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是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陷入这种境地,幽默是很好的脱身妙招。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日常生活中,甚至正式场合下,我们都难免会遭遇一些尴尬场面,这往往给大家带来不快。如果你想从窘境中快速脱身,不妨试试幽默的方式。
有一次,英国上院议员基尔在进行演讲,听众都很认真地望着他,都在侧耳倾听着每一个字,但就在演讲即将结束时,突然有一个人的椅子腿断了,那个人跌倒在地上。如果这时做演讲的不是像基尔这样机智的人,恐怕当时的局面会对演讲产生一种破坏性的影响。但是聪明的基尔马上说:“各位现在一定可以相信,我提出的理由足以压倒别人。”就这样,他立刻恢复了听众的注意力,而那个跌倒的人也在别人善意的笑声中,找到了一个新座位。一个玩笑使双方都从窘迫的境地中脱身而出了。
如果我们面临不好回答的问题,而又不能以“无可奉告”进行简单的说明时,也可以幽默一下,一笑了之。
1972年,在美苏最高级会谈前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向基辛格提出了一个所谓的“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声明呢?”
基辛格沉着地回答:“你们看,他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无论我们怎么办,总是坏透了。”
他略为停顿了一下,接着,一字一板地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的声明。”
在一片轻松的笑声之中,基辛格解答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此外,面对他人的嘲笑时,要想取得论辩的成功,不但要敢辩,还要巧辩,在这里加一点诙谐的风格,会让自己更有气度,同时也可令对方陷入窘境。
1988年,美国第41届总统竞选。民意测验表明:8月份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尚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多出十多个百分点。当布什与杜卡基斯进行最后一次电视辩论,布什巧辩的策略是,抓住对方的弱点,揭其要害,戳在痛处,从而让对方陷入窘境。杜卡基斯嘲笑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用嘲弄式的发问“布什在哪里”。
布什诙谐、轻松地回答了他的发问:“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平淡一句,却语意双关,既表现了布什的道德品质,又讥讽了杜卡基斯的风流癖好,置杜卡基斯于极尴尬的境地。
另外,他还抓住杜卡基斯习惯于眨眼睛的弱点,共和党利用电视屏幕则创造了一个外交方面富有经验、刚强果断的形象,炮制了一个布什与戈尔巴乔夫握手的镜头,旁白说布什能与戈尔巴乔夫抗衡,两眼直瞪着,坚定不移。同时挖苦眨眼睛的杜氏,并问怎能相信总是眨眼的人,能推行坚定的外交呢?最后布什的选票由落后转向优势。
可见,对于他人的嘲笑,不一定要采取以牙还牙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灵活的语言可将语言幽默氛围得以成功地在话语中得到动态显现,通过语言的幽默化解紧张,则氛围便会强烈地凸起出来。
点石成金:
处在窘境中的人就像站在悬崖边上,前面是深渊,后面是追兵。这时,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就像突然长出的翅膀,能把人带出这个进退维谷的地方。
机智转弯,摆脱话题危机
在谈话时,由于话题不定性,而且有可能从一个话题又转入另一个话题,谁也不会想到,谈着谈着,就与当时的气氛格格不入,这时也应及时“转弯”。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问话,比如涉及国家、组织的秘密,涉及个人收入、个人生活、人际关系等问题。对待这样一些提问,如果我们用“不能告诉你”来回答,那会使你显得粗俗无礼,如果套用外交用语“无可奉告”来作答,那又会给提问者造成心理上的失望与不快。总之,对待这样一些古怪的问题,我们答得不好,就有可能给自己套上难解的绳索,使自己陷入十分难堪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以致大失脸面。
如处于这样的尴尬场合时,就需要具备“顾左右而言他”的语言艺术,从而能使你面对尴尬而峰回路转,取得柳暗花明的效果。
话不投机有多种情况,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转换话题,如:
第一种情况,某种言谈举止使人为难,那就要及时转换话题,协调气氛。两个青年去拜访老师,在谈话中提到:
“老师,听说您的夫人是教英语的,我们想请她指教,行吗?”
