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礼是场面应酬中最基本的礼仪,手一旦伸出去,对方就能感受到我们诚意的深浅。别小看手与手碰触的这短短几秒钟,能否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往往就取决于此。
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急急忙忙地与另一个人握手,又急急忙忙地抽回手,就会觉得那人的举止太过唐突,很不礼貌,心里肯定更不是滋味,而这就是“蜻蜓点水”式的握手。在人际交往中,握手方式的失误会使我们的形象大打折扣,如真有疏忽,对接下来的应酬是非常不利的。
陈伟随上司去机场接一位重要客户,见面后,陈伟才发现客户竟是位年轻漂亮的女性。他见上司热情地上前去跟那位客户寒暄握手,也随之跟了上去。
和上司握过手,女客户也向陈伟大大方方地伸出手。陈伟的脸红了,赶忙伸出手去,可手刚碰到女客户的指尖,就迅速地缩了回去,让女客户愣了片刻,而陈伟的上司不悦地偷偷瞪了他一眼。
回去之后,上司单独给陈伟开了个批斗大会,以后再去接见重要客户,也很少叫上他。而陈伟心里始终有些不服,认为是领导太小题大做。
握手对场面应酬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视的,轻者伤人面子被人误解,重者威胁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我接触的手有的能拒人千里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你会感到很温暖……”
握手可以握出好交情,这话一点也不吹嘘。但蜻蜓点水式的握手方式是一定要杜绝的,除此,我们还当牢记握手的正确方式,脑子里若能时刻回播握手诀窍可以加大我们的自信和勇气。
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四指并拢与拇指成微八字形,出手时要沉而稳,沉稳的呼吸会调整好我们的行动力,所以无论多紧张,我们调节好呼吸,伸手和握手就会显得自然顺畅。握手的力度不可过轻也不可过重,我们握手时可通过感受对方的力度来加力或减力,跟着对方的感觉走,总不会犯错。
握手是讲究次序的,别随意去伸手。比如,在异性面前,要由女士先伸手,女士若不伸手,则表示无握手之意,此时男士为表礼貌点头或微鞠躬即可。在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长辈或上级面前,则由位尊者先出手。若我们是主人,在客人到来时,我们需先伸手以示欢迎,当客人走时,一定要记住,必须等客人伸手,我们才能伸手,太主动会有驱赶客人的意思。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老熟人之间握手,时间可能会长些,如果只是初次与之见面,千万不可握着不撒手。所谓交浅言浅,握手同样也要遵循这点。握手时,我们要把握好力度,时间维持在1到3秒就可以了。关系不深的话,在握手的时间间隙里说句“你好”或“很高兴见到你!”等简短的问候语后就要随之撒手。在我们不是主角的情况下,越是简单稳重的握手方式与越经典短暂的问候语,越能凸显出我们的自信、果断和干练。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这种感觉的人通常是非常受欢迎的。
握手虽小却不容忽视,有事没事请在家练练。哪怕自己握的只是根木头,我们也要把它幻想成大人物的手。熟能生巧,等到了正式的场合,我们才会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2.为他人做引荐最容易犯的错误
为他人做引荐不是件轻松的差事,想把一个朋友介绍给另一个朋友,得看他们双方有没有结识的心愿,性格合不合得来,过去是否相识,是否曾有积怨等等。在任何一个细节上稍有差池,会让两位朋友尴尬,而你作为引荐人会更加没面子。
所以,我们要清楚,有没有必要将对方引荐给其他人。如果人家压根不需要我们做引荐,我们擅自做主,不仅会遭到对方的反感,而且容易冷场。
不管你为他人做引荐,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关系网,还是受人委托,都要避免雷区。比如,在彼此面前曝被引荐者的糗事,也许可以活跃气氛,但也有可能威胁到你与被引荐者的关系。尤其是在身份尊贵的人面前,你的多嘴很容易使被引荐者觉得脸上无光,从而对你心生不满。
在帮别人做引荐时,别忘记遵循“尊者居后”的规则,即把身份、地位较为低的一方引荐给相对较为尊贵的一方。颠倒和错乱的引荐顺序会令“尊者”感到不悦。
做引荐时,话头不能太偏向或夸大任何一方。比如将自己的朋友引荐给一位大人物时,不停地夸赞朋友的好以及成绩,会使对面的大人物感觉乏味无趣,而身边的朋友也会怪责我们小题大做了。凡事要有个度,有些话点到为止即可,嘴里说的不会有现实体会的印象深刻,我们只需做好穿针引线的事,剩下的时间交给对方即可。
有时候,作为中间人,有眼力是很重要的。比如如果将自己的对象带到一些小型聚会上,我们可以将其介绍给聚会中的每个人,可若是换做大型聚会,我们只需将其介绍给坐在我们身边的人或一些加入我们谈话的人即可。千万别带着对象到处在人群里穿梭,然后逐一介绍给每个人认识,这种行为非常不礼貌,不仅不会使周围尊贵的客人对我们以及被引荐者心生好感,还会使被引荐者陷入尴尬、无所适从的境地。
