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最美:把握当下,过幸福人生-用当下转化疾病与痛苦,练就慈悲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当下,将痛苦转为安然

    每个人都有心结,我也不例外。

    我从小就喜欢各种动物,在路上遇见一只小鸟、一只小猫,也会微笑着和它们打招呼。

    在我家的楼下,有很多流浪猫,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我常常去看它们,每当看到它们穿梭于草丛、花间,享受着大家带给它们的美食,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快乐的。

    有一天,我如常去看猫猫。忽然发现一只白色的猫有些异样。它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动也不动,脸上脏兮兮的,眼睛半睁半闭。我把食物和水送到它面前,它也无精打采,连闻都不闻。

    看样子是生病了。于是我找到一个有车的朋友,和她一起去带猫猫看病。

    在去医院之前,我以为猫猫只是普通的感冒或者肠炎,吃些药就能好。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经过大夫诊断,它得的是白血病。人类的白血病我听过不少,对于猫还是头一次。我和朋友都不了解这个病,只能求助于大夫。

    大夫说:“猫的白血病通过唾液是会传染给其他猫的,凡是和它接触过的猫很可能被染上,所以它不能再回到猫群里去,也不能和自家的猫放在一起。”

    “那要怎么才能治好?”我问。

    “治不好,”大夫给猫猫判了死刑,“而且得了这种病,猫余下的生命会很痛苦,最好的办法是给它安乐死。”

    这太令人意外和难过了,是我和朋友完全没有料到的。

    怎么办?放它回猫群中是不可能的,势必会传染给其他的健康猫;喜欢猫的人家里都有猫,无法隔离;不喜欢猫的人根本不会收养一只病猫。最要命的是,它必须痛苦地走完剩下的日子。

    尽管我们的泪水已经止不住地流下,但必须迅速作出决定。经过痛苦的选择,我们决定给猫猫实施安乐死。

    大夫再三保证由生到死的过程不会有痛苦。他拿了一只细细的针,只轻轻一扎。猫猫没有怎么挣扎,几秒钟就结束了这一切。我哭得看不清它的眼睛,无法得知它内心的想法,或许它会怪我多事,或许它会觉得一切来得太快,连留恋与回忆的时间都没有给它,或许它还想再回去看一眼、道个别,或许……

    我无法再想,用尽全身力气也没能止住眼泪。后来,我和朋友将猫猫的尸体埋在了我家楼下的花园里。那是它熟悉的地方,在那里,它能看见一切。

    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于我却远没有结束。我开始不断地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它本来在那里生活着,我却亲手送它去安乐死。如果没有我,它不会那么快死去。可如果不这样做,会传染其他猫,而它也会在痛苦中挣扎,直至死亡。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将它压在心里,故意不去想它。我变得不太愿意去看那群猫,故意绕路回家,好像怕看见什么。每当别人和我谈论关于猫的话题,我总是敷衍几句,然后把话题岔开。这件事我从未向人提起,好像做了一件罪恶滔天的事,没有勇气面对。

    然而,我绕来绕去,终究绕不过自己的心。它慢慢地积累下来,变成了一个沉重的顽石,堵在我心头。

    很多年过去了,我都解不开这个结,直到有一天,我碰上了一个令我开悟的人。

    2006年的夏天,我在一家公司任职。机缘巧合,柏林禅寺的明奘法师与我的老板相识,来到公司做客。

    听闻明奘法师的大名已经很久了,在我的想象中,修禅的师父都应该是端然正坐,不苟言笑的。但当见到明奘法师本人时,却与我所想大为不同。他长得平凡无奇,于千万众生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但当他置身于人群中时,你绝对会迅速被他吸引,因为他有足够强大的气场。

    我无法用文字来形容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场,如果冠以“豁达率性”四个字,很可能只是流于表面。他总是在微笑,给人淡泊超然之感,但一说起话来语速很快,要全神贯注地听才能跟上他的思路。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大家向明奘法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听着大家的种种讨论,我突然间又想到了那纠缠于心头很久的梦魇。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件事讲出来,向智者发出困惑了我良久的疑问:“我究竟有没有做错?”