老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说:“那是我以前的爱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对不起,老师……”
“没什么,喝点水吧。”
“老师,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快了吧……”
这样转换话题,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就会使谈话很快恢复正常,使气氛活跃起来。
第二种情况,是双方意见对立谈不拢,但问题还要解决,不能回避。这种话不投机的情况就需要绕路引导。
在找对象的问题上,母子有矛盾。儿子不愿也不能和母亲闹僵,只好等待时机再说。这天吃饭时,母亲又唠叨起来:“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妈的话呢?人家局长的女儿,人长得不错,又有现成的房子,你为什么不和人家谈,偏要……”“妈,快吃饭吧,菜凉了不好吃……”儿子先回避话题,意在绕路引导。
联系工作,洽谈生意,也可能话不投机,陷入僵局。只要还有余地,就可提出新的话题,绕弯引导。如甲方推销四吨卡车,而乙方不要四吨的,想要两吨的。这时,甲方若硬着头皮争执,只会越谈越僵,不欢而散;如能转移话题,绕弯引导,从季节、路途、载重多少与车辆寿命长短等各种因素来促使乙方考虑只用两吨的弊病,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开辟新的途径。
第三种情况是在说话过程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到我们心中的隐痛、忌讳或者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时,如果一时没有好办法应答,那么,就干脆避而不答;或者沉默不语,表示无声的抗议;或者转移话题,使在场者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问话者见我方对其问题不予理睬,在尴尬的同时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礼,从而不再追问。
某单位一女工结婚,在单位散发喜糖,刚巧该单位有一位尚未谈到对象的三十三岁的大龄女青年。大家吃着糖,突然一位中年科员笑着对那位女青年说:“喂,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大家都望着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脸微微一红,把脸转向邻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后指着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颖的上衣问:“咦?这件上衣什么时候买的?在哪个商店买的?”两个人便兴致勃勃地谈起了那件衣服。
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大龄女子何时结婚确实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女青年碰到这个尖锐的问题时处境十分尴尬,回答不好可能会引起大家的闲话,再说这事也没必要让大家来参与。于是她立刻把话题转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回避对方的无聊问题。问者受到毫不掩饰的冷落,自然也认识到自己的失礼,就没有理由责怪女青年对自己的置之不理。
话不投机的情况有的是由他人造成的,有的是自己造成的,但无论起因于谁,你都应该主动转移话题,使自己快速从尴尬中摆脱出来。
点石成金:
在实际谈话过程中,为避免尴尬需要调转话题,其常用的方法有转换话题与岔换法两种。其中,岔换法是针对对方的话题而岔换新的话题,字面上看是回答了对方的问题,而实质意义却是不相干的两个问题。它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干脆利落,能显示出一种较为强硬的表达气息。
嘴上耍点小“糊涂”
当遇到窘境的时候,不一定要采取一些很复杂的摆脱方式,你只需要佯装糊涂,就能轻松下“台阶”了。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实习期间,一位实习老师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
“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幼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该多么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关呢?怎么办?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
“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的实习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装作不知道”的技巧,避实就虚,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象,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敲打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学生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的局面。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然出击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唯有具有丰富阅历的人方能达到这种效果。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很多。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装作不知道”的办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其技巧关键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虽是“装作”,正如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装糊涂还有一种情况是装作不理解对方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故意给对方找一个善意的行为动机,给对方铺一个台阶下。
一位老师介绍经验时说:一天中午,我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前两天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那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我想:他们哪来的透镜?难道是在搬迁时趁人不备拿了一枚?实验室正丢了一枚。是上去问个究竟,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去?为难之时,同学们发现了我,从他们慌忙的神情中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我快速构思,终于想出一条妙方,笑着说:“哟,这透镜找到了!谢谢你们!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发现少了一枚透镜,我想大概是搬迁过程中丢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枚透镜。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空气依旧是那么温暖,那么清新。
这位老师采用了故意曲解的方法,装作不懂学生的真实意图,反误以为他们帮助自己找到了透镜,将责怪化成了感激,自然令学生在摆脱尴尬的同时又羞愧不已。
装糊涂是一个常用而又十分奏效的办法,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别人制造的窘境,我们都不妨不动声色,假装不明白事实是怎样,从而抽身而出。
点石成金:
当别人准备伤害你,用刻毒的语言对你说话,你也可以采取佯装糊涂的方法,装作没听懂他的意思,反给对方一种莫名其妙的回答,这样,对方打算伤害你的企图也就告吹了。
左右为难的问题,需要巧妙回答
在交际的丛林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令人左右为难的问题,此时,如果你不懂一些回答的技巧,你就很容易掉进对方为你设计的陷阱中。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很多时候,问令人左右为难的问题的人总是别有用心,话中有话,要回答这种问题,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该如何选择,是个难题,尤其当问题来自于你不能得罪的人,或者在公众场合被问到,更会让你的回答难上加难。下面就针对一些情况介绍几种处理方式。
1.迂回出击法
有一回,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以考验著名才子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爱卿,‘忠孝’二字当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你怎么办?”
