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奇怪,在这本书中,我不断地强调当下,为什么现在突然又开始讲明天、未来?
活在当下是为了不忽略每一刻,拥有更多真实的刹那。但你的胸怀绝对不能被当下所困,失去展望未来,把握全局的能力。
当下是短期的、具体的,而未来是长期的、整体的。对当下的把握力与操作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如果你对当下的操作是有偏差的,是茫无头绪的,未来就会捉襟见肘;如果你对当下的把握过于随性,缺少控制力,未来就会狼狈不堪。而这会反过来对你造成困扰,也就是常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因此,你必须学会一只眼看当下,一只眼看未来!
杨元庆,现任联想集团CEO。他在还没有做联想集团CEO的时候做出过很多出色的业绩,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
当时联想集团刚刚成立了微机事业部,恰逢市场不好,国产微机大都溃不成军,但联想却决定背水一战,生死存亡系于此。
杨元庆临危受命,成为联想微机事业部的负责人。面对生死攸关的一战,任何人都会有很大的压力。杨元庆心中的压力系数我不得而知,但他做出的一系列举动,却着实彰显了一名大将应有的能力和从容。
先来看当下,杨元庆采用了两大方法:
第一,转移“指挥部”——远离战场,稳定人心。
杨元庆将微机事业部的办公室搬出中关村,选在了一栋写字楼里。这里离中关村虽然不远,但是硝烟味却少了很多,原来弥漫在微机事业部那种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气氛缓和了下来。公司员工的心中不再那么紧张了,开始恢复平静。大家的信心也增强了,觉得这场仗或许没有想象中那样难打。信心一强,工作自然顺手很多。
第二,巧花心思打广告——投入低,效果好。
微机事业部开张的那一天,大家都想将声势搞得大一些,让更多的人知道。可是经费不足,没有钱做广告。怎么办呢?杨元庆坐在办公室里,从临街的玻璃窗眺望。当看到热闹的街上车水马龙时,忽然想到一个妙计。他让员工把“微机事业部”几个字贴在窗上,又写了“联想386”、“联想486”、“联想586”,把这几个大字也面朝外,贴在玻璃窗上,这样大街上的人都能看见。到了晚上,又让一个员工留在那里,用一个聚光灯照着这些字,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都被吸引了。
这个广告没花什么成本,可是效果却非常好。
再看未来,杨元庆对整个家用电脑的市场进行了通盘的分析,高屋建瓴地部署了两大战略:
第一,找准市场,准确定位。
杨元庆将联想电脑定位为经济型电脑,这是因为电脑市场正在向普通家庭渗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电脑,把电脑搬回家,成为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之一。然而就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中国普通家庭的收入并不高,对于昂贵的高档电脑,只能望而兴叹,想将它们搬回家却没有能力。
杨元庆看准了这一市场,致力于将物美价廉的电脑提供给老百姓。
第二,降低成本,迎合定位。
要想将电脑这种奢侈品变成普通价位的消费品,就必须降低成本。为了这个目的,杨元庆甚至改变了电脑元件的供应链。
他对元件供应商说:“如果你给我的货不能又快又好又便宜,我就找别人。”并且真的将价格昂贵的供应元件退回去不少。
与此同时,他指挥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大家认为成本已经减得很低了,但杨元庆却说:“不!还有,还有机箱,还有包装箱,还有包装箱里那些泡沫塑料!”
就这样,新机箱很快就出来了,造价只有进口机箱的1/8。
在新电脑上市的30天后,公司的财务报表上两年来第一次显出乐观的数字。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联想成为最后的赢家,而杨元庆也彰显出自己强大的实力。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人有着很强的能力,但为什么能做到杨元庆这个程度的却只是少部分人呢?因为有些人只拥有着眼当下的能力,而有些人只拥有规划未来的能力,但很少有人能将这二者很好地结合。
杨元庆就能将当下与未来结合,既脚踏实地地做出了实务,也把握住了整体构架。
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会有所成就。
不要羡慕别人,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后天完全可以培养出来,经过刻意的修炼,你也可以做到。
首先,运用当下的力量解决问题。
相对于未来而言,当下是短暂的,所以更适合解决具体的问题。将问题罗列出来,详细地分析,逐个解决,逐个击破。
其次,学会规划明天。
第一,确定目标。
你想要在未来的某个阶段达到某种程度,这就是目标。确定好目标,你才能够确定当下这一刻应该做些什么,才不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冲乱撞。
至于如何确定合理的目标,我将在下一小节详细阐述。
第二,制定规划。
确立了目标后,自然就要考虑要用什么手段、方法及措施来达到这个目标。
第三,制订正规的文本方案。
制定规划不能只放在心中,一定要形成正规的文本方案。一方面是督促自己完成,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备案,方便日后查寻。
再次,加强对规划的管理。
即使有了规划,但如果没有行动力也是不行的,那就又变成失去当下了。
有了规划后,必须严格实施,付诸行动,并不断地调整行动中的方向,尽管减少差错,使前进的脚步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2.宁可少些追求,也要易于实现
有很多人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和诸多的规划——我想要出国进修,我想要买房买车,我想要挣很多钱……
然而,这些规划都实现了吗?
