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永远比真理更受欢迎。”在交际中,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谎话总能产生不同的微妙效果。用好此招儿,可以让对方乐于同你交流,从而实现“反客为主”。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你曾经说过谎吗?没有?恐怕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谎言。马克吐温曾说过:“我们都说过谎,也都必须说谎。因此聪明的话,我们就应勤快地训练自己能善意地说谎。”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些场合说“谎话”反而比说真话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或者促进事态更好的发展。
1.能产生良好交际效果的谎言有时是以装糊涂的形式出现的,以避免或解除尴尬。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场面,到朋友家做客时,主人热情地给客人夹菜,恰恰是客人不喜欢吃的菜。这时,客人不外乎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接受主人盛情,一边道谢一边违心地说:“好吃!好吃!”当然,这样的谎言只能让自己自讨苦水。而如果有一天主人知道了原委,也会后悔一辈子。这窝囊的谎言,既苦了自己又伤了别人,实在不是高明之举。另一种态度,便是巧妙地拒绝。先说一句:“别客气,我自己来!”再补充一句:“这个菜我挺喜欢吃,就是胃受不了!”如此巧妙的谎言,既不伤主人的面子,又避免了活受罪,两全其美!
2.在某个时候说点谎话,能使本来很有距离的双方达到某种“共识”,从而使进一步的交流成为可能。
有位先生和朋友去拜访一位教授,那教授为人严肃,不苟言笑。坐了半天,除了开头说了几句应酬话,剩下的全是让人尴尬的沉默。
忽然,那位先生看到教授家养的热带鱼,其中几条色彩斑斓,游起来让人眼花缭乱。那位先生知道这鱼叫‘地图’,因为自己也养了几条,还很得意地为朋友介绍过。教授见那位先生神情专注,就笑着问:“还可以吧?才买的,见过吗?”那位先生说:“还真没见过。叫什么名字?明儿我也打算养几条呢!”当时他的朋友不解地看看他,心想装什么糊涂,不是上星期才到我家看过吗?
可教授一听,来了兴致,大谈了一通养鱼经,那位先生听得频频点头。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说说笑笑,如数家珍地给他讲每条鱼的来历、特征,又拉着他到书房看他收集的各类名贵热带鱼的照片,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一直聊到吃过晚饭才走,朋友才突然领悟到那位先生说谎话的用意。
一句谎话使本来几乎陷入僵局的交谈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3.欲拒绝求爱者时,善意的谎言可以既不伤对方的颜面,又巧妙地表明自己心意。
一个男大学生爱上了一个女大学生,于是对女大学生说了一番热烈的话:“我离不开你,你是温暖着我的太阳,你是照耀着我的月亮,你是为我呼唤早晨的启明星。”
女大学生早已听出这是一番表白爱情的极热烈的话,但自己并不喜欢面前的小伙子,怎么办?如果断然说“我不喜欢你”,岂不是会使对方陷入尴尬?不置可否,岂不是对对方不负责任?
她只说了一句:“真美!您对天文学太有研究了,可我,真对不起,我对天文学一点也不感兴趣!”
就这样,女大学生轻松拒绝了男大学生。
点石成金:
在现实生活中,用一些巧妙的小谎言去办事,常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不过,你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说的谎言要不容置疑,这样才能以假胜真,巧中取胜,黑中取白。否则,会弄巧成拙。
给不诚实冠上真诚的帽子,将其玩于股掌中
一个真诚而诚实的举动能掩盖十来个不诚实的举动。敞开心扉、毫无遮掩的诚实和慷慨能够攻破人们心中的防线,即使是那些最有疑心的人也能放松警戒。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一旦有所选择地利用诚实,你就能在他们坚实的防卫盔甲上打开一个突破口,接着你就可以按照你的意愿去蒙蔽和操纵他们,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元末农民起义中,群雄割据,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较为强大。1366年5月,朱元璋受到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对应天的两面夹攻。在双万正进行一场血战的险恶形势下,江北形势骤变。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派出的三支北伐军,遭到元军反击而惨败。小明王退兵安丰后,张士诚却派大将吕珍围攻安丰,情况十分危急。小明王多次派人向朱元璋征兵解围。朱元璋与部将商议,众将都反对派兵,连军师刘基也坚决不同意。朱元璋这次力排众议,阴险地对大家说:“我自有安排!”于是毅然派兵去救安丰小明王。