这实在是不好回答的问题,若回答不去死,则属违抗圣旨;回答去死,未免太冤。怎么回答呢?纪晓岚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说道:“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跳河。”
“好吧!”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先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啊!”
这里,乾隆是根据纪晓岚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之论叫他去死,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怎样回答都很难,于是聪明地采用了迂回出击的办法,到最后,反把难题留给了皇上。乾隆当然不能承认自己是昏君,所以,纪晓岚很自然地把自己从“死”中解脱出来。这一招,既没有损害乾隆面子,又点出了他的无理之处,还博得了皇帝的夸奖。
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难题或者无理的要求,不要急于做正面的反击。可以采取迂回的技巧,避免与对方正面冲突,在抓住对方漏洞的前提下,再不动声色地反击,从而反败为胜。
2.回避正题法
南齐王僧虔,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书法造诣很深。有一天,齐太祖萧道 成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技。于是君臣二人各写楷书一幅。写好后,齐太祖当即问道:“你说说,你我二人,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既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他急中生智,从容答道:“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哈哈大笑。
王僧虔十分聪明,把君臣之比,模糊成臣与臣比,君与君比,仍蕴含着你我之间无法可比的含义在里面。这种回避正题的模糊回答,比较适合用于那些不宜完全根据对方的问题来答话的场合。它的关键在于,巧妙避开对方问题中的确指性内容,让对方感觉到你没有拒绝他的问题,但又不是他期望的答案。
3.巧妙对比法
中国和以色列建交后,以张贤亮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应邀首次访以。其间,以色列仅有的两家电视台同时以直播的方式对张贤亮进行了采访。眼看节目就要顺利结束时,主持人突然问道:“张贤亮先生,你是一名共产党员,近来你以作家的身份走访过很多西方国家,请问,经过比较,你究竟是认为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
好一个突如其来的刁钻问题!面对这种“选择疑问句”的问题,如果断然拒绝或反唇相讥,则有失礼仪;如果正面回答,则不论是说资本主义好还是说社会主义好,要么就是有损中国人形象,要么就会激起对方国民的反感。
张贤亮稍做思考,答道:“这个问题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不成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者不会做这种比较。因为我们共产党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流程,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以后是封建社会,当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就会自然地出现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像春天以后是夏天,夏天以后是秋天,秋天以后是冬天一样。你能比较到底是春天好还是夏天好,或说是秋天比冬天好。每个季节都有它的好处和特点,不管人认为好不好,每个季节都必然要来临,你也必须去适应它,度过它。”
主持人听了还不罢休,又问:“请问,你是个共产党员,这如何解释?”
面对对方的紧追不舍,张贤亮款款而言:“不错,这个共产党员还是个资本家。这是由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譬如说我在冬天的时候,必须在身上多穿一件衣服,可是到了春天,不需别人说,我自己就会把衣服脱掉一件的。”
在这个左右为难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前,张贤亮以其超人的睿智和处乱不惊的应变能力渡过了难关。他有关“自然流程”的释疑,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两个精到的类比,将社会发展规律与四季更换以及“穿衣”、“脱衣”这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真可谓精彩。他始终没有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但又用这种巧妙的比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有些问题,如果直接回答,无论是哪种答案都不妥,这时,巧用对比不失为一个解脱的办法。最好能选用一些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比,重要的是这些事物还恰恰能包含或说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点石成金:
遭遇左右为难的话题,对方问固然有失妥当,但如果你反唇相讥(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将有失风度。还有非“左”即“右”的问话,如果你在对方问题所提供的选择中做了单一选择,无论是“左”还是“右”,都中了对方的“圈套”。这时,不妨考虑迂回出击法、回避正题法或巧妙对比的方法。
拒绝时要给方一个台阶下
拒绝在与人交往中非常常见,但这一现象若处理不当,往往会令被拒绝的一方尴尬难堪。不过,学着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让其保住面子,自然就不会那么尴尬了。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拒绝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怎样拒绝而不使人难堪,让人有台阶可下,则有一定技巧。这里列举几种恰到好处又不失礼节的拒绝方式:
1.态度上要表现得友好和热情
