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心情-谈安心——走好自己的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比人,气死人

    同一首歌,从不同的歌手口中唱出来,效果完全不同。乐感、技巧、摹仿都有级别可评,就是从“比较”中得出来的。一首旋律很平凡的歌曲,让一个一流乐感的歌手唱,可以变得不同凡响;反过来,一首旋律很美的歌曲,从三流乐感的歌手口中唱出来,会变得平淡无奇。

    我们的学习过程如同唱歌一样,同一知识不同的人学习的效果不一样,学习能力的不同也是从“比较”中得出来的。有的同学这次考试考得很差,而同桌这次又考了个年级第一;李立的数学得了150分,而王平却总是在120分上下徘徊;王建总是被物理老师表扬,因为他每次物理分数都是全班最高的……再看看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身上真的就没有一点优点吗?

    读一读

    有位大师受邀到大学作演讲。

    在演讲前,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

    之后,他找了一位学生问他:“你看见了什么?”

    这位大师接着又问了许多人,每一个人都说:“那是一个黑点。”

    大师笑了笑说:“你们说得都没错,这里是有一个黑点,但是你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张大白纸呢?”

    如果你的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你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这颗青春痘上,还是其他干净的部位?

    如果你跟某人闹翻了,你整个的思维都集中在这个人的身上,还是其他友好的人身上?

    这个白纸中的小黑点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经常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缺点和错误上,盲目地认为事情的一面是正确的,却没有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结果是把问题过度放大,其实除了这些小黑点之外,还有更多的空白,不是吗?

    站在不同的高度、怀着不同的心态从事同一件事,效果截然不同。大多数同学容易将自己置于一种劣势地位,自己不是选择者,而是被选择者,因此怀着一种祈求的心情,拼命地希望自己被选上。这种低调的心理和被动的身份难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这次成绩很差就代表我真的很差吗?考试没考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包括:

    一、由于每一阶段的努力程度不同,各阶段掌握知识好坏情况不一,在各阶段的考试分数上表现出起伏不定

    我们常见到有些同学很聪明,一努力学习成绩就会上去,一放松下来,成绩也就随之下来,就是这种情况。这往往是由于学习的自制力差,比较贪玩,不能长期坚持认真刻苦地学习,学习时松时紧;或者是容易骄傲自满,一考好就洋洋得意,考坏时才知道加把劲。

    二、掌握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如果考试题目中自己擅长的题型或知识点出现得较多,则能考出高分,如果考试题目中出现一些自己没复习到的知识点,或者刚好有些题目是平时自己最害怕做的,成绩自然会不好。所以有的同学拿起考试卷,一看到题目覆盖面广,问题问得比较细,又有几个棘手的题目,心里就犯愁,知道这次准考砸。

    三、掌握知识不够深入,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这类同学往往是考基础知识,考单元测验时成绩较好,一到综合性大考便成绩下降。他们害怕做综合运用各单元知识的难度较大、技巧性要求较高的题目。这类“难题”对于他们而言往往是“运气题”。哪一次碰巧思路对了路子,便能侥幸做出来,哪一次试来试去找不着方法,便做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发现某些同学上次考试时能解出十分难的综合题,而下次遇到一些简单的综合题却束手无策的原因。

    四、掌握知识不够牢固,不能熟练地解决问题

    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这些同学常常不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缺乏了解。一方面,不善于根据自己成绩起伏不定的具体表现来仔细分析原因,被自己摇摆不定的成绩迷惑,考好了会高估自己的水平,考差了又低估自己;另一方面是由于平时没有及时地做分析总结和归纳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工作,有些同学根本没有去反思一下自己的内在学习过程。

    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定也有可能是考试时临场发挥状况不稳定造成的,这主要与我们的应试技巧和应试心态有关。

    总之,一次失败,不代表次次失败,不要为自己的一时的失败而懊恼悔恨,我们应该重整旗鼓,振奋精神,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不是坐在那里自怨自艾。我们更没有必要看到别人优点而贬低自己,因为我们有我们自身的优点和价值。

