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开窍就晚了-千人千面,人性之恶不得不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善和恶两面

    2.恩将仇报的小人任何时代都有

    3.宁得罪十个君子,不招惹一个小人

    4.单纯地轻信,只会被人骗了还帮人数钱

    5.小心!出卖你的往往是朋友

    6.过于热情的话语要谨慎听

    7.不要成为被人用过就丢的棋子

    1.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善和恶两面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场监狱实验。将征募来的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15天,但到了第6天就宣告终止。原因是实验者太“入戏”了,狱卒醉心于真正的暴虐,囚犯陷入了真正的绝望。

    这个有点恐怖电影感觉的实验是真实发生的,它反映出了一种人性:即使表面看起来再怎么正常、善良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如监狱,都有可能展现其“恶魔”的一面。反之亦然,一个被大家公认为是坏蛋的人,它的内心身处也有善良的因素存在。原意大利总统莫罗曾说:“我们都是自身经历的囚徒。”当人的思维被自身的经历所囚禁了,人的想法便只能来源于我们的经历和环境,这无疑决定了人具有善恶两面性。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人,轰动了全国。这位曾经的省“三好学生”,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天之骄子,却走上了残杀室友的血腥之路。窜逃数月之后,抓捕归案的马加爵吐露出了他杀人的原因:因为室友与他发生口角,觉得室友说他坏话。

    有人说马加爵杀人是被逼的,有人说马加爵是个疯子。临刑前,马加爵的一份遗书,却透露了他内心的感受。短短的遗书中,马加爵道出了对父母的无限愧疚,和对曾经帮助过他、安慰过他的亲戚朋友的感谢。回首了自己在大学时代那受人欺凌、不堪回首的往事。

    最后,马加爵用简单的词句写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我怀念十哥开的摩托修理店,在我印象中那是很赚钱的。十哥骑摩托车很英姿飒爽,那摩托车的声音是那样的婉转清脆!我仿佛又坐在十哥的摩托车上了,慢悠悠地行走在我可爱、纯朴、亲切的家乡。”

    许多人因这份遗书感动落泪,一个杀人狂魔依然有他内心脆弱的地方,依然有淳朴善良的一面,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人性的复杂多变,注定了“一人千面”的情况并非不能出现,好人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坏人也有可能心生恻隐。《水浒传》里奉公守纪的大宋良民,最后也不得不逼上梁山落草为寇,杀人越货,闻者皆惧。明朝的大宦官刘瑾作威作福、恶贯满盈,但他在当权期间针对时弊,对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动,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执法严谨,打击官员失职和贪污腐败不遗余力。可见,任何人都不能单纯的以善恶区分,人大多游离在善恶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就像生活里,你不能简单地把一个人定性成为好人或坏人。要好的朋友有可能因为利益而背叛你;关系差的对手有可能在你落魄时拉你一把;讨厌你,甚至欺负过你的人有可能在某一天对你忏悔。为人处世不要做“一锤子买卖”,认为好的人哪都好,认为坏的人一无是处,这是要不得的。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实事求是。”通过各方面的联系和规律性,认识到其本质。

    曾经的女白领韩群凤,辞职照顾脑瘫双胞胎13年,最后却因为对生活、对未来产生绝望而将两子溺死,造成了一件“人伦悲剧”。这个案件是一个很典型的“故意杀人”案件,但好心的邻居们却愿意为韩求情,并有人还把韩的行为说成是实施“安乐死”。可见,善与恶的“两分法”只能在童话世界里出现。

    中国人推崇“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一切恶习都是后天养成的;西方世界却推崇“人性本恶”的学说,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作恶的欲望,有原罪。这样的理论纷争至今仍没有结论,正反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现代社会以法律好区分人的善恶,但是并不能套用在所有方面,像韩群凤、马加爵者虽然杀人,但是绝不能说坏到骨子里了,只能是因为思维受到经历的局限,受到了现实的压迫,从而“恶向胆边生”。

    总之,看人绝不能带着绝对或片面的善恶区分,恶行往往是冲动的结果。要看到别人面具下面的真面孔,而不是伪装出来的表情、印象。

    2.恩将仇报的小人任何时代都有

    《中山狼传》里,东郭先生为了救下中山狼吃尽苦头,却不料被中山狼在脱险之后反咬一口。寓言中的中山狼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计数,北宋的蒋之奇上书弹劾举荐自己当上御史的欧阳修,仅仅是为了撇清关系,仕途通畅;吕布为了自己的前程先后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和董卓,落得个“三姓家奴”的恶名。蒋之奇、吕布这样的人着实可气,也不可不防。