    明奘法师微微一笑说:“首先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你的烦恼就是因为这个字——死,对吗?要知道,生死一如的道理。就好比我们看到黑白是对立的,是非也是对立的。生离不开死,死也离不开生,死不过是生的另一面。”

    说到这里,明奘法师转头请旁边的人递给他一张纸。他将纸拿在手里,平着托在手里对我说:“这张纸,平放着的时候有两边,这两边就像生和死。”然后他将纸卷成一个圆筒状,说:“但是当我们把它卷起来就分不出彼此,你能分清哪边是生哪边是死吗?”

    我摇了摇头。

    明奘法师接着说:“当你了解了它的死并不是结束,是生的另外一种显现状态,你就不会为它难过。人应该有对生命的承担,对生死达观的态度。假使舍一人而救一家时,那就舍一人;舍一家而救一城时,就舍一家。要择其利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明奘法师的话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以至于我再一次控制不住地流下泪来。但是我想,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泪水,是一种领悟与解脱的泪水。

    虽然我与明奘法师只有那一次之缘,但对他解我心头之惑的感激却一直藏于心中。每时每刻,难以忘怀。未能当面致意,我在此郑重而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当晚回家时,我没有绕道而行,而是像从前一样,从猫群身边经过。忽然间,我发现心情变得平静、安然了,没有疑问、没有愧疚、没有负担。由于那个心结,我放弃了许许多多与猫为乐、与自己为善的当下,放弃了许许多多与心灵坦诚相对的刹那。而今,我的心安然了,一切也都释然了。

    看着那一只只徘徊在身边的猫猫,喜悦、从容与自在又回到了我的心中。我不由得轻快地向它们打着招呼:“嘿,小家伙们,我回来了!”

    2.当下,将疾病转为领悟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

    当然,谁也不愿意生病,因为那会带给你不愉快的感受。不只是不愉快,简直就是痛苦!

    苦还可以忍受,痛却最难接受,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源于肉体的痛,头痛、胃痛、关节痛等等。也正因为感到痛了,所以才会觉得苦。

    自古以来,给犯人施酷刑,就是为了让他痛,才会招供;私塾先生打学生的手心,是为了让他痛,才会奋发向上,囊萤映雪地苦读诗书;恶人打架斗殴,也是为了让别人痛,所以才会怕他,不敢反抗他……

    所以,身体对痛是有一个承受限度的,因人而异,过了这个限度,关二爷也要大喊救命了。

    既然痛是这么难以忍受,那么假使你生病了、受伤了、感到身体上的疼痛了,怎么办?

    假使你屈服了,全部的心思都围着它转,那么你就真的输了。

    首先你要完全接纳你得病的事实,将它视作当下生命的一部分,连结着你的过去和未来。如果你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那么过去和未来都会受到影响。我所说的解决问题,不只是说依靠医疗体系使身体痊愈,而是启用心灵的救赎力量!

    心灵掌握着更深层次、更本原的东西,也就是真我。当你生病、受伤、感到疼痛时,最好的方法是领悟!

    把注意力放在病痛上,但是不要逃避、不要臣服于它,而是将它变成一种力量,一种逼你进入当下的力量。它会具有比平时更强烈的意识,使你看到很多曾经忽略的事物,领悟其中的道理。

    对于疾病的问题,我有着切身的体会。我患有家族遗传的过敏哮喘症,对很多东西都敏感,花粉、尘土、螨虫等等。这些东西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所以我必须很小心,稍有不慎哮喘就会发作。

    在我还是单身,一个人住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我突然感到无法呼吸,从睡梦中憋醒。我知道自己该死的哮喘又发作了。身边没有人帮我,我连话都说不出来,想打120求救也不能。

    我大口喘着气,跳下床,慌乱地找急救喷雾和氧气瓶。等我做完这简单的两件事时,就已经全身无力了,瘫在床上,大口地喘气。那种呼吸困难但又不完全窒息的感觉太难受了,我恨不得撕开咽喉上的皮肉,让肺可以直接呼吸到空气中的氧气。我觉得屋子里很闷很闷,试图打开窗子,但是根本没力气动弹,即使它只离我半臂远。

