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力量-“静静”及其背后的男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款天使般的App是如何破茧而出的

    文/莫正尤

    杨际锋是一个对事对物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比如,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产业都是创意产业,创新并非这个产业所必需的,深耕才是,把产品做得比别人的更好才最关键。

    杨际锋是一个善于参悟社会时势和商业环境,又有大爱的人。他察觉到许多国人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静心,需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他借助这一大势,推出天使一般的App,给人爱、智慧和力量,使之成为可以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踩着80后的步伐,毕业后在多家千亿、百亿级上市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一路春风得意、高歌猛进,几次华丽转身,从职场小兵快速成长为一般人羡慕不已、拿着过百万年薪的上市公司高管。这是一个让人骄傲的经历,杨际锋也曾沉浸于这种感觉之中。但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职场发展遭遇的天花板正逐渐失去的成就感,常常让他陷入一种壮志未酬的思绪中。

    2014年初,杨际锋告别百万年薪,突然辞职,着实引发了小范围的热议;之后,跨界进入移动互联网,创办“静静”,更是让人讶异,不过人们都能感觉到他在事业上义无反顾的雄心。这时,已经有许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与“静静”了,其中就不乏投资巨头。

    缘起:别人看到笑话段子,他看到心灵世界的需求

    在创业机会面前,几乎人人平等,但偏偏就有项目被争抢,被社会认同;也偏偏有一些项目,即使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也不被人待见。互联网创业初期,杨际锋更相信创业的起点大于一切,他说:马太效应在这里凸显,好点子,吸引好团队,拉来好资金,反之亦然。

    “静静”的风行始于2014年初,“静静”与“我想静静”以表情包、笑话、小段子的方式在全国蔓延。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杨际锋嗅到了商机:物质生活得到不断而持续的改善,精神世界的追求还有许多没有得到满足,这是一个长期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席卷而来无法抵抗的过程。

    当用户更习惯用手机端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善于走进心理咨询室而烦恼又甚多的一些人,对于“静静”的潜在依赖更重,对于创业项目来说,庞大的潜在用户群更具价值。从需求问题产生到解决问题,从沟通到聆听,一个全民互助的“静静方案”由此诞生。

    几乎和所有的初创的互联网公司一样,在搭建团队的时候,对于专业、技能、志向必须作出艰难的取舍。拥有十余年大型上市公司的人事工作背景与经验的杨际锋,似乎深谙此道。当很多创业团队把成员高大上的出身背景作为项目亮点吹嘘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相对较为草根,但愿意一直追随,志同道合且全力以赴的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样一支出身并非BAT,但一直不离不弃的静静团队,打出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移动互联网突围战。

    杨际锋感叹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没人知道看似平凡的他们,在关键时候能爆发出令自己都瞠目结舌的能量。”很快,杨际锋又通过巧妙的股权设计,使这些初期的“小伙伴”从打工者变成了联合创始人。

    雕琢:第一、二版收获好评,他却并不满意

    “真正的好项目,一定不缺资本的追逐。”这是时常从自信的杨际锋口中蹦出的一句话。他第一次众筹就取得全国性的成功,他从全国一百多个城市中选取优质股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众筹百万级初始资金。不过他更看重股东的层次与影响力,在之后的“静静”推广中,这些股东起了重要的作用。

    “众筹,真不是仅仅筹资金。”杨际锋坦言至今为止没有遇到过资金问题,“不在缺钱的时候众筹,(这句话)我奉为圭臬,也送给你们。”“静静”的理念与发展思路确立后,实现的过程异常艰难。静静1.0最初以静心为切入点,通过打坐这种传统而又可以焕发生机的简易方式进行情绪管理。日夜不停的赶工之后,静静1.0具备了相关功能,并搭建了一些话题圈,但运营一段时间之后,杨际锋毅然决然地决定推倒重来。

    第二版的静静迅速投入研发,这次在打坐工具之外做了延伸,开拓了更多维度,比如视频、音频……很快,这一次收获了股东和第一批用户的好评。不过,杨际锋又推倒了静静2.0。

    团队成员一片哗然,股东和亲朋好友不能理解。“一个好的创业者,不仅是在面临困境时,而且在面临一种即将成功的幻觉之时,也要敢于否定自己,认清自己。”一向善于听取意见的他,坚定地推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是一个愿意投资未来的人,股东们、伙伴们、支持的朋友们都希望‘静静’是一个火遍中国,并真正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移动应用,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抓一部分用户,而是要着眼更多更广阔的用户群体。”

