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算术题,可是用在人与人的团结合作上,所创造的业绩就很可能是远大于二。团队合作能够凝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就能让你在合作的过程中快速地成长,加快成功的脚步。
个人成功的基石是团队合作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缺点都不尽相同。在你积极寻找团队中其他成员的优秀品质,并且向其学习,使自己的缺点和消极品质在团体合作中减少以至消失的同时,你也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潜能。
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每当面临困境的时候,就正是考验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时候。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而自己的潜能也能在这样的考验和实践中得到释放。
比尔·盖茨在总结微软公司的团队意识时是这样说的:“微软这种共创卓越的团队意识营造了一种向上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开拓性思维不断涌现,员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一番话非常贴切地总结了微软公司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微软公司迅速成长壮大的基础,也是微软员工不断进步和开拓的力量。
的确,当一个人处于群体中时,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工作的欲望会被整个团队的气氛所带动,从而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
有实验证明,同样时间内,以V字形飞行的雁群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多飞72%的距离。原因是:大雁以V字形飞行,为首的雁在前头开路,它能帮助左右两边的雁造成空气由前向后流动,从而减少了飞行的阻力,使每只大雁都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大雁的表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合作往往是双赢的结果。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公司在招聘新人时,都十分注意对所招募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的考验。他们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和别人相处与协作,要比他个人的能力重要得多。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人,即使个人工作做得再好也难出大成绩。在这个讲究合作的年代,真正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超人的能力、骄人的业绩,更要具备团队精神,为团队整体业绩的提升做出贡献。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基础上的,只有团队的绩效获得了提升,个人才能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大型的国际贸易公司招聘高级职员。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要从两男一女三位候选人中选出两位。他们给出的题目是:假如你们三个人一同去沙漠探险,陷在了半途中,这时你们三个人可以从七样东西中选择四样随身携带。这七样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而其中帐篷只能住两个人,水也只有一瓶矿泉水。
甲选的是:刀、帐篷、水、火柴。
负责面试的经理问他:为什么你第一个选择是刀?
甲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也只有一瓶,万一争起来,我把刀拿在手里,也就掌握了所有的生存主动权。”
乙和丙选择的物品相同:水、帐篷、火柴、绳子。
乙解释说:在沙漠中,水是必需品,虽然只有一瓶,但可以省着点用,相信也能够让三个人一起坚持到最后。帐篷虽然能够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三个人轮换着来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绳子则可以用来把三个人绑在一起,这样在风沙很大的时候就不会失散了队伍。而且,如果遇到沙坑,有同伴摔倒在沙堆下,还可以用绳子把他拉回来。
很显然,最后三位候选人中,获聘的是乙和丙。
现在的企业都在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甲在紧要关头只顾自己,把团队里的伙伴都当成了假想的对手。其实,他完全可以和伙伴们通力协作,把本来只够两个人利用的资源发挥到最大的效用,最终让整个团队一起渡过难关,走出死亡的沙漠。而当他在选择了那把刀来防备别人的时候,正是这致命的一刀将自己挡在了事业成功的大门外。所以说,团队要想创造并维持高绩效,员工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也是根本,有时它甚至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
在工作中,个人不要直接否决团队的决定,始终让团队作为与客户打交道的主体。如果可能的话,也要让团队与上级打交道。要记住,你是团队的一员,你的一举一动都关系整个团队的成败,也关系你自身的成败。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讲,融入团队可以使工作更加轻松;从团队的角度来讲,让团队成为主体可以使团队的运作更有效率,这才是真正的一举两得。
亨利是一名营销员。他所在的部门曾经因为团队精神而创造过奇迹,而且部门中每一个人的业务成绩都特别突出。但有一次,公司的高层把一项重要的项目安排给亨利所在的部门,亨利的主管反复斟酌考虑,犹豫不决,最终也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工作方案。而亨利则认为自己对这个项目有着十分周详而又容易操作的方案。
为了表现自己,他没有与主管商量,更没有贡献出自己的方案,而是越过了主管,直接向总经理说明自己愿意承担这项任务,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亨利的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团队精神。结果,当总经理安排他与部门经理共同操作这个项目时,两个人在工作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导致团队中出现分裂,项目最终流产了。
从亨利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虽然可以有很强的个人能力,但是当他面对一个需要依靠集体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合作的精神往往比个人的能力重要得多。当你为你的团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时候,当你的团队最终取得胜利的时候,你就是成功者。
不要以为作为团队合作中的一员,你的个人能力就会被打折扣,你的“个人英雄”思想往往会使你体会不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无论是在公司的大团队中还是在你的小组的团队中,你的价值都会因为团队的成功而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任何人要想获得大的成功,一定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而团队的能力却是无限的。当你表现自己能力的愿望膨胀的时候,请牢牢记住,利用好团队的资源,往往是比自己埋头苦干更加便捷的途径。
