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了,你再不变就晚了-换个角度思考,你会变得积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或者说无法完全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或做事的方式。当你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时,整个世界瞬间为你而改变。

    换个角度思考是一种战略心理,当你懂得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时,你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做事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心态决定心情

    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坎坷的,所以你想要去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你的人生旅途更加顺利。但事实上,谁都没法彻底地改变周围的环境。当然,我们不必为此感到不快,因为你改变不了环境,至少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学会科学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时,你会发现,原来世界还是那么让你感到快乐。

    心情也可以影响人的工作效率。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情,可以让你的行为更加积极,工作效率也会跟随你的心情而上升。同时,你的心情也能影响到别人,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一种行为,当你有好的心情时,别人也很乐意与你相处。

    生活中,每个人的成就都跟心情有着莫大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往往是我们看不到的,正如前面所说的,各种环节都可能被心情所干扰。而心情的好坏,也是涉及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问题。一个成熟的人应该理智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都要保持自己情绪的平和愉快。好的心情关键靠自己去把握,去控制,去调节。

    小李连续几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新的学期刚开课,小李就受某校长之邀到他们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研讨。对于这种出差,小李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也没把买票的事情放在心上,因为他有个朋友在火车站上班,每次都用不着提前订票,即使赶上票非常难买的高峰期,他的卧铺票都稳拿到手,连续两年都是这样。

    然而,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这次出差,他的朋友也无能为力,小李上车时一张空位也没有了,连列车长也没办法。他只好花50元到餐车就座。

    本来小李计划着在火车上睡上一晚,次日早晨到站后,下午参观几所学校,晚上再思考一下下一天的讲课交流。因为买不到卧铺,一个晚上不睡觉,那么上午他就没有精力去参观其他学校了,所有的计划都泡汤了。换作一般人,心情肯定会很糟糕,但是小李不会,因为他有极强的心理调整能力。

    小李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心情,他坐在餐车里环顾一下周围的环境,心中的无奈逐渐被另外一种情绪所替代,他想:“假如是在卧铺车厢,11点了,肯定是没有灯光的,大家都在休息,而餐车里灯火通明,要看书的话是再适合不过了;假如在硬座车厢,肯定人声嘈杂,没有地方可以摆放书本写字,又不能休息,而现在在餐车里,既有明亮的灯光,还有宽大、洁净的餐桌,这不正是看书的好环境吗?”

    这样一想,小李的心也跟着愉快了,他打开行李箱,拿出书本,看看、写写,乐在其中,到了半夜了,列车服务员还为他送来了饭菜,享用完这些美食,他感觉很惬意。虽然偶尔有人在悄声议论着他,但小李充耳不闻,依旧继续着他的读和写,累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儿。第二天,小李的工作一点都没受到影响。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如果我在卧铺车厢睡觉,哪里会有这样难得的经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快乐,尽量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工作才不受影响。”

    面对同样的环境,只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你就会收到愉悦的心情。好的心情可以让当事人很开心地、更高效地释放出正能量,做事也会随着顺畅起来。

    心情是一种内心感情状态的外在表现,心态是一种内心处事标准的外在体现。也许心情会受环境的影响,但它们之间是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的,最终决定我们心情的还是我们的内心。所以,从内心开始,有效选择我们的心情,不受外界的一切影响,我们就能天天开心生活。

    心灵法典

    改变心情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快乐地生活。

    1.知足常乐

    人生在世,富贵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顺其自然,淡泊名利才能有快乐。人们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各种追逐之后,没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就烦恼起来了。如果懂得知足常乐,你追逐的脚步就不会那么紧促了,你也不会因为紧绷的神经而烦恼了。

    2.一笑百病消

    一个人如果习惯了笑,他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身心自然随之健康。笑,是一种无穷的力量,人的一生中忧愁、痛苦、悲伤随时都会袭击你,笑一笑,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你就有了好的心情去面对困难。

    人与人之间的一些隔阂也会因笑而消除。有了笑,人与人之间就会亲切起来,人们之间保持亲切的关系,心情自然也就好起来。

    3.平和地看待事物,心情自然好

    平和,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性,更是一种处世智慧。性格平和的人,一切都看得开,对名利地位、荣辱得失,都能坦然处之。

    平和的人总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即使遇到挫折和不幸,也能一如既往地执着向前。反之,人之所以没有好心情,是因为整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一旦达不到目的,就暴跳如雷,怨天尤人,消极悲观而又愤愤不平。这样是不行的,需要做出调整。

