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修行 且行且珍惜-财富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财富和富有,说到底就是一种自身的心态和价值取向。有些人有很多钱,但并不感到幸福。

    和金钱相比,现时的幸福更重要

    金钱固然重要,但是,在经历沧桑、看透人生真谛后,人们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金钱往往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但是,在我们漫长的一生当中,金钱当真如此重要吗?它一次又一次影响我们的决定,甚至左右我们的人生。

    其实,在人生路上,只有选择正确的东西,才不会感到压力……与金钱相比,现时的幸福更重要。

    比利时的《老人》杂志曾针对全国范围内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的是什么”的专题调查,并列出了十几项生活中最容易后悔的事,供被调查者选择。结果是:

    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不努力以致事业无成。

    67%后悔年轻时选择了错误的职业。

    63%后悔子女的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

    58%后悔身体的锻炼不足。

    47%后悔对双亲不够孝顺。

    ……

    而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钱的人只有11%。

    这则报告,告诉我们金钱固然重要,但是,在经历沧桑、看透人生真谛后,人们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实实在在的幸福。不管结果如何,只要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我想都不应该后悔,而是应该考虑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要想把握住幸福,就得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1.幸福比金钱重要

    高薪,几乎是每个白领追求的目标,也是众多职场人的期望。但是幸福并不取决于薪水的高低,因为高薪往往意味着需要牺牲健康、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以及难以排解的压力。据某知名招聘网站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高薪白领收入丰厚却感觉不幸福,根据调查,只有37.72%的人认为工作“总的来说是快乐的”,而有41.64%的人表示“不快乐的时候多”,甚至有20.64%的人表示“工作很痛苦”。

    于莉是一家大型企业的白领,她的话很有代表性。“社会上有些人就看到我们出入写字楼风光,挣钱多气派,可我们拿的高薪是有代价的。经常加班、难以排遣的压力、健康受损、衰老加速等,还有些白领员工担忧地说,现在没有时间充电、学习,就怕以后因为能力不及而被淘汰。”

    综观人的一生,追求的东西数不胜数,金钱也只是过眼云烟,只能给人带来瞬间的满足,而且有时钱多了反而会陷入较大的痛苦中,与其如此,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能有稳定的收入并且有合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工作和家庭一起兼顾,收获幸福。

    2.拥有自由时间,为幸福加分

    实际上,一个人幸福与否,要看他用于情感交流的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例。白领员工的收入虽然高,但大多数人忙得歇不下来,根本没有与家人和朋友、同事充分聊天沟通及享受生活的时间,他们需要有足够属于自己的支配时间、觉得自己重要,这样才会幸福。

    马斌原在一家外资企业任职区域经理,年薪35万元,但他在一片惊愕声中辞去了工作,当上了街道主任。在外企任职期间,他的状态很糟糕,公司内竞争压力大,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又需要与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所以脾气暴躁,跟家人、同事、客户都有过冲突。总觉得疲劳,后背疼痛。

    于是,希望改变现状的他一直在留意是否有经济适用型的工作。终于,在一次成功的竞聘之后,马斌担任了街道社区的管理者,虽然薪资只有从前的一半,但各方面福利和待遇都好于以往。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也较原来减轻不少,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里。孩子要上小学了,马斌可以抽更多的时间来辅导他,在周末也可以进行更多的亲子活动。而且平时也可以陪妻子经常下下馆子,看看电影。因此,这一次小小的工作调动,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的幸福感都有大幅提升。

    说到底,真正的幸福只在我们自己,幸福无价,也因此,幸福与金钱永远无法画上等号!

    吝啬只会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过于吝啬,很容易被金钱所驱使。

    金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是感情,是自身的价值,还是一切?