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无奈地摇摇头,叹着气说:“没有,这哪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呢?”
假使规划总是实现不了,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是什么原因致使你壮志在胸,却一无所得呢?
让我先来举一个小例子。
某天,同事们闲聊,说到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同事A说:“我要在北京三环以里买一套房子,最少也要100平米。”
同事B说:“我要挣百万年薪,这样钱也有了,地位也有了。”
同事C说:“我要在30岁前(她当时25岁)升到主任的职位,这样每个月可以挣到8000块。”
听了同事C的话,其他人都笑起来说:“只是这样而已?你真是太没追求了!”
而五年以后,让我们再来看看结果:同事A仍然没有房子,因为房价太贵,根本不是他能买得起的;同事B还是一个小职员,没有挣到百万年薪;只有同事C,她成为公司某个部门的主任,月薪8000块。
最没有追求的人却实现了对未来的规划,而那两位志向远大、追求甚高的同事却一无所获,和五年前的境况没什么不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前两位同事的心中只是一个虚幻的梦想,而不是切实的目标!这也是你一无所得的原因!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成功的第一条法则就是把梦想变为目标。”
那么,梦想和目标有什么区别呢?
梦想是虚幻的,是没有时间、数量限制的,而目标则是有具体明确的时间、数量限制的。
比如,同事A与同事B,一个想要买房,一个想要有百万年薪,这就是梦想,没有时间限制,数量也是虚幻的,不切实际。他们也没有想过究竟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来将之实现。
而同事C则不同,她有时间限制——30岁以前,有明确的数量——成为公司部门主任,月薪8000块。这是很符合实际的,要实施起来并不困难。由于定下的目标合情合理,所以就有动力去完成,一步步地实现。
虽然同事C的规划听起来没有前两个同事那样有追求,那样充满豪情壮志,但她将之实现了,变为了实实在在的财富,而另两个人则一无所有。
你所作的规划不应该脱离实际,而应该能够激发动力,调动潜能,有可操作性。
如何才能在规划明天时不脱离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呢?
第一,目标宁可定低,也不能过高。
对于明天的目标切不可定得过高,否则就会让你看不到希望,不去努力。不如将目标定得低一些,好实现,这样才会有无限的动力。
第二,有可操作性。
无法操作的目标是海市蜃楼,徒有美丽的外表却没有到达的道路。你所制定的规划一定要易于操作,不复杂、可持续。
第三,分阶段。
在上世纪80年代,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他在自传中这么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个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可见,当目标太高时,分阶段完成会使它更容易实现。比如,你想要挣100万,可以在今年年底之前挣10万;在之后的3年里再挣40万;在之后的5年里再挣50万。这种分阶段定目标的方法可以降低每个小目标的高度,使它看起来更实际、更易完成。
第四,简化目标。
有些人总是为自己规划了很多东西,既要做这个,又要做那个。太多的目标会分散你的精力,牵着你到处走,反而变成没有目标了。建议你只留两三个目标,其他的能减则减,等达成这两三个目标后再纳入规划也不迟。
在合理地对未来进行规划中,还存在一个大难题,那就是你的心理因素。很多时候,你无法做成某件事,是因为坚持不下来,没有长性。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这主要是由厌倦心理造成的,使继续做下去的意志受到阻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厌倦与行为动机和受到的评价存在很大关系。
行为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就是完成目标后所受到的奖励,或完不成目标后受到的惩罚。比如,你完成了会得到上司的赞扬,获得升迁的机会,这就是奖励;而完不成则会被人看不起,甚至失去这份工作,这就是惩罚。
内在动机就是存在于你心里的自发性动机。比如,我想举办一场豪华的婚礼,因此要努力赚钱。