以大局为重,服从团队的总体安排
有人说,生活中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真正内涵的莫过于登山运动。在登山的过程中,登山运动员之间以绳索相连,假如其中一个人失足了,其他队员就会全力挽救,否则,整个团队便无法继续前进。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西点军校不仅是全球闻名的军校,而且还是塑造企业管理精英的基地。如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沃尔玛、可口可乐、通用电气、杜邦化学等,他们的创始人或者CEO都是出自西点军校。
一所陆军军官军校培养出那么多的企业家,这难道仅仅是个偶然吗?相信所有人都肯定,在西点军校培训的经历是帮助这些人担任商界领袖的重要法宝之一,他们运用这个法宝创造了一个个撼动全世界的企业神话。这是因为,百年来的西点军校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传统,那就是以大局为重,服从团队安排。
顾全大局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需要实实在在付出的精神。一个企业的成就来自哪里?从根本上说,企业所依赖的是个体成员的共同贡献而得到的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
一说到团队精神,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句话。从过去的理解来说,就是把个体的欲望降到最低,以达到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这样的观念,虽然含有崇高的情操,可是放到现代社会,似乎就有点不合时宜了。顾全大局并不一定意味着牺牲,因为在集体中,更多的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服从团队的安排,也往往是一种“成就小我、成就大我”的选择。
在团队中,个人与团队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面对矛盾的时候,是选择遵循自己的意愿,脱离团队,还是坚持团队大局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安排呢?从理论上说,人们都知道凡事以大局为重的道理,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经常说:“没有服从就没有执行,团队运作的前提条件就是服从。我们要的不是和领导作对的员工,而是服从领导决策,第一时间完成任务的员工。”
没有员工的服从,企业任何绝佳的战略和设想都不可能被执行下去。没有员工的服从,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因此,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就如同每一个军人都必须服从上司的指挥一样。如果说军人的天职是服从,那么也可以说,服从也是员工的天职。
作为一名员工,首先要有服从的态度。下级服从领导,是上下级开展工作、保持正常工作关系的前提,是融洽相处的一种默契,也是领导观察和评价自己下属的一个尺度。在一个团队中,如果下属不能无条件地服从上司的命令,在达成共同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工作中,上司对工作都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大家只有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按照上级的指示做事,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政令畅通。如果自作主张、不服从领导,那必然会耽误工作,甚至影响整体的进度,从而引起大家的反感。
一个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如果思想不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会像很多匹马拉车,但没有统一的指挥一样,是无论如何也拉不好车的。只有统一马群的方向,让每匹马都服从指挥,马车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
所以,作为下属,必须首先学会服从,执行上司的决策。
当然,工作中有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但很多时候,对上司的尊重是表现在对其工作的支持。这种支持并不意味着盲目的服从,而要让上司感到你对他的指示、意图的执行,是认真对待和经过思考的。
总之,在职场中,一个能够将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而顾全大局的人,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团队的人,一个服从团队安排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团队对于自己的意义,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从他人那里学习经验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爱默生也有同样的论调,他认为在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自己所不具备的东西。
的确,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尤其是他们与你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大家从事着类似的工作,你就更容易发现自己需要向他们请教的地方。
特别是职场上,可以说没有哪个人能把自己的行业钻研到全都弄明白的境界。况且,自己钻研得越深,对关联的行业了解得就越少,但是需要得却越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向有经验的老同志或者是专门负责的人去请教。
因此,不管你有多高的学历、多强的天赋,你尽管可以为此而自豪,但是绝对不可以为此恃才傲物。人是不能够懂得全部知识的,只有多向别人请教,老同事们才会真诚地接纳你,在工作上给予你帮助和支持。只有得到了大家的容纳和认可,才能尽快融入团队,成为公司的一员。也只有谦虚好学,才能尽快将自己调整到职业人的状态,尽快成为上司的得力干将。
我们需要认识到,没有哪个公司会选用不懂装懂、不切实际的员工。尤其是初涉职场的新人,在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效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员工来说,不懂装懂永远都不会做出成绩来。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向同事或上司请教,逐步提炼自己的职业含金量和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是保证职场顺利发展的有效手段。
小魏以硕士毕业生的身份来到一家公司。他是满怀信心而来,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终于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了。公司的同事听说来了一个硕士,也都在观望着,想看看这个硕士能搞出点什么名堂来。
小魏对待工作十分认真,不过,他发觉书本上的东西与实际问题并不完全一致,怎么办?他也知道大家都在看着他,自己是所在部门学历最高的人,也曾一度为这个问题烦恼不已。但面对着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虽埋头钻研了好几个钟头,可还是没有一点成效。要向同事请教,他又觉得是不是很没有面子,自己是硕士,人家会不会笑话呢?
