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黑暗中的舞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0年出品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它向100多年来经典电影里所有爱的深处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法国著名影评人拉尔夫·里舍

    导演:拉斯·冯·特里尔Lars Von Trier

    1956-

    丹麦

    主演:比约克Bjork、凯瑟琳·德诺芙Catherine Deneuve

    类型:生活

    颜色:彩色

    虽然拉斯·冯·特里尔的那套为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电影《医院风云》所获的评价比他所有的电影都要好,不过他对当今世界电影的影响却要远远大于对世界电视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已经凭借着那场为了“挽救已经濒临死亡的电影艺术”,也为了“像新浪潮那样挽回电影的纯真”而发动的“Dogma95”运动引起了全世界电影人的广泛关注。

    作为这场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的拉斯·冯·特里尔,不仅和其他年轻导演一起发表了那篇著名的《“Dogma95”》宣言,甚至还用他们所提出的10项严格的规定来作为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注重商业包装和技术完美主义的电影体制的有力还击。尽管当时就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但严格遵守“Dogma 95”规定的影片却在此后的国际影展中不断得奖。当然,其中最为辉煌的还是要数拉斯·冯·特里尔的这部《黑暗中的舞者》了。当他凭借着本片在2000年举办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的时候,仿佛事实已经证明,由他所倡导的这场“Dogma 95”运动确实是一场不大不小而且也得到了世界认同的电影革命。当然,令无数的中国影迷更为熟知的,还是拉斯·冯·特里尔包括《黑暗中的舞者》在内的所谓“良心三部曲”,其中既有摘取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那部《破浪而出》,还包括那部让人在看过之后便再也无法轻易忘记的《白痴》。也许向来就以创造众多色彩浓郁的童话而著称的北欧确实能够滋生出像拉斯·冯·特里尔这般带有某种神秘而又伟大的艺术气息的艺术家吧!总之他的出现至少会让世人多多少少再次确信自己的这一感觉。

    至于这部《黑暗中的舞者》,虽然初看之下确实显得有些粗糙和难于接受,但在细细品味之后,人们终将会发现它的美丽与多情,以及一种让人为之心醉和心碎的独特魅力。

    由丹麦电影大师拉斯·冯·特里尔推出的经典作品《黑暗中的舞者》,通过一个让人不免为之心酸的故事,展示出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真实一面。

    影片的女主人公塞尔玛是来自捷克的移民,同时也是一个单亲妈妈。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

    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毛病,如果她赚不到足够的钱支付手术费用,吉恩也将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做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子里。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她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载歌载舞的好莱坞音乐剧的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象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都挥霍空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和内心的恐惧。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处,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没了工作的塞尔玛非常痛苦。她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被偷走了。她想到刚刚向她借钱的比尔,于是去找他。比尔承认是自己拿了塞尔玛的钱。在争执中,比尔绝望地掏出了手枪,要塞尔玛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并恳求塞尔玛为自己保住秘密。慌乱之中,塞尔玛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的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塞尔玛所崇拜的一个音乐剧明星罢了。可是当洛维被带上法庭来作证时,塞尔玛无话可说了。不幸的塞尔玛最终被判处绞刑。临刑之前,她也没有忘记放声歌唱。

    有泪便够

    最好是沉默,那张口发不出声音的体会,唇型是这样的:舌尖轻触硬腭,双唇收得很圆很小,声带不颤。达到欲声不出的境况,提供可以在心灵深处暂停及其暂停的可能性。这种沉默有着呆滞之相,却是受到震撼之后的无言症状,而不是能够在瞬间消失的初始情愫。

    当绞刑场的帘幕缓缓闭合之前,曾在塞尔玛手里不停翻转的黑胶框眼镜,沉石一般掉击在地,碎裂、支离,了断生前的哀伤、惧怕。此时情绪似火山岩浆一瞬间爆发,不受到理智控制,那是一种延续的堆积、压抑、悲怆。专注到切身生痛的程度——彻底破灭。弦上之箭离弓急促飞驰。此时,只有黑框眼镜掉地“咯噔”一声,在印象里亘响,戛然停滞于塞尔玛的“倒数第二首歌”,停滞于所有人泪流的脸。轻拭眼腮,微热泪水,洗刷性灵。随后影像画面趋黑,结束。《黑暗中的舞者》的开场,就有手持摄影机产生快节奏的令人目眩神驰的浮躁、急促,歌剧排练场里众人的脸部表情,快乐释然。踢踏声响、语言快速。每一个镜头都急速闪过,视觉有冲击、动态。从每个镜头转换、每次人声响起、每个动作产生,都是真实,都是影像要加于你视觉、精神上的抑制。此刻是处于浮躁、灼热的情绪缓慢不迫地持延堆积的过程,视觉与想象各自有各自的轨迹,可以重叠延伸为直线,也可以南辕北辙的分离。轨迹相合,将会接受最终灵魂的洗礼,精神被击垮的震撼。此是结果之一。之二,持续的过程,一次次精神分裂,又一次次重组、变异,将促使你按下“停止”键,收罗起碟片,束之高阁。