    抱怨他人,自己也不会快乐

    抱怨,无法让内心平和下来。经常抱怨,我们就没法快乐。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所抱怨的事情几乎都没有十足的理由支撑,人们之所以还要抱怨,是因为当事人可以通过抱怨找到一个安慰,觉得抱怨完了,自己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了,抱怨之后自己的心理多少得到一点平衡。但他却不知道,自己因为抱怨而浪费了奋斗的机会。所以抱怨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没有抱怨的世界,是快乐的世界。如果我们把改变不了的事情看淡,先从改变自身开始,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一位销售员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不平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朋友对他说:“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这样的老板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这人一脸疑惑地问:“为什么?”

    朋友说:“如果你现在走,老板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还在这里,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这样你的老板就会受到重大损失。”

    这位销售员觉得朋友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如所愿,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忠实客户。与再见面时,朋友对他说:“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销售员兴奋地答道:“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不断给我加薪,并和我长谈过,准备让我做他的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又不努力,我才那么说来激发你的。而后你痛下苦功,当然会令他对你刮目相看。其实,在每一种貌似合理的抱怨背后,都有一种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改变自己。”

    不抱怨,你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当你把精力全部放在实际工作中去了,你的状态会越来越好。没了抱怨,你还可以腾出精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不可解决的问题。

    学会不抱怨,你的发展平台可以更“广阔”。而那些满嘴牢骚、满腹抱怨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和进步的。因为他已经在抱怨中停止了行动,一个没有行动的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抱怨的人,永远都活在对别人的责难中,既不会进步,自身也不会因抱怨而取得快乐。抱怨不会提高人的能力,也不会让人得到什么有益的经验,它只会让人浪费更多的时间,错失更多的机会。

    心灵法典

    因为没有谁能彻底改变环境,改变不了环境时就会莫名地抱怨起来,这样的抱怨其实是一种发泄,但是,如果发泄过分了,就会变成一种依赖,以此来打发自己的“错误”,所以,我们不可过分抱怨,要换一种心态去对待你所抱怨的事物,这样你才能不抱怨。

    1.宽容,是抱怨的克星

    当我们学会宽容之后,你的抱怨声自然就会停止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渴望得到却又握不住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我们没法改变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往往用抱怨来平衡欲望。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心理,认为得不到我起码能说几句。其实如果我们把心放宽,会想,得不到就得不到,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这样想了,反而会让你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了,进而可能最终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2.注意“为什么”,不要太关注“结果”

    人们就是这样,一旦选择了抱怨,什么事都有理由抱怨,如果一个人想抱怨,任何事都是可以抱怨的。而当你不再抱怨时,你的注意力就会放在“为什么”上,关注“为什么”其实在关注过程,关注过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心情愉悦,并且取得进步。

    3.别把自己看得如此“不平凡”

    有这样一句格言:“无知是福。”当你成为不抱怨的人时,你会在“无知”的福气中快乐地生活着。这里说到了“无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无知,而是说不过于纠结世事而已,换句话说,就是做一个平凡的人,把自己看得平凡一些,只有甘愿平凡的人才能有不抱怨的心态。

    有失有得的快乐

    很多时候,一个人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因为失去才萌生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使人变得不快乐、一蹶不振,失去行动激情。毫无疑问,这种由于失去而导致的情绪一点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设法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失去”,让“失去”不是那么的悲伤、不快乐。

    俗话说得好,有失必有得。即当改变不了事实的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从新获得快乐。因为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痛苦的背后有可能隐藏着莫大的快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心情来看风景,风景便会有不一样的风采。而换个角度看人生,那更会有不同的景致。

    有人担心,换个角度看问题,前面的路是否依然茫茫?其实这是杞人忧天,因为人生大道路是无止境的,也不是单一的,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总有一条适合自己。只要我们敢于用尝试,通向成功的路会一步步清晰起来。

    人们常常会在希望中绝望,在绝望中放弃。古人说得好,“柳暗花明又一村”,人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失去。当你失去一样东西后,你会惊喜地发现你得到了一样东西。比如,当你发现你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岗位,但是你回到家后,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你在那个公司认识了一帮很有才华的人,在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许你要用到他们,无形中给自己积累了一笔人脉的财富。这就是典型的失去后得到了一些东西的例子。

    人要适应环境,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而适应环境就要懂得舍弃一些东西,你才能得到快乐。如果只是一味地不舍得一些东西,你将被一些东西所拖累。比如,你也许很喜欢那份工作,你不舍得离开,但是很有可能因此失去另一份更好的工作。所以,人要知道有得有失的道理,在得失中求发展,从失去中得到快乐。

    有一个流浪汉叫约翰斯特,可以说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流浪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什么都不需要做,每天坐在马路边就会有人给他食物,吃饱了就可以睡觉,什么都不用担心。难道这不开心吗?