    现在这个时代,没钱的人拼命忙赚钱,有钱的人也照样忙赚钱。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有钱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选什么……不但可以住又大又好的房子,开又贵又好的车子,还可以高昂地走在别人面前。正是由于人们都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所以许多人变得吝啬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金钱的奴隶。

    在巴尔扎克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与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性。他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

    现实中也存在这种吝啬的人,他们虽然在金钱上很富有,但是在精神与灵魂上却是极度贫穷,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

    古时候,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

    有一次,他生病了,而且越来越重。当他临死之前,把孩子们叫到身旁,嘱咐说:“我已经给寺院捐了不少款,可是到现在还没得到极乐世界的消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死而乱花钱,把丧事办得俭朴一些,最好是不花钱,知道吗?”孩子们说:“我们就依你的吩咐办,可是棺材总得雇人抬啊?”老头道:“不,那太费钱了。”“那就用牛车拉吧。”“那也费钱。”“那就请两个人扛出去吧。”“不,雇两个人也要花钱,不行。”“到底该怎么办呢?”于是老头说:“咳,真麻烦。死后,还是让我走着去吧。”

    这个故事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俗话说:“宁死一个人,不花二两银”,说的就是这种人。

    吝啬的人许多是损人利己的,凡事尽量节省,就是必须用钱时,也只考虑钱是否可以节省一点,而不论事情是否重要。更有些吝啬的人,不肯用自己的钱,却总想从别人那里想办法揩油,同时他对别人却一毛不拔,即使失掉了友情也在所不惜。

    有一个叫保罗的男孩,忠实而勤劳,他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却拥有一座非常美丽的花园。小保罗的朋友很多,磨坊主麦克就是其中的一个。麦克非常富有,他总以保罗最好的朋友自居,因而每次到保罗的花园里,都要拿走很多美丽的花,甚至在水果成熟的时候还要拿走好多水果。

    麦克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好朋友就该分享一切。”但他自己却从未给过小保罗什么东西。

    冬天的时候,小保罗的花园枯萎了。这位“忠实的”朋友麦克却从来没有去看望过寒冷、孤独、饥饿的小保罗,反而对他的家人说:“冬天去看小保罗是不合适的,当人遭遇困难的时候,他的心情会变得很烦躁,去打扰他是不对的。春天的时候就不同了,小保罗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的花园里采回满篮子的花朵,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麦克的儿子天真无邪地问他:“爸爸,为什么不叫小保罗来咱们家玩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和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听到儿子的话,磨坊主气坏了,大声呵斥道:“如果小保罗到咱们家来,看到了我们烧得红红的火炉、丰盛的美餐、还有甜美的葡萄酒,他就会妒忌我们的,而嫉妒是友谊的仇敌。”

    磨坊主麦克的话语向我们展现出平时生活中吝啬人的丑恶嘴脸。他在经济利益上与人泾渭分明,视自己的钱财如珍宝,外人休想占他一点便宜。可他总是在别人那混吃混喝,而且从来都是那种白眼狼式的,吃过不认账或不领情,或者在那儿顾左右而言他。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吝啬的人,他们很计较个人的得失,平时一个钱也不肯用,一分恩惠也不肯向朋友施予,碰到任何事总怕自己吃亏;他们可以大慷别人之慨,而对个人利益却寸利不让,不乏贪婪之心;他们极少参与社会活动,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他们不愿意帮助别人,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很少有人帮忙。朋友既然看透了你的损人利己行为,又怎么会与你相交呢?久而久之,你身边便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也没有人肯帮忙。人活在世上,确实是需要钱,但更需要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友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另外,有吝啬心理的人极易遭遇失败的人生。他们在学业上、事业上、家庭上、人生发展上、情感上都可能因此而遭受磨难。

    吝啬对人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发现我们自己有这种缺点,一定要想法加以克服,可以尝试着用以下方法:

    1.要学会自省

    吝啬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吝啬举止应该是清楚的,而他人对自己的吝啬有成见也不可能毫无感觉。把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比一比,不要这样克扣自己、克扣他人,要知道,人活一世,钱不是唯一的目的,除钱外,亲情、友情、快乐同样重要。

    2.拥有美好的信仰

    吝啬的人,要给自己在精神上找个依托,像佛教徒、基督教徒那样宽容,有怜悯心,多做一些好事,渐渐克服吝啬的毛病。

    3.学会享受给予的快乐

    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尝试着施舍街上可怜的乞丐,或者牵盲人过马路,或者给你的朋友买上一份小礼物,学会享受给予的快乐,既愉悦自己,同时也可以愉悦别人。渐渐的你会发现自己会乐在其中,因为你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快乐。