    影片顺着晃动镜头来发展概括起很简单的故事。工厂、母亲、孩子、朋友、音乐、失明、爱情、友情、沉思、边缘,滋生诸多人间万事。塞尔玛明白自己所选择的起点和最终的目标,像立在一条早已经量好尺度的跑道起点,只一刻又一刻力不停歇,跑到终点。她没有过多的语言,言简意赅得一句说着一句。压抑的情感与臆想的歌舞混杂着,调和一种颜色——生命之色,有冷暖色调,是光明、是天堂里流光溢彩的颜色。塞尔玛将这些颜色印画在记忆的屏幕上。也只能如此,然而塞尔玛却不舍她唯一的寄托,是和她有着同样失明隐忧的儿子吉恩视野里会消失这些色彩。她从捷克偷渡到美国,在噪音声声的工厂里辛苦地省吃俭用拼命积攒下来的2 056元1角美金,为的是给儿子一个光明的希望。影片可以平实继续发展成一个大圆满的结局,塞尔玛可以用那笔钱医治好吉恩的眼睛,回到捷克。很完美,常人希冀的故事结局,也许少了些周折。

    可是情节却背道而驰,迅速分崩离析地发展成另一个章节。一个处于极度贪婪的伪装、被生计压得喘不过气的美国警察比尔,在狗急跳墙之下,偷取了那笔救命钱。虚伪、善变、诬蔑、彻底达至崩溃的边界。物欲纷争,可以使人懦弱,理智全无,也可以使人坚强,动机出发点不同,结果都一样——消亡。在影片里比尔是强者,塞尔玛是弱者,强弱定义在瞬间颠转。一种对生的绝望,一种对生的渴求,促使塞尔玛走入一个极端。起初是慌乱,失手射击,随后塞尔玛理智尽失,在生死之间颓然抉择,完成了所设计的一道陷阱。

    塞尔玛好比天使一样完美,脸上永远有微笑绽放,丰腴面貌透出一种大无畏的爱,是温驯、是母性、是善良、是恬静。连噪音都可以是音乐、连欺骗都可以是坦诚、连爱情都可以悄然暗藏心里,是何等的豁然开朗、何等的淡漠心境、何等的无畏。她真的无畏于死亡吗?不!在阴暗沉缓的剧情流动下,死亡的恐惧终会袭击她心里。即将行刑那一幕,镜头是晃动的,她右手合在左手上,食指急促敲打左手,有恐惧,双腿疲软站立不定。恐惧没有远离,也不会消除。所罗门情歌说:“爱比死坚强。”塞尔玛有爱,爱胜于死亡、爱大于恐惧,才坦然其所,才使她带着天使一般的安之若素面对死亡。生死被离析。而爱有炽烈爱情,坦诚友爱,怜悯之爱,母性之爱。《黑暗中的舞者》显示出抨击人的心魄的力量。

    “你为什么生他?你明知道他会遗传你的病?”杰夫问。

    “我是想体验抱小孩。抱在我怀里。”塞尔玛眼里有泪。

    “我爱你。”杰夫哭着说出。

    此刻,游离的情感被渲染。不在多话,有泪便够。或许,人事迢迢。当初塞尔玛接受杰夫。如果当初……结果……最终,只不过是个人臆想情结。而我们却与杰夫一同,爱的不过是灵魂里些许被触动的情愫,人性的至弱点——善良。

    (佚名)