    可是有一天,约翰斯特脸上的快乐突然消失了。因为约翰斯特在回破庙的路上捡到一个钱袋,里面有99个金币。

    按照常理,一个人捡到钱了,应该快乐才对啊,为什么约翰斯特会感到不快乐呢?其实捡到金币的那个晚上,约翰斯特是最快乐的了,因为一个从没有钱的人一下有了99个金币,这还不够让他快乐的吗?可是约翰斯特怕这是一个梦,于是一晚都不敢睡觉,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时他才相信这是真的,烦恼也从此开始萌生了。约翰斯特从害怕这是个梦开始烦恼,后来又为藏好这99个金币而烦恼了起来。

    第二天,约翰斯特很晚了也没有走出破庙,他要把这99个金币藏好,这真的需要费一番功夫。通过这么一折腾,从来没有什么欲求的约翰斯特现在开始有了欲求:“这钱不能花,我得攒着。我要是拥有100个金币就好了。我要拥有100个金币。”于是,约翰斯特又多了一个烦恼,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由99个金币变成100个金币这一理想。

    是的,约翰斯特还需要一个金币,这对一个流浪汉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到了中午,约翰斯特才出去讨饭,但是他想想,又觉得讨饭并不好,讨钱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最缺的就是一个金币。于是他开始讨钱,一分一分的。虽然他很饿,但他只讨了一点儿剩饭,下午,他很早就“收工”了,他得用更多的时间守着他的金币。“还差97分。”晚上他反复地数着他的金币,他开始忘记了饥饿。多了一份烦恼的他,脸上的快乐荡然无存了。

    一连几天,约翰斯特都在郁闷中度过,约翰斯特觉得生活越来越困难了,他没有一顿是可以吃饱的。原因是别人愿给他剩饭而不愿给他钱。另外,约翰斯特用来讨钱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讨饭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一来,他讨到的饭很少,钱也很少,同时也因为他不快乐了,别人没能从他的身上得到快乐,所以也不愿再施舍给他了。

    这时,有人问约翰斯特:“你为什么不快乐了?”

    “我是个流浪汉,哪还有什么快乐!”

    约翰斯特越来越忧郁,越来越苦闷,也越来越瘦弱了。

    终于有一天,约翰斯特病倒了。这一病就是几天,这几天里约翰斯特就想着一件事:“还差16分我就有100个金币了。”

    突然,一个富商找到破庙里的生命垂危的约翰斯特,说:“约翰,你没有收到我的金币?”

    “什么?”约翰斯特惊问。

    “约翰斯特,你的快乐,是你的快乐救过我。3年前,我在一次买卖中赔尽了家产。我正准备自杀,我见到了快乐的你,我明白了身无分文的人也能快乐地生活。后来,我就东山再起了,赚了很多钱。那一次,我带着99个金币出来游玩,见到你,就把钱丢到了你要走的路上。可是你现在为什么还做流浪汉呢?为什么不快乐呢?生了病为什么不拿钱去看医生呢?”“我想拥有100个金币。还差16分,就差16分了。”富商从腰里取出一个金币给他。约翰斯特接过钱,把钱装进袋子里,然后又全部倒出来,很细心地数——他终于有100个金币了,对了,还多出了84分。约翰斯特笑了,然后就昏倒了。因为约翰斯特在想,如果有200个金币就好了,一想到自己距离200个金币还这么远,他被吓死了。富商这回完全明白了,原来是金钱让流浪汉不快乐了,他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快乐。而富商却因为失去了那99个金币而理解了快乐。

    其实无论得与失,重要的是无愧于心,无愧于人,唯有如此,才可以把握得失平衡,少一些因得失而带来的困扰,多一些快乐。

    心灵法典

    人不能没有欲求,没有欲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有贪欲,因为,贪欲是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

    在失去和得到之间,我们要做到得失之间的平衡。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得失之间的利弊。失去的时候不悲伤,得到的时候不狂喜。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人生有失有得的道理,敢于舍才会有得。

