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之上,祸从口出的事情常有,我们稍不留神的一句话可能伤害到别人,甚至导致对方的不悦,使彼此关系破裂,造成人际交往或者生意上面的失利。
这就是饭局上的一大隐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次公司组织年会,宋建超和几个同事在酒席间闲聊,聊着聊着他们聊到了今年公司的人事调遣。
宋建超说道:“这该调的不调,策划部的徐经理怎么给调走了?”
一位同事道:“公司内部的事情不是咱该管的,还是少议论的好。”
宋建超道:“我不过是随意提提,咱也是公司的一份子!而且那位徐经理人确实挺不错的。”
另一位同事道:“那你怎么不跟着他一起走?”
宋建超道:“咱这可是销售部,我要是他属下,没准就追随着去了。”
又一位同事道:“听说他被调去了分公司,那里条件不如咱这总公司好。”
宋建超道:“条件倒在其次,更何况分公司潜力更大,而且那个徐经理可是个很注重人才的人。”
这时,一位同事打趣道:“你的意思是说你是个人才,怀才不遇,心有不甘?”周围的同事听了,都呵呵笑了起来。
宋建超也笑道:“那是,我本来就是个人才,比起某些人来强多了。”
听罢几个笑着的同事都不笑了,都在想他嘴里的“某些人”是指谁,会不会就是自己。
年会结束后的一周,宋建超的上司叫他去办公室,先是说了说他这一年来给公司创造的业绩,算是夸奖了他,然而宋建超正高兴的时候,他上司说道:“你收拾收拾东西,去分公司吧!”宋建超顿时就傻眼了,问道:“分公司?经理,你的意思是说要把我调到分公司去工作吗?”经理说道:“是啊!怎么了?”宋建超道:“为什么突然把我调到那里去?”经理笑道:“你不是常说刚走的徐经理人好吗?不是想在他手底下做事吗?这可是一次大好的机会,收拾收拾早点出发吧!”
宋建超这时才想到,年会的时候,他的上司也在饭桌上。
这就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表现,平时我们认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可能就会引起别人的猜忌和不满。比如请客吃饭时,你发现有人还没到,便打电话询问说:“怎么搞的,你这该来的咋还不来?”一些爱计较的客人听了这话,肯定会以为自己是那些“不该来的”。当饭局进行到一半时,有客人不得不离开,若这时你来句“看吧!不该走的走了”,留下来的客人就会想:该走的是不是我?
所以,当我们要说什么话时,一定要三思。喝酒吃饭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处于朦胧状态,但每个人的耳朵尖锐得很,彼此都在细心留意着饭局上的一举一动。因此,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说话之前,先考虑考虑是不是会引起某些人的误会。
如果错误已经犯下,一定不要听任其发展下去,要及时消除误会。也就是说,一时口快或口误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能不能随机应变,第一时间将局面扭转过来,以免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在饭局上轻易向别人给出的承诺,虽然是我们的无心之言,但若对方当真了,不是喝两杯酒就能改变其“错爱”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及时弥补失误,哪怕稍微让对方失望一下,也总比对我们大大的失望好。
2.别几杯酒下肚就“交底”
交浅言浅,交深言深,跟不同关系的人打交道,我们需注意说话的深浅程度,不要几杯酒下肚,就不管对方是谁,关系如何,说掏心窝子的话。
有些时候,有些人请我们吃饭的目的,或许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吃饭,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对方为什么要请我们时,酒不可以乱喝,话更不能乱说。我们若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引来大麻烦。
经理给王焕下发任务,让他编程,并特意嘱咐他千万莫将此软件告诉其他人,因为这是花很大一笔资金买来的。王焕慎重地答应了。半个月后,经过王焕不懈地努力,此软件的编程工作基本完成。
有一天,网友范涛请王焕吃饭,王焕觉得大家是做同一个行业的,多认识认识没坏处,于是便应邀前往。