    总的来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小气吝啬只会割断亲情、友情,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不要将金钱看得重于一切,免得沦为金钱的奴隶。

    贪婪很容易让一个人迷失心智

    对个人而言,贪婪就像水面上扭曲游动的蛇,总是能搅得人心不能平静。而贪婪者内心的道德感,随着欲望的增加而不断地减少,而恶念则会一次比一次膨胀。

    贪婪是人性的恶习,是人性中无法隐藏的缺陷。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德克所说:“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宗教都有着一条戒律,就是反对贪婪。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听到人们用鄙夷不屑的口吻说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贪婪成性等贬斥贪婪的词汇来。”

    所谓贪婪,意思就是贪得无厌,它是一种过度膨胀的私欲。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论是对美食、金钱还是权力等的欲望,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像是一座墙垣已经坍塌的城池,随时都可能在利益和感官刺激的诱惑下崩溃,进而迷失自己的心智。

    传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原本是没有给它造脚的,但它依然拥有爬行动物中蛇一样快的速度。但是有一天,它看到梅花鹿、羚羊和其他有脚的动物跑得比自己快得多,心里便很不高兴,“哼!脚那么多,当然会跑得这么快。”

    于是,它开始向上帝祷告:“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都要多的脚。”

    上帝实现了蜈蚣的愿望,将许多的脚都放在蜈蚣的面前,任它取用。

    蜈蚣一看,乐了,于是拿起众多的脚,一只一只地粘贴到身上,从头一直粘到尾。它十分满意自己的新脚,心想:“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跑去了。”

    然而,等它开始要跑步时,才发现自己的脚太多,毫无秩序,噼里啪啦地乱走一通,这让它不得不全神贯注、精神集中,才能使这些脚不致相互跌绊而顺利地往前走。

    这样一来,蜈蚣的速度比以前更加慢了。

    正是因为蜈蚣太过贪婪,才让它非但没有健步如飞,反而步履缓慢,举步维艰。其实,这个道理在人身上也一样适用,人们一旦拥有过多的私欲,终有一天,会像蜈蚣一样出现超载的现象,最终反而失去原本所有的东西。正如《伊索寓言》里所讲的:“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因为贪婪而迷失方向的人随处可见。现实中,我们拥有的东西并不少,仅仅因为永不满足的欲望而使自己变得更加贪婪,下面这个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俄亥俄州的亚历山大商场在1956年曾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共丢失8只金表,造成6万美元的损失。在当时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目。

    就在案子还在侦破中时,一个名叫罗森的纽约商人随身携带了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到此批货。他来到下榻的酒店后,将现金存进了酒店的保险柜里,然后就出门吃早餐去了。

    在咖啡厅里,他听到邻桌的人在谈论那起轰动全城的金表盗窃案,由于是当时的新闻,他也并没有太在意。

    到中午,他出门吃午饭时,他又听见有人在谈及此事,据传有人花了上万美元买了两只金表,转手卖掉后能净赚3万美元,人们纷纷不无羡慕地说:“要是我能遇上这种事该多好!”然而罗森却有些怀疑。

    到了晚餐的时候,他又再次听到关于金表的话题,他吃完饭后回房,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你对金表感兴趣吗?我知道你是个做大生意的商人,老实说,我这些金表在本地不容易脱手,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我们可以协商一下,如果对品质有怀疑,你可以去附近的珠宝店进行鉴定,怎样?”

    罗森听到后大为心动,要知道,做成这笔生意得到的利润要比自己平时的生意优厚了几倍还多,于是他答应和对方当面相谈,最后他用4万美元买下传说中的3只被盗金表。

    到了第二天,他发觉金表有些不对劲,于是拿到熟人那里做鉴定,结果却发现3只金表都是赝品,全部价值不过2000元。直到这群骗子落入法网后,罗森才明白,他从一开始就被这伙骗子盯上了,他一整天听到的关于金表的话题,都是他们故意引自己上当的圈套。

    谁也不敢说自己不会产生贪婪之心,问题是当这种念头冒起的时候我们怎样淡然处之,不让私欲占据自己的心灵。上例中的罗森就是没有把持住自己,以至于迷失了心智,跌入骗子们布下的陷阱。

    我们都知道贪婪带来的恶果,那么,贪婪心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又该如何调适?

