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超越自我,不断进取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鼓舞下,每位运动员都在尝试着跑得更快些、跳得更高些、掷得更远些。他们都在尽己所能,为自己赢得奖牌,为祖国争得荣誉。同样,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我们也要秉承奥运健儿的这种不断超越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组织作出更大的贡献,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震惊世界的12秒91:要做就做到最好

    冠军档案:

    刘翔

    田径运动员。1983年出生于上海,12岁进入上海田径队开始练习跨栏。在2001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以13秒32的成绩获得第一名,随后,又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10米栏冠军。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金牌;2006年7月,他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黄皮肤的“跨栏王”!

    奥运纪实展播:

    北京时间2004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夺得金牌,12秒91的成绩追平了世界纪录、打破了奥运会纪录,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

    刘翔10岁进入上海普陀区少年体校,开始了职业运动的生涯。1995年,在一次上海市举行的100米短跑比赛中,刘翔跑了第二名。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的方水泉教练一下子看中了这个爆发力和节奏感都很强的孩子,于是立刻把刘翔招入麾下。正是方教练把刘翔领入了跨栏的世界,在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刘翔开始了全新的训练。

    1996年,刘翔获得了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跨栏冠军。1999年3月,孙海平教练将刘翔招入上海市田径队,从此,他成了一名专业的田径运动员。

    当时,孙海平已经带出一批优秀的冠军选手了,如陈雁浩、谈春华等。刘翔看了十分羡慕,说:“什么时候我能像他们跑得那么快就好了!”他暗下决心,一定刻苦训练,争取超过他们,要做就做到最好。

    由于转学,刘翔的基础力量训练落下不少,年纪又是最小的,他成了队里成绩最差的一个。但好强的刘翔一点也没泄气,50千克的杠铃举不了,就从举杠铃杆练起,再5千克、10千克地往上加,韧带紧就让教练帮着压腿……即使痛得直掉泪,他也一声不吭地努力完成,一定要达到要求的标准,由于刻苦训练,加上领悟力好,节奏感和爆发力强,刘翔的成绩提高得很快。

    与孙海平熟了以后,刘翔就叫他“师父”,叫着叫着他忍不住偷着乐:“‘师父’的徒弟不就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吗?”当然,这个“孙悟空”是不能飞的,而是能跑的。1999年4月,16岁的刘翔在国内最高水平的成人比赛——全国田径大奖赛中获得第四名;1999年5月,他在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上夺冠;2000年7月,刘翔第一次出国参加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最终以个人最好成绩13秒87获得第四名。这次比赛让刘翔第一次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高手,他在众多白人和黑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确定了努力的目标。他对自己说:“刘翔,没什么好怕的了!”

    回国后,刘翔投入到更加刻苦的训练中。2001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系列大奖赛上,刘翔以13秒32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在这次新老跨栏王“争霸赛”上,刘翔战胜了他心目中的第一个跨栏对手陈雁浩。紧接着,他又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10米栏的冠军。到了2002年,刘翔的上升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平了60米栏的亚洲纪录,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田联大奖赛上打破了男子110米栏的亚洲纪录和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纪录!这时,刘翔将目标锁定在了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的身上,经过几次失败后,2004年5月,刘翔终于在日本第一次面对面地战胜了约翰逊,战胜了自己心中的偶像。

    刘翔出名了!记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位田坛新秀,但刘翔并不爱张扬,仍在“师父”的指导下拼命地训练,寻求新的突破。北京时间2004年8月28日,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内座无虚席,人们正在等待世界“跨栏王”的诞生:刘翔站在第四道,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站在奥运会男子田径短距离项目决赛的赛场上,这已经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但这个身高1.89米的小伙子带给我们的绝不止这些。发令枪响,8位选手箭一般地冲了出去,从第三栏开始,刘翔的前方已经没有任何对手,第四栏、第五栏、第六栏……刘翔胜利了!12秒9l,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黄种人第一次站在了110米栏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中国的观众们都哭了,他们大声喊道:“刘翔!好样的!”刘翔也哭了,他做了一件早就梦想做的事:披着五星红旗,直接跳上领奖台,向世界宣告黄种人一样能拿冠军!他说:“亚洲有我,中国有我!”