    1.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一切

    感恩的心是对事物珍视的一种态度,这样的心态能让你瞬时间觉得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就算是失败,你也能从中得到另外一种收获,比如经验、过程的享受等。所以,当你持感恩的态度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你会把一切得失看得如浮云一般,就算失去了,你也不至于悲伤、痛苦了。

    2.珍惜生命

    其实所有的事物都是为了服务于人而存在的,这点是不能怀疑的。但是很多人把事物看得比人本身还重要,这是因为自己把事物看得过于重要了。

    所以,当我们用平淡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时候,你会发现事物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再进一步剖析生命,珍视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你又会觉到,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绝大部分是为了能让自己或者别人快乐。

    自我对照,每天提高一点

    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改变性格来实现个人的命运。在自我改变前,我们要自己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或者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做自我比较,得出提高自己的方法。

    很多人动不动就跟别人比,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比别人强,一种是自己比别人差。强的一方固然高兴,而差的一方可能就不会高兴了。但是,除了输赢,这种比较还有些什么实际的作用呢?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份虚荣,那就太不值得了。如果要比较,我们应该把“是否自我提高了”放在首要思考的位置,而不是把输赢放在首要位置。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成长,就应该多跟自己比赛,即便是跟别人比,也要找到自己的缺点,对比一下自己有没有提高,而不提高的原因是什么。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改变你的生活、工作。要改变自己,就要多跟自己对照,每天提高一点。

    有的人说了,自我对照能比出什么?其实,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都会有其差别。为了达到成长的目的,我们需要经常做自我比较,找出自己不如以前的地方,然后努力去做到更好。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我们要通过自我对照,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默默地奋斗,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如果“新我”没有得到提升,我们应该找出没有提升的原因,然后再进一步调整,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提升。

    有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一口井里去了,它感到非常恐惧,于是大喊“救命”。驴叫了好久,主人才发现它在井里头。

    主人来到井边,着急着想把驴救出来,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法把驴拉出来,于是找来村民一起想想办法。村民们在井边纷纷舆论,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再看看这头驴,已年迈、瘦弱。于是有村民提议:“这头驴这么老了,也活不了多久了,干脆让它死在井里面行了,免得救出来了,还要服侍它,我看啊,我们一人一铲子泥,把它埋了算了。”

    听这位村民这么说,驴的主人想了想,好像也是,于是同意了这位村民的建议。驴的主人点头后,村民们开始你一铲我一铲地往井里填泥。

    刚开始的第一铲泥,打在驴的背上,驴感到非常惊恐,心想:“这回死定了,看这意思,主人已经不在乎我的生命了,我没过多久就会被他们埋在这口井里头,啊,可怕的生命啊,难道这就是我的命运?”

    往井里铲泥土的村民心里在想:“这头驴肯定在井里边挣扎着不行,但是不管怎么挣扎都没用了。”

    但是谁也没想到,驴惊恐地叫了一声之后,它再也没有再叫过了。井里突然变得很安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每次铲到驴背上的泥土,被驴抖动一下掉在脚下,驴再踩在泥土上,一点点地,驴也因为泥土的增多而不断往井口上升。没过多久,村民们竟然发现驴从井口探出头来。他们这时才发现,原来驴变得不惊恐,一点点的积累泥土,设法让自己逃出井。

    驴的例子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事,只要你一点点积累,每天提高一点,总有一天你会出人头地。但是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有耐心,不可凡是都惊恐不已,急躁不安。一个成功者必定是一个自我提高的高手。

    当你尝试去战胜自己的时候,你会有意识地去跟自己比赛。

    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

    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一面,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胡乱地、盲目地跟人比较、模仿他人,跟自己比,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每天自我提高一点,你就能战胜这个世界。

    心灵法典

    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平静点,如何让自己不那么争强好胜,这些都是让一个人踏实去做事,踏实做自己的元素。所以,我们要研究的将是如何锻炼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跟自己赛跑。

    1.把虚荣心放低

    人们之所以要跟人比,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当这种虚荣心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想与人攀比。但是谁都没法完全得到满足,于是就产生了痛苦,如果想让这种痛苦消失,就要及时做出自我改变,把自己的虚荣心放低点。其实,只跟自己赛跑,也是能提高的。

    只要这份虚荣心放低了,你就会觉得更加关注你自己了,而当你关注你自己的时候,你才能更好地发挥你实际的作用。

    2.关注自己的实事

    其实,很大成分上,喜欢跟人比的心理是因为自己把更多精力放在别人的身上,而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所以形成了与人对比的心理。