这时,小魏抬头看了一眼周围的同事,他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工作效率那么高,而自己呢?他转念一想,有不懂的地方就应该问,是硕士又怎么样,毕竟自己是一个新人,不懂装懂才是大错特错的。想到这里,小魏站起来,向一名资历较深的同事走了过去。结果,同事不但没有笑话他,而且还很耐心地给他解惑答疑。最后说,我们都是一个整体,在工作中协作得好,力量才大。
逐渐熟识了之后,大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同事开口了:“小魏,你知道吗?当你第一次站起来请教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很佩服你,因为你并没有认为自己是硕士就高人一等。也正因为这样,你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很好。”
小魏谦虚肯学的态度为他的职场生涯开了一个好头,为他今后的职业发展铺好了基石。我们也要这样,不懂就问,在职场中以谦虚的姿态行事。
很多公司对员工都有这样的一项要求:不怕你说不知道,最怕你不说自己不知道。有不懂的问题就要问,向你的上司或同事请教,他们会帮你答疑解难。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要不懂装懂,否则永远都做不出成绩。这是做学问乃至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资深员工往往能够做得更好。
老王是公司里的老员工,他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已经很高了。不过,由于年纪大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与理解也自然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随着电脑、互联网的介入,老王越来越感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有时候,对电脑出现的问题,老王都要向同事请教半天。同事们都说这些你不必太在意,有事我们会帮你解决的。但是老王却坚持说,该会的东西一定要弄明白,自己虽然老了,可不想被淘汰。
大家对于老王的这种态度都很钦佩,上司还特意表扬了他的这种学习精神。的确,老王并没有觉得自己资历深,就倚老卖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丢给别人。也没有把向同事请教当做一件丢人的事,而是不懂就问,这种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学习。
工作中谁都会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这时,不妨多向上司或同事请教,无论长幼尊卑,没人会笑话你,这也是职场上所需要的一种工作态度。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员工,就需要诚恳认真的态度。对于工作中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勇于承认。承认了之后,才会对其印象深刻。而且,也正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出现,才激发你不断探索,战胜一个又一个难关,迎来最后的胜利。
借别人的鞋子比赤脚走得快
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一个卖包子的和一个卖被子的同到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雪。天很晚了,卖包子的很冷,卖被子的很饿,但他们都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
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吃个包子。”卖被子的说:“盖上条被子。”
又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又说:“再吃个包子。”卖被子的又说:“再盖上条被子。”
就这样,卖包子的一个一个吃包子,卖被子的一条一条盖被子,谁也不愿向对方求助。最后,卖包子的冻死了,卖被子的饿死了。
两个人僵持到死,不是不肯付出包子和被子,而是不肯付出一点求人的面子,最后,只能是被冻死、饿死。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主动寻求他人的支援,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
《塔木德》箴言中有这样的话语:“在你没有能力买鞋子时,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做商业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
美国具有“商人之神”称谓的约翰·华那卡虽然出生在穷困家庭,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后来他竟成为美国的百货巨子,还被列入名人传记中。
他14岁就离开家到书店当学徒,历尽艰苦,然后一边从事推销工作,一边积累资金,独自经营一家店铺。而后,华那卡不断地构思、发展新公司,最后他终于成功了,而且被认为是美国商业界的权威。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他总结出生意成功的方程式:生意的成功=他人的头脑+他人的金钱。
