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心理健康诊疗手册-工作重压下的心理疾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怕的不是事业失意,而是心灵失控

    有媒体报道称,年仅24岁的普华永道员工胡宗凯,因长期得不到公司重用,惟恐这种状况延续下去自己可能被公司炒鱿鱼,不堪压力,徘徊再三,最后毅然从公司大楼的20层跳下。胡宗凯曾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即进入PWC工作,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得不到公司的重用,自杀前他一直担心自己会被炒了鱿鱼。

    胡宗凯跳楼事件让人震惊,也引发了社会上多方讨论。导致悲剧上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公司能多关心一下新员工的心理变化、行为表现,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而假如胡宗凯能够适当地进行心理调适,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悲剧也不会上演。然而,从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当你事业失意时,心灵千万不要失控。

    对于职场打拼一族来说,工作失意已经很不幸了,而失意所引起的健康隐患就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因此伴生出诸多心理、生理上的病症:其内在表现是焦虑、惶恐、不知所措;外在表现则是没有精神、心烦气躁、忧郁、自闭。

    英国科研人员最近发现,人如果工作失意,容易导致中风发生。心理学家发现,若为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老板工作,不仅会带来精神上的不快,还容易影响身心健康。研究人员为28名关注自身健康的职员进行了数日血压测定,结果显示,那些认为上司不公或不讲道理的雇员,在与上司打交道时血压显着升高。

    研究还发现,那些不受人尊敬和信赖、偏听偏信的上司最容易引起雇员血压升高。尽管短暂的血压升高并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在工作中一直处于高血压状态,心血管系统就很可能受到损害,具体表现为冠心病发病风险上升16%,中风的危险上升38%。此外,研究还发现,对不喜欢的上司或同事忍气吞声容易引起头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一些头痛患者的主要病因。

    (1)宣泄积郁。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伤忧郁时,不妨与异性朋友倾诉;也可以通过上网、热线电话等向主持人和听众倾诉;也可进行一项你所喜欢的运动;或在空旷的原野上大声喊叫,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2)随遇而安。这是心理防卫机制中一种心理合理反应。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就少,心理压力就小。古人云:“吃亏是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3)精神胜利。这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如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遭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的精神来调适你失衡的心态,营造一个祥和、豁达、坦然的心理氛围。

    (4)难得糊涂。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阈值,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这层保护膜,会使你处惊不乱,遇烦恼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紧张事件。

    (5)音乐冥想。当你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时,不妨试着做一次“心理按摩”——音乐冥想,想象一下,自己在“维也纳森林”,乘坐“邮递马车”……

    (6)幽默人生。这是调和心理环境的“空调器”。当你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依赖使你更可怜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情感无关。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会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真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父母的小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生活重任和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1)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些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2)习惯纠正法。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信赖的人。

    惰性是自暴自弃的暗示

    上班时间久了,或是总是做重复性的工作,人们就容易产生一种懒惰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懒惰症”。工作懒惰症的具体表现是: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越来越依赖、满足于现状,对于工作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令人反感的模式,从未尝试着去改变这种工作方式。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犹豫不决。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

    下面列举一些懒惰的具体表现:

    (1)不能愉快地同亲人或他人交谈,尽管你很希望这样做。

    (2)不能从事自己喜爱做的事,不爱从事体育活动,心情也总是不愉快。

    (3)整天苦思冥想而对周围漠不关心。

    (4)由于焦虑而不能入睡,睡眠不好。

    (5)日常起居极无规律,无要求,不讲卫生。

    (6)上班常常迟到、早退却不以为然。

    (7)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8)在工作中不能创新。

    面对惰性行为,有的人浑浑噩噩,意识不到这是懒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总是幻想美好的未来;而更多的人虽极想克服这种行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过且过,日复一日。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1)要学会微笑。当你不再用冷漠、生气的面孔与亲人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都很喜欢你,重视你。