要想坚持把规划作下去,外在动机是暂时的,不会发生长久的作用,而内在动机才是驱使你去完成目标的最大的动力。
如果你不是一个很有毅力的、能持之以恒的人,那么你应该尽量将目标设定得低一些,易于实现一些,把大目标细化成多个小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目标时,就会产生成就感,激励你坚持做下去。
此外,如果你能将目标和兴趣结合在一起,也会大大增强内在动机。比如,学外语是一场“持久战”,要坚持下来不容易。你可以想“学会外语之后就可以看原版电影,听原声歌曲了”。这样可以激发动力,使你坚持下去。
3.利用环境实现对明天的规划
心理学上常常建议人们进行“正面自我暗示”,通过每天对自我及行为的肯定,来强化信心,就像真的如此了一样。
这个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你积极的信息,我也曾在自己的其他书中提及此方法的好处。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假使你只将它停留在口头上,那就起不到什么实际上的作用,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很多人在确定了目标后,迟迟不能将它实现。尽管每天要对自己肯定好几次“我一定能够做到”,“我可以坚持下去”,但在每个当下,却仍然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溜走,半点行动也没有开始。
用正面的心理暗示法让自己在当下行动起来,以便达到目标,这是个不错的举动,可一旦成了口头禅,就会让你看起来像个可笑的疯子。
如果你想让明天变得更加真实,就必须改变这个当下!
假使你已经对明天进行了规划,但却总是无法开始,就证明你正困于眼前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旧有的体验,你的潜意识在每一个当下都在告诉你原来如何,而很少告诉你将要如何。过去与未来的断裂,使当下变得茫然、模糊,即使有周详的规划,也不能开始。
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几年前,为了体验生活、丰富写作内容,我想要暂时放下写稿,用一年的时间转去做业务性的工作,以便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
我找了一份化妆品直销员的工作,努力完成从写作者到业务员的转变。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身份的转变,我必须把大部分思想和精力都放到怎么推销化妆品上。
然而,在刚开始的一个月里,我除了用很少一部分时间来了解化妆品的特点和不同种类的皮肤特性之外,还是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写作上——别人在向我催稿,让我整理新书的计划,我还要向同行友人解答关于写作的问题,处理读者的留言和邮件……
这牵扯了我很大的精力,使我的每一个当下还在延续原来的模式。我知道,如果自己不脱离旧有的环境和身份,就没有办法使计划顺利进行。
因此,我不再经常上论坛,转而注册了关于化妆品的论坛;我通知合作单位暂时不再写稿,让他们另行向别人约稿;将电邮设置了自动回复,告之每一个给我发信的人,我将在一年之内不进行任何答复;将电脑里的稿件整理在某个文件夹中,备份留好,不再打开;争取每天都去化妆品公司,尽可能多地与大家交流、沟通;不再对初相识的人提及过往的写作经历,以免被他们岔开话题;不再上以前的博客,而是以全新的身份重新注册了一个;与家人和朋友沟通,让他们了解我新的身份……
当我把身边的环境作了小小的调整后,一番新的气象扑面而来。我脱离了从前的身份,以全新的身份生活着,工作着。环境影响了我的行动,我能更好地把握自己,使自己按照规划进行。一年以后,我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与心得体会,当我重新回到写作者的身份时,再一次调整了环境,很快就进入了新的规划中。
在刚开始作这些转变的时候会有一些不适应,但越是这样,越需要利用环境来控制自己。人总是会对熟悉的环境产生依赖,对新的计划感到陌生,这是正常的。你必须克服这一点,才能尽可能快地开始着手实施计划,否则你的每一个当下都是虚无缥缈的。
过去、现在、未来,这人生的三个部分既是独立的又是有关联的。如果你不能终结过去,就无法取用现在的力量,也就无法使未来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因此,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调整所处环境,才能使自己始于当下,拥抱明天!