    我们试着用顺藤摸瓜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要消除跟人比的心理,就要从根本上不关注别人或者少关注别人,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跟人比的心理。只要你关注自己的事了,你就会无形中跟自己对比了。比如你今天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十的工作,而明天你竟然超额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工作,你会马上发现自己在进步,此时,你同样获得快乐。所以,多关注一下自己,跟自己比赛。

    纠结源自自我束缚

    纠结,主要源自对事物的无法释怀,内心迫切希望得到一个释怀的媒介。但是这种寻找的过程仅存于当事者的心里,不付出实际行动,于是终日得不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无形中被事情本身产生的纠结心理所束缚了。这样的束缚让人失去行为上的动力,使当事者瘫痪在那种纠结的心情里。

    有些人整日为烦恼而纠结,而时光一晃就在这纠结的日子里悄然离去了。这种纠结浪费了多少人的光阴?束缚了多少人的行为?比如人们经常纠结于工作、生活等,却很少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内心走出“纠结”的阴影,最后只能在这阴影之下碌碌无为。

    有的人可能一直在纠结,然后伴随着纠结去做事,越做越糊涂,越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事人一直没有解决纠结的心理。在糊里糊涂中模糊地奋斗着,容易在这纠结中迷失。我们做事前应先从在自身出发,抛掉纠结的心理,这样才能轻装上阵,以实际行动去做事。

    如果我们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总把这些东西深埋心底,以致郁郁寡欢、积恶成仇,内心就会因为承载过多的负荷,而扭曲变形,也就很难走出心灵的监狱,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成了自己的囚徒。所以,纠结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是“解决问题”的死对头。我们应该放下纠结的心理,积极赋予实际行动,用行动来面对困难,而不是用纠结的心理来面对困难。

    1994年5月10日,曾遭受长达27年牢狱之苦的南非黑人领袖约尔逊·曼德拉,在南非首度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当时作为美国特使团成员,参加了曼德拉总统的就职典礼。在就职典礼后,曼德拉设宴招待各国特使、来宾时,希拉里问曼德拉:“你是如何在激流险壑、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保持自己的内心不被束缚?而你又是怎么样做到不纠结于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保持如此开朗的心怀来面对恶劣环境的?”

    曼德拉笑了笑,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纠结的心理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我们来回忆一下约尔逊·曼德拉长达27年的监禁生活。曼德拉经受了太多精神的摧残,饱尝了太多心灵的磨难了。对于这些摧残与磨难,也许只有曼德拉本人能够说清楚。但当他重获自由的时候,摧残也好,磨难也罢,所有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他把所有纠结的心理统统抛在脑后,正如他所说的,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摆脱阴霾的困扰和束缚,卸下所有的心灵包袱,轻装上阵,用实际行动投身到自己钟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中。

    如没有足够的勇气,整日纠结于以前的事情,约尔逊·曼德拉又怎么能在72岁高龄的时候,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呢?又怎么能够成为国际政坛重量级的风云人物?

    我们应该也像曼德拉一样,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抛开心中的一切纠结,笑对生活,自觉地走出心灵的监狱,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一如既往地努力,这样才能促使事情不断地往前进。而无谓的纠结只能扼杀你脆弱的心灵,让你失去行动力。

    心灵法典

    心灵上的弱点往往是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变自身才是改变外界的首要任务。那么,针对一个终日纠结的人来说,该如何才能使其摆脱纠结?

    1.乐观会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乐观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广阔;一个乐观的人,他的精神一定是充实的。所以,他不会因为一些小的不愉快而感到纠结。因为乐观能让他放下一切,尤其是纠结的心理。

    2.转移思维,投入新的生活中

    纠结的心理,其特点是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过度关注。而当你选择投入到另外一个新的思维领域,用另外一个思维来冲击纠结的思维时,你的纠结就被新的思维取代了,这就意味着纠结消失了。

    3.用实际行动来冲纠结

    纠结,是一个思维过剩的产物,它让脑袋里死死地想着一件事情,所以产生了纠结。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用行动来驱除纠结的思维。比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心烦的时候就尽量不让自己闲下来,努力去工作,一段时间后你便不烦了。

    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

    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在做事之余,我们要懂得停下来想想,总结方法、统筹计划,这样做起事来才能确保顺利。