    一般而言,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价值观念

    有些人自以为是,错误地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欲望永远都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从不会满足。

    2.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但一旦得手,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的侥幸,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会不断强化着贪婪心理。

    3.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邻居、朋友、亲戚等,甚至原来那些比自己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达了,心里就不平衡了,由此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4.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当他们一旦在地位、身份上得到上升的时候,他们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损失。

    贪婪,多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

    当然,并不是说有了贪婪之心就一定无法挽救,实际上,若要改正,还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关于这方面的诗文和名言格言有很多,可以多看一些,并记下来,朝夕自警。可以张贴在自己可以经常看见或接触到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犯这种错误。

    2.自我反思法

    拿出一张纸,用笔在纸上写下20个“我喜欢”的东西,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自己分析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分析清楚后,便自己对症下药,改掉贪婪的恶习。

    总的来说,贪婪很容易让一个人迷失心智,当贪欲产生时,再大的胃口也无法填满,欲望越多,就越容易上当受骗,贪婪所带来的结果只会有更多的烦恼与麻烦,所以,一定要谨记,不可贪婪。

    唯利是图会让人作出错误的选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寥寥数语,将人性中最本质的唯利是图之相揭露出来,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无利不起三分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追求自身利益是每一个人的本性,也是每一个人为了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但是,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却是为人们所不齿的,它会让人作出错误的选择。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一味追求利益、唯利是图的人却是受人鄙夷的。因为唯利是图容易让自己陷入误区,作出错误的选择,甚至为了利益而不惜做出伤害别人的事,使自己的世界一片黯淡,道路越走越窄。

    在动物王国里,狐狸和狼一直为了更高的职位与权力而明争暗斗。但是狼要更加幸运些,它得到了提升,而狐狸却依然停留在原位。

    狐狸绞尽脑汁想把狼搞垮,终于,让它想出了一条计策。

    狐狸故意去探望狼,非常诚恳地对狼说:“兄弟,过去我有对不住你的地方,你大人有大量,就多多包涵吧。”

    狼见狐狸前来登门认错,心里就越发得意起来,还刻意摆出一副很能容人的态度,将手一挥,说:“没有关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现在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向前看。”

    狐狸和狼于是“和平”地坐下来倾心长谈,狐狸还积极地为狼出谋划策,临走的时候还给狼留下一点小礼物。狼毫不客气地收下了。

    后来,狐狸每过一段时间就来找狼,每次都不忘带一份不轻不重的礼品,狼也渐渐的习以为常了。

    有一天,狐狸对狼说:“兄弟,现在羊正在与猪争夺一块草地,羊和我的关系很好,你看可不可以帮忙说句话?”

    对于这件事,狼早就知道,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举手之劳而已,就帮狐狸办了,事后,狐狸又带了一大堆礼物来感谢狼。

    从此以后,狼利用职务之便为狐狸办了很多事,当然狐狸每次都会给狼送越来越多的礼品,狼甚至开始对狐狸的礼物产生期待。

    直到后来有一次,狐狸求狼办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并承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狼经不住利益的诱惑,终于答应下来,但也因为这次危险的事情而东窗事发,它的余生只能在狱中度过了。待它下台后,狐狸如愿以偿地替代了狼的位置。

    从狼的例子可以看出,欲望不是突然产生的,它是一点一滴地增长的,一旦让它疯长,便可以吞噬我们的情感、理智,甚至是一切。就是因为狼唯利是图,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原则,才会中了狐狸的圈套,以致最后惨淡收场。

    从本质上说,金钱仅仅是一个工具,但是当它摇身一变而成为目的时,人们就会变得唯利是图,而苦难也就因此降临了。一旦人性中的贪婪被强烈地激发出来,就会把金钱当成自己的目的,也就开始牢牢地被金钱、利益所控制。“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说明了唯利是图的人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当然,我们的生活中也并非总是充斥着唯利是图的追逐利益者,也会有那些懂得生活真谛的智者,如下例中的这个人。