公式虽然简单,但是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你的成功并非一定需要全部来自你自己。有的时候,借助他人的力量,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说的是狐狸由于个子小、没有力气,所以常常得不到其他动物的尊敬。为了改变这一点,狐狸就想到一个好办法。他找到了森林之王老虎做朋友,通过与老虎四处行走,享受百兽给予老虎的提心吊胆的尊敬。同时,狐狸通过“媒体”大肆传播自己跟老虎之间的特殊交情,制造出一种假象,即它的安危受到老虎的极大关注。这样,即使老虎不在狐狸身边,百兽得知狐狸与老虎的密切关系,也能保证狐狸在“弱肉强食”的森林竞争中得以生存。
狐狸的这种做法,便是典型的借光。借光的办法有很多,凡是能让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借的工具。
在自然界,许许多多的小鸟在大水牛的背上,它们吃掉水牛背上的虱子和蚊子,让水牛免遭虱蚊噬咬之苦,而水牛则为小鸟提供栖身之处和保护。很多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也是如此,借别人的力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某家公司所生产的花粉食品曾经一度销路不畅。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该公司负责公共关系的一位工作人员带来了喜讯:总统里根长期吃此食品。原来,这位公关小姐非常善于结交社会名人,常常从一些名流那里得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次,她从里根总统女儿那里听到了对本企业十分有利的谈话。据里根的女儿说:“20多年来,我们家冰箱里的花粉从未间断过。父亲喜欢在每天下午4点吃一次天然花粉食品,长期如此。”后来,该公司公关部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又从里根总统的助理那里得来信息,得知里根总统在健康方面有自己的秘诀,那就是:吃花粉,多运动,睡眠足。
这家公司在得到上述信息并征得里根总统同意后,马上发动了一次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让全美国都知道,他们的总统之所以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是因为常服天然花粉的结果,于是这一产品风行美国市场。
像例子中这样,借着总统的名望推销自己的产品,这种“名人效应”的运用如今屡见不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借助他人力量的重要性。
当然,借他人的“鞋子”成就自己的成功,需要胆识,更需要技巧。如何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达到事半功倍,这是善于借用他人鞋子的成功者善于把握的问题。要记住,假如你身无分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别人的钱财赚出你自己的钱财,用你的常识、你的智慧、你的热情和你的真诚,只要切切实实去实践,就一定可以成功。
收集别人的错误,引以为戒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应聘者云集。其中多为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经过三轮淘汰,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个。因此,第四轮由总裁亲自面试,将会出现十分“残酷”的场面。奇怪的是,面试考场出现了12个考生。总裁问:“谁不是应聘的?”
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子站起身:“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很想参加面试。”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看热闹的一个老人。
总裁饶有兴趣地问:“你第一关都过不了,来这儿有什么意义呢?”
男子说:“我掌握了很多财富,因此,我本人就是财富。”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开心,觉得此人要么太狂妄,要么就是脑子有问题。
男子说:“我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一个中级职称,但我有11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8家公司任过职……”
总裁打断他:“你的学历、职称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错,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惊了,我不欣赏。”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倒闭了。”
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倒霉蛋!”
