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心理健康诊疗手册-职场心理亚健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工作压力大,心理问题成困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凡,但往往会因为个人的认识、既往的经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心理学家早已研究发现,长期超负荷、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工作会对人的健康构成危害。现代生活中高血压、心脏病、睡眠障碍等身心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与都市生活的竞争和压力有关。在现代社会里,压力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它是人们进取的动力,但也可能带给人们各种身心疾病,从而破坏了生活的质量。

    所谓的压力,是指当我们去适应由周围环境所引起的刺激时,我们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包括身体成分和精神成分,还可以导致其他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反应。

    人活着就会感受到压力,没有人是可以“免疫”的,不管你喜欢与否,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会每天伴随着我们。压力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譬如:头发剪坏了、争吵、迟到等,都是压力的导火线。

    一般而言,98%的压力来自芝麻小事,只有2%的压力可能造成生活上的大问题。然而,这2%的压力却产生了98%的“负面性压力”。有人面对压力,会暴饮暴食、酗酒、吸毒、变成工作狂……,但有人却会把压力视为机会,借着压力将自己转化得更加成熟而稳健。

    压力可以是问题,也可能是机会。若是你不懂得如何处理压力,它便对你有害;反之,压力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使你更加成熟。

    很多现代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压力之下,失业、升职、调薪、办公室关系等等。据统计,与工作压力相关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疾病已经成为导致员工缺勤、停工、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何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体健康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心理专家给出了以下四个缓解压力的原则:

    (1)减压先要解开心结。有一则小寓言,说有一种小虫子很喜欢捡东西,在它所爬过的路上,只要是能碰到的东西,它都会捡起来放在背上,最后,小虫子被身上重物压死了。

    人不是小虫子,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又极像小虫子,只不过背上的东西变成了“名利权”。人总是贪求太多,把重负一件一件披挂在自己身上,舍不得扔掉。假如能学会取舍,学会轻装上阵,学会善待自己,凡事不跟自己较劲儿,甚至学会倾诉、发泄、释放自己,人还会被生活压趴下吗?

    (2)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面对压力,转移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压力太重背不动了,那就放下来不去想它,把注意力转到让你轻松快乐的事上来。等心态调整平和以后,已经坚强起来的你,还会害怕你面前的压力吗?比如做一下体育运动。体育运动能使你很好地发泄,运动完之后你会感到很轻松,这样就可以把压力释放出去。

    (3)对压力心存感激。人生怎能没有压力?的确,想想并不曲折的人生道路,升学、就业、跳槽,从偏远的乡村走向繁华的都市,我们的每一个足迹都是在压力下走过的。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当我们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时候,都应该对当初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一份感激。

    生活本来就是丰富的,任何人的生活都不会一成不变。我们需要一帆风顺的快乐,但也要接受挑战和压力带给我们的磨炼。缺了谁,我们的生活都会显得有几分单调。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调适工作中的压力呢?

    (1)不要把工作当成一切。当你的大脑一天到晚都在想工作的时候,工作压力就形成了。一定要平衡一下生活,分出一些时间给家庭、朋友、嗜好等,最重要的是娱乐,娱乐是对付压力的良方。

    (2)分散压力。可能的话把工作进行分摊或是委派以减小工作强度。千万不要陷入到一个可怕的泥潭当中:认为你是惟一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人。如果这样的话,你的同事和老板同样也会有那样的感觉,于是就会把工作尽可能都加到你的身上。这样你的工作强度就要大大增加了。

    (3)享受个人空间。不要总是想着工作,努力在每天都安排一段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如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等。

    (4)建立良好的办公室关系。与同事建立有益的、愉快的合作关系;与老板建立有效的、支持性的关系,理解老板的问题并让老板也理解你的问题,了解自己和老板在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5)暂时将压力抛开。一天中多进行几次短暂的休息,做做深呼吸,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以使你大脑放松,防止压力情绪的形成。千万不要放任压力情绪的发展,不能使这种情绪在一天工作结束时升级成为压倒你的工作压力,时不时地做做深呼吸,缓释一下压力。

    (6)随它去。辨别一下你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然后把两类事情分开,归为两类,并列出清单。开始一天的工作时,首先给自己约定:不管是工作中的还是生活中的事情,只要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就由它去,不要过多地考虑,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

