之下的存在与宁静。

    伸手触摸某样东西,通过指尖感觉它的质地,你会感觉出它的真实存在。

    也或者,试着观察自己的呼吸,感受气息进入身体时带进的氧气与生命活力,感受气息排出时带走的杂质与废气。

    所有的事物都是如实地存在,无论是来自你的身体,还是外部世界,当它们变得真实后,都可以深深地带你走进当下。

    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让你判断是否进入了当下。试着问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让我感觉到高兴、轻松、喜悦呢?”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表示当下这一刻被其他东西遮盖了,你的生命中又出现了负累担。

    “也许这说明我在做的事是不好的,所以我并不感到高兴。”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做事的方法比所做事的本身要重要得多。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事情的本身和过程上,而不是事情的结果。无论当下状态呈现出来的是什么,你都应该全神贯注地深入其中,完全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抗拒它。

    当你做到时,表示你尊重当下,所有不愉快和纠结的感受就会消失,心中便开始流露出喜悦与安然。当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当下的知觉时,无论在做什么,都是真实的,都是充满爱意及关怀的,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是如此。

    有些人只注重事情的结果,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没有过程何来结果?或者不择手段的过程即使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说得再彻底一点儿,每个人的结果注定是死亡,如果只注重结果,干脆不要生存。

    因此,不要过分关注行动的结果,而要多关注行动的本身。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尊重每一个当下,就如同将点滴之水汇聚成一股水流、一条小溪,直到湖泊、海洋。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持久的修为。

    最为重要的是,当你把握住航向,不偏离当下,心中的喜悦就会注入每一件所做的事情当中。痛苦、压抑、慌乱、茫然……统统会远离你,你不会再需要从别人身上得到肯定,也不再需要从幻象与假我中寻得安慰。由始至终的喜悦与自在便是生命的中流砥柱。

    3.没有什么在当下之外

    很多人喜欢放眼未来,他们认为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胸怀全局。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件事,真正能成就自己的,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恰恰是当下,是他们毫不关注的当下!

    净慧大师说:“未来要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要放弃每一个当下。既然迷惑是在当下,解除迷惑的方法——禅,也是当下的。它要解决人们生命当下的困惑,所以禅是很现实的,它不是玄之又玄,它不是给我们的未来设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是的,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只看眼下的东西,没有什么在当下之外。如果你不信佛,也不是任何宗教信仰者,那么我将给你举另一个例子。

    在中世纪的时候,作家们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之前,都是用蜡版写作的。有一位名叫伯尔基尼的修道士也很喜欢写东西,他的朋友送给他一些绿色的小蜡版。因为伯尔基尼修道士最喜欢绿色,非常养眼。

    这些绿色的蜡版都很小,只能写下八行诗,再多了就没处下笔了。伯尔基尼修道士对于绿色小蜡版的大小却非常满意,总是精心地将诗作写满蜡版,字数不多不少,刚刚好。

    后来,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短小精致,处处洋溢着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一块小小的绿色蜡版,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其实,人生就好像这块小小的蜡版。我们总是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比如环境、空间、年纪、能力或是金钱等等。我们必须在规定大小的蜡版上生活、工作,甚至日复一日地做重复着同样的行为。

    这块蜡版就是当下,不管它大也好,小也好,都是属于你的当下,这一点无可改变,你只能在这一小块空间书写人生。

    如果你总是抱怨自己所受到的限制,可能会把眼光投向无限广阔的天地,不错,周围的景色确实值得向往,确实令人垂涎欲滴。

    然而,除了向往外,你还能做些什么?不过是用幻想暂时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但你的“小蜡版”上却是空空如也,一个字也没有写下。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一辈子过去了,你的“小蜡版”上还是什么都没有。当你回忆起一生时,会发现竟然没有一个值得记忆的瞬间,没有一个真实的刹那!