4.随时在当下调整方向
我们常说“做对的事比把事做对更重要”。
做对的事,指的是做事的大方向。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够把事情做对。假使从一开始就搞不清方向,就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全无成果。而且你花费的精力越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然而,很少有人在计划一开始时就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因为制订计划时已经经过了思考,不太可能会犯很严重的错误。更多的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偏离航线的。
你对一个目标的估计很可能是不完全的,或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突发事件。这些都会导致方向出现错误。因此,你应该随时回顾整个规划,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手段,才能保证最终实现目标。
秦末汉初时期,大儒叔孙通前去投奔刘邦,想要为汉朝效力。叔孙通第一次见到刘邦时,穿了一身文人的长袍,玉树临风,举止优雅。他想给刘邦一个好印象。
可是见面以后,刘邦对叔孙通不理不睬,态度冷淡,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走了。
叔孙通回去以后左思右想,到底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让刘邦这么反感呢?
后来,叔孙通得知刘邦特别讨厌那些读书人,认为他们只会一些假道学,看着那些文人模样的人就心生反感。原来是这么回事。叔孙通弄清原因后,第二次去拜见刘邦。
这一次,叔孙通没有穿文人的装束,而是一身短衣短裤,打扮得像个市井之徒。刘邦一见,感觉还不错,就把他留了下来,帮自己做事。
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刘邦让大臣们多多推荐人才。叔孙通是一介儒生,按理说他推荐的都应该是同行才对。可是出乎众人意料的,他却给刘邦推荐了很多贩夫走卒式的人物。
这引起了很多儒生的不满,质问叔孙通为什么总推荐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而不推荐自己的同行。
对此,叔孙通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汉朝成立之初,更多的是需要士兵来维护社会的安宁,而不需要太多的儒生。
由于刘邦特别讨厌繁文缛节,所以一成立汉朝后,就废除了秦朝的礼仪制度,再加上身边的大臣都是一些武夫,说话大吵大嚷,一点儿也不懂礼数。叔孙通很看不惯,但他知道刘邦很不注重礼数,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暂时按兵不动。
有一次,刘邦宴请群臣。在吃饭时,由于没有礼制的约束,大家高谈阔论,喝醉了就大呼小叫,胡乱地拍着桌子。
看到这种闹哄哄的场面,即使是不拘小节的刘邦也皱起了眉头,觉得有些不像样子。后来,这种状况愈演愈烈,甚至在上朝的时候,有些人酒还没有醒就来了,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地撒酒疯。
刘邦也看不过去了,照此下去,怎么了得?刘邦的忧心,被叔孙通看在眼里。他知道机会来了,就向刘邦提出要重建礼制,以礼法来约束群臣的行为。
刘邦不太情愿地答应了,给了叔孙通几天时间,让他试试。
叔孙通得到了刘邦的许可,立刻召集了几个弟子和一些儒生,开始和群臣演练起来。
几天以后,文武群臣在朝堂上依次排列,各就其位,庄严肃穆。当刘邦缓步迈入朝堂时,群臣一齐跪地,高呼万岁。
这种庄严的场面给刘邦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这多么威风、多么有气势啊!原来遵行礼制的感觉这么好,那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于是刘邦下令,让叔孙通参照古礼与秦礼,制定汉朝的礼仪。于是,叔孙通大展拳脚,率领下属结合汉朝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适的朝仪以及宗庙仪法。
这个改革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巩固了汉室江山。
叔孙通制礼的典故极其值得借鉴。
第一,他的大方向很明确——辅佐刘邦,巩固汉室。
第二,在行事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穿着文人袍,不讨刘邦喜欢。
第三,迅速调整方向——把文人打扮变成了市井打扮。
第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着做事的方向——先向刘邦举荐贩夫走卒式的人物;等刘邦的心态慢慢从打江山变成守江山时,叔孙通开始逐渐举荐儒生做事;当刘邦不满群臣纪律散漫时,叔孙通趁机进谏,重修礼制;等刘邦尝到礼数的甜头后,叔孙通便大刀阔斧,一展才华。
叔孙通的能力并不仅仅在于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更在于他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修正方案,最终有条不紊地将每一件事情都做成了。
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一条道跑到黑,盲目地往前冲,而应该经常性地立足当下,环顾整体,反思过去。如果发现前方有礁石,就必须及时改变航向,甚至推翻原有的计划,重新设计线路。如若不然,轻则白费精力,重则粉身碎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