朱元璋为什么愿冒此风险?他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其实,狡猾奸诈的朱元璋自有他的鬼算盘。他认为安丰是应天的屏障,安丰失守,自己的应天就暴露在敌方攻击下,救安丰就是保应天。至于小明王,他在红巾军和群众中影响最大,有号召力,是一面旗帜。他朱元璋尊小明王为主,打他的旗号,一来是利用小明王影响,争取人心;二来敌方打击的矛头首先冲着小明王,是为了实现他今后的更大图谋。于是,他亲自率军北上,杀退吕珍,保住了安丰。小明王对朱感激涕零。朱元璋乘胜回师,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经过一场激战,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获得大胜后,打着小明王的旗帜,又被封为吴国公。此后,他要利用小明王的旗号,达到更大的目的。
安丰战后,朱元璋决心把小明王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先把小明王迎到滁州。在滁州给小明王建造了巍峨的宫殿,安排了威武的銮驾仪仗、丰厚的食物和华丽的服饰。对小明王态度十分恭谨,完全是真心诚意地顺服。小明王本来对朱元璋已是感激不尽了,对滁州这样的安排,使他由感激简直发展到感恩。他哪里想到,朱元璋迅速安排亲信,对小明王实行封锁、隔离,甚至把侍奉小明王的宫中人员全部换上自己的部下。从此,小明王的一切,统统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随着朱元璋节节胜利,兵多地广,他野心大发,干脆取消小明王给他的吴国公封号,自立为吴王。朱元璋觉得小明王已无多少利用价值,而且越来越成为绊脚石,他不甘在名分上还是别人的臣子,于是策划了借刀杀人的诡计。不久,朱元璋派专使到滁州晋见小明王。专使在朱元璋的指使下,对小明王说,朱如何关心小明王的身体、生活,如何日夜企盼与小明王在一起,又如何在应天已做好准备,迎接小明王回驾应天,等等。小明王听得心花怒放,他感到朱元璋安排如此周到,如此忠心,真是难得的忠良!他满口答应下来,准备回应天过皇帝的安乐日子。
小明王准备停当,高高兴兴坐上了专使派的船,向应天进发,行进中,江上风平浪静,小明王兴致勃勃地站在船头观赏水天景色。突然,船身一震,颠翻在江中,小明王及随侍宫女掉进江中,全部被淹死。临死时,小明王还念念不忘感激朱元璋的迎驾之德呢!他哪里知道是朱元璋的密令害死了他。
朱元璋接到小明王淹死的消息后,为掩人耳目,把船工斩首示众,还假惺惺地痛哭了一场。两年后,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称帝的野心。
朱元璋的奸计之所以能够得逞,缘于他自始至终以“真诚”为幌,实行蒙蔽手段,先是临危救主,继而周到侍奉,就是在小明王丧生之后,朱元璋也不忘“真情”演绎一场哭戏,在世人眼中留下一个“忠心事主”的光彩形象。
尽管从道德上讲,朱元璋的歹毒、阴险是应该摒弃的,但用真诚的态度来帮助自己成功却值得仿效。无论你有多么直接的目的,也要让自己多一些真诚,多一点实在,才不会被别人抗拒。你表现得越真诚,就越容易让对方产生浓厚的好感。
点石成金:
人是有血有肉的动物,谁会忍心拒绝一个真诚的人呢?真诚在手,你会轻易打开紧闭的门,踏平难走的路,登上陡峭的山……
欲擒故纵,把他变为囊中之物
如果你想抓住某些人的心,不要操之过急,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会更加容易。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在做许多决定时,如果过早地行动,会让我们悖于道义、有违民心而陷入被动的处境。所以智者做事不会操之过急,他们懂得“欲擒故纵”的道理,心里对你“将欲擒之”的时候,往往会运用“先予纵之”这一规则,最后再水到渠成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郑庄公的母亲姜氏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就是庄公,老二叫共叔段。姜氏对共叔段特别偏爱,几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武公都没有同意。
武公死后,长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姜氏见扶植共叔段的计划失败,转而请求庄公将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了。
郑国大夫知道后,立即面见庄公说:“分封的都城,它的周围超过300丈的,就会对国家有害。
按照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将京邑封给共叔段,不合法度。这样下去恐怕您将控制不住他。”
庄公答道:“母亲喜欢这样,我怎么能让她不高兴呢?”
大夫又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想办法处置,不要使她滋长蔓延,蔓延了就很难解决,就像蔓草不能除得干净一样。”
庄公沉吟了一会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姑且等着吧!”