    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为来自中国的新一代“跨栏王”欢呼。西班牙最大的《国家报》说:“刘翔是中国叩开世界田径大门的强大的新一代的先锋。”但谁也没有预料到,12秒91,这只是世界田坛“黄色革命”的开始,21岁的刘翔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雅典奥运会后,面对无数的赞扬和表彰,刘翔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条不紊地坚持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目标大赛上,年轻的刘翔一点点地成熟了。当有记者问他这几年的打算时,他说:“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认真地训练,每一天过得充实些,而不是为了得某一个奖项或者某一个冠军,我只是为了我的梦想,而且我还年轻,我还可以跑得更快。”接受采访的压力和拿着鲜花的压力,都被刘翔化成了动力和挑战!

    有了努力,有了信心,一切皆有可能!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中国旋风”刮到了瑞士:2006年7月,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的金牌,并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世界再次为这个中国小伙子疯狂了!2004,刘翔曾拿着金牌说:“我感觉今天自己是一个奇迹的主角。”2006年,刘翔再一次担任了这样重要的角色,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这奇迹是由无数的努力和汗水铸就的!

    职场链接:

    无论做什么,刘翔都抱着一个信念: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训练中,他不怕累,能吃苦,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训练任务,尽量练好每一个环节。正是这样的意志促使他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从刘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否做什么都力求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轻率疏忽,满足现状。相反,他会在工作中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对于老板来说,这样的员工才是最有价值的员工。

    在满意的成绩中,仍抱着客观的态度找毛病,发掘未发挥的潜力,再通过学习创造出最佳业绩,这才是优秀员工的表现。

    有一天,一位罗丹的崇拜者去拜访罗丹,罗丹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带他参观绘画工作室。

    工作室很简朴,里面是大大小小的雕像。罗丹走到了一座女神像前,对崇拜者说:“这是我近期的作品。”

    “非常完美!”崇拜者赞叹道。罗丹却毫无反应,只见他正皱着眉头,根本没有听到的样子。“肩部的线条粗了一些。”罗丹自言自语地说,一边说一边拿起刮刀和木刀片轻轻地修改起来,动作非常谨慎,好像他手下是一个有生命的神女,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她受伤似的。好一阵后,罗丹又歪着头审视,“还有这儿……这儿……”一面自言自语,一面不停地修改,表情像个孩子,一会儿舒心地笑,一会儿又眉头紧锁。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崇拜者已经站得腰酸背痛了,可他没地方可坐,也不好意思坐下来。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罗丹终于舒了一口气,满意地把杰作欣赏一番,然后盖上湿布,愉快地向门口走去。这时,他发现了他的崇拜者,先是一愣,然后猛地想起是自己带他进来的,他脸上立即显出抱歉的神情,并一个劲地说“对不起”。

    这件事对那位崇拜者触动很大,他只是站着,什么也没有做,尚且感到累得受不了,而罗丹站着工作了两个多小时,却丝毫没有疲态。

    罗丹的精神正印证了这句话:要做就做最好,否则就不做。而那些容易满足现状的员工在接受任务时,习惯说:“要求太高了!”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也可能这么叫嚷,他们希望要求越低越好。当任务完成得不理想时,他们又习惯说:“已经做得够好的了。”

    工作上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习惯于说“已经做得够好的了”的人,他的职业前景不会很乐观,主要的原因是:

    第一,老板会认为你不求上进。

    第二,老板会认为你是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

    第三,老板一旦发现你工作中有问题,他就会觉得你在敷衍他,甚至欺骗他。

    即使你真的觉得做得不错了,也不要宣称做得够好了。与其说“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还不如说“我做得还不够完美”。完美只是一种境界,而不够完美就是接近完美。

    无论客户、上司还是老板,真正存心挑剔的时候并不多,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是迫于某种需要。客户担心产品出问题;上司怕工作质量影响业绩;老板则更是迫于市场的巨大压力才严格要求,因为他从来都无法对市场说:“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你降低要求吧!”

    市场是无情的,有时可能只比竞争对手稍逊一点点,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所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因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才会使自己越来越能干,才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成功。

    奥运精神启示录: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否做什么都力求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轻率疏忽、满足现状。相反,他会在工作中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

    “我需要的只是拼”:超越自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冠军档案:

    王旭

    摔跤运动员。1985年出生于北京,8岁进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体校,13岁进入北京摔跤队。2001年进入国家队。2002年世锦赛亚军,2003年世锦赛季军,以及数个国际邀请赛的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摔跤72公斤级冠军。

    奥运纪实展播:

    北京时间2004年8月24日,雅典奥运会女子摔跤72公斤级决赛在亚诺-莱奥西亚奥林匹克馆进行,经过6分钟的激烈争夺,中国选手王旭最终以7∶2战胜了俄罗斯选手马尼奥洛娃获得冠军,为中国摔跤队赢得了在雅典奥运会中的首枚金牌。