    (2)做一些难度很小的事或是你最爱干的事,也可以做些你想了很久的事。不要只看结果如何,只要这段时间过得充实就该愉快。

    (3)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生气。遇到挫折时,生气是无能的表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冷静地查找问题出在哪里,或是自我解脱,或是与别人商量,哪怕争论一番,对扫除障碍都有益处。

    (4)学会肯定自己,勇敢地把不足变为勤奋的动力。工作时要全身心投入,争取最满意的结果。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一面。如果改变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说明或是技术不熟练,或是还需完善其中某方面的学习。

    这样努力一段时间,你将发现自己很少为因做了某件事而感到遗憾。你还将发现,以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情绪,脚踏实地地实践着,由易到难,不断更换目标,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克服懒惰,正如克服任何一种坏毛病一样,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你决心与懒惰分手,在实际的生活中持之以恒,那么,灿烂的未来就是属于你的!

    嫉妒是心灵的陷阱

    老张是位老员工,业务过硬,为人也忠诚可靠,但由于不会“来事儿”,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重用,看着一些比自己资历浅,能力也未必在自己之上的人,凭着擅长领会领导意图、溜须拍马,在职场青云直上,老张的心里颇为愤懑,时常对同事发一些牢骚。

    而小梅刚刚毕业,看着同办公室的小媚凭着漂亮脸蛋和一张会说话的小嘴,把主任哄得天天眉开眼笑,醋意大增,时常背后说些风凉话:“有什么了不起,看她都快成主任的‘小蜜’了。”

    很多人都曾有过和老张、小梅类似的经历。多数人遇上这样的事情,虽然心里不满,但能顺其自然,不过分计较,也有的人则会对此耿耿于怀,或者直接找领导去辩理,或和他看不惯的人吵架,或者悄悄地用心计,和自己的“假想敌”争宠,勾心斗角,也有的人则把对“假想敌”和领导的不满长期压抑在心里,一个人生闷气,甚至有人因此闷出病来。这些情况都可以称为是“职场嫉妒症”。

    嫉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然而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败。失败之后所产生的由羞愧、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就是嫉妒。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嫉妒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嫉妒具有积极的意义。莎士比亚把嫉妒比作爱情的卫道士。确实,你的恋人如果反对你同别的异性接触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对你的爱的程度。反之,如果他(她)从不“吃醋”,那么你们之间的爱情恐怕还处在很低的水平,或者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因此,嫉妒在爱情里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如果嫉妒能够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则是积极的。

    另一方面,嫉妒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消极的意义。嫉妒常常会导致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等消极的行为。嫉妒往往是和心胸狭隘、缺乏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心胸狭隘的人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产生嫉妒心理,别人任何比他强的方面都成了他嫉妒的缘起。缺乏修养的人会将嫉妒心理转化成消极的嫉妒行为,严重地破坏了人际关系。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嫉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因此有必要消除嫉妒心理。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心理障碍也影响着你的人际交往。

    (1)自卑。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2)自负。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3)多疑。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时起飞。这种心情是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敌视。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被家人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就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5)羞怯。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6)干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有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袒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来满足低层次的心理需求而已。

    正因为嫉妒产生的消极作用,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克服它。当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时,我们就无暇去嫉妒别人。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使自己真正充实起来,那么,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

    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可以说“我的运气不太好而已”,“这样的成功没有什么价值”,以此排解心中不满,避免产生嫉妒。这种方法只是权宜之计,不能过分使用,否则可能又会产生其他消极的心理障碍。

    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却不能注意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其实任何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总之,对别人产生了嫉妒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正视嫉妒。如果能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往往会使你赶上甚至超过别人。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病态的嫉妒心理对他人和自己的危害都很大,因此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消除嫉妒心理。

    (1)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要正确进行比较,要以学习他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心态作比较。