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财富!我不倒霉,我只有31岁。”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人走进来,给总裁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与大家一起努力挽救它们,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从它们的错误与失败中吸取了很多教训。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经验,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离开座位,一边转身一边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很难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与其用11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研究错误与失败。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就要出门了,忽然又回过头:“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全场11个考生哗然,惊愕地盯着倒茶的老者。老人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急于知道——我的表演为什么失败?”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待教训,无疑是智者的选择。教训既可以给遭遇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败的路标,同时又可为他人留下前车之鉴。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从自己或他人的教训之中寻找良方,避免重复的失误,从而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训同样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泰戈尔哲理诗中有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话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错误与失败也有不菲的价值。
1945年,一位21岁的匈牙利青年只带了5美元到美国闯天下。20年后,他成为百万富翁。他曾经非常自豪地说:“我没有做过一笔赔钱的交易,也没有一次失败的经营。”他就是罗·道密尔,一个在美国工艺品和玩具业富有传奇性的人物。
道密尔初到美国,就显示了他非凡的生存能力。他刚到美国就帮着同船的客人搬运行李,挣了一天的伙食费。18个月内,他换了15份工作,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但道密尔觉得,那些工作除了能果腹外,都不能展示他的能力。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他经常忍饥挨饿,但始终没有失去放弃那些不适合他从事的工作的勇气。最终,他把辛辛苦苦开创出来的事业卖掉,去收购了一个面临倒闭的工艺品制造厂。
道密尔找到这个厂的主要股东,愿意以每股一元的价格收购他们的股份。而如果等这家工厂破产,道密尔也许只需花不到一半的钱就能买下,所以大股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道密尔吃了这么大的“亏”,他只提出两个条件,不负责公司的旧债务,他接手以后的亏损,由他自己负责。另外,他虽然只占有70%的股份,但这个公司将来如果挣了钱,他的利益要占90%。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说服其他股东接受了。在他们看来,道密尔当了回傻瓜。
然而一年以后,大家才发现道密尔是绝顶聪明的“傻瓜”。在他的领导下,这家工厂起死回生,获得了惊人的利润。他接手公司后,不是盲目改革,而是先仔细研究了公司的每一项作业程序,由定价、消耗到销售,由生产到管理,把每一项缺点记录下来,然后,针对这些缺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首先,他裁减了大批职员,把留下来的管理人员的职权和工作量加倍。当然,薪水也是以前的2倍。之后,他又采取了违背常情的做法——提高产品价格。有人担心,生意刚好一点就加价,会把顾客吓跑的,但道密尔对此充满信心。把相同产品的价格统一,是道密尔研究前任失败而得出的经营艺术品的不二法则。因为当顾客买回的商品摆在客厅之后,常成为来往客人的谈话对象,而这些评语加在一起的力量,往往会决定一个公司的命运。
五年以后,在工艺品市场获得极大成功的道密尔,又开始寻找新的挑战。他买下了一家玩具公司。同样的,这次,他也获得了扭亏为盈的巨大成功。
有人曾经问道密尔,为什么总爱收购一些失败的企业来经营?道密尔的回答很妙:“别人经营失败的生意,接过来后容易找出失败的原因。因为缺陷比较明显,所以只要把那些缺点改正过来,自然就赚钱了。这要比自己从头做一种生意省力得多,风险也小得多。”
每个人都知道的风险,恰恰没有风险,能够从别人的错误中获得成功,这就是智者的勇气。我们常说要吸收别人的经验,这其中也包括失败的经验。为此,马云曾这样描述:“我认为,等你什么时候能看别人惨败的经验,看得一身冷汗,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的确,别人的错误往往比成功更能说明问题的所在,它们能更有针对性地告诉你什么样的做法是存在风险的。“越是错误,越容易成功”,当你清楚问题所在的时候,避免问题的发生也就轻而易举了。
我们在前文提到过,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经验,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要明白,善于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也是走向成功的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最终我们都会获得成功。
凡事亲力亲为,则事事力不从心