    小老板傅某今年四十多岁,是南京江宁人。他头脑灵活,为人仗义,除了自己在外做点生意,老婆又在家附近开了家浴室,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大年初二的上午,忙活了一年的傅某带着老婆小孩,开车到上海的亲戚家去拜年,本来打算一家人顺便好好在上海游玩一下,放松放松。

    却不料,大年初三警局打来电话说家中被盗,洗劫一空。大惊之下,傅某赶紧赶到派出所。民警根据现场勘查和经验分析得出作案人可能是知道傅某在年初二出门的人,因为正常情况下年初二人都会待在家里,小偷不敢上门的。傅某听后面有难色,不得已道出知道傅家人年初二会出门的只有自己的发小李某,但是傅某怎么也不愿意相信是李某所为。

    原来,这位李某曾经因为3次盗窃案入狱,出狱后又因为赌博输光了家产落魄街头,前来投靠小时候的玩伴傅某。傅某念及旧情数年来一直接济李某,去年还让李某在自己经营的浴室里帮忙,不但每月发他薪水还供其吃喝给他房子住。为了让妻离子散的李某感受到家的温暖,傅某还经常邀请李某到家中小住,甚至还给了李某自己家的钥匙,对他像自家人一样。

    李某在无意中得知傅某在年初二将去上海拜年,便心生恶念,乘机偷盗。后来,警方审讯李某之后,真相大白,傅某夫妻的心情却相当复杂,当他们从派出所领回被盗的物品时,口中仍不住地念叨着:“没想到,我们好吃好喝供着,养的竟然是一只白眼狼!”

    “农夫与蛇”的故事仍然在不断上演,人们口头上强调防备之心,但往往对那些与自己要好的、互有恩情的人总是抱着万分放心的态度。等到恩将仇报之事临头,造成损失之后才愿意去改变。

    其实,恩将仇报的小人一直都存在。这个小人可能是你的朋友、远亲、上司、下属,我们不能有害人之意,但绝不能丢掉防人之心。就像你的上司,你和他一路走来,相处多年,平日里和和睦睦的,但是关键时刻,就有可能使出丢卒保车的下作招数,让你背黑锅。对这样的上司,还是早早离开他,伺机换岗,方为上策。

    恩将仇报的人通常都表里不一,不得志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伪装成一副可怜样,先博得别人的同情,得到对方的帮助和提携以后,再“忠肝义胆”的承诺一番,以此博得别人最大的信任。等到自己的翅膀硬了,他日思夜想的不是感恩,不是把事情做好,而是如何才能尽快地超越恩人的地位。恩人的肩膀能靠一靠的,他会踩着上;如果不可,恩人成了他往上爬的绊脚石,那就对不起了,一脚踹开毫不怜惜。

    恩将仇报的人不到关键时候不会显露出他的真面目,所以你不得不慎防。与人共事的时候,就该处处小心,比如说当我们并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人的时候就要少说多听,不轻易许诺,不轻易露出自己的底牌,以防小人借机抓住自己的弱势而大做文章。

    只要你认为某人有小人之嫌,就要保持距离,尽量对其敬而远之,没有事不要与其交往,不给小人可乘之机,恩将仇报之事自然难出。有技巧地避开小人及小人所设下的陷阱,从而把小人对自己的伤害降至最低。人混社会,要千万当心别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把戏,这不是教你阴险诡诈,只是为了更好地保全自己。

    3.宁得罪十个君子,不招惹一个小人

    得罪人是难免发生的事情,但是你可以选择得罪的对象,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也不去招惹一个小人。因为君子会反思自己,不和你计较;小人却会长久地记恨你,绝不会饶恕你;君子一言不合拍案而起,小人却善于背后报复。得罪了君子,我们知道因何得罪,如何补救;得罪了小人,却让我们如坠云雾之中,哪天被人陷害了也不知道是何人指使。得罪了君子,反倒结识了一位朋友,君子只认理、不记仇,事情过了便云淡风轻;得罪了一个小人,便多了一个敌人,从此一刻也不得安宁。

    南朝时期,梁国有一个叫萧统的太子,素有才气,编纂著名的《昭明文选》。后人谓之:“《文选》烂,秀才半。”