    (3)当嫉妒心理出现时,要把它转化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工作狂隐患多多

    在我们周围,不难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每天工作超过十小时,脑子里从来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他们基本不会有上下班的界限,家是一个有床的办公地点,而办公室则随时可以成为加班时躺倒睡觉的“家”;偶尔陪家人朋友散心逛街,他们也多半是人在心不在,脑子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工作……对于工作,他们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状态,一旦离开了工作,就会精神不振,毫无生气,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们是“工作狂”。

    观察身边的工作狂,大概有几种不同原因:

    (1)真正热爱工作或金钱,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乐此不疲,激情不减。

    (2)没有营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或者因为客观原因而两地分居,家人不在身边,或者缺少与工作彻底无关只为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不得不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3)把工作当作逃避手段。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种苦恼、不满或自卑,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些令人伤神的事,只好疯狂地投入工作,他们只有在忘我工作时才能体会到自信和快感。刚刚失恋的人也很容易成为这样的工作狂。

    人类在激流勇进的文明化进程中所付出的重大代价就是对自身的压榨。所谓“过犹不及”,我们需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快乐和价值,但也并不应该鼓励工作狂。

    毕竟,生活的概念要比工作大得多,生命的意义也不能仅仅依靠工作上的成功来证明。过分依赖职场竞争带来的成就感与充实感,忽视对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必要的经营与维护,不但不能逃避寂寞空虚,反而会吞咽更深的失望和孤独。

    (1)如果你本人是个工作狂,首先需要调整心态。金钱、权力、荣誉等等,这一类的成功永远没有止境,而你的时间、精力、健康、生命却都是有限的。事业的成功无法替代家庭生活对人的价值。多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必要时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工作中,多加强自身时间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组建高效的团队,通过合理的分工和授权,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让自己能从工作中逐步“解脱”。

    (2)如果你遇到了工作狂上司,不得不在他的“以身作则”下勤奋工作,那么就试着从心理上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做法,不要一味排斥、抱怨,以避免双方关系的恶化。其次,多配合他们的工作,尽下属之责,争取成为他们信任的好助手。如果对他们的工作方式你确实不能接受,也应该大胆表达出来,当然必须注意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毕竟,从乐观的角度看,跟着工作狂上司一起工作,你可能会因此有更好的业绩。虽然是万不得已,但也算有所收获。

    情绪浮躁,稳定不下来

    职场中,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与强烈的成功欲望的双重压力下,导致了职场中人许许多多的情绪问题。焦虑、欢喜、急躁、慌乱、失落、颓废、茫然、百无聊赖……交替划过你敏感的内心。许多时候,你在这种心境中变得无所适从。也许,这就是一种浮躁。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徒弟说,“别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说:“随时。”中秋,师傅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疾起,草籽飘舞。“草籽被吹散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师傅说,“随性。”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师傅翻着经书说:“没关系,随遇。”半夜一场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师傅正在打坐,眼皮都没抬,说:“随缘。”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徒弟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故事至此,也许你一定能看得出,徒弟的心态是浮躁的,而师傅的平常心却是成熟而理性的。

    “师傅”的理性与平常心,尤其值得患得患失、在狂喜与颓废之间震荡的职场中人思量。从预备撒草种到长出绿苗,“徒弟”的情绪大起大落,而师傅却平和地面对。这种心态差别源于两种人的阅历与素质。

    职场中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遇到的问题可能不同,但所面临的压力其实是一样的。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不分昼夜地加班、工作碰到困难、获得褒奖、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连连,这都是我们要经历的事情,它涉及到所有的人,并不是单单指向某一个人。而职场中人不同的反应体现的则是个体的素质。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学会,而且必须学会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怨天尤人、沾沾自喜抑或是垂头丧气。当我们能心态平和地坚持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而不是伴随着情绪上的大起大落,那么,我们就在一步步地远离青涩,摆脱浮躁,走向成熟与平和。

    (1)自我分析。就是自己对自己,特别是对本人性格的基本认识,这种分析要客观,恰到好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始终保持一种比较合乎实际的水平。