在为他人引荐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略自己的神态,这同样关乎到彼此对对方的最初印象。如果有人向我们漫不经心地介绍他的朋友,我们大概会觉得他的朋友没什么了不起的,认不认识、重不重视都无所谓。所以,引荐时我们的态度一定要稳重且热情友好,不可有敷衍或轻佻的语言及表情。我们表现得越是沉稳、大气、睿智,才越容易让对方相信我们的引荐绝对没错。
没有准备的引荐也是非常危险的。冷场大概是所有场面中最忌讳也最令人不舒服的事情,因此,为了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最好先摸清楚他们有什么共同爱好或兴趣。如在引荐过程中能够提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会大大加深他们对彼此的印象,让引荐趋向成功。
在为他人做引荐时,尤其是朋友之间,该提前打打预防针,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事先让他们在意识中有所了解,会在相见时减轻陌生和拘束感,对我们的引荐非常有帮助。
不过,千万别轻易将刚认识不久的人引荐给别人,世事险恶,不知根知底是要担风险的。
3.不要给生理有缺陷的外国人太多的照顾
在中国,碰到生理有缺陷的人时,我们会给予最大的同情和帮助,因为这会让他们获得舒心快乐。然而,若在与国外生理有缺陷的人打交道时,给予过多的照顾,会让其不理解与反感。
绝大多数外国残疾人,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仍然是个身体健全的人,而同情与照顾都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侮辱。假如我们在公共场合想要伸手去扶一位双腿不太方便的外国人,很可能会当场惹怒对方。
露易丝在中国一家大型私人企业工作。她聪明能干,却因前两年的一次车祸,失去了一条手臂。不过,她并未因此灰心丧气。
一日,露易丝单手抱着一摞文件在楼道里走,眼看文件不稳就要掉了,李希赶忙上前抱住。之后,他善意并大方地抱过文件说:“露易丝,让我来吧!”谁知李希刚要转身,露易丝就有些不悦地道:“这点小事没什么,给我吧!这是我的工作!”然而李希并没有听出露易丝话里的不悦,笑道:“没关系,我现在不太忙!走吧!”刚说完这句话,露易丝就伸手搂住李希手里的文件,生气地说:“多管闲事,请你让开!”
李希惊讶地看着露易丝气冲冲地走过去,楼道里经过的同事纷纷看向他,让他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从这以后,露易丝只要看到李希都会绕道而走,这让明白过来的李希想找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帮助行动不便的外国朋友,是值得推崇的,只是过多的帮助反而是多余的。外国朋友虽大多开放、热情,但对自己很严格,他们希望自己的事情靠自己完成,不管自己是否有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缺陷,他们都对自身的存在以及价值感非常重视。所以我们的照顾是在剥夺他们建立自信的机会。
这种自由包括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也包括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所以,对于一些他们能办到的事情,我们需要给予其信任,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用看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才能更好地跟他们交朋友。
无论是对外国朋友还是咱中国人,只要他们与正常人有所不同,我们的任何帮助都可能会撩拨起他们心底最大的痛楚,所以,当我们忍不住要大发善心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该不该帮。
绝大多数生理有缺陷的人都是倔强的,若情非得已绝不会轻易找人帮忙。所以即使我们看出了对方的难处,也不可擅作主张。有时候,帮忙不一定非得当着外国朋友的面帮,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给予帮助往往是上上策,这既躲开了献殷勤的猜忌,又不会伤害到对方的尊严。一旦对方知晓了我们的心意,不仅不会发怒,还会心存感激。
除了不要过多照顾那些有生理缺陷的人,我们也别轻易地在他们面前大笑或冷嘲热讽其他不健全的人,因为那会勾起对方的伤心事,对进一步交流很不利。
4.对人“关心”过度也会造成伤害
关心别人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友情更浓、交情更深,但是关心要有个度,过了难免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秦磊经过策划部门口时,杜涛正急急忙忙地走出来,秦磊赶忙问:“怎么了这是?”杜涛说:“苏妍她不舒服,冒了一额头的冷汗!”秦磊这下也急了,平时他们几个关系好,听苏妍病了,拔腿就冲进了策划部。
秦磊不管三七二十一,跑过去就大声吵吵:“苏妍,你怎么了?严不严重?赶紧去医院吧!”苏妍抬头看是秦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只是胃有点儿不舒服而已。”秦磊看苏妍面色苍白,立刻说道:“不行,你看你都难受成什么样子了!走,我陪你去医院!”苏妍道:“真的没事,可能是中午喝的冰水太多了!”