其实,郑庄公心里早已有了对付共叔段的方略。他知道自己现在力量还不够强大,共叔段又有母后的支持,要除掉共叔段还比较困难,不如先让他尽力表演,等到其罪恶昭著后,再进行讨伐,一举除之。
共叔段到了京邑后,将城进一步扩大,还逐渐把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据为己有。
公子吕见此情形十分着急,对庄公说:“国家不能使人民有两个君主统治的情况出现,您要怎么办?请早下决心。要把国家传给共叔段,那么就让我奉他为君,如果不传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回答说:“你不用担心,也不用除他,他将要遭受祸端的。”
此后,共叔段又将他的地盘向东北扩展到与卫国接壤。此时,子封又来见庄公,说:“应该除掉共叔段了,让他再扩大土地,就要得到民心了。”
庄公都说:“他多行不义,人民不会拥护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但一定会崩溃的。”
共叔段见庄公屡屡退让,以为庄公怕他,更加有恃无恐。他集合民众,修缮城墙,收集粮草,修整装备武器,编组战车,并与母亲姜氏约定日期作为内应,企图偷袭郑国都城,篡位夺权。
庄公对共叔段的一举一动早已看在眼里,并有防备。当他得知共叔段与姜氏约定的行动日期后,就命大将子封率领二百乘兵车提前进攻京邑,历数共叔段的叛君罪行,京邑的人民也起来响应,反攻共叔段,共叔段弃城而逃,后畏罪自杀。他的母亲姜氏也因无颜见庄公而离开宫廷。
郑庄公运用“将欲擒之,先予纵之”的谋略,很轻松地除掉了王位竞争对手。他考虑到共叔段毕竟是自己的弟弟,如果一开始就对共叔段大加讨伐,别人会说他不讲亲情,在道义上他会失分。所以他先让共叔段坏下去,让大家都看清楚了是非曲直,才顺理成章地出兵。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亦是同理。比如大家关注度较高的情场,男人最钟情的女人是那些会吊自己胃口的女人,欲擒故纵、若即若离反而会让他的感情升温。
《鹿鼎记》中,韦小宝娶了七个老婆,个个貌美如花,然而韦小宝最爱的还是一直对他若即若离的阿珂,金庸在原著中这样写道:“韦小宝一见这少女,不过十六七岁,胸口像被一个无形的铁锤重重击了一记,霎时之间唇燥舌干。心道,我死了,我死了,这个美女倘若给我做老婆,小皇帝跟我换位也不干。”在韦小宝的七个老婆中,阿珂是他追得最为辛苦,阿珂的喜怒无常让韦小宝难以驾驭,正是这样才让韦小宝成天朝思暮想、肝肠寸断,甚至发下毒誓:“皇天之上,后土在下,我这一生一世,便是上刀山下油锅,千刀万剐,满门抄斩,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男盗女娼,绝子绝孙天打雷劈,满身生上一千零一个大疔疮,我也非娶你做老婆不可。”阿珂是无意中激起了韦小宝的狩猎欲,从而让韦小宝对他百般纠缠。如果小女人在面对自己心爱的优质男时,能有意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让他看得到,却摸不着,心痒难耐,狩猎欲被激发起来,这个男人已注定是你的囊中之物。
所以,如果你想抓住某些人的心,自己千万别心急,用点心机,运用欲擒故纵,反而更容易有成效。
点石成金:
采用欲擒故纵这一策略时,立点在“擒”,故“纵”时应积极地“纵”,即在“纵” 中激起对手的欲望。具体激的手法两种:一种是表现己方的不在乎,利益关系不大;另一种是要尽可能揭示对方的利益,处处为其着想,让其不愿被纵。
让他占便宜,成为你的人情债务人
主动吃亏,让对方占便宜,等于放给他一份感情债。他不仅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而且会因为感谢和感激,不断寻找机会还你人情,成为你的长期人脉。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如今,很多人都认为“无论做什么,尽量别吃亏。”其实,吃亏并非都是坏事。有些时候,糊涂处世,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吃亏”也许只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却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结果是大打出手。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将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他,就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自己合作。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才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很多时候,吃亏是一种福,是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合作伙伴也罢,你主动吃亏,而旁边的人接受了你的“谦让”,他不仅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跟着你干,而且会因为感谢、感激,不断寻找机会还你人情。
曾经有一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故意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因为感激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不过,“吃亏是福”不能只当套话来理解,应在关键时候有敢于吃亏的气量,这不仅体现你大度的胸怀,同时也是做大事业的必要素质。把关键时候的亏吃得淋漓尽致,才是真正的赢家。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出人头地,就要学会适度糊涂,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主动让别人占便宜,你就等于给对方放了一份人情债,那么他对你日后的请求也就不好拒绝了,甚至你无需请求他都会主动来帮助你。
点石成金:
现实生活中,不要因为吃一点亏而斤斤计较,开始时吃点亏,实为以后的不吃亏打基础,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为了着眼于更大的目标。那些没有“手腕”的人,都怕便宜了别人,可吃亏的却往往是自己。
恰到好处地恭维,让他在得意中顺服
恭维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若能将恭维说得自然、令人信服、恰到好处,只需几秒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不同。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虚荣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暗暗为自己的优点得意,并希望别人注意和赞美自己的优点。拣别人爱听的、想听的话说,迎合他的虚荣心,自然可博得对方欢心。恭维便是这其中的关键所在,恭维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它能在瞬间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任何人都希望能被人恭维或赞美,高帽子人人都爱戴。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才子,他少年成名,刚过二十岁就被任命为某地知县。赴任前,袁枚去老师那里告辞。老师问他:“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年纪轻轻就做上了知县,有什么准备啊?”
