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于飞卫
据《列子·汤问》记载,纪昌是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他曾拜飞卫为师。
纪昌开始向飞卫学射箭的时候,很不得要领,急于求成。飞卫对他说:“你要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纪昌回家以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坚持练习。一天,他看见妻子织布时,织布机的两只脚踏板一上一下地活动,看着它不觉直眨眼。他觉得这是练习眼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每天坚持仰卧在织布机下,睁大眼睛死死盯着那两块上下活动的踏板。如此坚持练习,达两年之久,直到妻子用锥子尖在他的眼眶边晃动,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时为止。
练到了这一步,纪昌便去告诉他的老师。飞卫却说:“还不行。你必须学会看才能学会射。当你学会视小如大,视微如着的时候,再来告诉我。”
纪昌遵照老师的教导,又回到家里,抓了一只虱子,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系住它,挂在窗户上。每天,纪昌目不转睛地对着它看。坚持十几天之后,他觉得虱子渐渐大起来;三年之后,小小的虱子在纪昌看来,竟然感到有车轮那样大了。再看其他的物件,仿佛是小山一样。纪昌一高兴,随手拿起一副强弓,搭上一支利箭,瞄准悬在窗户上的虱子一箭射去,箭头正好射中了虱子的正中,而那根牛毛却没有断。
纪昌再去见飞卫,讲了自己练习眼力的进展情况。老师一听,高兴得哈哈大笑说:“你已经学会射箭了!”
纪昌学到飞卫的本领,自以为除了飞卫之外,已经天下无敌了。因此,便起了嫉妒老师的念头。一次,他同老师郊外相遇,便搭弓引箭向飞卫射去。只见飞卫也拉开弓,射出一箭,这只箭正好和纪昌射出的箭在中途相遇,两支箭都撞落在地上。一连数箭都是如此。最后,老师的箭已用光了,纪昌还剩有一支箭。纪昌暗喜,将这支箭向对方射去,只见老师不慌不忙,用随身所佩带的戟向飞来的箭挡去,戟尖与箭头相遇撞,不偏不倚。
纪昌这时才知道老师毕竟比自己高超一招,于是幡然悔悟,拜倒在地。两个人都把弓扔在一旁,抱头痛哭,然后按照纪昌的要求,划破臂膀,滴血为盟,结成父子。
道德高尚的人先教育别人,然后才要求别人;先体察别人,然后才对别人发怒。
孔子拜三贤为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常问他:你的老师又是谁呢?
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因家境清贫,他15岁时才有志于学问。
他为了弄懂“礼”,从山东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为师。老聃为其讲学,临别时,老聃说:“富贵的人送人以钱财;有学问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给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有这些事而存身以尽孝尽忠。不要只顾自己,坚持个人意见。”这席话,使孔子受益不浅。
以后,他又二拜鲁国乐官师襄子为师。开始学琴时,一连十几天总是反复弹拨同一支琴曲。师襄子见他弹得已经十分娴熟了,就对他说:“你可以换一支曲子进一步练习了。”孔子却回答说:“我只学会了乐曲的表面形式,对节奏内容还不了解。”于是又继续练习了。又过些天,师襄子倾听琴音,感到孔子已经领会了乐曲的意境。可以学习更复杂一些的乐曲了。孔子微微摇摇头说:“我虽然体会了乐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没体会出来。”又弹了一些时间,孔子轻轻地放下琴,站起来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师襄子问他有什么体会,孔子说:“我倾听着琴音,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个子高高的,目光远大,慈爱安详的长者。这不是周文王又是谁呢?”师襄子称赞道:“你说的完全对啊!”就这样孔子学会了乐,并且十分精通。
这之后,他又三拜苌弘为师。苌弘是个大音乐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孔子拜他为师,请教律吕之学。孔子非常虚心听取苌弘指导,不懂就问,他说:“勤学,不耻下问,才能学到本领。”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实效。
由于孔子多方面拜能者为师,掌握了多种学问和本领,成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问家。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别人,别人就会听从;用语言来教育别人,别人就会争辩。
颜回乞米为师炊