这时候,苏妍的上司批评道:“干吗呢?这不是菜市场。”苏妍刚要说话,秦磊抢话道:“王经理,苏妍她非常不舒服,你看她这脸都变色了。”秦磊这一喊,部门里的同事们以及经理全都看向苏妍这边,经理赶紧过来看情况。秦磊一直说必须去医院,同事们以为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也跟着起哄。苏妍百般无奈下,被秦磊以及旁边的一位同事搀着去了医院。检查结果是消化不良,秦磊庆幸地一直在苏妍耳畔唠长叨短,搞得苏妍既郁闷又无奈。
第二天苏妍回公司花了大把时间去应付同事以及上司的关心。从此,苏妍开始跟秦磊拉开距离,因为她不想再这样被他“关心”下去。
适度的关心是友情的润滑剂,而过度的关心会干扰到他人的生活,令人反感。就算我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也该考虑下对方的感受。人家到底需不需要关心,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意识去判断,否则很容易给人家乱上添乱,从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关心不是一厢情愿的鞍前马后,在跟朋友交往时,适当的距离可以产生美感。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人,遇事不可太大惊小怪,如情况不是很糟糕,要尊重朋友的选择。
学会察言观色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我们要清楚对方需要何种程度的关心,点到为止才能传达出自己的情谊。物以稀为贵,关心也是一样,在别人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出现,我们的关心才能记在对方的心坎里。
别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扯出天大的灾难,否则会影响别人的心情,令气氛显得浮躁不安。过度的关心还会引起周遭人的误会,尤其在异性面前,会给彼此带来麻烦。对于异性,只需给予道义上的鼓励和信任就可以了,不需要凡事亲力亲为。
很多时候,我们表现得过于关心和热情,反倒是不信任对方的表现。比如,别人在处理一件事情时,我们三番五次的询问,在别人眼里就像在督促他,不相信他的能力一样。这样一来,关系再好,也难免出现误会。误会在人际关系中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发生,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关心要有度,度把握得好,我们和别人的友情才会保质保量。
5.谦虚过度是一种虚伪
“小伙子不错,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头脑,后生可畏啊!”
“功劳是大家的,我是沾了大家的光。”
“谁的功大我还是看得出来的,好好努力!”
“真的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
再往下,别人就会尴尬的不知说什么了。有人夸你,是看好你,适当的谦虚也许显得你绅士知礼,但过度的谦虚就会变成虚伪。
从前有位老农去一家很有名的寺院进香,在院中碰到一位老方丈,两人相谈甚欢,老方丈便请老农留下一起吃午饭。
席间,侍者端来一大一小两碗面,老方丈看了,便随手把大碗面推到老农面前,笑道:“请!”老农接过面,拾起筷子就吃,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等到整碗面吃完,抬起头擦嘴时老农才发现老方丈以及那碗面纹丝未动,他不解地问道:“师傅,您不饿吗?”