    在海边,有几个人在岸边钓鱼,而旁边有不少游客在欣赏美景。这时,一名垂钓者把鱼竿一扬,钓上一条很大的鱼,约有3尺长,这条鱼落在地上依然翻腾不止。令人奇怪的是,垂钓者却摁着大鱼,解下鱼嘴里的渔钩,将大鱼投进了海里。

    周围观看的人们响起了一阵惊叹声,难道钓到这么大的鱼还不能让他满足吗?这个垂钓者的雄心可真够大的。

    就在围观者惊诧之时,垂钓者的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来的鱼也不小,足有2尺长,但垂钓者还是把鱼丢进了海里。

    第三次,当鱼竿再次扬起时,这次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足1尺的小鱼,围观的人们以为这条小鱼也定会被扔进大海,没想到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木桶里。

    围观的人看得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就开口问垂钓者:“你为什么舍大而留小呢?”而垂钓者的回答也很妙,他说:“哦,因为我家里的盘子最大的不过1尺长,太大的鱼带回去,盘子盛不下。”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不停地诱惑着我们去追逐物欲和金钱,让我们变得唯利是图。因此,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像上例的这个垂钓者一样,他懂得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只追求无限大的利益。

    要知道,唯利是图会让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只有懂得知足才能不一味地追求利益,令自己变得面目可憎。但是,要想完完全全地获得知足之心,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不过有六个关键的要素能够帮助我们学会知足。

    1.心怀感激

    一个没有感激之心的人是不能获得知足的。而懂得感激的人则知道看重他们生活中拥有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缺少的。如果你想知道我们应当表示感激什么,那么就开始写一个单子吧,将你生活中所有美好事物都列上。开始这个练习,它毋庸置疑会将你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你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上,让你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而不是光盯着那些利益。

    2.控制你的心态

    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常常会陷入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考——“我要是得到了……那我就开心了。”却没有去试着控制自己的欲望。请记住,幸福并不依赖于对任何财富的获取,而仅仅在于你决定怎样开心的生活,这也许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

    3.改变总是通过获取来满足你不满之心的习惯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要消除心中的不满就要去购买看起来导致这种不满的物品。但我们很少花精力去寻找这种不满的根本原因。对你的行头不满意?去买新的衣服。对你的车不满意?去买个新的。这样容易导致我们一味地追求利益,唯利是图,令我们陷入了通过简单的花更多的钱来满足不满之心的习惯。但实际上,物质财富永远也不能完全满足你内心的所有欲望。所以,下一次当你意识到在你生活中出现不满的情绪时,请拒绝用这样的坏习惯,仔细思考自己为什么缺少某样东西会导致不满。只有在你有意地打破这个习惯以后,我们才会懂得真的知足。

    4.停止和别人进行比较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显得比你要好而且看起来生活的更完美,所以,将你的生活和其他某个人进行比较总是会导致不满。尤其是,我们还总是喜欢将自己最糟糕的一面与对别人最好的假设进行比较,其实他们的生活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那般完美。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唯一的,也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你那样的生活一直都是不错的。

    5.帮助别人

    从帮助别人中获取快乐,和别人分享你的智慧、时间和金钱,你会发现以前自己孜孜以求的利益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自己也变得满足了。这种经历会让你对你所拥有的,你是怎样的人,你又能给别人提供什么这些问题有一个更好的审视和欣赏。

    6.要满足于你已有的

    知足并不是自满,我们仍然要一直学习、成长,或者去探索。我们可以为我们的人格和成就感到自豪,但永远都不要太自得,以为不需要再提高了。因为你一旦停止成长,就将开始走向死亡。

    综上所述,唯利是图很容易令我们丧失理智,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我们要学会知足,弄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非一味地追求利益。