    赛场上,19岁的王旭像个“猛张飞”。1米7的个子、75公斤的块头,再加比赛中的勇猛劲头。如果远远地看去,你准把她看成是男孩子。

    王旭性情刚烈,总有一股舍我其谁的气势。有人问她当初为什么练摔跤,她脱口而出:“因为这个刺激!”那口气,仿佛刚把对手摔倒在地一般。

    在摔跤这条路上,王旭走得很顺。由于有着先天的身体优势,她入行两年便闯入国家队,并接连获得全国冠军和亚洲冠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三名的水平。

    2004年4月,为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王旭随国家队到安徽大别山进行训练。一天,训练中心组织她们到大别山革命老区进行慰问。一走进农民家里,她们就惊呆了:高低不平的泥地,没有家具,屋里一片漆黑,家里的孩子穿着带补丁的破旧衣服,看到这一切,王旭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晚上回到基地,王旭失眠了,她从没想到还有人长期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队里训练虽然艰苦,但和老区人民的生活相比,仍然有着天壤之别,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训练呢?这件事对王旭触动很大,激励着她不懈地努力,每当她有懈怠情绪时,她都用这件事来激励自己,发誓要超越自己,不断向高水平发起挑战。

    大别山的训练是艰苦的。教练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不仅训练时严格要求,就连吃饭也必须完成任务,早中晚3次查铺。为期72天的集训,每天训练时间在10小时以上,运动量和强度也比以往大几倍。有时候,和许多队员一样,王旭也会感到委屈和疲倦,一边训练一边流下眼泪。但是一想到自己立下的誓言,她就不敢再懈怠半分。

    6月份,她们的队伍又转战到气温高达42度的“火炉”武汉,进行更残酷的训练。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们流的汗比以前更多,出的力比以前更大,身体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在这种关键时刻,她们坚信坚持就是胜利。全队队员互相鼓励、互相支撑,硬是顶了过来。这使得她们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体能和技战术得到了全面提高。

    两个月之后,奥运会终于到来。在顺利拿下前两场比赛后,王旭与这次奥运会的主要对手——日本的滨口京子在半决赛中相遇了。26岁的滨口京子是日本摔跤的领军人物,在世界女子摔跤界可谓声名显赫,获得过5次世界锦标赛冠军,号称日本“铁塔”,舆论认为滨口京子最有把握为日本队赢得金牌,原因是2002年世锦赛上,王旭曾和滨口京子交过手,当时输给了滨口京子。其实王旭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要在雅典奥运会上打败滨口京子。在备战中,王旭对滨口京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铁塔”只是力量大,敢于用劲,没有什么技战术,只要防守中不输分,进攻中积极主动,就有机会赢滨口京子。王旭想,自己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滨口京子也是第一次,自己有压力,滨口京子更有压力,两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何况自己是有备而来,因此面对滨口京子时王旭对自己充满信心,她一点都不害怕,“我需要的只是拼”!

    半决赛开始前,王旭对教练说:“我等她已经两年了,我一定要打败她。”

    第一局一开始,王旭就发起了不屈不挠的进攻,不到1分钟就赢了3分,后来,因她站立中的放松不小心被滨口京子连续得了3分。第二局开始1分钟之后,裁判罚王旭“消极”,这时候王旭告诫自己要撑住,滨口京子没有跪撑滚桥成功,站立后滨口京子扣手“消极”抵触,被裁判警告一次罚了1分,这时,王旭得到了一个跪撑滚桥的机会。她心想,这是最后一搏,没有机会了,咬牙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结果成功了,得两分,最后以6∶3取得了这场关键性比赛的胜利,扫清了夺冠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在决赛中,王旭一鼓作气,打败了俄罗斯选手,拿下了这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奥运金牌,实现了中国摔跤史上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职场链接:

    在比赛中,表面上是王旭战胜了对手,实际上应该说是王旭战胜了自己,如果没有她一次次对自己的超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那么,金牌可能就不是她的了。

    正如罗素·康威尔所说:“成功就是一个人能力极致的发挥。”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不断追求自身最完美表现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不断打破自我认知和能力上的局限,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取得进步。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1000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但他晚年却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一味主张直流输电。

    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塑造了生动而深刻的喜剧形象,但他却极力反对有声电影。

    爱迪生和卓别林都是大师,但很可惜,他们都没有能够做到超越自我。由此可见,要做到超越自我,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但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敢于主动超越自我,不断打破自身局限,才能使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