    (7)适当的运动。每天寻找时间放松,如呼吸新鲜空气,做适量的运动,散步,时常出入一下办公室,变换一下环境,这些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放松大脑,恢复精力。

    (8)及时总结,妥善计划。对所有的出色工作都记录在案,并不时查阅,一是总结经验,二是为自己寻找自信。为将要进行的工作制订一些短期计划,做尽可能细致的准备。

    别小看职业心理创伤

    职业心理创伤是指由于职业的缘故,工作者经常暴露于一些危险或者残酷的场景中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在心理诊断上,它被称为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有时心理障碍是在事件发生后不久产生的,有时也会延迟到半年以后才出现。

    德国心理学家艾里克瑟认为,当发生的事件超出了以往经历所建立起来的安全感的限度的时候,人的大脑往往就不能有效地解答事件是怎么发生或者是为什么发生的,这时危机就产生了。只有重新把事件纳入可以理解、解释的范围之内,心理平衡才能得到恢复。

    对于职业心理创伤的表现,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反复体验创伤事件的症状,如噩梦、闪回、侵入性记忆;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健忘、认知回避等;唤醒症状,如惊恐反应、过度警觉、入睡困难。还伴有负性情绪(如悲伤和愤怒)以及负性认知(内疚感)。

    有心理专家认为,从业者只有能够保护好自己的时候,他呈现给别人的东西才更具人性。因此,对于容易发生心理创伤的行业,可以多做这方面的知识普及,比如,事先请专家来讲课,了解什么人更容易受到创伤,会有怎样的创伤,怎样预防创伤,如何自我保护等。

    据调查,某些职业特别容易发生心理创伤,警察这种职业就是其中之一。在人们的心目中,警察似乎一直都是铮铮硬汉的形象,很少有人会把他们与心理创伤联系起来。但在心理学家眼中,警察等职业正是心理创伤的高危人群。

    除警察外,与一些事故密切接触的职业都存有较大风险,尤其是士兵、医生、战地记者或事故记者,更是职业心理创伤的高危人群。例如,刑警会经常经历一些紧张激烈,甚至有很大生命危险的抓捕;事故警察、消防队员等也经常会目睹和处理一些事故现场。急诊室的医生则比较多地面对一些发生事故的病人。战地记者和事故记者也会比常人经历更多的不幸场面。在经常与创伤事件接触的过程中,无论他们身体多么强壮,情绪多么正常、稳定,当应激源刺激的强度超过该个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职业性心理创伤的症状。

    当由于职业原因出现在灾难现场时,如果参与人员实际上并不能对此进行处理,也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环境,则这种无助感会让他们的心理更受伤。从业者只有能够保护好自己的时候,他呈现给别人的东西才更具人性。如果他们连自己都蔑视自己的生命,那么他们也很难对别人有善意和人性。因此,很多心理高危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想办法先保护自己。

    心理障碍的发生通常有两大原因,一个是外因,另一个是内因。

    外因就是生活事件,分为恋爱婚姻家庭问题、生活工作学习问题、特殊遭遇(突发事件,天灾人祸)。例如交警,他们的工作强度大,生活没规律,逢年过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少,经常遭遇突发事件,还要承受舆论压力,必须严格自律。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很容易发生心理障碍。

    内因就是心理素质。例如交警,他们必须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胆大心细,吃苦耐劳,临危不惧,还要有同情心、责任感,否则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因此,对交警的选拔必须结合心理测验。

    即使是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当他们遭遇严重生活事件时,也会发生心理创伤。

    有则报道称: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楼道内自缢身亡。进入华为只有60多天的他,生前曾多次向亲人表示工作压力太大,并两度想要辞职。就在其父再度到深圳看望劝说时,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如果我们留意的话,发现因职场压力而出现类似悲剧的事件还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有1200多位企业管理人自杀,其中包括一些比较着名的大企业的企业家。

    中国健康型组织及EAP协会2006年曾借助专业调查机构,进行“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9.13%的在职业白领受“压力”、“抑郁”、“职业倦怠”等职场心理因素困扰;56.56%的被调查者渴望得到心理咨询,但从未尝试过;79.54%的职场人士意识到“职业心理健康”影响到工作。

    这些影响不仅给员工心身健康,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有资料表明,在美国,企业员工因压力问题让企业损失3050亿美元,超过世界500强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而且每年还呈上升的趋势。