颜回,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渊,一作颜渊。他天资聪颖,贫而好学,是孔子的最好学生,他以跟孔子学习为最大的快乐。
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住了,一连七天没吃上一口饭,两人饿得都受不了了。
孔子只好白天躺着睡觉,借以忘却饥饿。颜回见老师饿得渐渐消瘦下去,皮包骨头,心里十分忧伤。他想,我这样的年轻人或许还能熬上一些时光,而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起饥饿的折磨呢?万一路上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呢?他决定想办法去弄点吃的来。他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向人乞讨。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希望能帮助他们。这一次真巧,好心肠的老婆婆居然给了他一些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心想,这回老师可以吃上一顿饱饭了。他连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把饭做熟了。
这时,老师也正好睡醒,突然闻到了一阵扑鼻的饭香。他十分奇怪,哪来的饭香呢?他连忙起身出来探望。没想到,刚一跨出房门,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一把米饭往嘴里送。老师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终于有饭吃了,生气的是学生怎能这般无礼,老师还没动口吃,他却抢先一个人吃了起来,这成何体统?
过了一会,学生端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饭送到孔子面前,说道:“今天幸好遇到一位热心肠的老婆婆,送给我们一些白米,现在饭已做好了,请老师先吃吧!”孔子很不高兴,一下子站了起来,说道:“刚才我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洁白的米饭去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听,忙夺下那碗饭,连连说道:“不可,不可!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来祭奠!”
孔子故作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说这饭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方才煮饭时,不小心将一块炭灰掉在饭上面,我感到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不倒掉吧,又不能把弄脏了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自己把沾了炭灰的米饭抓来吃了。所以,这掉过炭灰的饭是不能用来祭奠的。”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他激动地拉着颜回的手说:“颜回呀!你真是一位贤德的人啊!方才我真糊涂啊!”
人在年幼无知的童年时代,倘若不拜求老师端正根本,
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安身、保全天性。
子贡以青天和泰山颂师
子贡,姓端木,名赐,是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他很尊重孔子。
子贡出生于富商家庭,据说他常常高车驷马游历各国,和国君接触,宣传他的老师,使孔子名扬各国。
一次,子贡到齐国去做客,齐景公接见了他。在谈话中,齐景公问子贡:“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鲁国的仲尼。”
景公又问:“孔仲尼是个贤明的人吗?”
子贡回答说:“他是当代的圣人啊!岂止是个贤明的人呢!”
景公笑嘻嘻地说:“他是怎么个‘圣’法呢?”
子贡说:“这个我也不知道。”
景公脸上变了颜色,说:“刚才你说他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子贡回答说:“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打个比方说,我一辈子都头顶着青天,但我却不知道天有多么高;我一辈子都踩着大地,但我却不知道地有多么厚。我跟着孔子学习,就像渴了的人拿着水壶到江河灌水一样,喝满了肚子就走开,怎么能知道江河有多么深多么大呢?”
景公说:“先生您夸老师仲尼,有些过火了吧?”
子贡回答说:“我哪敢言过其辞呢?我觉得还没说到是处。我夸仲尼,就像两只手捧着一捧土加到泰山上,很明显,泰山不会因此而增高;假使我不夸仲尼,就好像捧走泰山上的一捧土,很明显,泰山也不会因此而降低。”
景公听完子贡的话,深表敬佩地说:“先生你说得对,确实是这样啊!”