袁枚说:“并未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带了一些高帽子,准备见人就送一顶,因为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啊!”
老师一听,不高兴了:“为官要正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也搞这一套呢?”袁枚马上回答:“老师的话很对,可请老师您想想,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到袁枚这么一说,老师马上就转怒为喜。于是,师生欢欢喜喜地告别了。
袁枚从老师的家里出来后,感慨道:“我准备的100顶高帽子,还没到任,就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的确,高帽子人人爱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和肯定,而高帽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欲望。高帽戴得好,便能将别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适时地给人送上一顶高帽子,可以赢得对方的友谊与好感。
在现实生活中,戴高帽的做法常被人耻笑,主要是因为那些品味低俗、令人生厌的伪劣“马屁”随处都是,以至人们早已习惯将恭维、赞美与“马屁”混为一谈。其实高帽分有三六九等不同质地。上等品被称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品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
可见,如何送出高帽子,既要达到目的,又要不流于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送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处差错来,就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样做比当面奉承乾隆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和珅这个马屁拍得不着痕迹,让乾隆浑然不觉却又浑身舒坦,因而大讨乾隆欢心。
看来,恭维的确是一种艺术,关键之处在于根据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斟酌自己的话语,让自己无论怎么说,别人都爱听。恰到好处的恭维,能使双方的感情和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进,还会调动其交往合作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将恭维话说到最好呢?
1、恭维话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人总是喜欢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应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2、背后称颂效果更好。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这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后称赞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最有效果了。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内心一定是极为舒坦。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远没有间接听来的这般悦耳。
3、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你找出他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也许不吃这一套,乱套高帽可能弄巧成拙。
点石成金:
恭维就是美丽的谎言,有的时候,把这种谎言说得巧妙一些,动听一些,不仅能博得他人的好感,甚至还可能会让人生的路变得更加顺畅通达。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笑里藏刀,将他杀于无形之中
所谓“笑里藏刀”,就是使敌人相信你,而安然无防,这样可以暗中图谋他也;凡事准备好才能行动,不要使敌人早知有变。这就是外柔内刚的取胜之道。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并不如看见的那样风平浪静。很多人在表面上微笑和善,但暗地里却在谋划自己的事情。就像《孙子兵法》写道:“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全句意为:表面上要做得使敌人深信不疑,从而使其安下心来,丧失警惕;暗地里你却另有图谋。要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采取行动,不要使得敌方发生意外的变故。这就是外表上柔和,骨子里却要刚强的谋略。
所以,那些花言巧语、满脸堆笑地对人,极有可能是内藏杀机的外在表露。说得好听的,唱得好听的,一切都未必出自真心。或许,他们正在计划怎样害你。外表看来显得很温和谦恭,面带微笑,很是大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中有气量狭小的,有喜欢猜忌的,有阴险狠毒的。总之,有些人利用此计,目的是想让对手服从自己,在自己设计好的圈套里行事,以此达到自己繁荣昌盛,发财的真正企图和目的。
春秋时代,郑卫公打算吞并胡国(在今安徽省),但他军事装备差,条件有限,不敢直攻,就把自己漂亮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为妻。这样,郑胡二国联姻,结成了亲家。这仅仅是开头。为了进一步使胡国丧失警惕,制造假象,郑卫公召集大臣商议,他问:“我打算用兵兴国,你们看,攻打哪个国家最有利?”大臣们纷纷发表议论。关其思坦率地说:“依愚之见,攻打胡国最合适!”卫公一听,马上脸色一沉,愤怒地说:“啊!你居然建议向已经同我们结亲的兄弟国家胡国动武,这是什么意思?”马上把关其思给杀了。胡国国君知道此事后,认为郑国对自己非常亲善友好,就再也不对郑国有什么戒心了。可是,就在此后不久,郑国对胡国发动了突然袭击,胡国警戒很松,没有作什么抵抗,就被灭亡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郑国都是势力强盛的国家,直到公元前37年才被韩国灭掉。
不难看出,“笑里藏刀”的特点是,以表面上的友好、善良和美丽的言词、举止作为假象,掩盖阴险毒辣的用心和企图。传说在楚王身边,也发生了一个有些类似的故事。
魏王送给楚王一位美人,楚王非常宠爱。楚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楚王喜欢这位新来的美人,于是也装出十分喜爱这位美人的样子,待她犹如亲姐妹,无论是衣服玩物、居室卧具,都选最好的给她,甚至有时表现出爱她胜过爱楚王的意思。
看到这些,楚王对郑袖非常满意,他高兴地说:“妇女侍候丈夫,是靠美色,有时妒忌,是因为爱情。现在郑袖知道寡人喜欢美人,于是爱她还胜过爱我。犹如教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啊!”