    对于企业来说,职场心理疾病的关键是预防,应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员工降压减负,关心并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美、英等国家为了避免这种员工心身健康“损失风险”,企业普遍采用“健康管理”,帮助员工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员工及其家属成员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绩效。有资料显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年在“健康管理”上为公司节约3700万美元的成本。

    社会支持具有强大的保护作用,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创伤。过去,人们生活在大家庭里,邻里之间的关系融洽,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组成一张强大的保护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发生心理创伤的机会就很小。现在,家小了,邻里之间很少来往了,朋友聚会匆匆忙忙,一边喝酒一边唱卡拉OK,连说话的机会也没有了,社会支持荡然无存。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从事高危职业的人员在工作前,包括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该着手训练自己如何自我保护,哪些东西是重要的,自己需要有哪些防护,之后又要做什么样的处理,有什么样的情绪是正常的……这都是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在从业之前应该知道的。

    哪些行业最容易发生心理创伤,就优先做这方面的知识普及,比如,可以事先请专家来讲课,了解怎样去预防创伤,什么人更容易受到创伤,会有怎样的创伤,在工作时要小心些什么,甚至可以在大学中设置一些相关的内容的课程,总之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重视。

    (1)不妨放慢工作速度。如果你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一下,轻松休息一下,可能你会做得更好。

    (2)你也可以找人倾诉。当你被悲伤、愤怒、急躁、烦恼、怨恨、忧愁、恐惧等情绪所占据时,可以大声地喊出来或哭出来,同时要勇于向亲友倾诉、唠叨,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慢慢消失。

    (3)要学会睡眠减压。充足的睡眠也可减少压力,为了你的健康,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很多白领都习惯于晚上工作到深夜一两点,甚至更晚。睡眠不足,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

    (4)要与人为善。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事业的成功相辅相成。

    (5)最重要的是要尽量挤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注意丰富个人业余生活,发展个人爱好,彻底放松自己,享受自己的时间。

    除此之外,单位对员工的培训也非常重要。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并对在职员工定期进行培训,给他们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是目前一个很有效的预防办法。但这种方法对培训人员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是对该行业可能面临的各种危险有丰富了解,并且善于倾听和理解别人的人。通过他们,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这个职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帮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并在员工出现这些症状后,及时找咨询师寻求帮助。另外,职业创伤患者的家人或好友若能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精神上的陪伴,也会对他们有帮助。

    同时,培训人员良好的倾听技巧和反应技巧、和蔼、投入、积极和真诚的态度,对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来说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培训人员接纳的态度是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

    工作是你必须去面对的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严肃的事实:由于生活或其他原因的需要,我们必须长期地、努力地工作。因此,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人们所向往的。即使拥有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一种幸事,因为工作是必需的。

    人为什么要工作?有些人认为工作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另一些人则认为工作不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工作能达到自我实现。如果失去了工作,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失衡,个人价值观的丧失,自尊心的损伤。这些都会使人产生比经济危机还重的精神压力。因此,工作与我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有句着名的话叫“工作着,是美丽的”,可是有一些朋友却将其篡改成“工作着,是郁闷的”。说起来个个振振有词:每天顶着太阳上班,披着星星下班,挨老板责骂,被同事挤兑,到头来只能数着寥寥几张钞票,算计着下个月的供房款。工作着,何其不爽!

    快乐地工作真就这么难吗?如果你不快乐,请快点改变它。因为你的一点不快乐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还会破坏同事和家人的好心情,你也不愿意成为坏情绪的传播者吧?

    有人抱怨工作枯燥、单调、沉闷,收入不高等等,没有一点快乐而言。在你没有能力和条件改变工作时,应努力去适应工作,快乐无处不在,积极去发现和创造工作乐趣,而不是自寻烦恼,你会发现有些事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糟糕,关键在于你对它的态度。

    既然我们都知道必须得工作,那何不用快乐的心境去面对工作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改变吧!