    芭芭拉·史翠珊在演艺事业达到巅峰之际,却突然决定制作以及执导《Yenti》这部电影。

    “你怎么会想到要这么做?”她身边的朋友都很不解。

    “我并不是为成名或是发财才制作这部电影,”芭芭拉·史翠珊说,“我已经名利双收了,我之所以制作这部电影,是因为有天晚上我梦到自己死了,上帝把我生前真正具有的潜能展示在我面前,并且告诉我有些其实可以做,但是却因为自己太过胆怯而没有动手的事情,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就算这部电影会耗费我所有的积蓄,我也要放手去做。”

    芭芭拉·史翠珊决定超越自我,以此来赢得更大的成功。

    在她看来,成功没有终点。终生成功的人会在突破短期目标的“终点”后,继续追求新的挑战以及更大的满足,并且将此融入生活中。

    我们的人生志向并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刷新自己的纪录,使自己能够达到自身的极致境界。

    叶灵和江吴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里的两名优秀职员,在对待工作上,他们都能够尽职尽责。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差别就在于叶灵认为自己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后,便觉得自己的工作已经努力到家了,而江吴则要求自己在尽职尽责之外,力争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3年后,江吴成为这家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社交的范围更广泛了,而叶灵只是一名业务主管。

    在公司中,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做得已经足够好了,真的是这样吗?一名优秀的员工不应当满足自己尚可的工作表现,而是应当不断地突破自我,力争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实现自我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自我督促的压力能够让你感到兴奋和充满活力,时刻充满着渴望向更高的要求挑战的勇气。

    奥运精神启示录

    一个人只有敢于主动超越自我,不断打破自身局限,才能使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

    每次只高一厘米:每天进步一点点

    冠军档案:

    叶莲娜·伊辛巴耶娃

    俄罗斯人。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子撑竿跳选手,曾获得1998年莫斯科世青赛冠军,2000年智利世青赛冠军,2002年欧锦赛冠军,2003年在国际田径大赛上以4米82打破室外撑竿跳世界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4米91的成绩打破了自己保持的4米90的世界纪录,并且她还是目前独一无二的女子撑竿跳项目中室外、室内及青少年室外三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奥运纪实展播:

    她被称为“穿裙子的布勃卡”,在一代撑竿跳高巨星布勃卡隐退后,几乎可以说是因为她在最近几年的精彩表现,才使得布勃卡的名字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流传下去。她就是世界上第一位越过5米高度的俄罗斯撑竿跳女选手伊辛巴耶娃。

    伊辛巴耶娃的体育之路开始于母亲娜塔莉亚,年轻时曾是业余篮球运动员的娜塔莉亚在伊辛巴耶娃才六岁时,就让她和小一岁的妹妹伊涅萨一起玩体育游戏。稍大些,两姐妹便被父母送到伏尔加格勒的一家体操俱乐部练习体操。但是,她的个子长得很快,十五岁时就达到了1米70,这对一名体操运动员来说无疑是太高了,伊辛巴耶娃被迫改练撑竿跳高。

    谁知歪打正着,正因为小时候扎实的体操功底,使伊辛巴耶娃在空中的平衡能力比她的对手们强,反而帮助她更顺利地在撑竿跳项目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仅仅在十四年之前,女子撑竿跳的世界纪录只有4米05,那是中国选手孙彩云创造的,之后澳大利亚选手埃玛·乔治将纪录从4米25提高到了4米60,接着,美国的德拉吉拉将纪录提高到了4米81。而从2001年以来,伊辛巴耶娃就完全成了主宰者,她因此被称为寂寞高手,因为对她来说,每场比赛就等于只是和自己竞赛。2005年7月,一个月的时间,她就连破4次世界纪录:7月5日∶4米93;7月16日:4米95;7月22日,在越过5米十分钟之前,她刚刚创造了4米96的新纪录,然后她要求把横竿升高到5米……她终于成为第一个越过5米的女选手,实现了她的梦想。

    破纪录如拾草芥,伊辛巴耶娃倚仗的是强大的实力和过人的心理素质。伊辛巴耶娃到了赛场上便如入无人之境。她说,有时候对手会有挑衅的眼光,有时候甚至故意撞你一下,而我只是微笑。她非常崇尚俄罗斯游泳名将波波夫的竞赛哲学:胜利的秘诀就是不要太想结果,不要执著于结果,什么金牌、银牌、铜牌,都把它们忘掉。只是行动,只是想着把每一个动作做好,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仅此而已。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伊辛巴耶娃还只是个不引人注目的丑小鸭,在雅典奥运一战,她以4米91的成绩打破了自己保持的4米90的世界纪录,不仅成为本届奥运会田径赛场上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人,也为开赛以来状态一直低迷的俄罗斯代表团赢得了一枚含金量较高的金牌。一日之间她享誉全球,在国际田联年度最佳颁奖晚会上,伊辛巴耶娃受到摩纳哥王子阿尔贝特的邀请,与之共跳晚会第一支舞;她还得到总统普京的接见,普京还对她说:“我非常享受你的比赛。”