    萧统的身边有一个叫鲍邈之的小太监,颇为信任。后来,萧统的母亲病故,要做“生忌”,需一太监值宿,萧统便让鲍邈之去。不料他竟擅离职守,跑去和宫女鬼混,正巧被萧统巡视时撞见。

    换做一般人不杀也得严惩,但萧统为人宽厚,没有治他罪,只是不如从前亲近了。哪知这样还是得罪了鲍邈之,不思图报,反而怀恨在心。探听得皇上身体不适,便跑去密告太子请道士作法,埋蜡鹅咒皇上早死,密谋夺权篡位。梁武帝大怒,斥责萧统,萧统受此不白之冤,又无法辩解,气急交加,一病不起,不久竟驾鹤西去,时年31岁。

    鲍邈之这样的小人可以是说最阴险的,以“厌胜之术”挑起事端,让人有口难辩。而萧统死得更是冤屈,仅仅是不再亲近小人就得罪了小人。对小人宽厚无疑是在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对付这样的小人理应诛杀。

    小人多是权势人物身边的走狗,春秋的费无忌靠着楚平王先后陷害掉太子和大臣伍奢,最后使得伍奢之子伍子胥引吴师灭楚;西汉的江充为报复私怨,诬告赵太子秽乱后宫,导致太子之位被废,后来又挑拨离间,逼得赵太子造反被杀,引发了“巫蛊之祸”,不仅白白死了好几万人,就连汉武帝自己也弄得骨肉相残,国家险些覆亡。

    世事如棋,小人往往得道,横行其中。我们不得不防,不得不谨慎而为,不然数十载的辛苦一夕崩灭,大好前程悉数交出,并非不可能。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谨防小人之患,我们就要了解,社会上有哪些类型的小人,这样才能避免招惹到他们:

    一,造谣生非型。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喜欢搬弄是非,背后八卦的人一定不能太过亲近。实在不得已要接触的话,也不能对他吐露心声。不然,你的话就会被他拿去曲解造谣,让你有口难辩。对付这样的小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他说的任何是非话题都淡然对待,从而让他知难而退。不得罪他,但对他说的他人是非,也不能赞同。言语交流时,“哼哼哈哈”地打迷糊,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二,口蜜腹剑型。也就是为人不齿的两面派,在你面前说一套,在别人面前说另外一套。对这样的小人,他的话不要相信。尤其是他夸赞你的话,不要有飘然自得之感,这不过小人麻痹你的一种手段。面上应承着即可,公私分明的去对待。

    三,推卸责任型。这样的人尤其不能共事,往往是背黑锅你来,领功领赏他去。擅长偷懒,总是把“不关我的事”、“和我没关系”这种没有责任心的话挂在嘴边。遇见这样的小人,就要做好“分道扬镳”的准备,或者和他实现约定好责任分配,不要把事情闹得不清不楚。

    小人还有很多种,他们报复心强,喜欢用阴招,是人生的一大灾祸。算命的常说:“命中多小人,便有血光之灾。”可见小人的危害性之强,也许你不能很好地分辨出谁是小人,谁是君子,那么做到两边不得罪。如果,你知道小人是谁,那么远离他,但不得罪他,即便他言谈再令你反感、作呕,你也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的良好交际形象。社会上小人何其多,要么不得罪,要么一举消灭,只能两者选一。

    4.单纯地轻信,只会被人骗了还帮人数钱

    骗可以说是一种很古老的行当,而且是一种经常发生事情。大到徐福骗秦始皇说东海岛屿有保长生的仙药,领数千军士、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一去不返。小到赵本山小品《卖拐》里那样的大忽悠,巧舌如簧,分分钟便将受骗者身上的财物取尽。受骗者往往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200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来了一位名叫“郑泽”的港商,自称香港金鹰国际集团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欲在呼和浩特市盖“西北第一高楼”金鹰CBD,总投资53亿。为此,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动作,炸掉许多大楼,为其开道,“西北第一高楼”却成了烂摊子。后来警方介入调查后才发现,这位港商原来叫王细牛,是一位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木匠,却骗倒了整个呼和浩特市政府,可以说是骗子界的奇葩了。

    令人惊奇的是,个别领导也跟着这个骗子“忽悠”。呼市炸掉市公安局指挥大楼后,社会上响起一片“假港商”“大骗子”的质疑声,许多已经中标的建筑企业开始退却。没有建筑企业垫资,金鹰CBD就难以破土动工。王细牛请建筑施工单位领导到内蒙古饭店的“金顶大帐”吃饭,当地一位领导出面作陪。席间,这位领导拍着“王木匠”的肩膀说:“小郑是很有实力的啊,你们怕什么?”