    (2)自我评价。就是自己给自己“定格”,根据分析为自己“打分”,打分要准确、要公正,当然也要参照别人的评价,但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即有自知之明。

    (3)自我教育。又分为自省、自警和自砺。自省,就是回忆、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性格、面貌,总结优点,发现缺点,从而不断上进;自警,就是要经常给自己以警示、提醒,自我警戒,自我约束;自砺,即自我砥砺,也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磨炼,锻炼意志品质。

    (4)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节,比如,负性情绪的消除,通过疏泄、转移、升华、反思等“排忧解难”;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和谐的生活空间;通过积极的放松,消除紧张与焦虑,并且注重使用相应的心理疗法,摆脱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塑造健康的人格。

    总想逃开,总觉得自己不行

    佛教中有“出世”与“入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入世则指普度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做亲密的接触,惟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工作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上班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总想逃开的心理。

    具体说来,逃避心理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强。

    (2)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3)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4)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具有逃避心理的人的具体表现是:

    (1)借口多多。选择逃避的人通常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于是,在面对上司或同事的指责时,他们往往会说出:“我也不想……。“事情本来不是这样的,都是……。”“×××让我这样做的,我没有选择的余地。”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这些辞令听起来表达了说话者无可奈何的心情,其实是他们逃避责任的潜意识的表现。

    (2)选择欺骗手段。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没有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时,除了会说出上面的那些话之外,他们还会采取欺骗的手段。例如,因为自己在网上玩游戏而没有做完报表,当领导问他的时候,他却说是因为出去陪客户而没有完成。

    (3)怨天尤人。有逃避心理的人在面临工作中的挫折或挑战时,总是喜欢从外部条件出发,让外因成为主导因素。抱怨没有好的环境发展自己,抱怨别人排挤自己等等。在这种抱怨中,人会变得胆怯畏惧,适应不了新的变化。而如果任凭这种心理发展下去,就容易由逃避心理产生焦虑、恐惧甚至轻生的心理。

    1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

    2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2)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又没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3)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比来比去,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在工作中,一个人若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而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就会产生自负心理,于是在工作中就容易彰显自负的个性,而忽视了他人或全体的力量。即使有人对他的缺点做出指正,他未必就能听得进去,这样我行我素,势必会在自己的工作中、与同事的沟通中甚至是在和领导的接触中处处暴露自视清高的迹象。这样一来,他就很难和周围的同事融洽相处,会在同事和领导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到了这个份儿上,他的工作不出错则好,如若出现问题,自然与他的自负性格脱不了干系,抹泪的结果估计都是轻的,他的“饭碗”说不定就会因此而失去。自负心理的产生往往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生活中的一帆风顺

    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80后”职员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单位属于学历高,又出类拔萃,老板又宠信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2)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者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3)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4)情感上的原因

    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背景不很好的职员,生怕被家庭背景优越的职员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人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他们通常表现为:

    (1)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忌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2)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这种人固执己见,惟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3)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

    (1)与人平等相处。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2)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的形象。

    (3)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4)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职场抑郁症,你有吗?

    现代人的生活步伐加快,得失之间也变得鲜明无比起来,情绪的震荡常常会使一些上班族们晃得七昏八素,再加上人际之间竞争的复杂化,若稍有心理调适不当或外在支持无法配合,就很容易落入情绪忧郁的恶性循环当中。

    什么是“恶性循环”呢?所谓的“恶性循环”,是指一旦你因为某件事的不顺利而忧郁不振,导致心灰意冷,甚至进一步使工作效率下降。恶性循环后更多的挫败和失落事情便会接踵而来,如此内外交加,忧郁症就等着你了!