    (1)专注做事,不在意流言蜚语,不在意一时的是非得失;劳逸结合,注重工作的条理和计划,量力而行。

    (2)同事是我们工作中的伙伴,工作量的多和少,工作压力的轻与重,工作中的苦与乐,同事是体验最深的,也是最能理解我们的。工作的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协调合作。许多工作需要多数人共同完成,是否能理解他人,是否能体谅他人,能不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伸出一双手,付出的也许是一点力气,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声问候,也许是讲一个笑话,可得到的却是一天的快乐或一生的友情。

    (3)注重效率。如果工作没有效率是很难有快乐的。试想,一小时的工作,八小时还没有做完,忙得焦头烂额,没有头绪,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创新探索,改进工作方法,争取做到事半功倍,自然洋洋自得,快乐油然而生。

    (4)要把工作和快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要分清主次。工作是快乐的基础,也是快乐的源头,而快乐是工作的动力,更是创新所需的激情,是工作所需的稳定、平和的心态。虽然工作的程序和内容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工作的态度和心情!快乐地工作,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快乐就在你我心头。

    人生是一次负重的单程旅行

    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盲目地羡慕轻松、舒适,没有压力、高回报的工作,可是市场经济时代还有这种工作吗?也有人希望自己的一生轻松自在、愉快无忧,没有痛苦和磨难,甚至连困难也没有,可是又有谁会有这样的“幸运”呢?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中老年人原先身体挺好的,但退休后日子不久,便逐渐和药瓶子成了“相依为命”的“伴侣”。有些老人,甚至退休后只三五年就撒手人寰了,让人极为惊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父子,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一样在大浪中颠覆,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了。

    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有些退休老人之所以衰老得特别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生命的马车突然卸套,使心理不再负重,生命也就迅速衰竭。

    我们也看到或听到,某农村妇女的丈夫意外去世了,她独自拉扯着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地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却非常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因为嗷嗷待哺的孩子正需要她。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加健康。

    一般人认为,紧张、繁忙的工作会影响身体健康,传统的养生之道多强调休息和宁静。但人的生活如果过分的松弛、散漫,也同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有这么一句名言:“闲散犹如酸醋,会软化精神。”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这是因为良好的情绪是维护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压力,松松垮垮,无所事事,就会在闲散中慢慢磨去锐气,钝化志趣,莫名的空虚、寂寞、孤独、忧愁就会不时袭来,自然也就不可能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了。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紧张的工作可以排除人们的孤独感与忧愁感,能增添生活情趣,给人带来欢乐,获得充实,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

    (1)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善待压力、心胸开阔,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焦虑是现代人的通病,有焦虑症的人通常会感到莫名其妙地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两手发抖等,有时发作过后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复正常;有时则使人经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状况,担心此病会再来,形成恶性循环。经调查,那些乐观向上、兴趣广泛的人就不容易有这种焦虑症状的发生。因此,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学习乐观处世,对改善心理亚健康很有帮助。

    (2)保持生活规律、合理膳食。

    (3)尽量改善环境条件。

    (4)保证按时、充足的睡眠。

    (5)进行适当锻炼。不做职场的“心理奴隶”

    行走职场,你经常觉得战战兢兢、垂头丧气、畏首畏尾吗?那么很可能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心理奴隶”。

    所谓“心理奴隶”,实际上是在形容一些职场人被某种死板认知或理念束缚后困顿不安的生存方式。他们背负着各式各样的精神负担,然后将自己陷入条条框框中举步维艰又茫然无措。这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让别人掌握、控制着,扮演着“心理奴隶”的角色,他们从事自己憎恶的工作,生活在不喜欢的环境里,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下面具体介绍“心理奴隶”的五种类型。

    (1)“别人怎样想”的奴隶。这种“心理奴隶”最普通,对创造力和人格最具有破坏性,多见于心理不成熟的人。“我多说话,别人就会认为我爱出风头”、“我做那件事,别人会嘲笑我”……这种“别人”式的想法使之成为“别人”思维的奴隶。大部分这种“心理奴隶”还会去倾听不够资格的人的忠告,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创造力。

    (2)“注定失败”的奴隶。这种类型的“心理奴隶”缺乏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很渺小,无法真正看清自己。他们经常抱怨“我没有好机会”、“我将会失败”、“周围的人都在跟我作对”、“领导没有看重我”……其实,思考本身就能左右事情发展,当一个人想要怎样时,他就真会变成那样。想要戒烟的人如果告诉自己“我无法戒烟”,那么他永远也戒不了烟。“我注定会失败”式的奴隶需要思想有所转变才行。