在一本企业管理书中,给领导者下了这样的定义:“精明的领导者就是自己不亲自做事,而是能让别人拼命做事。”这话虽然听起来刻薄,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领导者必须通过指挥别人来完成具体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知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使自己每天不停地工作,也不可能亲自去做每一件具体的工作。作为领导者,如果想让单位的各项工作都更富有成效,就必须学会向下属授权。
我们必须清楚,作为管理者的任务,是把握全局,制订工作目标与工作进程,协调下属们的工作进度,并对下属们的工作进行点拨与评判。虽然管理者一般都能胜任下属的工作,但如果管理者过于有兴致地展示自己的操作水准,只让下属们为他的“表演”做辅助性质的工作,那么,这个管理者就没有认清自己的任务所在,他的思想就还是停留在一个做下属的阶段上,还在追求具体操作的方法上。
正如隐藏自己是为了凸显别人一样,因为管理本身就是指导他人做事的学问。高明的领导弱化自己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影响他人,自觉、努力地去做好本来就该做好,甚至可能做不好的事情,充分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潜力。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突出工作能力的员工,就可以重点培养,并委以重任。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很多领导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担心,而不放心把工作放手交给下属去办。他们往往担心:大材小用,过于可惜;小材大用,胜任不了;用错了人,损失更大。所以一直不敢放手。殊不知,如果大胆地把工作交给下属去做,不仅可以增强职工的责任感,而且会减少自己在工作中的很多压力。
迈克尔与彼得是好朋友,又同时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两年后,两人同时被提为部门经理。迈克尔极富工作热情,凡事亲自过问,为公司带来很大的产值。而彼得自知能力有限,遇到问题时常跟下属们商量,对手下的能人们更是敬重有加,他所负责的部门业绩也很好。
一年后,彼得外调欧洲,而迈克尔则原地踏步。彼得去欧洲之前对迈克尔说:“你工作太辛苦了,应该多放手让手下人去做。”迈克尔笑而不答,他认为他手下的人并不能担当大任。又过了两年,彼得从欧洲回来,成了迈克尔的上司。
谈起外调欧洲之事,彼得说:“你知道为什么公司没有派你而是派我去欧洲吗?因为你没有放手让属下去多做事情,没有把他们培养起来。公司怕你一走,整个部门就垮掉了。”
像迈克尔这样,不敢放手去让下属做事,凡事亲力亲为,结果既累了自己,又影响了属下们的进步,是很不可取的。他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成长的大好机会。这种亲力亲为的思想,近似于“手工业主”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员工,只有看不到员工特长与优点的管理者。让下属随时都处在任务当中并忙碌起来,就是在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就是在让他们贡献自己所应尽的力量,实现更大的价值。同时,也是在解放管理者自己。
美国着名企业家查尔斯·帕特森在为别人打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敢于放权的领导,使得他迅速成长,所以,当他做了领导时,也采用同样的管理方式。
帕特森最开始时是公司的销售员,很快就一次次提升,最终,他成为包装厂一个小分部的经理。他使分部的业务很快增长到一定程度,以至公司决定将这个部门独立出去。帕特森发现,自己就这样成了一个独立公司的总裁。
他将成功归因于不干预下属部门,让他们自己作决定。他相信,如果赋予自由行动的权力,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往往都能成功。因此,他鼓励下属像管理自己的企业那样管理他们的部门。
在他负责的机构中有一个部门,该部门的助理是位年轻人。他是一位有事业心的小伙子,也很有能力,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各种资质,可就是年龄略显小,只有23岁。
帕特森在犹豫。最后,还是决定提拔他,虽然心里还有些担忧,因为他太年轻了。但是,很快帕特森就发现,那个年轻人早已准备好从事那项工作,而且一直如此。事实证明,他是个出色的主管,他的年龄与此毫不相干。
从此之后,帕特森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给年轻人机会。不管其年龄大小,都应当让他们担当其力所能及的任何职位的工作。另外,一旦让他们负责,就应当放手让他们去干,要让他们自己尝试去处理问题。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会马上行动起来,迅速、准确地把事情处理好。
的确,让每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什么才叫做得好,如何能独立地工作,遇到问题怎么解决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主管,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应该按照这些标准系统严格地训练自己的部属,自己在与不在,他们都能做得一样好。
这就是说,避免凡事亲力亲为,能让管理者举重若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影响员工自觉去做好本来就该做好的事情,甚至可能做好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让他们把自己的精力直接集中到工作成果上,而不是像集权制下那样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主管那儿。只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会不是由主管来决定,而是由自身工作的目标所决定。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衡量一个员工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不在于他能做多少具体的事务,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充分授权并借助下属或其他人的力量去完成团队任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结识成功者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在攀登事业高峰的过程中,有成功者的相助往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成功的一个捷径。