    作为一位才华出众的电影导演,拉斯·冯·特里尔总是能够给这个世界一次次的惊喜。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作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最为著名那场“Dogma 95”运动的倡导者,导演拉斯·冯·特里尔的名字将注定被写进世界电影史中。不仅如此,这位素来有着“来自丹麦的恐怖小孩”这么一个听起来有些古怪的称号的电影人,也始终以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吸引着世人的持续关注。无论是早期的那套电视电影《医院风云》,还是后来的所谓“良心三部曲”,以及近期推出的引起广泛争议的《狗镇》等影片,都让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在哭过笑过、赞美过也诅咒过之后,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热切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问世的消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矛盾且又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使导演了这些影片的他并不这样以为。

    1956年出生于丹麦的拉斯·冯·特里尔,与电影结缘应该始于他在大学时期进修过的电影课程。他于1979年进入丹麦电影学院就读,直到1985年毕业的这段时间内,就曾以一部短片《救赎的画像》在慕尼黑获得“最佳影片”大奖。在毕业之前的1984年,他又凭借着自己的首部剧情长片《犯罪单元》登上了国际影坛。此片一经推出,不但赢得了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高等技术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也使得他本人从此一炮而红。就在大学毕业后不久,他还曾以大学时代创作的《梦幻夜曲》和《影像多面向》这两部作品先后两次获得慕尼黑影展的最佳影片奖。

    拉斯·冯·特里尔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拉斯·冯·特里尔仍旧继续着他在电影事业上的辉煌。在由他创作完成的影片《欧洲特快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一套电视电影《医院风云》又以其凛冽的北欧摄影风格一举震惊了整个国际影坛。全世界的电影人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对这个突然从北欧小国丹麦冲杀而出的青年导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对他那充满奇思异想的天才创作感到不可思议。但无论如何,拉斯·冯·特里尔确实是迎来了他在电影生涯中的第一个光辉岁月,也由此成为今后的电影世界中最受关注的一位导演。

    当然,仅仅凭着这样的一些成绩还不足以确立拉斯·冯·特里尔的大师地位。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间,这个对于电影而言有着顽童般的智慧的天才又陆续推出了他最为著名的“良心三部曲”,即《破浪而出》、《白痴》和后来的这部《黑暗中的舞者》。其中《破浪而出》以其控诉礼教吃人和医学无能的深刻内涵荣获了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及欧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而《白痴》一片也先后在众多国际大型影展上多次问鼎至高荣誉。至于《黑暗中的舞者》就更是绝对的经典之作,不仅使第一次参加电影演出的歌手比约克获得了戛纳影后的殊荣,也使众多影迷至今认为它在竞争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时的失利将会是奥斯卡在其历史上犯下的又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在21世纪刚刚到来之际,拉斯·冯·特里尔又邀请了美国最为著名的女影星妮可·基德曼拍摄了自己的新作《狗镇》。尽管影片推出后受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但所有对于这部影片的褒贬,都无法抹杀导演拉斯·冯·特里尔在拍摄过程中所尝试的更接近于舞台剧形式的那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对于电影制作本身的启迪性意义。当然,关于拉斯·冯·特里尔这位电影大师,更值得一提的还是他在1995年发动的那场所谓的“Dogma95”运动。在这场声称为了“挽救已经濒临死亡的电影艺术”,也为了“像新浪潮那样挽回电影的纯真”而发动的新时期的电影运动中,究竟谁才是最终的受益者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比起这样的一种论调,更为重要的则是在经历了这样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革命后,以拉斯·冯·特里尔为代表的青年电影导演,终于以他们充满诚意和爆发力的作品开始了自己更为执著也更为无所畏惧的艺术创作,并也因此更加接近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和核心。而这对于后世的电影发展来说,显然将会有着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比约克是冰岛著名的另类歌手,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则是她的电影处女作。最初她只是想为电影写一些配乐歌曲,但导演拉斯·冯·特里尔劝她“写歌曲必须要和演出的人是同一个人”,认为这样才能了解主角的情感。由于比约克从未受过正规的训练,所以演电影之于她恰如磨难,完全地投入使她产生了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就连拉斯·冯·特里尔本人也坦承:“在拍片期间,我想我是给了她很大的痛苦和压力。”他甚至说比约克工作起来像个“死人”。这不是指她表演僵化,而是说她已经完全变成了戏中人难以自拔。虽然只演了这一部电影就成了戛纳影后,但比约克还是决定今后永远不再出现在银幕上,她的理由很简单:“我要创作更多的音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