    也难怪近年来上班族罹患忧郁症的比例愈来愈高,影响重大者,造成企业团队里整合不良,小则出现个人离职、失业和自杀个案频传,实在令人不得小看忧郁症的破坏力,这也是目前企业文化里强调情绪管理为重要课题的原因。

    1易患抑郁症的职业

    究竟什么样的职业类型较容易患忧郁症呢?这方面的研究调查并不简单,因为行业里又有不同的职级和情境,若要明确地做排行统计,恐怕有采样上的偏差。

    不过专家指出,某些特质的工作容易引起较大的压力,相对的忧郁症也较常见:

    (1)具有时间紧迫性及人际竞争性的工作,如业务工作及定期有业绩汇报的工作者。

    (2)需要频繁调动工作地点以及内容的工作,不断地适应新环境以及与新同事之间的关系,稍有不适,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3)缺乏同侪伙伴的工作环境,压力及责任较少有人可以共同承担。一旦有事,只能独自承受,压力难以排解。

    (4)缺乏社会认同感、社会价值观评价较差等级的工作,也极易导致长期缺乏自我认同感、成就感以及缺少满足心理上需求,这也包括工作前瞻性等因素。

    (5)作息时间不正常的工作,如轮班、熬夜、时差大等工作,容易影响生理时钟,造成内在失调,相对的危险性也会增高许多。

    2患抑郁症的关键因素

    其实,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上班族承受的压力来源除了工作本身之外,其自身的认知系统如何去看待压力与处理压力才是情绪失调与忧郁挫折的关键因素。

    (1)自卑心理。有些人总习惯用悲观、消极、绝望的观点看问题,不自觉地具有自卑心理,在自卑的指引下,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例如当看见别人取得某种成功,就会想“人家有本事,我不能跟人家比”。如果自己遇到挫折,不去从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想“我的运气本来就不好”,毫无根据地自怨自艾或愤世嫉俗,导致本来松弛的情绪又开始变得紧张。

    (2)自我评价过低。有的人把一般性过失、欠缺、挫折和困难看得过于严重,似乎做了不可挽回的错事。生活中总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过低估计自身的长处,做事时常常灰心大于信心。

    (3)扩大推理。有的人把自己的不良感觉当成事实的证据。

    (4)走极端。这种现象表现为运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是白就是黑。这种人一遇挫折便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进而觉得自身已不具任何价值,失去自信。

    (5)以偏概全。认为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会不断重现。生活中遇到困难与不幸,即认为困难、不幸会重复出现。一次恋爱失败,就认为以后也不会找到真心的爱人。

    (6)消极思维。有的人遇事总想消极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变色镜看问题,滤掉了所有的光明,整个世界看起来暗淡无光,都是灰色的。他们常常用一个忧郁的假设支配着自己的思想,对事物只抓住它的消极部分,并牢牢记住。

    (7)敏感多疑。有些人无事生非,终日担心自己将大病临头,遇事往往自我断论,主观猜疑,杞人忧天。

    (8)自责自罪。有的人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责任,并且妄下结论,认为一切坏的结果都是自己的过失和无能所致。比如有些无意中的过失,别人并没有计较,或者早已忘掉了,可他们却还忧心忡忡,担心别人对他们有看法、有成见。这些人过分注意别人脸色,以至遇事束手无策,不敢行事,或者自暴自弃,不能有所进取。此种变形的自卑、内疚心理来源于人格的变形和过分的责任感及义务感。以上的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人陷入抑郁困境而不能自拔。

    再有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挫折也会导致抑郁,比如工作、事业遭到了重大失败等等。

    做好职场压力管理,自然就没有机会让忧郁症成为自身的苦痛。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消除抑郁呢?所谓自我心理调节,是不依赖心理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自己通过心理调适,自己训练,自我心理保健等方法,消除忧郁,恢复健康的纯心理。

    (1)目标合理。学会自我称赞,自我欣赏,培养自信,坦然对待不良刺激,以保持情绪稳定,心境良好。如果你充满信心,“结果”就会朝好的方向走。有位成功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去,世界会为你让出一条路来!”