    在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会死去。突然间,我想起了很多人,亲人、朋友、很久不见的同学、交情深厚的同事以及我一直以来特别憎恨的一个人。我都没有来得及跟他们说再见,假使他们知道我去世了会不会来参加我的葬礼?会不会真心地替我难过?那个我们彼此憎恨的人,会不会感到高兴……

    我又想起了很多还没有做的事:我想送给老爸的车子还没有攒够钱,答应同事陪她去爬山还没有去,买了很久的小说都没有看完,老板交代的事情还剩下一半没做,还没来得及对那些喜欢的人更好一点,很想对那个我憎恨的人说“算了吧,我们别吵了,一辈子就这么短”……

    值得庆幸的是,那些急救药品在我身体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挽救了我的生命,使我还有时间去做这一切想做而没有做的事。而这一次濒死的经历,更让我有了新的领悟——我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无谓的事情上,执著于那些悲伤、痛苦、忧郁或者得不到的东西?我应该把握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

    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当我再去想那个让我痛恨到极点的人时,心中竟然全无一点感觉!我不再恨她,不再讨厌她,而是用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她。而在此前,每当我想到这个人的时候,都会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她碎尸万段才好。如今,我只盼望所有的人都好。

    这件事过去了几个月后,便是春节了。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我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我的一位病友,和我同样患有哮喘的人,因病发抢救无效去世了。就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他出去买完早点回家,刚刚上楼,还没有打开门,哮喘就犯了。他拼命往楼下跑,想出去求救,然而,刚刚跑出楼门,就倒在了地上,脸憋成深紫色,再也没有醒过来。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想了很多。在他感受到死神降临的一刹那,可曾与我有相似的念头?想那些未完成的事,想所有能想起来的人?在那一刹那,他有没有对生命的领悟,对执著的解脱?

    也许有,但他没有我这样幸运,终究被另一个世界召唤而去。

    所有活在世上的朋友,不要觉得生命对于你而言是理所应得的,它是上天赐予你最珍贵的礼物。仅对于身体而言,生命不是无限的,没有让你挥霍的余地,你忽略的每一个当下,都带走一笔宝贵的财富。你忽略的当下越多,生命就越贫穷,直至一无所有。

    疾病本身并不是问题,你才是问题的根源。假使你的“假我”还在控制心灵,那你的知觉就只是停留在疾病本身上,纠缠于痛与不痛、能不能痊愈、会不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感等等问题上。

    如果你被疾病缠身,可以利用它帮你领悟生命,让它迫使你进入当下、安于当下、反省当下,借此提升你心灵的力量。

    当然,你不用否定痛苦,明明疼得冷汗直流,还咬着牙愣说不疼,那是最不高明的欺人与自欺,完全没有必要。痛就是痛了,可以承认它,只是不要执著于它,不要长久地住在里面。

    3.当下带给你终身受用的力量——慈悲

    一直以来,对“慈悲”二字都有着莫名的情愫。假使我全神贯注地去体会“慈悲”二字时,甚至会流下泪来。这并不是难过、悲伤或者任何一种泪水,而是没由来地淌出。我总觉得这两个字能为我带来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地为我的人生注入新鲜的、充实的东西。

    很小的时候,我对慈悲有着极其肤浅的理解,觉得帮助别人、做好事,就是慈悲。而我每成长一些,对于慈悲都有着不同的认识。

    我曾尝试着将这种感受置诸笔下,但总觉得缺乏生动的、真实的血肉,而所有不真实的东西,我从不愿呈给大家。

    直到有一天,我在与一个朋友谈话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慈悲的力量。

    那日,我与一位知交好友闲话家常,提到了各自的家人。他说:“我这一生最尊敬、最爱的人是我的奶奶。”说这话时,他脸上流露出少有的郑重与庄严。

    “她一定很疼爱你。”我理所当然地这样想。

    “不仅是源于她对我的疼爱,还有更多,”他顿了一下,眼睛看着窗外,好像在望着很遥远的地方,“我是个孤儿,是奶奶收养了我。”

    我很意外,此前并不了解他的家庭,只觉得无非和普通人一样。

    “我奶奶是个很慈祥的人,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对谁都好。她懂一点儿医术,经常帮助别人。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像我奶奶这样的人就能算是大夫了,大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请她去看看。她给人看病不收钱的,那个年代大家都是穷人,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一提到奶奶,他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同了,特别温柔、特别庄严,和平时爱开玩笑的他判若两人。