子贡敬师尊师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人没有老师教育,没有法度约束,如果有智慧,就必然会成为强盗;勇敢,就必然会成为贼寇;有才能,就必然会犯上作乱;明察,就必然会成为奇谈怪论;能言善辩,就必然会荒诞无稽。
颛孙师衣襟记师训
颛孙师,字子张,是孔子七十几名得意门生中的一个。他为人稳重、做事细心,学习也很用功,而且在学习期间就有将来要从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人怎样才能在天下通行无阻”的问题,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忠诚信实,说话尊重事实,不夸大,不缩小,而且言行一致,办事认真,为人谦恭敦厚,那么他就是来到不开化的部落里也会畅行无阻,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为人虚伪奸诈,那么就是在他自己的家乡里做事,他也会寸步难行的。而这个‘忠诚信实’要怎么样才能一刻也不离开你呢?当你站着的时候,你就应当感到这几个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车上的时候,就如这几个字写在车前的横木上一样。如果能做到这些,天下各地还不任你通行吗?”
颛孙师很受启发,觉得老师的话讲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记下来,然而身边又没有竹筒。他急中生智,把扎袍子的腰带解下来在地上展平,用篆书在上面工工整整地记下了老师的教导。
做老师的有四个条件,但具有渊博的知识不包括在内:第一,保持威严而且非常庄重,可以做老师;第二,年高而且有威信,可以做老师;第三,诵读解说有条不紊而且不违犯礼法,可以做老师;第四,知晓精微的道理而且符合伦理,可以做老师。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
魏文侯(公元前?-前396)名魏斯。当了国君以后,四处寻访人才。他听说有一位叫段干木的马匹交易经纪人,很有才干,就是不喜欢做官。他想,让贤能之人埋没在民间,不能发挥作用,太可惜呀!于是,魏文侯下决心请他出来,帮助治理国家。
一天,魏文侯带领随从驱车直奔段干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车,为了不惊动贤士,他屏退左右随从,毕恭毕敬地来到段干木家的门前。他轻轻地叩动门环,有礼貌地请家人进去禀告一声,说文侯求见。
没想到,段干木一听说是文侯要见自己,误认为他也是个沽名钓誉的国君,像听到狼来了一样,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院中,纵身一跃,越墙逃跑了。
遭到这样的冷遇,魏文侯不仅没有灰心,反而更觉得段干木品格高尚了。所以,每次他路过段干木家住的巷口,总是垂首躬身扶轼向段干木的住所致敬。
时间长了,段干木的家人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上前问道:“尊敬的国君,段干木不理睬您,您为什么一过巷口就向他的住所致敬呢?”
文侯说:“段干木是一位难得的贤能之人,他不追求权势和非分之求,他有卓越的才能,深明大义,隐居一个贫穷简陋的小巷里,却名声传千里,我怎能不敬重他呢?”
段干木听说后,也很受感动,魏文侯再来求见,就不再回避了。
文侯请段干木出任相国,段干木不肯,文侯就登门求教于他。
段干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滔滔不绝地讲治国安邦、举贤任能的为君之道,将养生息、爱护百姓的立国之本。从烈日当午,一直讲到夕阳西下。
魏文侯就像小学生听讲一样,不敢坐下,一直肃立在段干木面前,认真领会其中的道理。站累了,站得两腿发木了,怕打断老师的思路,也没有坐下。
就这样,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求教,接受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的故事,受到历代人们的称颂。
水深了就会有漩涡,树叶落下就变成了树根的肥料;弟子显达了就会思念导师。
薛谭学歌
春秋战国时代,相传秦青是秦国的最善于唱歌的名手。薛谭是跟秦青学习唱歌的学生。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两年之后,自以为完全掌握了老师的本领,再也没什么好学的了。有一天,他实在不耐烦了,便自己收拾了行装,准备辞别老师回家。秦青并不勉强挽留他。
在郊外的大路旁,老师特意为送别学生摆了一桌酒席。席间,老师打着拍子,唱起一首悲壮悦耳的歌曲。歌声振荡着山间林木,直上云霄,几乎使得天空中的一片片流云也停住了。薛谭听着听着,不仅为老师的歌声所感动,也为老师的歌声所陶醉、折服。他惭愧极了,连忙向老师道歉,并请求重新回到老师那里好好学习,接受教育。老师见他回心转意,有所醒悟,便接受了他的请求。从此,薛谭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再也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了。
薛谭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终于也成为一位有名的唱歌能手。
借助刑法来做好教化,教化做好了刑罚就不用了。
荀淑拜少年为师