    算计越多,快乐越少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不幸,过得不好,不如别人快乐,因此,他们总是处于一种不开心的状态。其实,这世界上真正快乐的人,不是拥有得太多,而是他们算计得很少。不是你的烦恼太多,而是你的胸怀不够宽阔。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威廉是美国著名的心理专家,他曾经是个非常能算计的人。他总是算计城里哪家店的袜子最便宜;算计哪家快餐店能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算计什么时候电影门票最低等。后来,威廉得了一场病,这致使他在30岁前,频繁地进出医院,那时他心里总是快乐不起来。到威廉32岁时,他突然悟到了什么,于是他开始了关于“会算计者”的研究,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对利益太会算计的人,多数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或短命。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不幸,过得不好,不如别人快乐,因此,他们总是处于一种不开心的状态。其实,这世界上真正快乐的人,不是拥有得太多,而是他们算计得很少。不是你的烦恼太多,而是你的胸怀不够宽阔。

    人们常说:“量小非君子。”一个人只有懂得包容、不去算计太多,才能不断壮大,才能吐故纳新,生生不息。

    关于人的胸怀,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印度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大师,在他门下拥有众多的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经常牢骚满腹,太过算计,过得一点也不快乐。他不是今天说别人对他不好,就是明天说饭菜不合口味。哲学大师为了开导他,就叫他到市场中去买盐。

    盐买回之后,大师让他将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下去。“味道如何?”大师问。这位弟子皱着眉头说,“咸得发苦。”

    大师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在水缸中,再让他尝尝味道,弟子回答说:“有一点点咸。”

    大师又让弟子把剩下的盐都撒进附近的湖里,然后又叫这位弟子去尝,这个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什么味道?”“一点咸味也没有了。”弟子答道。

    哲学大师趁机教导这位弟子说,“一个人生活中的不快和痛苦,就像这盐的咸味。我们所能感觉和体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将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请开阔你的胸怀。”

    我们的胸怀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容器。当你感觉命运对你不公的时候,当你慨叹世态炎凉的时候,当你对生活感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你工作中感到烦恼不顺的时候,你就要不断地放开自己的胸怀。在宽广的胸怀里,一切不快和痛苦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在宽广的胸怀里,你将会活得很快乐,过得很快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不久的一次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他是个名扬四海的政治家,对他来说,落选当然是件极狼狈的事,但他却极坦然。当时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秘书气喘吁吁地跑来说:“不好,丘吉尔先生,你落选了。”不料丘吉尔听了却爽朗地一笑说:“好极了,这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了,难道不值得庆祝吗?朋友,劳驾,把毛巾递给我,我该上来了。”

    丘吉尔是那么从容,那么理智,只说了一句话,就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极宽容豁达的大政治家的风范。一个人如果真的拥有宽阔的胸怀,那他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会想得通,都会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都不足取,唯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其实快乐的多少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及诸多方面的原因。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会发生频繁的接触与交往,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与误会,这个时候不是每个人处理摩擦与误会的方式都是相同的,于是不满意结局的自然是气呼呼的了。

    我们并不希望看到事情的发展趋势,既然发生了,我们也无法去避免,唯一能做的就是欣然接受,不去算计太多,心里自然也就愉悦了。随之也会洋溢着快乐的感觉。

    两个相爱的人,如果都很算计自己付出多了,对方付出少了的话,哪里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在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如果非要让对方去多承担些生活的琐事,自己悠闲着,什么都不管,还老觉得对方什么东西又没有做好,那生活最终的演变结局也是能预料到的。

    不论是与谁之间,越是与对方算计,越不会如意。没准对方也会和你较起真来,这样双方各执一词,都没有退让的打算。你说这样的场景能给你快乐的感觉吗?

    在这芸芸众生中,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不是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思想模式去发展的。所以我们少一些算计,多一些快乐的感觉,整个人自然会惬意轻松。从现在起,让我们做一个算计很少,快乐越多的人吧。

    充分利用金钱的价值

    虽然钱是挣来的,而不是省下来的,但是如果总是挣多少,花多少,忽视积累的过程,那么永远都只是手头上那么点钱。

    我们挣的钱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钱花到实处,不要为了虚荣而乱花钱。虽然钱是挣来的,而不是省下来的,但是如果总是挣多少,花多少,忽视了积累的过程,那么你手头上永远都只是那么点钱。

    钱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它的存在意义是什么?要知道,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有半数以上是要用钱来购买的,还有很多比如教育、健身、职业等等需要钱去投资,纵览一切可以知道,钱的意义有七项:存储、消费、投资、管理、慈善、交易和获得机遇。这些意义的存在,使钱的价值有了定向,即创造生活的品质和智慧的财富。