    读一读

    故事发生在很多年前,6位高中毕业生向当地一位博学多才的牧师求学:“先生,请您教我们读书吧。我们实在没钱上大学了,但我们十分热爱学习。”

    善良的牧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同时又想到还有很多想上大学却没有钱的年轻人。于是他决定专门为这些人办一所大学。

    牧师的名字叫R.康惠尔。他从此开始了为大学筹钱的旅程。他不断地在各地进行演讲,希望当地名贵为大学捐钱,但令人失望遗憾的是,5年来辛苦筹到的钱还不到1000美元,而当时要办一所大学,至少要150万美元左右。康惠尔失望了,重新回到了教堂。

    一次做礼拜的时候,康惠尔忽然发现教堂四周的草地十分枯败,他便奇怪地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不如别的教堂的草长得好呢?”

    园丁不经意地回答道:“噢,我猜你是拿别处的草进行比较的缘故。人们常常羡慕别家青青的草地,总希望那就是自己的,却很少整理自己的草地,须知别人草地的背后一定蕴藏着别人的劳动。”康惠尔听了,心里一震,他似乎抓住了什么,飞快地跑进了教堂,撰写礼拜演讲稿,其中有这么一句: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等待目标的靠近,而让时间白白流逝,为何不努力工作使自己不断地接近目标呢?

    在演讲词中,他还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农夫听说钻石能够使人发财,于是卖掉了自己的土地,离开了舒适的家乡,四处寻找埋有钻石的土地。他走过很多地方,却连一颗钻石都没有找到,最后一贫如洗,只得跳海自杀。

    戏剧性的是:就在他卖掉的土地上,新主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石头,经鉴定这块石头竟然是钻石。于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区就在这个被农夫卖掉的土地上开采出来了。“财富的发现不仅仅是四处奔走,它需要自己去挖掘,依靠自己的土地去奋斗,因为财富只属于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从此,康惠尔开始了这个钻石宝藏的演讲,7年后,这个演讲赚了800万美元,这对办一所大学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这便是美国著名学府康惠尔大学的基础——一个普通的人从一个普通的故事中偶然获得的启迪。

    人生最珍贵的钻石往往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不用艳羡别人,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便能使人生的钻石发出最美好的光辉。

    患得患失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

    在高考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朝着我们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可是经常会有一些不必要的担心扰乱了我们平稳的心情:最近考试我的状态一直都很好,成绩也是稳步上升的,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对我另眼相看,可是还是有些同学,他们每次看到我就会相视而笑,他们是看不起我吗?还是认为我这几次考试只是因为运气好呢?如果我下次真的考不好怎么办?

    这种担心这担心那的心情就是患得患失,如果我的成绩上升了,说明我还是很有实力的,只是以前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下去,并在此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要走出患得患失的阴影,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知足常乐

    每个人都要学会比较,通过比较可得到良好的心境。正确乐观的比较应该是自己和自己比,把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过去比。只要努力过,且通过努力进步了,收获了,即使别人已经早就排到了你的前面,而你才刚刚起步,你也不要自惭形秽,因为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学习的能力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双手,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呢。

    二、活出自己

    我们要活出真实的自我,走自己的路,就不会被患得患失所困扰。事实上,忧愁总是时刻存在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因为不必要的担心又给自己平添几分愁绪。走自己的路吧,不管别人如何评说,我们的生活就会充实、快乐、潇洒。

    读一读

    从前有一个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就从来没有失手过。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的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随从的口中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能力。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表演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把他带到后花园一个开阔的地带,对后羿说:“这次请你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本领。为了使这次表演不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靶心,就赏赐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就请你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开始瞄准。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可能发生的后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把箭射出去。终于他松开了弦,箭也应声而出,啪的一声钉在了离靶心几寸远的地方。后羿的脸霎时变得惨白。后羿收拾好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时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

    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成败将会成为我们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的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还需要更努力吗?

    某同学:“每个星期日下午放假的时候,我都会去打篮球放松一下,可是同学们这个时候都在班里认真学习,我又十分担心自己因此而少学了,这让我很苦恼,我该怎么办?”