饭桌上,两人很聊得来,尤其是在编程上面,两人越聊越开心,大有酒逢知己的味道。几瓶啤酒下肚,晕乎乎的王焕已经知无不言。
范涛随意地问道:“你最近在编写什么软件呢?看你忙得连QQ都不上了。”
王焕迷迷糊糊地想了想,说道:“涛子,这个只跟你一个人说,你可别跟别人说去。”
范涛道:“放心,我不会给别人说的。”
于是,王焕在不清不楚的状态下,一五一十地把那个软件的用途,以及他自己如何编程的步骤,全都告诉了范涛。
几天后,经理将王焕叫到办公室,扯着嗓子呵斥他:“你是不是把软件的事告诉给别人了?”王焕一时没反应过来,说道:“什么软件?”经理听到这话更愤怒了:“就是公司花大价钱引进来的软件,昨天竟然有家公司提前推出了那款软件,而且其程序和你编的一样。你好好给我解释解释,解释不了给我卷铺盖走人。”
王焕立即想到范涛,但打他手机没人接,QQ也无回应,范涛这才想起自己连对方的住址都不知道。
平时关系不怎样的人拉自己去喝酒,用脚趾头想也该明白对方一定有什么目的。尤其是来自职场里的饭局应酬,无非求人办事、套话两种。
若遇到求人办事的,或许可以考虑考虑,但也应当看难易程度,千万别让人家夸一夸哄一哄,就上刀山下油锅什么事情都干。即便对方说得轻描淡写,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没有估计好自身的实力和能力时,没有考虑清楚事情牵连的范围时,别轻易去答应什么。哪怕对方采用灌酒、奉承、忽悠的手段,都不可轻易松口。实在应付不来,就找借口脱身大吉。
倘若对方不是求你办事,就应该是想得到某些消息。如果他想套话,你最好离酒远一点,对方劝你喝,你可以找些理由拒绝,比如下午还有会议或者生病了不能饮酒。只要你对他的敬酒保持戒心,他就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问什么。
职场上心怀不轨设饭局的人最多,所以保持冷静、理智、清醒的头脑是必要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职业道德,保密的事情绝不透露给任何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给某些图谋不轨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总之,最关键的还是我们自己,别以为和别人喝几杯酒,关系就铁了,便把什么话都抖出来。
酒不能乱喝,喝酒之前我们要考虑清楚对方是不是有什么目的;话不能乱说,说话之前我们要想想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3.敏感的话题不去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餐桌上不是所有的“好”话题都可以拿来讲的。比如,在座的朋友有一位刚刚升职,这对我们来说是夸赞他的好机会,但如果旁边恰有一位朋友刚刚被降职,那你的话就会刺伤这位朋友,使他尴尬、难堪。
有时我们所认为的好话题,在别人看来不见得就是好话题,兴许还会勾起对方痛苦的回忆,或引起对方质疑、反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敏感之处不想被别人提及,哪怕他清楚话题的矛头与他无关。这种间接的伤害远比直接的伤害更令人难以接受,会让对方无形中对我们心存芥蒂。倘若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点,严重的会直接导致彼此关系的破裂,所以,敏感的话题不要轻易去碰,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田晓泽和任志华是一同被召进公司做技术工程师的一对好朋友。但由于机遇和业绩,任志华很快提升到技术主管的位置,而田晓泽还只是个技术员,对此田晓泽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
前几天田晓泽被老板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心情很是低落。
听到消息的任志华想请他吃顿饭,好好安慰他一下。于是两人就在一家饭店里借酒消愁。还没等喝几杯,任志华就说道:“晓泽,没什么的,不就是被老板批了一顿,我也经常被老板骂,机会有的是,到时候让他刮目相看。”
田晓泽听到这话,冷笑了一声道:“少在那里说风凉话,你现在春风得意,用不着安慰我,或者说你现在是不是巴不得嘲笑我几声?”