    现在,对于破不破纪录,人们最担心的都不是她的能力,而是她是否愿意。因为过去几年中,她每次参加比赛都有所保留,总是一厘米一厘米地突破。有人非议她这样做为的是每次都能赚到五万美元的破纪录奖金。但她说,我每次一厘米一厘米地破纪录,为的是积累次数,以超过布勃卡35次打破世界纪录的纪录。当时有这个想法是为了提高女子撑竿跳的知名度,现在你们看,大家更关注女子项目了。

    的确,每一次伊辛巴耶娃打破世界纪录都会给人们带来快乐,这总比那些几十年都还没人破世界纪录好吧。就像美国跳远怪杰鲍勃·比蒙,他曾在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以惊世骇俗的8.90米将世界纪录大幅提高,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一个21世纪的成绩,但比蒙此后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伊辛巴耶娃说:“我不想成为比蒙,他只给人们留下一次深刻的印象,人们很快就忘记了他,是因为他不能再次打破纪录,而我想长期地被人们记住。一厘米一厘米地打破世界纪录是最好的方式,这样我就总在人们的关注中。”

    职场链接:

    每次只高一厘米,这是一个最享受的境界。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一次到顶,那么你便再也没有了缓步前进的空间。伊辛巴耶娃,每次只把成绩提高一厘米,轻松上阵,从而让自己的成绩稳步提高,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我们也是一样,只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终有到达成功的那一天。

    纽约的一家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新的总裁就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我们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考试及格的人才能继续在这里工作。”散会后,几乎所有人都拥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意识到要赶快补习法语了。只有一位员工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当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肯定是没有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

    原来,这位员工在大学刚毕业来到这家公司之后,就已经认识到自己身上有许多不足,从那时起,他就有意识地开始了自身能力的储备工作。虽然工作很繁忙,但他却每天坚持提高自己。作为一个销售部的普通员工,他看到公司的法国客户有很多,但自己不会法语,每次与客户的往来邮件与合同文本都要公司的翻译帮忙,有时翻译不在或兼顾不上的时候,自己的工作就要被迫停下来。因此,他早早就开始自学法语了;同时,为了在和客户沟通时能把公司产品的技术特点介绍得更详细,他还向技术部和产品开发部的同事们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

    这些准备都是需要时间的,他是如何解决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的呢?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要每天记住10个法语单词,一年下来我就会3600多个单词了。同样,我只要每天学会一个技术方面的小问题,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掌握大量的技术了。”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伟大的成就通常是一些平凡的人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取得的,他们注重细节,每天懂得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就前进一大步。对那些勇于开拓的人而言,生活总会给他提供足够的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就是最后获得成功的人。

    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原则,是成功的人生战略,无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还是对事业成功的追求都是如此。我们可以追求短期效应,但目光却应放得更长远些,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要让急功近利蒙住了我们智慧的双眼。

    布留索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可能,那就同时代一起前进;但绝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

    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保持健康活泼,是因为人体内的血液时刻在更新。同样,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只有不断地从学习中吸收新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够在工作中获得不断改进的方法。

    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将会受益无穷。一名不断改进的员工,他的魄力、能力、工作态度及负责精神都将会为他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个持续改进的老板,不但会感染自己的员工与他一同改进日常的工作,还能让自己的事业每天都有所发展。

    一桶新鲜的水,如果放着不用,不久就会变臭;一个经营良好的公司,老板和员工如果不时刻作出更新和改进,这个公司的经营也必定会逐渐衰退。一个积极的成功者,每天在工作之中都要求自己有所改变、有所进步。他们害怕退步,恐惧落后,因此,他们总是自强不息地力求让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有所进步。因为他们都明白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式的修炼。

    奥运精神启示录: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人,如果能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得住他最终的成功?