老方丈叹了口气,道了句“阿弥陀佛”便不再言语。老农搔搔头,看自己吃的满桌狼藉,又看看自己的大碗,老方丈的小碗,随即有所察觉,老农憨笑道:“俺是粗人,懂得礼节少,不过佛法里不是讲‘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吗?俺虽然学识浅,但却懂得实在,师傅是嫌弃俺不懂礼让之贤吧?可俺觉得推来让去的没意思,您刚跟俺说佛最讲‘诚’,俺现在吃的大碗面,您就不乐意了,那您起初推让于俺不是真心的?”老方丈听了老农的话,眼中精光闪烁,似有顿悟,起身执手道:“老衲受教了!阿弥陀佛!施主若不嫌弃,日后可多来本寺,老衲随时恭候。”
在人际交往中,谦虚是一种美德,懂得自谦的人往往很招人喜欢,只是谦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拿捏不好,会让人产生虚伪的感觉,就像案例中提到的,过分谦虚的礼让,很容易使彼此陷入尴尬的境地。
所以,今后面对礼让的问题时,适度的谦让可以有,但还要懂得以诚相待。
谦虚过度,再追深一层,还有拒绝他人的意思。比如,当我们因为一些功绩受到周围人慕名而来的敬仰和祝贺时,如果我们说“不足挂齿,就一点小成绩”会令大家感觉不自在,使之对我们产生阻隔和距离感,让人家觉得是在高攀我们。
在公共场合尤其是人多的时候,过度的谦虚不可取,而在一些特殊之人面前,对于谦虚的度的把握是不同的。
比如,在跟傲慢的人相处时,一定不可谦虚。美国人杰弗逊有句名言:“对骄傲的人不要谦逊,对谦逊的人不要骄傲。”傲慢的人一般喜欢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若在他们面前谦虚,对方会顺杆爬,把我们的谦虚当成是懦弱、无能,如此我们越是谦虚,对方越是瞧不起我们,甚至会处处与我们作对。所以,跟这样的人打交道,若能以傲治傲,对方反而会有所顾忌和迁就。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们不能草率地显露谦虚,比如东方人追求谦虚和含蓄之美,而西方人却注重坦率、真实。当年李鸿章出使美国时,曾在一家餐馆中举办宴会,席间说了很多诸如“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话,结果却引来餐馆老板的不满和抗议。面对一个西方人的称赞时,我们应大大方方地接受赞美并表示感谢,才能展现出我们真实、诚恳的一面。
还有一种错误是我们容易疏忽的,就是当我们以代表的身份,代表很多同胞来发言时,常将个人连同胞一起贬低一番,说“我们的努力仍旧不够”、“我们经验尚浅”等等的话。这其实有些不尊重他人,因为大家会想:你不努力,实力不济是你的事情,与我们无关。谦虚的时候千万别带上他人,要懂得先夸奖他人,再适度自我谦虚,这样的发言才得体。
总之,在当下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大环境里,场面上的应酬不是学校里的那些交际方式可以应付的,即使是谦虚也有讲究,该谦虚则谦虚,不该谦虚则绝不能谦虚。如果不管分寸地乱谦虚,难免会弄巧成拙。
6.收到礼物要当场打开,以免怠慢对方
在过生日、庆功或有客来访时,我们一般会收到他人送的礼物,按照平时的习惯,我们会把礼物先放在一旁,热情地去招待客人,以免让人家误会我们太看重物质。但如果对方是外国朋友,忽略对方的礼物就等于忽略人家的心意,是不礼貌的行为。
华伟过生日时,请了很多朋友一起来庆祝。他的美国朋友尼克,特意为华伟准备了一份礼物,这让华伟非常感动,但华伟接到礼物后并没有及时拆开,只是热情地跟尼克寒暄了几句,便去和其他的朋友们喝酒了。这时,尼克站在一边,脸上有些不满,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华伟。坐在华伟旁边的陆明看到了,小声提醒了他一声,华伟听了心里有些内疚,赶紧回头去找尼克,并当面打开他送的礼物,还表示自己非常的喜欢,大大夸赞了一番,很真诚的敬了尼克一杯酒。这下,尼克冻结的脸上才又露出了笑容。
收到礼物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如果因为一时的疏忽把快乐一扫而光是不划算的。华伟很幸运,没有因礼节性的疏忽而失去一位好朋友。只是幸运不是天天有,也不会降临到每个人头上,如果因为这一点小小的礼节没注意得罪一个人,未免有些因小失大,这在交际场合中是非常划不来的。
所以,当我们收到别人的礼物时,一定要当面打开包装,轻轻地取出礼物并真诚地表示喜欢和感谢。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如果不这么做,别人会认为你对他送的礼物不感兴趣,从而对双方的交往产生影响。