    “奶奶这一辈子很苦,17岁就嫁给了我爷爷。但是,我爷爷在娶她的当天被一支溃败的国民党队伍掳到台湾去了。奶奶和爷爷只见过三次面,连洞房也没入,但却在爷爷家过了一辈子,把公公、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一直到他们去世。

    “奶奶60岁的时候,在小河边的草丛里捡到了我,把我抱回家。那时候可穷了,像你这样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可是奶奶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

    听到这里,我已经对这位从未谋面的老人肃然起敬了,但朋友接下来的讲述除了让我吃惊之外,更让这种敬意又加深了许多许多。

    “其实奶奶不仅收养了我一个孩子。奶奶30岁那年的冬天,从雪堆里救回一个讨饭的男人和他的女儿。男人走的时候把女儿留给了奶奶,也就是我的姑姑。奶奶还收养过很多孩子,后来陆陆续续都被别人领养走了。奶奶说,我小时候是一只和她做伴的猫,等我长大了就成了她养的一只鸟了。其实她很害怕我会在她毫不知觉的时候飞走,希望我在她活着的时候永远陪她,但又害怕她死了之后我一个人过得不好。那时我只想等我长大了可以好好孝顺奶奶,可惜奶奶去得太早了,我18岁那年她就不在了,”说到这里,他眼里闪着泪光,“奶奶这一辈子,没有一个亲生的孩子,可是出殡的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她。”

    “菩萨!”我突然说。

    “什么?”他没有听清。

    “奶奶是菩萨!”我一字一句地重复。

    是啊,很多人都在说“大慈大悲的菩萨”,什么是菩萨?这样的人,不就是菩萨吗?这样的心,不就是慈悲之心吗?

    我不是某个教派的信奉者,亦没资格用教义去解释慈悲,但于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看来,这就是真真正正的慈悲!既能带给别人快乐,消除别人的痛苦,也能丰富自己的心灵,让每一个当下都成为最真实的刹那!

    我们都喜欢具有慈悲心肠的人,但有没有想过身体力行地去当这样的人?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就如同朋友的奶奶,这一生算不上轰轰烈烈,我至今连她的名字也不知道,但她的事情却让每一个听过的人难以忘怀。

    每个人都是有慈悲心的,只是有些人暂时将它遗忘了。

    生命如海,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汹涌。然而,在大海的深处却是趋于平静的;海水本没有颜色,澄清、透明。但很多人看到的大海是湛蓝色或者碧绿色等等。那是因为天空映出的颜色、海底礁石水草的颜色或是光的折射等等缘故。

    你就是整座海洋,而不只是海水的表面。你的心本像大海的原色一样剔透,只不过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中被映射成了各种色彩。你需要的,便是找回本心,找回慈悲之心,使它恢复原本的清澈与平静。

    当你能够安于当下时,便会与内心紧紧相连,找到真正的平静。这时的你已经不再执著于某种情结,不再抗拒某种环境,不再对人存有偏执的爱或恨,因为你的心已经不用依附于外界生存,已安于永恒的本体中。当然,你依然会享受外在的世界,只不过那已经是洞悉世情之后的自在逍遥。

    如果你不能感知真实的自我,心灵便没有自主的能力。对他人会有好恶之别、爱憎之心,便不能真诚与他人交往,不能无所求地与他人共事。

    当你越来越多地能够安于当下、享受当下时,就会找回慈悲之心,用它去连结自己与他人、与外在事物。这是一种巨大的、令你终身受用的力量,可以让你以全然不同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充满爱意与仁慈,懂得分享与奉献,能在每一个当下为别人送去温暖。

    若我、你、他都能在这个当下慈悲一些,生活岂不是时时都是春天?

    不必妄言做一个大慈大悲的人,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但你完全可以做到“小慈小悲”,分一点儿爱心给他人,施一次援手给需要的人,多去包容、关照身边的小事,哪怕只是给老人让一次座、扶起一个摔倒的孩子、给饥饿的小鸟一把粮食……

    这些很不起眼的小事,当做的人多了,这世间岂不也是美好的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