一位青年作家想同某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朋友,以期今后在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携手共进。作家热情地说:“今晚六点,我想请你在海天餐厅共进晚餐,我们好好聚一聚,你愿意吗?”事情真凑巧,这位教授正在忙于准备下星期学术报告会的讲稿,实在抽不出时间。于是,他微微地笑了笑,又带着歉意说:“对你的邀请,我感到非常荣幸,可是我正忙于准备讲稿,实在无法脱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绝是有礼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样干脆。
2.让对方知道不是他一人被拒
某造纸厂的推销员到某大学推销纸张,推销员找到他熟悉的这个大学的总务处长,恳求他订货。总务处长彬彬有礼地说:“实在对不起,我们学校已同某国营造纸厂签订长期购买合同,学校规定再不向其他任何单位购买纸张了。我也应按照规定办。”因为总务处长讲的是任何单位,就不仅仅针对这个造纸厂了。
3.拒绝之前要表明你对他的同情
黄女士在民航售票处担任售票工作,由于经济的发展,乘坐飞机的旅客与日俱增,黄女士时常要拒绝很多旅客的订票要求,黄女士每每总是带着非常同情的心情对旅客说:“我知道你们非常需要坐飞机,从感情上说我也十分愿意为你们效劳,让你们如愿以偿,但票已订完了,实在无能为力。欢迎你们下次再来乘坐我们的飞机。”黄女士的一番话,叫旅客再也提不出意见来了。
4.对于难缠而麻烦的对手,暗示你对他的漠视
称呼名字,表示了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代表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程度。如双方见过面,对方却记不起自己的名字,就是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
若是不想答应对方的要求,而对方却死死地纠缠,也没有顾及太多的礼貌。可以故意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暗示他的事包括他本人对你来说不重要。这是一种实用的心理技巧,对于惹人厌烦或有意轻视疏远的对象,就故意问:“啊,我忘记了,你的名字叫什么?”但要小心使用,这种问法,一定会给对方以相当大的打击。
点石成金:
拒绝他人时,要想好给对方留个台阶作退路,这样对方被拒绝后也不会觉得没面子。最好避免将“不”字直截了当地说出口。
《150种话》
欲盖弥彰,不如自我调侃
在有些尴尬的场合,运用自嘲能使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而且还能体现出说话者宽广大度的胸怀。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由于我们的过失,造成谈话中间出现了难堪,这时我们不要责备他人,而应找找自己的责任,采用自我调侃的方式低调退出吧!
有一次,十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聚会,因为大家都是好朋友,所以说起话来更是直来直去。有一位男同学打趣地问一位女同学:“听说你的先生是大老板,什么时候请我们到大酒店吃一顿?”他的话刚说完,这位女同学有点不安起来。原来这位女同学的丈夫前不久因发生意外去世了,但这位开玩笑的男同学并不知道,因而玩笑开得过了一点。旁边的一位同学暗示他不要说了,谁知这位男同学偏要说,旁边的那位同学只得告诉他真实的情况,这位男同学可谓无地自容,非常尴尬。不过他迅速回过神,先是在自己脸上打了一下,之后调侃地说:“你看我这嘴,几十年过去了,还和当学生时一样没有把门的,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虽有说不出的苦涩,但仍大度地原谅了老同学的唐突,苦笑着说:“不知者不为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可以不提它了。”男同学便急忙转换话题,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处于类似的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以采用自我调侃的办法,来得真诚一点,像上面的那位男同学,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而对方也不会喋喋不休地责备我们,相反还会因为我们的真诚而一笑置之。
大多数人制造尴尬都不是敌意的,而是出于不小心,这时候,如果你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
某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会,主宾是有名的乌戴特将军。敬酒时,一位年轻士兵不小心将啤酒洒到了将军光亮的秃头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面对颤抖的士兵,乌戴特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言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被化解了。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他是心血来潮,还是什么原因,突然要学开飞机。于是,他命令海军航空兵的那些特级飞行员教他开飞机,军官们只好遵命。
丘吉尔还真有股韧劲,刻苦用功、拼命学习,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负责训练他的军官都快累坏了。丘吉尔虽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操纵战斗机跟政治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吧,总之就是对那么多的仪表搞不明白。
有一次,在飞行途中,天气突然变坏,一段16英里的航程竟然飞了3个小时。
着陆后,丘吉尔刚从机舱里跳出来,那架飞机竟然再次腾空,一头撞到海里去了。旁边的军官们都吓得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丘吉尔忘了操作规程,在慌乱之中又把引擎发动起来了,望着眼前这一切,丘吉尔也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有惊慌,装作茫然不知似的,自我解嘲道:“怎么搞的,这架飞机这么不够意思。刚刚离开我,就又急着去和大海约会了。”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让丘吉尔摆脱了尴尬。
所以,尴尬场合,运用自嘲可以平添许多风采。当然,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因素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实质上是当事人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点石成金:
当遇到由于自己过失而造成谈话中间出现难堪,由于他人的原因甚至恶意使你陷入窘境,或因为过分掩饰失态而使自己更加尴尬时,不妨来个自我调侃,缓解一下大家的尴尬。
《把话说到点子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