    (2)扩大人际交往。悲观的人周遭大部分都是悲观者,而乐观的人身边亦多为乐观者,因此要想改变命运,你必须要向乐观者学习。不要拘泥于自我这个小天地,应该置身于集体之中,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相处。这些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人会使你更多地感受到事物的光明和美好。

    (3)自己调节情绪,逐步改善心境,从而使生活重归快乐。要想消除抑郁情绪,首先应该停止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埋怨,明确自己的认知错误来源于以感觉作依据来思考问题。因为感觉不等于事实。每当你焦虑抑郁时,切记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①记录。瞄准那些自然消极的想法,并把它们记下来,别让它们占据你的大脑。②反思。③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态。

    (4)学会宣泄。要善于向知心朋友、家人诉说自己不愉快的事。当处于极其悲哀的痛苦中时,要学会哭泣。另外,多参加文体活动、写日记、写不寄出的信等等,都可以帮助消除心理紧张,避免过度抑郁。

    (5)饮食疗法。吃糖类食品对脑部似乎有安定的作用,蛋白质则可提高警觉性。要多吃含有必需脂肪酸和(或)糖类的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进食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猪肉或油炸食物。脂肪会抑制脑部合成神经冲动传导物质,并造成血球凝集,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尤其是脑部。所以,尽量让自己的饮食可以综合糖类和蛋白质这两种营养素,让脑部活动达到平衡。

    (6)多接受阳光及运动。多接受阳光与运动对于抑郁症病人有有利的作用,多活动活动身体,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松,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或多或少改善一个人的心情。

    (7)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使生活有规律。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按时起床、按时就寝、按时学习、按时锻炼等等有规律的活动会简化你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别的事情,保持身心愉快。而多完成一件事,就会使人多一份成就感和价值感。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对抑郁症来说,心理治疗还是比较合适的。

    “e”时代的“早衰综合症”

    在“e”时代,许多人需要花很多时间使用电脑,工作自动化虽然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但是常对着电脑,却使人觉得是“高科技在控制人”,而“不是人在控制机器”,因而减少了工作上的满足感。整天面对着电脑,使人觉得工作乏味,而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与沟通,使“e”时代人在自然、满足感、自尊、自控下,健康备受威胁,从而患上了“早衰综合症”。

    “早衰综合症”是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常见的身心病症。换句话来说,这种病症是一种特殊的不良心理卫生问题。

    所谓“早衰综合症”,简称“早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中壮年人过早地出现生理上衰老、体质上衰退和心理上衰弱的现象。由于在身心两方面都存在未老先衰的多种征象,真正病理机制尚未明确,所以称之为“早衰综合症”。

    患有早衰症的人通常会有如下特征:

    (1)生理上衰老——视力过早衰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体力不支、食欲很差、睡眠的质量很差等。

    (2)体质上衰退——头发秃脱,白发斑斑或色泽无光,皮肤满布皱纹、消瘦、疲乏无力。经常伤风感冒,发高烧。

    (3)心理上衰弱——经常感到精力不足,心理性疲劳非常多见。由于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思维功能和心理效能下降颇为突出。

    (1)正确看待早衰综合症。许多人认为早衰现象是单纯的体质问题,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更多中年人忙于自己的事业,整天醉心于工作、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个人的理想进取,忽视了身心保健工作,以致不少中年人潜伏许多种疾病,甚至英年早逝。早衰是一种危险的身心健康威胁的信号,及早寻找原因,及早检查防治,以达到“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的作用。

    (2)认识到定期体格和心理检查的重要性。中年人,尤其中年的知识分子,每年至少作一次全身检查,及早发现问题,早期诊断,早期防治;不要常以工作重、任务多而放弃合理的医疗检查。

    (3)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价值。必须纠正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想法,认为体力劳动或家务劳动就是体育锻炼。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并非体育锻炼,体力劳动绝不能代替运动;相反,前者是一种不规则的体力消耗,是一种输出,而体育锻炼是一种有规则的补偿、调节,具有增强身心功能和强身治病功能。