    只要我去,就一定能拿金牌:磨炼自我,让自己不可替代

    冠军档案:

    刘春红

    1985年出生于山东烟台,1996年在烟台体校由柔道改练举重,1998年进入山东省举重队,2002年入选国家队。刘春红力量大、技术全面。2003年世锦赛包揽69公斤级3枚金牌,2004年夺得雅典奥运会金牌。

    奥运纪实展播:

    北京时间2004年8月19日,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69公斤级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刘春红以绝对优势夺得该项目的金牌,同时她还打破了该项目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的第13枚金牌。

    刘春红是个竞赛型的选手,喜欢竞争激烈的比赛,因为这样才可以把她的水平展现出来,比较有成就感。她不怕对手的挑战,如果对手再举起一把的话,她会再冲击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在2000年全国锦标赛上,15岁的刘春红战胜了当时国内女子69公斤级的“王牌”林伟宁,初尝冠军滋味;而后,看到林伟宁在悉尼奥运冠军领奖台上的无限风光,她暗下决心要参加奥运会。良好的身体素质加上聪慧的头脑,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刘春红几乎成了该级别所有新纪录的创造者。

    在2001年全运会上,她一举打破了69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项全国纪录。

    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刘春红表现出色,上演“完美风暴”,以抓举115.5公斤、挺举148公斤、总成绩263.5公斤,3次打破纪录,并夺得金牌。

    2003年11月19日,刘春红在温哥华世界举重锦标赛上缔造举坛神话,5次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得3枚金牌。

    2004出征雅典之前,刘春红就说:“竞争虽然非常残酷,但我想只要我能去,就一定能拿金牌!”果然,8月19日,在雅典奥运会女子69公斤级举重比赛中,刘春红易如反掌地连破世界纪录,在抓举项目上刷新了自己创造的120公斤的世界纪录,将成绩又提高了2.5公斤;接着在挺举中,刘春红又以153公斤的成绩再度打破自己保持的152.5公斤的世界纪录;在总成绩上,刘春红也以275.5公斤的成绩刷新了原来270公斤的世界纪录。

    刘春红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观众为她的出色表现欢呼雀跃,现场解说员惊呼:“从未见过这么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的场面。”

    出道短短几年时间,从未经世事的小姑娘到震惊举坛的世界冠军,刘春红的成长速度令人惊讶。法新社在奥运会前曾专门撰文指出:“在中国女子举重选手中,最具有统治力的当数69公斤级选手刘春红,对这位年轻选手而言,破世界纪录似乎易如反掌。”

    奥运会之后,当有人问刘春红打破世界纪录对她而言不是什么难事,特别轻松时,刘春红否认道:“不是,以前的世界纪录,从2002年开始就是我的,一直是我自己保持的,因为我有这个实力。但是如果想在比赛中把成绩再提高一点的话,就必须要打破这个世界纪录。”

    展望北京奥运,刘春红说:“我希望创造奇迹,一方面中国代表团能够创造奇迹,金牌数超过雅典奥运会,坐上第一把交椅;另一方面,我希望我们中国女子举重队参赛的四个级别把金牌全部拿下!”

    职场链接:

    在女子举重69公斤级项目中,刘春红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成就完全来自于她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终于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冠军。

    同样,在职场中,我们要想让自己不可替代,就必须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磨炼自己,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约翰·布勒就是抱着这样的工作理念,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约翰是在20岁时进入工厂的。工作一开始,他就对工厂的生产情形做了一次全盘的了解。他知道一部汽车由零件到装配出厂,大约要经过13个部门的合作,而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性质都不相同。

    他当时就想:既然自己要在汽车制造这一行做一番事业,就必须对汽车的全部制造过程都能有深刻的了解。于是,他主动要求从最基层的杂工做起。杂工不属于正式工人,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哪里有零活就要到哪里去。因为这项工作,约翰才有机会和工厂的各部门接触,因此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当了一年半的杂工之后,约翰申请调到汽车椅垫部工作。不久,他就把制椅垫的手艺学会了。后来,他又申请调到点焊部、车身部、喷漆部、车床部等部门去工作。在不到五年的时间,他几乎把这个厂的各部门工作都做过了。最后,他又决定申请到装配线上去工作。

    约翰的一位朋友杰克对约翰的举动十分不解,他问约翰:“你工作已经五年了,总是做些焊接、刷漆、制造零件的小事,恐怕会耽误前途吧?”