    倘若你没有抱怨,在限制范围之内将工作做得出色,将生活过得精彩,那就等于把握了每一个当下,拥有真实、丰盈的人生。当有朝一日你回头审视自己的人生时,会蓦然发现,那块“小蜡版”在不知不觉中变大了、变美了,而此时此刻的当下,也比原来的当下更加幸福了、美满了!

    有一些人甚至受到的限制会比其他人更多,比如身有疾病或残疾的人。《生命历险》的作者布雷肯里奇·埃利斯,他在幼年时就患上脑膜炎,一生是在轮椅上度过的。有一年的时间,埃利斯因为疾病的折磨,几乎什么也看不见,整日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

    上帝似乎对埃利斯很苛刻,给了他一块小得不能再小的“小蜡版”,但是埃利斯却在这块极其有限的“小蜡版”上,写下了丰盈的人生传奇。他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学习写作,学习乐观、开朗地面对人生。他说:“我发现,我所了解的快乐,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都能实现。”

    最终,他成功了,他在苛刻的条件下取得了很多健康人都比不了的成就。埃利斯是如此,霍金、张海迪以及无数我们知名的或是不知名的人皆是如此。

    这就是当下的力量!不管当下的一刻有多么糟糕、多么不堪,只要你肯用心对待,不懈追求,就能创造出奇迹,就能在有限的空间描绘出无限美好的风景。

    把心从四面八方收回来,聚焦在当下。当你寻找到当下的力量时,连上帝也会对你让步的。

    4.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每个人都有未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未来究竟是什么,谁也无法预知。常有人夸下海口说“明年我一定会如何”、“十年后我一定会做到某种程度”。这种自信与美好的愿望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未来,你应该有所节制,不能夸夸其谈,因为事实将会怎样还是一片空白。这正如《圣经》箴言第二十七章所说:“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一天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我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对于一部稿子,我信誓旦旦地说多少天内一定能完成。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在这些天内,我用了一天处理突发事件,而又有三天发了高烧。最后到了交稿时间,和约定的字数还相差甚远。面对别人的质问,我无言以对,只得一再地把责任归结在“意外”二字。

    其实我心里明白,责任应由自己承担。谁让我对无法预知的明日自夸呢?

    有信心的人不会自夸,也无须自夸,他只会在行事中显示自己的能力。人应该把握住自己的嘴和心,不要口若悬河、不着边际地吹牛,更不要真的在心中这样认为。

    同样的道理,你不仅不应该为明日自夸,也不应该依赖于明日,因为当下就在今天,就在此时此刻。有些时候,当下做和明天做没什么不同,那么为什么不立刻去做呢?这样才不至于在变幻无常的时间中,遗忘当下时刻,才不会被时间拖累了奋进的步伐。

    安东尼·吉娜是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富盛名的演员之一。年轻的时候,她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梦想着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汇成为一位优秀的主角。

    第二天,吉娜的老师找到她,问道:“你去欧洲旅行完以后去百老汇,与毕业后就去有什么差别?”

    吉娜仔细一想,对啊,去欧洲旅行有什么用?并不能帮自己争取到在百老汇工作的机会。

    老师又问她:“你现在去与一年以后去有什么区别?”

    吉娜想了想那个金碧辉煌的舞台,情不自禁地说:“那好吧,我准备一个星期,然后就出发。”

    老师还是不停地追问:“你要准备些什么?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都能买到,为什么要等一个星期?”

    吉娜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她点点头说:“好,我明天就去。”

    这时老师才赞许地点点头说:“我马上帮你订好明天的机票。”

    就这样,在老师的督促下,吉娜第二天就起程,飞往心中的舞台——纽约百老汇。

    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几百名各国演员前去应征主角,要从中挑出十几名候选人,然后再让他们按剧本的要求表演一段主角的念白。