郑袖一看时机已到,有一天便以很体贴关怀的口吻对那位美人说:“大王对你的美赞叹不已,但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是,他觉得你的鼻子不太漂亮,如果你以后和大王在一起时,略微掩饰一下子就好了。”
于是,这位美人听从了郑袖的建议,每次一见到楚王,便用袖子掩住自己的鼻子。
楚王觉得奇怪,便问郑袖说:“美人为什么见到我,总爱掩住鼻子呢?”
郑袖面有难色地说:“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我不能说出来。”
楚王更加迷惑:“有什么事,居然连我都不想告诉?”
郑袖故意压低嗓子,凑近楚王说:“她是讨厌大王身上的臭味。”
楚王一听,气得七窍生烟:“太可恨了,把她的鼻子割掉,我不想再见到她了!”
可怜这位美人,至死都没有明白她遭此厄运的原因,是那位待自己亲如姐妹的郑袖的妒忌。最可怕的人,并不是面目凶恶的人,而是那些笑里藏刀的人。平时和你“甜哥哥”、“亲姐姐”地叫着,待到你放松戒备的时候,在暗处狠狠地捅你一刀。
不过,若反过来想,当你想狠捅别人一刀时,不妨将刀藏于笑中,这样你不仅容易下手,而且更容易取得最佳效果。
点石成金:
兵书中有言:“敌人态度表现的卑恭屈膝一定是暗中在加紧战备,还是向我发起攻击的假象……没有具体条约文字而来请求媾和的,一定是另有阴谋。”所以,面对对手成花言巧语时,一定要看到其背后暗设的杀机。
“请君入瓮”,再能辩也得哑巴吃黄连
论辩场合,“请君入瓮”法可置对手于张口结舌,无力回答也无法回答的境地,从而彻底摧垮对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在论辩中,“请君入瓮”是指言在此而意在彼,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诱使对方说出或同意与你尚未说出的、准备坚持的观点相类似的观点,然后伺机运用类比、二难推理等方法,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前言与后语相悖谬之处,使对方陷入圈套之中而无法争辩的雄辩方法。使其无言以对,俯首认输。
作为一种论辩技巧,“请君入瓮”的关键就在于巧设圈套和伺机点破,使对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无言以对,俯首以输。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在一个晚会上,独自坐在一旁想心事。一位美国富翁非常好奇,便走过来说:“萧伯纳先生,我想出一块钱来打听你在想什么?”
显然,这位富翁不但干扰了萧伯纳先生的思绪,而且还浑身散发着一股铜臭味。他的话不仅俗不可耐,而且完全是对萧伯纳人格的侮辱。
对富翁庸俗的做派,萧伯纳决定给予反击。他抬头看了一眼富翁,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
这下更引起了富翁的好奇,他急不可待地问道:“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东西呢?”
萧伯纳笑了笑,叹了口气说:“我想的东西就是你呀!”
萧伯纳的回答可谓典型的“请君入瓮”。富翁问他在想什么,如果他直接回答的话,必然兴味索然,达不到反击的目的。而他所说的“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自然就勾起了富翁的好奇心,使他不知不觉地上钩,非要对“不值一块钱”的“东西”问个水落石出不可。萧伯纳见“蛇”已“出洞”,便抓住玄机揭“谜底”。于是道出了“我想的东西就是你”。语言虽然简短,但却巧妙地给了富翁当头一棒。
使用请君入瓮这一论辩技巧,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点石成金:
使用“请君入瓮”法的目的在于揭穿论辩对方的横蛮无理和狡猾奸诈。运用此法时,一方面要机敏而不失自尊,另一方面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然,此法有时也用于比较平和、友善的论辩之中,如是,则要注意分寸,论辩语言不妨诙谐、幽默、和善些,以免激怒对方,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收不了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