    有的人做事认真、苦干,但到头来一无所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只一味地做事,忘记了做事的目的。所以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要偶尔停下来想一想,让思路清晰起来后再继续行动。

    埋头做好该做的事情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要想迅速把事情做好,或者更高效率地做好,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做事并不一定要多勤快,而是要懂得如何取巧。一个不懂得取巧的人,会在工作中累得半死不活,而一个会做事的人,也许你认为他在玩,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做完很多事了。这是因为他懂得做事之余停顿一下,仔细想想该如何做下去才能更好,更轻松愉悦地完成工作。当你怎么也没能把一件事做好的时候,你应该停下来思考思考了,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或者改变一下思路,这也许比你急于未完成它要科学得多。

    很多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他们认为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总能找到减轻工作负担的更好方法而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多思考,如何让工作开展得更顺利,而不仅是埋头苦干。

    韩力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刚进入投资公司时,他看起来能力平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不会就这么平淡下去。从参加第一天的员工会议开始,韩力就勇于发言,给领导初步留下了好的印象。但是,韩力并没有像其他员工一样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开始埋头干活,而是多跟其他同事交流,还偶尔翻看以前的成功案例,并打电话去了解以前的顾客。当其他新员工埋头苦干、还分不清单位里谁是谁的时候,韩力已经掌握了老员工的大致情况,还掌握了公司每个顾客的性格以及对产品的喜好方向。其他同事埋头苦干之后,个个叫苦连天,有的甚至坚持不下去,叫道:“干不下去了,一堆数据,一堆问题,根本没法再干下去了。”就这样,不到半年,原来跟韩力一起进入公司的6位新同事已经走了4位。

    但是,进入公司不到半年的韩力,业务节节攀升,他成了全公司业务量最高的销售员,最后董事会研究决定,让韩力任办公室的副主任一职,这点让很多人不理解,可韩力欣然接受了这个岗位,并觉得自己有能力担当这份工作。

    跟韩力一起进入公司的王甘在路上遇到韩力,和韩力聊了起来,王甘问:“韩主任,你真能干,跟我一起进入公司的,你现在都已经是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了,而我还是那个苦命的销售员。”

    韩力笑了笑说:“别灰心,其实我跟你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你不懂得改变自己,而是一味地埋头苦干而已。”

    王甘听了,苦思了一会儿,继续问道:“韩主任,我不太理解你的话。”

    韩力再次笑了笑说:“其实,我并不比你努力,只是我懂得如何去努力而已,我在努力之前一定先查阅清楚每个细节,构思好整个计划再开始,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努力方法,最后达到成功。你缺少的就是这一点,记住埋头苦干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王甘想了想韩力的话,脑袋忽然开朗,回忆起自己这半年来,的确做了很多冤枉活,心想要是早点请教韩力就不会吃那些亏了。

    工作这件事就是这样,埋头苦干不如巧干,只要我们适时停下来,理清思路,其效率会比你埋头苦干大许多。另外,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处理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应对方案。做事时,需要一种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自觉用理智战胜冲动,用巧干代替蛮干。这才是谋求成功的捷径。

    心灵法典

    要想做到事半功倍,其实并不是努力程度起关键作用,而是如何调整工作方式,使工作变得有效率而已。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先改变工作态度,不妨走走停停,认真审视一下你的工作,以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

    1.学会“偷工减料”,事半功倍

    此“偷工减料”非彼“偷工减料”,而是有时候我们不必下大力去做一件事情,如果有技巧,或许一点点的力气,一点点的材料就能使整件事情做到完美。

    《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情节:黄蓉被一个巨大的海蚌夹住了脚,费了很大的劲也掰不开,后来黄蓉仔细想了想,想起蚌最怕细沙了,于是抓了一把细沙放到蚌壳里面,蚌就自己打开了。

    可见,巧干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了有针对性方法的结果。巧干既可以减少劳动量,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总结,效率才能提升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巧干者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常人强。他们总能找出事物的规律性,并善于运用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培养出这些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时多思考为什么,多思考怎样才能够找到它的关键所在。一旦找到了这个关键,看起来很难办的事情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了。

    3.善于收集资料,善于逆向思维

    收集与工作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包括竞争对手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因为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需要用时,能够信手取来,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另外,找到资料还要多做思维上变化。比如,多做逆向思考。很多优秀员工都擅长用逆向思维拓宽眼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快找出问题的关键。他们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经常能够化繁为简,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不被他人影响,做事更有效