    结果,王细牛在呼市骗了中建三局装饰公司等25家投标单位4688万余元投标、履约保证金,还骗了中铁十七局等6家施工企业的垫资款2.2亿多元,拖欠大同水泥厂等20家材料供应单位货款950万元。

    事后,王木匠供称其行骗的原因:因为他发现有些领导职务高,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商场的险恶。

    骗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看中的就是人性的单纯与轻信,利用受骗人的善良与弱点达到行骗的目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得不事事提防,处处小心,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那样很容易就会被别人利用。

    美国人伯纳德·麦道夫利用他在华尔街投资专家和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的地位以高额资金回报为诱饵,吸引大量投资者不断注资,以此获得的收入偿付之前的投资利息,形成资金流,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才被人识破。简单的骗局长达20年、数额高达500亿美元,愚弄了华尔街的诸多投资家,欺骗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受害者。

    其实,“麦氏骗局”利用的就是人们追随权威的心理,自己包装出熠熠生辉的外壳,很多人就轻易地相信了这位“华尔街传奇”。有些人只要别人对他好,就愿意相信他;只要别人是专家、权威,就愿意相信。殊不知,别人为何对你多加指点,为何对你另眼相看?还不是因为你身上有别人想要的东西,或是财物,或是权力。

    当我们遇见了这种情况,应该多想想对方的来意和图谋,不会有人毫无目的性地和你接触,学会分辨出是诚意居多,还是骗意居多。信任是“奢侈品”,不能随意交付给别人,无论那个人是怎样的权威,和你有多亲近。

    骗子是最善于伪装自己的,他们大多面善心非。所以,当你碰见那种对你格外的好,甚至好的过分的人就要尤为注意,这样的人是骗子的几率最大。骗是多样的,有些人骗你财,有些人骗你的人,有些人骗你的情,总而言之,小心一些,总不会出错的。真正愿意接触你的人,为你好的人,是不会在乎你的那些防备的,只有骗子才会不断让你放松警惕,以谋私利。

    在社会上混,单纯的去相信一个人是很可怕的。万事多留心,才能避免上当受骗,不要被自己的纯良所拖累。挨骗不仅仅是物质损失,更是对精神的莫大打击,多长个心眼,是为了活得更加顺意。

    5.小心!出卖你的往往是朋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想误区:朋友永远不会伤害自己。其实这是错误的,有些朋友是用来义气肝胆的,有些朋友只能用来喝酒吃肉的;有些朋友可以去爱,有些朋友则会伤害你,将你伤得体无完肤,还在一边高声叫嚣是你的“朋友”。

    古人一直提倡“慎交友”的理念,朋友多了虽然多条路,但也多了遭人背叛的几率。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变数的年代,被朋友出卖的事时刻都在上演。君不见,多少昔日同穿一条裤子的死党,一朝反目,就成了刀剑相向的敌人。遭受最亲密的人的伤害,往往是最致命的,因为朋友对你的了解远比你的敌人要多得多。

    2001年,纺织业生意一片大好,孙立的生意更是红火的不得了,资产有600万之多。孙立成了乡里飞出的“金凤凰”,许多乡里人都去孙立的厂里找活干。而孙立的同村好友,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周明找到孙立,开门见山便要借款20万元,说是也想跟着孙立搞纺织生意。

    孙立把他当作兄弟看待,毫不犹豫地就借给了他,在孙立的帮助下,周明的厂很快办了起来。短短两年内,周明的资产成倍的上涨,在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孙立的鼎力相助。又过了几个月后,周明再次找到了孙立帮忙,说想自己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厂房。

    正巧孙立那时在投产一个项目,资金手上已用无几,便用自己的信誉担保从银行里借150万,周明的厂房在当年建成。随着银行还款期一天天地逼近,孙立多次提醒周明要准备资金还给银行,周明每次却像打太极般地把孙立糊弄了过去。孙立只好帮他申请延期还贷的手续,并帮他还了银行借款利息10万。

    2004年年底,孙立的朋友来告诉他周明的厂房已经转卖了,只有厂内的设备还没有出掉。孙立一听当时就愣了,这简直是在害他,眼看银行还款期要到了,这么做无疑是在断孙立的后路,孙立不愿意相信几十年的交情会如此绝情。