    吉娜到了纽约后,并没有像其他演员一样去做头发、买新衣服,而是费尽周折从一个化妆师手里拿到了将排的剧本。这以后的两天中,吉娜闭门苦读,悄悄演练。

    初试那天,当其他应征者都按常规介绍着自己的表演经历时,吉娜却要求现场表演那个剧目的念白,最终以精心的准备出奇制胜。

    就这样,吉娜来到纽约第三天,就顺利地进入了百老汇,穿上了她演艺人生中的第一双红舞鞋。

    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当你为明日夸下海口时,可能根本无法实现;当你依赖于明日时,会有无限个明日将你拖垮。只有将智慧与行动都付诸当下时,你才能有可能实现梦想。

    不要再追问什么是当下?在你追问的时候,已经有无数个当下悄悄溜走。此时便是,此刻便是!将你的心力聚焦于此吧,你会拥有可以托起世界的力量!

    5.在心中放一座祈祷钟

    记得曾经在法国的画展看过一幅名叫《晚祷》的油画,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在那幅油画中,有一个农民正在收割田地里的小麦,就在这时,从远处的教堂里,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晚祷钟声。

    于是那个农民暂时停下了手中的活,静静地倾听,脸上的神情静谧祥和。

    多么美的一幅画啊!它的美不仅在于色彩与布局,更在于意境。当农民在劳作的时候,忽然间听到了神圣的晚祷钟声,它在远处召唤着每一个有心的人,让他们从手中的工作中升华出来,体会到宁静而超脱的意境。它不仅感染了画中的农民,也感染了每一位观画的人。

    我不知道在某个国家的某个小镇,是否当真有这样一个农民,在悠扬的晚祷钟声中畅游,但这种美好的意境,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享有的。

    在我们人生中的某个时刻,很可能会遇到某种声音、某个画面,犹如这晚祷钟声,使我们的心在顷刻间变得澄明,变得超然而喜悦。

    这种美妙的时刻,就是当下。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生活中没有晚祷钟声,没有佛号灌顶,甚至连提点自己的人都不存在,但这有什么关系?只要专注于当下的事物,就会自然地超脱纷乱的干扰,即使没有神迹,也会安然自在,不会迷失方向。

    网球健将海伦·威尔斯·穆迪,曾经在温布尔顿公开赛打得很艰难,几乎落败。然而,最后她奇迹般地打败了对手,最终登上了冠军宝座。

    有人问她:“在将要落败的一瞬间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她想了想,微笑着回答说:“哪里有时间想什么感受?我只是在想如何打好下一个球,怎么把对方击败!”

    是的,在比赛的当下,如果想着比赛后胜利的情景,想着鲜花与掌声,或是想着失败的结果,想着如何应对记者的采访,又怎么能专心地发挥自己的技术,开发自己的潜能呢?那样做的后果无疑是惨痛的失败。

    在那场比赛中,恐怕海伦不会听到晚祷钟声,自然不会因此而超脱,但她有自己的心力,有排除干扰,集中意念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起到和晚祷钟同样的作用,使她可以自控,可以超越对胜利的期待和对失败的沮丧。

    能够不被情绪控制的人才拥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曾有一个朋友问过我相关的问题:“怎样才能快乐、解脱,使自己过得更好一些?”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做当下事。”

    “如果当下是很不好的情绪,我也要专注于它吗?那岂不是更不快乐?”她问。

    “是要做当下事,而不是被当下的情绪困扰。要将生活具体化,而不是虚幻化,情绪就是虚幻的。”

    “人生活着如果没有情绪那不是跟机器一样了?”她又问。

    “每个人都有情绪,这是在所难免的,但不能永远被它牵着鼻子走,否则就会跟它纠缠不清,反倒失去了当下。”

    “所以,活在当下是要做具体的事,通过事情而感知世界,最终达到平和喜悦的境界,而不是凭空地纠结于某一种情绪上。”

    其实晚祷钟声就是在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能够在悠扬的听觉享受中达到心灵的宁静。但是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有来自外界的帮助,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用自己心中的晚祷钟声来平息所有的情绪。

    试着在心中放一座祈祷钟,当失意、沮丧、痛苦的时候敲响它,让它引领心绪回到当下的一刻,回到迸发力量的源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