    弗洛伊德说,超我意识太重的人往往希望别人认可,这是内心不自信的表现。所以,容易被人影响的人,一般不自信,在做事过程中总是忽左忽右,无法专心做事。这样的人一旦觉得别人影响到他,他会很固执地想要改变那个影响他的事物,而不是从自身开始改变。事实上有些客观因素是我们没法改变的,比如,办公室刚好靠近马路旁边,整天都有汽车喇叭声音,你能把马路上的汽车都拦截下来,一个个警告不让其按喇叭吗?不行。既然不行,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这些环境,把之前的“被影响”变成“被适应”。所以,当我们身处不理想的环境的时候,我们不要着急着去改变那些不可以改变的环境,而要更多地改变自己的内心,让内心不被他人影响。

    约翰斯·迈克失业了,失业的原因是他跟同事吵架了。约翰斯·迈克回忆起跟同事吵架的事件:“我怎么也没法忍受那个狗娘养的整天在我旁边接电话,没完没了地聊天,我那天不宰了他算他走运。”

    此时,约翰斯·迈克的心情糟透了,无法平静。烦躁不安的他实在太痛苦了,为了排除心中的苦恼,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

    牧师听完了约翰斯·迈克的诉说,起身说:“来,你跟我来。”于是牧师把约翰斯·迈克带到了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只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杯水。

    牧师微笑地指着杯子说:“你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约翰斯·迈克认真思索,看着杯子里的水,是那么的清澈,杯子还有许多灰尘,但这些灰尘几乎没有影响到水的清澈程度。这时,约翰斯·迈克忽然跳起来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

    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如果你太在意外界给予你的东西,你的内心势必不会得到安静。就像这杯水,如果你的内心躁动起来,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

    不受外界的影响,保持平静的心态是净化心灵的好方法,任何事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过去的,就像那杯沉淀的水,还是那么清澈。如果你太在意外界的影响,你就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忽略掉这些影响。

    不管你是谁,只要你专心做一件事,不被他人所影响,你就能做出好成绩。对于一些上班的人士来说,专心做好本职工作,总有一天你会在这个行业做出成绩。另外,只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去认真做一件事,这件事一定会带给你成功的喜悦。

    很多天资不高的人之所以能够比聪明人的成就更大,是因为他有一颗不被他人影响的心。

    反之,再有能力的人,如果把精力分散,容易受他人影响,他的每一件工作中所释放出来的精力就会很少,这样当然很难把工作做好。

    心灵法典

    改变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信,才会不受他人影响。

    1.自信,就可以免受他人的干扰

    假如我们被负面情绪影响了,那说明我们意志不够坚定,也不够自信。如果你因为别人一句闲言碎语生气的话,实际就是被那个对你有负面评价的人影响了。如果你足够自信,你会把这种负面评价当成耳边风。

    当然,这里并非提倡人要完全的自我,只是在应对负面影响的时候要保持自我。因为如果你被他人影响了,那就是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了。

    2.放宽心胸

    对控制不了的事情,不要过多地去想。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受我们控制的,所以多想也无益,不必去在乎那些无谓的评价,做好你自己就可以了。

    制造危机感,让坏情况发生的概率变小

    中国有一句老话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人们在困苦的环境中容易催生出奋斗的力量;而在相对安乐的环境中,因为没有生存的压力,就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反而会为自己带来危难。

    人要有危机感,如果你自认为命好,不需要努力,你就会丧失积极的主动性。如果哪天运气不好时,你的人生岂不是一败涂地了吗?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要灭亡;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会遭遇各种失败。

    世事难预料,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整天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总有一天,我们会被生活所淘汰。

    在美国,为了拯救一群濒临灭绝的鹿,国家把这群鹿保护了起来。人们在鹿生活的地方修建起了一道围墙,还为它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

    这群鹿过着十分惬意的生活。它们每天可以吃了睡、睡了吃。很快鹿的数量越来越多,灭绝的危险解除了。

    当人们认为已经消除这群鹿灭绝的危险的时候,另外一个问出现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鹿的身体越来越差,各种稀奇古怪的毛病出现在鹿身上,不是心血管病就是肥胖症。科学家使用了各种办法治疗它们,却总不见好。这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这群鹿再次面临灭绝。有一个科学家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办法,那就是把一头狼放到鹿群当中去。

    刚开始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这个办法是可行的,因为狼随时会吃掉鹿。但是这位科学家把“危机感”的理论说了出来,大家才勉强同意这个方法。