    (4)强调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卫生原则和要求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那就是人必须愉快地生活,人类必须学会和养成一种乐观通达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缺乏这种基本心理条件和为人之道,即使这个人腰缠万贯,权高势大,他也是不幸福的,生活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中年是人一生中身心和事业的成熟期,也是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时期,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有些人不注意体育锻炼和心理卫生保健,导致体质情况较差,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网络成瘾=精神病态

    网络成瘾是一种表现为耐受性、戒断症状等的心理生理性成瘾。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信息储存、加工、传递的方式,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改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过度使用网络导致情绪障碍、家庭矛盾、社会适应等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上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效益和快乐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带来了危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染上“网瘾”。

    上网的人,在网上可以获得超越生活的感受,满足日常生活中难以满足的某些精神需要。如:网上游戏中那曲折离奇、悬念百出、紧张而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的血腥打斗,给人提供强烈的感官刺激,以此来弥补生活中的寂寞与空虚;网上聊天,直抒胸怀,没有面对面交谈的压抑与戒备;还有那网吧情人、网上婚恋、黄色网页等等,更易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精神满足,从而对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以致在触网后,乐趣不断增强,上网时间不断延长,到后来就与“网”难解难分,产生身心依赖。

    若因故不能上网,就会出现与吸毒成瘾相仿的戒断症状: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并且非上网不可。这样,就迫使上网者不断延长上网时间,而上网时间过长,轻者导致“网络综合症”,出现手腕关节不适、腰酸背痛、活动不灵、肌腱炎、腱鞘炎、视力下降及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失眠、心情抑郁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像练气功一样出现“走火入魔”而导致精神异常。

    如果有关症状和类型的描述只是让你觉得新奇,甚至你还跃跃欲试的话,下面这些曾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你警惕起来。

    首先,网络成瘾虽然不像真正的毒品那样会危及我们的生命,但长时间上网必然影响我们的健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剥夺以及免疫功能变弱。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成瘾给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灾难。

    如果你是个公司职员,而你所在的公司已经联网,那么小心了,网络成瘾会危及你的工作效率。一项对全美前1000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超过55%的管理人员认为,很多雇员把上班时间用在与工作无关的网络活动上。纽约州一家公司暗中统计了本公司职员上班时间的网络活动,发现其中仅有23%是真正与工作相关的。由于上班时间在网上漫游而被辞退的雇员更是不断增加。

    如果你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而最近你丈夫对上网的兴趣越来越大,那么小心了,网络成瘾可能会使你成为电脑寡妇!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金波利·杨在过去三年中亲自访谈了数百名网络成瘾患者,她发现一个患有网络成瘾的丈夫,每天和他心爱的计算机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和他亲爱的妻子在一起的时间要长。更糟糕的是,或许他已一“网”情深地爱上了他的“英特恋人”,正准备带上他的电脑离你而去。

    据专家考察,有六种人格障碍易患网络成瘾。

    (1)强迫性人格障碍。过分地疑虑和谨慎,常常对规则和秩序过分地关注,他们一般都非常追求完美,道德感过强,在不能控制自己情绪时,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有时会强加一些自己不想要的思想。在强迫症中,约有72%病前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男性多于女性。本质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到内疚,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屡教不改。

    (3)冲动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定型)。暴发型或攻击型的人格障碍。他们容易和别人发生争吵和冲突,尤其在受到阻止或受到批评时,控制不了情绪,有时还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从来不考虑后果。这样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没有长性,但是惟独对上网能够坚持。

    (4)偏执型人格障碍。对挫折和遭遇极度地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敏感多疑,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

    (5)回避型人格障碍。持续地紧张和忧虑,怕自己出丑。这样的人只有在肯定了自己一定会受别人的喜爱才会进行社交活动。他们只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己的需要,以满足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

    (6)表演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常希望领导和同事表扬和敬佩自己;喜欢参加各种人多的活动好出风头,寻求刺激;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往往相差甚远。