任志华听这话知道误会大了,赶紧解释道:“你这是说的哪儿跟哪儿啊?咱可是铁哥们儿了,看见你难受,你以为我就好过了?咱继续坚持下去,就不信熬不出头。”
谁知田晓泽听了这话,更生气了:“我的事不用你管,别假惺惺的!少来。”说完,田晓泽便晃晃悠悠地离开了。任志华看在眼里,心里也觉得憋屈。
别人最不爱听的往往是那些跟他的失意之事有关的话题。如果对方刚离婚不久,你就在他面前大秀婚姻和家庭的幸福,或谈论一些离婚案件,就相当于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即使你是无心的。
所以,对酒桌上的“好”话题,我们也要思考再三,避免触及他人的敏感之处,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一起吃饭前你最好了解下对方最近是否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若有尽量不要提及。倘若我们拿不准哪些话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来避免。尤其是在应酬客户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底细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通过观察他们的神情以及说话的态度来判断自己是否踩了人家的雷区。
比如,当我们刚转移了一个话题时,若对方觉得这个话题不错,肯定是一脸的轻松自然,并且响应积极,说话也毫不含糊。倘若对方的表情有一丝不自然,似走神或心不在焉,语气也不是很积极,或者话说的含含糊糊,像是在敷衍,这时我们就需要赶紧结束这个话题,尽快找个其他的话题,并在后面的谈话中少提及与刚才内容有关的事情。
如果有可能提前了解对方的兴趣或爱好,那么在饭局上我们只要围绕着对方的兴趣谈事,让对方厌恶的话题自然会避开。如果不了解对方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娱乐八卦或时事热点,慢慢套出对方的兴趣。一旦对方说出他的喜好,我们只需顺着杆子往上爬即可。
假如不小心说到了对方敏感的地方,我们要学会快速的转移话题。例如当话说到一半,想到不能说时,可以用行动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忘记那一小段话,比如帮他斟酒,说些客套话等。
如果话说完了,我们才想到不能说,想要收回来是不可能的,而解释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这时候,为了让朋友把误会降到最低,我们只有热情地招待他,凡事以他为主,让其慢慢体会到我们对他的关心。一旦对方体会到了我们的真诚,便会慢慢消除对我们的猜忌,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过分的赞美会加剧对方的防备心理
酒桌是讨好别人的最佳场所,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本事往往是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赞美则是其中一种屡试不爽的老招式,毕竟再冷血的人也会因为经受不住适时的夸赞而满心欢喜。但赞美要有度,不是什么赞美的话都可以乱说,如果把一个凡人夸成了神仙,傻子也会起疑心,进而谨慎提防。
周静陪领导去请一位重要客户的家人吃饭。
餐桌前,周静有意跟客户的妻子和孩子离得近些。
她想到,女人都爱虚荣,如果把客户的妻子夸美了,一定对他们的合作有帮助。于是周静开始跟客户的妻子套近乎,一会儿说对方的头发又直又滑,一会儿夸对方的眉形很好看,一会儿赞对方的唇膏颜色很适合她,一会儿又夸对方的皮包、衣服、鞋子,简直把对方夸得如同天上的仙女。
然而周静却没有注意到客户妻子满脸的尴尬,说话明显减少。之后周静觉得自己没得夸了,于是就去夸客户六七岁大的儿子,说这孩子多么机灵可爱,多么聪慧可人,多么懂事等等,都快说成了神童。孩子的妈妈只好用“你过奖了!你过奖了!”来应付。
当周静打算继续说些什么的时候,客户的妻子却借口孩子太吵带孩子出去玩了。
赞美的话要有度,过度的赞美给人的感觉会非常假。把对方从头夸到脚,把没的说成有的,太露骨或太夸大了,容易让人怀疑你另有所图,加剧对方的提防心理,结果得不偿失。
适度的赞美会让对方觉得温暖,而没有尺度、毫无遮拦的赞美,说的越多就越让人心里不舒服,所以,想让自己的赞美起到最佳效果,我们首先要控制赞美的度。一方面赞美要发自内心,要到位、具体、适当。赞美的话不要超过三句,多了反而多余,会降低先前赞美时所给人的愉悦感。另一方面要注意赞美时的姿态,不要有意抬高对方而贬低自己。有些人想通过比较的方式赞美别人,用自己的不足之处比较人家的优越之处,如此除了会激起对方的提防心理,还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什么真本事,只是个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会成功的小人物罢了。所以,这种赞美的方式不可取。
有时候赞美不一定要说话,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往往比话语更能让人相信和感动。比如,当一个人在我们面前说他曾经的功绩时,表现出惊讶、震惊或羡慕的神态,远比那没完没了的声音更容易让人相信你是在敬佩与仰慕他。