    可能有人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种想法也许能为你获得一辆高级的跑车或者一所富人住的高级别墅,但却不能为你赢得丰富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而钱的价值不仅是创造生活的品质,还在于创造智慧的财富。

    不然,即使你现在拥有再多的金钱,如果不懂得用钱的哲学,不懂得积累,再多的钱也不够你花。有些人花钱时出手大方,不懂得资金积累,但又不断地抱怨钱不够花,那是因为他们的钱没有用到实处。

    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谈事情。

    到了饭店前,他们发现车很多,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

    “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说。

    “我来付。”朋友坚持道。

    “那可不是个好主意,他多收费。”

    在盖茨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盖茨最讨厌物不等值,应花的钱,他从不小气,看看他这些年为慈善机构捐款的数字就知道了。

    很多人因为不知道用钱来干点什么,需要干点什么,所以把钱都用在吃喝玩乐上面。结果钱花出去了,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常常有人抱怨“我都没干什么,钱就用完了!”“花钱如流水啊!”

    有的人充分利用了金钱的价值,是因为他用起钱来觉得“值钱”,比如花钱去健身,让你收获了健康;花钱请人吃饭,让你联络了感情。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要有所值。而有的人花起钱来却“不值钱”,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金钱的价值,比如,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件可要可不要的衣服,买回家后又不喜欢穿,使新衣“贬值”;或是花大把的钱买了一堆自己不喜欢看的书放在家做“装饰”,这种钱花得也毫无价值。所以,钱要花到实处,不要为了虚荣而花钱。

    巴菲特是公认的股票投资之神,他也是“以小钱起家”的。11岁的时候,巴菲特就开始投资第一笔股票,他把自己和姐姐的一点小钱都投入股市。刚开始的时候,一直都赔钱,他的姐姐老骂他,而他坚持认为持有三四年后定会赚钱。结果,姐姐把股票卖掉,而他则继续持有,最后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20岁时,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那时候,跟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都只会玩游戏,或是阅读一些休闲的书籍,但他却已经开始啃金融学的书籍,并跑去翻阅各种保险业的统计资料。虽然说当时他的本钱很少,而他又不喜欢借钱,但是他的钱还是越赚越多。

    1954年,巴菲特如愿以偿地到葛莱姆教授的顾问公司任职,两年后,他向亲戚朋友集资10万美元,成立自己的顾问公司,后来他公司的资产增值了30倍。

    从11岁起开始投资股市,巴菲特历经几十年,他认为,他之所以能靠投资理财创造出巨大财富,完全是靠近60年的岁月慢慢地积累出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在合适的时候,用自己的积累慢慢地滚动,让自己理财的步伐越来越快,积累越来越多。而如果一开始你就没有这个思路,只想着一步登天,那么你的房子会被你所喜爱的手机、裙子、大餐等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消耗掉,到最后你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具体来说,要利用金钱的价值,有下面几点可以借鉴。

    1.弄清楚自己目前的积蓄,要特别注意,是你自己,不包括你父母或家庭的钱。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清楚自己的财产。分清楚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

    2.开源节流。你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可能未必能用到你的全部技能,或是你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尚余大量精力,这种时候你便要克服惰性,充分发挥潜力,努力挣钱。比如,如果你文笔好,你可以从事业余创作;你有财务知识,不妨做第二职业,这不仅对你的本职工作大有裨益,同时也会积累可观的资本。

    3.储蓄。每月去一次银行,无论存多少钱,你都要存。在你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无论你的收入怎样都应该养成储蓄的习惯,可以将储蓄分成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

    4.信用卡。信用卡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压力,使很多人都成为“卡奴”。所以在刷卡的时候应该谨慎一点,因为借贷行为会让你的财务状况混乱。

    5.投资。根据你的自身需要选择投资方式。如果你没有房子住,可以先交首付买房,然后每月还贷款,如果你没有养老保险就先买保险。投资越早,收益也就越早。

    综上所述,要懂得充分利用金钱的价值,将每一分钱都花得有道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