    但是,几番寻找,各种手段用尽,孙立仍然无法联系到周明,厂里的员工也等着他发工资。孙立意识到自己被出卖了,而且还是被最亲近的朋友卖了。事实证明周明把厂房卖了,卷款200万走了。银行得知消息,快速做出反应,冻结了孙立在银行的一笔款项,连息160万,理由是借方无故失踪由担保方承担责任,无奈之下,孙立只好申请法院查封周明厂内设备,以弥补经济损失。

    孙立对此事耿耿于怀,一直想当面质问周明为何要背叛他,可惜,周明一直未再现身。

    即使再亲近、再要好的朋友,也须适当地加以防备。不然,他就可能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狠狠地从你背后捅上一刀,让你破财或是名誉扫地。或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因为妒恨你的成就,那些平日里看上去跟你非常要好的朋友,很有可能就会在关键时刻把你拉下水。这一点,我们不得不防。

    面对关系不错的朋友,也要留个心眼,不要全盘吐露你的秘密,更不要把自己的财富压在他身上,那是最容易使人背叛的东西。不要在朋友面前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不好的一面,更不要单纯地认为朋友永远都会站在你这一边。你被朋友知道的弱势越多,被伤害的几率就越大。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朋友的种类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朋友中有趣味相投者,有人间知音,有青梅竹马,有知恩图报者更有相互利用的,有口蜜腹剑、背信弃义者,也有认敌为友、为虎作伥者。而现代人的朋友互相利用者居多,真心待人,相互信任,相互关心者少。朋友之间,不可以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照办,今天他是你的朋友,明天说不定会成为你的麻烦。

    6.过于热情的话语要谨慎听

    陌生人相见,通常是不会太亲热的。特别是在中国,人们往往会谨慎的试探一番,才会选择是否继续交谈下去。多数人都会互报家门,以求安全。当你碰到那种特别的热情的搭讪时,就要小心了,那很有可能是一个陷阱。这样的人不是骗子,就是有求于你,希望通过热情的话语蒙蔽你的大脑,让你放松警惕。又或者是心计多,城府深的人,用热情的话增加你对他的好感,以谋后用。

    有一次,阮玲被派到电脑城给公司买打印机,她先是进了一家卖打印机的店里,想先了解一下价格。没想这家店里的店员非常热情,一口开就说:“美女,您打算买个什么牌子的,咱店是惠普的金牌代理,款式多,价格便宜,你看看。”

    看了一圈,阮玲觉得都不太合适公司用,便打算到别的店里去看看。这时,那位售货员又走过来热情地对阮玲说:“美女,我可以带您到其他打印机店看看,我是这里的促销员,比较熟悉附近的打印机直销店,而且还可以帮你讲价。”

    阮玲没多想,觉得售货员人挺不错的,便同意了她的请求。和她一起到别的打印机店看货,她们一边走,售货员一边帮阮玲介绍,告诉她买打印机应该注意些什么,并且告诉她哪些牌子的打印机售后服务又方便又好,还有那些打印机的色彩效果好等等。阮玲暗暗高兴,庆幸自己碰见了好心人。

    她们走了好几家店,看了很多种机型,阮玲依然没有选到自己满意的打印机。但是,那位售货员并没有觉得厌烦,还是一副热情的样子,和阮玲边走边聊,俨然一副老朋友的样子。

    最后,阮玲实在不好意思继续让这位店员陪着自己到处逛,只好决定回去买她店里的打印机。等回到公司,懂行的同事看了之后,告诉她被人坑了,同样的机型,多花了300元。

    过分热情的话就像高明的毒药,而那个说着热情话的人把毒药放在一顿美味之中,你若抵抗不了诱惑,为了填补一时的“饥饿之感”,吃了下去,定会中毒而亡。只有抵挡住“巧言令色”、“糖衣炮弹”攻击的人,才能得以生还。

    没有人平白无故的会对你热情有加,一见面就和你套近乎,尤其是陌生人。人的趋利性,决定了说话过于热情的人必然别有所图。遇见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辨清对方的意图,否则,因为自己太实在中了别人的圈套,受到损失后悔可就晚了。

    就像火车上常播的:“如果有不明身份的人主动和您套关系,过于热情地嘘寒问暖,不分场合的搭讪,请您尽量不要与其同行,不要把自己的财物和行李交给其保管,更不要把电话号码、家庭情况等个人信息告诉对方,以防不法分子利用这种博取旅客好感或信任的方式伺机行骗或者偷盗。”