    高三的学习生活本来就是很苦很累的,有一个放松的时间实在是很难得的,不把握这样的放松机会才是可惜呢。别人可能和你采取的放松方式、时间是不同的,我玩的时候他们在学习,可是他们玩的时候我自己不是也在学习么。

    争分夺秒未必好

    不少学生十分珍惜时间,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动弹,结果几个月下来,造成了头痛的恶果,只要看半个小时的书就头痛得不得了,还有些同学为了备考抓紧时间,什么都不顾,和同学的关系处得一团糟。有的同学为了最大化地使用时间,连几分钟的运动时间都舍不得。除去必要的生活安排和睡眠时间,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结果只会造成自己的抵抗力越来越差,真正到了高考的时候,反而会因为身体的原因发挥失常。其实适当的休息和娱乐是必要的,它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时间的利用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效率的高低。

    有的同学听说自己的同学有时候在家都要学到深更半夜,想想自己每天不到十点半就上床睡觉了,是不是太不努力了?和别人相比,自己是不是太懒散了?

    其实大家根本没有必要担心,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一样,有人喜欢开通宵,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效率特别高,而有的人学习效果在早上的时候最好,所以只要我们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和别人盲目地比较。

    不学别人开夜车

    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花费在睡眠上的,于是有的同学就觉得每日花在睡眠上的时间实在是可惜,认为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特别是在高考生中,很多人有这样的认识。考期临近了,不少学生都喜欢开夜车复习功课,认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从而忽略了必要的睡眠,殊不知,长时间地连续学习除大脑工作效率不高之外,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很大的伤害,还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另外,持续的学习活动还会伴随大脑皮层的机能消耗。当学习活动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时,这种消耗过程会超过恢复过程,使学习能力降低,如果这时还拼命学习,就会造成大脑皮层功能的减退,具体表现为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思维能力下降,还会伴有头昏、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现象,这样做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因此,开夜车对我们的健康和复习质量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同学们都要注意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提高效率,尽量避免开夜车。

    学习,我有自己的方法

    在学习中,老师、家长经常会对我们说这样的一句话:“你应该看看人家好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学别人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中,也会经常观察学习好的同学是怎么学的,有些同学甚至看到别人看什么书,自己也赶紧把相应的练习拿出来,看到别人又开始做别的了,自己也把刚做了几道题目的书一扔,做其他的了。这种盲目学习的结果就一定好吗?

    我们也必须承认,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借鉴他们好的经验,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好学生来讲,适合于他们的学习经验真的能够适合你吗?如果同学们没考虑到自身的特点,机械地应用别人的方法或经验,而这种方法并不适合自己,对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和理解。

    比如有一道立体几何题我不会做,抱着一种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他可能会说,在这里加条辅助线,一切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你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这里加辅助线。也许你有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可是看到同学不耐烦的神情,你可能会真的点点头,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别人知道你会做这道题,也会来问你,你告诉他在这里加条辅助线就好了,可是你扪心自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在这里加条辅助线吗?

    读一读

    有一位妈妈让女儿到商店买火腿,她买来后,妈妈就问她为什么不让肉贩把火腿的末端切下来。女儿就反问妈妈为什么要切下来,妈妈说她的妈妈当时就是这么做的,这就是理由。这时,外婆正好来访,她们就问她为什么总是切下火腿的末端,外婆回答说:她的母亲就是这么做的。然后,外婆、妈妈和女儿就决定去问妈妈的外祖母,来解决这个四代的神秘之谜。妈妈的外祖母很快就回答说:“她之所以切下火腿,是因为当时的烤炉太小,无法烤出整只火腿的缘故。”现在老老外婆有了这么做的理由了,那么,其他人这么做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学习的类型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个人的脚有大小一样,看着别人穿的鞋子很好看,穿到自己的脚上并不一定合适。自己的脚穿什么样的鞋自己最清楚。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而对别人的学习方法照搬照抄,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对学习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照亮我的那盏灯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够高人一等,内在原因是为了获得一种优越感和自信心,外在原因是世俗的眼光也往往以高低好坏来评价他人。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很多企业会以应聘者本科就读的学校牌子来决定是否用你。为了自己更好的明天,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殊不知,这种想法只会无形中增加我们的压力,影响我们的正常发挥。

