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和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这将是5年之后的东北,写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上。
“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这将是15年之后的东北,同样写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上。
“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保持全社会改革振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保持全省人民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努力把辽宁建成体制机制重点突破、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民生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先行区。”
这将是5年之后的辽宁,写在辽宁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上。
关怀
如果你不知道蓝图是如何绘就的,你就不会知道它对中国、对辽宁意味着什么。
每到关键时刻,辽宁总会得到中央的关注、关怀和支持。党中央、国务院一如既往的关怀,如春风送暖,不断在辽宁大地播撒下新的希望,辽宁总会感受到来自中央的关怀和温暖,总能获得不断攻坚克难、发展进步的信心和力量。
历史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个重要的事件划定了它的时间节点。
本世纪初,正是辽宁国企改革脱困、探索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多年前,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要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
接下来的十多年辽宁振兴发展历程中,东北振兴战略始终在中央的关怀下深入实施,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东北地区发展的专项措施陆续出台。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到2009年9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从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到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家底
13年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攒下了丰厚家底。
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以改革创新促调整升级,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有了明显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态势。回想十多年前,那时候,就业的压力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案头,登记失业率一直停留在5%以上。刚刚过去的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全省新增就业超过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低于控制目标0.9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感受都表明,辽宁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这些成就,都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的果实。大量事实表明,在中央的支持下,辽宁是想干事的,也是会干事的,还是能干事的。
机遇
自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辽宁再次面临“成长的烦恼”。受宏观环境和“三期叠加”影响,经济减速换挡特征尤其明显;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来自各个角落唱衰辽宁的不和谐音符不断出现。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再次为辽宁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央《若干意见》的出台,如同一场及时雨,为辽宁的发展坚定了信心,提振了士气。
从“振兴”到“全面振兴”,时隔13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主要针对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六大方面内容,26项条款,《若干意见》中有任务有举措,有政策有平台。既有宏观的指导,又有具体的支持措施,堪称一字千钧。
这份指导东北全面振兴的纲领性文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首次把东北振兴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量齐观,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解决东北地区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这对辽宁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鼓舞
辽宁人民永远不会忘记,3年前,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的第一个春天。
2013年3月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带着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深情牵挂和殷殷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代表团,与代表们共话振兴发展大计。“要进一步做好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大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总书记的寄语,许多代表至今仍言犹在耳,备受鼓舞。
这饱含着深情的殷殷期望和谆谆嘱托,如春风化雨,吹拂浸润着关东大地,带来一片生机。
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事业,一直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展开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面临的新形势、走对走实走好振兴发展道路,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是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振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又有了具体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一直高度关注,倾注心力。
布局
2013年初秋,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这片他深深牵挂的土地。8月30日,总书记来到沈阳市铁西区,看到那里发生的巨变,总书记说:“我一直关注着东北老工业基地。1986年我来过沈阳市的铁西区。作为‘共和国长子’,这里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现在又扛起国家重担、焕发青春,我很欣慰。”
作为典型的重化工业区,铁西就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缩影。在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中,仍将是创新调整、冲锋在前的典型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到访时的情景,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至今记忆犹新,“还没等我介绍,总书记先说了,‘我对你们这块儿很熟悉啊,你们是机床一厂、中捷友谊厂和机床三厂合并的’”。更让沈阳机床人难忘的,是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和技术创新的谆谆教诲。总书记说,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创新驱动、人才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3天的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问,全面了解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既定战略,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告诫
干部作风关乎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干部作风建设十分关心,谆谆告诫说,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是应对复杂矛盾、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改进作风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
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饱含着对我省广大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辽宁营造出风清气正从政环境的殷殷期待。
牵挂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赴辽宁回访调研组报告上对东北振兴作出重要批示,深刻指出,辽宁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东北地区其他省也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东北振兴发展取得的每一项重大进步,总书记都很欣慰;对振兴发展所面临的每一项困难和挑战,总书记都牵挂在心。
为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从着力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等10个方面,支持东北地区加快振兴。
对辽宁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二次回访调研报告》,总书记又作出了重要批示,对东北新一轮振兴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辽宁振兴发展的殷切期望和有力支持。
关注东北地区,关注辽宁。新华社的报道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无论是主持召开重要会议,还是国内考察、国外出访,凡与此相关的场合,他总是不忘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一项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东北振兴事业装在心里。这关心让处在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东北人民感受着温暖,也感受着春意。
信心
只有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信心,才更理智,也更持久。
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逐步增大,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国的位次出现后移。一时间,外界各种不同的论调、不同的声音纷纷出现,有猜疑,有冷言,甚至还被扣上了“新东北现象”的大帽子,东北地区有些人也出现了犹疑、迷惘、彷徨的情绪。
“东北怎么了?”各种关注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东北。形势怎么看?工作怎么干?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总书记强调指出,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也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对2003年开始实施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作出了科学论断:“党中央作出的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是正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前景是广阔的。”
在当时那样一个亟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鼓舞士气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总览全局,对东北地区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作出了深刻分析,对面临的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关于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辽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迅速提振了辽宁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信心和激情。
潜力
新一轮全面振兴,辽宁又有哪些有利条件呢?这些,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了科学细致的分析,并特别叮嘱,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对此一定要有信心。
从外部大环境看,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这“四个没有变”也是对辽宁实际的准确描述。态势是好的,东北地区的自身条件更毫不逊色于任何地区。辽宁人口、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区位等支撑能力很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拥有这样的发展条件,又逢春风春雨,辽宁没有理由不绽放出万紫千红!