    这一次的推倒更加彻底,几乎是将所有做过的东西全部抛弃,除了名字。但静静团队却没有一丝混乱与动荡,“上午推倒,下午就开始新的改版讨论,中间没有一丝过度。我还准备了好多安慰的话,竟然一句都没有用出去。”杨际锋笑着说。

    顺势:“天使”分享有价值的内容,用户找到自己的“天使”

    杨际锋认为,静静2.0最大问题在于用户日渐增多与精品内容更新速度的矛盾,而互联网流行的UGC(用户原创内容)已经是无法阻挡的大势,依势而行才是快速发展的关键。

    又一次头脑风暴与长达三个月的调研之后,“静静”再次出现开发思路大调整——依托用户自发生产内容,通过共享,满足用户“我想静静”的需求,让所有人用自己所长解决所有人的问题。“这次方向调整之后,项目的前景比我最初预想的要大。可能发展过程中还是遇到各种问题,但这绝对是一个可以毕生为之奋斗的项目。”杨际锋兴奋不已。

    当被问及这些生产内容的用户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他说,“这部分用户不是去找的,而是自发产生的。按照马洛斯需求来说,你淘宝买到好东西的满足感,肯定不如你的作品被人认同的满足感,更不如你人被认同的满足感。那么有一个APP能提供这样的爆棚的满足感的时候,用户必定一个又一个地产生。”

    杨际锋说,源于人而围绕人,倚势而借势,才能诞生伟大的产品。

    杨际锋崇尚机制的简约。一般移动应用经常包含X大功能,每个功能下又有N多选项和子界面,“静静”的平台构架最初也是如此。虽然与互联网界大部分人一样都推崇乔布斯的苹果,但杨际锋最欣赏的却是张小龙创造的微信——一种多一分嫌复杂,少一分就有所欠缺的极致简约产品。所以做足了加法的静静,精简到了最后,其实只有两个功能,一是用户寻找能帮助到自己的“天使”,二是“天使”分享有价值的内容。

    当被问到如何避免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被蚕食,如何脱颖而出、并在BAT的夹击中生存壮大时,杨际锋的回答:“如果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抢夺和争取上面,你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你只能依靠对未来的先知卓见,然后顺势引导用户。”这是杨际锋从他的另一个偶像——Adobe的创始人约翰·沃诺克那里学来的商业真谛。打造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小而美的、具有革命性的移动应用,然后稍作引导,其他过程将由用户自己填充和完善,这就是“静静”的智慧。

    “做好产品,做好体验,不陷入各种世俗理念怪圈。”这是杨际锋对于创业一直坚守的原则。抛开创业路上各种诱惑,比如O2O、IP等,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对于杨际锋而言才是现阶段的所有工作、最重要的工作。他笑言:“除了最开始当了三天的CEO,其余时间都是艰难辛酸的产品经理。”

    他从来都不认为创新是互联网的必需,深耕才是。创新而不深耕,就好比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所以他还在为微妙地调整大小比例、删掉几个字、去掉一个元素、简化一个步骤而高兴不已。“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就像一个姑娘在闺中沉浸琴音书香,一个姑娘苦练化妆术,最终的赢家是不言自明的。”杨际锋就是这么一个完美主义者!

    价值:它像是未来的产物,可以引领生命价值观

    选择“静静天使”作为服务输出者的称谓并不随意,杨际锋在研读哲学著作的时候,发现对于古希腊人,天使是一个神奇的名词——“天使都具有出众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她们毫不犹豫地执行着分配给她们的任务,带着极大的快乐提供给人们爱、智慧和指导。每一个人身边都一直有天使围绕,毫无例外,天使热切地寻找着机会交流。”

    杨际锋也因此写出了“静静”的宣传语:世界那么大,总有天使属于你。

    “一种能让‘我想静静’的国人变成‘静静就好’的天使,一种未来可以引导生命价值观的产物。”他笑着说,“静静更像是未来的产物,我不过是从时光机里拿到了现在。”

    “我认为,只要战术上不犯错误,从细节和体验上去深耕,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幺蛾子。”不过他也强调,外界给予“静静”太高的赞誉主要是因为“静静”本身契合着当下社会的一些改变。换句话来说,投资人和股东们都是看重这个市场,自然地看重第一个投身这个市场的项目。杨际锋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对自己和静静的要求是不改初心,拥抱着市场红利仍然踏实做事。

    深谙互联网战略的杨际锋,力求踩准节点,争取将“静静”3.0于2016年3月上线。他希望最快一年,最慢三年,可以看到静静在App市场的较高排名。他认为,当应用市场喧嚣的泡沫褪尽之后,就是静静风行之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