    马上就要高考了,同学们对自己要报考的学校也基本上了解了,大家也会偶尔地谈论自己将来要报考的学校。

    “我准备考清华大学的物理系。”甲同学很自豪地说。

    “我要考北外的英语系。”一个女生盛气凌人地说。

    “我考复旦的……”

    “我准备考南京大学……”

    周磊听到这些同学们在高谈阔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心里面羞愧极了,正不知道怎么向他们说说自己想要报考的学校时,一个平时很看不起他的男生突然得意地又有点想要故意让他难看地问道:“哎,周磊,你准备报考哪个学校啊,还是准备再复读一年,然后再考一个三流学校呢,哈哈……”同学们哄堂大笑,周磊心里难过极了,暗下决心,也要报考一所名牌大学,一雪今日之耻。但是自己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虽然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绩上升了很多,老师、家长都在为自己鼓劲,但是要想考进……还是有一段很大的距离的,周磊在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下,心情一直都很压抑。看着一个个趾高气扬的同学,他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儿。

    其实,周磊根本没有必要这样自卑,他文学功底深厚,每次作文都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读。凭他的现有成绩,完全可以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学,将来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名作家呢。

    同学们,我们在报考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不能期望太高,也不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每个人的基础怎么样,自己是最清楚的,不要盲目地和他人比较,看到别人考名牌自己也想考,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也许有的同学会说,只要我决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一定能够成功,不是说目标和方向是指路明灯吗?那就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小故事吧。

    读一读

    几个大学生结伴登山,天气突然变坏,却找不到出山的路,所幸警察、驻军部队联合搜救,才免于灾难的发生。

    “我们知道方向!”其中一位大学生躺在担架上对搜救者说,似乎觉得很不服气。

    “只知道方向有什么用?”搜救者不客气地回答:“方向固然重要,可以帮你找路,但是不等于路。如果方向告诉你,你应该往西走,说西边有村子,但偏偏西边遇到了山谷,你却翻越不了它;这时方向又指示你往北走,说北边有城镇,但是巧的是中间横亘了一条河,你又无法渡过,到头来,方向没有错,自己的能力却达不到,就只能活活饿死在深山里了。”

    只知道方向又有什么用?在人生的旅途上,这是一句非常受用的话,以为设定了方向就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却不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事先计划好路线的人,除非有那了不得的毅力,否则极可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我们都有升学的渴望,认识到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重点大学,对自己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考毕竟是选拔性的考试,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而目标的过高会造成成就动机过分强烈,从而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过度焦虑与紧张。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诱发心理疲劳,产生消极的心态。

    一位高三学生写道:“我期待着让高考来检验12年的成绩,期待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大学生活……但在我心中,却总有沉沉的压力和隐隐的不安。每当迎来一个早晨,我总是对自己说,要努力,要相信自己。可是每当夜幕降临,面对着堆叠的练习,我不禁要问,我能行吗?高三难,高三苦。”

    高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它很重要,但并非唯一。同学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高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到别的同学想考清华、北大等各个名校,而自己可能刚刚够“一本”的线,我们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嫉妒、眼红、自卑、失望、遗憾?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障碍,而应当认识到:人尽其才,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扬长避短,处处有人才;弃长就短,处处无人才。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只有合理的、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样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无论果子多大,即使自己费尽了心力还是摘不到,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合理的期望目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我们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符合我们的个性差异,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身心发展、兴趣变化以及学习水平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

    比如,我们也许在刚上高一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是保持班级中的领先地位,达到年级前茅,考入重点大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学习优势反而越来越小,到了高三的时候,实际水平却只能处于中等,我们自己从失望渐渐到绝望,痛苦万分。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学习,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滑坡,还有能力再上去吗?如果觉得自己还能行,应该怎么做?如果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了,就应当调整好现在的目标,不要一直陷于过去的成绩之中而过分地自责与失望。这样只会给我们的心灵上加上一道沉重的枷锁,限制我们向别的目标前进。