俗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遇。”在我们坚信“爱拼才会赢”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虽然很努力,却总是没有成功的机遇。而成功者无论在经验、专长还是技能方面,都可能胜你一筹,他们会给你一些成功的启示甚至是必要的帮助,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不论在哪一种行业,有成功者的相助向来都是成功的捷径。香港某杂志曾经针对港岛的上班族做过一份调查,结果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有80%的人表示有被成功者提拔的经历。而且,年龄越大,曾受提拔的比例越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受访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成功人士并获得帮助。该杂志同时指出,一般人遇到成功者的黄金阶段,大都集中在20~30岁这段时间,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事业关键期。受访者中,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过栽培,而自行创业当老板的,竟然全部都被人提拔过。
大学毕业后,可以说是一无背景、二无后台的钟彬娴来到鲁明岱尔百货公司做她喜欢的营销工作。在那里,她结识了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成功者——鲁明岱尔历史上的第一个女性副总裁法斯。在法斯的提拔下,钟彬娴27岁就进入了公司的最高管理层。
后来,钟彬娴和法斯一起跳槽到玛格林公司,不久就升到了副总裁的位置。钟彬娴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去了雅芳。在那里,遇到了第二位有助于事业的人——雅芳CEO普雷斯。在普雷斯的欣赏和破格提拔下,加上钟彬娴的个人努力,钟彬娴升到了CEO的位置。
西方有句名言:“与优秀者为伍。”日本有位教授通过研究犹太人的财商,得出的结论是:“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他后来还以此作书名,写成了一本着名的畅销书。认识关键和重要的人物,当然不是要你非常势利。但许多成功者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观念、价值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受益匪浅。
198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舒尔茨教授应复旦大学邀请进行学术访问,访问结束前到北大演讲。当时,学校找不到既懂英语又熟悉西方市场经济学的学生做翻译。林毅夫是个特例,他在台湾已经获得过企业管理学硕士,再加上英语基础好,便担任了舒尔茨教授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林毅夫让舒尔茨教授深感惊讶和欣赏。
舒尔茨教授回国后,主动写信给北大经济学系以及林毅夫本人,邀请他到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林毅夫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教授。可以说,正是芝加哥大学的留学经历为林毅夫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身在职场,有一棵好的“大树”,可以让人成长得更快,而不仅仅是升职加薪的速度更快。遇到愿意去栽培你,愿意花时间去教你的“大树”当然好,但就算遇不到,也并不妨碍我们的学习。无论这些成功者在你眼中有多么不可一世,我们必须明白,他们能做到这个位置一定有其道理,从他们身上,一定可以有所学。
我们经常把人生重要的选择点称为“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人生历程,而且我们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由于经验和阅历以及能力的有限,我们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位有经验、有阅历、有能力的成功者来点拨和帮助,的确算得上是我们人生的一大幸事。
积极地将你的成果与别人分享
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分享他人的痛苦的是人;能分享他人的快乐的是神。”懂得分享的人,生命丰沛而且充满活力,生活也会丰富而多彩。
有这样一句话:把你的快乐与朋友分享,你就拥有了两个快乐,把你的痛苦与朋友分享,你的痛苦就只剩下一半。但是,在工作中,却很少有人懂得分享,他们只是一味地把同事当做竞争者,而不懂得与同事分享经验。事实上,只有学会分享,我们才能获得更多。
在西方许多家庭的餐桌上,习惯同时摆上美国“水晶杯”公司和“细瓷”公司生产的水晶玻璃高脚杯和细瓷餐具,它们都是高档的名牌餐具。
过去,这两家公司因为是竞争对手,关系一直不好。后来经过协商,它们决定合作。“水晶杯”公司利用细瓷餐具在日本市场的信誉,通过联合销售,将其产品打入日本等国。而“细瓷”公司则利用“水晶杯”50%的产品销在美国的优势,使细瓷餐具占领了美国家庭与饭店的餐桌。结果,联合推销使双方相得益彰,两家的销售额均大幅提高。
关于分享,爱因斯坦用其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可以说,他之所以能够选择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追求目标,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这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入大学的爱因斯坦在一次家庭晚会上结识了已经毕业的校友贝索。两个人因志同道合,成了莫逆之交。贝索知识渊博,思想敏锐,喜欢批判哲学,经常对爱因斯坦进行鼓励和帮助。特别是当他把马赫的《力学史》推荐给爱因斯坦,并在一起研讨问题之后,爱因斯坦选择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更为明确了。