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开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后天的教育,认为只要刻苦用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者可以居上。他把老师和天、地、君、亲并列。并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况这种思想,不仅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家庭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孙子荀淑,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非常爱读书,也很有才华。曾做过郎中大夫,还当过当涂的县令。后来他辞官归故里教书。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他的学生不计其数,还有从很远地方来拜他为师的,连当时知名的学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荀淑来到慎阳县,在旅店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气度不凡,两目炯炯有神。一见面,荀淑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这个少年谈起学问来,滔滔不绝,很有见地,就是当地一流学者,也望尘莫及。两个人足足谈了一整夜也没谈完。荀淑把多年积存在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少年请教。少年有问必答,讲得头头是道,使荀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荀淑请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从容作答:姓黄,名宪,字叔度。于是荀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黄宪施礼。并说道:“黄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黄宪道:“老人家,何必客气,学问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字辈。老人家出身名门,已名扬千里,就免礼吧。”荀淑道:“尊师重教是先祖的教诲,能者为师,不拘年龄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来遇到的一位最好的老师,解决了我多年的疑虑,理应受拜。”说着上前施了大礼。可见,荀况的尊师重教的遗风在荀淑身上进一步得到了发扬。
上等天资的人,不经过教育就能成才;天资低下愚笨的人,即使经过教育也没有什么作用;中等平庸的人,不经过教育是不会有知识的。
秦始皇敬重恩师
秦始皇,名嬴政,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公元前221年,他打败了称雄的其余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15年的一个秋天,秦始皇乘着车,在文武百官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进发,这是他实现统一大业后的第四次出巡。
随着细碎的马蹄声,秦始皇沉浸在思索中。他想起了自己的幼年的老师,令人难忘。那位严厉的老人,第一次讲课讲的就是舜赐给嬴家的姓。老师先讲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字,这便是“嬴”字。第二天就要学生背,要写下来。
“老师,太难了。”他随口说出。
“什么?一个嬴字就太难了?将来秦国要靠你去治理,能见难而不进吗?”老师举起荆条棍。后来,这位可敬的严师去世了。……
突然,车马停下了。前卫官来到秦始皇车前奏道:“仙岛不远了,请万岁乘马前行。”
于是,秦始皇又改乘有金佩饰的白马,行不多时便来到岛上。他环视渤海,豪情满怀。他低头看着马前,忽然下了马,撩衣跪拜。
随行文武百官不知是怎么回事,也只好跟着参拜。
等秦始皇起来,李斯才问为何参拜?
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爱卿,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见了这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
众人无不赞佩。后人把这个岛改称为秦皇岛。
若想改变人们的想法,任何方法都不如实行教育。
张良虔诚拜师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韩被秦灭亡时,他虽然年轻,却胸怀大志,到处求师访贤,要为韩国雪耻。他曾用全部家财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事情未成而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地方的一座桥上散步,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满头白发的老人,走到他跟前时,故意将一只鞋子脱掉,扔下桥去。对他说:“小孩子,快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回来!”张良觉得很奇怪,一个毫不相识的老头,竟故意难为我,如此不客气地下命令,一时火气上来,不想去拾。但又一想:他是一位老人,可以谅解,对老人应该尊重。于是,便压住火气,跑到桥下把鞋子拾来递给老人。谁知老人并不用手接,竟把脚伸过来,命令道:“快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取了鞋子,好事做到底,就给他穿上吧!”就跪下去给老人穿好鞋子。然而,老人只是对他笑了一笑,就走了。
张良心想:“这个奇怪的老人,可能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于是,便紧紧地跟随着老人向前走去。
走了一段路,老人忽然转过身来,对张良说:“我看你这个小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我很乐意教教你。五天后一早,在这儿会面。”张良恭恭敬敬地连声说:“是!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赶到桥上,老人早已在桥上等他,见张良迟到,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呢?再过五天后一早来见面吧!”