    “杰克,你不明白。”约翰笑着说,“我并不急于当某一部门的小工头。我以能胜任领导整个工厂为工作目标,所以必须花点时间了解整个工作流程。我正在把现有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我要学的,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椅垫如何做,而是整辆汽车是如何制造的。”

    当约翰确认自己已经具备管理者的素质时,他决定在装配线上崭露头角。约翰在其他部门干过,懂得各种零件的制造情形,也能分辨零件的优劣,这为他的装配工作增加了不少便利。没过多久,他就成了装配线上最出色的人物。很快,他就晋升为领班,并逐步成为15位领班的总领班。

    优秀的员工会把工作当成锻炼自己、深入了解公司情况、学习公司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在职场上,没有终身的雇佣关系,如果你的发展跟不上职业的发展,那么你就会成为公司可有可无的人。因此,作为一名从业者,如果你要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就要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人。

    奥运精神启示录: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磨炼自我,提升能力,才能成为老板眼中不可替代的员工。

    7个10分的缔造者: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冠军档案:

    纳迪娅·科马内奇

    罗马尼亚女子体操运动员,生于1961年11月13日。6岁开始体操训练,11岁获全国冠军。1976年在第21届奥运会上,科马内奇以高难度的空翻、连接动作和后来以她名字命名的下法获7个满分(10分),一举夺得个人全能、平衡木、高低杠3个项目的金牌。自选动作成绩达到39.70分,这是奥运会体操史上的先例。在第22届奥运会上,科马内奇又夺得平衡木和自由体操两枚金牌。1981年在布加勒斯特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科马内奇以个人全能、高低杠和自由体操3项第一告别体坛。1984年国际奥委会授予她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奥运纪实展播:

    1976年7月,第21届奥运会在蒙特利尔举行,本届奥运会上,纳迪娅·科马内奇的精彩表演使所有人为之倾倒,高低杠赛时,她获得了奥运会体操史上第一个满分“10分”,并接连创造奇迹,总共拿了7个满分。最后她夺得了个人全能、高低杠、平衡木3枚金牌。

    这个身高1.53米、体重40千克、征服了所有人的小姑娘,从6岁就开始了体操训练。每天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有8到12小时的体操训练课。这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训练强度是非常大的,但是科马内奇天资聪颖,勤学苦练,胆大好胜,善于动脑,成为教练最喜欢的队员。她不怕苦、不怕累,小伤小病从不离开训练场,有时在节假日她还要加班加点地练,认真琢磨动作要领。这一切都是出自她对体操的热爱。

    8岁那年,科马内奇就开始在全国少年体操比赛中初次登台亮相。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参加比赛时,她在自己最擅长的平衡木上,竟然连续跌倒3次。看着身材瘦小的科马内奇跌下去爬上来,又跌下去又爬上来,队友和观众都难过地哭了。可是科马内奇自己却只是懊恼,而没有流一滴眼泪。因为她记得启蒙教练贝拉·卡罗里的教导:“要想成为未来的明星,必须经常自我检讨,找出失败的原因。一个人输也要输得有风度。”

    教练在训练中虽然很严格,但是在生活中很慈祥。为了使科马内奇振作起来,卡罗里夫妇特意送给她一个大布娃娃。从那时起,科马内奇无论到哪里比赛,总要将那个与她有特殊感情的布娃娃带上。每当遇到挫折,她就会抱着娃娃自言自语:“小乖乖,要努力哟!用功练习,勇敢地向前冲,你一定会成功的!”

    后来,在罗马尼亚女子少年体操锦标赛上,科马内奇以高难度动作征服了裁判。她的动作轻盈舒展,稳健自如,最终脱颖而出,登上罗马尼亚女子少年全能冠军的宝座。从此,她的名字传遍了全国。

    1976年7月,第21届奥运会于蒙特利尔举行。这一年,科马内奇14岁,她入选了国家体操队,正式代表罗马尼亚出战奥运会。没有人知道这个在世界体操界还默默无闻的小姑娘,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

    这天下午,蒙特利尔的弗尔姆体操馆正在进行体操比赛,来自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99名体操女选手参加角逐团体奖项,首先是规定动作的比赛,科马内奇在高低杠上穿梭飞行,她像一个美丽的仙女,忽而登上枝叶繁密的树梢,忽而又跳进旋涡翻滚的大海,全场观众仿佛身临仙境,如醉如痴地看着她那神奇的表演。当科马内奇从高低杠上飞落而下,纹丝不动地站在裁判员面前时,整个大厅立即“爆炸”了,观众们狂热地吹着口哨,挥舞着手帕,欢呼、喝彩,等待着最高分的出现、电子屏幕果然亮了,什么?1分?裁判疯了吗?观众惊愕了,立刻嘘声四起。