在贝索的帮助下,年轻的爱因斯坦从此掌握了马赫的批判之剑,开始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牛顿力学进行挑战。爱因斯坦在年轻时代就发展了狭义相对论。在该论文中,既无参考文献,也未提及任何名家指教,但是在论文最后,爱因斯坦却加进了感谢朋友的热情帮助和有价值的建议方面的内容。即使在爱因斯坦年老之后,他仍然没有忘记贝索对他的帮助,他认为在整个欧洲,找不出一个比贝索更好的知音。
除了贝索之外,爱因斯坦还受到身边其他朋友的帮助。年轻的爱因斯坦在尚未找到工作以前,曾以私人讲授物理来挣钱糊口。后来,将与人讲授变成了年轻人的聚会、读书和研讨的场所。这些年轻人包括着名的索洛文、哈比希特、贝索等。他们把读书研讨小组戏称为“奥林匹克亚科学院”。聚会常从简单的晚餐开始,谈话交流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当代哲学和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的根本问题。他们常为一些问题争论不休,直到弄清为止。这种朋友间的讨论和相互学习不仅丰富了生活,加深了友谊,更使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每个人的科学思想都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在老年的时候,还怀念当时那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生活。
学会分享是竞争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分享或者不愿与人分享,那他注定是个失败者。
一个精明的荷兰花草商人,千里迢迢从遥远的非洲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卉,培育在自己的花圃里,准备到时候卖上个好价钱。对这种名贵的花卉,商人爱护备至,许多亲朋好友向他索要,他连一粒种子也不给。他计划培育三年,等拥有上万株后再开始出售和馈赠。
第一年的春天,他的花开了,花圃里万紫千红,那种名贵的花开得尤其漂亮,就像缕缕明媚的阳光。第二年的春天,他的这种名贵的花已培育出了五六千株,但他却发现,今年的花没有去年开得好,花朵略小不说,还有一点点杂色。到了第三年的春天,他的名贵的花已经繁育出了上万株。但令这位商人沮丧的是,这些名贵的花的花朵已经变得更小,花色也差多了,完全没有了它在非洲时的那种雍容和华贵。当然,他也没能靠这些花赚上一大笔。
难道是这些花退化了吗?可非洲人年年种植这种花,大面积、年复一年地种植,并没有见过这种花会退化呀。百思不得其解,他便去请教一位植物学家。
植物学家问他:“你这花圃的隔壁是什么?”
他说:“隔壁是别人的花圃。”
植物学家又问他:“他们种植的也是这种花吗?”
他摇摇头说:“这种花在全荷兰,甚至整个欧洲也只有我一个人有,他们的花圃里都是些郁金香、玫瑰、金盏菊之类的普通花卉。”
植物学家沉吟了半天说:“我知道你这名贵之花不再名贵的原因了。”植物学家接着说:“尽管你的花圃里种满了这种名贵之花,但和你的花圃毗邻的花圃却种植着其他花卉。你的这种名贵之花被风传授了花粉后,又染上了毗邻花圃里的其他品种的花粉,所以你的名贵之花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不雍容华贵了。”
商人问植物学家该怎么办,植物学家说:“谁能阻挡住风传授花粉呢?要想使你的名贵之花不失本色,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你邻居的花圃里也种上这种花。”
于是,商人把自己的花种分给了自己的邻居。次年春天花开的时候,商人和邻居的花圃几乎成了这种名贵之花的海洋——花朵又肥又大,花色典雅,朵朵流光溢彩、雍容华贵。这些花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商人和他的邻居都发了大财。
分享的乐趣就在于我们的行动能使别人也感到快乐,这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相反,如果你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你就会变成一个孤立的人,你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快乐。
某公司公关部主管陈先生,由于近日在与日商的谈判中,大杀了日方的威风,压低了所要的价格,使公司节省了几十万元,也为公司扬眉吐气,大长了志气。因此总经理决定为陈先生加薪一级,同时将给他提成10%。陈先生获得加薪,自然没忘记和自己一起奋战几昼夜商讨谈判方案的员工们。他慷慨解囊,宴请诸员工,随后又请他们周末一起去度假。
这样一来,陈先生不仅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又备受员工爱戴。
这就表明,让手下的员工分享你的成果,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也是自己再创佳绩的基础。总之,作为一位有着长远眼光的职场人士,拥有分享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当苹果公司研究出MAC操作系统并且成功地运用于计算机上时,它希望能够占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整个食物链,因此决定不向其他计算机厂商许可其MAC操作系统,从而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与之相反,微软并不排斥对手,而是用一种寻求双赢的思路来看待对手。它认为,许可其技术的厂商越多,自己的业务就越好。微软主攻软件,英特尔的技术是芯片,微软没有把英特尔看成劲敌,而是视之为合作伙伴,与之分享成功。结果是,英特尔的发展速度越快,微软的新软件越有用。同样,微软的软件开发得越好、越先进,英特尔的芯片越有了用武之地。可以说,正是因为懂得分享,微软才成为今天的微软,英特尔也才是今天的英特尔。
分享能够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快乐,能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分享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分享是一种美德,学会分享,就将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