到了第四天的后半夜,鸡刚叫头一遍,张良就到了,谁知老人又比他早到,生气地说:“为什么又来迟了?”说完,转身就走,边走边吩咐道:“五天后再来,早一点。”
又到了第四天晚上,张良这次干脆不睡了。前半夜就赶到那里。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笑眯眯地说:“这还差不多!”说着就从怀里取出一本书,递给张良:“给你,读熟了就能辅佐兴国立业的人……”
天亮以后,张良翻开一看,原来他得到的是一本《太公兵法》。他非常高兴,经常捧着学习,从中学到了好多用兵打仗的知识。后来,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出谋献策,就是他深刻地理解了《太公兵法》的结果。
刘邦建立了汉朝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品德高尚的人教育别人,只是举出天理来给他们看而已。
温暖一生的棉鞋
马国福
我中学时有个同学,家里很穷,缴学费是他心里最难受的时候。他是班上缴学费最晚的一个,且不足百元的学费大部分都是借来的。寒冷的冬季,班上30多个同学都穿着棉鞋,只有他一个人穿着单鞋。由于家庭困难,他的一双单布鞋穿了整整3年,并且鞋尖破了洞,连大脚趾部露出来了。整个冬天他的手脚冻得发肿,像茄子一样。这让他一直很自卑,心里总是渴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棉鞋。
初三那年冬天缴学费时他家还是借钱缴的。有天中午当他在教室门外晒太阳,脱掉破了洞的单鞋,挠肿得发痒的脚趾头时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悄悄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由于自己工作失误这次多收了他30元学费,并要把多收的钱退给他。老师拿起他破了洞的鞋在地上磕了磕说:“再厚再好的鞋也有破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被脚走完的时候。你家困难并不是你的过错,这反而是你勤奋学习的资本和动力。只要你好好学习,你家迟早会好起来的。”
后来,老师让他用这30元钱买一双棉鞋,不要有什么想法和顾虑。班主任老师再三叮嘱他,为了维护老师的面子请他不要告诉任何同学,一定替老师保守这个秘密,他郑重应诺。
为人老实敦厚的他回家后告诉母亲说老师退了30元学费,他母亲高兴地跑到邻居家问是否给他们的孩子也退了学费,邻居都说没有这回事。邻居们认为班主任老师欺骗了他们,赶到学校添油加醋地质问校长并汇报这位班主任老师多收费,不公平,有的学生收得多,有的学生收得少。学校调查后发现他的班主任不但没有多收一分钱的学费,反而给一个同学补缴了部分学费。
最后他用老师退的钱买了一双棉鞋,穿上棉鞋后他脚上的冻疮也好了。老师并没有因为他违反了彼此的约定而责怪他一个字。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到深圳的一家外资公司工作。
有一年春节他回家探亲,我和他聊起各自求学之路的艰辛。他语重心长地说:“幼稚的我那时根本想不到老师退学费的真正用意,现在才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不是在给我退学费,而是在用他慈父般的心,小心地扞卫我的自尊,勉励我不向贫穷低头啊!尽管那双鞋我只穿了几年,尽管现在我穿着价格不菲的名牌皮鞋,但总感觉没有那双棉鞋温暖。”
最后他说:“老师其实不是在给我买棉鞋,而是在给我指引一条不断向上进取的路啊,在我事业陷入困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个寒冬的中午,想起那双棉鞋,那双鞋必将温暖我一生。其实一双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现在每逢节假日我都会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礼物。老师对学费的事只字不提,他总是重复那句话——再厚再好的鞋也有破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被脚走完的时候。”
听着他的讲述,我的眼眶不由得热了起来。
假若有接受教育的心,即使是边疆的落后部族也是可以教育的;假若所尊奉的道义不同,即使是亲族也难以商量共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