    听到观众的嘘声,科马内奇向四周望去,看到记分牌上显示的分数,一点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心想:“我的表现还不至于那么差吧,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把比分改成9分之类的分数,唉,管不了这么多了,我已经尽力了。”于是,科马内奇带着尚显稚嫩的笑容回到了休息席。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完全不是裁判们的过错,裁判员打的是满分。有趣的是,由于当时的记分牌还不能显示10分这样的分数,因此只能以1.00代替,科马内奇创造的奇迹使控制电子仪器的技术人员措手不及,竟与观众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从那以后,世界体操联合会更改了之前使用的记分牌。当分数改为10分后,观众满意了,全场又“爆炸”了起来。这时,科马内奇脸上还是那镇定而稚嫩的笑容。

    第二天,自选动作的比赛更加激烈,科马内奇不负众望,在高低杠和平衡木项目的比赛中,又连得两个满分,为罗马尼亚体操队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立下了汗马功劳。21日,36名选手参加个人体操全能冠军争夺战,科马内奇以其高超的技艺,技压群芳,登上了个人体操全能冠军的宝座,为自己赢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在第二天争夺4个单项金牌的角逐中,科马内奇在平衡木和高低杠的比赛中,再得两个10分,获得金牌。科马内奇的成功成了奥运会上的特大新闻,科马内奇成了第21届奥运会的新闻人物。因此,人们喜爱地称她为“蒙特利尔的仙女”。

    10分对体操运动员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全部动作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它好像梦一般神秘,而科马内奇这位“梦”境中的“仙女”,在奥林匹克这一体育大舞台上,以顽强的毅力、精湛的技艺力挫群芳,创造了国际体操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蒙特利尔奥运会结束之后,科马内奇并没有为眼前的胜利所陶醉,而是加倍努力,向更难、更美、更新、更稳的高峰迈进。1979年6月,她带上心爱的布娃娃来到了日本东京,参加第四届世界体操锦标赛,那年她身高1.61米,体重47千克。在紧张激烈的角逐中,她和队友们夺走了4个单项的全部金牌,科马内奇获跳马、自由体操两个项目的冠军。

    1980年,在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上,科马内奇又夺得平衡木和自由体操两枚金牌。1981年在布加勒斯特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科马内奇以个人全能、高低杠和自由体操3项第一告别体坛。

    职场链接:

    科马内奇在创造辉煌之后,功成身退。她缔造了奥运体操史上的7个10分,留给人们的是她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永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科马内奇的成功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你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总是期望那些更高、更好、更伟大的东西,并且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就一定会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成功者的动力是由不满足而来的,要爬到梯子的最高处就不要回头,这是成大事者行动的共有特点。

    一个人对工作成绩的不满足,才能促使他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成大事者的愿望,始于不满足。不满足是表示你需要更好的东西,因此它可以催促你向着好的方面努力。

    “你以为我做了司机便满足了吗?我的心愿是做铁路公司的总经理。”说这句话的青年在当时还没有做到司机这个职位,他在铁路上工作了两年之后,还只是在一辆三等火车上做一个加煤炭的工人,月薪40美元。他说上面的那句话,是因为一个铁路上的老手激起他说的。

    那个老手对他说:“你现在做了添加煤炭的工人,就以为自己是发财了吗?但是我老实告诉你吧!你现在这个位置要再做四五年,然后才会升为大约月薪100美元的司机;如果你幸运到不被开除的话,就可以一生安然地做司机。”

    这个青年便是佛里兰,他听说自己可以得到一个安稳的工作,并不乐观。他所说的话,后来真的实现了,他一步一步地努力,后来做到了大都会电车公司的总经理。

    由此可见,永不满足正是推动我们争取事业成功的伟大动力。如果我们的雄心能够主宰我们的全部思想和行动,那么这种雄心就很容易变成现实。

    如果我们的愿望很低,我们就会因为满足而失去向上的力量,那种懈怠和厌倦的感觉就会左右我们,使我们一蹶不振,无法再施展大部分未被利用的潜力,也就不会再创出什么成绩。

    当世界球王贝利踢进了第1000个球之后,记者围上来问:“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贝利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踢进第1001个球!”

    可以想象,当贝利踢进第1001个球时,他仍会不假思索地说:“踢进第1002个球!”

    这就是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我们完全可以类比地说,现代企业员工强烈的成就欲望与事业心,同贝利“踢进第1001个球”的回答具有相同的意义。

    不断追求优秀意味着永不满足,也就是说,这种追求是同他极其强烈的成就欲望和事业心密切相关的,它们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以,不要有满足的感觉,要忘掉你所取得的成绩,一切都要向前看。

    奥运精神启示录: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追求进步,如果只沉浸在昔日的成就中而不思进取,这实在错误至极。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精神,我们追求的事业才会生生不息,从一个高度迈向另一个高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