“谢谢你”三个字是必须要说的,这感谢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对方的一片心意。当然,如果想让我们的感谢更深刻,以加深彼此情谊的话,我们就需要感谢对方的重视,例如“你居然记得我想要这本书”,这表示我们看重对方也重视他的礼物,能激起对方内心强烈的成就感,更喜欢与我们深入交涉。
当别人说要送我们礼物时,我们无论手头上在忙什么,都一定要停下来,面向对方,做好心理准备。别人送的礼物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所以做好心理准备的目的是避免不愉快的表情表现在脸上。送礼人对我们表情的观察是非常细心的,我们只要露出少许的不满意,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悦。
很多时候,行动是应付收礼的好方法,比如,我们收到对方送的鲜花,若能仔细的闻一闻,再慎重地装入花瓶中,并将其放在特别醒目的地方,就是在向送礼人传达:他送的礼物送到我们心坎里去了。如果对方送的是围巾,我们最好立刻围起来,照照镜子,夸赞夸赞它的样式或花色,既表明我们很中意礼物,又赞美对方的眼光好。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特殊场合是不能随意拆开礼物的。比如,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送我们礼物时,不当场打开是为了避免相互间的比较,免除彼此的尴尬。
接受人家的礼物时,适当的谦虚是可以的,但也别没完没了地说“受之有愧”,否则会伤害到送礼者。拆礼物要讲究井然有序,千万别猴急地乱扯,撕坏了包装不仅会显得我们缺乏修养,也是对送礼者的不尊重。
7.登门拜访,受人挽留也不应真不走
“我先回去了。”
“这都中午了,吃完饭再走吧!”
“那好吧!”
去朋友家做客,我们在道别时经常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挽留,例如“再聊会儿”、“再坐会儿”、“别急着走,再待会儿”等等,或许这其中有对方的真心挽留,但大多时候,这些是出于礼貌和尊重的客套话。然而有些人却分不清状况,把主人的“假客套”当成了真客气,一听对方挽留,还真就不走了。
登门拜访,要善始善终,主人既然已经送我们到门口,就表明他并非真心挽留,因此,我们走就一定要走得干脆,否则很容易给主人造成困扰,影响人家对我们的看法。
宋晓从事保险销售,这几天盯上一个客户,可他三番四次找人家都被拒绝了。一日,他买了很多水果和点心去客户家,主人看宋晓如此客气,就热情地接待了他。两人这一聊就聊到了天黑,可人家主人依旧回避保险的事情。眼看不能再待下去,宋晓赶忙起身告辞,主人随即起身说道:“晚饭马上就好了,吃了再走吧!”宋晓推辞道:“耽误了您这么长时间,已经有些过意不去了!”
主人笑道:“说的哪里话?这哪能算是打扰呢?既然来了,也该让我尽尽地主之谊。”
宋晓道:“不不不!真是麻烦您了,我恰好还有些事情,就先回去了。”说完,便向外走去,主人一边继续挽留一边相送。到了门口,宋晓道:“您别送了,请回吧!”
主人道:“那行,你路上慢点!”
宋晓笑道:“谢谢!再会!”主人随即说了声“再会”后,宋晓便挥挥手转身走了。没想到第二天,那位客户主动给宋晓打电话约他出来谈保险的事情,这让宋晓感到既惊讶又高兴。后来,客户告诉宋晓,是他的真诚打动了自己,过去曾有无数的保险业务员来找他,想尽办法地跟他套近乎,甚至有人不客气地在他家蹭饭,让他非常反感,而宋晓却非常知礼节、有眼色,值得信任。
受到主人的挽留,我们当婉言谢绝,这是最起码的礼貌。一般我们拜访的时间不可太久,逗留15分钟到40分钟最为适宜。
假如我们与主人的关系非常密切,那我们宁可在与对方兴趣正浓的时候道别,也别拖到彼此索然无味的时候,因为深刻的印象往往来自于兴味正浓的时候。
在告别前,我们要注意一些礼节:不要显现出急着走的样子,以免让主人误会我们待得很不耐烦;在临走之前,表露一下自己稍过片刻会离去的信息,让主人有时间将那些未出口的话大而化之地说完。
告辞时别忘记向主人的家人打声招呼,并对他们的热情招待聊表谢意。
若主人执意送上一段路程,我们也别推推嚷嚷地让人家留步,否则就浪费了这段最温馨的路程。相送的路程虽短,却可以借机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深情厚谊,不过要切忌啰嗦。主人相送最长别超过50米,到了位置,多余的话要尽量少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