    一个人出差、旅行、独处时,若有陌生人与你热情搭话,尤其是异性,你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可不要以为这可能是什么“艳遇”。有“心”的艳遇,那就是有“计谋”在里面。表面的热情只不过是诱饵和麻醉剂,人财两空之后,可就无心欢喜了。

    当我们被别人热情的话弄得晕头转向时,难免就会放下对对方的防备,一股脑地把什么都倾吐出来,这绝对是混社会的大忌。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千日防贼”,但最起码要对那些说话过分热情的人,保持应有的防备,对那些过于热情的话语要有选择性地谨慎倾听,而不是“猪八戒”似的囫囵吞下。

    7.不要成为被人用过就丢的棋子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以功过来区分人。当别人有用时,竭尽所能地巴结、讨好,等到没有了利用价值,便像丢棋子一样,把别人丢在了一边。这样变脸比变天还快的小人是不可交的,可是有时候,他们会伪装成另一副模样让人放松警惕,直到利用结束,把人一脚踹开,被利用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隆科多是满洲镶黄旗人,自康熙五十年以来,担任步军统领长达十余年之久。当时步军统领权力极大,全面负责北京内外城治安、民政、刑罚等事务。他在康熙帝去世之际,由于拥立雍正即帝位立有大功,因此获得了雍正帝对他的赏识。康熙帝去世第二天,即被委以总理事务大臣的重任。

    雍正帝为了自己的目的,对隆科多极尽夸奖之能事,甚至达到了令人肉麻的程度。在雍正改元伊始,雍正帝在给川陕总督年羹尧的朱批中说:“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也。”

    当时隆科多所在的佟佳氏两代皇亲,多人身居军政要职,势力太过强大,享有“佟半朝”之称。因此,当雍正帝真正即位后,便暗自部署一步步解除其步军统领,慢慢自己开始把军权收归于自手,为了避免隆科多对皇权构成威胁,借由其他罪治铲除了隆科多。

    雍正所为既是帝王心术,也是普遍存在的“卸磨杀驴”之举。因为人人都在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而计谋百出,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对你采取委曲求全,当你成了再无利用价值的“豆腐渣”,他们便毫无廉耻地把你遗弃。

    苗亮和尤真真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部门工作,两个人交谈不多,关系很一般。一天,尤真真私底下找到苗亮,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苗亮,我想跟你借点钱,大概三个月就还给你,你看行吗?”苗亮是那种不会拒绝别人的人,看到尤真真可怜兮兮的样子,就答应了他。

    两个月之后,尤真真不仅还了钱,还附带了三个月的利息。尤真真满怀感激地说:“关键时刻是你借给我钱的,数目虽然不多,但的确帮了我大忙,这利息是你应得的,就别跟我客气啦。”

    苗亮听他这么说,觉得也对,就接受了利息,觉得尤真真是个厚道的人。从此,尤真真隔三差五地就跟他借钱,每次数目都不大,而且都能在规定日期之前归还。不仅如此还会附带利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俨然成为了好朋友。

    突然有一天,尤真真急匆匆地来找苗亮:“我的钱被股票套住了,现在需要一笔钱来周转,你一定要帮我啊。”

    苗亮痛快地说:“没问题,要多少?”尤真真继续说:“这次数目大了些,但还是三个月还。”苗亮犹豫了一下,但一想每次尤真真都能按时还,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就说:“没问题。”但没想到的是,一个半月之后,尤真真就辞职离开了公司,任凭苗亮如何给他打电话,都没有回应。

    善于变脸的小人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善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便先前和你有多大的矛盾、争吵,也马上会趋炎附势、笑容满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态。

    不要成为别人用过即丢的“棋子”,这些人的许诺和真心话,包括一些事情的安排都是他们精心设计好的。在答应别人要求之前,要仔细考虑清楚对方的用意。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得人赏识的确是件不错的事情,可是如若真的被人利用,你也应该懂得圆滑点,回避这些人,懂得适时而退。

    喜欢利用别人的人是没有任何道义和道德底线可言的,所以不要抱有“劝善”的想法。尽可能地回避这样的人,接触得越少越好。如果迫不得已需要接触,如果真的摆脱不了,请记住四个字:不即不离。既不远离他,也不疏远他,这样他才不会来招惹你。总之,永远不要相信这类人说的话,不那么天真,才能保护好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