对辽宁振兴业已取得的成就,总书记充分肯定;对面临的新形势,总书记给出了科学的研判;对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有利条件,总书记进行了透彻分析;对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总书记给出了精准的解决方案。
东北的情况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熟稔于心,他提出的关于全面振兴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为辽宁走出一条振兴发展新路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程,提供了坚强保证。
金钥匙
有矛盾有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就怕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对东北地区和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还给出了东北振兴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
2015年7月在长春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这“四个着力”要求,充分体现着总书记的一贯思想,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四个着力”可谓拨云见日,在很多人彷徨与犹疑中,为东北和辽宁指明了希望之路,成为开启辽宁新一轮振兴的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总书记进而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积极发现和培育市场,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从放活市场中找办法、找台阶、找出路。针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基础好的实际,总书记又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既总览全局,又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辽宁广大干部来说,发展理念和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前路明了,思路宽了,信心足了。
关于结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结构优化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言语中无不透着对东北、对辽宁的殷殷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对看准的、确需支持的,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差别化的激励政策。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
民生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他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
“四个着力”直指东北和辽宁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的症结所在,个个针对的都是重大问题,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与辽宁实际高度契合。有了“四个着力”,我们的振兴发展也就有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规划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会议再次强调,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要在4个方面着力。
2016年初,中央印发《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给予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导,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化部署,与总书记对辽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一脉相承,与《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要求一以贯之。新一轮振兴发展,辽宁方向明、思路清,辽宁振兴发展的举措更具体了。
在推进新一轮全面振兴的新起点上,有两项事实,人们看得很清楚。
一是过去的十多年里,在中央的关怀支持下,我省深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民生有了明显改善。辽宁的振兴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是正确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前景是广阔的。
另一项事实是,当前,辽宁的振兴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国有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活;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与市场经济和新常态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既是一大前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已经取得的振兴成果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迎难而上,实现全面振兴,这就是辽宁要完成的任务。
新路
对于辽宁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有着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并给出了清晰明确的解决方向、思路和方案,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东北地区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若干意见》对矛盾和问题的分析直指根源,办法也直指症结,就是“四个着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在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经过十多年的振兴发展,今日辽宁已经与本世纪之初的辽宁不可同日而语,但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的“硬骨头”。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若干意见》首先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开始,提出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着力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这是一场自我革命,就是要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些年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完善体制机制的“重头戏”,但现实中推进改革又面临诸多难题,比如历史包袱沉重就是其中的难题之一,所以,真正确立起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步履艰难,这也是一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缓慢的一大原因。这次《若干意见》也进一步明确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可以预想,随着国企这一重点专项领域改革的深入扎实推进,我们就会一步步走近改革发展目标。
和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一样,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无不指向突出矛盾和问题,像“加减乘除”一起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教机构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等等,都是重大而又紧迫的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都能从《若干意见》中找到“解题思路”。
落实好“四个着力”,辽宁也就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贯彻落实到了振兴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辽宁特色、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也就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面临形势
前十年振兴取得的成绩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
■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有了明显改善
当前发展面临的新的困难和挑战
■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
■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化变化,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基层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重大意义
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
■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经济支撑带的重大任务
■是优化调整国有资产布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客观要求
■是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适应引领东北亚地区开发调整新形势的重要部署
■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做好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互动衔接
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
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要以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坚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着力鼓励创新创业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判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的重要标准。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发展目标
到2020年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
■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
■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
■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我们要有一股抓落实的精气神,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不能再“四平八稳”。要夜以继日、夙夜为公,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工作要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加快推进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