    (3)“为时太晚”的奴隶。这种“心理奴隶”通常认为在某一年龄阶段时就应当做某事情。比如有的认为自己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进退维谷、骑虎难下,只得听天由命;有的认为自己26岁已经太大了,无法再进大学深造;有的认为自己40岁了,无法想象再婚。

    (4)“安全感”的奴隶。许多人宁愿吃“大锅饭”也不愿改革,这就是典型的“安全感”奴隶。缺乏想象能力是“安全感”奴隶共同的心理特征。其实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生存、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消除不安全感的过程。

    (5)“过去错误”的奴隶。心灵被过去的失败创伤所控制,害怕任何新的尝试是其主要特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因失败而灰心丧气,不懂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过去错误”的奴隶会损害人的探索能力,让人裹足不前。

    (1)如果你在模仿他人之后能感觉到快乐,不妨尽力去模仿。否则,你就应该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理智地面对别人的另眼相看、批评指责,因为职位越高,被人当作闲谈对象的机会也越多,被批评的机会也越多。与敢作敢为、乐于助人、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人人都有“难念的经”,都有不少的问题去应付,你如此,别人也如此。

    (2)经常使用良好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语汇暗示自己,就会增强自信心。平时尽量从“为什么能做到”方面着想,而不应围绕“为什么无法做到”打转。脑子里经常想着“我将要成功”、“我是一位胜利者”,这会增强必胜的信念,并努力寻找各种“有助于成功”的方法。

    (3)不要理会年龄的限制,并从生活中寻找鲜活的榜样。不能苟且偷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

    (4)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因为有风险才会有攀登,有困难才会有突破,有压力才会有奋起,有风浪才会有搏击。因此要学会面对种种困难和罕见、未知的事物。

    (5)将失败看成一种投资,就不觉得是损失了。有人说爱迪生为了造出第一个实用的电灯泡失败了9999次,但他本人则认为自己发现了9999种无法适用的方法。如果能及时觉察出错误,那根本就不能算是错误。如果能认真分析失败并学会如何从中获益,损失就会转化为一件好事。

    人人都会遇到的挫折感

    在各种评比、检查、评优、验收、评估、晋升、调动岗位、排行榜等活动中都会出现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挫折感。挫折感是指个体的动机转化为行为的时候受到阻碍,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而产生消极情绪的行为的心理现象。

    这种挫折感往往会引起以下三种行为:

    (1)发泄行为。当经受太多的挫折时,可能会产生攻击的行为。在这里攻击行为可能是诉诸武力的,也可以是言语的。如当自己在工作上受到挫折时,可能会将自己的挫折感通过回家发脾气打老婆来发泄,也可能会通过体育运动来发泄,也可能是通过大喊大闹来发泄。

    (2)后退行为。受到挫折的人,有的还很不成熟,经受不住打击,会表现出后退行为或是言语的倒退。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极为幼稚的言语和行为。如当自己在单位受到委屈的时候,可能会找自己的亲人哭诉等。

    (3)刻板行为。有的人受到挫折以后,行为会表现出不灵活的特点,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逐渐减退,而且自己还没有发觉。如有的人在事业失败后,可能会对别人说话不予以回应,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挫折感中。

    工作中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诸如:

    (1)缺乏引起的挫折。当一个人不能拥有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时,可能就会出现挫折感。有的人想要成为影星,但是由于自身的条件很差,虽然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仍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可能会产生挫折感。有的人想要找个比较好的工作,但是由于自己没有经验,而被拒绝在大门外,这时候也会产生挫折感。老人要去旅游,但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而不能前行,也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2)损失引起的挫折感。当自己失去原来拥有的东西时,可能就会产生挫折感。例如,一个漂亮的女士,由于美容院的过失导致她的肌肤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她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某人原来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现在却卧病在床,他也会产生挫折感。一个富翁由于生意经营失败导致破产,过着贫穷的生活,他更会产生挫折感。

    (3)阻碍引起的挫折。当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中存在阻碍,并且个人不能解决的时候,也会产生挫折感。每个人都有理想,但是有的人将自己的理想定得太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之外,任凭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能达到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挫折感。有的人因为受到社会公德和法律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也会产生挫折感。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的时候,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都不一样,有的是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而有的人则是逃避。那么,如何消除挫折感呢?