    当这头狼来到鹿群中间时,人们发现,鹿群已经不知道狼为何物,它们只是傻傻地站在那里。狼看到美食就在眼前,自然扑上去就咬,这时鹿群才知道狼是来吃自己的,争相逃命。就这样,每天狼都追着鹿群在草原上飞奔,凡是跑不动的鹿就被吃掉。几个月之后,当医生再次检查鹿群的身体时,发现它们所有的疾病已经一扫而空,这群鹿在狼的追赶下,已经变得健步如飞。到这里,人们才能白,原来鹿群真的是因为缺乏危机感,才导致了各种病症的出现。

    这个故事似乎体现了一个自然法则:只有在充满危机感和紧迫感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生存,一个人觉得他的周围或者他的人生没有危险时,其实正是最大的危险。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偶尔给自己的内心注入一些危机感,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向前走。

    心灵法典

    一个生活安逸的人往往意识不到危机感,他觉得危机根本不会出现。正是这种心理毁掉了许多人的前途。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把危机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呢?

    1.积极想象未来

    准备好随时接受、应付突发事件,这是一种心理建设。心理有所准备,在遇到挫折时便不会慌了手脚。所以,积极的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会有积极准备对策的积极性。

    2.给自己设定多个问号

    世界上没有永久不变的事情,万一失手了怎么办?万一自己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又该怎么办呢?凡事要多给自己几个问号。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提个醒,提醒自己未来可能存在的种种可能,这样就能时刻给自己一种“危机感”。

    同事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看到自己

    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学习、成长是人生永不停止的主题,人们通过阅读、与人沟通、思考等方式得到了成长。但是,其中一个途径很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来提高自己。

    为什么观察他人能提高自己呢?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看这面镜子知道自己不足的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

    观察他人可以了解他人,有了对他人的了解,我们可以默默比照自己,从中找到自己的缺陷。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稍稍思考和对照就会有所收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见解,而这些可能都是你以前并不熟悉的领域。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其实是在自我改变的一面镜子。有了这面镜子,你可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然后依照你的需求来修改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

    有一个小和尚,刚到寺庙,对一切都感到陌生,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希望方丈能给他指点。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开始按照方丈说的,试着接触僧人们,并彼此有交谈,很快,小和尚就认识完了寺庙的所有僧人。

    之后,小和尚又觉得无聊了,所有的僧人都已经认识了,接下去该做点什么呢?于是他又跑来问方丈:“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什么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直到你认识你自己为止。”

    小和尚感到郁闷:“我自己还能不认识自己吗?为什么我去认识别人,我才能认识我自己?”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很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我也认识我自己了,这点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

    方丈微微一笑,说:“没有,你还没认识到你自己。而此时的这个你,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着:“我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说我还没认识我自己呢?”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抬起头,看一位僧人双手合十地边念经边走路,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叫着、喊着说:“方丈,我知道了,我终于认识我自己了,真的,现在的我还没有习惯双手合十。”

    相互学习,是每个人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如果你没能从别人身上学到点什么,你就失去了超越别人的能力。比如,你的同事口才好,但你从不去正视这件事,你就会一直处于比你同事口才差的位置。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只是看你怎么挖掘他的优点。当你积极去做自我对比时,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存在很多的镜子,通过这些镜子,你可以知道你缺少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从别人的身上得到那些宝藏。自然,你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心灵法典

    懂得借鉴别人的优点,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你看到别人的演讲好,你就该想到自己应该如何才能演讲好,这些来自平时的心理思维,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很大的。想形成这种心理思维习惯,就是如下要讲的几个方法。

    1.善待别人,才能善待自己

    要想让别人成为你的镜子,就要善待、尊重他人。因为善待、尊重他人可以让你看到别人身上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以尊重为前提,从内心深处把对方当作老师,了解对方引以为傲的东西,毕竟人都好为人师,在与对方交谈、相处的过程中,你就能学到不少东西。而当你不断对每个人都持善待的态度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一面镜子。

    2.默默与他人对比,找出实际差距

    对比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当然这些对比不能成为“好战、好胜”的工具,要适可而止,比如,积极地认识到了对方的某一项优点,你便会在内心与之做比较,你可能会发现你自己是不是具备那样的优点,这样你才有可能想去弥补这些缺点。

    当然了,在训练这些心理素质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个度,不可养成事事都要窥探他人的,如果这些心理过于旺盛,你会变成一个对人处处猜疑的人。所以凡事要讲究适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