    读一读

    一个生物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将小狗最爱吃的骨头放到喂狗的盆里,正当那只狗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他猛地夺下了那根骨头,扔进了一口深井里,然后再喂给小狗一些其他的食物。奇怪的是,只见小狗两眼失望地盯着井底,对别的食物不理不睬,直到它饿极了的时候,才离开井边,去吃那些食物。

    有些同学终日为自己过去的事情而悔恨,为过去的失误而惋惜。然而沉溺于过去的事情之中,只会使我们进而丧失今天成功的机会,就像实验中的小狗一样,为了失去的骨头而忧伤,这对它一点帮助都没有,只会使自己饿肚子。

    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重新开始,不能从头改写。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没有一点益处。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就必须忘记以往的辉煌,脚踏实地,重新开始。

    在高考过程中,还有一些成绩很好的同学,认为自己每次都能考到年级的前几名,而不自觉地有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一看到别人的成绩比自己低很多,就更加得意忘形,殊不知,危机已经离我们不远了,高考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高考,而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你在学校中可以是年级的前十名,可是把你的实力水平放到全市、全国来比的话,就可能只占到一百多名,甚至是一千多名,所以成绩优异的同学更不能骄傲自满,看到试卷就说我什么都会,哪还用做啊?一定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成就就心浮气躁,要学会谦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好高考之路。

    读一读

    富兰克林年轻时拜访过一位著名的教授。他那时年轻气盛,走路时总是高高地昂着自己的头,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结果却狠狠地将头撞到了教授住所的门楣上。富兰克林非常狼狈,一面揉着自己被撞的额头,一面气愤地盯着那道较之一般住所要矮得多的门楣。

    这时,教授走了出来,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撞疼了吧,你不要生气。这将是你来拜访我的最大的收获。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懂得生活,他必须学会在该低头的时候要低头。”

    富兰克林牢牢记住了这次教训,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很谦虚、谨慎,并把学会低头列为他一生的准则之中。这为他后来成为伟人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心高气傲是很多人的通病。他们总是把自己估计得太高,直到某一天他们也撞上了矮矮的门楣,才发现一味地抬头让自己错过了周围很多精彩的东西,事情往往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

    要进入一扇门,就要让自己的头矮过门框;要登上成功的山峰,就要让自己低头弯腰努力地攀登。

    登上山峰的成功者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低头望着下面的人群,因为他们在高处;而那些在山底下的人们总会抬头望着成功者,因为他们在低处。

    站得越低的人才会把头抬得越高,因为向下他什么也看不到。

    对于那些很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选对了自己的事业的,也是在慢慢的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事业。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作为医生,他们并不出类拔萃,后来改搞文学,成了文坛巨人。如果他们坚持学医,那就可能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对于科学人才来说,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硕果累累了。

    学科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人的兴趣、才能、素质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把自己的所长发掘出来,那么你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看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就学什么,到后来几乎只能使自己埋没在别人的辉煌成就之中,无所建树。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能够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读一读

    在非洲和地中海一带,有一种被昆虫学家称之为行列蛾类的毛毛虫。这些毛毛虫从卵里孵化出来之后,就成百只地集结在一起生活。外出觅食时,通常是一只队长带路,其他的毛毛虫头顶着前一只伙伴的屁股,一只贴着一只排成一列前进。为了防止不小心走岔路跟丢了,它们还一边爬行,一边吐丝。等到吃饱了肚子,它们又排好了队原路返回。

    法国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毛毛虫的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他们首尾相接,围成了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这种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惯,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一圈圈地绕着花盆,一面吐丝一面爬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群毛毛虫在花盆边缘一直走到筋疲力尽才停下来,其间曾经稍作休息,但是没吃也没喝,它们连续走了十多个小时。

    时间慢慢过去,一天、两天……守纪律的毛毛虫队列丝毫不乱,依然没头没脑地兜着圈子。连续七天七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筋疲力尽。一大堆食物就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结果它们一个个却都饿死了。

    毛毛虫们总是喜欢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这种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只是按照以往的习惯方式去盲目地行动,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其实,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同学喜欢跟在别人的后头,对别人走的路盲目地跟从,随大流,自己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自己也这样做。这种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屁股上的做法,实在是很愚蠢的一件事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