如果对方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重要人物,我们不要看到什么就去赞美什么,对于有钱人来说他的穿戴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根本没有赞美的价值,而我们不停的赞美,只会让对方误解我们太拜金,见钱眼开。如此,对方跟我们交涉时,会特别避开一些针对财富的敏感话题。所以,在这点上我们的赞美需量力而行。
5.满饭可以吃,满话不能说
饭可以尽情吃,但话不能乱说,更不能说得太满。比如,别人求我们办事,在没有考虑清楚能不能帮到忙的时候,绝不能笃定地说“没问题”。
我们跟客户喝酒的时候,因为一时高兴,随口道:“没问题,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我们一定做到。”真的能做到吗?我们不过是跟客户多拉拉关系,对合同上的某些条款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对方还没有发话之前及时补充道:“我们公司针对不同的特殊情况,会定出相应的制度措施……”
朋柯在跟同事们吃饭的时候,跟他的合作伙伴高远聊起了此次项目策划的方案,结果两个人产生了分歧。同事们见他们争执不下,便上去劝阻,谁知朋柯较起真来。
朋柯对高远说道:“这次我们各做各的,互不相干。”
高远道:“好,省得每次都迁就你。”
朋柯听了这话更生气了,说道:“如果我的这次的策划案没有通过,我写辞职信。”
高远见他说大了,忙道:“干吗那么认真?不就是想法不一样吗?算了哈。”
朋柯冷哼了一声,不再理会高远。结果这顿饭吃得特别的别扭。
然而等到策划案审核下来时,朋柯傻眼了,他输给了高远。朋柯说过,输了就写离职信,这下他是骑虎难下了。虽然,事后高远以及其他同事都未曾提起此事,但朋柯始终觉得自己难以在他们面前抬起头来。
吃饭喝酒不过是增加些情分,然话说得太满,一不小心,再深厚的交情也会被摧毁。凡事要有迂回的余地,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尤其是当我们在饭局上与一些人产生意见分歧时,始终坚持个人的看法,等于把自己放入死胡同,等哪一天事实摆在眼前,结果却与我们的意见背道而驰时,剩下的不是尴尬就是苦果。
说话不要太绝对。比如,我们与一位客户见面时,跟客户说一些完美到无懈可击的话,的确可以增加他对我们的信任感,但如果事事都绝对,难免引起对方的猜忌、疑惑,甚至担忧。假如我们留点余地,或者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对方更容易接受和认可我们。
学会使用模糊语言,是防止我们把话说得太满,避免没有回转余地,以防弄得彼此尴尬的有效方法。比如,我们在谈论某个人时说:“我觉得他一定是个爱斤斤计较的小人。”“我不太了解他,但看平时应该还可以。”这两种回答,第二种更保守一些,既能保全自己,也可以让话题继续安逸地进行下去。而第一种回答可能会因为说得太满而引来麻烦,更何况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这话若传到当事人耳朵里,难保不得罪了他。
所以,我们要学会使用模糊的语言来应对饭局上的人。像“也许”、“大概”、“可能”、“或许”、“尽量”、“考虑”等模棱两可的回答方式,既可以摆脱一些风险,又可以很好地将一些刁钻的问题回避掉。比如,我们陪老板去应酬,等酒过三巡,我们已经不能再喝时,老板问我们:“还能喝吗?”我们说“没问题”就得继续硬着头皮喝,但如果说“差不多了”,老板会为了防止我们出丑,而反过来帮我们挡掉一些酒。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控制自己在饭桌上的情绪,因为在情绪过于高涨或情绪过于低落的时候,人会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比如对别人的事情大包全揽,对不喜欢的人咄咄相逼等,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所以,在饭桌上我们要控制酒量,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必须保持必要的冷静和理智,凡事三思而后行,话说好但不用说满。
6.对办不到的事情,要给出有名无实的“口惠”
在饭局上,千万别一口回绝了别人的要求,否则让对方丢了面子或对我们大失所望,影响到彼此的交情。
有时别人请客吃饭是有求于我们,而刚好这些事情我们无能为力时,不假思索地拒绝对方会让对方认为:你还没有帮忙办,就说办不了,摆明了不想帮忙,这根本是不拿我当朋友。
对方找我们帮忙就是需要我们,假如我们不能被朋友需要,或者朋友因为我们的拒绝,误会今后自己不会帮他办任何事,就会认为没有继续与我们保持良好关系的必要。如果我们不想失去这层关系,那么,当别人求我们办事时,无论难与不难,最好都不要直接拒绝。
董杨被好朋友斌子叫去喝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斌子说:“董杨,你看我平时也没什么事情麻烦过你,但现在我实在没别的办法了,你能帮帮我不?”
董杨问道:“什么事情?你尽管说,能帮到的地方我一定尽力。”
斌子说:“我不是要跟我女朋友结婚吗?但是她家里不同意,嫌我没房子,如果想结婚,就必须在城里买套房子才行,我这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了,你看你能借我点吗?”