    (1)要正确认识挫折。挫折可以使人痛苦,同样也可以促进发展。

    (2)要有积极的心态。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地去面对,看到挫折中好的一面。

    (3)要行动起来。当你遇到挫折时,不要逃避,而是要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去面对,以此来消除挫折感。

    心理平衡其实就这么简单

    当今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是高效率、快节奏、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商场如战场”。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的和身体的都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在西方心理学的字典里是没有“心理平衡”这一术语的,可谓是中国人的独创。

    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心理平衡应表现为心平气和,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传统“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实际上,心理学中“内向”、“外向”的概念就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后创造的。

    那么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例如,一个满足于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再比如,今日社会上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心理健康。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

    在不同的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的谩骂攻击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还有的人在心理失衡之下,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又因人而异,非常复杂。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的诱因。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但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病变,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1)对自己不过分苛求。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但有些人的抱负不切实际,根本非能力所及、欲求不得,便会认为自己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消除挫折感,则应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稍有提前量即可,只要尽心尽力就能达到或超越目标,这样心情自然就会舒畅了。

    (2)不要强加于人。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这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都会做出来的,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

    (4)偶然亦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要从大处着眼,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不必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暂时逃避。在生活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或看电视等,待到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6)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忧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己朋友,心情会顿感舒畅。

    (7)为别人做些事。以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可使自己忘却烦恼,并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叫做“落井下石”,这种事千万做不得。

    (8)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交瘁。

    (9)不要处处与人竞争。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会与你为敌。

    (10)经常对人表示善意。对人表示善意时经常被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情自然变得平静。

    失落了,别沮丧

    我们常常听到周围有的人在说:“我最近实在太忙,都累晕了!”的确,职场中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使他们也鲜明地代表了一种状态,在他们的工作中都充满了竞争与快节奏,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绝非一般人所能比。

    一般人的正常工作时间为8~10小时,这是人体的健康负荷量。但是,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的工作时间已经超过了10个小时,有的人甚至达到12~15个小时。

    从健康的角度看,如果长期工作12小时以上,就对人体产生压力,继而产生“失落感”也是必然。由失落感所衍生的情绪反应,会使人产生悲观、失望、没有信心,甚至愤世嫉俗的心态。事业的压力对人危害最大,经受不住这种压力,往往会有失落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色”。

    那么,造成失落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专家指出,长期处在白热化竞争的气氛中,会使人极度紧张、苦闷和失望,致使情绪跌宕。当不堪忍受这种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时,自己往往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去自控力。

    失落的打击,最容易使人思想消沉,有时还会失去生活的信心。确实,这种精神压力来自于失去健康身体的忧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康复信心。

    贪欲过高。如果对金钱、财富之类心存过高欲望,那就是贪心,使你轻松的大脑神经长期紧张,正常的心脑运动加快,产生一种与正常生理机能不协调的节拍,就会伤脑、伤心神、伤身体。

    (1)放慢工作速度。如果你被紧张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一下。放慢一点,可能你会做得更好。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使学习、工作都能有规律地进行。

    (2)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冒犯自然规律,否则必遭自然法则的报复。正确地评价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与自己过不去,把目标定得高不可攀,随时调整目标未必是弱者的行为。

    (3)面对压力要有准备。心态要保持正常、乐观豁达;要培养自己有一个宽广豁达的胸怀,与人为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4)丰富个人业余生活,发展个人爱好。情趣往往让人心情舒畅,绘画、书法、下棋、运动、娱乐等能给人增添许多乐趣,调节生活节奏,从单调紧张的氛围中摆脱出来,走向欢快和轻松。

    压力不会自动变成动力

    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压力。可是,压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变为动力,就看自己如何去面对。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人在其中不进则退,所以当遇到压力时,明智的办法是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也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可以通过看看书、涂涂画、听听音乐等,让心情慢慢放松下来,再重新去面对。此时往往就会发现压力其实也没有那么大。