    (1)上网之前先限定时间。看一看你列在纸上的任务,用一分钟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你估计要用40分钟,那么把闹钟定到20分钟,到时候看看你进展到哪里了。如果嫌用闹钟麻烦的话,可以在电脑中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小软件,在上网的同时打开,这样就能有效控制你的上网时间了。

    (2)上网之前先订目标。每次花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你要上网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不要认为这两分钟是多余的,它可以为你省10个两分钟,甚至100个两分钟。

    (3)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请注意:借网消愁愁更愁。理由之一是,当你几小时后下网的时候,问题仍然在那儿,“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理由之二,你的上网行为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强化,你看:上网——注意力从现实中转移——忘记生活烦恼,不需要几次,你就会如同巴甫洛夫的狗记住铃声会带来食物一样,记住上网能带来忘忧。以后,你一听到调制解调器的声音就会兴奋不已。阻击“星期一症”什么是星期一症呢?其实星期一症就是我们常说的星期五亢进症。这两种病实质上是同一种病。事实上,如果还要细分的话,还可以分成“星期二认命症”、“星期三小亢进症”等不同症候。星期一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有时间性的精神疾病,一个星期来一次,一次接连持续四到五天(只要待在办公室的时候就会犯病)。想想,一个星期也不过七天,所以这种病和另一种一个月来一次,一次也是持续四到五天的症状非常有可能“撞期”,重叠率非常大。每个月的这种状况,医学上称之为“红色星期一”,其威力绝对不下于“黑色星期五”。

    “星期一症”是一种不需要病毒、细菌传染的传染病。通常一个同事生病,就会经由眼神、语言及写得很差劲的企划书传染给别人,这种新式的传染方式比旧式的有效而快速。虽然此症不需要病毒和细菌的帮助,但是很奇怪,有时“体液”传染却得以见效,特别是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晚上,男同事和女同事共处一室时,交换的体液愈多,星期一的症状就愈惨。

    截至目前为止,“星期一”症仍然是绝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任何药可治,而且严重到末期的患者可能致死。死因并不一定,有人是因为星期一一整天都脸泛忧郁的蓝色,积郁成疾而死。如果还不死,也很有可能因为一脸死相而被老板活活骂死。有人则是星期五太过亢奋,精力无穷,因此想尽各示中方式进行发泄,以致过劳而死。前者多发生于多愁善感的女同事身上,后者多发生于血气方刚的男同事身上。至于死不了的人,不是像个孤魂野鬼一般,在星期一和星期五之间飘浮游荡;就是像引颈引戮的死囚,知道办公室就是葬身之地,只是不知道死在星期几而已。

    1.治标

    “星期一症”其实是有改善的可能。

    方法之一就是星期六、星期日好好休息。但是,怎么样才算是正确的休息呢?找个安静的地方,烧个香精油,到床上先躺平,眼观鼻,鼻观心,深呼吸,不要去想上个星期堆在桌上的那座文件山的高度,也不要想星期天晚上主管约你去看电影你却爽约的事……不过,这些方法只能治标,因为到头来你还是得面对星期一文件山山崩的危险以及主管的大变脸。

    方法之二是把脚举到头上,把腿盘到脖子上,把胳臂往外弯,把双手打个蝴蝶结,把头转90度……这样子,你就没有办法去想办公室的杂事了。

    2.治本

    想要治本,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一不作二不休——不去上班,或者直接炒掉老板,自己当家。

    其实,当人们走进办公区时的情绪是积极的、稳定的,会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质量好;反之,情绪低落,则工作效率低,质量差。如果在办公区内,工作人员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卓有成效。

    为此,建议在办公室内不断提高心理卫生水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探讨一番:

    (1)学会选择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使自己免被“精神污染”。

    (2)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生活,而且还运用了积极方式宣泄了不良情绪。

    (3)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员工心理档案,并定期组织“心检”,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寻求解决的办法。

    (4)经常组织一些“健心活动”,使职工能够经常保持积极向上、稳定的情绪,掌握协调与控制消极情绪的技巧与方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