董杨听了这话,叹气道:“都不容易啊!不过,我帮你想想办法吧!前阵子我刚把钱借给一个同事,如果能要出点来,我帮你留着,再问问周围的朋友,看他们手头上宽不宽裕。”
斌子听了这话,满脸的感激:“董杨,你这哥们我没认错,太谢谢你了,来,咱干杯。”
其实董杨手头上也没什么钱,而他也正筹钱用,但朋友的话他不好拒绝,否则这关系铁定保不住。可说出去的话也不能不办。等斌子再次打电话催他的时候,他并没有把钱赶紧交出去,而是说正筹着。后来董杨从卡里支了点钱,但不是太多,给了斌子,斌子认为这钱虽然不多,但一定是董杨尽心尽力帮他筹到的,因此感激得很。
或许朋友的要求的确让我们为难,但直接拒绝会伤了彼此的感情,所以不如就先口头上答应他,给他一点心理安慰,让其明白我们这个朋友没有白交,危难的时候可以依靠。
比如,对方想让我们帮他在领导面前说说好话,让他能够顺利升职。答应这种事情,话一定得说得面面俱到,比如说:“我试试吧!不过领导毕竟是领导,他们的心思很难猜啊!如果他们心里已经有了人选,这就难办了。所以,咱也只能尽量争取。”说了这样的话,对方一定心里有数,即使我们做不到,他也不会多埋怨,但这份人情他一定会记下。
如果与我们交谈的是客户,且客户给我们提出要求时,倘若我们拒绝,就会做断生意。比如,在客户要求我们更改某项协议,而这个协议绝对会损害到我们自身的利益时,我们得先稳住他,说:“像您提出的这个要求,我们是可以考虑的,但毕竟我只是负责合同的某部分,不如这样吧,您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去跟公司内其他人员商量商量,这样,我们好给您个答复。”听到这样的话,客户也不会不通情达理。而我们需要的恰恰是这段商议的时间——跟公司内部其他人员一起商议一个更好的应对之策。
7.别只顾自己过嘴瘾,要顾及别人想不想听
一个只顾自己侃侃而谈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尤其是在饭局应酬中,让一群人只听一个人说话,显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比起听,人们更喜欢说,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比对别人的事情更感兴趣。倘若一个人总是说自己的事情,就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忽略了别人想说而不想听的感受。
更何况一个人侃侃而谈没什么意思,只有把大家都拉进来,很好的互动,才算是成功的交谈。
在一次工作晚宴上,陈龙有幸和几个公司的大领导坐一起。他想: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好,留下个好印象,不愁不被重视。
有了心思的陈龙,便千方百计加入到大家的交流中,每当大家提出一个话题,陈龙就抢着发话,而且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仿佛是个百科全书。
有位领导说:“马上十一长假了,想陪家人去玩,还真不好选地方啊!”
陈龙听了这话,不等别人出主意,就抢先说道:“承德避暑山庄好,那里是咱中国旅游胜地之一,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草原,我老家就是承德的……”接下来,陈龙也不管人家领导有没有决定去,就把那里的风景说了个遍。等他说完了,才发现那位领导已经跟旁边的一位领导有说有笑起来了。而周围的同事也各自忙自己的事情,二三成群的闲聊。陈龙的脸顿时涨得通红,敢情是他一个人在这里自言自语。后来陈龙在公司里再遇到领导时,领导们都会刻意避开他走。
一个人话太多了,就不会招人喜欢。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也得考虑人家爱不爱听想不想听,否则就会出现案例中尴尬的情景。
若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在谈话的时候,我们需谈别人擅长或感兴趣的话题,这是与他人沟通时最好的武器,然后找准谈话的切入点,这是与他人交流时的关键所在。交流的时候,若能抓住对方的爱好,你就会成为谈话的赢家。但这首先需要你去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听对方讲话,然后找出对方的兴趣所在。想让别人主动与我们互动,并对我们感兴趣,信任甚至喜欢我们,我们得了解对方想听什么才行。一般遇到问题,别人只侧重于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而不想听借口或华丽的辞藻。所以,当我们谈到一个有趣的话题时,所说的话一定不能是大而空泛的大白话或人人都明白的大道理,尤其是跟同事们聚餐的时候,说的话越有内涵,知识量越丰富,对方才会越感兴趣。
在接近别人的过程当中,一般起主要作用的是感情,而非理性。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很多人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才愿意做出交朋友的决定。所以,想让别人乐意听我们的话,你的话最好能勾起对方的好奇心。
比如,当旁边坐着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你可以直接说“我发现您说话的方式很有意思”,这样一来,就会引起对方的好奇心,让其问你怎么有意思,这时你的回答一定要是赞美对方,比如他说话幽默风趣而且富含哲理。你的赞美不能太多,一两句就好,说完之后就别再与他多交流,因为短暂的对话往往能激起对方与我们继续交涉的兴趣。
总之一句话,当我们想过嘴瘾时,一定要明白别人想听什么,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话不感兴趣,就说得越简短越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