    很多人都会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事实上,压力并不是动力,压力就是压力,动力就是动力;压力是从“敌人”的挑战中产生的,而动力则是从内心的愿望中升起的。压力与动力就像两个交叉的圆环,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它们有各自的圆心。压力是从害怕中漏出来的,因为害怕才“不得不”做;动力是从喜欢中流泻出来的,因为喜欢才愿意去做。心存不安的人,很容易把压力当成动力,压力变成的动力容易枯竭。好心情的人,会把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变成自己喜欢的,而从好心情中流淌出来的动力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李女士30岁,是某报的采编记者。四年的记者生涯,她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她非常努力,不知疲倦地挖掘有震撼力的新闻题材。为了事业的成功,她一次次地婉言谢绝了多位男士抛来的绣球。她不断地施加压力,逼自己时时处于压力的状态。她认为,没有压力就不会有成功的动力。比如,每天要有一条焦点新闻见报。为了焦点新闻,她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三餐不定、睡眠不安。的确,那段时间,她的新闻稿不仅见报率高,而且反响也很大。领导赏识、同事羡慕、社会关注。

    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另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记者成了该报社的焦点人物。李女士心里很不舒服,焦躁不安,她给自己下了死规定,必须每天有一条焦点新闻见报。还真管用,她的新闻稿受关注的热度又迅速升了上去。可惜好景不长,又有一位风华正茂的记者夺走了她的关注度。李女士感到很沮丧,不安、无奈、疲倦,使她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成功,对未来的成功之路,她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时钟走过的每一秒钟,她都在警惕自己有没有在做与焦点新闻相关的事情,她害怕自己浪费时间,似乎一不小心,焦点新闻就会从流动的时间中溜掉。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飞过,工作一天一天地闪去,李女士的见报率和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低。她发现,以前定目标、加压力,她能够立即响应、迅速去做;现在即使定了目标,下定了决心,很快又会放弃。她恨自己没有毅力,抱怨自己无能。她想好好休息休息,什么事情也不干,但一想到自己离成功还那么遥远,她就浑身战栗,只能硬着头皮、神情疲惫地为成功继续奋斗。

    李女士是个非常有能力的记者。但是,只有在她成为焦点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了不起的。人有嘴巴,是不是在说话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自己有嘴巴呢?其实,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嘴巴都在。李女士糊涂了,她觉得没有自己的焦点新闻见报,自己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记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嘴巴还在,她要求自己不间断说话,生怕说话一停下来自己的嘴巴就会消失,即使累了、困了、烦了、麻木了,她也不愿暂停说话。

    李女士对成功的渴望太强烈了,她太害怕生活在被忽视、受冷漠的日子里。为了消除自己害怕的心,她要求成功时时伴着自己,这样她为成功付出的代价是“筋疲力尽”。如果说,原来为成功还能付出“筋疲力尽”,现在她连“筋疲力尽”的代价也付不起了。

    有些人总喜欢把别人的压力放在自己身上。比如,看到别人升职、发财,就总会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不是自己呢?其实只要自己尽了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有些东西是急不来也想不来的。与其让自己无谓地烦恼,还不如想一些开心的事,多学一些知识,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

    心理专家指出,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大家在遇到一些压力的时候尽量能够想办法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说找朋友聊天。实在觉得压力大,不妨找心理医生倾诉,做一些户外运动或者是做些体育活动。遇到压力及时缓解,在压力中更好地适应环境,学会坦然面对现实,绝不逃避,通过静心、自我暗示等方式积极地进行心理调整,这样才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专家还建议,平时比较容易烦躁不安的人,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进行适度的放松训练,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旦出现心理不适症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求治。

    (1)设定现实的目标。对自己和别人的期望值要现实些,使之切实可行。

    (2)将压力写出来。一旦将压力1、2、3……地写出来,你就会发现,只要各个击破,其实压力很容易缓解。

    (3)统筹安排。事情往往分为必须做、应该做和想做的。如果必须做的事没做,就会增加内心的紧张或压力。所以,你只要先把必须做的事完成,就会减轻压力。

    (4)适时放松。每个人在工作之后都需要放松,如听音乐、洗澡、看喜剧片、外出旅游和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5)慢慢用餐。用足够的时间吃饭可以缓解压力,狼吞虎咽会增加紧张情绪。

    (6)想象。比如想象在蓝天白云下,自己坐在平坦的草地上,心中充满安详、宁静、平和的感受,这样可在短时间内缓解紧张,恢复精力。

    (7)闻香气。香气能抑制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和心理压力有明显的效果。

    (8)读书。当你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便会抛到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一个人逐渐变得开朗豁达,不惧压力。

    (9)求助。当你需要别人倾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时,尽管开口。

    (10)想哭就哭。哭能缓解压力,让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